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春秋战国 -> 古之道术纲要--老子道论之经纬 -> 正文阅读

[春秋战国]古之道术纲要--老子道论之经纬[第1页]

作者:左清词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顾如
 
古之道术纲要--老子道论之经纬
笔者差不多两年前写过一篇《道生一》和《天得一以清》,现在再看发现文字水平惨不忍睹。现在要拿给人看实在不好意思出手。但是如果要重写又由于思维离开《老子》已经差不多两年,举证方面就会比较弱。只能将大概的过程描述一下,并且将其中的要点做重点解说。顾如的老子解读五个要点:1、老子是一本写给君王的治道教材;2、先秦将任何一个个体都视为生命;3、重视“反”和“域”概念;4、重视根据文法和逻辑推导,优先参考儒家(包括汉朝以后的道家)之外的书籍;5、在前述4点前提下,进行核心理路的构造,必须能同时解释老子所有文本和墨子等其他古之道术学派的核心理路。其中“反者道之动也”与“域”概念没有被历来注家所重视。但笔者看《老子》却认为这两点恰恰是解读老子的关键之二。这次所写的《老子》理路,与两年前版本只有一个小调整:从而解释了“民为君之母,君为臣之父(同样的上级君是下级君之父)”。这是两年来顾如在老子方面唯一的新发现,同时也就找到了孔门背叛华夏传统的关键机理。也就是找到了孔门不能称为“古之道术”的原因。
 
一、道经:道生一和一二三
笔者先讲一下“民为君之母,君为臣之父(同样的上级君是下级君之父)”的机理,然后读者就很容易看明白后面的那些全新名词或者旧词新意所连缀而成的理路。不过请各位注意:顾如是先有下面的理路后,才发现老子“众人熙熙如登春台,我独如婴儿”那一章所讲是“民为君之母”的道理。不要以为笔者是有意拼凑,有两年前版本《道生一》为证。^_^
1、作为老子理路的“经”,实际是模拟天下分封的过程:
在没有君王的时候,天下人各自自由自在,不受任何规则约束。是一种混沌状态。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人掌握了治道(实际是他的所为符合了天命),在他的周围人们开始聚集起来。然后他正确地运用了治道,使得他吸引的人越来越多。然后他就成为了领导者--公,其他人则成为了民。再后来聚集的人太多了,无法保持秩序。他又将自己的治道传授给一些人,分给他们土地和民,让这些人成为新的领导者。此所谓“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所以王是公的父,无疑,连儒家都同意这一点。后来儒家发明王权制,大家转而主张友君臣、约君臣等都是后话了。但是这里还有很重要的一个辩论:那些新的领导者是出自于民的。新的领导者产生的方式是君王把治道的种子撒在民这个母体之中,然后在民这个母体中发育成新的领导者。古人拿两性生殖来比拟这个过程。那么民就是新领导者之母!君父将部分土地和民分配给新的领导者--诸侯,则类似于婴儿在母体中吸收母体的养分成长。其实《伏羲女娲图》就表达了这样一种信息:父(伏羲)执矩。矩画方为土地。母(女娲)执规。规,《墨子》中有“‘意规圆’皆可以为法”,所以是指律法。伏羲女娲下身交缠,说明他们都出于混沌。华夏传统以“下”为“先”,所以父母之本是混沌。民母,则悟自《老子》“如登春台”。《墨子》云“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君为臣之父。
整个华夏治道的经就这么简单:上级君王是父,臣(本级诸侯)是子,而民是母。天父地母说的本意就是如此。在天地系统中,天就是上级君王,地就是民。“天与地孰仁”?墨子的回答是“地”,地直接给人养分。原型就这么简单,但老子要将原来的上天信仰发展为道论,则复杂一些。下面我们看看老子是怎样通过道论来表达前述分封过程的。
 
