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历史 -> 一个工程师眼中的隋朝(连载中) -> 正文阅读 |
[历史]一个工程师眼中的隋朝(连载中)[第12页] |
作者:salorking |
首页 上一页[11] 本页[12] 下一页[13] 尾页[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厉害,真精彩。 |
危机 长孙晟确实是战略大师,离间计划也是绝无仅有的好计划,‘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范,就连我这个外行都能看出将来战争的输赢。可这么好的计划,也有一个缺点:见效慢。 长孙晟还在去突厥的路上,突厥40万人马就已经兵临城下。 写信让沙钵略先等等? 沙钵略肯定不干。 不干就得打,打又肯定打不过的,只能硬顶、死撑。 对于杨坚和隋朝来说,最关键的问题是,前线的虞庆则能不能顶住突厥这40万大军。顶住了,长孙晟在另外一条战线再努努力,隋朝才有希望。 顶不住? 杨坚都不敢往下想。 杨坚把目光伸向远方,望着虞庆则的方向,仿佛看见虞庆则在前线忙碌的身影,拨弄佛珠,祈祷着。为了减轻虞庆则的压力,杨坚能做的就是增兵、持续往前线增兵。柱国冯昱率军进驻乙弗泊;兰州总管叱列长叉率军镇守临洮;上柱国李崇率军驻扎幽州、达奚长儒率军增援周槃,隋军实行全线防御。 尽管全力做了准备,一开战,还是吓了杨坚一身冷汗。杨坚没想到突厥实力竟然这么强,他辛辛苦苦准备了大半年的前线防御阵地,在突厥40万大军面前,居然只坚守了几天。 一开战,隋军前线阵地全面失守,军事重镇陆续被突厥全部攻克。 无奈之下,杨坚任命自己的姐夫、大将军窦荣定为秦州总管,部署第二道防线,实行纵深防御。可在突厥40万骑兵攻击下,什么防御体系都像篱笆一样,根本阻挡不了突厥骑兵前进的铁蹄。 西北防线的重要州郡一个个陷落,武威、天水、金城、上郡、弘化、延安等郡被洗劫一空,天天都有战败的军报送回长安,杨坚心急如焚。 到了582年10月,突厥攻破木硖、石门两关后,分两路以钳形攻势直扑长安,长安局势岌岌可危。更加不利的是,自开战以来,为应付这糟心的战局,杨坚白天晚上连轴转,身体吃不消,病倒了。 杨坚和大隋正在经历着最严峻的考验。 卧床期间,为了鼓舞士气,杨坚又下了一道命令:皇太子杨勇统帅所有预备部队,西出咸阳抵御外敌,拼死血战! 咸阳紧靠长安,杨坚心里清楚,不能再败,再败就得打‘长安保卫战’了。如果再不出现奇迹的话,等不到长孙晟的惊天计划见效,大隋就完了。 |
奇迹 虞庆则这个主帅不好当,手里没多少部队不说,还是步兵对人家骑兵。现在防御战线被突破,阵地一个个失守,部队被分割打散了,而且非战斗减员严重。那年冬天异常寒冷,很多隋军士兵不适应这么寒冷的天气被冻伤了,手指头被冻掉的就有一千多人,这仗还怎么打? 发牢骚归发牢骚,虞庆则心里也明白,长安就在身后,不打也不行。于是,防突大元帅虞庆则命令大将达奚长儒阻击突厥先头部队,迟滞敌人的进攻势头,给后方军事部署争取时间。 前线惨败,达奚长儒听说了,可他却丝毫没受影响。达奚长儒不怕死是军中出了名的,从军以来一直是部队的先锋,攻城拔地,所向披靡。打了这么多年仗,达奚长儒从来都不知道什么叫害怕! 接到大元帅的军令,达奚长儒带着自己最精锐2000骑兵就出发了。行军路上,大家表情都比较凝重,都知道这会是一场硬仗,只是谁也没想到,这会是一场震古烁今的战斗,他们都将因为这场战斗而名垂史册。 突厥推进速度惊人,达奚长儒刚出发不久,就遭遇了突厥主力部队---沙钵略带领的十几万人马,达奚长儒上来就让沙钵略像包粽子一样,给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 双方人数相差太悬殊,悬殊到我都不忍心算。达奚长儒只有2000人,沙钵略将近二十万人马,唯一好一点的是,双方都是骑兵,可那管什么用呢?! 接近1比100,人家突厥就是站着不动让你砍,都能把这2000人给累死。 达奚长儒手下这帮兵都是精锐部队,这不假,跟着达奚长儒南北征战,也是身经百战,勇不可当,可再勇猛也没碰见过这情况啊,士兵们都很害怕。这也不能怪他们胆小,这是正常反应,1比100,就是史泰龙、李连杰他们的敢死队也打不了这么悬殊的仗。 一支优秀的部队,必然有一个优秀的将领。达奚长儒不亏一代名将,确实胆略过人,这种情况下竟然毫无惧色。