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历史 -> 翻开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 -> 正文阅读

[历史]翻开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第3页]

作者:历史票友康永聪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2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69)【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事情很快传到努尔哈赤耳朵里。
就事论事,布占泰的行为确实有些过分。即使按今天的标准,也很不道德。一个真正的男人,无论在外面受多大委屈,也不该拿女人撒气。
当然,作为部落领袖,努尔哈赤所考虑的,肯定不止道德的问题。侮辱建州的女人,就等于侮辱建州。
因此,努尔哈赤决定,一定要彻底消灭乌拉。无论布占泰再说什么,也不能心慈手软。
宁可相信世上有鬼,也不能相信布占泰那张破嘴。
于是,第二年(公元1613年),正月,努尔哈赤再次亲征乌拉。这次的队伍中,有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额亦都、费英东、何和礼、安费扬古、扈尔汗、扬古利……能打的几乎都带上了。
也许有人好奇,为啥没有大儿子褚英。其实也好理解,总得有人留下看家吧,往大了说,叫主持国政。可万万没想到,本来好好的事,却搭上了他的性命。
关于这段故事,我们后面还会详细解释,暂且回到征讨乌拉的主线上来。
话说努尔哈赤的部队一路挺进,连续攻克乌拉部数座城寨,很快又杀到乌拉城下。
被逼入绝境的布占泰,只好召集所有部众,打算跟努尔哈赤决一死战。
生死之战,双方都不含糊,交战之时,杀声震天。
努尔哈赤本人亲自冲锋陷阵,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他的子侄、将领们也不甘落后,奋勇杀敌。
安费扬古保持一贯的作风,事先准备好装满土的布袋。一声令下,士兵们拼命地往城墙下堆。很快,土堆与城墙几乎持平。安费扬古率领部队冲上城头,攻陷了城池。
布占泰见大势已去,赶紧带领少数护卫逃跑。没想到,半路又遭遇代善截击。布占泰仅以身免,单骑逃往叶赫。
这样一来,乌拉部也算就此覆灭。
 
(70)【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关于努尔哈赤收服乌拉的原因,还有另一种说法,为了一个女人。
咋听起来,似乎有点影视剧的套路,没有女人不成戏嘛,就连注定是男人游戏的军事战争片,也非要有个女长官,比如《战狼》。
传说中,让努尔哈赤为之大动干戈的女人,姓叶赫那拉,名字不详,一般我们习惯叫她东哥,或者干脆叫叶赫老女。
因为她几次订婚,都没能顺利完成,等到真正出嫁的时候,年纪已经远远超过当时的正常的婚龄,所以称她为“老女”。
大概意思跟现在的“大龄剩女”差不多,事实上并不算老。
东哥是叶赫贝勒布斋的女儿,早期确实被许配给布占泰。当然,属于政治婚姻,其目的在于诱使布占泰参加“联军”,共同讨伐努尔哈赤。那场战争,大家应该也能猜到,就是古勒山大战。至于结果,前面也说过,其中布斋战死、布占泰被俘。
等于说,东哥没了爹,未婚夫也成了阶下囚。
然而,打击并没有到此结束。
不久之后,她接到通知,自己要嫁给努尔哈赤。
做出这个决定的人,是她的叔叔纳林布禄。理由倒也非常简单,毕竟战败,总要拿出点“诚意”来讨好人家。
得知要嫁给杀父仇人,倔强的东哥死活不同意,并放出话:“谁能杀了努尔哈赤,我就嫁给谁!”这等于说,她不仅单方面撕毁跟努尔哈赤的婚约,还向整个女真部落公开征婚。
勇气可嘉,但也导致自己又一次没结成婚。
那么,有人敢应征吗?
不怕死的人,的确还有。
据说哈达部的孟格布禄率先报名,结果被努尔哈赤收拾了。
还有辉发部的拜音达理,当时不肯娶努尔哈赤的女儿,相传也为了能娶东哥。当然,最终也没成功,因为辉发很快也被灭掉。
实在没办法,东哥又想到了“前任”布占泰,并再次与其订立婚约。
被幸福冲昏头脑的布占泰真的去挑战努尔哈赤的权威,结果造成了前面说的局面:部落被灭,只身逃往叶赫。
可惜,东哥也属于比较现实的女人,并没有嫁给这个“丧家之犬”。最终,她选择了蒙古喀尔喀部的莽古尔岱。不过,这个女人显然命不太好,嫁到蒙古的第二年便去世了。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努尔哈赤也征讨了喀尔喀部,不知跟东哥有没有关系。
以上就是关于一个女人的传说,但我个人认为真实程度不高。等于说,努尔哈赤征服海西女真的战争,其实是和女人较劲的过程。
这显然有点太过演义,但我仍然愿意把它写出来,因为一个朋友的建议。
他说:有些传说,虽然不在正史上,但也非常精彩,值得一书。只要事后说明一下,它来自野史或者民间传说即可。
他说的,很有道理。
一直以来,我也相信,所谓正史,只代表官方,不代表真相。
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
如果写的不好,权当吃饱了撑的。
最后,我可以负责任的说,叶赫的这个女人,在历史上确实存在,因为当事人承认(明越境以兵助叶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适蒙古)。至于说串联了这么多的爱恨情仇,充其量只能算一种猜测。
 
