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春秋战国 -> 『八卦战国』越八越文化 -> 正文阅读 |
[春秋战国]『八卦战国』越八越文化[第17页] |
作者:o弘毅o |
首页 上一页[16] 本页[17] 下一页[18] 尾页[3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发贴失败。。。。。。。。。。。。。。。。 |
对度娘相当无语中 |
346 先胖不算胖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43年十月,齐桓公病逝。 易牙、竖刁等人的支持下,公子无亏杀在五兄弟的夺权中取得胜利,于当年十二月成为齐国国君。 通常情况下,我们应该称呼公子无亏为齐某公以表示其身份地位的蜕变,但是这次没有。 为什么呢? 因为公子无亏这边才当上国君,那边就发现原来老爹齐桓公已经去世二个多月,身体都腐烂得不成样子了。 啥也别说了,还是得先考虑安葬老爹的问题…… |
也不对啊,这与公子无亏被称为齐某公好像没有必然的联系啊? 的确是这样子的,公子无亏眼下要做的是把齐桓公入殓,随后择日安葬,『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也就是说齐桓公的安葬日子要等到小半年以后了。 而我们要说的是,公子无亏并没有等到那一天的到来…… 公元前642年,春,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邾国等联合攻打齐国。 宋襄公为什么要攻打齐国? 因为齐桓公生前有过托付,宋襄公得为夺权失败而投奔他的前太子讨一个说法。 |
为什么宋襄公联合的是卫、曹、邾等一干小国? 这个更简单,宋襄公又不是齐桓公,他的威望没那么大,他实在是喊不动更多更大的诸侯国…… 不过你还别说,虽然宋襄公的排场不如齐桓公当年的大,但是联军对齐国还是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再加上公子无亏即位的手段并没有得到国人的认可,双重压力之下,公子无亏败北。 |
当年三月,公子无亏、竖刁 被 杀,易牙后来隐居彭城『今江苏徐州』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因为杰出的厨艺而被后人所纪念, |
杀 子 以适君以及和 |
竖刁发起 |
政变之事逐渐也被尘封。 |
本节完 |
我之前就想过目夷是不是比襄公更适合继位 |
350 泓水之战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的话我们简单翻译一下:哪怕是搬砖这样的差事,只要是合乎于道而且可以发家致富的,我都愿意去做;但是如果是歪门邪道,那我还是该干啥干啥去。 孔子自然是相当厉害,知道几千年以后物价人工费什么的会涨得厉害,随便搬个砖什么的都能发家致富,关键是=比贪污受贿来得还踏实…… 但是,毕竟孔子这会还没出生,所以宋襄公没有受过孔子的教诲,他不太明白富贵险中求刺激归刺激,不过也是有很大风险的。 这不,盟会是开了,盟主的身份不但没得到认可,楚成王索性把他给关在了楚国。 上一次被抓的是蔡哀侯,看来楚国还挺喜欢干这事的…… 还好在当年也就是公元前639年冬,鲁、楚等诸侯会面之时在鲁僖公的调解之下,宋襄公总算是『刑满释放』。 鲁僖公我们前面介绍得很少,为什么呢? 因为对于他我们确实没什么好介绍的…… 鲁庄公当年在位时鲁国存在感还算较强,虽然此时齐桓公已经崛起,但是好歹鲁国还赢过齐国几次,比如曹刿论战等。 后来鲁庄公不仅是被兄弟庆父给戴了绿帽子,庆父在把鲁国给搞得鸡犬不宁,先后杀死子般和鲁闵公。 庆父之后,鲁僖公继位,虽然没有大的作为,但是鲁国紧密的与齐国站到一起,鲁国内部倒也算是安定下来。 所以这边鲁僖公一调解,那边宋襄公一回国,形势就又变了,先前大家还能坐下来一起开个会,现在宋楚之间明显就拉下了仇恨。 仇自然是要报的,宋襄公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宋襄公决定打郑国。 郑文公:有没有搞错,为什么打我? 的确,人是楚国抓的,宋襄公为什么跑去打郑国? 宋襄公:因为打不过楚国啊。 郑文公:…… 事情就是这么的简单,现实就是这么的残酷,但是宋襄公为什么要打郑国呢? 因为郑文公这个人以前立场本来很不坚定,总是在齐桓公和楚成王两边摇摆不定,后来总算立场坚定下来坚决拥护楚成王了,毕竟齐桓公去世了…… 宋襄公组织盟会之时,郑文公不但不支持宋襄公当盟主,反倒积极的为楚成王拉选票,拉来来去宋襄公心里便拉黑了郑文公。 受了一肚子气的宋襄公自然要发泄,打不过楚国怎么办? 