2、道生一
关于“道生一”有很多解释,且各说纷纭。笔者采用的方法很简单,也就是将这些说法合而为一。由于笔者离开解老时间比较长,就不一一列举了。在旧版《道生一》中有解释为什么各种先前注家的见解都可以从下面道论中获得支持。
我们知道“道”是混沌的,内部是没有分别的;“道”是初始的,在道之前没有其他东西。“道”包含了今人所说的精神、物质、或者其他的东西。所以只能说道是个“东西”,不好有其他概念表达。笔者称原始那个无边无际、包罗一切的道为“原道”,以简化后文的表述。在太极、阴、阳、气系统中则是太极。
  原道必须有为,才能生一。这是很明显的,如果绝对无为,他如何能生化为“一”?而且原道最初的有为,必是内部分化。因为当时只有原道一个东西。但是原道不是大块大块地一分为二,因为道的主要特性是无为,如果大块大块地分就剧烈了。原道内部的分化只可能是极小的一块,甚至是可以简单看做一个点。这极小的一小块相对于我们这个世界已经是最初的全部了。这极小的一块可称为“天一”,相对于原道呈阳性,又可以称为元阳。那么原道虽然自身没有变化,但相对于元阳就呈阴性。阴阳是相对概念而不是绝对概念。注意,我们知道“道”的主要特性是无为,所以变化的这一块,与原来的道是极相似的,只是相对来说小得很,差别很小。
万物负阴而抱阳,元阳吸收原道的一些部分,逐渐成长起来,形成天域。天域之中,天一是天域的“一”。读到这里我们需要注意老子里面的用词,天有的时候指天一,有的时候指天域。“天得一以清”,正确含义是:天域得到“执行正确治术之天一”的治理,就能清明。被元阳吸收的原道就是“二”。
现在“一”和“二”都有了,但一与原道之间差别很小。而且随着越来越多吸收原道,“一”有完全溶入原道的危险。“一”重新溶入原道,那么自身就死了,回复原道的混沌状态。而且在华夏传统的上天信仰中,新生的部分要通过自生、生生来实现上天的生。那么老子的道论里面也就要有自生、生生和长生做为个体的目标,也就是“一”不能死要壮大自己。壮大自己的方法就是“冲气以为和”。向被吸收来的原道-阴冲气使他们中的某些点也掌握自己的治道(播种),形成域内部的分化和秩序。“气”就是老子说的“三”。
 
当然,“气”并不只是元阳冲出来的这一种。“气”是物与物之间的交流物,包括物质、精神等等,只不包括“力”。古人说“精气神”实际是“精神气”的误写。“精神气”的字义,结合《墨子》的语言习惯才能明白。这种三字结构的词组,并不是指平行的“精”“神”“气”三者。而是“气”里面包含“精”“神”两种特殊的“气”和其他普通的“气”。类似的《墨子》中有“至优指”,“至”和“优”是“指”的要点;“故理类”,“故、理”是“类”的要点。“精”“神”二者大概都是气中用于沟通的部分。气在身,用于沟通的部分称为“精”;气发出外脱离了物质性,用于与外界沟通称为“神”,充盈身体各部分的仍称为气。交流、互相作用有两种方式,一是气,一是力。笔者理解,分阴阳后相互间就有了力。这种力就导致双方冲气交流。前面所讲形成域内部的分化和秩序的冲气方式只是其中特殊的一种。如果将社会视为一个体,那么货币就是一种气,爱也是一种气。那么古之道术诸子的“除害沮恶”法律观念,就是要阻止人与人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坏的相互作用力,使人们不愿将恶念付诸实施--形成气。
小结一下“道生一”:本小节讲了原道生天,天生地的原理和大致过程。我们还可以继续往下推理地生万物,万物之中的人生邦国,邦国生小邦国的过程。从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随着“有为”的增加,道天地王各自之道相对差异越来越大,但所谓的差异在绝对值上还是不大。所以可以有后文的“道法自然”和道纬。我们也会发现“民为君之母”,而且老子和墨子更为重视“母”。从阴阳体系看,“一二三”中的一指的是元阳,二是阴阳(元阳的后形态),三是阴阳气。而太极是元阳和阴未分时的混沌状态。在道生天过程中,太极指道;天生地过程中,太极指天;依此类推,太极、元阳、阴阳都是相对概念,气则是物与物之间的交换物。但是我们不要形成君王纯阳、民纯阴的错误理解。万物都阴阳混合,其中的阳能吸引阴的聚集,而阴能吸引阳的付出。万物之间由于阴阳组分的不同,就形成了现代所说的“各有所长”。甚至我们可以推理,道家修*炼偏阳即偏于对外界的御使能力;修*炼偏阴即偏于吸取外界的能量为己所用。这种阴阳观同样能解释本文第二部分:道纬。但采用阴阳说解释道纬,会导致治道的内容隐性化。
 
