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历史上对于曹操的评价,都是反面的。不但历史如此,而且老百姓也没人说曹操的好话。即使存在的一点零星的评价,也只是认为曹操是有本事的人,但有本事不等于是好评,坏人都是有本事的人。没本事也就做不了坏事了。今天,用周末的一些时间,我们来慢慢的研究下这个重要的问题。 我们看过很多的戏剧,曹操的形象,都是白脸。脸谱上的白脸,就是奸臣。曹操无疑就是大家认为的奸臣代表人物了。曹操被确定为反面形象的证据,我们也可以在大量的书籍中找出来。杀了吕伯奢一家,就是曹操被成为反面人物的一个证据。这件事似乎说明了曹操的心狠手辣。而曹操的一句要命的名言,则更加证明了曹操的自私,凶残,险恶。这句话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 但我们看历史,哪一个英雄不曾杀人?不管是远观历史还是近视历史,所谓的英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杀人如麻。为何单单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历史就不肯放过曹操呢?而且曹操年轻的时候,只身前往相府去行刺董卓,这应该是一个大英雄才能做得出来的事情,人们为什么没有把曹操和荆轲相提并论?而所谓的曹操说的那句名言,我们也不能确定曹操当时就说了这句话的。所以从这两点看,曹操成为历史的反面人物,可能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存在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曹操的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我们难以找到任何的历史文献作为证据。但曹操的忧国忧民思想,反而是证据确凿的。我们看看曹操的诗歌《蒿里行》的最后四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如果我们不熟悉曹操的诗,就看这四句,可能会认为是杜甫写的吧?这几句诗,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跃然纸上了。这怎么也不能让我们把一个反面形象的曹操联系起来吧!而且建安三杰,曹操和两个儿子曹丕、曹植诗文冠绝天下。我们读曹氏家的诗文,给人的感觉,应该是一个诗文传家的文化家庭,而且在这个领域,都处于一种巅峰状态。大家应该投去的是羡慕的眼光吧。 我们再看曹操的一生功业,在赤壁大战之前,曹操在长江上饮马赋诗,对自己有一个非常好的总结,而且没有半点夸大的意思。“吾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也”。这一句非常简短的话,给我们一个非常强烈的感官冲击,这就是一个横刀立马,纵横天下的大英雄的样子。怎么也难以和戏剧舞台上呱呱乱叫的白脸曹操联系起来。 那么,曹操到底在什么地方犯了错,而且是不可原谅的,这才让曹操的反面形象不能翻身呢?当时,诸葛亮对曹操有个评价。诸葛亮说: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曹操怎么就成为汉贼了?所谓的贼,肯定是偷了什么东西,偷东西的才叫贼。曹操偷的是大汉的权力,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把大汉天子的权力给没收了。曹操的这个做法,在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是统治者惧怕的,感冒的,反对的。即便是汉献帝没有任何能力,曹操把权力立即交给皇帝,然后江山立即瓦解,作为统治阶层来说,这也是正道。而皇权和统治阶层的权力,是绝对不能被觊觎的。诸葛亮能始终保持的正面的形象,就因为诸葛亮没有代了刘氏天下,属于千百年来的正统思想。即便是阿斗亡国,诸葛亮的形象还是正面的。统治者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大权傍落。只要权力在统治者手里,人民怎么生活,国家怎么腐败,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权力不能被任何人觊觎。而曹操做的事情,恰恰是犯了历代统治者的大忌。因此,也是任何一个朝代的统治者都痛恨的。 所以,不管曹操的功劳有多大,也不管曹操如何的忧国忧民,只要曹操觊觎了统治者的权力,在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就都成了反面形象,统治者都会把这种人踩在脚底。在统治者看来,权力才是至高无上的,拥护统治者的权力,比任何事情都重要。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迄今为止,这个道德的制高点,还一直存在。 曹操翻身的日子,可能还很遥远。 作者:盛东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