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世界历史 -> 儒与国之兴衰 -> 正文阅读 |
[世界历史]儒与国之兴衰[第1页] |
作者:莲叶风 |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
(此楼请勿留言,谢谢) |
前言: 翻开世界历史,亚述帝国,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匈奴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突厥帝国,蒙古帝国,土耳其帝国,荷兰王国,西班牙王国,葡萄牙王国…… 这些帝国在历史上昙花一现,唯我中华长盛不衰,诸多朝代皆是那个时代的超级大国。即落后的北宋,亦曾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这是为何?为因我国有儒学也。 儒学盛,则国盛。 儒学衰,则国衰。 没有学问,没有文化的新文化者反儒100年,而我国科学于世界排名亦跌入中国历史的最低点。 |
○从花剌子模谈起 ?? 当我们翻读蒙古战史,可见有一个花剌子模的中亚大国。这个大国很大,时或强盛,但在历史上却总被异族所灭。于是他们就经常被异族所灭。最后,蒙古人仅用很少兵力就把他们征服了。 花剌子模为何这样不堪一击?为因它没有像儒学这样的民族之魂。没有民族之魂的民族,就是一具行尸。注定要被异族不断地征服,不断地被异族奴役。 对花剌子模的反思,可以领悟很多民族与帝国兴衰的奥秘。本文就从这里谈起。 |
○历代超级大国 ?? 苏联和美国曾以世界第一,第二军事大国为由,获誉超级大国之名。若按此标准,则我国古代多有入超级大国之列者。曾为超级大国的朝代列表: (1)夏朝 (2)商朝 (3)周朝 (4)汉朝 (5)西晋 (6)隋朝 (7)唐朝 (8)北宋 (9)明朝 注:以上朝代,有的长期位居超级大国,如周期,汉朝。有的位居超级大国的时间较短,如西晋,北宋。 是何原因造成我国古代军事长盛的? 答:儒学也。 证明: 儒学为我国古代与世界各国的主要所异。即:我国有儒家长期治国,而外国没有类似于儒家的学派长期治国。 |
○汉化的古代强国 ?? 中华是大国之乡。不但自身形成诸多世界级军事强国,且周边的很多民族也盛极一时。 汉化的强国列表: (1)匈奴帝国。 (2)鲜卑帝国 (3)突厥帝国。 (4)辽帝国。 (5)金帝国。 (6)蒙古帝国。 (7)清帝国。 (8)日本国。 (9)越南国。 (10)新加坡。 其中很多为古代超级大国。其共性,为或多或少受儒学熏陶。且当他们邻于中国即强盛,一旦远于中国即衰亡。如匈奴和辽国,邻于中国时疆域万里,一旦远离中国即亡族。匈奴在欧洲短时间盛极一时,阿提拉大帝以后就消亡了。辽国后时建西辽,也兵强了一会儿,然后就永远地消尽了。 |
○儿不嫌母丑 ?? 《诗经》(诗文) 《尚书》(历史) 《礼经》(制度) 《乐经》(歌舞) 《易经》(科学) 《春秋》(时政) …… 儒学是汉族的祖学,而非孔孟几个人的私学。孔子未生时,六经已然有之。六经为夏商周三代的学术集成。 俗话说:“儿不嫌母丑”。对于中华文明,只能传承,改良,革新,创造,发明。而不能将她灭了。科学与儒学,并行不悖,并无任何矛盾。凡认为儒学妨于科学者,须请严格论证,若不论证,即属于幻想。 晕啊,幻想者太多,何时才能不幻想……。 儒学不仅没有害及中国的自然科学,反而大大促进了。 证明: 《周易》是儒学里的自然科学典籍。我国古代的自然科学,据古贤自述,很多源于《周易》。 1、数学名著,刘徽注《九章算术》源于易学。 原文: 昔在庖犠氏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九九之数,以合六爻之变。暨于黄帝神而化之,引而伸之,于是建历纪,协律吕,用稽道原,然后两仪四象精微之气可得而效焉。记称隶首作数,其详未之闻也。按周公制礼而有九数,九数之流,则《九章》是矣。 (摘于《九章算术.序》) 2、物理学名著,张衡的《灵宪算罔论》源于易学。 原文: 天有两仪,以樭道中。其可鷪,枢星是也,谓之北极。在南者不着,故圣人弗之名焉。其世之遂,九分而减二。阳道左回,故天运左行。有验于物,则人气左羸,形左缭也。天以阳回,地以阴淳。 (摘于《灵宪》) 3、化学名著,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源于易学。 原文: 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坎离匡郭,运毂正轴。