达奚长儒神色壮烈的告诉士兵:这会是一场极其惨烈的战斗,咱们很可能全军覆没。我知道你们很害怕,怕受伤,怕死,可人总有些东西比命重要。保家卫国是我们军人的责任,咱们身后就是长安,那里住着我们的妻儿老小。咱们怕死,难道要让突厥人灭了我们的国家,屠戮我们的家人吗?事到如今,已退无可退,只能死战求存,要死,我第一个上!哪怕我们就剩下一个人,也要继续打下去,除非踩着我们的尸体,否则突厥休想再往长安前进一步! 《乌合之众》里有个观点:群体假如受到合适的影响,会时刻准备为理想而奋不顾身,会迸发出难以想象的力量。 达奚长儒的部队此时的境遇就是‘合适的影响’! 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士兵们满含热泪,撕下布条,缠在手上,紧握大刀,心里念叨着:死就死,死之前一定要让突厥人看看,什么叫大隋精英! 面对重围,达奚长儒全军结成方阵,往弘化方向攻击前进。 达奚长儒这2000士兵真不愧是大隋精锐,突厥骑兵排山倒海般的进攻,硬生生被他们打退了14次。看到14这个数字,我真的被他们震撼到了,那是怎样惨烈的一场景象,我实在想象不出来,但我知道,勇敢并不是不害怕,而是害怕之后还敢去坚持,这些士兵个个都是好样的! 他们被突厥士兵冲散了,又聚集起来,再被冲散了,就再聚起来,2000人面对近20万人的攻击,他们整整坚持了三天三夜。这场实力悬殊的战争惨烈程度很难描绘,打到最后,刀砍到卷刃,枪也折了,没有武器可用,就挥拳肉搏,最后手上的肉都打没了,骨头全露出来了。虽然浑身是血,身边也不断有战友倒下,这帮军人硬是一步没退。达奚长儒更是身先士卒,身受五处箭伤,其中两处还是贯穿伤,即便杀到如此血肉模糊,这个满身是伤的硬汉依然在战场上拼杀!这时候,达奚长儒就像一位战神,屹立在他的战场上! 或许这就是中国军人的血性:我未战死,便当死战! 达奚长儒全军视死如归,个个怀着家国情怀,带着向死而生的勇气,面对百倍的敌人,没有退却一步,杀敌1万多人。史书上的文字幻化出景象,我仿佛看见一群士兵燃烧着生命在战斗,闪耀出来的圣光把突厥人的士气摧残殆尽,这群普通的士兵背负着中华民族的铁血军魂,彰显着永不畏惧的华夏意志! 就像战前许诺的一样:他们会战斗到最后一人。 到大本营弘化郡城边时,2000人死伤只剩下200多人,他们依然在战斗。大元帅虞庆则站在城墙上,看着达奚长儒身上的铠甲被血染的,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颜色,这些军人的英勇让弘化城守军止不住地掉眼泪。但虞庆则看见达奚长儒身后黑压压的十几万突厥大军,陷入两难境地,为了保卫身后的长安,他无奈的选择了按兵不动,眼睁睁看着这些伟大的军人一个个陨落。 战场上,只有不怕死的人,才配活着。 看着眼前这一副‘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场面,突厥人颤栗了。这2000隋朝军人在绝境中,死战求存的战斗意志,像一把利刃直刺每一个突厥骑兵的内心。2000处于绝对劣势的隋军,竟然杀伤他们1万多人,这是突厥自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耻辱! 包括沙钵略在内,突厥上下心里都很清楚,他们已经输掉了这场战斗,哪怕他们全歼剩下这200‘血军’,也绝不会有任何胜利的喜悦,因为失败已经深深刻在每一个突厥士兵的心里。突厥这一战锐气尽失,这是一场已经在心里认输的战斗,再打下去已经毫无意义。沙钵略无奈地挥挥手,下令撤退,突厥士兵焚烧同伴的尸体后,大哭着离去。 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会感动得热泪盈眶,为这些值得历史铭记的中国军人,是他们让突厥人第一次承认:中国军人是打不垮的! |
