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中国历史 -> 回顾历史上的灭佛运动的逻辑合理性 -> 正文阅读 |
[中国历史]回顾历史上的灭佛运动的逻辑合理性[第1页] |
作者:爵士爵士猫 |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第一位: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拓跋焘(408年~452年3月11日), 泰常八年(423年),正式登基,年号始光,时年十六岁。 [3] 心怀“廓定四表,混一戎华”之志,亲自率军征战,周旋于险境。 [4] 善用骑兵,轻骑奔袭 ,攻灭胡夏、北燕、北凉,征伐山胡,降伏鄯善、龟兹、粟特等西域诸国 [12] ,驱逐吐谷浑,统一中国北方。北逐柔然,驱敌万里 。南击刘宋,“饮马长江” 。作战鸷勇骁强,受到敌方的敬畏,被刘宋王朝称为“英图武略,事驾前古”,超越冒顿和檀石槐 崔浩历仕魏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三朝,无论是平定北方、西域诸国还是对南朝作战,崔浩的谋策都对大魏军队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后崔浩官至司徒。 太武帝即位后,善于审时度势。他在采取战争手段的同时,根据形势,也力争通过通使、贡赐、联姻,缓和与敌对政权间的矛盾,建立友好关系。太武帝统治的30年间,北魏和柔然、刘宋、胡夏,北燕、北凉,互通使节,相互贡赐财物的事实不胜枚举。相互联姻,也不乏其例。 拓跋焘为了完成统一大业,能有效地使用战争和和平手段,足见对经济,思想文化建设也很重视。他说:“财者,军国之本”。他懂得物质财富是关系到战争胜负,政权存亡的大事。《魏书》记载:“世祖继位,开拓四海,以五方之民各有其性,故倍其教不改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纳其方贡以充仓廪,收其货物以实库藏,又于岁时取鸟兽之登于俎用者以牣膳府。“他根据其统治区民族众多,生产方式不一等情况,坚持实行不改变各族人民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政策。既重视汉族人民农业生产,也重视少数民族的畜牧射猎习惯。通过发展农牧业生产,征收人民租调,接受各族朝贡和通过战争掠夺等手段来增加物质财富,保证军国费用。 太武帝把节约开支,减少浪费也当作保证军国赞用的重要措施。史载他“性清俭率素,服御饮膳,取给而已,不好珍丽,食不二味,所幸昭仪、贵人,衣不兼彩”。凡“赏赐,皆是死事勋绩之家,亲戚爱宠未曾横有所及。”太武帝反对更竣京城,修饰宫殿,反对佛教,严惩贪官污吏,常常是从爱惜民力、物力着眼的。太武帝的一系列节约开支作法,无疑对保证军国用费,减轻百姓负担起到积极作用。 太武帝在执政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要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不仅需要武功,而且需要“文教”,即通过宣扬礼、乐、法度来化民。他在神麚四年(431年),取得败柔然,降高车、灭夏国的军事胜利后,就提出“偃武修文”。偃武,他做不到;修文,确实是重视起来了。他非常尊崇孔子,提倡儒学,大量吸收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政,目的是要用儒家学说统治百姓的思想,利用汉族知识分子的知识和经验治国安邦。 拓跋焘继位之初,每引高德沙门,与共谈论。但是佛教势力发展过于迅猛,佛教徒人口增加,拓跋焘在军事战争中日益感到人力的缺乏; 因此,在太延四年(438年),拓跋焘诏令五十岁以下沙门尽皆还俗,以从征役,解决翌年西伐北凉所需的人力问题,在太平真君五年(444年),拓跋焘又下灭佛诏,也就是逻辑上极其合理地。 |
