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春秋战国 -> 『八卦战国』越八越文化 -> 正文阅读

[春秋战国]『八卦战国』越八越文化[第11页]

作者:o弘毅o
首页 上一页[10] 本页[11] 下一页[12] 尾页[3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排名:2419
 
排名:2414
 
挖掘过程中,始皇亡灵大怒,秦俑纷纷复活,人类迅速败亡。于是有了新的动漫《进击的秦俑!》
 
排名:2355
 
排名:2357
 
什么时候漏签了......
 
178 京城太叔
  我们说,出门在外这夸人是件很重要的事情,也是一件很有技术含量的事情,不同的场合需要灵活应变,这技巧啊,总共有九九八十一条……
  不过我就记住了一条,那就是实在不知道怎么夸了,就说别人气质好。
  气质这玩意虽然虚无缥缈,但也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车见车爆胎。
  所以我们看到郑庄公虽然自小被母亲嫌弃,但在面对恶势力的欺压时,年幼的郑庄公还是展现出了他不屈的一面。
  这气质,一看就具备霸王之相啊……
  郑庄公坚决拒绝了武姜提出把『制地』封给小弟姬段的要求,估计武姜都没料到。然后郑庄公接着说:制这个地方风水不好,当年郑国吞并虢国时虢国的国君就死在这里,母亲大人您接着挑,想挑哪里挑哪里……
  风水不好这样的理由总是不好拒绝,武姜也绝对不会给自己心爱的姬段选一块风水很差的地皮。
  于是武姜接受了这份拒绝,然后挑选『京邑』作为新的封地,这里也叫『京城』。
  话说这京城当年也是郑武公重点发展的地方之一,规模不逊于国都新郑,武姜的眼光还真不赖。
  不行……
  武姜这是又遭到了反对……
  不过这个反对声不是说给武姜听的,而是说给郑庄公听的,说的人正是祭仲。
  晋文侯封其弟弟成师于曲沃也就是二年前的事情,祭仲认识到如果其他城池规模比国都还要大的话,这是会影响到国都甚至国家安危的。
  祭仲看出如果京城被分封出去的话,郑国是迟早要出乱子的,因此他希望郑庄公能够再次拒绝。
  郑庄公毕竟是郑庄公,他只说了一个字:行……
  在武姜的要求下,在郑庄公的授意下,姬段受封于京城。
  这里好歹是京城也,于是姬段便有了拉风的称号,他被人称为『太叔段』或者『京城太叔』。
  注意,是来自京城的太叔,不是来自京城的大叔。
  姬段他自然不是大叔,这一年郑庄公才十四岁,太叔他还要小三岁,谁能想到,一个比十四岁还要小三岁的太叔这个时候竟然只有十一岁……
  十一岁的小太叔懂什么,估计懂的不多。
  十四岁的郑庄公懂什么,自小不受待见的郑庄公从表现来看其实懂的已经不少……
  小太叔被封在京城后,郑国暂时也算风平浪静。
  郑庄公一边长大成人,一边研究着怎么治理国家。
  这个时期,我们把视角转向另外一个诸侯国楚国。
  西周时期,昭王伐楚时我们对楚的建国有过一定的交代,如果问我们在郑国目前作为主角的时候安排楚国的戏份有没有什么讲究的话,我们要说的是这还真有一些缘由。
  郑国的国都新郑在上古时期又称为『有熊』,这里是华夏族最早的根据地之一,楚人最早便活动在这一带,是其分支之一。
  随后楚人从新郑出发一路南迁,西周初年分封建国时位置已经在丹阳『今河南淅川县』一带,并且随后还在继续向南发展。
  楚国为什么会被称为楚,这其中有着一段来历。
  当年鬻熊『音同玉』因灭商有功而被分封,适逢其妻子『妣厉』『音同毕』生子,不幸的是遇到了难产。
  无奈之下,最后只得选择剖腹产,结果是妣厉难产去世,其子『熊丽』得以存活。妣厉死后,楚人用荆条包裹其腹部而埋葬。
  荆楚荆楚,实际上荆和楚在当时是一个意思,为了纪念妣厉,此后楚人便称自己封国为楚国。
  楚人姓『芈』『音同米』,从文化上来看是华夏文明的一个分支,但一是因为楚国是周朝的非姬姓诸侯国,跟周王室亲密度不够;
  二是因为楚人活动范围越来越偏南方,脱离了当时中原地带,因此容易遭到周王室及其他诸侯国的排斥,甚至被归到南蛮这一块。
  与郑庄公打小不受喜爱一样,楚国就在这样不尴不尬的局面下来到了春秋时期。
 