期待萨尔浒之战
 
(72)【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至于“成熟”的原因,在他看来,大概有三点:
其一,女真地区已经基本统一。原来那个松散的,以挖野菜、抓野味、打劫为谋生手段的农耕群落,经过他多年的努力,已经被改造成思想统一、纪律严明的强大种族。在他的统治范围,除了苟延残喘的叶赫,再无像样儿的反对势力。
努尔哈赤的称号中,“覆育列国”可以直译为“养育各国”。不难看出,他已经把自己看做天下共主了。
其二,完整的军事制度。也就是电视剧常见的,大家耳熟能详的,八旗。
这里面的“旗”,大概是旗帜的意思。
那么,八旗制度,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八种旗帜来划分组织的一种制度,是努尔哈赤在女真部落早先的“牛录制”基础上改造而来的。
牛录,本来是女真人在长期打猎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临时组织。
很早以前,他们生存的环境,跟现在完全不一样。自然生态没有被大规模的破坏,大片的原始深林里,虎豹豺狼,甚至毒蛇这类的野兽数量肯定比人多。
由于装备落后,在那个时候,打猎肯定不算什么娱乐,甚至还很危险。因此,每次外出打猎,他们总要成群结队,每个家庭或者寨子都会派出一定数目的人。这些本来不太熟悉的人组织到一起,各走各的肯定乱套。一般来说,大伙会选出一个领头的人,给他一支箭,为队伍指明方向。这个领头人称为“牛录额真”,汉语意思为,箭领。
因为属于临时组织,牛录的人数一般也比较随意。少的十几人,多达几百人。
为规范起见,努尔哈赤将每个牛录固定为300人。然后,五个牛录为一个甲喇,也设一个头领,称为“甲喇额真”。五个甲喇为一个固山,头领为“固山额真”。
实际上,固山的汉语意思就是旗。
最开始,其实只有四个固山,也就是四个旗:红、白、黄、黑四色。后来,大家可能觉得黑色不太吉利。尤其黑、白两旗一同行动的时候,给人感觉好像努尔哈赤出了什么状况一样。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决定将黑色改成蓝色。
随着地盘逐步扩大,队伍越来越多,四个旗已经明显不够用。于是,努尔哈赤下令将原有的四色旗,周围镶上一条边:白、黄、蓝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这样就有了八种不同的旗帜。原有的四旗称为正红旗、正白旗、正黄旗和正蓝旗。后增加的四旗,因为镶了一条边,称为镶红旗、镶白旗、镶黄旗、镶蓝旗。
虽然后来部队的人数也不断增加,但旗的数目一直没再改变,只有八个,故而八旗制度流传下来。
与此同时,每个甲喇五个牛录的配置也保持不变,这样一来,只能通过调节甲喇的数量来解决规模扩大的问题。
 
