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历史 -> 二战中的名将之史 -> 正文阅读 |
[历史]二战中的名将之史[第8页] |
作者:仙人君魔 |
首页 上一页[7] 本页[8] 下一页[9] 尾页[3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dd |
这几天楼主很忙,只有周末才能更 |
梅塞 |
乔瓦尼·梅塞出生于意大利普利亚,并在1901年开始从军。他参与了意大利征服利比亚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这场冲突中,他为组建和训练精锐步兵部队——勇敢者(Arditi)付出了重要贡献,并以少校的身份指挥第9伞兵突集团在万特佳(Monte Grappa)地区战斗。1923年至1927年间,梅塞成为了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的仕从军官,到了1935年,梅塞被任命负责指挥一个特种步兵营和晋升为陆军上校 |
意属东非 1935年9月,梅塞在维农娜(Verona)以准将的身份,被委任指挥一支摩托化旅。而之后因为在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表现优秀,梅塞又被晋升至少将和指挥一个意大利装甲师部队。 |
1939年4月,在意大利入侵阿尔巴尼亚之后,梅塞被任命为乌瓦尔多索杜(Ubaldo Soddu)将军的副手,与他一起管理阿尔巴尼亚,作为副总督。 |
巴尔干战役 在1940年末爆发的希意战争中,梅塞指挥一支军进攻希腊,并取得了部份对希腊将军亚历山德罗·帕帕戈斯(Alexander Papagos)的胜利。然而随着冬季的到来,意大利军队被迫转入防御,而希腊军队开始展开反击,并攻进部分在意大利控制下的阿尔巴尼亚领地内,直到1941年4月,为了帮助意军和巩固入侵苏联的南翼安全,德军南下进攻希腊,将希军彻底击败。 |
意大利征俄军 1942年,梅塞被委任为意大利征俄军(Corpo di Spedizione Italiano in Russia,简称“CSIR”)的总指挥官。意大利征俄军是一支由步兵和骑兵组成的机动部队,参与了德国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在该行动前期,约有6万名意大利士兵在俄罗斯南部作战。梅塞从不认为以意大利的军力和补给能力足以应付恶劣环境的东部战线,但在此期间由于战斗表现佳,梅塞获得了德国的骑士铁十字勋章。到了1942年7月,伊塔洛·加里波底(Italo Gariboldi)取代了梅塞的任务,率领军力已大幅增加的意大利征俄军—意大利征俄军团(Armata Italiana in Russia,简称“ARMIR”)。同年9月1日,梅塞离开了俄罗斯。 |
在苏联作战的意大利军士兵已增加至20万多人,虽然意大利军在苏联战场上作战勇猛,但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联开始对轴心国反攻;尤其是在土星行动中被自两翼苏军进攻包围的意大利军,受到极大的伤亡,被包围的30000人中只有4000人突破包围网,而苏军枪杀了所有意大利战俘。 |
1943年2月末,梅塞被指派为德意装甲军(Deutsch-Italienische Panzerarmee)的新指挥官,替代原本的埃尔温·隆美尔。德意装甲军后来被改称为意大利第一军(此时由意大利军和德军比例是三比一),而隆美尔则被派往指挥非洲集团军(Heeresgruppe Afrika)。梅塞在马雷斯防线(Mareth Line)中打了一场防御战,阻挡了英美盟军的攻势,但他的拖延防御战术仍无法抵挡盟军庞大军力且不间断的攻击,梅塞无法使轴心国改变失去北非控制权的结局。 |
1943年5月12日,梅塞被授予意大利陆军元帅的军衔。而到了5月13日,在德国第5坦克军的崩溃、突尼斯市的失去和在安菲达维尔防线(Enfidaville)中被围困的意大利第1军团,梅塞的军队已无力继续作战,最后向盟军投降。 |
由于部份意大利人属于保皇派,许多像梅塞一样的意大利军官很快就发现到自己可以重披战袍,当意大利在1943年9月停战后,梅塞担任了意大利联合交战军 (Italian Co-Belligerent Army)的总参谋长 ,此军由意大利战俘和盟军的装备所组成,效忠于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他持续在该单位中服务直到战争结束,在1945年退役,结束44年的军事生涯。 |
梅塞的晚年生活过得并不平静,他写了一本回忆录,描述他的经历,名为《在非洲的战争如何结束?突尼斯的意大利第一军》(Come finì la guerra in Africa. La "Prima Armata" italiana in Tunisia)。在他的平民生活中,由于以前的军事背景,使他被推选为参议院的议员,并在1953年至1955年中担任意大利参议员工作。 |