3、道法自然
  重申一下前面提到的一个重要思辨:《老子》的用词,天有的时候指天一,有的时候指天域。先说“天”,换用现代物理的概念,天大概相当于宇宙。天法道,因为天这个域的初始--天一是原道所生,而且天一又吸收了部分原道形成自己的天域。所以天一是原道父和天域母共同所生。
“道法自然”又是怎么回事?首先,自然这个词在老子中指的是道的“本然”,而不是通常说的“大自然”。不过,我们也要明确道的本然是存在于全部道域里面的,这一点笔者没有在《老子》中找到明显文本依据,但如果不这样理解整个逻辑就断裂了,就解释不了道为什么要法其自然,将道法其自然和天法道等等变成了教条而不是可推理得出的结论。那么“道”这个字,在《老子》中与“天、地、人”一样都是二义性的,有时指原道这个最大的域,有时指道的本然。为什么出现这种二义性?因为原道是昆成、混成的,他的本然和他本身无法拆分。正如我可以指我这个人,也可以指自我。自我是我的本然。当注意到“道、天、地、人(王)”这些概念具有二义性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过去的注家对“道法自然”的解读都是兼容的,在二义性框架中可以将各种解读等价起来。比如“道法道”、“道法本然”的解读都是正确的,问题就在于道的二义性。
前文说过,道的一小部分会产生变化形成天一,所以存在于道里面各个部分的本然并不完全相同。只是在道这一层次,其内部变化的部分相对于道的整体非常小,所以整体上看道的各个部分还是几乎完全相同的。接下来“天法道”就决定了“天一”--也就是天域的君王同时法原道父和天域母。其实在天域形成之后,天一的天域母已经发生了变化也不是原道的原始状态了。这是因为天域的生长,有两个来源:1、吸引自原道。将原道的一些部分吸收到天域,吸收后被消化在天域的内部。2、天域内部分化后形成了内部的各个部分,在吸收原道的一些部分后,内部各个部分发生了的生长。内部各个部分的生长(有为),又使内部各个部分相对天一发生了变化。这就像受精卵和母体的关系。受精卵生长以后胃有胃的本然,肝有肝的本然,而且这些不同部分受内在、外在影响有所不同。人整体的本然包含这些所有,当然有所改变。精神方面也是一样的,人总是受环境的影响,所谓“天也在自我学习和生长”。其实,天之道(天的本然)与原道本然不同,还因为生长、维持等“有为”过程中有所变化。这些变化使得天一(天域的君王)只能“以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这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全部内涵。对于“天一”来说,“自然”包括:天法“自己的本然”-可称为个性和法“原道乃至原道的本然”-可称为共性。
 
