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春秋战国 -> 晋国诸卿家族史 -> 正文阅读 |
[春秋战国]晋国诸卿家族史[第1页] |
作者:相思菁灵 |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2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晋国在春秋时期实在是太引人注目了:其一,它是实力最雄厚、称霸时间最长的“超级诸侯”;其二,它的执政者长期为异姓公卿,而不是象其他多数诸侯国那样由“公族”执掌,最后,强大的国家终于被异姓瓜分了。它的这两个特征的形成,始作俑者是一代霸主、晋文公重耳的父亲献公诡诸。 |
第二代:狐毛 狐毛为狐突之子。关于他,史料记载比较简单,虽然是狐偃的兄长,但是他对晋文公乃至晋国霸业的意义远不如其弟。关于狐毛的生平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探讨。 第一,毛跟随晋文公的时间问题。前656年年底,重耳出奔,随从的心腹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里面并没有狐毛。虽然司马迁认为还有 “其馀不名者数十人”,但似乎狐毛不至于属于“不名者”的系列。狐毛跟随重耳,确切的时间只知道在前637年以前。重耳流亡19年,其间狐毛是什么时候过 去的,已经不可考察。第一种可能是一直都跟着,但这正如前面所言,似乎不大可信;第二种可能是:狐毛虽然一直是重耳的人,但是没有一开始就跟随流亡,而是 留在国内,一则照顾父亲,二则为重耳积蓄国内力量,到晋文公去秦国后,实际比较成熟了,才到秦国和重耳会合,我觉得这个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根据《左传- 昭公十三年》记载叔向说:“我先君文公,……有栾、郤、狐、先以为内主。亡十九年,守志弥笃”。可见狐氏总统体上属于重耳流亡时期在国内的保留势力,而狐 氏这个代表很可能是狐毛——毕竟狐突年纪已经很老了。如此,则狐毛到秦国的时间应该在前637-636年之间;第三种可能是在前656—636年之间的任 何一个时候,这个也有可能,不过就更难以推断了。 第二,狐毛在文功时期的地位。前633年,晋文公正式设立三军(原来为上下两军),晋国三军“六正”制度正式确立。当时六正的排名为: 中军将:郤縠(次年死,先轸代之) 中军佐:郤溱 上军将:狐毛 上军佐:狐偃 下军将:栾枝 下军佐:先轸(次年先轸将中军,胥臣佐下军) 狐毛在晋文公第一次“组阁”中就担任了重要角色,这一方面说明他很可能在文公回国的斗争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作用十分重要;另一方面也与他弟弟狐偃的力 挺有关。根据《国语》记载:在这次组阁中,赵衰扮演了谦让的角色,而狐偃则当仁不让,而且还坚决支持其兄。本来要狐偃将上军的,但狐偃说:狐毛是我的哥 哥,我不敢在他前面,于是兄弟同时“入阁”了。 在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中,狐毛、狐偃在元帅先轸的领导下应用作战,狐毛顺利完成假装败退的任务,此一战晋国确立了霸主地位。城濮之战此处从简,将在先轸传中详细记述。 第三,狐毛去世的时间问题。城濮之战后,狐毛在《左传》、《史记》中没有再出现过,但根据国语可以大体推断他去世的时间。《国语-晋语》记载,狐毛死 后,晋文公想让赵衰接班,赵衰推荐了先轸的儿子先且居;后来狐偃卒,狐偃晋文公为了表彰赵衰的谦让,前629年秋, “搜(大月饼,往往是军队领导调整的同义词) 于 清 原 ,作 五 军 。 使 赵 衰 将 新 上 军 , 箕 郑 佐 之 ; 胥 婴 将 新 下 军 ,先 都 佐 之 。”据此,狐毛应卒于前前629年之前,根据晋国六正有阙“及时补位”的习惯做法,认定狐毛卒于前629年(秋之前)是比较稳妥的。 |
第二辅国时期的狐偃。 前636年,重耳顺利回国,杀掉晋怀公,并粉碎了反对势力瑕甥、郤芮的焚宫阴谋,迅速稳定了内部。到前632年,城濮一战打败楚国,短短5年就完全确立了霸主地位,晋文公的雄才大略固然是根本,但最关键的还是靠两个人:文靠狐偃,武靠先轸。 (1) 勤王 虽然周天王已经很衰落了,但是当时要谋求霸主地位,勤王还是必须走的一步棋,齐桓公的成功经验当然要借鉴。恰巧,前636年,周王朝发生内乱,王子带试 图夺取周襄王的王位,率领翟人攻占洛阳, 周襄王向各诸侯求援。这时候,秦穆功也跃跃欲试,在黄河边囤积军队准备行动,狐偃表现出了作为大政治家的敏锐和魄力,他鼓动文公:想得到诸侯拥护,没有比 勤王更好的途径了,这样所有的诸侯都会信任我们,并且合乎大义,周天子在形式上毕竟依然是天下宗主,有他的支持,将来一定会大有好处的》。文公好容易下顶 决心,前635年,晋国抛开秦国人单独行动,杀死王子带,稳定了周襄王的宝座。 这一来,襄王大为感动,亲自接受文公的朝见,用醴(甜酒)招待,并让文公想自己劝酒——这对诸侯来说是莫大的荣誉了。并且把阳樊、温、原、欑茅几个地方赏赐给晋,晋国于是在黄河以北、太行山以南的“南阳”地区有了自己的根据地,逐鹿中原的大门一下敞开了。 这次勤王,晋国不但赢得了国家荣誉,而且捞足了实惠,在争霸道路上走出了极其成功的第一步。 (2) 修明政治 在治理国家方面,晋文公靠的是狐偃。《左传》记载:晋文公回国后就致力于教化国民,2年后,想使用民力,狐偃说:“不行,人民还不知道道义,还没有安居 乐业。”于是晋文公就出兵勤王,回国后着力发展经济。在晋文公第二次想使用民力的时候,狐偃说:“不行,国民还不知道信用”,于是文公在围攻原(周天子赏 赐的土地,原人不服)的时候以信义折服了原人。文公说:现在差不多了吧?狐偃说:“人民还不知道礼仪,对你还没有足够的恭敬心”。于是晋国前633年在被 庐举行阅兵仪式(搜),设置官员,明确职责,指定礼仪,明示国民(此次狐偃被任命为上军将)。经过这一系列努力,才创造了“一战而霸” 的辉煌。 