牝牡四卦,以为橐籥。覆冒阴阳之道,犹工御者准绳墨,执衔辔,正规矩,随轨辙,处中以制外,数在律历纪。月节有五六,经纬奉日使。 由此可见,儒学,尤其《周易》,不停地推动着我国古代科学的进步,令我国科技在前后2000余年的时间里,一直居于世界前列。易正则国昌,易颓则国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华文明优于古希腊文明,优于阿拉伯文明。 “儿不嫌母丑”,但儿不丑!母更不丑! 举个易懂的例:西方民主害死我国1亿人,而我国古代的科举民主何曾害死1人?那么,是野蛮的西方民主更优,还是文雅的东方民主更好?杀人无数,苦尽甘来,仍未民主,仍须世世代代地奋斗,抛头颅,洒热血。就像中山先生所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仍须努力。” |
○洪范五行函数祖图 ?? 原文: 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初一曰五行……。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摘于《尚书.洪范》) 图象: |
【洪范五行说】 ?? 1、连山易 《尚书.洪范》为五行最早的文献,述连山易。所谓连山,指函数曲线像连绵的山。《易经》为预测之学,非数学如之何致其密?“天乃锡禹洪范”,故知《洪范》为夏书,距今4100~4500年间。因此,后人常说连山易为夏朝的易。 ?? 2、五行之序 孔颖达注:“我不知其彝倫攸敘,言我不知天所以定民之常道理次敘。”可见,五行仅为一种次序。 即:水→火→木→金→土 相当于:A→B→C→D→E 木火土金水与ABCDE一样,都是代数码。假设古人知有拉丁字母,则他们可能就用ABCDE,而不用木火土金水了。同理,勾股弦亦为代数码,相当于直角三角形的三边abc。按古籍,木火土金水与勾股弦,都同时记于周朝,故可以相互印证。此为有力证据。 ?? 3、五行之象 ◇洪范五行函数祖图 (见上楼) □ 图说: (1) “水曰润下”。 指曲线A段像水一样流下。 (2) “火曰炎上”。 指曲线B段像火一样炎上。 (3) “木曰曲直”。 指曲线C段(即中段)的斜度(曲直)很重要,将定函数曲线的大体。 (4) “金曰从革”。 指曲线D段像剥的兽皮一样垂下(革,剥皮也)。 (5) “土曰稼穑”。 指曲线的终点为土位(万物皆食于土,成于土)。 ?? 4、五行之性 五行为一条曲线的5段,乃有5种不同的特性。华夏为农业社会,五行之性自然以农作物的味变为典例: (1) “润下作咸”。 指发芽期多咸味(土盐渗入)。 (2) “炎上作苦”。 指生长期多苦味(激素刺舌)。 (3) “曲直作酸”。 指成长期多酸味(牛羊不食)。 (4) “从革作辛”。 指花期多辛香味。 (5) “稼穑作甘”。 指果实期多甘甜味。 注: 五行从种子发芽始,至种子形成止,完成一个“种子―种子”的周期。将此种子所行的道画成一条线,即五行古函数周期曲线。 |
不便而占楼,莲兄勿见怪。 《明史》:洪武中,诏通儒书僧试礼部。不受官,赐僧服还。经北固山,赋诗怀古。其侪宗泐曰:“此岂释子语耶?”道衍笑不答。高皇后崩,太祖选高僧侍诸王,为诵经荐福。 继之,莆田人,建文二年进士。时江南僧道多腴田,继之请人限五亩,余以赋民。 帝自践阼后,颇好释氏教。诏征东南戒德僧,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者辄赐金礻阑袈裟衣,召入禁中,赐坐与讲论。吴印、华克勤之属,皆拔擢至大官,时时寄以耳目。由是其徒横甚,谗毁大臣。举朝莫敢言,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汶辉疏言:“古帝王以来,未闻缙绅缁流,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憸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则太平可立致矣。”帝不听。 诸僧怙宠者,遂请为释氏创立职官。于是以先所置善世院为僧录司。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皆高其品秩。道教亦然。度僧尼道士至逾数万。仕鲁疏言:“陛下方创业,凡意指所向,即示子孙万世法程,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章数十上,亦不听。 