4、有为和无为
单纯的有和无是相对立的两个概念,但有为、无为这两个概念的参照物是“自然”而不是对方,所以“有无”在带上“为”的意味之后,他们就是相生的。我们看“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过去的注家注解这一句都是漫天联想,居然发现毂里面是空的!剪刀原理告诉我们,曲折的解读几乎必然是错误的。其实这一句也就是在解释“有无”观念。解读很简单直白:原来“有”的卅辐,“无”了;原来“无”的毂,“有”了;因为中间经过了“为”。
老子希望天、人“自生和生生”在《老子》中表现得很明显。老子并不是说要相对于“有为”的“无为”,而是说要相对于“自然”的“无为”。相对于自然的无为是怎么回事呢?说白了很简单:
1、遵照“父母”的规矩办。也就是说要法“父母”,也就是要“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善,指君王主观意志,他自己认为善。遵照“父母”的规矩办,也就意味着民立法的法治。修身也一样,意味着用民的善恶观念反于自身,修正自己。最终自己无论干什么都符合民的愿望和规范了,这是圣王。
2、减少相对于“无所作为”的“为”,尽量无所作为。其中原因老子表述为“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这句所说的自然继承自“父”--原道。用前文提到的阴阳概念,则可以这样理解:因为阳是向阴付出的,所以纯阳不长。老子的君王也不是儒家那种大公无私的君王,他是要通过邦国的生生来实现自生。“不自生而长生”,其中含义就是不要短期的自生而要长期的自生。另外,老子的三宝其中有“俭”,也表明老子认为君王不该给自己多留私货,同样是减少相对于“无所作为”的“为”。其中机理容“道纬”部分再述。
 
综合这两点,我们会发现结果又是前文述及的华夏传统的“父母”观念。“民为君之母,君为臣之父(同样的上级君是下级君之父)”。当然,讲到现在该做一点补充:各级领导者的父最终是归结到“原道”那里的。所以可以有黄老学派的“从道不从君”之说,或者墨家的“君亲师不仁则不可法”之说。儒家是天子制礼或者君子立法,将王公大人们视为父母。儒家抄袭“从道不从君”的结果只不过是合理化人治和迫使君王接受君子入伙一起拾掇老百姓罢了。对官员来说,君王是他们的父,百姓是他们的母。所以有黄老学派的“制吏不制民”,有墨家的“上下通察”。而儒家君子的目标就是要当官,他们又认为自己能“与天地参”,他们受不了“古之道术”学派对官员的严管。结果他们有求于君王,鄙视庶民,把君王捧为“民之父母”,把自己看作君王之友。整个华夏礼制的精髓就被他们破坏了。“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正是华夏礼制的精髓。礼本就是天子、各级诸侯之间的契约和约束,带有“非天子不制礼”的专*制性。而刑的内容只不过是些刑罚罢了,刑之法则是老百姓自己的惯例法--民立法约束自己。如此,我们会马上意识到“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是“制诸侯不制民”,也就是黄老法家在王权制下的“制官不制民”。而儒家将礼制推广到民,结果当然是将“非天子不制礼”的专*制性强加于庶民,加上与之配合的亲亲之仁,使整个社会变成了专*制社会。“制吏不制民”是笔者所作,以区别儒家韩非的“治吏不治民”。“制”有制度化、控制的意思,“治”则是治理。用“吏”不用“官”是因为官里面还包括智囊、言官一类,这些人是不能被君王专*制的。
 
二、道纬:天得一以清和上善如水
前文提到,“天得一以清”的解读是:天域得到“执行正确治术之天一”的治理,就能清明。而正确的治道已经存在于前文对“父母”和“有为、无为”的解读之中。现在还要探求老子所讲的治术。治术的作用是支持治道的实现。治术源自“父”系,也就是前世圣王、君王、乃至原道。这是因为母系方面就是民立法,而“以今之道以御今之有”又说明了实际上老子、上古圣王等实行的是惯例法。而不是儒家那种天子制礼或者君子立法,商鞅这位君子所立之法被后儒唾骂,但他们从来不正视为什么魏秦所谓法家人物统统出自孔门,那是要罪恶到底了,没救了。惯例法的内容,老墨等古之道术诸子当然没法具体表述,顶多能说几句“‘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是天下通行的律法”罢了。所以老墨等诸子谈治术,又只能谈源自“父”系的治术。
 