第三, 争霸时期的狐偃 前643年齐桓公去世后,楚国成为霸主的最有力争夺者,在粉碎了宋襄公“求霸”的闹剧后,锋芒迅速逼向北方。楚国联合鲁国、卫国、曹国侵犯齐国,势力达 到黄河以北——这也是整个东周时期楚国势力向北达到的极限,在当时来说,真个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幸好在这个关键时刻,晋闻公出现了,晋国 站起来了,“华夏”势力重新夺回了对“南蛮”的战略优势。 前634年,宋国背叛楚国倒向晋国,次年冬,楚王率领国附属国军队保卫宋国国都,公 孙固(夸过狐偃的那位)来晋求援。一方面是内乱动荡了几十年的晋国,一方面是100年励精图治,势力雄厚,咄咄逼人的出国——出不出兵?对于文公的确是个 艰难的选择。整个城濮大战,总设计师是元帅先轸,而始终给晋文公鼓气,对文公的决心起关键作用的还是狐偃。 第一次:前633年冬,宋国求救。 先轸先以巨大战略利益劝文公:“报施救患(宋国给过文公帮助,当时正处于为难),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狐偃则从可行性劝:曹、卫刚归附楚国,我们如果 直接出兵攻打,楚国不会不管,必然放弃对宋国的包围来救——采取围魏救赵的方法(那时候还没有魏和赵国呢,呵呵),宋国、齐国的危机自然就度过了。 第二次:一切按计划进行,楚国令尹子玉派人对文公商量,你饶了曹、卫,我们放宋国一马,如何?狐偃劝文公拒绝,还是先轸献了条绝计。在军事和谋略上,先轸的确是当时各国最杰出的将领了。 第三次:楚国令尹子玉被先轸的奇谋激怒,直接领兵接近晋军寻求决战,狐偃坚持履行文公当年“退避三舍”的承诺,并提出“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 的理论。 第四次:决战前夕,晋文公依然难下最后的决心,狐偃劝:“打吧!如果胜了,我们一定会得到诸侯拥护;万一败了,我们晋国表里山河,地势险要,也没什么危险的。”——还是古人牛啊,一开口就创造成语! 第五次:晋文公又梦见楚成王搏斗,被成王压在身下,吸自己的脑浆,又害怕了。狐偃说:恩,这是个吉兆啊:你看,您躺在地上,脸朝天,说明我们得到上天的 支持;楚王脸朝下,是低头服罪啊!再说了,脑髓是柔软的东西,楚王喝了,将要被我们“柔”化,多好!——甭关怎么瞎白话,反正文公的信心又回来了:) 决战中,狐偃与兄长狐毛率领上军攻击楚国的左路军,将其击溃。此战论功,狐偃被文公定为首功——当然这是就整个过程和方面来讲的。 第四, 狐偃的卒年及城濮战后与文公的关系 关于狐偃的卒年,根据《国语-晋语21》赵衰让贤的记载:狐偃卒于其兄狐毛之后,并且在前629年秋天晋国清原之搜后,但在晋文公卒以前(前628年 冬)。有一个说法,文公晚年很顾忌狐偃,狐偃是被他逼死的,这个本人实在不知道有无根据,欢迎了解这个问题的朋友们指教。 |
第三代:狐溱 狐溱,狐毛之子。前635年,晋文公出兵勤王, 周天子把“南阳”(太行山之南,黄河之阳)地区的阳樊、温、原、欑茅地区赏赐给晋,文公命赵衰为原大夫,狐溱为温大夫。作为狐氏的第三代人,能和赵衰成为 平级干部,狐溱的起点可谓很高了。但是渐渐的,狐家的势头似乎盛极而衰了。前629年,狐毛去世,狐溱并没有取得六正的席位,而是先轸的儿子先且居做了上 军将。以后,基本不见了狐溱的记载,看来是日渐衰落了。到了100年后的公元前539年,叔向已经在慨叹:栾、邵、肯、原、狐、续、庆、 伯,降在皂隶矣……而这些“皂隶”中很可能就包括狐溱的后裔在内。 |
狐鞫居(续鞫居、续简伯):狐氏家族的殉葬者 狐鞫居是狐偃族人,因为食邑于续,所以又称续鞫居、续简伯。他与狐偃的亲属关系不明,但根据其活动年代以及与贾季的关系推断,应该是狐偃的子辈,而且很可能属于至亲的范畴。 前627年,狐鞫居被元帅先轸赏识,提拔为自己的车右。前621年9月,奉贾季命杀死阳处父,11月,被赵盾处决。 结语:狐氏是晋国文公时期第一个辉煌的家族,但也是沦落最早的一家。狐氏的境遇似乎在告戒其他家族:时代不同了,只知道忠于国家,不团结多数家族,不操心为自己家多某福利,是没有好结果的。 |
先氏 先氏本出姬姓,为晋国宗室的一个分支。《国语-晋语四》记载:文 公刚即位时, “胥、籍、狐、箕、栾、郤、柏、先、羊舌、董、韩,实掌近官。”以上十一个家族为晋国旧姓,也是文公政权的支柱。先氏的具体渊源已不可考,但在献公时期已 经有一定地位,似乎整个家族都站在重耳一边,惠公时期沉寂,对惠公采取不合作态度,是文公的“内主”,也即国内势力。文公时期先轸作为军事统帅,为晋国霸 业立下不世功勋,此后先氏三代在晋国军中占据重要位置。前596年,先谷被灭,先氏衰落,退出晋国政治核心。 第一代:先丹木 有观点认为先丹木是先轸之父,但证据不足,仍存在疑问。 前660年,献公与骊姬打击太子申生的力度进一步加大。这一年,他命令太子率领晋国上军,由罕夷率领下军,攻打赤翟别种的东山皋落氏。本来,太子作为国 家的“冢子”,按照当时的制度,其任务是办理国家祭祀事务,以及一天早晚检查国君的膳食。国君外出,则太子留守国都,叫“监国”;如果有合适的留守,则跟 随国君外出,叫“抚军”。而太子一般是不能单独带领军队出去的,因为领兵打仗必须乾纲独断,号令将士,这种或应该由国君和执政来做,如果太子领兵,事事请 示吧,就没有威严;擅自做主吧,又是不孝,难办。献公这个举动,是向晋国上下透漏一个信号:我很可能要换接班人了。而大夫里克出于职守,搬出这套“古制” 来劝说献公。献公一看,他们是真不明白还是反对我啊?于是采取了更明确和坚决的态度,干脆明白告诉里克:“我有好几个儿子,现在还不知道立谁呢!”还命令 太子:“必须把敌人消灭干净了才能回来!”而且,让太子穿着左右两种颜色的衣服(表示有意疏远),佩带金玦(暗示恩义断绝),这下意思明显得不能在明显 了。这个举动在举国上下掀起一阵轩然大波。里克大夫一看势头不对,于是谢病不出(本来应该他率领下军和太子出去的)。献公的强烈信号算是暂时高压了晋国主 要势力的反对声浪 先丹木在这次军事行动中担任下军统帅罕夷的车右。当时军中议论纷纷,太子也十分悚惧。先丹木对太子说:这样的衣服,傻子也 不会愿意穿,国君给你,不喜欢你的意思意思太明白了。而且命令你把敌人杀光再回去,敌人能杀得光吗?即使把敌人杀尽了,回去还有人说你的坏话啊!不如离开 这里去流亡吧!”但是太子仁厚,居然没有主动采取任何自卫或者子保措施 这些话来看,先丹木与当时大多晋臣一样,是反对献公而敌视骊姬的。而 眼看太子又危在旦夕,自己的家族总得有个立场吧?于是先氏选择了依附重耳。但这样的推理也未必完全可靠。根据《左传-昭公十三年》,叔向说,文公十七岁而 “有士五人”,按照司马迁的说法,这五个人中就包括先丹木的儿子先轸。而史记记载,文公应出生于公元前698年左右,这时候年纪在38岁左右,那么先氏早 已经加入重耳势力集团20年了。按照另一种说法,文公出生于前前672年,则这时候他刚刚12岁,还有时间团结先氏家族。不知道哪个文献、哪个环节出了问 题,不过这个小环节应该说是无伤大雅的。 |