回复 o弘毅o :不懂就对了,朋友。
 
180 楚武王篡位
  卞和惜美玉而痛失双腿,这是迄今我们提到为数不多与宝物有关的事情,并且这块美玉绝对稀世罕有,到了后来的战国时期,此时的秦王甚至愿意拿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并且还上演了『完璧归赵』这样的一场经典大戏。
  这块玉便是赫赫有名的『和氏璧』。
  当然,十五座城池还远未能够体现出它的价值,再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最终还是得到了和氏璧,并把它加工成『传国玉玺』,它便与大禹时期打造的九鼎一样象征着天下的王权。
  比较遗憾的是,九鼎及传国玉玺均在流传千年后毫无征兆的不知所踪,成为一桩悬案。
  但是,从和氏璧的传奇背景来看,卞和能够历经三代楚国国君,并且是在先后失去双腿的情况下最后仍能献玉成功,真实与否其实多多少少存在一定的疑问。
  主要的疑点如下:
  其一,卞和分别在哪些时期进献给三代楚国国君,时间上并无准确的说法;
  其二,楚蚡冒之后,其弟弟楚武王在位时间相当长,达到51年,卞和能够在先后被砍去双腿的情况下仍然活得比楚武王还久,可信度值得推敲;
  其三,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卞和是为了赚钱才去献玉,估计他也没有赌石这样的爱好,所以自己提前找个玉石匠把这石头剖开真的很难么,非要等到这么些年以后楚文王才想起来找人把原石剖开来看看么……
  伟大的帝王往往需要传奇的身世作为衬托,绝世的宝物也需要离奇的经历才能彰显价值,这是后来见怪不怪的套路,但这里面似乎仍然还有让我们觉得不大对劲的地方,楚蚡冒的弟弟,楚武王,这个又太不按套路出牌了……
  没错,正常情况下楚蚡冒去世后应该轮到的是其长子继位,这是周朝明确规定的嫡长子继位制度,但再好的规矩也会有被破坏的时候。
  楚蚡冒去世后,其弟『熊通』杀掉太子篡权成功,成为新任楚国国君,也就是『楚武王』。
  但是这里还是不对,一个诸侯国的国君按照规矩是不能称王的,但是这个问题也很好解决,不按规矩不就行了……
  自公元前741年楚武王即位后,楚国有了一个比较标准的谥号体系,基本都是楚某王,不过话说回来,这样的称号尤其是在春秋时期,实际上是相当另类的做法,因为中原的各诸侯国基本还老老实实的称呼自己的前任为这个公那个侯。
  并且需要提及一点,楚武王这样的称号并非在其即位之初便有,而是随着楚国的不断发展,熊通感觉有了足够的实力与底气之后嫌楚国的级别规格太低,才公然向周天子申请要个拉风点的称号。
  随后,周天子拒绝了……
  本来就受气多年,如今又被周天子冷落,熊通便决定直接自己给自己封王,这就有了楚武王这样的称号。
  这个时候悲催的周天子竟然尴尬的发现打又打不过,这事他还真没办法,此时已经是楚武王三十七年。
  春秋初期的楚国虽然与中原各国没多大交情,不过好在广大的南方有着足够的疆域让楚武王去开拓发展,于是楚武王除了抽空砍下卞和仅剩的右脚,更多的时候还是在积极扩大楚国的实力。
  上任不到三年,楚武王便拿平王练级了……
  楚武王亲自挥师远征今南阳盆地一带,这里自建国以来便是周朝的势力范围,还好对平王来说好消息是,楚武王没有啃下这块骨头。
  不过楚武王并未甘心就此罢手,于是他掉转枪头转攻今江汉平原的西部,拿下了此地的『权国』,这个由商武丁后裔所建立的封国就此消失,地盘划入到楚国名下。
  郑庄公上任的前后,楚武王虽然即位的方式饱受争议,但这也成为了楚国发展上的一个转折点。
  楚国在楚武王的带领下加快了前进的步伐,推动着楚国继续向南,以及向东发展,最终成为春秋时代的主角之一。
 
