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流量转化强劲,贵州省黔东南州“村超”持续助推乡村振兴 |
这是观众在拍摄“村超”足球赛中场休息时间的民族歌舞。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2023年,“村超”全平台综合浏览量超过900亿次,吸引了1669万余人次游客前往观赛,助推榕江县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190亿元。 一名苗族女孩在贵州省榕江县忠诚镇“黔农乡市 ·村超村集”年货节活动中展示民族服饰。记者 杨文斌 摄 摆贝村是“村超”流量转化的一个缩影。 作为榕江县兴华水族乡的一个苗族传统村落,摆贝村通过参与“村超”,成功将神秘的苗族文化推向全国乃至世界。 这是民族歌手在“村超”足球赛开赛前演唱歌曲。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摆贝村驻村第一书记罗丽萍介绍,从2023年第一届“村超”开始,摆贝村每年都组建啦啦队到球场巡演和助威,吸引了大量线上线下的观众关注摆贝、走进摆贝。 2023年以来,前往摆贝村的旅游人数超过20万人次,为村集体创收40余万元,带动村民增收280余万元。 这是“村超”足球赛现场(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刘勤兵 摄 非遗文化与现代经济的融合 “村超”不仅带来了人流,更激活了乡村的文化与经济潜力。摆贝村的蜡染服饰和百鸟衣是苗族文化的瑰宝,但在“村超”出圈前,这些非遗产品的销售并不理想。 随着“村超”的走红,摆贝村的蜡染T恤、围巾等非遗产品迅速成为游客的抢手货。 2024年,村民潘老拉通过销售蜡染服饰和百鸟衣,收入超过12万元,相比“村超”出圈前翻了一番。 此外,摆贝村还抓住“村超”流量,开发了民宿产业。 观众在“村超”足球赛现场打开手机灯光进行互动。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2023年11月,村集体建成并运营了2栋民宿共5间客房,截至目前销售额达4万元。 正在改造的6栋民宿共23间客房,预计将于2025年“五一”投入运营。 这些举措不仅为村集体带来了收入,也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进一步推动了乡村振兴。 这是一名游客在“村超”足球赛现场与少数民族拉拉队合影。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从“村超”到“村集”:流量的深度转化 为了将“村超”流量更好地导入村村寨寨,榕江县创新性地推出了“村超村集”活动。 这一活动将足球赛、民族文化表演和新媒体传播引入乡村集市,既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也带动了乡村消费。 2024年11月以来,“村超村集”活动在榕江县各乡镇村寨风行,吸引了大量县外游客和客商。 例如,黔东南州麻江县的客商李世奇,带了价值3万元左右的数百斤香肠、腊肉来到忠诚村的“村超村集”,三天内就卖完了。 他说:“我们过来也是想借助‘村超’流量推广自家产品,效果确实不错!” 这是在“村超”足球赛现场,球员在展示球队获胜后奖励的猪脚。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乡村振兴的“村超模式” “村超”的成功,不仅在于其体育赛事的吸引力,更在于其将流量转化为乡村振兴动力的能力。 从2023年的20支参赛村队,到2025年的108支球队,“村超”的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也日益增强。 越来越多的村寨通过组建村队、参与赛事,打响了自己的品牌,吸引了游客,带动了当地农特产品的销售。 例如,栽麻镇大利村通过组建足球队参加“村超”,不仅提升了村寨的知名度,还带火了村里的牛瘪火锅、腌鱼美食、塔石香羊、清白茶等产品。 贵州台盘“乡村篮球赛”比赛现场(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2024年,大利村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村里的民宿也从约20家增至近50家,见证了“村超”流量变旅客“留量”的过程。 结语: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村超”不仅是一场足球赛,更是一种乡村振兴的新模式。 这是一名边裁在“村超”足球赛现场执法。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它通过体育赛事吸引流量,通过文化展示提升乡村魅力,通过经济活动带动村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未来,随着“村超”的持续发展,榕江县的乡村振兴之路将更加宽广,更多的村寨将从中受益,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华丽转身。 “村超”的成功告诉我们,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持,更需要 “村超”足球赛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创新的思维和务实的行动。 通过体育、文化、经济的深度融合,“村超”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
https://m.sohu.com/a/860081092_12198725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