那就只好那楚国的小弟郑国撒气了呗。 郑文公:…… 公元前638年,夏,虽然目夷等仍然极力劝谏宋襄公冷静冷静,但是为了一雪前耻,宋襄公还是坚持派兵讨伐郑国。 关键时刻,郑文公总是有办法的,那就是再度向楚国求救…… 对于楚成王来说,救,那是必须要救的,因为齐桓公去世之后这将是楚国进军中原的大好时机,救郑倒是其次,扬楚国之威那才更是大事,于是楚成王派『成得臣』领军前往救郑国。 成得臣是谁? 他是前令伊斗伯比的儿子,现任令伊子文的弟弟。 成得臣打算怎么救? 成得臣:很简单啊,发兵去打宋国就是了。 看来楚国不仅仅只是会抓别人国君,救援工作也是一直走在时代前列的…… 没办法,这边宋襄公打郑国,那边楚国就发兵抄他老家,宋襄公也只得退兵往回赶,这样一来,宋、楚就在『泓水』『今河南柘城县西北一带』这个地方遇上了。 |
顶一个 |
351 仁义之师 有些事情吧,赶早它不如赶巧。 成得臣在救郑一事上发扬了楚国一贯的传统,他并不是直接去救郑国而是另辟蹊径打宋国。 原因有很多,不容忽视的是以春秋的交通水平从楚国到郑国实在是远了点,如果真要直接去救可能赶到之时黄花菜都凉了…… 这边成得臣不急不慢的去打宋国,那边宋襄公收到消息之后又赶回宋国,一个从南方北上,一个从西往东返回,这不两军赶巧就遇上了。 再次不顾反对的声音,宋襄公坚持要与楚军一战。 到底谁才是霸主,宋襄公认为到了做个了断的时候了。 不过别急,我们都说了他们是在泓水遇到的。 现在的情况是,一个在河这边,一个在河那边。 宋襄公不需要过河就可以直接回国,但是成得臣想打宋国就必须得过这条河,所以宋襄公还得摆好造型慢慢等楚军过河…… 眼看宋军依次排开摆好队列,楚军还没全部过河,大司马『固』建议:宋军兵多,楚军兵少,趁他们还没来得及全部过河的时候,不妨迅速进攻。 宋襄公:不行。 大司马:...... 好吧,楚军全部过河了,收拾收拾准备摆造型,大司马又建议了:楚军才过河,这会准备不充分,不如趁机进攻。 宋襄公继续:不行。 大司马:...... 宋襄公为什么屡次三番不听大司马的建议? 宋襄公是这样理解的:打仗那都是有套路的,比方以前作战那都是不能靠关塞来取胜的,即便打赢了也是不能再次伤害敌人的,而且头发花白的敌人那都是不能俘虏的。咱们宋国虽然是先商的后羿,但是绝对不能攻击准备不充分的敌人的。 这次轮到目夷了:…… 春秋战争守则懂不懂? 宋襄公霸气不霸气? 成得臣:别扯那些没用的,咱准备好了,放马过来吧。 宋襄公:那我这次真来的啊。 成得臣:来就来。 后来宋、楚在泓水进行的这次战争被称为『泓水之战』,这次战争规模上来讲其实并不算大,但是意义影响非常之深远,甚至是到了几千年之后仍然存在争议,对于宋襄公的行为后世明显的分为了两派。 有人说宋襄公很不错,即便是两军交战也是颇具君子之风,高举『仁义之师』的大旗,作为中原的霸主就应该有这个范; 有人说宋襄公很愚蠢,打个架都这么死板,人家孔子都曰打架用砖乎,乎不着再乎,乎着往死里乎,乎死拉倒乎…… 究竟谁对谁错?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战况…… 在成得臣的率领之下,楚军大败宋军,宋襄公的护卫被杀,宋襄公自己的大腿也被射了一箭…… 子曰:差点就一命呜呼。 楚国的救援行动再次取得相当不错的效果,说好去救郑的,压根就没到郑国去就把这事给办了。 什么叫赶早不如赶巧,这就叫赶早不如赶巧。 宋襄公:赶巧不如逃跑…… |
阅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
352 名或者利 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我们该如何去点评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的表现? 也许切入点不同、立场不同,就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论。 所以有的人说好,甚至把宋襄公列入到春秋五霸之一; 有的人说不好,直接把宋襄公的行为贬低到一文不值。 我们认为这都是正常的,因为没有包容,就不会有文化。 宋襄公为什么会在某些版本中被列为五霸之一? 一是因为这样的版本出现的时间较早,这个时期可供选择的名单数量并不多,毕竟宋襄公也是组织过几次盟会的人…… 二是宋襄公坚守『仁义』与春秋以来的礼乐崩坏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结合他主动让位于兄弟以及信守对齐桓公的承诺拥立齐孝公等事迹来看,哪怕被人认为宋襄公是在作秀,那也是秀得相当彻底的一种行为。 