(73)【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等到入关之后,固山额真又改叫固山章京,汉语译为都统。
这里需要注意,固山额真只是一个旗的管理者,并非拥有者。就好像现在公司里面的职业经理人(CEO)一样,只代表实际拥有者行使权力而已。
八旗真正的拥有者是努尔哈赤和他的家里人。
建国之初,作为最高统帅的努尔哈赤自掌两黄旗,二儿子代善掌握两红旗,侄儿阿敏掌握镶蓝旗,五儿子莽古尔泰掌握正蓝旗,八儿子皇太极掌握镶白旗,长孙杜度掌握正白旗。
掌旗的这些人,一般称为旗主。
各旗的固山额真,只需要对努尔哈赤和本旗旗主负责。因此,从理论上来讲,各旗相对独立,互不干涉内政。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所谓旗主,也并非如我们想象的,整个旗都归他所有。(努尔哈赤除外)
努尔哈赤在封赏的时候,一般会以牛录为单位。比如,某年某月某日,某个贝勒立功,就会被赐予N个牛录。随着时间的累积,某个贝勒在某个旗可能拥有相对多数的牛录,那他自然成为该旗的旗主。比如,代善父子就在两红旗掌握了绝对多数的牛录。
如果把一个旗比作一个股份公司,旗主就相当于董事长。
那么,也可以这样理解,八旗相当于一个大的军事集团,努尔哈赤相当于整个集团的董事长兼总裁。该集团由八个分公司(八旗)组成,每个分公司又有各自的董事长(旗主)和总经理(固山额真)。八个分公司独立经营,但都要听集团的统一领导。
了解这些,对理解后面汗位争夺的时出现局面,会有很大的帮助。
很多人以为,历史上的少数民族一定对比中原王朝落后。也许很多方面的确如此,但显然不包括军事方面。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能多次入主中原的原因。按照我们上面的归纳,八旗制度基本已经具备了现代经营的理念。
当然,八旗制并不单是军事制度。因为八旗的士兵“上马出战,下马牧养”,平时不打仗的时候,他们又变成老百姓,还要正常过老百姓自己的日子。在生活中,难免有鸡毛蒜皮的琐事,所以此时各级“额真”又变成地方行政长官,处理这些张家长李家短的大事小情。因此,它又变成了一种行政组织。
这种军政合一的制度,相对于大明冗余的官僚体系来说,明显简单高效。
数百年后,思科的总裁约翰·钱伯斯先生,对于类似的现象有句精辟的总结:现代竞争已经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
 
(74)【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其三,人才济济。
在那个靠天吃饭的年代,一个家庭的生产力,主要还体现在人丁兴旺。我们说过,努尔哈赤开枝散叶的能力比较强,光儿子就生了十几个。另外,他还有四个弟弟,一个妹妹,所以侄子外甥也一大堆。更不用说,所谓的“宁古塔贝勒”所构成的整个大族群了。
当然,单凭数量多也不完全说明问题,关键还看质量。
很幸运,质量也相当不错。
能征善战者,不乏其人。
当时比较突出的有四个,被称为“四大贝勒”,分别是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前面提到过,努尔哈赤的儿子中,代善是老二,莽古尔泰是老五,皇太极是老八。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前面说过,舒尔哈齐的二儿子。
后面我们还会讲到“四小贝勒”。分别是阿济格(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多尔衮(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多铎(努尔哈赤的第十五子)和济尔哈朗(努尔哈赤侄子,舒尔哈齐第六子)。这个时候他们还小,只有阿济格勉强算成年,其他三个只能算幼儿,多铎可能还没断奶。在这里,不妨稍微提一下,经过战火的洗礼,那些“贝勒”们也绝非等闲之辈。
还有很多暂时没提到的,也都不可小觑。此时就连努尔哈赤的孙子辈的杜度,都已经独领一旗,整个家族的能力,可见一斑。
大臣就更不用说,额亦都,何和礼,费英东,安费扬古,扈尔汉,还包括猛人扬古利,精通多国语言文字的额尔德尼等。他们的事迹前面已经介绍过,后面还会继续努力。
还有不少汉人,也加入队伍。
当时最有代表性的,要属佟养性。他本来因为跟努尔哈赤交好,被大明朝廷逮捕。后来,朝廷逼迫他做间谍,打探努尔哈赤的消息。结果,他成了双面间谍。后面我们会提到,努尔哈赤特别擅长谍战工作,跟他的努力不无关系。
后来,佟养性还拉拢整个家族,为努尔哈赤效力。
大概也正因为此,佟氏家族也成为爱新觉罗家族最亲密的伙伴。
总的来说,此时的女真,可谓兵强马壮,人才济济,上下一心。对于努尔哈赤来说,的确是绝佳的时机。
但,这似乎并不是全部。
 