1、初步理解“动”
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原道必是流动的、生长的才得以永存。“道经”部分我们讲述了“生长”,本部分“道纬”我们要研究“流动”。首先要强调道其中的物性,包括精神。道动就是道在同域中的动,老子认为“上善如水”,故为流动。
注意不要想象一条定向的河流,道的流动必是外部观察无序的。否则就不是“有物昆成”了,道恒无为。“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远,远曰返”,我们看到老子还是找到了道在无序中的有序。符合老子“有中有无、无中有有”的思维方式。这就像AB两个箱子中间有个洞,整体上看两个箱子里面的空气无序,单独观察那个洞就看到两边的空气交流。如果一个箱子A的内部压强小一点,那么交流总体上看就是有序的。这种有序不是说B的某个气体分子必跑到A箱,而是交流的总量上跑A箱的会多一些。举气体为例是因为气体更激烈,好理解“动”。实际的道动则是细微的。
 
2、循环流动
老子用水来描述道的循环流动,只有循环流动才是“生生不息”的。否则“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再次强调这种流动是无序中的有序,否则就会离开道的本意“无为”。水的循环流动过程,在《老子》里包括水、渊、冲三个角色,和静、处下、重、轻、流出五个过程。整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自身与水的表现总是相“反”。在阴阳气系统中,我们可以把流动的东西——《老子》文中的“水”理解为“气”。
整个过程就是:
①先对水“浊而静之”,使水“徐清”。水之所以能清,也因为水有“静”的本性,排除水之“躁”本性就能使“静”本性发挥作用。这里的静,也是在说自己要在水浊时先“静”下来。自身的行为与水相“反”。
②自己则“居众人之所恶”“处下”,扮演“渊”角色。相对来说,水在上,自身处下姿态、行为与水相“反”。
③然后对水“安以重之”,也就是使水安静、平稳,那么水就会因为自身“重”的本性而流向“渊”。从而“渊”就实现了“海纳百川”的目的。其实“处下”就是自己先“重”下去,比别人还要“重”。“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④然后提升流向自己的水。这个提升过程实际被称为“轻”。水因为“重”而流向自己,自己则“轻”提升水的位置,又与水相“反”。
 
⑤最后自己再扮演“冲”角色,使被提升后的水缓缓流出,回归水系形成循环。水本是流向自己,现在自己又使水返还,又与水的方向相“反”。“道冲,而用之弗有盈也。渊呵,始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芬,和其光,同其尘。湛呵,始或存”。“冲”《说文》:“冲,涌摇也,从水,中,读若动”也就是暗中的涌浪之意。而下文的“渊”《说文》:“渊,回水也。从水,象形”;“湛”《说文》:“湛,没也,从水甚声”。冲实际是整个自己所扮演角色的统称,笔者偏取泉眼流出之意方便解说。
“反也者,道之动也”,实在是理解老子道论的一个关键所在呀。“反”体现在整个过程中。水浊时,自己能静;水在上,自己处下;水重,自己轻;水流向自己,自己将水返还给水系。“弱也者,道之用也”,则是指自己扮演“处下”“处众人之所恶”的“渊”角色,以吸纳水流向自己。此所谓“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水循环过程中排除了水的“躁”本性,而利用了水的效法、静、重本性。其中“效法”在过程中没有明说,但结合“道经”中的“负阴而抱阳”就能发现之,也发现将“效法”补入上述过程能使逻辑通畅。再次重申上述过程必须近似“无为”。“浊而静之,徐清;安以重之,徐生”,两个“徐”字表明了过程的平缓。
回顾一下“阴阳气”系统:阳能吸引阴聚向自己,而阴能吸引阳向自己冲气。用“阴阳气”系统理解上述过程则是:在保持元阳的同时,使自己在想要收纳的部分比众人还要“阴”——处下。从而吸引众人向自己冲气。自己吸收了众人所冲给的气之后,将之加工通过元阳返还给众人。可以称这个过程为“吐纳”。当然,我的兴趣是指向治术,如果是讲修*炼,那么吐纳的对象是大自然或者自己的其他什么修*炼对象了。太极图里面两个鱼眼睛都是自己,而两个鱼身都是大自然。自己的适当阴阳变换能使大自然相对自己而言呈阴性或者阳性,从而实现自己与大自然的双向沟通。变的是自己,不是大自然呀。当然大自然与自己发生交换(为),那么大自然也会变化,但单个人相对于大自然太渺小了,所导致的变化也太小了。
 
