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 |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指明了改革的着力重点,是我们深入进行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推动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遵循。 为什么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改革中的一项基础性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一直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和牵引的,而经济体制改革又是重点围绕调整政府和市场关系展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肯定了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开启了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锁定了改革的正确方向。从此,国民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总量迅速跃升至世界第二位,并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低迷的冲击,战胜各种严重自然灾害,人民生活得到不断改善,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红利持续地惠及国家和人民。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们进行的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准备、组织准备和顶层设计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也缺乏配套的法律支持、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维系和社会的托底保障。这些缺陷导致了市场体系不完备、政府行为干预过多、市场监管严重不足,经济运行中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并未完全消除。 当前,我国经济中新旧体制交织、新老问题并存的现象突出,这不仅威胁到经济的持续发展,也严重影响到社会和谐稳定。一方面,我国经济正面临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考验,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状况日益凸显,一些领域的潜在风险逐渐增大。另一方面,经济体制仍不完善。可以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客观现实的迫切需要,更是大量问题倒逼的结果。只有更加坚定地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全面深化改革,我国经济才能真正走上健康持续发展之路。 把握改革的关键点和突破口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把市场从“基础性”作用提升到了“决定性”作用。我们党对市场作用在认识上的这一深化,是理论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同时在实践中也抓住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点。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从这一规律出发,牢牢把握市场经济的本质。一是产权必须明晰并严格受到法律保护。经济领域的安全,首要的是产权的安全。如果资产归属不清,创造的收益归谁所有不明,人们就不愿去投资、去劳作,更没有人去积累财富。二是供求关系决定市场价格。每个市场主体通过价格变化获取简单、清楚、有效的信息,并加以利用,及时做出决策,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三是鼓励和倡导公平竞争。对一切市场主体实行平等待遇,一切商品和要素均向市场主体开放,实行平等、统一、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则,通过自由竞争来实现优胜劣汰。四是强调法治、注重诚信。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诚信经济。有了配套的法律支撑和诚信保障,契约、合同才能有效的实施,市场行为才能得到规范,市场秩序才能得到维系,从而降低市场风险,减少交易成本。五是鼓励提高生产效率、激励各类创新。各市场主体在逐利的过程中会自觉地对技术、经营方式、管理模式等进行创新,以不断开发新产品,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竞争力,进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六是往往只注重机会和过程公平,而忽略结果公平和社会责任。 一般而言,市场经济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自动引导与实现社会范围内资源流动与配置的合理化,降低整个社会的生产和交易成本,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竞争能力的不断提升,从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但市场也不是万能的,它不能解决由社会总供求失衡引起的经济衰退、失业和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问题,还容易产生外部的负效应、引发贫富分化进而影响社会公平,同时不能自动地为社会提供充分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等。总之,市场经济有优有劣,关键是要扬其所长、抑其所短。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不是对立的,而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凡属市场能发挥作用的,政府要简政放权、松绑支持,不去干预;凡属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政府应当主动补位,该管的要坚决管,并管到位。当前,改革的关键是规范政府的经济职能,将政府的职能主要限定在3个方面:一是完善宏观调控。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推动可持续发展。二是提供公共服务。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共同富裕。三是加强市场监管。保障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创造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的条件和环境。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抓住重点环节,找准突破口。首先,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坚持“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给一切合法资产的所有者吃上“定心丸”。其次,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这意味着逐步淡化所有制特征,鼓励逐渐形成融合式的包含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共同体,并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形成。第三,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既要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也鼓励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为市场经济奠定所需的微观基础。第四,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第五,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发展普惠、开放的金融市场体系,搭建直接为企业服务的技术市场。这既是完善要素市场的需要,更是建立开放、公平、普惠市场体系的需要。第六,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政府要强化原来缺位的职能、纠正错位的职能、减弱越位的职能,通过制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适度行政干预等方式对市场进行引导,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创造适宜的外部条件。第七,着力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以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第八,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在确保经济安全的前提下,降低准入门槛,扩大开放领域,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为各种商品和经济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空间的自由流动创造条件。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勾画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提出“到二○二○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就要求我们,实现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一定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决定性成果,而不是四面出击、面面俱到。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一是培育出大批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各类合格的市场主体;二是形成一整套规范、公平、公开和透明的市场规则;三是建立起更加完备、齐全的市场体系;四是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一切财产权、知识产权等权益严格受到法律保护;五是对所有劳动者、资产所有者都能做到一视同仁;六是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的格局;七是建立起配套完备的法律体系,形成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八是引导和鼓励各类创新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取向和行为选择;九是构建起多层次、多类型的社会保障和风险防范体系;十是政府经济职能边界更加明晰、更加定型,越位、缺位、错位现象基本消除。 以上10个方面,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也是评判改革任务是否完成的标准。可以说,上述改革任务完成之日,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建成之时。实现了这些目标,就意味着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经济运行效率和增长质量获得大幅提升,从而也必将促进我国经济由此走上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27日 09:50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阙东临 |
https://news.12371.cn/2013/12/27/ARTI1388108965431564.s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