他也担任意大利退伍军人协会的会长直到去世,他的一生传记被路易吉·阿尔真蒂耶(Luigi Argentieri)所写下,出版于1997年,名为《梅塞—另一段历史的对象》(Messe--soggetto di un'altra storia)。 梅塞死于1968年12月19日,享年85岁 |
邓尼兹 |
卡尔·邓尼茨于1891年9月16日生于柏林近郊小镇格林瑙(Grünau),有一个兄长,弗里德里希(Friedrich),父亲埃美尔·邓尼茨(Emil Dönitz)为一座工厂的工程师,在邓尼茨4岁时母亲安娜·拜尔(Anna Beyer)过世。 |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布雷斯劳号(Breslau)和戈本号(Goeben)卖给了鄂图曼帝国,分别改名为米迪里号(Midilli)和严君塞立姆号(Yavuz Sultan Selim),而邓尼茨跟着米迪里号参与对俄国的战斗,累积实战经验。1916年3月22日邓尼茨晋升为中尉,之后又被派往加里波底作为飞机观察员,邓尼茨在5月时和德国军官女儿茵戈波·韦伯(Ingeborg Weber)结婚。同年10月,邓尼茨转入德国海军潜艇部队,1918年作为潜艇U-39的值更军官,于1917年2月至10月在海上巡弋作战,表现优良。1918年2月,担任潜艇UC-25的艇长,击沉5艘运输船,获得骑士十字勋章(Ritterkreuz);7月,又担任UB-68潜艇的艇长,在10月4日时袭击英国的地中海商船团时,被护航舰重创了潜艇,之后在英国约克郡被俘了10个月。 |
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8年11月11日结束,但1919年7月邓尼茨才被释放,他留在英国,直到1920年才返回德国,再次加入德国海军。在凡尔赛条约的限制之下,德国仅能拥有规模非常小的海军,不能拥有潜艇,且海军人员仅能1500人,而邓尼茨以中尉的身份作为魏玛共和国国家海军中的T-157鱼雷艇艇长,在同年11月1日,晋升为海军少校。在1933年9月1日,邓尼茨晋升中校,在1934年9月出任指挥艾姆登号轻巡洋舰。在1935年德国和英国签署英德海军协定后,德国已能拥有潜艇部队。1935年10月邓尼茨回到潜艇部队中服役,并晋升上校;同年,魏玛共和国的“国家海军”被改名为“战争海军”。 |
邓尼茨自回国后倾心研究潜艇战术,利用一次大战的经验和在战间期与外国合作,私下发展研究潜艇和训练潜艇人员,复苏德国潜艇力量。 当时的德国海军学说建立在美国军事家阿尔弗雷德·马汉的理念上,主张结合潜艇和水面舰一起打击敌人舰队。到了1937年11月,邓尼茨开始相信,大规模的通商破坏战(即“破交战”)是可行的,特别是对德国海军的主要对手—英国皇家海军,他认为必须将德国海军的舰队形式从水面舰改成潜艇,战略是主张攻击于相对于战斗舰队安全许多的商船船队。他指出,英国本土所需的物资绝大多数都是仰赖于外海殖民地运回本土(英国每年消耗的物资中,石油的75%、铁矿石的88%、铜的95%、铅的99%、小麦的89%、肉类的84%和食油的93%都依赖进口,每年的海运物资总量超过6800万吨,每天航行在大海上的英国运输船多达2500艘),战略物资仰赖通商船队,打击它们能使英国迫于投降,他认为能以300艘的U艇VII型所组成的潜艇舰队在战争里打败英国。 |
邓尼茨回想起他在一次大战中所得到的经验和想法,当时他以单艘的潜艇去袭击护航船队,此举是非常危险的;邓尼茨就以“多艘潜艇集结起来攻击船队”为核心概念,创立出“狼群战术”(狼群战术是英国的称法,德国是称作“集结战术”),以压倒性的力量打击船队,于是邓尼茨开始在海军中提倡建设潜艇舰队。 |
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要执行狼群战术,以德国有限的无线电能力十分困难。在两次大战期间,德国开发了特高频发射器,使得他们的无线电反干扰能力提升许多,而一战后发明的恩尼格玛密码机使得防窃密能力加强。邓尼茨还采用了威廉·马绍尔的想法,让潜艇处于非常接近水平面的位置和夜间发动攻击,此一策略使得潜艇的无法被声纳所侦测到。 |
当时很多人,包括海军总司令埃里希·雷德尔,不赞同邓尼茨的想法。他和雷德尔不断争取海军内部的资金,也同时竞争希特勒的政治交友圈,特别是和赫尔曼·戈林。 |
由于战争海军的水面舰军力远低于英国皇家海军;雷德尔认为,只要和英国有战争,不久就会毁掉他的整只舰队,当听到宣战消息后,他说道:“现在,水面舰队能做的只有一件事,表现出它们懂得如何英勇赴死。”。雷德尔对战争的希望全寄托在水面舰建造计划—Z计划中,这将大幅提升德国海军的水面舰队力量,有效对抗皇家海军。然而Z计划直到计划里预定的1945年都未完成。相比之下,在邓尼茨新的战术中就没有如此不稳定的因素和繁杂的飞行人员训练计划。与和皇家海军比较起来相对弱势的德国水面舰队比较,一旦战争爆发,潜艇战必是德国海军唯一的选择。1939年1月28日,邓尼茨晋升为海军准将和潜艇指挥官。 |