排名:2308
 
漏签3天
 
183 共叔段之乱
  武姜是如此的喜爱太叔,以至于她无时无刻不希望太叔能够有朝一日杀回来取代郑庄公成为新的国君。
  太叔的偷袭,武姜的接应,看起来天衣无缝。
  二十二年的离别后,这个愿望似乎即将成为现实。
  最大的问题是,郑庄公也是武姜的儿子,太叔的哥哥。
  对于郑庄公而言,这实在是个悲伤的话题。
  郑庄公的悲伤在于,无论他如何选择,他都终将是一个被母亲和兄弟抛弃的输家,即便拿下太叔他也不会赢得任何东西。
  但是对于提前截获到太叔行动日期的郑庄公而言,无论是抛弃还是被抛弃,无论是赢又或者是输,一忍再忍的他已经没有了任何隐忍的余地,他必须做出抉择了。
  对此,他只是淡淡的对公子吕说了句:动手吧。
  早已按捺不住的公子吕带领着两百辆战车浩浩荡荡前去京城讨伐太叔,而此时京城内的百姓在得知郑庄公大军前来平叛后纷纷倒戈。
  身未动,太叔意欲登顶郑国的心却已远去。
  不是他不想动,而是一直隐忍的郑庄公在最佳的时机已经率先动手。
  如此情形下,太叔只得逃往『鄢地』『今河南鄢陵县一带』,放逐曾经的梦想。
  随后,郑庄公又派人攻打鄢地,太叔尚未坐稳便只得继续逃亡,不得已只能带着自己的儿子『公孙滑』投奔卫国,开始了一段流亡生涯。
  直到几十年后,此时的郑国国君『郑厉公』下令不要让太叔断后,太叔的孙子『公父定叔』才得以回归郑国。
  太叔逃到卫国的『共地』,并最终死在了这里,因此太叔后来也被称为共叔段。
  共叔段之乱从武姜的偏爱开始,最后以其『多行不义必自毙』而收尾,留给武姜的是破碎的梦想以及她一贯所厌恶的郑庄公。
  郑庄公长时间的隐忍,一步一步放纵太叔做大做强,甚至让太叔计划闹革命推翻自己,却在太叔即将成功的最后时刻迅速起兵,果断埋葬了太叔的计划。
  在亲情与利益的冲突之间,郑庄公准确的得到了他想要的内容,但同时却也为他带来了巨大的非议。
  首先,太叔的放纵与郑庄公的无视有着巨大的关系,无论祭仲等人如何提醒或者相劝,郑庄公始终对太叔的扩张发展视而不见,仿佛他对太叔的行为完全不知情,但却又在最后的时候精准的击败太叔;
  其次,郑庄公在对待太叔的问题上一直强调的是仁义,对于他而言仁义是必须讲究的事情,换句话说,郑庄公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太叔进行打击,于是他对太叔的种种无视似乎只是为了营造出一个合理的理由;
  最后,即便太叔已经逃到鄢地,基本丧失翻盘的可能,但郑庄公还是派人攻打此地,使得太叔最终在流亡中度过余生。
  郑庄公的太过冷静使得他的形象看起来又比较接近冷血,如何更好的生存下去成为了他的第一任务。
  不过我们要说的是,无论我们该如何去评价郑庄公的这段岁月,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设身置地看待郑庄公所面临的处境。
  武姜对郑庄公的冷漠乃至厌恶,甚至连名字『寤生』都取得如此之不讨喜,再加上武姜对太叔赤裸裸的偏爱,以及为太叔封地的争取和日后扩张的怂恿,武姜和太叔主观上为郑庄公所带来的生存压力是我们不应该忽略掉的。
  郑庄公随后在对母亲武姜的处理上,我们也会看到郑庄公并非置亲情不顾的冷血之人,郑庄公与武姜最终和好也算是在共叔段之乱之后得以圆满。
  也许,郑庄公与太叔的兄弟之争令后人无限感慨,但是我们要说的是,接下来的卫国之乱才更加让我们察觉到春秋的残酷。
  晋国与郑国的内乱,仅仅不过是个开始。
 