所谓帝王即合法的强盗组织头目,抢的越多,杀得越多,舔狗越多 |
第二位:北周武帝宇文邕 宇文邕即位之初循例事佛,但他励精图治,最重儒术。当时寺院占有大量肥沃土地和人口,又不承担徭役租税,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和兵士来源,削弱了国力。周武帝之所以毁法,兼及道教,主因当在于此。 周武帝宇文邕(543年~578年6月21日),宇文邕聪明有远识,性果决,有智谋,能断大事。武成二年(560年)四月,在宇文护的拥立下,即帝位。建德元年(572年)终于诛杀权相宇文护,独掌朝政。后继续推行均田制,改进和发展府兵制度,将府兵指挥权从中外都督诸军事府收回由皇帝掌握,并开始招募均田户农民充当府兵,扩大兵源,充实军事力量,准备兼并北齐。建德五年(576年)十月,复领兵七路攻齐。建德六年(577年)正月,率军乘胜围邺,一举攻陷,俘北齐后主父子,灭亡北齐。 宇文邕在位期间,摆脱鲜卑旧俗。整顿吏治,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国势强盛。宇文邕生活俭朴,能够及时关心民间疾苦。 宣政元年(578年)五月,周武帝率诸军伐突厥,五道俱进,因病诏停进军。六月,疾甚,还军长安,当月病逝,年仅三十六岁。 宇文邕即位时,北周政局十分不稳,关键原因就在于宇文护垄断了北周实权。宇文护是宇文泰的侄子,西魏时,曾任大将军、司空。大定二年(556年),宇文泰病重临终之前,曾郑重地对宇文护表示过,自己的诸子都年幼,而且外敌势力庞大,所以要求宇文护总揽军政,继承自己的志向。 宇文护表面许诺下来。第二年,他拥立宇文觉为帝,建立了北周政权。宇文觉秉性刚烈,特别厌恶晋公宇文护的专权。 北周、北齐形势宇文邕深知宇文护的势力已经长成,故而采取了韬光养晦的策略。即位伊始,他不敢暴露自己对宇文护的不满。保定元年(561年)正月,宇文邕就以大冢宰、晋公宇文护为都督中外诸军事。 而且在日常极力讨好宇文护。 诛灭宇文护势力,是周武帝宇文邕一生中的大事。它使宇文邕避免了走短命皇帝的老路,把北周从内乱倾轧中解救出来。宇文护被杀后,北周的大权才真正开始掌握在宇文邕手中。宇文邕除去了心头之患,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他在父亲宇文泰所建立的基础上,终于使原来弱于北齐的北周,转弱为强。 建德四年(575年),宇文邕再次率兵进入北齐境内,打算灭掉北齐。长期以来,北周和北齐的关系主要是战争关系,双方互有胜负,力量大体均衡。但是自从宇文邕亲政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经过灭佛,国家经济势力增长;二是吸收均田上广大汉族农民充当府兵,扩大了府兵队伍,军事优势形成;三是北与突厥和亲,南和陈朝通好,外交策略上的成功。 周武帝在诛杀宇文护及其党羽后,削弱大冢宰的权力,规定六府不必听命于大冢宰,分化大冢宰的权力,使之成为虚职,以加强皇权,又改诸军军士为侍官,表示军队从属于皇帝和国家化。再取消兵源的民族限制,一境内凡男悉可为兵,大大扩充了军力。又限定地方行政长官与其僚属的关系,以防止地方上的私人化。周武帝还在“六条诏书”的基础上,制定了“刑书要制”。 府兵体制 建德二年(573年),周武帝下令吸收均田上的汉族农民充当府兵。当兵本人可以免除租调和徭役,他们的家庭在三年内也可以不交纳租调和服徭役,原来为地方豪强大族所控制的农民,现在直接为朝廷所掌握。这是周武帝对府兵制所作的一项重大改革内容。 在宇文泰改革府兵制的基础上,周武帝还实行了加强军队和君主的关系的措施。建德二年(573年)“改军士为侍官,募百姓充之,除其县籍。是后,夏人半为兵矣”。 [44] 侍官,天子之近臣。改军士为侍官,用以加强军队和皇帝的亲近关系,用以改变过去府兵专属于某一军队统帅的传统,使其直接隶属于君主。这样一来,军队分权的倾向有所改变,皇帝对全国军事劲旅的掌握更为紧密。 |
