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刚曾一年“消灭”近800万亩玉米 2024年8月14日,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贵州省委原书记孙志刚涉嫌受贿一案。孙志刚被指控受贿达8.13亿余元,他当庭认罪悔罪。 作为二十大后落马的首个省委原书记,孙志刚的贪腐异化过程值得深思。尤其是孙志刚主导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5年,其工作作风和方向受到争议。他举全省之力欲“消灭”玉米的行为令人印象深刻。仅3年,孙志刚“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便无疾而终。 2015年10月,孙志刚被任命为贵州省委副书记,随后成为副省长、代省长,第二年1月他当选为省长,其主政贵州之路正式开启。 履新后,孙志刚曾公开表态,“从今以后,我作为贵州人民的一员,一定全身心地融入贵州、服务贵州、奉献贵州。” 当时孙志刚已经62岁,这是正部级官员即将退居二线的年龄,但他反而再获重用,这被外界解读为上层打破用人惯例,“不拘一格降人才”。 随后,他开始发力“玉米革命”。实际上,在2018年之前,全国范围内已经在通过市场引导和资金补贴等方式,适当调减玉米种植面积。2015年,原农业部曾发布《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到2020年,“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亿亩,比目前减少5000万亩以上。 在贵州当时官方宣传的口径为,玉米属于低效作物,农民种植玉米一亩地收益仅有600元左右,而如果改种蔬菜、水果和药材等其他高价值经济作物,一亩地收入可达数千元甚至上万元。此外,有研究单位称种植玉米容易导致水土流失,会危及贵州生态发展底线。 其实,贵州农民种植玉米的传统已沿袭400年。史料显示,贵州省种植玉米始于清初,在乾隆年间种植面积迅速扩张,到民国时已是省内主要粮食作物。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