排名:2300
 
楼主自己的干货?
 
精彩,赞一个
 
排名:2288
 
楼楼的头像萌~
 

 
185 州吁受宠
  名字这个东西能不能决定一个人后来的命运呢?
  通常情况下,科学表明名字不过只是一个符号,是没有这么大法力的。
  但是后来人为什么又喜欢从名字上去分析一个人呢,因为反正都已经剧透了,直接把名字往这个人的经历和结局上靠拢可以多制造一个话题呗……
  至于这位叫卫完的太子,我们应该怎样把他的命运向名字去靠拢呢?
  不要着急,这个是有讲究的。
  因为,我们不能剧透……
  我们这位卫前庄公好不容易换了三位夫人才折腾出一个宝贝太子,虽然不是美人亲生,但庄姜也是对这位太子喜爱有加,甚至是当做自己的儿子来对待。
  那么庄公也应该会是十分宠爱这位辛辛苦苦得来的太子吧?
  我们是这样想的,但是卫前庄公不是这么想的……
  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卫前庄公接连换了几位夫人目的就是要培养出一位合格的接班人来;
  但是从卫前庄公的角度来看,娶夫人的目的仅仅只是充实后宫,刺激内需,接班人只是顺便的事情。
  所以哪怕确立太子的任务已经完成,卫前庄公接下来还是会继续娶夫人,继续练小号……
  下一个出场的小号是『卫州吁』,州吁连同他的母亲,也就是卫前庄公的小妾共同得到了无比的宠爱。
  太子卫完:这不科学……
  这里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吁』字。
  很多人都说深圳的圳字很神奇,因为当你把它单独放一边的时候总会觉得看起来很生僻。
  『吁』貌似也自带这样的技能效果,咋一看去,似乎还要先猜下它的发音,有没有。
  不过说到『气喘吁吁』,似乎我们就什么都懂了,有没有。
  问题是,州吁的吁这里不念『气喘吁吁』的吁,而是音同玉……
  州吁由于自小受宠所以性格比较狂放,庄姜很是不喜欢他。再加上州吁好战又手握兵权,因此很难不让人认为他会对太子的地位产生威胁。
  为此,卫国的大夫『石碏』『音同却』还专门劝谏卫前庄公要重视这件事情。
  石碏:骄、奢、淫、逸,这是要让人走向邪恶的开端,这四个方面往往都是由于宠爱过度或赏赐太过所造成的。
  卫前庄公:哦……
  石碏:我听说疼爱自己的儿子,就一定要以正确的道义来引导他,这样才能使他不走上邪路。
  卫前庄公:哦……
  石碏:如果您这要立州吁做太子,就应该早点定下来;要是没这个打算,这样下去只会引导他造成祸害。毕竟受到宠爱而不骄傲,骄傲而又能有所克制,不加克制但不怨恨,有了怨恨却不起歹念的人,那是相当少的。
  石碏的话句句在理,不过卫前庄公还是一个哦字……
  石碏最后说道:低贱妨害高贵,年少欺负年长,疏远离间亲近,新人离间旧人,弱小压迫强大,淫乱破坏礼义,这是违背道义的事。国君仁义,臣下恭行,为父慈爱,为子孝顺,为兄爱护,为弟恭敬,这才是顺理的事。不顺应礼义,就会招致祸害。君王应该尽力除掉祸害,现在却反而加速招致祸害的到来,这样不科学啊!
  结果是卫前庄公还是没有听从石碏的劝告,由着州吁的兴致来。
  我们想说的是,对于贤臣来说,尽心尽力谏言但却毫无收效无疑就是一场悲剧;
  我们还要说的是,对于石碏而言其实这还不是最大的悲剧。
  因为后面还会有更大的悲剧……
 