(76)【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除了李成梁,还有一个人也死了。当然,这个人对于努尔哈赤选择何时登基来说,算不上至关重要的人物,充其量只能算个牺牲品。
这个人就是褚英。
对于他的死,《实录》中忌讳颇深,“清太祖(努尔哈赤)实录”里根本没有记载,在“清世祖(顺治)实录”才轻描淡写地提到他被处死(置于国法)。
作为努尔哈赤长子,褚英本应该前途无量。虽然女真族没有嫡长子继承的传统,但他骁勇善战,又在乌碣岩大战中立过大功,一直被作为接班人重点培养。
然而,褚英有个缺点,心胸狭隘。
心胸狭隘的人,表面上看着有点狠,睚眦必报。其实,他们的心如玻璃般脆弱,受不了批评。别人稍微说他们两句,甚至有时候无心的言辞,都会令他们会怀恨在心。
这样的人,如果是一个家庭的家长,或者单位的领导,那就会很麻烦。
正因为心态问题,褚英莫名其妙地觉得,自己的弟弟们,还有底下这帮大臣故意跟他过不去。为此,他曾说过:“父汗若死,吾即汗位后,将杀与吾为恶之诸弟、诸大臣”
翻译成白话:等我爹死了,看我不杀了你们这帮跟我不对付的弟弟和大臣们。
类似的话,他总挂在嘴边。
很多时候,事可以做绝,话不能说绝。
如果将来能够顺利接班,到时候真的杀了这帮人也未尝不可。除了道义上可能受点谴责,别的没毛病。可现在权力还没到手,话先说出来,毛病就大了。
因为最关键的一点,“爹”还没死呢。
不用说皇家,就连普通老百姓家里,这话都特别犯忌讳。不信回家你可以试试,说一句:“爹,等你死了,我如何如何……”看你爹消不消你。
更何况,努尔哈赤不是一般的爹,是大汗,是皇帝。一旦做到这个位置,对于权力的欲望远远大于一切。历史上一桩桩、一件件的血案证明,在皇权面前,什么父子、兄弟、夫妻这些所谓至亲,都可以当狗屁。
就这样,努尔哈赤渐渐的冷落了褚英。
不过,即便权力游戏很残酷,毕竟还有一句俗话说得好,虎毒不食子,尽管努尔哈赤不想再用他,也没有打算对他痛下杀手。
褚英之所以最终落得处死的下场,关键还在那句话上。
别忘了,努尔哈赤只是那句话的间接受害者(感情伤害),它还有直接受害者(生命威胁),就是“诸弟”和“诸大臣”。
在他们看来,如果现在不起来抗争,将来肯定死路一条。如果起来抗争,最坏的结果,也不过就是努尔哈赤不相信他们,或者偏袒褚英,将他们处死。当人被逼到绝路时,肯定要争一下的,就像当年陈胜、吴广起义时的那句口号一样:等死!死国可乎!
于是,四贝勒、五大臣等联合上书,弹劾褚英。
这样一来,事情变得棘手。
一面是自己疼爱的大儿子,一面是自己的儿子和出生入死的战友,努尔哈赤该如何选择?
类似的事情,放在普通人家里,几乎无解。作为父母,即便孩子再不争气,做的再过分,都不会真正的放弃他们。如果兄弟姐妹之间不和,父母必定会做“和事老”。毕竟对一个家庭来说,和睦肯定是第一位的。
然而,努尔哈赤不是普通人,他的家庭也不是普通家庭。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家和万事兴”,首先要维护的,是自己的统治地位。如果地位不保,家庭恐怕也难保。
努尔哈赤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最终无可奈何地选择处死褚英。
 