先友 据说是先丹木族人 先友也参加了这次军事行动, 而且担任太子申生的车右。但作为太子最贴身的部下,他对太子的忠诚程度对太子的忠诚和关心程度还不如一起出发的狐突,先丹木、羊舌大夫等人。在太子情绪恐 慌的时候,他却安慰:“国君给你的衣服虽然颜色不一,但是有一半是与他自己的衣服同色的,说明已经把你当成半个国君了。给你军权,你就能保护自己啊。国君 这么喜欢你,好好干吧!”这个话是真糊涂可能性是不大的,应该是一种世故的圆滑在在先友先生心里面作祟。 先氏应该是一个比较大的家族,根据先友与先丹木担任差不多级别职务,以及两人的态度、立场差异如此明显来判断,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应该是不会太亲密的。后来的先蔑以及和先轸后代先克作对的先都,则很有可能就是先友的后代。 |
第二代:先轸(原轸) 第一部分 文公即位前的先轸 《左传》和《史记》都说,晋文公十七岁而“有士五人”,但这五个人是谁,却有争执,《左传》没有名言,但杜预注称就是跟随他流亡的狐偃、赵衰、颠颉、魏 犨(音“抽”)、胥臣。但《史记》根据记载五个人是: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犨。不知道杜预有什么凭据,这里采信司马迁的说法。 先轸是晋 文公早年的老朋友。这样,根据《史记》对晋文公年龄的判断,他生于公元前698年左右,前666年出国都往蒲地驻守,时年32岁,这时候他与先轸已经是铁 杆了。而如果认为晋文公前656年才17岁,则出京前才3岁,怎么可能驻守战略要地?又怎么可能对骊姬造成威胁呢?实在是不可取。 关于先轸是 否随文公流亡,《左传》与《史记》的观点同样分歧,《左传昭公十三年》记载,先氏是晋文公在流亡时候的“内主”,可见没有随行。《史记》却说,跟随先轸流 亡的就是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犨。这里实在难以辨别,但个人认为,如果先轸随行,史记关于流亡期间的记录里面没有先轸的任何事迹,这与他后来表现出 的才干、性格是不符合的。因此,《左传》比较可靠,即先轸是文公早年的朋友,但没有随从流亡,而是文公保留在国内的内部力量。而前636年文公回国,栾、 郤、狐、先家族在内部起到了内应的作用,所以文公马上给他们委以重任。 按照上面的推断,先轸的年龄应该与重耳大体相当,至少不至于小5岁以上。 |
第二部分 城濮大战:全方位的战争杰作 (一)诸侯无伯(霸主)的十年。 公元前643年,做了40年中原霸主的齐桓公去世死,齐国顿时内乱,国家的霸业轰然倒塌。中原诸侯国也顿时丧失秩序,而南方被齐国压抑很久的楚国则重新鼓足精神,又迈起了向北推进的步伐。 1宋襄公的滑稽表演 宋襄公似乎是齐桓公指定的霸主接班人(托付后事),从前642年平定齐国内乱,想成霸主几乎想疯了,甚至到了乞求的地步!前641年组织小型晦明,连小 国鄫都不买帐,气得襄公把鄫君杀了;前639年,居然请求楚国帮自己召集诸侯,结果被楚国人玩了,遭了绑票;前638年,与楚国开战,被楚国打败,梦想才 彻底破灭。 2鲁国浑水摸鱼 这五六年,老狐狸鲁僖公也没闲着,对于宋襄公的闹剧他是早看透了,根本没理这个茬,而是:(1) 趁着没有霸主,混水摸鱼,攻打 邻居小国邾国,占领土地,捞足了实惠。(2) 会同楚国等诸侯会盟于齐国,逐渐与楚国加强联系,因为当时楚国很可能成为新的霸主。(3) 与齐国争夺东方的控制权。其实齐桓公之后,齐国在东方做个地头蛇还是绰绰有余的,但内部太动荡,齐桓公的诸子轮流为君竟达43年,可见夺权斗争的激烈!以 至于精明和有野心的鲁国也想欺负它一下了。当时东部形势:卫和邢、狄是死敌,齐国支持邢国,而鲁国又与卫、吕结成同盟,和齐、邢对抗。但实际表明,鲁僖公 还是太不自量力了,虽然卫对邢大占优势(卫于前635年灭邢),但齐国在外交上失败后,于前634年发兵攻鲁国。 3楚国势力强劲北上 当时从国力对比来看,鲁国根本不是齐的对手。鲁僖公派展喜前去讲和,展喜从乃兄展禽(既柳下惠)那里学了一番精彩的说辞(实在精彩,这里就不引了),竟 然把个不糊涂的齐孝公说的退兵了。但鲁僖公这招仅仅是缓兵之计,随即,派公子遂(僖公弟)、臧文仲到楚国借兵。此时,楚国令尹子玉正雄心勃勃的谋求霸权, 攻打不服的宋国,当然不会错过这好机会。前634年冬,楚、鲁进攻并打败齐国。这时,鲁国率先与强大的楚国结盟,威胁齐国,如果子玉成功,鲁国控制齐国而 谋求东部霸权的图谋极有实现的可能。 前633年,这时候的国际形势是:从南而北,蔡国、陈国、许国、郑国、宋国、曹国、鲁国、卫国全部臣服于 楚国,楚国军队逼迫齐国,锋芒直逼黄河沿岸(这也是整个春秋时期楚国势力向北发展的极限),眼看楚国称霸的时候就要到来了。然而,这时候晋文公治理国家已 经三年,内部团结稳定,向外发展的欲望强烈,于是,前632年,晋、楚两个超级大国在城濮展开了第一次决战,晋文公的霸主地位一战而定,而这次战争晋国的 统帅,就是整个春秋时期最杰出的将领之一的——先轸。 |
好文章。 |
