2024-09-10 19:44 发布于北京 中国经济网官方账号 + 关注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10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其中,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草案的议案。为什么要实施这项改革? 会影响就业吗? 改革实施的经济社会背景又是怎样的?
“延迟退休是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出的重大改革,有助于我国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表示。
“渐进式推进,意味着短期内向社会释放的劳动力规模不会太大,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总体是有限的。”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原新表示。
“延迟退休改革按照自愿、弹性原则,充分考虑了不同群体的诉求,让劳动者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工作和生活的退休方案。想早一些退休的职工,在满足养老保险最低缴费年限等条件下,可以选择弹性提前退休。有意愿、有能力、有条件继续工作的低龄老年人,也不用过早退出劳动力市场,可以选择继续工作。”莫荣认为,改革将为老年人社会参与创造条件,使拥有更强劳动意愿、更高人力资源禀赋的大龄劳动者可以发挥更大价值。 据了解,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为男职工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 “这是上世纪50年代根据当时的人均预期寿命、劳动条件、用工方式等确定的。与70多年前的情况相比,当前人均预期寿命、受教育年限、人口结构及劳动力供求关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莫荣 表示,相应推迟退休年龄,可以说是一种必然趋势。
据预测,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将突破4亿,占比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到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将达到峰值。
实际上,老龄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来自一个积极的变化,就是人口 预期寿命的大幅度提高。 2023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8.6岁 ,健康预期寿命,即在身体健康状态下的生存年数也显著提高。 并且,随着科技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改变,纯粹依赖于重体力的劳动在大幅减少,更多的是知识型、技能型的岗位,这为延长工作年限提供了更多可能。
查看原图 137K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