排名:2261
 
看了太多的脑残文,这样好的文章真不错,加油!
 
排名:2243
 
排名:2242
 
排名:2220
 
继续努力
 
192 大长篇之周平王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720年,平王在位时间长达51年。
  通常在位时间超长的帝王天子们,一般都会在历史上留下更多的痕迹,毕竟有了更多的时间,他们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去刷存在感。
  再说了,即便他们不去主动刷存在感,各种天灾人祸多多少少也会主动的与他们联系到一起,起到提高知名度的效果……
  作为西周与东周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平王的知名度自然不低,他的存在感比较明显的分为了二个时期。
  幼年时期,幽王当政。
  姬宜臼,也就是后来的平王早早就被立为太子。
  这个时期的宜臼本来有着一个美好的未来,按照正常预期的话他将会是幽王之后西周的第十三位天子,不过命运跟他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
  幽王在宠幸褒姒之后,对申后以及宜臼的态度转了个大弯,申后成为我们可考的大中华史上第一位被废的王后,宜臼的太子身份也被连带取消。
  由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
  幽王时期,宜臼羽翼未丰,离属于他自己的政治舞台尚有一些时日,但却在幽王的折腾下强行刷了一把存在感,然后离舞台的中心似乎越来越远。
  此时的宜臼年幼而坎坷,他还什么都还没有开始做便历经大起大落,随后只得与申后一起离开镐京,回到申后的婆家西申国。
  所谓世事难料,保持低调。
  宜臼在来到外公申侯的地盘后不知道前途会变成什么样子,也没有主动招惹什么是非。
  但是几年后,幽王在折腾之余还是想起了要对宜臼痛下杀手,这件事情后来成为东、西周交界的一个导火索。
  申侯苦心经营一番,目的就是为了跟周王室保持更为亲密的关系,现在这盘棋彻底被毁了,不仅是女儿和外孙双双被废,幽王还要彻底消灭自己的外孙,申侯实在是不能忍了。
  偏偏西周时期周王室的实力不容忽视,于是申侯便想到了与犬戎联合,随后幽王贸然对申国发起进攻,便有了我们前面提到的事情。
  这个时期的宜臼仅仅只是政治博弈上的一颗棋子,出场镜头虽然不少,但实际的作为不多,评价也无从谈起。
  比较悲催的是,申侯联合犬戎与幽王一战最后还是被很多人与宜臼联系到了一起,宜臼也被看做是吃里扒外的典型,甚至被贴上最早『汉奸』的标签……
  严格来说,这是很不科学的事情。
  且不说这个过程中宜臼到底有没有出力,周朝时期,中原地带的先人们一般被称作『华夏族』,『汉族』这一概念的出现要到几百年的汉朝以后,更何况的是这里面会牵扯到宜臼与申国生死存亡的问题。
  随后,在申侯的主导下,在几个诸侯国的支持下,宜臼也成为新的周天子,周朝进入到短暂的二王并立时期。
  从太子到天子,看起来是理所当然的一件事情,但是从宜臼到平王,中间历经的却是各种曲折。
  从嫡长子到弑君篡权,平王仅仅在即位之前的遭遇便已经足够后来人大书特书,不过我们要说的是,这个时期的平王还真没什么好书写的……