第三部分 围郑失败与秦晋关系的危机 1,郑国的尴尬地位 郑国地处中原的核心地带,晋楚 争霸的国际格局确立之后,这里是两个超级大国对峙的要冲,郑国的南北摇摆,也就基本成了楚国、晋国谁占上风的判断标准。而同时,郑国的具有浓厚“商人”色 彩,这个国家也带上了见风使舵的性格,郑国的骑墙政策招来了晋国、楚国长期而频繁的攻击 ,如前600年到前570年间,郑国被楚国、晋国相继攻打不下二三十次,甚至有一年里三次被两国攻打,三次“改换门庭”的记录,国家几乎灭亡,后来不得不 采取“自残”式的方法,彻底投入了实力更强的晋国的阵营。前543年名臣子产执政,郑国的地位才稳固并有所提高。 晋文公流亡的时候,郑文公就不看好他,路过的时候很不礼貌。城濮之战前,又是郑文公主动投靠楚国的。即使在战争后,郑国对霸主仍然不忠心,还在向楚国靠拢。这时候郑文公已经是一个在位40年的老国君了,可能平时就比较平庸,这时候又老糊涂了。 2,秦、晋围郑的失败 前630年春,晋国试探性的攻打郑国。 9月,晋国联合秦国,共同围攻,准备彻底解决郑国。但也许是天不亡郑,郑国一生不被郑文公重用的贤臣烛之武发挥预热,居然说服秦穆公脱离晋文公的领导, 双方私下交易,郑国作为秦国的东方盟友(“东道主”),由秦国留下杞子、逢孙、扬孙几个人帮助郑国防御,秦国主力没有通知晋国就私自撤军了。狐偃劝晋文公 攻打秦军,但文公考虑到与秦国彻底决裂有点划不来,于是也就走了。郑国算是逃过了一劫。 这次战役没有提到先轸,但是从晋文公、秦穆公、狐偃都在场的情况分析,他这个中军元帅不去是说不通的。但是这一次故事的主角是烛之武老先生。事情以失败收场,先轸的心情可能与狐偃相似,对秦穆公很不满,于是才力主发动和亲自组织了3年之后针对秦国的“肴之战”。 3,秦穆公其人、秦晋关系的演变以及对国际格局的巨大影响 有人认为,秦穆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但《左传》从来没有承认过他的霸主地位,事实上他也从来没有达到过号令诸侯的地位或者得到周天子的正式确认。前 621年秦穆公病死,《左传》借“君子”的话说明:“秦穆之不为盟主也,宜哉!”——明确否认了他获得过盟主地位。秦穆公(任好),前659-前621年 作为秦国的统治者,在位39年,的确是个很了不起的君主,但是他没有获得公认的霸主地位,除了国力不足、国家位置偏僻的原因,他自己一个致命的性格弱点也 是最深刻的因素。 大家是否接触过这样一种性格的人,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他(她)是真心的同情和帮助的,但到别人好到比自己强的时候,他(她) 也是真心的去嫉妒和不平。——穆公恰恰就是这样一个人,除了这一点“妇人之仁”,他确实具备了成为霸主的一切内在条件了。对于晋惠公这个差一点的对手,他 先是无条件提供热心帮助,宁可被负也不负人,但最终还是难以位继,最后去打别人。活捉了晋惠公,但之后该狠又狠不起来,把人家放了,并且得到人质后又把割 让过来的河东土地换给了人家,从而丧失了彻底征服晋国从而称霸诸侯的最好机会。对于有本事的晋文公,因为是自己亲自扶植的,所以开始也是大力支持,但是看 见别人搞得这么好,穆公又不免有点酸酸的感觉了——难道自己一辈子就这样替人做嫁衣了吗?因此,这次烛之武能够说服优秀的老政治家秦穆公,也就是因为死死 抓住了对方的心理变化。第一, 烛之武首先替回顾了穆公回忆了他与晋国人打交道的历史教训,告诉他晋国根本就是一个贪得无厌、没有信义的国家;第二,说明当前厉害关系,如果郑国被灭了, 因为地理关系,秦国得不到任何好处,只能增强晋国的实力。导师后晋国没有后顾之忧,掉头就要制秦国去了;第三,如果你不灭亡郑国,我们作为你在这边的同 盟,对你们大有好处。——这样一说,由不得穆公不动心了。 但是这次以后,因为晋国势头太强劲,穆公一直没有机会。到前628年晋文公去世,觉 得有利可图,于是出兵袭击郑国,被先轸打得大败。此后的10年,秦晋几乎年年开战,到打不动了,秦国就联合楚国对付秦国,这样,国际争霸就变成了晋齐联盟 与楚秦的对抗,双方实力大体相当,长期争执不下。这一战略格局的形成,秦穆公是其中的一个关键。 |
第五部分 选择最有尊严的死法 气话是说了,唾沫也吐了。回来后,先轸却是寝食难安:是的,自己的言行的确是为了国家,没有一点别的意思。但是新君刚立,作为第一大臣,自己带头这样不 把国君放在眼里,别人会怎么看,怎么想怎么做呢?这就是自己对国家的忠吗?国君宽容,不处分自己,如果自己这样心安理得的接受宽容,将来晋国会怎么样呢? 就在这一年八月,晋国与逐渐嚣张翟人开战。先轸的军队又一次大获全胜,晋国的军、政治新秀郤缺(冀缺)还俘虏了白翟的国君。战争的最后时刻,看到自己最后一战即将顺利完成,先轸脱去盔甲冲进敌人的军队,“主动”死在了敌人的手上…… 这就是他4个月痛苦思索的决定。对于一名将军,死在疆场上是一种光荣,同时这个光荣的选择也让晋军、让所有的人彻底相信了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可以想象, 这个崇高的死亡选择对于当时人们心灵的震撼。《左传》记载,敌人后来归还了先轸的首级,死后的他“面如生”。不禁联想到《三国演义》对关羽的相似描写—— 这也许是中国人表达崇敬的一种特殊方式吧。 先轸是春秋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他在外交谋略、战争部署战略方面的才华都是惊人 的。而在政治方面,文公时期执政的一直是狐偃,可能先轸是个比较纯粹的军事家,但是从城濮之战他表现的出的政治才华与诡异手段来看,我们真的不能否认他的 政治谋略。最合理的解释是,晋文公作为一位霸主型的国君,与其他强有力的统治者一样,他是不会喜欢下面有一个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大臣的。而在襄公即位 后,先轸面临着比8年后的赵氏有利地多的机会,而他和他的儿子之所以没有增强自己的权力,则完全是出于其固有的道德品质。晋国军政合一体制的确立,是在8 之后由赵氏实现的。赵氏的价值选择和先轸决然是不同的,所以他们最终能化家为国,而先轸得到的,却是2600年无数人由衷的喟叹——性格决定着命运。 |