后来孟子曰『春秋无义战』,这是对春秋以来秩序丧失的一种批判,但也正是在这种批判当中宋襄公的『仁义』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三是比如孟子一派在评定五霸之时的标准也并非完全针对成就,典型的如郑庄公成就虽然不错但是得不到认可,典型的如宋襄公虽然败于楚但是精神得到了认可。 但是,为什么又会有相当一部分声音如此看轻宋襄公? 一是因为宋国毕竟国力一般,跟齐楚等相比完全不是一个档次,梦想无法照进现实之时,在有些人看来总是不切实际的; 二是因为宋襄公过于执着,无论宋国内部有多大的反对声音,宋襄公仍然为了梦想而一往无前,尤其是目夷对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几次三番劝谏宋襄公不要做无谓的事情,可惜收效甚微; 早知如此,目夷当初还真不如就答应宋襄公做国君得了…… 三是宋襄公对于旧的秩序过于坚持,时代发生变化之时究竟该墨守成规还是为了利益而打破常规,这个问题没有绝对标准。宋襄公是一面镜子,支持的人看到的是风骨,反对的人看到的则是迂腐。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个问题的时候,同样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分析,无论如何,以今人的思想论古人的行为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首先,宋国爵位高,但那是因为政治上的需要。 宋国地势平坦,周邻强国,一旦宋国作乱必将处于被围攻之势,这在三监之乱后周公其实就已经布好了局。 也就是说对于宋国这样的异类诸侯国来说,周朝从一开始就有戒备之心,称霸中原何其难; 其次,大国之间的明争暗斗已经持续多年,尤其是楚成王即位后逐鹿中原的野心一直都在,因为齐桓公的压制中原与楚国之间在维系着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 等到齐桓公去世齐国一乱,这正是楚成王释放压力打算大展拳脚的时候,宋襄公如此高调的行为等于是把自己置于风口浪尖; 最后我们想说的是,争霸这样的游戏永远都只不过是强者的专利,纽约的司机做着北京的梦我们尚且可以认为是思乡,但是吃白菜的命却操卖白粉的心终究是会被很多人不认可的。 现实的问题就如目夷的观点一样,比起齐楚邓国来,宋国也不过就是个小国,小国就应该选准大腿牢牢抱紧而不是不切实际的争着去当那条大腿。 换句话说,宋襄公对自己、对宋国的定位与自身实力产生了偏离,所以造成了他的失败,也造成了一个如此看重名声之人又会争议如此之大。 可以这样说,宋襄公『仁义』的失败是一个分水岭,道德的约束在现实的利益面前变得不再重要,警醒着后来权力道路上的追逐者们。 |
在问题出现的那一瞬间,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发火,不要偏激,不要说出什么过激的话,要懂得忍耐。忍耐不是为了让你不去处理这件事情,而是为了避免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干出什么让自己丢脸的事情。以后你就会知道,生活中真的没有几件事情是值得我们搭上礼貌,教养,人品和格局的 |
353 致命一箭 俗话说的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我们也说,每一次的失败都是通向成功的一块垫脚石。 再说了,泓水之战我们还专门强调这并不是一次规模很大的战役,对宋国的实力并没有造成实质性的伤害。 为什么宋襄公仅仅只是打输了这场战役,我们就这个看起来仁义又或者迂腐的举止分析了这么久,难道宋襄公后来就一定不能报仇雪恨了么? 是这样的,宋襄公后来的确没这个机会了…… 公元前637年5月,泓水之战后第二年,宋襄公去世。 宋襄公怎么死的? 宋襄公去世不久前,齐孝公发兵进攻宋国,理由是齐国组织盟会宋国没有捧场,齐桓公在位之时宋国缺席的情况可不多见。 看来连宋襄公拥立的齐襄公都跟他闹翻了,简直就是屋漏偏逢连阴雨。 所以宋国被打败,宋襄公就战死了? 其实跟这也没啥关系…… 我们只是再次强调宋襄公的霸主梦想实在是太过理想化,理想到连最基本的外交关系都没处理好的情况下,仅凭宋国的国力实在是有些勉强。 宋襄公的死还是与泓水之战有关,这一战我们透露过一个细节,那就是宋襄公在逃跑之前大腿被射中一箭,这一箭让他的仁义成为很多人眼中的笑话,这一箭更是彻底结束了他的梦想。 为什么呢? 因为宋襄公负伤回国后箭伤一直就没好利索,陆陆续续拖了几个月结果旧伤复发,然后就去世了。 周朝天子不作为,看病难啊看病贵,宋襄公仅仅因为皮肉之伤没治好就送了性命,实在是令人感慨…… 宋国在宋襄公十余年的在位时间之内有过这样短暂的存在感之后逐渐又归于沉寂,继续默默地做着一个中小诸侯国该有的事情。 