  进入到春秋时期前的种种遭遇,平王基本都只是被动的参与到其中,他的命运一直都掌控于别人手中。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等到幽王战败,剧情来了个大的转变。
  在申侯的号召下,平王成为新科周朝天子。
  即便这里面有二王并立的因素存在,不过能够成为天子,平王的局面总不至于会比先前的被动吧。
  当然了,我们要说的是,此时的平王其实还真是很被动……
  受制于西戎的威胁,突如其来的天子地位虽然很诱人,但安全问题才是头等的大事,于是在压力之下权衡再三,平王最终选择了东迁。
  几千年以来,迁都的事情数不胜数,包括我们前面提到商朝也有着频繁迁都的现象,但像平王东迁这样饱受后人指责的情况却是少数。
  一是因为平王的东迁首先伴随的有弑父篡权这个重大的嫌疑。
  在太子身份被废后,平王本身继位的合法性其实就已经受到动摇。
  随后,申侯联合犬戎大败幽王又是一件相当不光彩的事情,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位,周王室历来为天下共主的威信实际上受到了相当大的质疑;
  二是平王的东迁虽然有着西戎的压力,但在很大程度上却是因为受制于部分诸侯国。
  幽王时期的大地震以及天灾和流言,再加上幽王的不作为带来的消极情绪使得不少周朝的贵族阶级开始东迁,比较典型的比如郑国的整体搬迁。
  搬迁的潮流使得中原地带越来越繁荣,越来越热闹,平王的东迁一来将使得周王室受制于周边的晋、郑、卫等诸侯国,二来镐京一带的大片土地使得秦国可以大肆扩张。
  平王的东迁看起来几个诸侯国很贴心,但周王室的影响力却逐渐趋弱,他们反倒是越来越壮大。
  三是平王东迁后最显著的政治现象便是『共主衰微,王命不行』,说到底就是天子说话越来越没分量了。
  这一现象具体表现一来为各个诸侯国内部开始动乱,比如晋国、郑国、卫国以及随后宋国等等诸侯国都相继发生重大的政治变故;
  二来诸侯之间的兼并现象开始出现并愈演愈烈,春秋初期诸侯国数量达到一百多个,但在接下来的二三百年时间里不断进行资源重组,最后浓缩为『战国七雄』,这是一个纷乱而又残酷的过程。
  总之的是,东迁在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的话也是出于平王的无奈之举,这里见证的是周王室从此一蹶不振甚至受制于人的过程,体现出的是即便宜臼已经蜕变为平王,但他仍然摆脱不了处处被动的局面。
  此后的大多数时间里,平王无太多耀眼的建树,事实上诸侯之间或者内部的斗争也无须平王签字审批,这时已经与被动或者主动无关。
  不过平王还是在一件事情上表现出了自己的主动性,那便是在如何去削弱郑国的影响力方面。
  平王为了削弱郑庄公在朝中的影响力,一度考虑任用虢公忌父来弱化郑庄公的权力,但郑庄公的强势却使得这一计划彻底沦为了笑话。
  在郑庄公的强势面前,平王不仅仅是否定了这一计划,更是随后导演了一场自降身价的『周郑交质』。
  『周郑交质』是进入春秋以来平王为数不多的事迹,但恰恰反应的是周王室的颓势与尴尬,也是平王整个天子时期的一个缩影,虽然名义上还是天子,但其实已经到了需要看诸侯脸色的地步。
  犬戎西集杀幽王,邦土何由不便亡。
  宜臼东来年更远,川流难绝信源长。
 