长篇连载,支持啊
 
(77)【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为了这一天,努尔哈赤已经忍耐了很久。
他暂时放下杀父之仇,结交李成梁;他低声下气的装孙子,让大明朝廷放心;为了内部团结,他甚至牺牲了儿子。
如今,他不仅要跟大明皇帝平起平坐,还要逃回个公道。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大明要出事!
——除最后一句外,版权属于唐代诗人贾岛,特此声明。
当然,努尔哈赤同志不像我这么激动,并没有第一时间进攻大明。
既然已经建国,自然要跟大明决裂。只不过,他还有一些后顾之忧,所以并没有立即宣战。
那么,在大战来临之前,我们让努尔哈赤同志休息一会儿。先来介绍一下另外一些重要的势力,对于今后了解辽东的战局,会有很大的帮助。
其实除了大明之外,刚刚成立的大金国还有一个邻居,虽说他们不完全算是敌人,但至少不是朋友。对于准备大展拳脚的努尔哈赤来说,它还算一个不小的顾虑。
下面,我们先来介绍一下他的另一位邻居——蒙古部落。
前面在介绍女真族起源的【引文】中,我们曾说过,蒙古部落最开始也很分散,后来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崛起,不仅完成了自身统一,还逐步建立了一个横跨亚欧大陆的蒙古帝国。
然而,物极必反,强大蒙古帝国内部出现了裂痕,由于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将其拆散。忽必烈留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元朝。在他看来,元朝皇帝,既是蒙古大汗。然而,不幸的是,其他汗国基本都不这样想,最终,蒙古帝国彻底分裂。
忽必烈的子孙们,已蒙古正统的名义,统治着中原地区。
蒙古贵族本打算从此放弃游牧,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直到,朱元璋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他们安逸的美梦。
朱元璋本来没有名字,代号朱八八,后来给自己改名叫元璋。璋是一种类似于刀形状的玉器,其实朱元璋就是“诛元璋”的谐音,他把自己当成诛灭元朝的锋利玉器。您还别说,这名字改的倒也名副其实,这个“八辈贫农”最终真的刺向了元朝脆弱的心脏。
于是,蒙古人再次被赶回了大漠以北,史称北元。
虽然丢掉中原,但余下的蒙古势力,部众不下百万,一时之间很难被彻底清除。
而且,不甘心失败的蒙古后裔,一直骚扰大明边境,希望重新入主中原。直接导致明成祖朱棣决定将大明的都城从应天(南京)迁往北京。为了防止蒙古入侵,不惜“天子守国门”。
虽然朱棣决心很大,也起到了一定成效,但有件事他始终无法控制,就是子孙的素质。
他后面的“守门员”不乏昏庸无能之辈,使得蒙古屡次有机会威胁中原,有一次差点连北京城都丢了(明英宗朱祁镇)。
到后期,大明蓟辽地区拥有两位名将,多少缓解尴尬的局面。
前面我们也介绍过,一个土生土长的李成梁,一个外来支援的戚继光。
当努尔哈赤的崛起以后,蒙古与大明的关系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78)【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这个时候,蒙古已经逐渐分化,按照地域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漠西蒙古、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这里的“漠”,指的是蒙古高原的戈壁沙漠。
与大金国最近的,当然是漠南蒙古。
所谓漠南蒙古,只是地理统称。实际上其中有很多部落,主要有鄂尔多斯、土默特、喀喇沁、察哈尔、内喀尔喀、科尔沁等。
换句话说,这些都是处于漠南地区的蒙古部落。
努尔哈赤与蒙古的第一次大规模冲突,便是跟其中的科尔沁部。至于事件,前面我们也介绍过,古勒山大战。结果大家也知道,九部联军大败,科尔沁贝勒明安仓皇逃跑。此后,科尔沁部便开始与努尔哈赤联姻通好。
当然,努尔哈赤也愿意接受。不光他自己,他的子侄们也都娶了科尔沁的女子。其中有个重要的原因,科尔沁部的姓氏,博尔济吉特。只有成吉思汗的子孙,才有资格继承这一姓氏,在蒙古被称为“黄金家族。”
关于“黄金家族”的细节,我打算放在后面“顺治”的时候细说。这里概括的有些笼统,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帮人根红苗正,堪称蒙古唯一的贵族。
努尔哈赤有意与“黄金家族”联姻,自然希望通过这一捷径,得到蒙古部落的支持,扩张自己的势力。毕竟女真人口有限,想要对付大明,蒙古绝对是可以争取的力量。用努尔哈赤自己的话说,“蒙古与我,虽语言各异,但服饰风俗,无不相同,兄弟之国也。”
因此,不仅对科尔沁部,对于其他部落,尤其“黄金家族”的后裔,努尔哈赤也都采取联姻,拉拢的态度,尽量跟他们打得火热。
当然,对于漠南蒙古这些“兄弟”非常重视,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整个蒙古部落共同认可的大汗,也在漠南蒙古。
关于这个问题,还要追溯到成吉思汗的第十五世孙博尔济吉特·巴图孟克。他在漠北被推举为大元可汗,明史中称为小王子,后世尊称为达延汗。他当年迫使瓦剌西迁,并统一东蒙古之后,将营帐设在察哈尔部。从此之后,察哈尔部的大汗,同时世袭蒙古汗位,成为蒙古各部的共主。
此时,察哈尔汗的传人名叫库图克图,明史称作虎墩兔。两个名字似乎都不怎么耳熟。不要紧,他还有另外一个称号,相对来说比较响亮,叫做林丹汗。
历史每逢乱世,往往人才辈出。这个林丹汗也并非等闲之辈。他也继承先辈遗志,试图称霸蒙古,继而再战中原。在他的领导下,察哈尔部实力雄厚,所辖八大部,二十四营,号称四十万大蒙古国之主。
于是,胸怀大志的林丹汗和“老骥伏枥”的努尔哈赤,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交集。
 