不过在泓水之战后,宋襄公去世之前,还是有一件事情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流亡到齐国的重耳这会又短暂来到宋国。 宋襄公热情款待了了重耳并且还赠送了他二十辆车,合计八十匹马。 重耳不是挺享受在齐国的日子么? 看起来的确是这样,重耳其实也不想去宋国,他也不太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反正后来稀里糊涂的就来到了宋国……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事情是这样的,早在公元前639年之时,宋襄公还在做着自己的春秋大梦,齐国这边因为齐桓公的去世、齐孝公几个兄弟之间的夺权而变得混乱,重耳的一干随从看衰齐国于是便筹划着离开齐国。 有天,赵衰和狐偃二人在一颗桑树下正商量这事,恰好有个婢女采摘桑叶就听到了这事,随后便告诉了重耳在齐国的老婆文姜。 文姜二话不说,直接就把这位婢女给杀了…… 文姜要做什么? 文姜找到重耳表示:您有离开齐国称霸中原的志向,我刚才把偷听到的人杀了。 重耳蒙圈了:没有这回事啊…… 原来,筹划离开齐国的是赵衰、狐偃等随从,重耳则对在齐国目前的生活状况相当满意,一副打死都不愿意挪窝的态度,恰好文姜又是坚定的支持赵衰等随从的意见,继续建议重耳不要安于现状而应该事业为重。 当然了,重耳还是不愿意轻易做出改变,并表示: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 于是,重耳后来就稀里糊涂的到了宋国…… |
搜“崩坏3rd 下载”你可以找到最新的游戏包哦 |
354 再度流亡 所谓少壮不努力,长大抢小米。 又有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抢小米。 纯国货、黑科技,我是重耳,我为小米代言。 反正不管文姜怎么说,重耳他就是不挪窝…… 为了重耳的前程,为了对得起他的一帮随从,文姜和狐偃商量之后想了个办法,决定安排重耳喝酒。 喝酒? 对,喝酒…… 劝重耳离开,文姜是劝不动的。 但是劝重耳喝酒文姜还是劝得动的,于是重耳就一直喝啊一直喝,喝着喝着重耳断片了…… 这个剧情我们不陌生,当年,卫宣公抢了太子急子的老婆宣姜,完了又在宣姜的怂恿之下想杀急子。 急子的兄弟公子寿劝他离开卫国,但是急子坚持不同意,于是公子寿便把急子灌翻后替他赴死。 最后的结果是公子寿死了,急子也死了,等到卫宣公一死,卫国走向了另外一条道路,没过多久卫懿公更是好鹤而失国。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公子寿灌翻急子的事情让我们感伤的是兄弟间的友爱,文姜灌翻重耳又是为的哪般,这事我们还是看看重耳醒来后是什么情况吧。 等到重耳终于醒来时,除了觉得头大,就是颠得慌,因为他不是躺在床上,而是在马车上。 在哪里? 不知道。 去哪里? 不知道。 为什么在车上? 也不知道…… 等到重耳摸清状况之时,重耳暴走了。 原来,文姜等人看到既然无法说服重耳,于是直接把他灌翻之后抬到马车上。 然后大家收拾收拾,火速就离开了齐国…… 再回首,背影已远走; 再回首,泪眼朦胧; 不管重耳承认不承认,接受不接受,齐国的好日子已然远去,只有那无尽的长路伴着他…… 当然了,我们猜都猜得到,对于这样的现实重耳是崩溃的,所以他拿了武器就要去砍狐偃,不过显然这也是不可能让他得逞的…… 公元前639年,在齐国呆了差不多四年之后,重耳离开齐国,再度开始了自己的流亡之旅。 也许重耳并不心甘情愿,也许重耳不知去往何方,但是命运有时候就是这样,越是贪图安逸而不肯努力付出,往往就越是得不到安逸的生活,因为安逸的生活需要自己去创造,而不是一味的龟缩。 对于我们的这段话,子是这样曰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传说 |
356 顺流逆流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 真相总算来了,曹共公为什么要偷看重耳洗澡? 不是因为传闻中的重瞳,而是因为曹共公听说重耳『骈胁』,所以感到十分好奇,于是决定偷窥一探究竟。 问题是,骈胁又是什么情况? 胁通肋,指的是的肋骨; 骈本义指两马并驾一车,后引申为成双成对。 比如汉朝末期起源的『骈文』讲究对仗,其句式两两相对而犹如两马并驾齐驱,这也是骈文名称的由来。 当然了,骈后来也有很多聚集在一起的意思。 骈胁两个字凑到一起,说的就是肋骨紧紧的相连成为一个整体。