排名:2192
 
196 大义灭亲
  通过石厚拿到攻略后,州吁也觉得这办法相当不错。
  早知道送点礼就搞定的事,何必费这么大力气跑人家郑国大门口去游行示威,州吁是这样想的。
  看来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啊。
  那还等什么,赶紧滴上路啊,州吁带着石厚满怀希望往陈国驶去,满眼都是卫国百姓服服帖帖的样子。
  当州吁信心满满的来到陈国时,立马就傻眼了,才和他一起出兵围攻郑国的陈桓公二话没说直接派人把他和石厚绑了起来……
  州吁不懂,石厚也不懂。
  不过有一个人懂,这个人就是出主意的石碏。
  话说石碏给儿子石厚出主意时其实留了后手,他偷偷派人面见陈桓公并转达了自己的意思:卫国地方狭小,我也一大把年纪了,有些事无能为力,州吁和石厚杀死了我国国君,请您接此机会灭掉他们吧。
  这个所谓攻略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坑……
  州吁和石厚万万没有想到,石碏是如此的痛恨着这二个人,哪怕其中有一个还是自己的儿子。
  州吁和石厚万万没有想到,这好不容易来到陈国一趟,礼倒是送了,可是陈桓公却连谢谢都没说一句。
  至于什么找天子搞个官方认证的事情,那就提都别提了……
  公元前719年,即位没多久的桓王没能等到篡位没多久的州吁,因为卫国人在陈国的『濮地』就地解决了州吁。
  至于石厚,石碏更是派了他的管家『獳羊肩』来到陈国,亲手杀了石厚……
  随后,卫国人迎回居于『邢国』的『卫晋』,卫桓公和卫前废公的弟弟。卫晋成为卫国第十五任国君,史称『卫宣公』。
  卫宣公能够即位,从根本上来看得益于石碏的计谋,作为一名早已退隐的前贤臣,石碏以大局为重,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儿子的性命,这一行为得到了后人的高度赞扬,『大义灭亲』的典故也由此而来。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意外即位,卫宣公如果能够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好好治理卫国,也不枉石碏大义灭亲的良苦用心。
  我们这么说,大家就知道剧情后面会有转折了……
  没错,州吁和石厚是该杀,石碏大义灭亲也值得歌颂,但是随后即位的卫宣公却还真让石碏看走了眼。
  无论是内政还是家事,卫宣公在位年间都给搞得一塌糊涂,甚至是在接班人的问题上卫宣公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卫国急速下滑的态势从这一刻起仿佛就已经注定。
  对于石碏来说,这个时候他应该庆幸的唯一事情便是年事已高。
  年事已高都是值得庆幸的事情?
  也许如此,因为石碏如果看到卫国接下来的政治格局被卫宣公折腾到七零八落时,也许他会为当年的大义灭亲肠子都悔青……
  卫宣公究竟干了哪些事情,严重到这个地步?
  其实也不算多,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对外屡屡吃瘪,卫国与宋国一度联手对抗郑国,但却不断被郑国打得鼻青脸肿,其实这个也就算了,毕竟郑庄公是我们这个事情的第一视角,没点能耐能行么;
  二是对内家事上那简直就是令人发指,无论多少节操摆在卫宣公的面前,他都能给你败得干干净净……
  不得不说的是,貌似八卦大戏要出炉了……
 