北传佛教戒律遭到严重破坏 |
第三位:唐高祖李渊 隋末战乱,历史重演。618年李渊取代隋朝建立了唐朝 626年,太史令傅奕七次奏本灭佛,言词激切,李渊不顾绝大多数臣子的反对,五月下诏书:“京城留寺三所观二所。其余天下诸州各留一所。”其它寺庙、道观拆毁,只供养精进的佛、道家弟子,其他都令还俗。 当时唐朝只有300多个州府,而全国5,000多所寺庙、50万僧尼、近百佛洞石窟,这意味着九成以上的寺庙被毁,46万僧尼被剥夺信仰。 不过,六月份就发生了玄武门事变,李世民亲政,该诏书没能执行。 唐朝建立之后,李渊认为“民禀五常,仁义斯重;士有百行,孝敬为先”,在对现实社会和传统惯性的考量中,选择了儒家作为治国的核心思想。鉴于“仁、义、礼、智、信五者俱备,故能为利博深”,李渊提出“敦本息末,崇尚儒宗,开后生之耳目,行先王之典训”的指导思想。他创立了中央官学,并以国子学来统摄六学。同时还在国子学中立周公庙、孔子庙,四时致祭,并礼遇其后代。在此基础上开始在国家的各个方面全面推行礼制,借助礼制来治理国家。 义宁二年(618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之变中被禁军将领杀死。李渊接受“禅让”后,对前朝后裔较为优待。他下诏封隋恭帝为酅公,并封北周后代为王,进一步强调李唐取得政权的合法性。 李渊称帝时,群雄纷争。唐朝疆土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尚未完全统治全国。面对这一形势,李唐的战略方针是,首先巩固关中根据地,然后进军关东,逐步统一全国。 因此,李渊频频派遣李世民、李建成及李元吉等人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 李渊称帝后,鉴于周、隋之季忠臣不敢进谏的情况,下诏求取直言 [105] ,较为虚心地接纳统治阶层内部之合理劝谏 [98] 。他将在自己即位后最先直言进谏的万年县法曹孙伏伽连升九级,由一县小吏提拔为朝廷的治书侍御史,以昭示群臣自己纳谏之诚;对在隋代即有清名、负责教导太子李建成的名臣李纲,李渊也颇为敬重,对其直言多有采纳 [106] 。这些事例都能反映出其“虚心尽下,冀闻嘉言”的诚意和决心 [104] 。 隋朝时曾相继制定开皇律和大业律,但李渊对于隋律的改革实持每况愈下之见,所以他在登基之后命裴寂、刘文静等“因开皇律令而损益之,尽削大业所由烦峻之法”,以宽简作为其立法定律的指导思想。其后,又令裴寂与尚书右仆射萧瑀等撰定律令,其“大略以开皇为准”。至武德七年(624年)五月颁布《颁定科律诏》,将新修科律颁行天下,是为武德律 [100] 。武德律修订的原则是“斟酌繁省,取合时宜,矫正差违,务从体要”。虽然其篇目“一准隋开皇之律,刑名之制又亦略同”,但武德初选定开皇律作为唐律修订的蓝本,以律、令、格、式等部分构成了唐代完整的法典体系,不仅为后来的贞观律、永徽律、显庆律、垂拱律、开元律等的修撰提供了至为重要的基础,并对后世和周边国家的法制产生了重大影响。 [98] 唐朝建立之后,李渊认识到曹魏以来“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取士的弊端,为广招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缓和社会矛盾,依然沿袭了隋朝创设的科举制度。武德四年(621年),根据李渊颁布的敕令,唐朝开始设置明经、秀才、俊士、进士诸科的选士制度,成为唐朝开始科举取士的标志。 李渊还于武德年间开创了制举。 在赋役制度方面,李渊主要延续了北魏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又实行了租庸调制。武德二年(619年)二月,李渊初定租、庸、调法。当时因战争而未真正实施。随着天下一统,社会形势渐趋稳定。