仕鲁性刚介,由儒术起,方欲推明硃氏学,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见用,遽请于帝前,曰:“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乞赐骸骨归田里。”遂置笏于地。帝大怒,命武士捽搏之,立死阶下。 又曰:仕鲁与汶辉死数岁,帝渐知诸僧所为多不法,有诏清理释道二教云。 (由此可知,后来朱元璋开始清佛。) 《国初事迹》:太祖尝曰:“浙西寺院田粮多,寺僧惟务酒肉女色,不思焚修。”尽起集京城工役,死者甚多。皇后谏曰:“度僧本为佛教,为僧犯戒,自有果报。今使工役死亡,有所不忍。”太祖从后言,尽释之。 《国初事迹》:太祖克婺州,宣谕百姓曰:“我兵足而食不足,欲加倍借粮,候克浙江,乃依旧科征。”后擒张士诚,以加倍粮免之,惟僧、道不免。 《国初事迹》:太祖尝使人察听在京将官家有女僧诱引,华高、胡大海妻敬奉两僧,行金天教法。太祖怒,将二家妇及僧投于河。 |
○古代的道学 ?? 五行函数在夏朝已成形,并被应用于水利工程和战争。 《尚书.洪范》:“我聞在昔,鯀陻洪水,汩陳其五行。”汩,乱。陈,排列。鯀治洪水,用修高河堤的“陻法”,但他算错了五行。故曰“汩陳其五行”。 《尚书.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此处的“威侮五行”,指有扈氏瞧不起夏后氏的五行兵阵。 以上两个可靠证据,证明了五行函数形成于4000多年前。但因史书尽失,直到周武王13年,商的遗臣箕子将洪范五行告知武王,于是才有正式的文献传世。 《周易》继承了洪范五行函数,并以此为础,建立了系统的易理,道学由此形成。 何谓道呢?《说文》:“道,所行道也。”故道为路线。综析古代典籍,可知: 道=曲线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能量低者为阴,能量高者为阳。能量总是忽高忽低,很难均直,它将所谓的“道”,扭成了1条弯弯的曲线。 那么,如何计算这条曲线呢? 于是易学家引入阴数(负数)和阳数(正数),“经纬奉日使”,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在乾卦里被形象地隐喻为“见龙在田”的“田”。但它的正式文言则见于系辞。 原文: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 解说: 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周易》里叫“大衍”。其数学模型是一张7×7的表格。但仅有表格不能成其为函数,须其中有1点。 7×7+1=50 (注:7×7仅为准天地之数的模型,其实可以无限的,即n×n) 然后将这张表格对折2次,叠成4份,并以春夏秋冬命名4个象限。 所谓“挂一以象三”,指大衍坐标建成后,每“挂”(画)1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象”(图象)都有3点。(画1点,横坐标1点,纵坐标1点,故有3点。) 有了大衍坐标系,有了曲线坐标,于是道学就成形了。 狭义的道学仅相当于《解析几何》。但道学在古文里却泛指各门学科,则又为何呢? “一阴一阳之谓道……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与《解析几何》一样,一阴一阳的道学能计算万物,并形成各行各业。因此,广义的道学即泛指各门学科,总分为神学与科学两种。 道学=神学+科学 “道”在《周易》里仅指正负数曲线,这是道的本义。应用到各门学科,又有不同的增义。 如《道德经》第1章的“道,可道,非常道。”用道的本义,即曲线,与《周易》相同。但第25章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则指“非常道”,乃微观粒子所行的曲线。 再如《孙子兵法》,第1篇的“兵者,诡道也。”把兵法定义为假路线,与《周易》道的曲线同义。但“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则讲心理之道和生理之道了。 作为医典的《黄帝内经》之“道”,与《周易》之道亦相同。但含义则不尽相同。 第1篇的“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指数学曲线) 第2章的“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指温度曲线) 第8章的“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指输尿管曲线) 第21章“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指人体曲线) 可见,“道”随不同的学科,其义异说纷纭,但万变不离其宗,其本义皆可训为《周易》的正负数曲线。 可见,道学与科学完全一致。我国古代是古朴的科学社会。儒学亦是科学的,与函数与统计息息相关,一脉相承。 |