排名:2143
 
200 会盟齐鲁
  对郑庄公来说,临近的宋、卫随时都得提防。
  周郑交质后郑国与天子之间的关系明显也大不如从前,外交关系实在是个头疼的问题,一个个的都闹翻了搞得四处为敌还真不是什么好事。
  与哪些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这是郑庄公需要仔细琢磨的问题。
  西、南面的秦国和楚国暂时没多大威胁,北面的晋国自己内部矛盾都尚未解决,真正比较活跃的仍是自洛邑往东的若干诸侯国。
  经过分析,郑庄公把合作伙伴定位了老牌的齐国和鲁国。
  为什么会是齐、鲁?
  这与郑庄公对形势的认识有直接的关系。
  郑国往东,距离较近的国家有卫、曹、鲁、宋、陈、蔡等国,这其中宋国相对来说实力强,分封的爵位高,在中原往东一带相当有号召力,再加上宋国此时本身又跟郑国关系不佳,因此被认定为郑国的头号威胁。
  同时,宋国西邻郑国,东临鲁国,郑国去年的复仇之战若不是宋国来使欺骗了鲁隐公,只怕鲁国早已被宋国拉拢,这样一来郑国只会更加被动,因此鲁国是郑庄公必须要拉拢的对象。
  齐国要更简单,东面一带齐国面积最大,齐国封国也早,谁都不愿意没事去招惹齐国,因此齐国成为郑庄公压制宋国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并且郑庄公此时还不担心宋国从中插一脚,因为他早就已经布好了局。
  公元前720年,郑庄公与『齐僖公』在会盟,双方确立了友好的关系;
  公元前717年,郑国使者来到鲁国,双方达成了和平共发展的原则。
  东西两侧,郑、齐、鲁三国同盟对宋国形成牵制和包围的情形后,面对宋、卫的问题,郑庄公的压力无疑就小了很多。
  当然了,鲁隐公在对外上一向以和为贵,因此虽然与郑国达成了和平共发展的原则,但在郑、宋的矛盾问题上暂时还是保持中立的态度,真正明确表示站在郑国这一边还得等到三年以后。
  等到郑庄公刚刚把齐鲁的关系梳理完毕后,接下来就是我们看到的一幕,郑庄公与桓王闹翻脸了。
  按说这兼任朝中的要职,就算郑庄公再忙,好歹桓王也是新任的周朝天子,过来朝见朝见,送送礼,表表衷心什么的都是应该的。
  可是这一年过去了,郑庄公没来,二年过去了,郑庄公没来。
  等到第三年的时候郑庄公终于来了,桓王不高兴了……
  从地图上来看,郑国紧邻洛邑,交通就是再不发达,也不至于搞到这么晚,这是其一;
  桓王虽然不是平王送到郑国的人质,但此事终归令周王室颜面扫地,这是其二;
  平王当年有意提拔虢公忌父借此削弱郑庄公的影响力,桓王即位后也有这个想法,这是其三。
  总之的是,郑庄公的这次朝见很失败,会见的过程相当尴尬,为此『周桓公』还提醒桓王:周王室的东迁,当年依靠的就是晋国和郑国。善待郑国以示后来人都恐怕别人不来,何况不以礼接待,恐怕郑国以后是不会再来朝见了。
  周桓公这话说得有没有道理呢?
  那是相当有道理。
  郑庄公以后还会不会朝见桓王呢?
  目前来看还是会的……
  其实要说的是,桓王倒还真不应该为周郑交换人质的问题与郑庄公闹翻脸,要不是这次交换人质的事情,姬狐也不用奔波于洛邑与郑国;
  如果不经过此次折腾,姬狐说不定也就不会死,姬狐不死的话,这会哪有桓王什么事。
  桓王非但不谢谢郑庄公,还让郑庄公热脸贴了冷屁股……
首页 上一页[10] 本页[11] 下一页[12] 尾页[3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春秋战国 最新文章
春秋战国十大人物排行榜
不懂就问,为啥伍子胥攻破楚都的时候不拥立
听说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体质相当不错能与猛
历史地图: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闰九月局
对于西周初年周天子与郑国国君关系的疑惑
朋友写的一本好书《不为彼岸 只为海》
战国时期名将实力排名
问,春秋时期,楚国属于华夏体系么
大漠中的行者——寻访先秦遗迹
刘邦的天下真的是韩信打的么?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08 10:41:21  更:2021-07-08 10:55:13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