李渊于武德七年(624年)四月,“初定均田租、庸、调法” [51] ,开始在全国推行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是一种以人口为基础,以土地为载体的赋役制度,从国家角度讲,它为征税提供了一个颇具操作性的执行标准,在唐代前期扩大并稳定了国家税收,有力促进了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从民众角度看,它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户负担。由此可见,李渊在位之时创立的租庸调制适应了隋末唐初现实社会,成为唐代前期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 ]武德四年(621年)七月,为整治混乱的币制,李渊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时人认为“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一度使“远近甚便之” [52] 。贞观年间仍继续沿用开元通宝,高宗时一度改铸新钱,最终复行开元通宝。开元通宝的使用,使唐代货币保持了长期的统一与稳定。它在钱币铸造的形制、重量上成为唐代乃至后世各朝铜钱的范本 |
坐等更新唐武宗 |
都是干正事的皇帝 |
对于历史上的灭佛现象,首先要搞清楚,佛学,佛法与佛教之间的关系。 释迦牟尼佛宣讲的只是佛法。 所谓的佛教,只是释迦牟尼佛涅磐以后,世人最初的一种纪念释迦牟尼的方式。 所以,佛教不等同于佛法。 佛学,是世人对于佛法的研究与探讨,是一种学术研究。 故而,佛法,佛教与佛学。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历史上,佛教的发展如果与现实世界的状况,相互适应,那么佛教就有发展空间。佛教一旦危害社会发展,必然萎缩。 上述观点,在大般若经,大涅槃经中,说的很清楚。 在中国文化的核心经典易经中提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矣之理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
“式”早在秦代便存在,从秦代的《封珍式》到汉代的“品式章程”,到西魏文帝的《大统式》,式的性质和特点是随着历史发展而有所变化的。秦式的适用范围十分广泛严密,《史记》曾评价秦代法网严密,“皆有法式”,西魏文帝时的《大统式》则是作为法典存在。因此,式的内容和性质,很难有一个统一确定的界定,通常是与一定的历史环境和国情相联系的。学术界通常根据唐式的特点,将式的性质定义为行政法规,内容定义为有关办公细则和公文程式的规定。如《新唐书·刑法志》所云“式者,其所常守之法也”,就是这样的意思。 按照《历代三宝记》的说法,隋文帝命“有司”依大小乘众经禁约沙门语处撰《众经法式》,那么这里的“有司”又是什么含义呢?《仪礼注疏》卷一对“有司”的注释是:“群吏有事者,谓主人之吏,所自辟除,府史以下,今时卒吏及假吏是也。”也就是主管一定事务的小官吏。这样的解释和《续高僧传》中的记载并不矛盾,当时沙门彦琮负责佛经翻译,就是主管佛经翻译的“有司”。 由此可见,《众经法式》的含义,即从众经中辑录并分类的禁约沙门之语而成的法式,《众经法式》是一部适用于僧尼的法律法规。 |