从开始在潜艇部队服役起他就始终关注潜艇的发展,潜心钻研潜艇作战战术,特别是被俘后,更是反复思考潜艇作战的经验教训,并最终摸索出了一整套全新的潜艇建设和作战理论。1935年10月,卡尔暦沾邓尼兹晋升为海军上校,并出任德国海军自一次大战战败以来组建的第一支潜艇支队“韦迪根”支队司令,次年晋升为海军准将,升任德国海军潜艇部队司令。 |
他敏锐发现了改变德国海军极其不利的海洋态势的捷径,即将潜艇的使用提高到战略高度,因为德国海军战时最根本的任务就是破坏英国的海上运输,切断其海上交通线,而德国那先天不足的地理位置,使水面舰艇只有越过强大的英国海军和航空兵层层阻截才能进入大西洋,遂行破交任务,一旦在作战中负伤受损,还必须经过漫长而危险的航程才能返回本土,可谓困难重重。 |
反观潜艇,可以凭借其水下航行的优势,安全往返于本土和大西洋,即便英国海军掌握了大西洋的制海权,潜艇仍能发挥其作用,打击运输船队,所以潜艇是对付英国海军最有效的。他还提出了“吨位战”思想,英国是个岛国,其经济完全依赖海上贸易和运输,英国每年消耗的物资中,石油的75%、铁矿石的88%、铜的95%、铅的99%、小麦的89%、肉类的84%和食油的93%都依赖进口,每年的海运物资总量超过6800万吨,每天航行在大海上的英国运输船多达2500艘!只要击沉尽可能多的英国运输船,使英国运输船的吨位损失超过其新建船舶的吨位,就能最有效地打击英国的战时经济,而且要使潜艇的损失尽可能小,其核心思想就是避开英国护航力量强大的海域,寻找其护航力量薄弱的海域实施破交,一句话而言,以最小的损失换取最大的收获。根据邓尼兹的研究分析,到达到彻底瘫痪英国海上运输的战略目标,潜艇部队每月击沉的吨位必须到达到70万吨。 |
战术上,邓尼兹悉心研究了声纳、鱼雷等武器装备的性能,决定彻底屏弃传统的单艇昼间潜航状态下的远距离鱼雷攻击战术,采取多艇集群,夜间水面状态近距离鱼雷攻击。这是因为潜艇在夜间水面状态航行时,声纳是难以发现的,近距离攻击又能确保较高的命中率。 |
邓尼兹并根据他的这一战略思想,提出了建立300艘潜艇规模的具体要求,但直到战争爆发前的1939年9月,他才总共拥有57艘潜艇,其中只有22艘是适宜远洋作战的大型潜艇!用他自己的话说:“这点兵力,只够刺一下英国人!”但他仍指挥这点兵力,投入了战争! |
多艇集群攻击,则是邓尼兹的发明,当时潜艇由于受通讯保障的制约通常是单艇独立作战,邓尼兹认为多艇集群攻击与单艇相比,既可以提高发现目标的概率,又可以提高攻击成功率。具体作法是以数艘或十数艘,甚至数十艘潜艇组成艇群,以20至30海里间隔成一字横亘在敌方运输船队可能经过的航线上,一旦一艘潜艇发现目标,立即报告设在岸上的指挥部,指挥部再迅速通知其他潜艇,白天抢占有利攻击阵位,天黑后则以水面状态实施近距离鱼雷攻击,天亮前停止攻击,全速抢占下一个有利阵位,等待次日天黑后再次实施攻击,直至将运输船队消灭。这一战术酷似狼群的捕食,因此被邓尼兹形象地称为“狼群战术”,这一战术的基本原则按照邓尼兹的解释就是在必要的地点、必要的时间尽可能集中最多数量的潜艇,该战术的关键是解决指挥和通讯上的困难,为此邓尼兹积极组织部队在大西洋、波罗的海、北海等海域进行实践性演练,并亲自与技术人员一起研究技术难题,终于克服了诸多困难,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得到了验证,使德国潜艇部队逐渐掌握了这一战术。 |
1943年1月,邓尼茨接替埃里希·雷德尔担任海军总司令,同年被授予海军元帅军衔。雷德尔辞职的原因主要是和希特勒对水面舰之间的争论,希特勒在巴伦支海海战的失败后,认为水面舰队不值得保留,要求拆毁所有舰队,雷德尔只好请辞,而邓尼茨则说服了希特勒保留舰队,但停止建造。它将水面舰舰队用以存在舰队,影响盟军的部署。自1943年中旬以来,邓尼茨的潜艇损失并没有随着他的晋升而减少。他的副手艾伯哈特·戈德(Eberhard Godt)接替他作为潜艇舰队总司令,也无力扭转局势,只能放弃狼群战术,而改以单艘巡弋的战术。 |
首页 上一页[7] 本页[8] 下一页[9] 尾页[3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历史 最新文章 |
大号挫宋,指的是哪个朝代? |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康熙撤藩是战略失误 |
现在有哪些城市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
正在看这书,开始怀疑nc怎么撑到1945 |
东北的生存条件在古代还不如草原吗? |
曾经的美国海军居然还不如北洋海军…… |
秦始皇不死,难道真的不? |
如何评价莫言被大量网友评为“罕见”? |
我发出来算侵权吗 |
如何评价这个人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