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中国历史 -> 贫瘠高原上的吐蕃王朝,为何能与大唐王朝对抗百余年? -> 正文阅读 |
[中国历史]贫瘠高原上的吐蕃王朝,为何能与大唐王朝对抗百余年?[第1页] |
作者:今宵酒醒無梦 |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文/今回北游 7世纪的东亚地区绝对是战火纷飞,大唐王朝经过一段时间的韬光养晦,国力强盛,对外频频用兵,四面出击,把周边的高句丽、突厥、西域诸国乃至大食都打了个遍,一时间四海之内皆俯首称臣。但在西面高原上却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吐蕃。 吐蕃王朝形成于7世纪初,败亡于877年。享国两百年的王朝在历史长河中并不少见,但吐蕃王朝却是有些特殊,因为其建国于青藏高原,紧邻618年建立的大唐王朝,在周边一众被中早期的唐朝打得服服帖帖的小国里,顶住了陌刀所过人马俱碎的悍勇唐军而不至于亡国附庸的,仅此一家。 |
高原并非唐朝主要经略方向 对于7世纪太宗至高宗时期的唐朝,要用兵的地方太多了:在东面,百济和高句丽两个半岛小国妄图螳臂当车;西面,丝绸之路必经之地西域诸国也在唐朝的重点经略目标之内;而在北面,数千年来对中原农耕文明最大的威胁——游牧民族、彼时的突厥人对刚刚建立的中原政权虎视眈眈。 粮就一担粮,嘴却有那麽多张嘴,那麽用兵方向上肯定是要有个轻重缓急的。北面蒙古高原上突厥人的威胁自不必多说,渭水会盟后,唐太宗就下定了攻灭突厥的心思,灭东西突厥及其之后的平叛战争打了几十年。 东面的高句丽、百济则是因为两国入侵唐朝盟友新罗,而唐太宗也认为“九瀛大定,唯此一隅”,于是在辽东方向又是浩浩荡荡十几万大军来来回回打了二十多年;而控制西域是控制西突厥和丝绸之路、接触西方文明的关键,在这个方向上,唐朝从贞观十四年(640年)又不断用兵,直到安史之乱才全面调回中原。 贞观三年(629年)的唐朝,到处都得打一遍 |
同时来看高原上的吐蕃王朝。彼时高原上并非只有吐蕃王朝一家独大,7世纪初的高原上甚至还有两个比吐蕃更强盛的政权,分别是阿里地区的象雄和青海地区的苏毗,而位于藏南河谷地带的吐蕃与唐朝之间被苏毗象雄两国隔开,在唐朝看来,自然构不成什麽威胁。 抛去距离不说,在吐蕃王朝之前,青藏高原上从未出现过能够威胁中原王朝的强盛政权。并且高原贫瘠,唐朝对这个方向的兴趣并不大,乃至于吐蕃在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开始对唐朝附庸国吐谷浑用兵时,朝野之内都有很大的声音反对出兵吐蕃支援吐谷浑,“吐蕃介在西极,臣恐师到,兽鼠山伏,捕讨无所得”,故而到了龙朔三年(663年),吐谷浑兵败被吐蕃彻底吞并。 到了咸亨元年(670年)吐蕃攻陷安西四镇,唐朝才决心攻打时,彻底消化了吐谷浑的吐蕃实力大涨,唐朝也失去了对吐蕃的缓冲地带,致使唐朝在此后的战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
吐蕃自身实力较强,占据天时 不同于我们平常的认知,一千多年前青藏高原的气候并不像今天一样恶劣,根据亚洲季风区约500年和210年的两个气候周期,彼时的青藏高原气候较为温暖湿润,完全有条件发展农耕经济。吐蕃王朝并非像突厥一样是游牧民族,其主要经济结构是畜牧+农耕,能够给国家提供较为稳定的经济基础,同时游牧农业又能为军队提供优良的马匹和优秀的骑手。 吐蕃崛起正处暖期 在唐太宗时期,吐蕃与唐朝关系较好,在以文成公主入藏为代表的两国往来中,吐蕃从中原地区学习到了很多农耕、手工业技术,包括纺织、金属冶炼、陶瓷、建筑等,尤其是先进的金属冶炼技术,极大促进了吐蕃王朝的经济发展。随着金属铁器的到来,不仅使吐蕃农业生产力得到激增,而且也极大提升了吐蕃军队的战斗力。 |
文成公主进藏 各种先进技术的到来加上良好的气候环境,吐蕃经济一片繁荣,甚至还能进行一定的文化输出。 在663年吞并了更为富饶的吐谷浑之后,吐蕃王朝的实力达到顶峰,治下拥有近千万人口。兵强马壮国富军强的吐蕃自然而然地想到继续对外扩张,但是环视四周,南面和西面是不可翻越的喜马拉雅山脉,想要对外扩张,唯有在北面和东面,直接对抗唐朝。 全盛时期的大唐王朝完全不是吐蕃能打的过的,但是国内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发展,给吐蕃带来了不被唐朝灭国的资本。 |
唐朝错失时机,困难重重 唐朝也并非没有动过把吐蕃灭掉的心思,但是困难不少。第一点就是地理问题——唐朝的统治核心位于中原,军队里也都是平原兵,而吐蕃是在高原上。上过青藏高原的朋友肯定知道高原反应是什麽感觉,呼吸困难、浑身无力,走几步就得停停,严重一些的还会得水肿。 唐军作为当时世界上最精锐的军队,士兵的负荷很不小,人人有主战兵器不说,带弓率超过百分之百,每卒再配数十支箭,漫长的高原行军中非战斗减员肯定少不了,没有生病的士兵战斗力也是大打折扣。中原王朝几乎没有在高原用过兵,这些问题肯定是少不了的。 吐蕃武士壁画 另外,那位1000精兵突袭8万吐蕃军还能砍死吐蕃副相的苏定方也不在了,虽说从唐朝和吐蕃历次战争的结果来看,唐朝胜九败一,但是薛仁贵率唐军初征吐蕃的确是惨败。 |