《众经法式》是隋代适用于僧尼的宗教法典,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依据。首先,《众经法式》像律一样,“法自君出”,由掌有立法权的隋文帝诏令编撰,符合古代律法的基本特征和先决条件。其次,《众经法式》同隋律一样具有普遍约束的法律效力。《众经法式》和南北朝时期的僧制最大的区别就是,僧制属于内律佛制,不许俗人所看所使,而隋文帝颁布《众经法式》的初衷就是为了改变这种“诸僧尼时有过失,内律佛制不许俗看”的弊端,编撰《众经法式》为主管僧尼事务的机构和官吏提供勘察僧尼过失的依据,它属于常规法、一般法,不再是僧制和特别法;第三,法典必须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令行禁止,不得违越。《众经法式》就是强制规范性法规,适用对象是出家僧尼;第四,法典须是执法、司法的准则,违犯要受到司法的或行政的处罚,这是最难确定的一部分。 隋文帝撰《众经法式》的目的在于“奖导出家,遏恶弘善”,显然是既包括制度性法规,也包括量刑定罪的惩罚性法规,否则就不会用“法式”来命名。而且南北朝时期的僧制中已经有“还配本属”、“各罢还俗”、“移五百里外为僧”、“依僧律治罪”等处罚性条文规定,《众经法式》作为官府勘察僧尼过失的依据,也必然包含惩罚性条文存在,只是限于史料缺失,我们无法知道其刑罚的方式以及量刑标准。 《众经法式》是隋文帝时期颁布的适用于僧尼的一部一般法,它比唐代《道僧格》出现的时间更早,因此,《众经法式》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宗教法典,从隋文帝开始,已经进入依宗教法治教的阶段。 |
对宗教社会功能和作用的认识,是统治者制定宗教政策的前提和依据。唐初,唐朝统治者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巩固唐朝的政治统治、如何处理好与周边民族政权的关系,其他的社会矛盾并不突出,因而时的宗教发挥的积极作用非常有限。加上僧尼道士逃避徭役赋税问题比较突出和一些僧尼道士不守戒律,寺观内秩序混乱等,给唐朝统治者留下许多负面印象。因此,唐朝初期的统治者对宗教采取治理整顿政策。 武德九年(626年)唐高祖下令整顿宗教界,,史载:“上亦恶沙门、道士苟避征徭,不守戒律……又寺观邻接廛邸,溷杂屠沽……下诏,命有司沙汰天下僧、尼、道士、女冠,其精勤练行者,迁居大寺观,给其衣食,勿令阙乏。庸猥粗秽者,悉令罢道,还乡里,京师留寺三所,观二所,诸州各留一所,余皆罢之。” 唐太宗英名神武、雄才大略,在创唐时期,南征北战,驰骋疆场,完全依靠的谋略和势力,宗教对他的影响甚微。 唐太宗认为文治武攻才是治国之要,尧舜之道、周孔之礼才是安邦之本,而佛法则无益于治国平天下。他颇信傅奕所陈的佛法妖妄,“于百姓无补,于国家有害”的观点。 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年)对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宋公萧瑀说的一番话可以表明其对宗教的认识和态度:“朕于佛教,非意所遵。求其道者未验福于将来,修其教者翻受辜于既往。至若梁武穷心于释氏,简文锐意于法门,倾币藏以给僧祗,殚人力以供塔庙。及乎三淮沸浪,五岭腾烟,假余息于熊蹯,引残魂于雀鷇,子孙覆亡而不暇,社稷俄倾而为墟,报施之征,何其谬也!”(8) 因此唐太宗继位后继承和沿袭了高祖治理整顿的宗教政策。 |
秃驴都该死 |
释迦牟尼明明拉肚子死了,为什么非要说成佛了,有啥证明吗?他宣传的教义来世报确实比道教现世报更扯 |
灭的不是宗教,灭的是影响皇权的教团财阀。 |
三武一宗都是有作为的皇帝。可惜被佛教洗脑的人一个劲的诅咒他们。 |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中国历史 最新文章 |
他说的是真的吗 |
明朝酷刑多残暴 第一代闯王高迎祥被捕后被凌 |
汉朝时期,整个南方丘陵一带均是“三不管” |
“四度赤水”真的是毛..用兵如神吗? |
明朝到底有多强大? |
这个数据可信吗 |
什么是九军、六军和三军,关羽水淹七军到底 |
秦灭六国以后与秦始皇去世时的疆域对照图。 |
朝鲜半岛曾经近在咫尺,却为何没有被收入囊 |
昆阳大战,刘秀的2万军队为何能打败王莽的4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