○古函数模型 ?? 《尚书大传》是专给《尚书》作注的,故名“大传”。它对洪范五行的注文如下: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解〕 此生成数可写成数学公式: y = f(x)= x+5 可见,《尚书.五行》讲的是1条曲线。而对此作注的《尚书大传.五行》,则以10个自然数为典例,为此曲线示例了一个很简易很经典的函数式,讲明洪范五行是什么样的数?即函数。 可见: (古)生成数=(今)函数 天下的数学皆以此为模式,天下的数学家皆可以仿此,故这个经典函数式是古代的数学模型,是古代的函数模型。 另外,上文“大衍”之数7×7也是数学模型,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数学模型。(参见上文) 天数五: 1+3+5+7+9=25 地数五: 2+4+6+8+10=30 天地之数: 25+30=55。 自然数以自然曲线之序命名。1、3、5、7、9在曲线的波峰,近于天故名天数。2、4、6、8、10在曲线的波谷,近于地故名地数。天数与地数的和为55。 既然天地之数为55,那么,“演大衍之数”的数学模型也只能在55内举例。 4×4=16 5×5=25 6×6=36 7×7=49 8×8=64 几组数中,16,25,36都太小,而64又大于55。惟49最近于“天地之数”55,故大衍模型取之。 古人爱象征。六六之数,七七之数,九九之数,皆是象征。故作为平面直角坐标系模型的“大衍”并非仅限于7×7,其实可以无限大,否则就不会叫“大衍(演)”了。 古代数学家以“天地之数”为象征,近代数学家以“无限数”为象征,皆风俗不同而已。 |
○直角坐标系的古例 ?? 在《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里,有一段讲用正负数测算阴阳二气,堪称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古例。但若不懂阴阳学说,则原文很难读懂。好比小学生读不懂初中《解析几何》,是完全同理的。 故需简介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物理。 定义:能量高者为阳,能量低者为阴。 定律:阳生化,阴凝形。 学例:能量高,水生化为汽。能量低,水阴凝为冰。 定律出处:《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 二、阴阳学说数理。 3-(-2)=5 不如3+2=5 可见抽象的正负数并无大用。故古代的正负数常用于平面直角坐标系。 译法:凡古文的阴阳涉数者,其阴阳可通读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正数(阳)和负数(阴)。 如下文“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即可直译为“阴阳正负数的变化,其在人的,其数亦可以数(点数目,统计)。” 译法出处:《周易.系辞.大衍之数》。 多读几遍以上阴阳学说,再多读几遍以下原文,自然就通俗易懂了。 ??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译〕 黄帝问:我听说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月小月相加共360日便成1岁。而人体亦应之。今人体的三阴三阳并不应天地的阴阳,是何故呢? 〔解〕 (1)能量高者为阳,能量低者为阴。天,日的能量高,故为阳。地,月的能量低,故为阴。 (2)“三阴三阳”指人体经络的三阴经和三阳经。按《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人体经络之气与天地之气是相通相应的。 〔原文〕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译〕 岐伯答:阴阳这种数。