别人的肋骨都是一排很多根,重耳的肋骨也是一排,但是看起来只有一根,想想都瘆得慌,曹共公却还有闲心搬个小板凳在外面偷看…… 好吧,曹共公不待见重耳也就算了,还把重耳当个大熊猫一样的研究一番,留恋齐国安稳日子的重耳自然是很不爽的,肯定也是一天不远在曹国再待下去的,于是重耳的下一站就到了宋国。 我们提一点,曹共公的这次偷看洗澡行为也为晋国日后伐曹埋下了伏笔。 了解完了重耳奇特的生理构造后,我们看到在宋襄公泓水之战中受伤去世之前,重耳来到了宋国。重耳在宋国受到了宋襄公的热情款待,随后于公元前637年重耳一行又途径郑国,继续流亡。 关于公元前637年,我们说几点: 泓水之战中大夫成得臣表现突出,回国后子文让位,成得臣成为楚国新任令伊,这是其一; 宋襄公这边却因为此战中受伤,拖了几个月后去世,这是其二; 晋惠公在位十四年之后也于当年去世,这是其三。 好的消息是由齐国到郑国,重耳离晋国眼看是越来越近,加上晋惠公去世,晋国国君的位置又空了下来; 坏的消息是晋国国君的位置目前看起来跟重耳也没啥关系,晋惠公之子太子圉继位,史称『晋怀公』。 郁闷的消息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重耳途径郑国郑文公却看衰重耳,郑文公甚至都懒得跟重耳打招呼,直接下令紧闭城门不准重耳入城。 重耳:…… 天下之大,何处为家? 从当年晋献公杀太子申生到晋怀公即位,重耳在外流浪已经十八年之久,有过齐桓公和宋襄公这样的礼遇,有过卫国和郑国这样的闭门羹,也有过曹国这样的难堪。 顺着地图往上,那里是晋国,重耳曾经的故乡; 逆着地图往下,那里是楚国,尚未融入中原的南方; 此生颠沛流离,何处可得心安? 不经意在这圈中转到这年头, 只感到在这圈中经过顺逆流, 每颗冷酷眼光,共每声友善笑声, 默然一一尝透。 顺流又或者逆流,何时又是个尽头? |
357 口头协议 遭到郑文公的冷遇之后,重耳一行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反正此时回国也不受待见,中原之地来回也算是逛了大半圈,不如到中原以外试试手气。 下一站,楚国。 果然,一行人来到楚国之后楚成王那是好吃好喝的招待着,但是没过多久,问题又来了…… 又出大事了? 这倒没有,不过楚成王要设宴专门款待重耳。 重耳:这也叫问题的话,那还是天天都有问题吧…… 事情当然比重耳想的要复杂,楚成王之所以设宴那都是有目的的。 楚成王:楚国的招待工作做的还算不错吧? 重耳:必须的,那是相当的不错。 楚成王:那你以后回晋国了打算怎么还这个人情呢? 重耳:…… 天下果然是没有免费的煎饼果子的,重耳一行流亡近20年,有的诸侯国不愿意款待,一是为了节省开支,打发重耳这样一大波『化缘』的总归是一笔不菲的开销; 二是看衰重耳的政治前途; 三是晋国本身最近些年就不太平,万一站错队伍了被晋国追究那更是麻烦。 不过如齐国、楚国这样的大国倒是对重耳很热情,因为以上的问题对于齐桓公和楚成王来说都不是问题,重要的是可以赚一个好的口碑,万一重耳哪天真发达了那也是多个实力队友。 当然,宋襄公认为宋国的大国,认为自己是霸主,所以对重耳也是很热情滴…… 好了,废话不多说,楚成王当年不会无缘无故的对重耳这么热情,于是楚成王试探性的开始要回报了。 对于这个问题,重耳是这样回答的:您这楚国是要人有人,要宝贝有宝贝,晋国有的那都是您楚成王玩剩下的,我好像也没什么可以拿来报答您的啊。 楚成王:意思是不用报答了呗…… 想想也是这个道理,楚成王这边带领楚国发展了几十年,重耳那边在外面流亡了几十年,温饱问题都指望着经过的国君给个好脸色,楚成王让重耳给回报,这本身就有点耍流氓的意思…… 但是这事不能这么说啊,重耳要是说自己真的是穷的响叮当,回报的事情楚成王这辈子就别指望了,那楚成王也不用设宴了,直接把重耳拖出去砍了就得了。 狗急了可以跳墙,但是人急了可不能撞墙,既然手头眼下没有什么东西是楚成王能感兴趣的,索性开张空头支票得了。 重耳表示如果自己托楚成王的福能回晋国,一旦晋、楚两国兵戈相见那么晋国一定退避三舍。 一舍是三十里地,三舍就是九十里地,重耳这个空头支票开得是够可以的。 当然,反正这会的重耳也不就认为自己以后有机会面对这样的局面…… 对于这个问题重耳还补充到:如果退避三舍楚成王还是不满意,那就只能陪楚成王玩一玩了。 重耳的『报答』看似客气,但又透露出些许的强硬,成得臣看着不爽,于是便建议楚成王杀了重耳得了。 重耳:…… 好在楚成王一来认为晋国局势动荡,不如先结交晋国潜在的国君候选人,二来也打算好人做到底,于是带着退避三舍这样的口头协议,重耳在楚国潇洒了一阵子之后又被楚成王给送到了秦国。 |