退敌 虞庆则在正面战场忙碌时,长孙晟马不停蹄地穿梭于突厥各个可汗的中军大帐。 达奚长儒血战大胜的消息传来,长孙晟站在沙钵略的军营门口,抬头望着万里晴空,淡淡地说:达头要撤军了。 没等手下人明白,长孙晟就钻进了沙钵略儿子染干的营帐。 尽管遭遇了突厥建国以来最耻辱的一仗,被达奚长儒打的哇哇大哭,脸都丢到姥姥家了,但沙钵略并没打算撤军回草原,要厚着脸皮继续南进,攻打长安,找回面子。 达头不干了。 之前长孙晟来的时候,达头跟长孙晟聊的不错。达头对长孙晟这个人很认可,箭法好,人品也不错,自打俩人开始交往之后,每次隋朝接待达头的使者规格都要高于沙钵略的,这面子给的,达头很受用。况且达头认为长孙晟真是诚信跟自己交往,把沙钵略的那点‘坏心眼儿’分析地透透的。沙钵略这个侄子猜疑心比本事大,靠‘撞大运’捡了个大可汗的身份,整天鼻孔朝天,忘了自己姓什么。大家实力差不多,各有各的领地,凭什么我要听沙钵略的?连长孙晟这个外人都能看出来,我不该再委曲求全,只要隋朝愿意关键时刻出手帮忙,沙钵略能奈我何! 再说了,隋军里有达奚长儒这样的,我们突厥是国内日子过不下去了,才来打隋朝,无非就是抢点钱、拿点粮食,给家里捎口锅,结果听说沙钵略一战就损失一万多人,抢点东西代价这么大,再干下去就是赔本买卖了。 谁丢的面子,谁负责找。 达头决定把机会留给沙钵略,并打算‘做好事不留名’,招呼都没打,就带着战利品回了草原。 看见长孙晟进了营帐,染干对这位神箭手老师的突然来访既高兴又意外。寒暄过后,长孙晟一脸严肃地告诉染干,他此行的目的就是告诉染干一个绝密消息:突厥国内有人密谋造反。 长孙晟是个突厥通,谋反的故事他酝酿了很久,把各个细节都考虑了,甚至花大价钱做了一些‘证据’,长孙晟自信这个故事无懈可击。染干一听,吓了一跳,这几天他也得到一些后方部落的举动,不过没往深了想,听老师这么一说,原来打算造反! 染干二话不说,撒丫子就往大可汗营帐跑,看见沙钵略就气喘吁吁地喊:“父汗,铁勒他们起兵造反了。” 沙钵略正在为达头擅自撤军生气,一听染干说后院又起火了,也是吃了一惊,‘攘外必先安内’,沙钵略连夜退兵出塞,回国平叛。 至此,隋朝转危为安。这是杨坚自建国以来,第一次面对存亡危机。 当然,也是最后一次。 |
看完了,楼主请速更 |
好文 |
不更新了吗? |
催更催更 |
只顶不催 |
反击 突厥还是没下雨,国内灾荒还在继续,光忽悠是靠不住的,刚刚消停没几天,沙钵略又来了。 不来不行,不抢没吃的。 长孙晟的离间计划已经初见成效,突厥皇族开始内部矛盾重重,叔侄间、兄弟间,谁也不服谁,虽然没大打出手,但积怨越来越深。这次又来,突厥大可汗沙钵略没了上次的威风,别说40万,连20万他都没凑齐。 沙钵略通知达头出兵时,长孙晟在达头的大帐里还没走。 达头认为长孙晟说的很有道理。以前,沙钵略一叫,自己就去,为突厥尽心尽力四处征战,可沙钵略却对自己处处压制,跟着他打来打去,除了抢点东西,什么好处也没捞着,净是‘热脸贴冷屁股’了。况且去打隋朝,万一自己再碰上个达奚长儒,就是干赔本买卖,太不划算。 达头派人很客气地回复大可汗沙钵略:上次打隋朝,我们西突厥损失比较大,部队还在休整。国内是有灾,吃的不太够,但我们还能再坚持坚持,困难是有,我们还是自己再克服克服吧,就不跟着去了。 其他可汗情况差不多,最后只有阿波这个墙头草,无奈地跟着沙钵略出兵隋朝,进犯隋朝的幽州地区。幽州总管李崇(李穆的侄子,曾劝李穆支持尉迟迥那位)率领步、骑兵3000人力抗突厥大军,但因寡不敌众,壮烈殉国。 消息传到长安,杨坚震怒:沙钵略这是没完了?每年都来抢,越来越频繁,四处抢东西杀人,真是忍无可忍。40万人我打不过,这次只有十几万人,我再不打你,真让你觉得我好欺负呢。 583年4月,隋朝宣传部刊发了杨坚写的一篇名为《为什么打突厥》的战前动员檄文,内容很长,咱就不全列了,其中有一句,明确表达了杨坚打突厥的要求,“使其不敢南望,永服威刑”,换成口语化的翻译就是:一定要打的你爸妈都不认识你,往后想起我来,你都浑身哆嗦。 隋朝出征阵容相当豪华:六大元帅卫王杨爽、宰相高颎、‘四贵’虞庆则、河间王杨弘、上柱国豆卢勣、大将军窦荣定,统辖八路大军,大举反击突厥侵略者。 此次行军大元帅由卫王杨爽出任,指挥隋军主力,剑锋直指突厥主力沙钵略,隋、突两军相遇于白道。 跟沙钵略这仗该怎么打? 隋军作战会议上争论不休。 以往跟突厥打仗,不管是西魏、北周还是大隋,从来没赢过。尤其是大隋,开国好几年了,跟突厥打仗,能拿得出手的,只有达奚长儒那场拼了命的惨胜,所以,隋军中“恐突”的情绪一直在中上层军官中存在着,大部分隋军将领认为对付突厥最好的办法就是,群殴。 当然,也有胆子大、不怕突厥的,比如行军总管李充就向大元帅杨爽建议:突厥连战连胜,肯定轻敌,咱们出其不意,以小股精兵奇袭,定能击溃突厥大军。 对于李充的建议,大部分人都持怀疑的态度:突厥本来就是机动部队,最擅长的就是突袭,咱们去偷袭突厥,这不属于关公面前耍大刀嘛。只怕能去,回不来。 别人怀疑都没用,大元帅杨爽是杨坚最小的弟弟,刚刚20岁,血气方刚,也深受老爹杨忠的影响,对于李充的答复是:同意,突厥没什么了不起的! 