顶顶
 
对于你们这群宣传满清王朝东西,肉体销毁,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80)【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除了蒙古之外,努尔哈赤还有一个邻居,其实在这里提不提都行,因为他们之间还没有太大的摩擦。
这个无关紧要的邻居,叫作朝鲜。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朝鲜此时的状况,恐怕就是个“乱”。
前不久,它刚刚被小日本揍了一顿。我们也提过,壬辰倭乱。
在大明的帮助下,赶跑小日本之后,他们又陷入了内乱。
内乱的原因,也很简单,无非围绕着王权那点事儿。
壬辰倭乱时期的国王李昖去世后,他的次子光海君李珲即位。然而,新国王的的王位来的不怎么名正言顺。因为他不仅不符合嫡长子继承的传统,而且连世子的身份都没有经过大明朝廷的确认。
虽然朝鲜民族总喜欢意淫自己很强大,但他们很难抹杀长期作为中原王朝附属国的事实。此时,朝鲜的官方还使用汉字,首都还叫汉城。前些年,韩国可能为了避免尴尬,将音译改成了“首尔”。有意义吗?掩耳盗铃罢了。
因此,没有大明认可的国王,算不得国王。
李珲显然有点自卑,开始迫害那些疑似反对他的人,即便后来他的王位得到正名,也没有停止。
对于这个内忧外患的邻居,努尔哈赤显然也不怎么放在心上。
不过,我们还是要提一下他们的邻里关系。因为下一卷(皇太极)朝鲜可能还要出场,并有一次自主选择的机会:在大明和大清之间选择,到底做谁的附属国?
结果他们选错了,然后又被揍了一顿。
以上就是努尔哈赤的另外两个邻居,也可以说后顾之忧。
当然,不管努尔哈赤忧,或者不忧,他们就在那里,不远不近。
 
加油
 
dd
 
不管怎么样,粉明的人不会喊着独立,粉清的却会喊着要独立,还忒么有境外流亡政府
 
可以说是一个怎么样的朝代呢?
 
写得这么好,楼主赶紧出书吧,别忘了送我一套
 
支持lz,一点点把一件大事做完是很有成就感的
 
感谢楼主,都是中国历史。
 
写得很好,这才是历史吧该有的样子
 
楼主聪明睿智,必是大才矣!固曰:出书了能否送某一本?
 