3、大位者之道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说明君王正是邦国之域中的“一”,或者说元阳。但这个“大”只是说君王占据了“大位”,是一个社会角色,并不含褒义。由上文“循环流动部分”推理,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补有余”,其中“天之道”与“人之道”相反并不说明“人之道”是错误的呀。那只是“人之道”的自然罢了,但需要有“天之道”去平衡“人之道”使之不过分、造成对域的“生生”目标的危害。天之道与人之道相反,则又能引导我们发现老子的主张是天人两分的。天之道是人之道的保障和调适,在很多方面是相反的。适用于君王的,未必能适用于其他人,更不能用教化、法律、行政等手段强制其他人达标。而且“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决定了老子的认识论是无知论。否则圣人就无须民立法而能管理和教化万民。
“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后一个“大”正是自盈、自居、无度之大。老子正是要求处大位者不能像一般人那样依自己的本然而行,而应该依大位者应有的本然而行。君侯之道该有什么特性?也就是柔、弱、居下、利万物而不居、处众人之所恶、不见可欲、去甚、去大、去奢、慈、不敢为天下先等等等。从这些字眼我们也可以看到,全部都反人性。没错,大位者之道就是反自己的人性的。所以要老百姓去行君王之道也就是天之道就是反人性的。儒家对于治术也不是一点皮毛都没有得到,但他们总想人们都行“天之道”,不行就认为人们是错误的、是禽兽、是需要教化的。那么就破坏了域的自然,或者说破坏了域之和。想伟大反而得到专*制或者动*乱的效果。
 
特别提一下“不敢为天下先”,其含义正是“道经”部分所说的,不要依自己的主观意志行事,而要依众人的意志和立法行事。夏商之前,王被称为“后”。“不敢为天下先”正是“后”道的表述。整个上善如水的过程,实际也就是如何取百姓之意志和部分财物,取之于百姓的过程。儒家所说“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恰恰删掉了“百姓之意志”这个关键。天子制礼或者君子立法,能体现百姓之意志则只能依靠君王君子的善意了。老子说“人之道损不足奉有余”,显然对人性不抱太大希望,或者说老子的人性观就是“人性本私”。人,当然包括了儒家的所谓君子。墨子说“虽上世古之圣王必蓄私”,儒家君子的修行与圣王相比算得什么呀。《墨子·尚贤》篇就直接这么说:“今也天下之士君子,皆欲富贵而恶贫贱。曰然。女何为而得富贵而辟贫贱?”。士君子不过是要富贵罢了,儒生抬高自己能“与天地参”无非是干禄罢了。能相信君王和君子们的善意吗?
当然,社会不能缺少一些伟大的人,也不能缺少一些领导者。老子说:“犹小谷之与江海也”、“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谷王”。君王要同时扮演上文所说的“渊”和“冲”角色,但他不是独大,而是大中之大。因为老子用江海、百谷王等词汇,甚至说明老子不是要水从自己冲出。地上的泉眼不是一个,而是遍地都有。只有一个泉眼流出水,那是很小的域才有的情况。对于邦国来说,利出一孔必是洪水呀。老子是说君王要使社会保持这种水的循环流动状态罢了。
 