359 意外惊喜 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咸。 公元前637年,重耳即将进入到流亡的第十九年。 秦穆公究竟会如何对待他,一切都还是个未知数。 为了搞清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先来看看楚成王为什么会把重耳送到秦国去。 不是说好楚成王为了缩减公款招待费用的么? 这倒还是其次,楚成王之所以把重耳送到秦国,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秦穆公。 秦穆公听闻重耳住在楚国,于是便派人前去邀请重耳,楚成王表示楚国离秦国实在是远了点,万一沿路又是些不欢迎重耳的诸侯小国也是麻烦,于是便好人做到底派人把重耳给送到秦国来。 好了,秦穆公为什么又要邀请重耳到秦国来呢? 这个则是因为他那个大尾巴狼的女婿,也就是晋怀公…… 话说太子圉不辞而别回到晋国就算了,结果倒好,晋惠公去世后太子成为圉晋怀公,面对自己的老丈人秦穆公一副爱理不理的态度,这让秦穆公很是生气。 秦穆公这边多年来一直精心经营着秦晋之间的外交关系,晋惠公和晋怀公这父子二人却又长期跟秦穆公唱反调,如此一来秦穆公很是失望。 为了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秦穆公便有扶植其它势力来代替晋怀公的想法。 不用说了,秦穆公的目标便是身在楚国的重耳。 重耳:这感情好啊…… 了解完重耳来到秦国的深层次原因之后,我们自然就知道秦穆公对重耳不会太差,那么又是怎样个不差法呢? 秦穆公:来来来,送你五个老婆。 重耳:是不是多了点啊…… 话说重耳流亡到翟国之时顺了个老婆,然后就赖在那里十多年,儿子都生了两个,不是晋惠公想杀他估计都不肯走人; 到了齐国之后齐桓公又把文姜送给他当老婆,这次没人杀他于是又赖了几年不肯走,直到文姜把他灌醉了给拖走。 想想看,重耳这十几年来虽然生活的稳定性是差了那么点,偶尔也会遭遇到一些尴尬,但是一路走来车啊马啊什么的收到的也是不少。 关键是一路还不停的在娶老婆,这不秦穆公最大方,一次性就送给了他五个老婆。 这流亡生涯也还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这里我们提一个细节,秦穆公送的五个老婆里面有一个叫怀嬴的是秦穆公的女儿,也就是说本来按辈分秦穆公和重耳是一辈的,但是因为这层关系秦穆公直接就成为了重耳的老丈人…… 好像有点不对劲,怀嬴不是已经在前面出场过了么? 好像不是有点对劲,而是非常不对劲,怀嬴不是嫁给了太子时期的晋怀公么? 难道秦穆公有两个叫怀嬴的女儿? 问题有很多,但是真相只有一个,秦穆公有且只有一个叫怀嬴的女儿,也就是说秦穆公先前把怀嬴嫁给了重耳的侄子晋怀公,结果晋怀公熬不住做人质的日子偷偷溜回了晋国,秦穆公一生气便拉拢重耳,并且又把怀嬴送给了重耳当老婆。 重耳:这个好像不太合适吧…… 重耳随从中有位叫『胥臣』的就说了:大丈夫就该不拘小节,和秦国关系处理好以后连晋怀公都是要打的,何必拘小礼而忘大丑呢。 胥臣是谁? 他曾经是重耳的老师,跟随重耳一路流亡。 好吧,重耳表示:老师说的对…… |
362 再看流亡 晋文公:不是所有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女人,比如我就不是。 对于这一点,晋文公还是很有底气的,为什么呢? 因为晋文公成功的背后有着一群女人…… 好吧,公元前636年,晋怀公被杀,重耳成为晋国第22任国君,此后我们得称呼其为晋文公。 回顾晋文公流亡的这么些年,想想都会觉得别扭,一个如此贪图安逸之人在没有明显表现出远大抱负的情况下怎么就稀里糊涂的当上了国君……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重新审视下晋文公这段长达19年的流亡过程,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看从重耳到晋文公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 首先,我们必须得承认晋文公是一个人格魅力极强之人。 因为骊姬之乱,晋文公第一次流亡而逃到翟国,我们看到就有众多的随从与其一同逃跑,这其中包括日后赫赫有名的赵衰、狐偃、先轸等人,甚至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介子推在晋文公的众多随从中并不算太出众。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随从始终不离不弃,忍受了漫长的流亡岁月。 即便有部分人没有与之一同逃跑,也仍然在晋国国内积蓄力量为日后晋文公回国做着准备。 也就是说,年纪轻轻的重耳虽然因为政治局势的动乱而不得不开始流亡,但是其背后早已形成一个庞大的人才集团。 其次,里克邀请晋文公之时晋文公为什么选择了放弃回国当国君的大好机会? 