另外就是时机问题。唐朝灭吐蕃,错失了两次时机。 其一便是显庆元年(656年)的吐蕃进攻吐谷浑。吐谷浑的位置在今青海省,紧邻河西走廊,夹在唐朝和吐蕃王朝之间,是一块很明显的战略缓冲地带,是唐朝与吐蕃的必争之地。 唐朝得之,进可以从此地攻打吐蕃,退可以掩护内地;吐蕃得之,那麽河西走廊便触手可及,掐断河西走廊西域便是囊中之物,兵锋甚至可以直逼长安。 但是唐朝却没有太过在意,直至吐蕃吞并吐谷浑后,在咸亨元年(670年)攻陷了安西四镇才开始对吐蕃动手,派遣大将薛仁贵率5万唐军出兵吐谷浑,希望将其复国。但经过数年时间吐谷浑已被吐蕃完全消化,无论是唐军内部主将薛仁贵和副将郭侍封之间的矛盾,还是吐谷浑地区早已失去民意基础,为吐谷浑复国遏制吐蕃都已经不再可能。 |
另一个时机则是唐朝更加没有预料到的,就是安史之乱。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唐军再次败于青海湖后,就基本没有主动大规模进攻了,而是转入前沿筑垒防御,企图把吐蕃堵在高原然后耗死。这种战略对于长于进攻的唐军来说并不多见,而且也并不奏效。 在数十年后的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西域和边境唐军尽回,不仅防御失效,陇右诸州和安西诸镇尽失。唐朝元气大伤,直至唐中晚期吐蕃内乱才收复河西、陇右,连重要的西域都没能力收复,对于百年大敌吐蕃,只能说是把它给熬死了。 (来自 冷热防务) |
气候是决定性因素 |
苏定方大破吐蕃的第二战则是667年与噶尔·东赞(ps:禄东赞)、论钦陵父子交手一战,此战同样是发生在大非川之前的唐、蕃大战(新旧《唐书》、《通鉴》等汉史诸书皆不载,很可能是当时的唐朝官方故意删毁,下面会详细论述)而667年这一战在众多古代藏文史料中却有记载,如《西藏王臣记》《新红史》《白史》《如意宝书》还有西藏寺庙中保存的论钦陵书信都有记载此战,《贤者喜宴》也有所涉及,乾封二年,祿東贊與其子論欽陵復興師十萬眾入寇,生羌十二州為其所破。定方聞之,率兵八千赴擊,虜眾聞定方名,俱驚懼遁走,定方追躡其后,所斬首凡九萬二千余,敵走還者僅八千,祿東贊亦受創而亡。定方發兵,進襲吐蕃,遂深入敵境,直抵布達拉宮,縱火焚之!也就是说667年,苏定方以8000人马大破禄东赞和论钦陵父子,还攻上布达拉宫,并烧毁之 |
要不,你自己穿着50斤重的盔甲武器步行到青藏高原试试? |
虽云两国,实若一家 |
文成公主入藏没有带去工匠与技术,没有带去大量财物与人员。 在汉人古代史料记载里,以及吐蕃原始史料记载里,文成公主到吐蕃都没有带去工匠与技术,没有带去大量财物与人员。 只有一些宗教书里奇幻荒谬内容过多的章节里编造出文成公主到吐蕃时带去工匠与技术与大量财物与人员的故事。 这些故事并不可信。 事实文成公主到吐蕃,没有带去工匠技术,没有带去大量财物与人员,没有提示吐蕃实力。 唐代时期,吐蕃没有从中原地区学习农耕、手工业技术,没有从中原地区学纺织、陶瓷、建筑、金属冶炼等等技术。 在远远早于唐朝之前的时候,吐蕃、羌早就从中原地区学习了很多农耕、手工业技术,包括纺织、陶瓷、建筑、金属冶炼等等技术。 |
文成公主入藏没有带去工匠与技术,没有带去大量财物与人员。 在汉人古代史料记载里,以及吐蕃原始史料记载里,文成公主到吐蕃都没有带去工匠与技术,没有带去大量财物与人员。 只有一些宗教书里奇幻荒谬内容过多的章节里编造出文成公主到吐蕃时带去工匠与技术与大量财物与人员的故事。 这些故事并不可信。 事实文成公主到吐蕃,没有带去工匠技术,没有带去大量财物与人员,没有提示吐蕃实力。 唐代时期,吐蕃没有从中原地区学习农耕、手工业技术,没有从中原地区学纺织、陶瓷、建筑、金属冶炼等等技术。 在远远早于唐朝之前的时候,吐蕃、羌早就从中原地区学习了很多农耕、手工业技术,包括纺织、陶瓷、建筑、金属冶炼等等技术。 |
青藏高原在古代很难上去 |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中国历史 最新文章 |
他说的是真的吗 |
明朝酷刑多残暴 第一代闯王高迎祥被捕后被凌 |
汉朝时期,整个南方丘陵一带均是“三不管” |
“四度赤水”真的是毛..用兵如神吗? |
明朝到底有多强大? |
这个数据可信吗 |
什么是九军、六军和三军,关羽水淹七军到底 |
秦灭六国以后与秦始皇去世时的疆域对照图。 |
朝鲜半岛曾经近在咫尺,却为何没有被收入囊 |
昆阳大战,刘秀的2万军队为何能打败王莽的4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