我们试着运用老子通过上善如水表达的治术去解释君王的功能。墨子说天子是“天下器”,王公大人士君子们本就是“器”。不能允许孔子“不器”,他必须老老实实做“器”。君王的一个“为”是收税。那么君王就需要表现得比百姓更需要钱——处下。君王需要钱干什么呢?“用之于民”。百姓知道君王收税是用之于民,那么就会因为“重”而向君王收税。君王收税后,留一点给自己(包括雇佣官员)——俭,然后平等地用于民——慈。过程中要尽量“无为”“徐”,则是低税收。君王的另一个“为”是法治。法治要尽量地“无为”,就必须像“道经”部分说的民为自己立法。民知道君王是拿着民所立之法“用之于民”,就会因为“重”而向君王告诉——承认君王的执法者地位。而且君王最好不要“代大匠斲(削砍、雕琢,引申为执法)”。执法这事情出错率是肯定有的,如果君王直接出手执法会伤及自己,不如让专业官员去执法。君王自己管好那些官员就行了。请联系前文“道经”部分所说“制吏不制民”,这是治道的运用。不“代大匠斲”主张,同时也说明了老子并不是不上贤,而是像《墨子·尚贤》篇所述一样上的是法官。《老子》中“不上贤使民不争”指的是君王不要认为自己贤。民效法君王不认为自己总是正确的、不认为自己了不起,那么就不会互相争斗了。
君王在上述两个例子中,自身操守的要点就是“三宝”:慈——君王的兼爱;俭;不敢为天下先——不依照自己主观意志行事,法治角度则解释为执民立法以治民。君王三宝和整个治道、治术都被《庄子·天下》篇诸子所继承。只是发挥有所不同,也就是所谓道术“为天下裂”。
 
结语:
老子的道论其实能推导出当今任何比较普世的价值和制度。比如民*主是人们表达意愿,但这种表达不能太激烈。比如惯例法的法治。比如自治。比如分治。比如小政府大社会。甚至还有分权之萌芽——不代大匠斲。这些合起来就是宪政的全部要义。当今我们要寻找传统中的宪政表述,期望儒家能完成“下陷”“转进”之类改造是不现实的。因为撒谎至少要有9分真,儒家书籍满纸的宗法、无私、专*制、君子高人格和儒家历史上的累累恶行,使得儒生们即使暂时撒谎成功,也必然因为不能烧尽儒家书籍而使得真正的儒家思想继续毒害国人的精神。
笔者解读老子最初的目的只是要练习训诂。当前国学大多不再认真考据训诂,唯一考究训诂的就是《老子》解读众人。人们往往拿着前人的解读试图拼凑出能与西学接轨的东西了事。即使自称学统的儒家如秋风之辈,也不过是拿着前人的解读加上按自己需要的取舍、生意进行拼凑。这对于儒学(包括魏秦法家)来说还是可行的,毕竟他们只是要个饭碗罢了。而且所谓的前人解读也确实都是在儒生概念和思维范围内的解读。但是这种解读对于与儒家不同学统的其他各家来说就行不通了,如果沿袭儒生解读那么就只能接受所谓各家同源都是专*制思想的说法,被儒家所绑架。既然概念和思维方式都采用儒家的东西,解读出来的结果怎么可能不与儒家同源呢?这是很明显的。笔者通过解读《老子》发现,儒家解读对于老子的基本概念和思维方式都存在关键性的曲解,再联系《尚书》《庄子》更是发现儒家根本没有遵循华夏传统的概念和思维方式。先秦孔孟等人实际是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传统,而老墨等学派则是华夏传统的继承者。笔者个人发现了近20个被儒家曲解的关键字词,而代入老墨等《庄子·天下》篇所列举学派则是合乎逻辑和文法的。进而笔者发现《庄子·天下》篇恰好没有将孔门各分支的人物包含在内,包括孔子、思孟、夏贡荀(汉儒经学、魏秦法家商鞅、李斯、韩非众人都是他们的弟*子)。其中孔子、思孟、夏贡都在《天下》篇之前成名,那么古之道术分*裂成的诸子中为什么没有出现他们呢?显然,《庄子·天下》篇讲述的诸子都被认为属于“古之道术”学派,而孔门不在此列。
 
我记得前几天在道德经吧,看到一人疯狂迷恋道德经。
不知道买这么多书有什么用
http://tieba.baidu.com/p/3161663076
 
高三时 初读《老子》大笑老子傻,现在再度《老子》大笑自己傻
 
有点看不懂诶。老子不是赞同母系的吗?
 