点数为10,则推数为100。点数为1000,则推数为10000。10000很大,不可胜数,然其要决是这1点的位置。 〔解〕 (1)岐伯所讲的数,当然可写成代数式y=10x。但这样解有点狭义。须理解为平面直角坐标系:当横坐标为100时,纵坐标是1000。当横坐标为1000时,纵坐标是10000。 (2)原文“然其要一也”,此处的“一”,不能译作自然数1,没有实义。须按《周易.大衍之数》“挂一以象三”,译作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的1个点。 〔原文〕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 〔译〕 天盖地载,万物并生。(植物)未出地时,命之为负数区,名叫“阴中之阴”。已出地时,名叫“阴中之阳”。 〔解〕 我国古代为农耕社会,故《尚书.洪范》的五行函数曲线,是取象于农作物的生长。《黄帝内经》因之,但推广为“万物”。注意“万物”是最高抽象词。 按上文讲的阴阳学说数理,“凡阴阳涉数者,其阴阳可通读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正负数”。因此,当万物“未出地时”,可定为第3象限,因2个坐标都是负数(即阴中之阴,或负中之负)。当万物“已出地时”,它在第2象限,因2个坐标一正一负(即阴中之阳,或负中之正)。 本章难点:“已出地时,名叫阴中之阳。” 植物的芽已冒出地面,此时已入阳区,应为阳,顶多算“阳中之阴”,怎会是“阴中之阳”呢? 答: 此处“阴中之阳”讲的并非物理;由于阴阳涉数,讲的必是数理,即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第2象限。横坐标为负数,纵坐标为正数,既有阴又有阳。按下文“阴为之主”,故取名“阴中之阳”。注:“阴中之阳”不能译成“负中之正”,因它是取的名。 这可以作为一个证据,证明“阴中之阴”,“阴中之阳”,讲的是平面直角坐标系。 〔原文〕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译〕 阳气予植物以生长,故为正数。阴虽为负数却为主。因此,植物生,因有春阳,植物长,因有夏阳。植物收,因有秋阴。植物藏,因有冬阴。若失常了,是被天维地维的四向所塞。阴阳数的变化,若在人体,其数亦是可统计的。 〔解〕 (1)“失常则天地四塞”。 植物在四季的长势,被绘在了平面直角坐标系。 春阳,生,画的正数。 夏阳,长,画的正数。 秋阴,收,画的负数。 冬阴,藏,画的负数。 每种健康的植物都有一条正常的曲线。但这种植物一旦发病,其生长曲线也必然失常。 |
(续前)此章难点:“失常则天地四塞”。 植物的生长失常,常病于虫害。就算蚜虫啃了枝丫,吃了花朵,又怎会令“天地四塞”呢?故本文的“天地四塞”,非指天地四方,而指大衍坐标系的天维和地维。 天维,即纵坐标。 地维,即横坐标。 纵坐标的y轴有正负2向,横坐标的x轴也有正负2向,合起来就有4向。故“失常则天地四塞”,是指植物生长曲线失常了,令天维和地维四向上的原数据受堵。 (2)“数之可数”。 前一个数作名词,指数学,数论,数目等。后一个数作动词,指统计,点数目等。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的数主要用于推点数位,故为“数之可数”。 〔总结〕 黄帝问:人体阴阳与天地阴阳为何不相应?病因在哪里? 岐伯答:阴阳可化作正负数。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绘出二者不同的阴阳正负曲线,然后推算它们的异同,即可知他们相应不相应,病因在哪里了? |
○科学的儒学 ?? 儒学是科学的。世界上最早的函数著作见于儒典《尚书.洪范.五行》。世界上最早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见于儒典《周易.系辞.大衍》。不论汉朝张苍的数学,张衡的物理学,或魏伯阳的化学,皆源于儒家易学。我国有着古代世界最多的各种实验室,广泛地做各门学科的各种实验。儒学令我国古代科学长期领先全球,领先达2000余年。 那么,我国古代的社会诸学科亦属于科学吗? 答:是。 〔原文〕 名曰礼运者,以其记五帝茸荃相变,易阴阳转旋之道。 (摘于《礼记正义.礼运篇》) 〔译〕 (汉.郑玄说)那名曰礼运之物,用它记五帝时像菖蒲嫩叶相变,依易学阴阳正负数,制成转旋的曲线。 〔解〕 (1)礼运。 