杨爽给了李充5000精锐骑兵,让他突袭沙钵略。 突厥在东亚称霸这么多年,走路都是横着走,一直以来都是突厥打别人,从来没有别人敢主动惹突厥的,沙钵略确实没想到隋军竟然敢主动攻击他。突厥大军被这个出其不意的突袭,打了个措手不及。没等突厥缓过神,杨爽下令全军出击,突厥大军一败涂地,就连大可汗沙钵略都被打的身负重伤,连那身金光闪闪的黄金战甲都给扔了,猫在草丛里才躲过一劫,算是捡回一条命。 突厥本来就缺吃的,这次又被打的大败,粮食也没抢着,自己的牲畜又搭进去几万头,让隋军给牵走了。没吃的,只能喝西北风,可西北风喝不饱,饿的难受的突厥士兵只好捡点野兽骨头,磨成粉就着西北风吃,边吃边自我安慰说:吃兽骨粉好啊,顶饿又补钙! 说完,眼泪就夺眶而出。 沙钵略当时的状态用一个字形容就是:惨。 用三个字形容就是:惨、惨、惨。 谁知道老天就爱开玩笑,附在沙钵略耳边温柔地说:没有最惨,只有更惨。 可能是饥不择食,什么都吃的缘故,撤退路上,沙钵略军中又爆发大瘟疫,成批成批的突厥士兵病死荒野。死在战场上的,饿死的,再加上得瘟疫死的,白道一战沙钵略损失惨重,实力大跌。 隋军首战大捷。 |
遍地开花 隋朝这次大规模出兵,主要目标是收拾突厥,争取要把突厥牙打掉、腿打折,再不敢跟隋朝闹腾,其实还有个次要目标:捎带手解决东北边患,灭掉北齐余孽高宝宁。 说起高宝宁这个人,真是个神秘人物,没人知道他到底打哪来,祖上是干什么的,他爸爸是谁,家里还有谁,史书上一句没写,以一句‘不知其所从来’把高宝宁的前半生全部搪塞了过去,一出场就是北齐的地方大员,官居营州刺史,大家都是根据他姓高,判断他可能跟北齐有关系,弄不好是个远方亲戚。 营州刺史属于镇守边关有兵权的实权派人物,北齐被灭,高宝宁拒不接受北周招安,带着手下人马盘踞营州一带,跟北周对着干。高绍义在突厥的扶植下,建立北齐流亡政府,高宝宁手上有兵权,出任大丞相。北齐流亡政府打着复国的旗号,走突厥抢劫的路子,一直让杨坚很头疼。 后来,高绍义让佗钵给卖了,高宝宁顺理成章当了北齐流亡政府的老大,带着人马,靠着突厥这棵大树,在四国边境地区继续跟隋朝打游击,靠抢劫过日子。 之前,隋朝要忙着对付陈朝和突厥,一直没空管他,高宝宁自我感觉良好,认为是自己实力强、威风大,隋朝打不过他,不敢打他。这次隋朝动真格打他,高宝宁被打的哭爹叫娘,向突厥大哥求救。可这时,突厥大可汗沙钵略自己还藏在白道的草窠里,边补钙、边发烧呢,哪管得了高宝宁穿不穿内增高。 突厥大哥不管,无奈之下,高宝宁打算逃奔契丹继续流亡,可惜半路上流亡政府内讧,高宝宁被部下所杀,一直被北齐流亡政府控制的营州一带,这才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在长孙晟搅和下,突厥实力今非昔比,隋朝的其他各路大军基本都是大败突厥,像河间王杨弘‘大破之,斩数千级’。各路大军里,要说收获最大的,还得是窦荣定。 窦荣定是杨坚的发小,还是杨坚的姐夫,打小就跟杨坚关系最好,一直深得杨坚信任。窦荣定这次带了三万人马发兵凉州,在高越原碰上了‘突厥墙头草’阿波。窦荣定带的人马不多,阿波实力也不强,两军实力相当,都没有贸然进攻,在戈壁上对峙。 刚对峙了几天,窦荣定先受不了了,不是军粮不够吃了,是太晒。 没开玩笑,就是太晒了! 窦荣定是在阴历5月底碰上的阿波,夏天本来就热,戈壁上连棵草都不长,整天顶着大太阳,汗流浃背的跟人对峙,水从嘴里喝进去,汗就从毛孔冒出来。没几天,隋军带的水就都喝完了。 水虽然喝完了,但是毕竟是在跟人家对峙,精气神得在,白天顶着大太阳,还得装酷,晚上回来渴的跟孙子似的,直咽唾沫,实在渴的不行就杀马,喝马血。还没开打,隋军中暑的、渴死的非战斗减员就高达四分之一,窦荣定心急如焚,眼看这么拖下去,不用人家打,自己就完蛋了,仰天长叹:时运不济啊,不打得败,打了也得败,真是比李广都郁闷。 不知道是窦荣定走运,还是阿波倒霉,正在窦荣定欲哭无泪的时候,天上竟然下起雨来。有水喝的隋军士气大振,全军出击,打的阿波连连败北。 |