怕死,这是必然的…… 但是,晋文公背后的人才集团审时度势认为此时晋国局势尚不明朗,回国当国君的风险实在太大,因此选择了观望。 就在观望的同时,晋惠公在郤芮的建议之下寻求秦穆公的支持当上了晋国国君。 从策略上来讲,这是秦穆公与晋文公、晋惠公以及里克之间的一次博弈,秦穆公与里克一开始更倾向于选择晋文公,晋文公集团对风险做过评估之后暂时选择了放弃,于是秦穆公与里克退而求其次选择了晋惠公。 后来的进程表明,无论对秦穆公还是里克这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里克在晋惠公出任国君后不久就被逼自杀,秦穆公想要的外交关系也被晋惠公搞得一团糟,不过实在也是没办法,毕竟晋文公此时不愿走到台前来…… 再次,我们必须注意到晋文公的流亡之旅虽然并非一帆风顺,但是他在诸如齐国、楚国、秦国以及宋国这样的大国或者准大国均受到了不错的礼遇,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自晋献公上任以后,晋国扩张的态势也是十分明显,作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诸侯国,晋国是众多大国在外交策略上都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这些大国先后都看到了晋国不稳定的一面以及晋文公和背后的政治势力,典型的比如楚成王以及秦穆公在拉拢晋文公的同时背后实际上都有自己的一本帐,他们的目的都很明确,那就是培养一股在晋国自己能够仰仗的政治势力。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一贫一富,乃知交态。 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最后我们要说的是,正在在晋文公这么多年的流亡生涯中,无论生死或者贫富乃至贵贱,其背后的随从以及妻子对他的发展都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也许晋文公很享受安逸的日子,不过不要紧,赵衰、狐偃等背后的集团随时关注着局势的发展并考虑下一步的对象; 也许晋文公已经放弃事业和梦想,不过不要紧,文姜在最为关键的时候毅然决然的推了晋文公一把。 晋国动荡局势之下,因为背后的一大群人,因为大国之间的外交需求,因为晋惠公和晋怀公的不作为,晋文公最终等来了他的机会。 而晋文公要做的其实也很简单,活着就好…… |
369 天子近况 闲潭云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晋文公上任之际,我们进行一个简单的盘点:因为晋惠公、晋怀公父子两代,晋文公辗转流亡各国长达十九年之久,后来因为晋惠公、晋怀公在晋国不得人心,同时也因为秦穆公对晋怀公的失望,秦国协助晋文公击败晋怀公而即位。 晋文公即位之后,先是躲过了吕省、郤芮等残余势力的阴谋而稳定住局势,随后对各路人员进行封赏,翟人也把季隗送回到晋国。 故事到这里的时候可谓皆大欢喜,晋文公集齐在翟国、齐国以及秦国的七位老婆后。 眼看接下来就可以召唤神龙,率领一帮臣子大干一番,然后一统中原,千秋万代…… 当然,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路要一步一步的走,急是急不来滴。 我们回顾齐桓公的辉煌之时,也是看到管仲先把齐国的底子打好,后面才会有齐桓公的强势崛起。 再说了,齐桓公之所以能成为大家公认的中原霸主,除了齐国本身的强大,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盟会,甚至是连周天子襄王都来参加他的癸丘会盟,这才是关键所在。 以德服人、尊王攘夷,这才是齐桓公能够称霸于中原独具特色的软实力。 对了,自从公元前651年齐桓公的癸丘会盟之后,我们说到管仲、齐桓公先后去世,说到齐国内乱而宋襄公意欲称霸却成为不少人的笑话,说到晋文公的流亡和秦穆公的支持下即位,唯独很少关心天子的生活质量究竟怎样。 天子真的很没存在感么? 这又不是什么新鲜事…… 好吧,我们还是来关注下襄王,看看这位天子这些年都在忙些什么。 襄王为什么能当天子? 因为前任天子惠王是他爹…… 惠王好像更喜欢襄王异母的弟弟王子带,并且在他去世前有废掉太子身份的襄王。 所以襄王到底为什么能当天子? 因为齐桓公率领一干诸侯公开表示支持襄王,这给了惠王不小的压力,后来惠王去世,襄王有惊无险的成为周天子,自然也就没王子带什么事了。 王子带:谁说没我什么事了…… 公元前649年,襄王3年,王子带还真就找事来了。 