前进!向着大明
 
七大恨竟然都没留副的
 
(82)【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第一站,抚顺。
抚顺城,大致在今天的辽宁省抚顺市北部一带,临近浑河,地处赫图阿拉下游,相距大概六十公里。
既然努尔哈赤决定向大明宣战,就要先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比如夺取辽东。如此决定的原因也比较简单,就近原则,或者说别无选择。
当时,辽东的首府,不在沈阳,在辽阳。
想要进攻辽阳,抚顺城在必经之路上,而且首当其冲。
所谓必经之路,就是必须得从这过,也别无选择。对此,我小时候就一直有个疑问,为啥古代战争非得一座城一座城的攻下去,难道不能绕过去吗?
长大以后,疑惑才慢慢解开,其实是两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非要攻城?
古代生产力比较低,道路交通不怎么便利。不像现在,城市之间有高速,有国道,甚至还有乡间小路。那时候只有官道,也就是所谓的大路,才方便通行。小路很少,而且很难走。由于没有过度砍伐,走小路可能还要穿过大片的原始森林。
如果部队误入林森,又没有导航,万一迷路了,再找不到水源,还没等碰到敌人,估计就全军覆没了。
大道虽然好走,但处处有隘口。
有隘口,就要有人把守。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为了生存,人们先要开荒种田,然后要生产日常所需物品,还要有商业往来。于是,逐渐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城市。为了安全,城市又修筑了城墙,墙外还有护城河。越大的城市,防御越坚固,易守难攻。
人口集中,又安全,所以当时的经济都以城为中心,几乎所有的钱粮、物资、军队都在城内或者附近。离城较远的地方,都比较荒凉,人烟稀少。
战争为了啥?无非是利益。
再说的直白点,抢钱、抢粮、抢女人。
谁平白无故愿意跟你出去打仗,吃饱了撑的?
钱、粮、女人都在城里,当然要攻城。啥都没有的地方,去干啥。
所以,攻城,是必须的。
然而,攻城的成本很高。
首先,士兵会有伤亡。如果久攻不下,粮草消耗也很大。即便攻下来了,还得留下人来防守。这样一路进攻下去,那么多的城池,得需要多少人防守,恐怕难以估计。
如果还用原来的人管理,肯定不靠谱,那之前的努力很可能就白费了。当然,也可以通过对投降的人进行整编的方式,来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不过,也有缺点,还要考虑他们会不会再次叛变。
所以,总的来说,攻城非常麻烦。
 
(83)【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既然这么麻烦,那么,第二个问题,可不可以绕过去呢?
比如,努尔哈赤可不可以绕过抚顺,甚至绕过后面的清河、铁岭、沈阳,直接进攻辽阳呢?
答案是,可以。
在努尔哈赤之前,就有这么人干过。比如明成祖朱棣,在和他的侄子朱允炆争夺皇位的过程中,选择绕开主要城市,直取京城(南京),最终“靖难”成功,篡位当了皇帝。
在努尔哈赤之后,也会有人这么干。比如他的儿子皇太极,面对难啃的锦宁防线,绕道蒙古,在大明皇城附近“免费旅游”了几天,还带走了不少物资。关于他的故事,后面我们还会细说。
所以说,绕道不是不可以,关键在于绕道的目的何在?
战争的胜负,归根结底,只在两方面,一个是实力,一个是战略。大多数情况,实力决定胜负。只有极少数情况,一个好的战略也可以扭转战局,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历史上那几个著名的战役都在那摆着呢,大家有兴趣可以去了解。
像前面说的朱棣和皇太极,都是战略得当,弥补了实力上的不足。
当然,除了上述个例,历史上很少有人选择这么干,而且成功的极少。
因为绕过去风险很大。
我们还是以努尔哈赤为例。
首先,他绕道辽阳,并不保证一定能夺取。如果久攻不下,那麻烦可就大了。前面绕过的那些城,守军会赶来增援。到时候,他难免要腹背受敌,甚至会遭遇十面埋伏。
即便他够能夺取辽阳,也比较难过。那时他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占领,要么掠夺财物走人。如果占领的话,肯定也会出现被包围的情况,所以只能选择掠走财物,再绕回赫图阿拉。
可是,别忘了,来的时候轻骑快马,行军速度快;回去时候满载而归,小道难走,行军又慢。到时候,按宋世雄老师的说法,前有追兵,后有围堵。恐怕想全身而退,也难。
不管从实力或者战略的角度,绕道都不靠谱。
基于上述原因,结合实际情况,抚顺城非攻不可。
 


 
女真已经两次严重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我想问的是,在未来他们会不会再对中国历史再次造成巨大改变?
 
不会了,女真作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纯血的有固定根据地发祥地的民族,已经不复存在。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2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历史 最新文章
大号挫宋,指的是哪个朝代?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康熙撤藩是战略失误
现在有哪些城市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正在看这书,开始怀疑nc怎么撑到1945
东北的生存条件在古代还不如草原吗?
曾经的美国海军居然还不如北洋海军……
秦始皇不死,难道真的不?
如何评价莫言被大量网友评为“罕见”?
我发出来算侵权吗
如何评价这个人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08 10:14:55  更:2021-07-08 10:34:58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