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世界历史 -> 破解“高升号”疑云——这是我再一次谈论甲午战争的历史 -> 正文阅读 |
[世界历史]破解“高升号”疑云——这是我再一次谈论甲午战争的历史[第2页] |
作者:谁抢了我的铜板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谈到甲午战争失败原因时,人们常会提及李鸿章的绥靖政策。的确,正是因为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清朝统治集团,低估了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可能性,加之过分依赖国际调停,才导致中方战前准备不足。那么,清政府在外交方面的失误之处到底是什么?其以讲求信义的“和戎羁縻”之策又错在哪里?本文将就当时震惊中外的“高升”号事件,结合国际政治理论和历史背景,对相关问题展开解读 |
“高升”号,原系英国怡和洋行的商船,甲午战争前被清政府租作运兵之用。中方此举,并非因自己没有交通工具,而是为了避免同日本发生海上冲突,防止其借机扩大事态。1894年7月25日,蓄意已久的日本破坏国际惯例,在丰岛海面伏击北洋水师“济远”“广乙”两舰。在“吉野”等3艘日舰围攻下,“广乙”号搁浅自毁,“济远”号不敌撤退。这时,日舰“浪速”号拦下了误入战场的“高升”号,欲将之押往日本港口,但船上搭载的两营淮军将士不愿束手就擒,奋起反抗。见阴谋无法得逞,“浪速”悍然开炮,击沉了这艘无武装的商船,近900名中国官兵壮烈殉国,是为“高升”号事件。 |
以今人之观点看,该事件的复杂之处在于一场战斗“扯”进来3个国家:日本海军击沉了中立国(英国)的运输船,而当时其也未向中国正式宣战。显然,日本违反了国际法。按照常理推断,日本应向英国道歉、赔偿,闹不好还可能惹得一个锅“联华抗日”。因为就在战前,处于保持自身在远东优势地位的考量,英国一度发起“五强”(英、德、法、美、俄)联合调停中日矛盾。 |
事件刚发生时,英国舆论总体上仍支持中国。不仅英国国内群情激奋,各大报刊强烈谴责日军暴行,英国军方更是反应强烈。时任英远东舰队副司令斐里曼特闻讯立即前往出事地点寻找幸存者,并派军舰寻找日本舰队,准备当面质问日本舰队司令——“浪速”舰是否奉命击沉合法运输的“高升”号?欧美列强则普遍认为,在这场即将到来的战争中,日本难有全胜把握。而在中国,除李鸿章等少数人较冷静外,官民上下也充满了对“倭寇”不屑一顾的轻蔑、骄横之气。于情于理,似乎都是中国占据上风,但最终的事态发展却背离了大多数人的预料——英国不仅认定“高升”号的损失主要责任在中国,还在战时帮日本运送军火,为其建造万吨铁甲舰,公开纵容、支持日本侵华。那么,这一匪夷所思的结果又是怎样产生的呢?答案就是两个字——利益。 |
日本敢在“太岁爷头上动土”决非意气之举,而是留足了“后手”才出的招。“高升”号事件发生的9天前,日本与英国签署了新的《日英通商航海条约》。作为明治维新后日本与西方列强修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其意义)比打败清国大军更加深远、有利”。日本史学家远山茂树指出:(日本)决心对华开战的重要前提,就是得到“海上霸主”英国的首肯,同时稳住了野心勃勃的沙俄。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俄均在华攫取到巨大利益。俄国侵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的上百万平方公里国土,而英国则将中国东南部视为自家势力范围。表面看。两大列强各得其利、相安无事,但实际上,双方自克里米亚战争以来结下的“梁子”并未完全解开,特别是在对抗沙俄“南下政策”的问题上,当时的英国正急迫的在东亚寻找盟友。日本人看透了英国人的心思,主动上门愿当这个“反俄先锋”。 |
需要说明的是,日方此举不仅单纯为换取英方支持,还包含了制衡俄国的因素。早在17世纪,为争夺原属中国的库页岛,沙俄殖民者就与日本德川幕府爆发过激烈冲突。之后围绕“北方领土问题”俄日间一直互相敌视,1853年,沙俄舰队甚至兵临长崎港,武力胁迫日本签下不平等条约。为报这一箭之仇,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整军计划,很大程度上就是针对宿敌沙俄实施的。“早在19世纪70年代建立新军制时,日本就将俄国看做“第一假想敌”。而对付朝鲜和中国,无非是对付俄国前必要的准备和热身运动”。寻找到了利益纽带,日英一拍即合。反观当时的沙俄,野心虽不小,却不具备鲸吞远东的实力。因此,在得到日本“保证其既得利益”的承诺后,俄方态度立刻从“强硬干涉”转为“未使用兵力强勒倭人”。至此,李鸿章的“以夷制夷”的传统外交策略完全失败,已无后顾之忧的日本,得以全力投入对华战争的准备。 |