单挑 吃了菠菜的大力水手秒杀布鲁托,喝了水的窦大将军也是狂虐阿波。 打了几仗,窦荣定派人跟阿波商量:两国不对付,士兵是无辜的,咱们单挑吧。 阿波问:怎么个单挑法? 窦荣定说:各自派一员手下大将单挑,谁输了谁撤军。 阿波说:同意。 就这样,两边决定单挑。 阿波心里乐开了花,窦荣定这不是傻嘛,跟我们单挑?也不打听打听,论单挑,我们突厥怕过谁,我们的风俗就是单挑! 窦荣定倒没那么多心眼,之所以选择单挑,一是他心善,不想无辜士兵牺牲。二是他觉得隋军能赢。 因为隋军有史万岁。 根据史书记载,这场单挑,窦荣定这边派的是史万岁,突厥派的谁,史书没说。当然隋军既然派了史万岁,突厥派谁也就无所谓了...... 史万岁这名字,我总觉得在封建王朝时期,有大不敬的嫌疑,还好他在宋朝之前,要在宋朝之后,单凭名字就能把史万岁咔嚓了。 史万岁出身武将世家,他爸爸死在周武帝宇文邕平齐战役里,史万岁袭爵接了他爸的班。打仗方面就不多作介绍了,因为史万岁就一个特点:猛。要多猛有多猛! 这个史万岁起初并不是窦荣定手下的,是出征前才临时加入窦荣定军的。史万岁原先的大哥是梁士彦,在梁士彦手下的当前锋将军,一手射箭的绝活可以媲美长孙晟。 有一次,史万岁跟上司梁士彦一起出门,看见一行大雁排成排,史万岁没有作诗的兴致,也不关注鸟类的迁徙运动,跟梁士彦说:“我要射下第三只雁。”。 梁士彦觉得史万岁这是吹牛,能射下大雁的,都已经是高手了,你还要射第三只,你咋不上天呢? 梁士彦看着史万岁,一脸不相信地说:你射吧。 只见史万岁张弓搭箭,第三只雁应声而落,梁士彦惊的忘了合上嘴。 原来这史万岁不是吹牛,是真牛啊。 史万岁这种射雁难度确实大,比那些普通射雁高手厉害的多。一般的高手通常只会说要射雁,肯定不说要射第几只,这里面其实是有技巧的。大家都知道,大雁都是一行一行的,排的很整齐地往南飞,射手射雁,有可能瞄的第四只,射中的却是第五只,心里虽然有点尴尬,但一样会拱着手,厚着脸皮冲鼓掌的众人说献丑献丑。很多高手都能射雁,可究竟是真功夫还是靠瞎蒙,只有射手自己知道。史万岁这绝对是技术活,事先告诉你,我要射第三只,然后射下的就是第三只。这个真牛,绝对高手中的高手,跟长孙晟真有的一拼。 一技傍身就能行走天下,不过根据史万岁的表现来看,他很少用射箭这样的技术,倒不是史万岁谦虚,不爱显摆射雁绝技,主要是因为他太猛了,根本用不着百步穿杨这样细腻的技术。史万岁打仗总是头一个,提着刀就往前冲。尉迟迥叛乱时期,梁士彦打的每一场胜仗,史万岁都是第一个。邺城大战,史万岁一口气干掉了几十个敌人,吓得叛军打仗都绕着史万岁打,史万岁走到哪儿都是三米以内真空。 平叛结束,史万岁因功受封上大将军。隋朝开国后,上司梁士彦回家待着去了,史万岁也没事干了,可不知怎么着,史万岁跟一桩谋反案牵扯上了。估计不是直接关系,史万岁被削职流放,发配到敦煌充军戍边。 戍边的时候,史万岁时常会感觉寂寞。 平常人寂寞了,无聊了,无非喝点酒,对着无边的草原喊几嗓子,发泄一下心中的苦闷。史万岁不这样,他无聊了,就一个人、一匹马、一把大刀跑到突厥部落抢劫,抢点马啊,羊啊,抢回来自己也不要,上缴。 再无聊了,就再一个人去抢,周而复始。 抢突厥,在史万岁看来就是一场排遣寂寞的游戏而已。可突厥人气疯了,他们是抢劫专家,经常让别人跑到大本营来抢劫,还老抓不着,这人真是丢到姥姥家了。 不抢突厥的时候,史万岁常常一个人侧身坐在城墙上,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嘴里咬着草根,呼啸而过的风凌乱着他的头发,略显忧郁的脸庞映衬在温润的夕阳下。每每这时候,我觉得都应该再配上电影《美人鱼》那首插曲:无敌是多么,多么寂寞... 时间长了,抢突厥也变得毫无挑战性,史万岁就又觉得很无聊。无聊中,史万岁听说窦荣定去打突厥,要从他们这儿路过,史万岁就跑来窦荣定军营毛遂自荐,跟组织要求进步,要戴罪立功。当年平尉迟迥叛乱,史万岁也算名声在外,窦荣定就把史万岁留下了,这才有了这场单挑。 单挑日期定在5月25日。 突厥方面一名骑将率先挥着手臂亮相出场,史万岁随后出马应战。在我看来,跟史万岁做对手,突厥骑将的亮相更像是一场跟战友的告别:你们看清楚我的长相,一定要记住我啊。 过程很简单,就一个回合,史万岁冲过去,带着敌人的脑袋回来了,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 可突厥人疯了! 这可是突厥精挑细选挑出来的勇士,是阿波手下一等一的高手,竟然在史万岁手下没走过一招! 阿波心里直接崩溃了:完了,完了,这个人成精了,这肯定打不过了。 阿波立刻下令,全军最快速度撤回,关上大门,坚守大营,任何人不准再战! |
史万岁一战扬名。城头那段画面感贼强。 |
经常单骑入突厥抢劫的是史万岁的领导。后来他领导看史万岁箭法了得,就经常拉着他一块去抢。 |