先都 关于先都的身份,已经很难考证了,他与先克的矛盾表明他肯定不属于先轸的家族,但其年龄应该与先蔑大体相当,不会小很多,有可能与先蔑血缘关系更接近一些。其年龄应该与先蔑大体相当,但似乎要小一些,两个人辈分如何已经不能考证,权且把他放在这里吧。 前629年,上军主将狐毛去世,文公欲使赵衰接替,赵衰推荐了先且居,还提到,箕郑、胥婴、先都,都是和自己资历差不多的人。可见这时候先都已经担任中层以上职务了。这一年,先都在晋文公组织的清原之搜中被提拔,担任新下军之佐。 前622年,赵衰、栾枝、先且居、胥臣都去世了,“六正”的位置一下腾出四个。前621年春,晋襄公在夷重新任命将帅,本来打算提拔箕郑和先都担任上军 将和佐的,但是这时候先且居的儿子先克站出来说:“狐偃、赵衰的功劳是不应该忘记的,应该提拔他们的儿子贾季和赵盾。” 襄公觉得有道理,就采纳了,这样,四个空位只剩下了两个,先都仅仅得到下军佐的位置,派名第六,而比自己嫩得多的先克担任了中军佐的位置,真个气人。尤其 前621年8月,赏识自己的晋襄公去世,赵盾掌权,和先克打得火热,自己却更受冷落,实在出不来这口恶气。 前618年,忍无可忍的先都串联箕 郑父、士縠、梁益耳、蒯得,决定报复,正月,他们派刺客刺杀了先克,不知道这次动乱除了报复先克,还有没有更重大的目的,比如端掉赵盾的目的,因为当时箕 郑父是上军主将,与先都在六正中一个第三、一个第六,士縠、梁益耳也都是有地位、有资格的高干,不会如此头脑简单。但他们的计划和目的已经不可知了,重要 的是他们受到了严峻的惩罚。就在当月,先都、梁益耳被杀,三月,箕郑父、士縠、蒯得丧命。几个老资格就这样离开了自己本来已经比较高的位置,为年轻人腾出 了位置。 |
先仆 记载更加简略,只知道他在前624年秋率领晋军攻打楚国、以解救江国这个一件事,其他均不详。 不过先仆应该是先轸的族人,因为当时的元帅先且居正集中精力对付秦国,实在脱不开身,所以才派先仆对付楚国。从任务的重要性来看,派不在五军将佐范围、职务不高的他来执行如此重要的任务,有理由相信他是先且居十分信任的人,也可能有锻炼干部准备提拔的意思。 因此,先仆很可能是元帅先且居血缘非常近的家人,或许是他本家的兄弟吧。 |
第四代:A先克 先克:先且居之子。 前622年,赵衰、栾枝、先且居、胥臣都 去世了,“六正”的位置一下腾出四个。晋国的政局无疑面临着一次剧烈的大震荡。一方面,狐氏、赵氏、先氏、栾氏、胥氏的后人贾季、赵盾、先克、栾盾、胥甲 渴望继承父亲们的重要位置;另一方面,还有一大批原来排名稍微靠后的老干部等着提拔。于是晋国就形成了新人和老人两派,一场斗争似乎已经迫在眉睫了。 1“新人集团”的大胜利 这里最担心的就是先且居的儿子先克了。一方面,他属于新人派,如果现在的老干部按顺序升迁,那么自己基本是没什么机会进入六正的行列了,因为贾季、赵盾 年纪比自己大,资历比自己深,从辈分上说,贾季、赵盾、栾盾、胥甲的父亲是文公时期的大臣,而自己的父亲是襄公时代的大臣,从辈分上来说自己最低,如果有 新人加入六正,也论不到自己头上。而自己的祖父、父亲都是大元帅,自己如果连前六都进不去,怎么也不是个事情。而自己要实现目的,只能是新人党胜利,而且 必须是大胜才行。于是,先克就成为维护新人集团利益最坚决的新锐了。 在“老人集团”,比较有竞争力的是 箕郑父:前629年佐新上军,前628年将新上军(?),前627年(?)将下军,赵衰、栾枝、先且居、胥臣去世后,为当时职位最高的将领; 荀林父:前632年将中行,前627年佐下军(?),地位仅次于箕郑父; 先都:前629年佐新下军,前628年将新下军,前627年佐新上军。 士縠:名们之后,老干部,原为司空(?); 梁益耳:资深老干部,当时任职不详。 前621年春,晋襄公在夷重新任命将帅,晋襄公本来是打算准备重用老干部的,打算让士縠做中军元帅,梁益耳为中军佐;箕郑父做上军主将,先都做上军佐。 形势十分明朗了。于是先克站出来坚决表态:“狐偃、赵衰的功劳是不应该忘记的,应该提拔他们的儿子贾季和赵盾。” 襄公觉得有道理,就采纳了,于是任命——贾季为中军将、赵盾为中军佐、先克为上军将、箕郑父为下军佐、先蔑为下将、荀林父为下军佐。 没多久,耳软心活晋襄公又听了老师阳处父的话,把贾季和赵盾的位置换过来,赵盾做元帅并且执政。 但事情还没有完,这年8月,晋襄公薨,赵盾把贾季排挤流亡了,于是又一次调整: 中军将:赵盾 中军佐:先克 上军将:箕郑父 上军佐:荀林父 下军将:先蔑 下军佐:先都 这个结果是先克比较满意的,首先促使新人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其次,自己和赵盾的关系也很不错。 2“老人集团”的反扑与先克的代价 对这个结果是最满意的要算先都了,本来是第三的上军将,现在是第六的下军佐。尤其是前621年8月,赏识自己的晋襄公去世,赵盾掌权,和先克打得火热,自己更受冷落,实在出不来这口恶气。 尤其是先克比较霸道,喜欢夺利,还侵占了蒯得家的田地,可以想象得罪的人也不少。因此他就成了“老人集团”愤怒的焦点和报复的第一对象了。 下面的故事发生在前618年,在前面“先都”部分已经详细说过。结果是:先克被他们刺杀,先都、梁益耳、箕郑父、士縠、蒯得被赵盾杀死。到此,新人集团 取得了完全的胜利。这一轮新旧交接告一段落,以赵盾为核心的新人集团彻底掌权。老人集团全军覆没,新人集团只牺牲了一个先克, 但对先氏家族来说,他们牺牲了很多。 对先克来自己来说,他是牺牲了全部。 |
先氏家族从先轸开始,在 晋国六正中始终占据着很高的地位,先轸、先且居为元帅、先克、先縠为副帅,先家始终是在前两位的高端地位。而这个就家族如此沦落,实在是让人扼腕的无奈史 实。这里有偶然的因素,如先家自身不团结(先丹木、先友的子孙分离甚至内斗)、先縠胡作非为等情况。但如果深究一番,其实从先轸开始,就留给这个家族一些 不利于家族长远发展、甚至化家为国的因素。一是他高度忠诚于国家的品质,这种崇高品质在他之后越来越“过时”,一切从自己家族利益出发逐渐成了天经地义的 事情。二是他的性格基因。先轸的性格强硬而急切,这种性格其实是不利于做政治家的,特别是不利于做和平时代争权夺利的政治家。而他的后人似乎无一例外地继 承了他这种基因。具有这种性格,如果有先轸一样的出土的才干和高尚的品质,自然就是一个杰出而高尚的伟人(也许还要靠特定的时代条件)。但是如果缺乏了才 干一条,就容易成为一个蠢动的莽夫;如果缺少了品质,就可能是一个招人嫉恨的公敌。可悲的是,他的后人先縠同时缺少了先轸的才干与品质,完全成了一个莽夫 和公敌。于是,先氏只有覆没。 |