者为代词,可译作……人,……事,……物。“名曰礼运者”,即可译成“名曰礼运之物”。 阴为负数,阳为正数。阴阳正负数此消彼长,会形成一条弯旋的函数曲线,故名“易阴阳转旋之道”。道在《周易》的本义为阴阳正负数曲线,即“一阴一阳之谓道”。 “茸荃”指嫩苗渐长的菖蒲叶,以象丛生的光滑曲线(用毛笔画的,较粗)。 可见,所谓“礼运”,是研究礼的古函数工具。 (2)礼。 礼为科学的制度。 《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原指祭礼,后泛指各种礼。如《大戴礼记》:“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此之谓九礼。” 因很多礼于国于民甚为至要,生死攸关。如诸侯朝贡的礼数,百官朝觐的礼仪,能防乱国于未然。再如女子出嫁的婚礼,能防离婚于当初。于是礼就演变成了各种制度。 不过,并非所有的制度都是礼。由上述官礼和婚礼可见,礼是一种自动化防微杜渐的科学制度。而那些不科学的制度则非礼。 礼与理同音,是一物的两性: 理为内在之纹。 礼为外在之序。 定理为数学之律。 定礼为程序之法。 儒学礼制的科学性: 第一,礼制是由“礼运”这种古函数工具研究出的。实验数学是科学的特征。 第二,礼制以自动化防微杜渐为要点。自动化也是科学的特点。 礼是儒家的一大发明,能自动化地防患于未然。历朝历代,军国朝政的稳定,婚姻家庭的稳固,皆赖于礼也。 (3)大同礼。 所谓大同,是以公有制为础的平均平等的国制。正所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夏商周是公有大同社会,证据: 第一,“井田制”的国营农场。 第二,“工商食官”的国营工商业。 史书常说,“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天下大乱。”此处的礼,即大同公有制。孔子之时,鲁国率先颁定《初税亩》,允田地私有,于是私有制成形。私有制泛滥,则公有制将崩。 郑玄注《礼记.礼运》,首先讲大同。而“礼运”又是一种函数工具。可见古代的大同公有制商学,其实是一门函数化的社会科学。 古儒学是建立在实验函数学之上的一门综合性科学。那么,新儒学亦须形成数学化的社会学百科全书。凡以浅陋哲学讲儒学者,均非正儒也。 |
对儒学需要辩证性的对待,他有优点,但是不可避免很大程度上压抑了人民的思想。就军事来说,汉朝刚开始无为而治甚至后来汉武帝独尊儒术,都有了刚开始的底子。后来整个汉朝都在为他买单。而且后期你说是强汉,强的是民是豪强,不是汉庭。那时候可是百家齐放。 |
○浅谈数学公式 ?? 本人非数学家。数学是我的弱项。仅浅谈而已。 西方叫数学,而我国古代叫算学。这两个术语有何不同呢?答问之前,先讲一个故事。 公元前212年,一队罗马兵冲进阿基米德的家里,举起屠刀。阿基米德求说:“请让我算完这道题,再杀我好吗!”但,罗马兵会听他说吗?…… 作为著名的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为何不在敌人举起屠刀之前,就用数学去击溃他们呢?而此时,在遥远的东方,古中国的数学名言则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古希腊人擅长于数学,是他们突出的优点。但它抽象,实用性差,实为一种智力游戏。所谓数学,是数的学,是数字与数字间的抽象演绎,虚拟的。而算学则是实用算题的算法。 古希腊数学被近代欧洲所继承,他们研究出了很多数学公式。相比之下,中国古代却少有公式。何优何劣呢?答问之前,仍讲一个故事。 公元2012年,某火箭兵按数学家算出的抛物线公式,数次发射火箭弹。结果不仅没击中敌军,反伤了友军。于是他们的工程师改用雷达测绘,依葫芦画瓢,由电脑复射,此时不必数学家的公式,而命中率却极大地提升了。 此故事说明抽象数学公式总有误差,不如连山易(函数曲线)和归臧易(函数图表)精准无误。以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为例,三角形的边长均为直线,但地面却是曲线的;且地球引力还会将它的边长扭为曲线。这样,古希腊数学家严格无误的推理证明,在实战中即白费心机了。 《周易》象数讲求精密的预测。而抽象公式却常伴误差。道不同不相为谋,或是古人不重数学公式的原因吧。《周易.乾卦》里,“用九,天德不可为首,”讲的正是“用九”(数学),难以适应自然万变(天德),故“不可为首”也。 因此,数学不应是埋在题海里的苦工,而应像绘画那样惬意,那么浪漫。