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 年度新知答主 社保本身就是广义税收,取消就业地参保本身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多收广义税还设卡,与交钱相关的是花钱,户籍制度本身就是旧时代的遗留问题,公民还要因为户籍问题被强制分为三六九等,享受天差地别的社会保障,尤其是体质内外差异,其次是城乡差异,这本身就有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多交多得兼顾效率,但政府统筹的社会保障更重要的是公平,至少得兼顾公平和效率,且政府统筹注重公平,市场化的产品去关注效率,各自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挥作用。 为什么社保养老改革现在越来越紧迫了?人口结构上移以后,资金池就会出现旁氏化(当然现在结余还不少),随着大量的62后退出生产开始消耗社保和养老资金池,这个问题就会快速显现。东亚几个早期工业国都是这样,都会陷入养老和社会保障支出的压力下,劳动供养比下降,缺口要么增加后来者的缴纳,比如不断的增加基数,这几年出现不少涨薪涨基数后,到手工资反而更低了,缺口要么需要财政补贴,财政又来源税收,最终还是要向市场收税,明面的是几个主要税源,还有间接的财政赤字货币化的铸币税,比如日本那样政府长期发债,积累宏观杠杆。都这种情况了,还设置缴纳以户籍为区分的地方缴纳限制,早就不合时宜了。 至于缴纳的问题,花钱才是关键,这个资金池子到底哪些群体拿走的最多,比如疫情期间的医保,很多人都以为是免费的,哪有免费的东西,徐州当时拖欠检测费用,你猜谁去开的会?还不是医保资金池的钱,仅这几年套走的医保金额如果能公开让大众也能认识到自己的钱去了哪里。当然保障体系建设确实显著落后于发展是客观事实,需要给建设和补全的时间,毕竟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开始全国范围内覆盖也没多少钱,远远落后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也就是历史的欠债往往需要后来者的来还,财政补贴原则上要更加注重公平,比如之前算的养老金补贴,体制内少数人就拿走一多半,既没有公平也没有效率,未来随着人口结构上移,对于社会保障支出的公平分配要求的紧迫性只会更高,而公平性的前提是信息透明度,让大家知道资金池子花在哪里,花在哪些人身上,财政补贴是如何分配的等等问题。 最后看第二个主题,加快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的建设,也就是市场化能解决现在得养老问题吗? 答案是不能的,因为第一支柱没做好公平的问题,你指望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关注效率),和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金(关注效率)的两个覆盖率个位数的东西来做公平和保障吗?就好比建房子的基石中,第一支柱劫贫济富,无法做到保基本和保公平,很难成为未来多数重度老龄化下老人的生活保障,不能做到保障超过一半,也就是替代率个位数的群体,其余的是私企的职工,之后是国企的职工,最后是体制内的公职人员,替代率阶梯式提升,如果按照55%这个警戒线来看,预计也就只有国企和体制内的群体能满足要求,而公职人员的养老金替代率高达80~100%,妥妥的物质极大丰富才能达到的水平,私企和农村老人只能自求多福了,这不现在倡导银发红利么,体制内的老人去旅游,体制外的老人去服务,这不就是另类的经济循环么。 第二支柱覆盖面极低,10%都不到,小企业玩不起,大企业从业者占比低,要知道民营小微企业才是就业的大头,又出现了同样的问题,富人看不上,穷人用不上的尴尬局面。 第三支柱,税收优惠只有个税达到10~20%以上才有点吸引力,且年龄越小,吸引力越低,富人看不上,穷人无利可图,甚至在年龄结构上,年轻人时间不确定性大,唯独利好高收入且临近退休的老人。最最重要的是,读者可以亮出自己买的各养老金产品收益,惨不忍睹。 也不知道是谁设计的,三个支柱都有类似的问题,最缺基本保障的群体几乎都无利可图,不管是第一支柱的养老替代率,第二支柱的企业规模,还是第三支柱的税收优惠,分配模式上对穷人不利,风险上对年轻人不利(未来延迟退休是大概率事件,因为各个资金池入不敷出无法支撑),最有利的就是高收入(第三支柱),临近退休(一二三支柱),体制内(第一支柱)的最有利。 一说到全民福利,一堆人跳出来各种反对意见,比如外循环承压,比如财政压力,但殊不知,把现在的分配调整下,就可以不增加财政支出和不消耗外汇储备的情况下,改善现有的养老体系和社会保障不足的问题,再说钱更分散有利于经济体内流通,要知道钱越集中,来路越不清晰,冲击外汇的风险越大。再说世界上发达国家都做不到让接近20%占比某一类群体拿100%的养老金替代率,不改未来拖垮财政的绝对不是低需氧的劳动者阶层老人,我国历史悠久,各个朝代拖垮财政的往往都是既得利益者,哪有因为劳动者多吃点能拖垮经济体的,这种反对公平福利体系的观点不管是古代物资匮乏还是现代工业化生产力大发展,都是站不住脚的,早改革总是好于晚改革,主动改革总是好于被动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