暂停 下一家,赵氏 |
好文章 |
来不及细读,下周吧。。。。。。。。。 |
关于重耳出本的年龄:僖五年,同时晋献媵秦穆姬,就算秦穆姬不是重耳的姐姐而是妹妹,《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当然礼记是汉代人的附会,未必尽合于春秋的实情,不过鲁襄公行冠礼的时候是十二岁,据此可以看出普通男女冠笄之岁不会跟此偏差太大,因此秦穆姬出嫁之年,应该在十几岁最多二十几岁,而据史记记载此时重耳四十三岁,隔了一代人。 之所以四十三岁很荒谬,是因为记载这件事的史记本身,实在不严谨,漏洞百出。 http://tieba.baidu.com/p/3129131687?pid=52771567021&cid=0#52771567021。而且史记成书年代在汉代,与春秋中间隔了400年,与战国年代的左传国语相差太多。 |
第二代:赵衰(赵成子、成季、子余、子馀) 简要履历 第一阶段:前656年之前。 《左传》和《史记》都说,晋文公十七岁而“有士五人”,但这五个人是谁,却有争执,《左传》没有明言,但杜预注称就是跟随他流亡的狐偃、赵衰、颠颉、魏 犨、胥臣。根据《史记》记载五个人是: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犨。看来,赵衰是重耳年轻时代的朋友,是没有什么争议的。《史记-赵世家》记载:“赵衰 卜事晋献公及诸公子,莫吉;卜事公子重耳,吉,即事重耳”。这个故事也可以相信,因为逢大事必卜,是当时人们的习惯。这次占卜应该在他和重耳成为好朋友之 前吧。 第二阶段:流亡时期(前656-636年)。 前656年冬,晋献公派兵讨伐重耳所镇守的蒲地,重耳流亡,赵衰与狐偃、贾佗、先轸、魏犨等人跟随。其间赵率负责掌管队伍的食物,有一次与重耳走散,虽然自己很饥饿,但还是忍着一口没吃。 前656-643年(?),跟随重耳在翟。根据《左传》记载,翟伐廧咎如,得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重耳娶了姐姐季隗,而把妹妹叔隗嫁给赵衰,生下赵盾。但根据《史记》,是赵衰娶的是姐姐,这个问题关系到赵衰的年龄和子女顺序,下面再分析。 前643-636年,跟随重耳周游列国。前637年冬,秦穆公即将派兵支持重耳回国,设宴席招待重耳,这在当时是个重大礼节。狐偃说:吾不如(赵)衰之 文也,请使衰从”。于是作为重耳的傧相与穆公宴会。席间,重耳唱《河水》(唱诗是当时人交际的重要环节,一种贵族习惯),以河水朝宗于海,比喻自己对对方 的景仰和感恩之心。秦穆公唱《六月》(赞美吉甫辅佐周宣王重振周王朝。),这时候赵衰说:“重耳,赶紧拜赐!” 穆公问原因,赵衰解释:“您把辅佐天子的重任交给了我们公子,他能不感激下拜乎?”真的是得体而敏捷。后来文公刚刚回晋国就单独出兵勤王,穆公虽有意见也 说不出什么了。 第三阶段:文公时期(前636-628年)。 前635年,文公得到周天子南阳的土地,念起赵衰当年的忠心,把原(在今河南省济源县)赏赐给他,做了原地的大夫。 前629年,晋文公废除三行,设立新上军、新下军,使赵衰将新下军。虽然排名只是第七,但总是进入了军事上层。 前628年,狐偃死,代替其佐上军,排名到了第四。 此年年末,文公去世。 第四阶段:襄公时期(前627-622年) 前627年,元帅先轸战死,先且居为元帅,赵衰佐中军。 前625年,随先且居参加抵御秦国的彭衙之战。 前622年,去世。 |
赵衰的家族情况 “积德”仅仅是赵衰为家族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固的基础的内容之一,他还为家族留下了众多而优秀的孩子们,这个工作似乎更为关键。 (一)强大的后备力量 赵盾:根据《左传》记载,翟伐廧咎如,得二女:叔隗、季隗,并把她们给了重耳。公子重耳娶了姐姐季隗,而把妹妹叔隗嫁给赵衰,生下赵盾。文公在翟的时间应该在前656-643年(?)之间,因此,赵盾当生于前650年前后。 文公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赵衰(根据杜预注),生下赵同(原同)、赵括(屏括)、赵婴(搂婴)三个男孩。 赵穿:赵衰本家侄子,后来做了襄公(?)的女婿。 (二)治家有方 前636年,文公即位,赵衰的日子也安定下来,但是他的前妻叔隗和儿子赵盾还在在翟人那里。这时候文公女儿(赵姬)表现出少见的贤德,她说:“得宠而忘 旧,何以使人?必逆之!”文公女儿的主动要求下,翟人把叔隗和赵盾送回给赵衰。赵姬不但把正妻(内子)的位置让给了叔隗,自己做偏房,还因为赵盾有出息, 让他做了嫡子,而让自己生的三个儿子当了庶子。——家有贤妻,赵家内部于是融洽而兴旺。 (三)关于赵衰诸子的年龄顺序问题 以上根据《左传》,赵衰赵衰诸子的年龄顺序为:赵盾、赵同、赵括、赵婴。 但是根据史记记载:“翟伐廧咎如,得二女,翟以其少女妻重耳,长女妻赵衰而生盾。初,重耳在晋时,赵衰妻亦生赵同、赵括、赵婴齐。” 与左传差别很大:第一,认为赵衰诸子的年龄顺序为: 赵同、赵括、赵婴齐。 第二,《史记》认为在翟,文公娶的是妹妹,而赵衰娶的是姐姐。 第三, 未承认赵衰的另一妻子是文公之女。 个人认为,以《左传》为准似乎更为合理,赵盾卒于前601年左右,而赵同、赵括到前583年尚且健在,赵婴去世就更晚,而且在前586年还能与赵庄姬通 奸,如果他比赵盾年长,此时应有70岁左右了,似乎不大可能。因此,推断赵盾为长子当更合理。同时,赵衰的年纪也应比文公略少。 |