王子带当不成天子气不过,于是便跑去联系了一帮戎人来进攻洛邑,闹的动静还挺大,不仅仅是进了都城,还把东门给烧了。 襄王:…… 这个时期晋惠公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即位不久,关系也还没闹僵,于是秦军、晋军一起过来救了襄王的场,襄王躲过一劫。 公元前648年,襄王4年,缓过劲来的襄王不干了,于是又派兵讨伐王子带。 王子带:…… 谁说春秋以后周朝天子没有存在感的? 平王东迁之后,庄王先发制人搞定了王子克之乱,惠王在郑厉公的帮助之下摆平了王子颓之乱,眼下襄王没呆几年又冒出个王子带之乱。 周朝天子隔三差五的就闹出点动静来,存在感其实还是很强的好不好。 的确是这么个道理,不过我们也看出来了,一般也就是周朝王室闹点动静出来,我们才把有限的注意力投放到那里。 襄王:…… 好吧,这次王子带闹的动静不算大,惠王也并没有赶尽杀绝,王子带随后逃到了齐国,在这里一呆就是十年。 |
大家周末好 |
371 王子带之乱 有些事情,我们能猜中开头,但是猜不到结尾,比如说襄王,比如说王子带。 公元前636年,襄王拉拢狄人教训了一通郑国,然后迎娶隗氏为夫人,不管富辰好说歹说,这事还是发生了。 对于襄王来说悲剧的是他和隗氏这边还没混熟,那边王子带和隗氏已经混到一起去了。 话说王子带也是富辰劝说襄王给召回来的,襄王这是该听的不听,不该听的全听了进去,然后这些事情就都整一块去了。 王子带与隗氏私通一事襄王大怒,马上又把隗氏给废了,襄王这是赤裸裸的打自己的脸…… 王子带该怎么处理? 王子带表示别急,我自己来处理。 我们看到,王子带与嫂嫂隗氏私通一事,起因还是因为襄王娶了隗氏。 襄王:这不是废话么…… 襄王娶狄人国君之女隗氏,本身其实就不是什么好事,周朝天子跟狄人混在一起,情理上来讲这是很不讲究的事情。 再说了,娶了就娶了,没隔几天又把人家给废了,这不摆明了得罪人的事情嘛。 襄王还没多想,带着狄人打郑国的颓叔、桃子就说了:事是我们办的,搞不好到时候还是我们背锅。 于是乎,王子带趁着这么个局面就把颓叔、桃子这两位给策反了。 然后,他们合伙组团要打襄王。 襄王:…… 我们知道十年之后王子带被襄王给召了回来,但是没想到是这样的结局。 这还不算完,王子带这边要打襄王,襄王的侍卫准备反击,襄王表示惠王以及惠后,也就是王子带的母亲都还在时很是宠爱王子带,如果把他给杀了不好向已故的老爹和老娘交待,所以还是别打了。 襄王表示王子带你闹吧,我不跟你玩,随后就离开了洛邑…… 没过多久,都城的国人觉得实在不像样,于是又把襄王给接回了国都。 我们知道王子带要闹事了,没想到是这样的结局。 但是到这里还只是个开始,这不是襄王回来了么,于是王子带打算继续闹。 襄王:…… 还是这年,秋季,王子带派了颓叔、桃子,这次又是领着狄人的军队,不过不是打郑国,而是打襄王的军队。 结果呢,襄王的军队吃了瘪,周公忌父、原伯、毛伯、富辰等一干大夫全部被俘,襄王一看没办法,于是跑郑国去了。 没错,郑国…… 我们简单盘点一下:郑国要打滑国,襄王要管,郑文公不让襄王管,襄王非要管,所以襄王联合狄人胖揍了郑文公一顿; 襄王跟狄人攀上了交情,要娶隗氏做老婆,大夫富辰说别娶,襄王非要娶,结果被老弟王子带给顺了去私通; 襄王废了隗氏,既得罪了狄人,也使得颓叔、桃子站到了王子带这边,王子带说要打,襄王非说不打,于是襄王被打败跑到了郑国。 随后,王子带自立为王, 和隗氏过上了幸福的日子,史称『王子带之乱』。 剧情还真是一波三折啊,襄王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召回王子带、教育郑文公,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样的结局我们实在是没想到。 哦,对了,友情提醒,这事还没完…… |
首页 上一页[16] 本页[17] 下一页[18] 尾页[3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春秋战国 最新文章 |
春秋战国十大人物排行榜 |
不懂就问,为啥伍子胥攻破楚都的时候不拥立 |
听说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体质相当不错能与猛 |
历史地图: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闰九月局 |
对于西周初年周天子与郑国国君关系的疑惑 |
朋友写的一本好书《不为彼岸 只为海》 |
战国时期名将实力排名 |
问,春秋时期,楚国属于华夏体系么 |
大漠中的行者——寻访先秦遗迹 |
刘邦的天下真的是韩信打的么?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