原创? |
回到“高升”号事件本身,日本除了“利诱”列强外,其在舆论战和国际法层面的表现,同样胜过清政府一筹。在澳籍华人学者雪儿简思所著《1894中国陆军大海难》一文中,据他披露:早在战前,日本就摸清了英国媒体的“底价”。事件发生前数日,日本驻英公使青木就向路透社暗地行贿600英镑(编注:约合现在的美元30万),以换取这家西方最大通讯社对己方“有所关照”。不仅如此,青木还收买了包括牛津、剑桥等著名大学教授在内的多名英国学者,让他们在《泰晤士报》上连续刊登文章,辩称“日军行为合理合法”。通过玩弄文字游戏、颠倒黑白等卑鄙手段,日方混淆视听,“成功”歪曲了整个事件的真相。 |
日本人之所以得手,除英国政府“揣着明白装糊涂”外,还与日方对国际法做过彻底研究有很大关系。从7月27日到8月1日,在无中方人员参与的情况下,日本“完成”了证据准备工作,并于8月2日单方面出炉了《关于“高升”号事件之报告书》。该报告完全遵照“国际惯例”制作而成,在随后英国政府召开的两次听证会上派上了大用场。结果,英方几乎全盘接受了日本“无错”的观点,并裁定:“高升”号为交战国执行任务,日军有权扣留或击沉它,赔偿改由清政府承担。而在中国,所过国际法的人寥寥无几,遑论深入研究。再加上之后国内民众掀起盲目“排洋”的风潮,英国对华态度更趋消极。 |
按理说,当时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已30余年,“夷狄长技”也学了不少,但印刻在中国封建统治阶层骨子里的,却依然是几千年来经久不变的“羁縻绥靖”政策。从中法海战到甲午战争,李鸿章都在强调“内须变法,外须和戎”,意即“在国内深化改革,在外部争取和平环境”。这一方针虽有其合理性,但应视具体历史背景而定。19世纪,正是殖民主义扩张和帝国主义争霸的时代,“用拳头说话”是但是列强解决“自身利益关切”的常见手段。在亚洲,“开拓万里之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也成为日本明治政府的生存信条。而同时的清政府,还沉浸在天朝大国“抚驭四方”的和平幻想中,希冀“花钱消灾”(编注:开战之初,李鸿章曾打算效仿20年前处理“琉球事件”的方式,通过支付银两换取和平),其腐朽、愚昧、落后的本质由此暴露无遗。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战争爆发前,日军在朝鲜的一系列动作,已引起中方注意。然而,清政府却始终消极备战。究其缘由,一方面,固然有李鸿章保存北洋水师实力的“私心”作祟;另一方面,则因清政府没有深刻认识到国籍关系的本质,“未能洞悉日本‘ 为达目的,不惜诉诸武力之决心’ ,以为对方不敢‘ 甘冒不韪、擅行挑战’ ”。实际上,国际关系一贯奉行“优胜劣汰,胜者为王”的丛林法则。决定国家间关系走向的核心要素就是利益。中国的“洋务派”虽与列强打了几十年交道,却始终没摸到“实力外交”的真谛,反而一味迷信国际法(这也正是不了解国际法的表现),天真的以为“两国修好,全凭公约”“恃强违约,万国公法所不允”。反观日本,早在明治维新初期就清醒意识到“强权即公理”“兵力不整之时,万国公法决不可信”。 |
与整场战争的宏大、悲壮相比,“高升”号的沉没似乎只是段不值得关注的小插曲。但正如雪儿简思所言,“英国将‘ 高升’号的赔偿责任转嫁给中国,意味着在东亚国际秩序中,中国被边缘化,‘英—日—俄’三角则成为主宰该地区的政治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讲,战火虽刚燃起,结局其实已不言而喻。 |
写完了。沿用我在其他吧的发帖习惯——“脸盆倒满水了,毛巾、肥皂准备好了,心理也做好准备了。请大家喷吧。喷不死我渴死你!!!” |
高升号事件之前战争已经不宣而起,所谓的高升号事件为起点不足采信,相关原味英国人是如此评价。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世界历史 最新文章 |
二战十大名将 |
对比史上主要强国综合国力 |
太平天国若成功中国命运不堪设想,看朱九妹 |
中国历史“圣经”——《资治通鉴》柏杨白话 |
大家说如果那年819紧急状态委员会对叶利钦果 |
二战时各国的实力排名 |
高梁河车神 宋太宗赵光义为何遭人唾弃? |
历史上各时段的亚洲十大强国排名 |
【转载】《天下无谍》——黄河故人(基本全 |
世界古代史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