(三)粉碎老人集团的反扑 新人内部的矛盾是解决了,但老人集团似乎更不能容忍他们的失败。前621年冬贾季出亡后,晋国的六正位置最终定格为: 中军将:赵盾 中军佐:先克 上军将:箕郑父 上军佐:荀林父 下军将:先蔑 下军佐:先都 ——对这个最不满意的要算士縠了,本来有机会做第一名的中军元帅,现在却连什么也没捞到! 还有先都,本来即将是第三名的上军将,现在却成了第六名的下军佐。尤其是前621年8月,赏识自己的晋襄公去世,赵盾掌权,和先克打得火热,自己更受冷落,实在出不来这口恶气。 还有箕郑父,本来按照顺序应该是无可争议的一把手,现在却当了两个后生的部下,这个心理落差实在也不好调整的。 还有梁益耳,中军佐的梦想也落空了。 尤其是先克作风比较霸道,喜欢夺利,还侵占了蒯得家的田地,可以想象得罪的其他人也不会少。因此他就成了“老人集团”愤怒的焦点和报复的首选对象了。 前618年,忍无可忍的先都、箕郑父、士縠、梁益耳、蒯得互相串联,决定报复,正月,他们派刺客刺杀了先克,我们有理由这些老将们除了单纯泄愤,还有更 重大的目的,比如端掉赵盾,夺取大权。因为当时箕郑父是上军主将,与先都在六正中一个第三、一个第六,士縠、梁益耳也都是有地位、有资格的高干,不会如此 头脑简单。但他们的计划和目的已经不可知了,重要的是他们受到了严峻的惩罚。就在当月,先都、梁益耳被杀,三月,箕郑父、士縠、蒯得丧命。从几个人被杀的 时间我们有理由推断可见,事情的真相很可能是:这些人不是单纯针对先克的,而是有更深更大的用心和计划,而全部的计划到3月才完全泄露,所以箕郑父、士 縠、蒯得才在晚写时候一并被杀死了。——不管如何,几个老资格就这样失去了自己本来已经比较高的位置,彻底为年轻人腾出了位置。 |
2,弑君的“大忠臣” 晋国为立灵公付出了巨大代价,国家的霸权也受到楚、秦的不断挑战而摇摇欲坠,经过赵盾手忙脚乱地对付了十几年,危机终于暂时消除了;但是新的危机又马上到来:赵盾和灵公的关系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了。 也许是继承了母亲泼辣的基因,灵公也成了一个喜欢胡闹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约叫赵盾这个执政大臣头痛不已。前612年,当赵盾率领晋国大军,义正 词严道地去讨伐不服从晋国的齐国,突然收到后方停止行动的通知,原来齐国人拿了许多好东西去贿赂了赵盾的国君,这时候的灵公大概也就15岁上下吧。前 610年,类似的情形居然又发生了,赵盾率领诸侯的多国部队要惩罚弑君的宋国人,依然因为同样的原因半途而废。因此,晋国这个霸主不免被大家嘲笑乃至抛弃 了。前608年,郑国人就觉得晋国这样没什么好怕的,也靠不住,于是就投靠楚国去了。晋国的霸主权威固然受到影响,而赵盾也每每感觉颜面扫地。 这还是比较外在的影响呢,在国内,灵公的胡闹搞得更加过分。小皇帝喜爱奢华,于是横征暴敛,建筑华美的宫室;不但如此,他还很残暴,喜欢在高台上用弹弓射击过往的行人,看着人们抱头躲避的样子,灵公感觉好极了。而赵盾与灵公的矛盾便逐渐加深以至不可调和了。 有天,赵盾、士会去觐见,看见几个宫女抬着个大畚箕望外走,畚箕里居然露出一只手,就问怎么回事。原来,灵公让厨师给自己做熊掌,发现没煮烂,就把厨子 杀了。如此草菅人命,赵盾决定说说小国君,还是士会考虑周到,拦阻了:“还是先让我去说吧。咱们一上来就一起去,万一说崩了就不好收拾了;我先去,说不下 来您再出马,是否更妥当一点?”于是士会单独朝见。别看灵公玩劣残忍,其实灵公人还是很灵光的,只是生性玩劣残忍罢了。士会恭恭敬敬三次行礼,接着望里 走,直走到房檐下面,灵公才假装刚刚看见,没等士会说什么,他就先用话堵对方的嘴:“哦,我已经知道做错事情了,正在沉思改过呢。”士会依然庄重,口头回 话:“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随后还是尽责地规劝勉励了几句,但是灵公早就烦了,依然我行我素。随后赵盾又多次进谏,说得多了,话就没那么中 听,弄得灵公极端不自在。他觉得有老赵在,自己不可能舒心,于是,他想“做”了老赵。 第一次是刺杀,灵公派刺客锄麑执行任务。黎明前,锄麑潜 入了赵家大院,摸到赵盾的房间,发现门已经开了,原来赵盾已经盛服准备上朝,因为时间还早,就坐着闭目养神。赵盾的勤勉和仪容感动了刺客也救了他自己,锄 麑倒是个有正义感的晋国人,实在下不了手,又退了出来。“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刺客锄 麑难为的一头碰死在槐树上。 第二次是鸿门宴。前607年9月,灵公假装宴请赵盾喝酒,旁边埋伏刀斧手,想剁了他。这次是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嗅出 了味道不对(不大可能是实现得知,否则赵盾不至于如此冒险),快步登上殿堂:“大臣陪君主喝酒,喝过三爵就不合礼仪了”——掺着赵盾快步撤离。灵公赶紧招 呼刀斧手追击,放出一群恶犬解决问题,形势又危急起来,提弥明搏斗而死。看来只有提弥明这个樊哙还不够,于是项伯出来了——灵公的侍卫灵辄掉转戈头护卫赵 盾,两个人一同逃生了。原来,赵盾居然是这个灵辄的恩人,有次他出门打猎,看见一个人饿晕在一棵桑树下,这人三天都没吃饭了, 赵盾给了他食物,这个人只吃了外一半,原来,他在外三年回家,还不知道父母在不在,准备留下一半给老人。赵盾干脆让他吃完,又给了一袋子肉。这个灵辄原来 就是先前那个饿汉。逃出来,赵盾问他为什么相救,灵辄说:“我就是那个桑树下的饿汉啊。”再问他姓名住址,对方不回答就走了。 其实,灵公的三 番两次出招,手法虽然恶劣,但总还是恶少的作风和水平。赵盾出来时就对灵公说:“你舍弃人只信用狗,虽然凶恶又有什么用!”一旦赵盾下了决心,纨绔子弟的 灵公无论如何也活不成了。经过妥善布置之后,赵盾就“流亡”去了,没几天,赵穿堂弟就在桃园把灵公给做了,然后,赵盾有安然回来收拾残局。这出戏唯一的缺 憾是:赵穿动手的时候,赵盾还没有“流亡”出晋国是领土。也许是赵盾这边在路上出了点问题,没有在约定时间出境,也许是赵穿太心急了。总之,挑毛病的来 了:太史董孤在竹简上记录:“赵盾弑其君”,还拿到朝堂给大家公示。赵盾赶忙理论:“老先生,您弄错了,那是赵穿干的呀!”太史从容答对:“你是国家的正 卿,国家又你管理,你逃亡并没有出国境,事情就是你做主的,回来又不惩办凶手,您说,弑君的不是您是谁呢?”赵盾叫苦不迭:“哎呀哎呀,都怪我贪图舒适, 没有跑快点啊!”赵盾弑君成为春秋乃至古代中国的一桩道德公案,连后来的孔子都参与了讨论:“董孤,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 恶。惜也,越竟乃免。(如果出去了他就不必背负弑君的恶名了)。” 也是,孔子强调君君臣臣是天理,无论如何弑君也不能鼓励,但特殊情况下孔子还是允许用“技术”手段来规避道德问题的,孔子自己还说过:“乡愿,德之贼也。 ”其实孔子有时候也真是很“乡愿”的。还是孟子的逻辑直率:杀暴君只是诛“一夫”而已。但是这个话却惹恼了以朱元璋为首的很多皇帝。 既然做不了“忠臣”,干脆就做强臣好了,书生有什么用,赵盾的行为似乎并没有引起任何一个实力派的异议,这就够了。 |