数学,是一门简笔的艺术。古代的数学家无论走在那里,他们都带着一方围棋,随时将它作为平面直角坐标系而演算,而预测。而要那些公式做什么呀?席地而坐,绘出世间万象,海阔天空。若倦了,遇知心朋友,则不免弈乎。 当然,本文并未讲古代数学不要公式了。仅强调普及型数学,不慕繁琐无用的公式,如此始得风行。无求公式,数学便步入于千家万户矣。 古代君子(儒生)四术: 琴,弹曲娱心,载歌载舞。 棋,大衍推算,倦以弈乐。 书,既求形美,更究义理。 画,非成画家,描象存物。 有此四术,礼乐歌舞,彬彬儒家子弟。其实,现代小学,中学亦教这些,是古风犹存,唯不得要领而已。另,钢琴、小提琴等音质较差,不堪入雅乐。须做改良方妙,法如二胡,琵琶。 |
○尊儒抑儒的史鉴 ?? 道家兴宋。佛家兴元明清。而儒家兴了哪一朝?儒家仅为一个学派,即儒家学派。儒家是人类历史上治国时间最长,人数最多的学派。 儒家辅明君而强军国。历朝历代,凡敬儒者,皆民富国强;凡不敬儒者,总至于衰亡。 以汉为例。汉初“文景之治”,以儒兴邦。及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汉帝国成为与罗马帝国相辉映的超级帝国,其威之盛,万国称臣。然其后元帝“杂王霸以治国”,而汉亦剧衰。公元8年,王莽篡位,汉遂亡焉。 及至光武帝推翻新莽,以史为鉴,痛定思痛,乃重尊大兴儒学。东汉一朝,后世史家评为“风化最美、儒学最盛”。于是乃有炎汉400年帝业。且东汉之盛,疆域之辽,不亚于武帝之时也。 以明为例。初,太祖朱元璋出于佛陀。一改尊儒敬贤的古法,废科举,设“庭杖”,“言官”威慑儒家大臣。然国运不昌,乃幡然醒悟,即废锦衣卫,复科举。于是军国始盛,至成祖时,“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然成祖朱棣继位后,族诛大儒方孝孺。复设锦衣卫与东厂。有明一代,厂卫对儒臣监管之严,自古未有先例。成祖之后,军国因此渐入衰颓。“土木堡战役”及“萨尔浒战役”,皆为3万牧民全歼40,50万明军,国无贤臣良将,军威荡然无存。作为情报局,厂卫不去欧洲细探科学情报,专务镇压贤能。因钳制文英武雄太绝,民间无有藏龙卧虎,令满清262年剃头之辱,数亿汉民屈辱于数百万鞑靼骑下,竟无翻身之力,皆源于厂卫太狠了。明朝极盛于成祖,衰亡也源于成祖。故《明史》评曰:“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以民国为例。新文化运动崇洋媚外,反“封建礼教”,无学无识,愚灭儒学。结果,本来统一的中华民国,顷刻间分崩离析,天下大乱。尸骨成山,血流成河,皆新文化者无学之祸也。国无文贤武良,焉能不乱之理? 新文化者无力于学术达标,唯“运动”才能成功。西方先进的东西他们无法学到,如最重要的创造性科学思维,这令他们无力于各门学科,尤其社会学科根本无须高科技实验室。而浅陋有害的东西却被他们奉若圭臬。 例如所谓的“自由恋爱”,令无数的婚姻家庭瓦解,神州大地,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女孩被男人玩弄了,到法院打官司都不行。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那天网上还盛传女孩投河的照片呢。其实,我国古代也是自由恋爱,但受礼和法律所护,故为真正的自由恋爱。而欧洲所谓“自由恋爱”,则属于滥恋爱。为何清清世界,朗朗乾坤,无人同情受伤的女人? 新文化100年,我国科学跌入中华科技史的最低谷。新文化的文化甚至不如满清,后者尚有曹雪芹和蒲松龄两位世界名家。细究无法走出国门的小说,几乎都败于反封建礼教,令作品顾此失彼,漏洞百出,品质低下。 |
○为何科技从明朝衰落 ?? 佛元,佛明,佛清。元以前,中国科技大盛。元以后,中国科技大衰。直观地看,与佛学有关。 元及明初,因唐宋的惯性犹存,尚有一点盛世气象。然祖宗的惯性终有尽。“郑和下西洋”后,中国科技一蹶不振。甚于连战场上常用的大炮,都不得不从欧洲进口。 为何中国科技从明朝衰落? 答:佛误。 全国有识之士全都奉佛,必然全国科技大滑坡。万物有利必有弊,佛不是全能的。 理由: (1)儒家,道家,伊斯兰教,基督教的科学名家辈出。而佛教徒则很少有像张衡,沈括,祖冲之,伽利略,牛顿那样的大科学家。僧一行亦仅实测了贝加尔湖至越南南部的子午线而已。若全国上下纷纷信佛参禅,则全国科技必然不能昌盛。元明清正是这样的。元朝焚毁天下道经。儒家的心学,道家的全真派,都不得不附佛而参禅悟道,全国参禅。 (2)佛教徒一天到晚念佛参禅,即无余时研究科学。而儒道修行则无需这么多的时间,他们总有闲时研究各门学科。 (3)佛功坐禅须灭一切杂念,名曰“阿蓐多罗三妙三菩提”。但所谓杂念是人类智力进化的产物,属于潜意识。俗话说:“脑子不用会生锈“”。若一个人长期摈弃杂念,长期不思不想,则会不会形成生理性痴愚呢? (4)佛教徒的文化多偏低,因普度众生,文盲率非常高。他们没有足够的学问去研究各门学科。而历史上的道家则常做各种物理化学实验,儒家则主要研究社会科学。是他们力所不及的。 (5)由于佛教徒文化偏低,与哲学家文化偏低一样,(可作类比研究),他们的思维封闭,顽固地认定其它学说都是外道,具有较强的攻击性。 典型例句: “儒道回都不好,都在六道轮回中。” “凡谤佛者都有报应,唐武宗32岁就死了,其它例子不计其数,……。” (注:唐武宗并未屠佛;且哪来这么多凶杀案?若睚眦必报,阿弥陀佛,请可别害我哈。) 为何人们能无拘无束说儒道的错?…… 为何无人敢讲佛学与哲学有误?…… 为何佛学与哲学就没有哪怕0.001%的不足?…… 佛教源于僻远的尼泊尔山麓,别说2500年前,即今日仍很落后。很多佛理都有误。如他们认为人生是苦的,即苦谛。显然是与当年奴隶们的苦日子有关。假设释迦牟尼佛生在井田制的周朝,过着比社会主义更优裕的生活,那他可能就不讲苦谛,而讲乐谛了。 进一步说,若汉学者迷于佛国的强兵(其实都是萨满教所创),误以为佛学很优越,那就很有害了。科学上的佛误主要有: (1)张伯端真人的内丹糅合佛理,令中国的丹道大衰。丹道衰,则化学不振。化学于古于今皆是自然科学的基石。 (2)邵雍的《梅花易数》糅合佛理,令我国的易学大衰。易学衰则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皆不振。易颓则国颓也。 (3)王阳明的心学糅合佛理,令儒学大衰。儒学为夏商周三王圣学,兼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神学于一体,而心学参禅悟道,于自然与社会科学,则废矣。 中国科技在两宋时还好好的,仍处于世界科技的顶峰,怎到佛明突然跌入了低谷?这不能不令人推理于佛误。 假说: 佛元执政后,为了建立东方佛陀世界,乃贬“八娼九儒十丐”,再“焚天下道经”,严酷镇压儒道。儒道不像印度教和伊斯兰教那样灭佛,结果,佛反灭了儒道。 道教仙经都藏于深山的神仙洞府,根本焚不了。因此,他们所焚的“天下道经”,顾名思义,是一阴一阳函数的科学著作。焚别人的仙经,则自己的灵魂能保乎?故蒙元不太可能焚神学著作,只有可能焚科学著作。儒家的科学属易经一系,道家的科学属金丹一系,全都灰飞烟灭了。 我所研究的古代函数学,当是元代被毁的。函数学很深,为实验数学并不实用,没有底子难学难懂,本来即保密的书一焚即失传。 那些宋遗的科学家迫不得已逃往俄罗斯,深入欧洲。他们的著作为近代工业革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古希腊文明与近代自然科学则没有直接的推理性。(注:此假说尚缺确凿而完整的证据) 由于元蒙作恶多端,天下释道儒联合明教反元,共举佛教的朱元璋为盟主。一举击溃元蛮,势如破竹,将其赶回漠北。 太祖朱元璋执政后,虽亦尊儒尊道,但基于个人信仰,仅许偏向佛学的儒道盛行,即心学和全真教。心学不像古儒那样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全真教则很少像抱朴子那样炼丹。 于是,在全国参禅的晚风中,中国科技的奇葩,不可避免地花飞烟尽了。东方科学,步入漫漫的寒冬。 |
中国的历史是民族融合的历史,中国文化是夏族、夷族、戎族和羌族共同创造的文化。我们的辉煌也是吸纳了多种文化的精华而形成的。我们无数次被灭国而文化不断,儒学的确是最为重要的因素,那是因为孔子孟子等先贤给我们建立的核心价值观。中东的伊斯兰文明和欧洲的基督文明也是一样的。文化无所谓高低,都是财富。单纯强调儒学的意义,而贬低其他文化是文化义和团做派。 |
|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世界历史 最新文章 |
二战十大名将 |
对比史上主要强国综合国力 |
太平天国若成功中国命运不堪设想,看朱九妹 |
中国历史“圣经”——《资治通鉴》柏杨白话 |
大家说如果那年819紧急状态委员会对叶利钦果 |
二战时各国的实力排名 |
高梁河车神 宋太宗赵光义为何遭人唾弃? |
历史上各时段的亚洲十大强国排名 |
【转载】《天下无谍》——黄河故人(基本全 |
世界古代史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