楼主写的很好,小弟连着看了两天,南北朝和五代十国一直都是我的历史空缺,看了你的帖子,受益匪浅。 |
长孙晟和被欧洲人称之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的遭遇有些类似。阿提拉曾作为人质被送到罗马宫廷,阿提拉逗留在罗马时,虽然一度尝试逃跑但失败了。于是他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研究罗马内部结构上,并专注研究罗马的内政及外交政策。回到匈奴部落后,开始对东、西罗马帝国进行征服,把欧洲搅得天翻地覆,欧洲人畏惧地称其为——上帝之鞭。还有“黄祸”论的观念。 |
史万岁那段写的我想笑 |
楼主你都四天没更了 |
结仇 正面战场结束了,谈谈吧。 阿波也真可怜,打仗打不过窦荣定;单挑碰上史万岁,输的更惨;谈判嘛,虽然还没开始谈,我也敢说阿波肯定落不着什么好,因为窦荣定军中不止有史万岁,还有长孙晟。 阿波真是出门的时候没挑好日子。 长孙晟作为隋军代表去跟阿波谈判,都是老熟人,见面不用客套。长孙晟很清楚阿波墙头草的性格,一上来几个问题就把阿波问懵了:“你们突厥有绝对的军事优势,沙钵略每次来都是大胜而归,你一打就败,再打还败,你现在就是突厥人的笑话。仗打败了也就算了,单挑你竟然也输了,突厥的脸往哪搁,你回突厥还能有立足之地吗?沙钵略一直都想干掉你、吞了你的地盘,这回可好,仗打成这样,沙钵略走军事法庭的正规渠道都能收拾你。你好好想想,沙钵略真要灭你,你顶的住吗? 阿波听完,汗流浃背。 阿波擦擦汗,感觉脑子有点乱,懵懵的,忙问长孙晟,他该怎么办。 看着阿波那个怂样,长孙晟决定‘帮人帮到底’,非常热心地替阿波想了个万全之策:“现在达头已经和隋朝联合,沙钵略已经控制不住达头了。你最好也跟隋朝结盟,联合达头,有了隋朝的支持,你再跟达头合兵一处,到那时,沙钵略也就奈何不了你了。” 阿波满眼感激地看着长孙晟:这真是个好人啊。 阿波当即在战场上跟窦荣定签了《友好互助条约》,双方撤军。 沙钵略在白道被偷袭,让人打到草窠里,还受了伤,正需要营养的时候,突厥却一点吃的都没有,天天对付一口兽骨粉。输得太窝囊,沙钵略心情本来就很郁闷,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撤军路上又爆发的大瘟疫,真是让沙钵略欲哭无泪,憋了一肚子火没地发。 没成想,阿波给了沙钵略机会。 属下来报:北可汗阿波基本没跟隋朝打,就撤军了,还跟隋朝结了盟,签了《友好互助条约》。沙钵略蹭的一下,火冒三丈,脑浆都沸腾了:隋朝是突厥的敌人,阿波跟敌人勾肩搭背,就是背叛突厥,就是叛国! 叛国者必死!心底的恨意引燃满腔怒火,沙钵略带着收集来的全部兵力,直扑阿波的北牙营地。见阿波大军还没回来,沙钵略脑子一热,把阿波大本营的人杀了个干净,紧接着,沙钵略干了一生中最没脑子的一件事:把阿波的母亲也给杀了。 这件事是突厥内讧的标志性事件。 阿波跟沙钵略是堂兄弟,阿波的母亲就是沙钵略的婶娘,比跟达头的关系还要近。以前大家吵归吵、闹归闹,可一家人总归是一家人。沙钵略动手前,他跟阿波是一家人。动手后,就是仇人,不共戴天的仇人。 从这件事上看,沙钵略的脑袋可能在白道的草丛里让驴给踢了,这简直就是一团浆糊,毫无智商、谋略可言。 阿波带着军队回到部落,大营里,老人、孩子尸横遍野,惨目忍睹,亲妈也被杀了。阿波和部下抱着家人的尸体嚎啕大哭,指天起誓:从今往后,跟沙钵略不共戴天,此仇不报,誓不为人! 哭完,阿波就要找沙钵略报仇。沙钵略实力强,以阿波的实力,打不过沙钵略。阿波就向西找达头借兵,要跟沙钵略拼了。 达头一听,相当瞧不起沙钵略,真是‘长出息’了,打不过隋军,拿老人孩子撒气。突厥男人间的事,从来都是‘祸不及家人’,沙钵略竟然这么没人性。达头同意借兵给阿波,一定要让沙钵略血债血偿! 自己的加上借来的,阿波一下子纠结了十万骑兵,浩浩荡荡杀向沙钵略。 原先阿波实力不行,确实打不过沙钵略,可今非昔比,现在阿波也是兵强马壮,尤其阿波的手下,个个脑门上系一块白布,写着‘复仇·专打沙钵略’,看见沙钵略的部队就两眼发红,立刻变身成‘以一当十’的死亡之士,个个不要命地往前冲。阿波也不当墙头草了,脑子里就一个念想:打,往死里打,一门心思要干死沙钵略。 此消彼长,沙钵略连战连败,阿波势力越打越大。 少数民族素来讲究强者为王,没实力,谁愿意跟你?跟沙钵略有矛盾的贪汗和地勤察等一些小部落纷纷转投阿波,阿波慢慢具备了跟沙钵略、达头分庭抗礼的实力。 至此,长孙晟离间计划第二步成功,突厥一分为三:沙钵略、达头、阿波。 |
