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痛别!“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逝世,曾在桂林求学|舰船|桂林市 |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他是亲友眼中的不孝子 隐藏真实身份 整整30年没有回过家 90多岁的母亲 在一篇没有提及他名字的杂志文章里 通过细节才猜测出儿子的工作 泪流满面 ![]() 他,就是 黄旭华 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全国道德模范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 因病医治无效 在湖北武汉逝世 享年99岁 黄旭华曾就读于桂林中学35班 多年来黄老一直心系母校的发展 为表达对母校的思念及感激之情 2020年黄旭华捐助了50万元人民币 支持母校发展建设 并设立黄旭华奖金 ![]() ▲黄旭华院士回母校桂林中学(2002年10月9日) 桂林中学在高中三个年级 分别设立“黄旭华”班 激励有志于 “树立远大理想、练就过硬本领 担当复兴大任”的有为学子 ![]() 2023届高三年级 黄旭华班学生已经毕业 为表达对黄老的感激之情 黄旭华班的30名孩子 给黄老写了封信 惊涛骇浪,乐在其中,大好时代,处处皆是我们施展才华的江湖! ——信中摘选 全文如下,滑动可查阅 ![]() 虚岁已近100岁高龄的黄旭华 在接到信件后 转告秘书代为转达: 同学们对科学的求索,对国家的承诺,是对母校“专心志忧天下”校训的继承和发扬,祝母校桂林中学蒸蒸日上。 ——学生黄旭华 1958年 一个电话改变了他的一生 20世纪50年代后期 中央决定组织力量自主研制核潜艇 和黄旭华一样被通知到北京 "开会"的共有29人 都是舰船方面的专门人才 他们成立了代号为"19"的研究所 年轻的黄旭华被任命为 核潜艇研制总工程师 没有给家人一句解释 没有一声告别 黄旭华只留下了一个联系的信箱 一走,就是30年 ▲黄旭华和为中国核潜艇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们 项目启动之初 包括黄旭华在内的所有科研人员 都没有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 他们想了很多土办法 来解决尖端的技术难题 当时没有电脑 所有数据只能靠算盘和计算尺 黄老笑言: "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关键数据 大部分都出自那把算盘" ![]() 回顾黄旭华科研工作的不易 他的同事、学生和亲属 不约而同提到了 1988年那次期待已久的深潜试验 新型号的潜水艇在研制最后阶段 ——交付海军使用之前 必须进行极限深度的深潜试验 深潜试验,风险很大 任何一条焊缝,一条管道,一个阀门 若承受不起海水压力 都会造成艇废人亡 ![]() ▲中国091型核潜艇准备下水 试验之前,艇员心理包袱很重 有人给家里留了遗书 看到这个情况 黄旭华立即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 亲自参与深潜! ![]() ▲黄旭华(后排左一)同参与深潜试验的科研人员合影 于是,年过花甲的黄旭华 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 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试潜成功 黄旭华激动地写下: 花甲痴翁,志探龙宫。 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 ▲深潜归来 1957年,黄旭华回老家过春节 母亲拉着他的手说: “要经常回来看看……” 黄旭华点头答应 可从1957年到1986年 整整三十年他再也没回过家 父母多次写信问在北京哪一个单位? 到北京去干什么工作? 黄旭华一直不答 后来,父亲因为脑梗到北京看病 可全家除了145号信箱外 完全没有其他任何黄旭华的联系方式 等半年后他收到信时 父亲已经去世多日…… ![]() 1987年,一篇题目为 《赫赫而无名的人生》长篇报告文学 介绍了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 黄旭华的母亲 从字里行间的细节里 明白这是自己的儿子 她一而再,再而三地阅读这篇文章 看完满脸泪水,自豪不已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黄旭华说: "对国家的忠 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 “在惊涛骇浪的孤岛, 他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 在一穷二白的年代, 他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 他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 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致敬黄老,一路走好! 资料来源:央视新闻、人民日报???? 值班编辑:胡雯虹?????? 责任编辑:闫佳佳 值班主编:阳翔 ?桂林生活网新媒体 戳这里,关注桂林生活网 “星标”桂林生活网,接收最新资讯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NQMRTE20552R5WK.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