本想耐着性子把全文看完,看到中间我就要呵呵了,大湿果然是大湿,真应了我那句话,程咬金三板斧,真是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什么人看什么样的书,沈善增的书你都看我简直服了你了,沈善增自己都看不懂注释还敢去颠覆古人的观点,牛的一比
 
老套路了顾如,能不能来点新鲜滴?三句话离不开儒家,你这后半辈子就指儒家活了,你所有的所谓学术观点全部建立在儒家的基础上,以儒家为依托,继你发明了儒家脑这词儿之后后面就表现欠佳了,一棍子把人侃晕,看上去高端大气上档次,实际上空洞无一物
 
书里翻些词儿,加上自己的想象力,我了个去,一个新概念就这么特么的横空出世啦。
 
没出一个哲学思辨
 
@翟乌 前来围观
 
老踢:
你没看懂此文。
难道儒生那种除了高调,然后没有内容、没有实现路径的东西,反而是有内容?
本文的个别内容,现在看着有偏差
但确实是道家(包括墨家)的最精要所在。
你仅仅希望看到“结果”
却不懂得自己思考
一个学派的理论,哪里能像儒家那样由一些抄袭自道家的高端词汇组成?
那是宗教。
一个学派的理论,必须从世界观、认识论,然后到对人的认识,然后伦理,然后展开为其他。
本文已经确定道家怎么看世界,整个机理。
《老子》篇幅太短,只谈了机理。其他道家内容需要从墨庄这些古之道术诸子里面去找了。
(目前我已经找齐)
读书读别人写的结果,那是吃别人拉的屎
如果你有志于学,则需要切记这一点。
 
儒家有本事找到自己的可取之处,停止攻击墨法,停止儒化道家。
才可能停止对他们的攻击。
 
很好玩。冤家。
道家被儒骂了多少年的君人南面,儒家也被骂了多少年的君书。。
 
@闲以
我们目的不是批儒,而是要剥开儒家对道家的泥封。
必然涉及批儒。
关于“水”。
道家是整个大系统天地人循环的活水,不是死水
儒家百川归海,他那个海就是孔儒。是死水。
君人南面是老子的真实
人类文明,最高成就就是政治文明
科技那些东西,只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
而政治文明则未必总是前进的,很多时候会后退或者走进死路。先秦变成孔儒中国,就是走进了死路。现在都出不来。
所谓的“名”,只有读《左传》结合《墨经》验证,才能知道那是什么东西。
写此文的时候,我还不知道。现在知道了。
故(道)就是一个人、物之所以成为那个人、物的所有的东西。
故中有类、有理。类是小故的集合,理是义理。
名,是人(注意,是人)对某故的命名。
其中包含信、义、象、类、假
(这些不想讲太多,省得儒生抄袭我墨家。等我出了书,才让他们懂)
一二三,当时我也还不明确。
按照《墨经》的解释,就是一同二异三交(相参)。
 
就政治文明来说
当今的西方社会,只是比封建社会(先秦那种分封诸侯小国社会)前进了一点点而已。
也就是多了一个选票轮流当天子,一个是三权分立。
整个思想和制度基本都还是封建制。
 
至于儒家的裙带仁、唯心义、专制礼、谋略智、不诚信
他们借用道家的任何词汇都是毁掉该词汇的效果。
《中庸》基本抄袭自墨家,但他们把头尾偷换了。
其一是认为人能与天地相参,不再是天为知而已矣的无知论。
其二是把道偷换成了孔儒。
有前面的偷换,他们才能宣称自己掌握了天道。才能偷换成孔儒。
另外,墨家去爱。儒家厚爱(亲爱、裙带),所以没有提去爱。还有它提出人要无私,也是不符合墨家主张的。
其他都是抄袭墨家
中庸,在墨家称”中志工“。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春秋战国 最新文章
春秋战国十大人物排行榜
不懂就问,为啥伍子胥攻破楚都的时候不拥立
听说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体质相当不错能与猛
历史地图: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闰九月局
对于西周初年周天子与郑国国君关系的疑惑
朋友写的一本好书《不为彼岸 只为海》
战国时期名将实力排名
问,春秋时期,楚国属于华夏体系么
大漠中的行者——寻访先秦遗迹
刘邦的天下真的是韩信打的么?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08 10:41:21  更:2021-07-08 11:03:00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