不服气 自打阿波跟沙钵略开战,突厥的战火就再没停过。 俗话说,软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阿波的复仇大军不惜同归于尽地跟沙钵略死磕,沙钵略根本招架不了,连连败北,堂堂突厥国军被打成了游击队,靠东躲西藏过日子。 到公元584年,沙钵略的日子是真过不下去了,吃的没吃的,还整天被撵的四处跑,想喝个西北风,阿波都不让他踏踏实实坐着喝,只能边跑边喝。人在生命都受到威胁的时候,什么感情都能放下。走投无路的沙钵略认真考虑了很久,决定使用那个最后的办法。 要饭。 其实要饭对于沙钵略这样没吃的,没实力、没地盘的‘三无可汗’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毕竟在温饱都成问题的时候,大可汗的面子可能都不如两包牛肉干值钱。当然了,沙钵略毕竟是突厥大可汗,虽然是“前”大可汗,但脸面总还是要要一些的。于是,‘要饭’这个极不好听的词被换成了‘求和’,沙钵略正式上书隋文帝杨坚,请求称臣求和,要认隋朝为大哥。 为表诚意,突厥可贺敦千金公主也表示‘冤冤相报何时了’,以‘博爱’的方式,选择性地遗忘了杨坚的‘杀父灭族’之仇,满眼的恨意换成一副笑脸,要认杨坚当干爹,“自请改姓杨氏,为隋主女。” 是不是答应沙钵略的求和,隋朝方面专门召开了一次zheng 治/局扩da会议。 会上,晋王杨广率先发言。 杨广年轻气盛,认为这是天赐良机,应当趁乱出击,踏平沙钵略,进而一举荡平突厥,谁不服,就打到他服为止(这个对周边国家的态度伴随了杨广一生)。何况这也是长孙晟离间计划的终极目标,是隋朝最高军事委员会一开始就定下的对突战略思想,应该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 杨坚看着这个英气逼人的儿子,笑了笑,这孩子各方面都挺好,就是有点毛躁,眼光不够长远,就知道喊打喊杀、武力征服。以隋军现在的实力,灭掉沙钵略易如反掌。可灭掉沙钵略,阿波势必做大、统一东突厥,对隋朝又会是个大麻烦。何况如果大隋贸然出兵,长孙晟好不容易搞分裂的突厥,有可能再团结起来,之前的活不都白干了嘛。 杨坚让外交部回复沙钵略,同意他的求和,认下千金公主这个干女儿,改封为大义公主,表彰她深明大义,为隋突两国友好邦交关系做出了突出贡献。 没想到,沙钵略打仗不行,攀亲戚真在行,得知杨坚答应求和,立马写了一封国书给杨坚,内容相当客气,上来就叫爸爸:您是我可贺敦(皇后)的爸爸,那我就是您的女婿,一个女婿半个儿,您也是我的爸爸,我就是您的儿子。从今往后,咱就是一家人,一家人不说两家话,突厥的牛羊驼马,都是您的牲畜;隋朝的缯彩绢帛,也都是我的财产。 净是些不要脸的谄媚之词,让我很难想象这会是曾经的突厥霸主沙钵略说的,在我的印象里,这通常应该是汉奸卖国贼的台词。可等你仔细琢磨琢磨,就会发现沙钵略这话说的挺有水平,话里透着话。 沙钵略表面上的意思是‘我的就是你的,你的也是我的’,在我看来,这就是明显的不服气。要是真服气,沙钵略就该说“我的是你的,你的还是你的”。沙钵略的话里透着他真正的意思:哪怕我被迫叫了你爸爸,咱俩还是平等的。 沙钵略这明显是求和态度不端正,和千金公主的心态一样,都是忍辱负重,感觉自己是‘虎落平阳被犬欺’。 沙钵略的这点小心思,杨坚很清楚。 从国书的第一行,杨坚就看出来沙钵略是口服心不服,沙钵略的国书开头是这么写的:‘从天生大突厥天下贤圣天子伊利俱卢设莫何始波罗可汗致书大隋皇帝’,杨坚一看这称谓就来气:你都被打的投降了,说明你已经被老天爷给抛弃了,还左一个‘天生’,右一个‘天子’的,弄这么拉风个名号,自己心里就没点数吗? 杨坚冷笑了一声,看来沙钵略还是被打的不够惨。 既然是求和,那态度一定要端正,态度都不端正,投降也是诈降。杨坚也不傻,多年的政治老油子能让一个放牧的给骗了?杨坚要的是心服口服,就回了信给沙钵略。信的开头,杨坚直接把沙钵略那威风八面的名字给改了,什么天生、天下、天子的,你在我这,就叫沙钵略,瞎嘚瑟什么! 杨坚说:沙钵略,收到来信,知道你主动要和好,我很高兴。既然你是我闺女(大义公主)的丈夫,那跟儿子差不多,既然叫我爸爸,我就派人去看看我闺女、女婿吧。 杨坚临下朝时宣布:防突大元帅虞庆则仗打的不错,又懂突厥语,这次出使,就由虞庆则去吧。 走了两步,杨坚又转回头对虞庆则说:哦,对了,别忘了叫上长孙晟。 |
服了 文字往往是态度最真实的表达。 沙钵略的国书字里行间透着不服气,见面之后,虞庆则才发现他是真的不服气。 大隋外交团一到突厥就发觉气氛完全不对。突厥是主动求和,按照国际惯例,对于大隋使团的到来,突厥方面应该表现的非常热情才对,沙钵略要带着大臣跪迎隋使,普通民众手捧鲜花,夹道欢迎。可虞庆则一下车就发现,沙钵略的大营里半点欢迎的意思都没有,别说鲜花和掌声,连张欢迎的标语都没贴。士兵反而个个全副武装,严阵以待,刀剑亮的晃眼。沙钵略高坐大帐中央,等着虞庆则过来行礼,老大的派头十足,那态度跟当年对北周和亲团简直一模一样。 杨坚说的没错,沙钵略确实心里没数。当年是北周向突厥求和,你沙钵略当着北周和亲团怎么耍突厥大可汗的威风都行,可形势在变,自我定位得准确,现在是你沙钵略向隋朝求和,都让人给摁趴下、主动求饶了,还抖什么威风? 团长虞庆则一看就火了,当场发飙,大骂沙钵略不懂规矩、怠慢 tian 朝使者。要不是事关国体,又在突厥地盘上,虞庆则非脱了上衣,跟沙钵略练练不行。 看着虞庆则暴跳如雷,沙钵略一脸不屑地说:我身体有病,站不起来,只能坐着,而且我们家从我父亲那辈起,从不跪别人。 大义公主‘很热心’地提醒虞庆则:“沙钵略就是个豺狼性子,你逼急他,他是会咬人的。” 豺狼性子?巧了,我虞庆则是猎户出身,从军之前一直靠打猎为生。甭来这套,我虞庆则也不是吓大的! 虞庆则真是一点面子都不给,要求沙钵略必须跪拜行礼,不跪,我们就回去,啥也不用谈! 沙钵略认为虞庆则是不知好歹,在突厥的地盘上还敢蹬鼻子上脸,自己堂堂突厥大可汗,虽然落魄了,但脸面还是要的。跪迎隋朝大使?绝不可能! 双方针尖对麦芒,谁也不肯让,一直僵持着,气氛异常紧张。 这眼瞅着要打起来了,在一旁一直没说话的长孙晟终于开口了。长孙晟缓缓走上前,微笑着对沙钵略说:“突厥大可汗跟隋朝皇帝都是大国天子,大可汗不肯起身跪拜,也在情理之中。可大可汗还是大隋天子的女婿,这天底下哪有女婿不尊敬岳父的?” 不服不行,长孙晟这话说的是真漂亮,不说称臣的事,只拉家常,一句软绵绵的话,愣是把沙钵略逼到了死角:国书上白纸黑字写着杨坚是你爸爸,堂堂突厥大可汗不能不认账,自己认下的爸爸,就得跪着叫。 沙钵略被憋的满脸通红,想了半天,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好搓了搓手,尴尬地笑了笑,自己找台阶下:“女婿是必须跪拜岳父。” 沙钵略起身下跪,拜接大隋诏书。 虞庆则又让沙钵略称臣。 沙钵略问手下:什么是臣? 手下回答:隋朝说的臣子,就是咱们说的奴仆。 沙钵略很窝火,本想反驳几句,可想了想,还是算了吧,都已经被长孙晟说的跪下了,再嘴硬也是跪着嘴硬,多争执几句又有什么意思? 沙钵略看了看边上的长孙晟,服了,称臣大隋,把场面走完。 虞庆则一行走后,沙钵略越想越羞愧。想当年金戈铁马,驰骋草原、傲视群雄,草原上一草一木都得听令,那是何等风光!现如今国已不国,家不成家,打不赢、说不过,跪接隋朝诏书,还得顶在头上,大声喊人家爸爸。 沙钵略情难自已,哇哇大哭。 |
又有一章发不出来。 |
楼主是准备停更了么,从天涯看2018-05-12《汉族复兴》之后就停了。贴吧也一样是不是更新到《汉族复兴》也就不更了。 |
还没看过瘾 |
哇,停更了,但是理解楼主,养家糊口工作第一,楼主先安心准备考试吧,我们等你。 |
666 |
大神不更了么不要烂尾啊 |
|
首页 上一页[11] 本页[12] 下一页[13] 尾页[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历史 最新文章 |
大号挫宋,指的是哪个朝代? |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康熙撤藩是战略失误 |
现在有哪些城市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
正在看这书,开始怀疑nc怎么撑到1945 |
东北的生存条件在古代还不如草原吗? |
曾经的美国海军居然还不如北洋海军…… |
秦始皇不死,难道真的不? |
如何评价莫言被大量网友评为“罕见”? |
我发出来算侵权吗 |
如何评价这个人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