3,再立一个 杀了灵公,赵盾又派赵穿到洛阳接灵公的叔叔——公子黑臀回来做国君,是为晋成公——似乎在对全国臣民说:看,赵穿把咱们的一个东西打碎了,我又责成他给 咱赔了一个,扯平了。现在的赵盾比14年前是大不相同了,他再也不用担心新来的国君给自己带来任何威胁——灵公就是榜样! 似乎是作为回来即位 的一个对价,成公上台伊始,就被动或主动地进行了一项重要改革。原来,当时各国都有“公族”这样集团,即历代国君的子孙(当然不包括继承君位的)繁衍的家 族,如鲁国的“三桓”,在国家掌握大权。而晋国,由于曾经深受兄弟争夺君位的痛苦,又由于当年郦姬为了夺取献公太子和诸位公子的地位,曾经和群臣发毒誓约 定:除台子外,国君的其他公子不许在国内生活。于是,晋国几十年来基本没有“公族”这个集团了。按说,公族成员侵夺君权,在各国也造成了许多灾难性的后 果,但是晋国走了另外一个极端,则未必是更好的选择。当时比较通行和明智的观点是:“公族,公室(朝廷)之枝叶也,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荫矣。葛藟犹能庇其 本根,故君子以为比,况国君乎?……亲之以德,皆股肱也,谁敢携贰?若之何去之?”(《左传-文公七年载宋乐豫语》)意思是公室(朝廷)如树干,公族是枝 叶,对树干有保护作用,只要国君有德,公族就都是国家的栋梁,不会有什么乱子。 现在,晋国决定恢复“公族”的建制,但并不是要发展公室成员的 力量,而是由各个卿(六正)的嫡子组成“公族”队伍;同时,卿的馀子(嫡子的同母兄弟)组成“余子”队伍,卿的庶子(非正妻所生)组成“公行”队伍,分别 由专人管理,设置公族大夫等官职,负责卿的后代的教育等事项。这个举措有利于保障和提高各个大家族后代的素质,密切家族之间的关系。 但也使得国君的势力在国内更加薄弱了。从长远看,赵盾这项改革的对晋国公室的杀伤力远比弑一两次国君要厉害得多 |
(二)赵盾及其家族势力的的大扩张 、 1,赵盾本人 (1)前621年春,赵盾以中军元帅执政,从此晋国军政合一的政治格局正式确立(前已有详述); (2)前620年秋八月为庆贺立新君,晋国召集齐、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为在扈地重新结盟,赵盾作为晋国的卿主持盟约,开卿大夫盟诸侯的恶例,晋国卿大夫的权势更加煊赫。 其实严格说来,这也并不是第一次。早在前631年,即城濮大战的第二年,晋国执政狐偃会同周中央、宋、齐、陈、秦的大臣在翟泉会盟的时候,鲁僖公就以国 君参与臣子们的会盟了,但是那次有个特殊情况,即鲁国原来是楚国的盟友,现在晋国战胜,成为盟主,僖公亲自参与会盟是为了向晋国表决心,避免受到惩罚的。 按照当时传统的礼仪,大国的卿只能会盟伯爵、子爵、男爵级别的诸侯国君,而没有资格会盟公爵、侯爵的国君。所以,《春秋》没有记载各国卿的名字,只说:“ 夏六月,(公)会王人、晋人、宋人、齐人、陈人、蔡人、秦人盟于翟泉。” 《左传》解释:“卿不书,罪之也。在礼,卿不会公、侯,会伯、子、男可也”。 但狐偃的会盟毕竟有特殊情况,而且只有一个国君。11年后的扈地结盟,赵盾就大模大样地与齐、宋、卫、郑、许、曹国君来会盟了。如果说翟泉之盟表现的是晋 国作为霸主对诸侯的优越感,而扈之盟则表现了晋国权臣对国君的优势。灵公年幼也不能成为合法的借口,因为对于小国来说,他们以后也不得以国君年幼为理由来 派臣子和晋君结盟的。此次结盟,《春秋》仍然以传统的礼仪来描述:“秋八月,公会诸侯、晋大夫盟于扈。”一字寓以褒贬,但有什么用,时代在变化,所谓的“ 春秋笔”也无济于事,如何能阻挡时代车论的前进呢? (3)前607年,赵氏杀死晋灵公,迎接公子黑臀回国即位,是为晋成公。晋国恢复公族的建制,并增设余子、公行建制。本来赵盾是赵家的继承人,但他却让自己的弟弟赵括担任公族大夫,自己担任余子大夫。看似谦让,其实又为自己家多占了一个职位。 2,赵括。 赵盾的同父异母弟弟,是晋文公女儿所生,但没有立为嫡子。前607年,为公族大夫。 |
(三) 赵盾控制下的晋国当局势力 除了自身势力的疯狂膨胀,其他家族对赵家、对赵盾也是不得不臣服或者忍让,这其中有紧密团结的,有逼其锋芒的,有遭受压迫的,当然也有少数依然保持公忠正直的。根据各自“表现”的不同,在赵盾执政的20年漫长岁于中,各个家族也得到了不同的待遇。 1,政治核心成员。 进入赵盾“内阁”最核心的,实际上只有郤缺、士会、荀林父三人。 (1)郤缺 这是一个丝毫不缺乏才干、谋略但似乎过于热中势利迎逢的人。他的事迹将有专门介绍。其父亲郤芮原来是晋惠公的老师和谋主,前636年因为试 图谋害文公被杀,郤缺也一下子成了农民,后来多亏胥臣举荐,才得以东山再起,赵盾执政期间,一直是最得力和紧密的助手,于是仕途一帆风顺。前618年将上 军,前601年赵盾死,越级成为赵盾的接班人。 (2)士会 这是一个能力出众、为人睿智、道德圆润但不流于圆滑的能臣。前621年与先蔑一起 被派去秦国、迎接公子雍来即位,后来被赵盾出卖,立了灵公,又和先蔑先后流亡秦国。得到秦康公重用并使晋国在河曲之战吃足了苦头。前614年,晋国 “六正”特别召开了个特别会议,最后用计把士会赚回。在秦国三年(似乎应为六年,前621-614年,《左传》似乎算错或者别有原因),从来不接触一同流 亡的先蔑,并解释说:我们一起流亡到这里,是因为我与他犯了同样的罪过,并不是因为我佩服他,见面有什么意义?”只到回了晋国,人们才知道他如此做的明 智。 对于赵盾,士会似乎并没有特别的迎逢巴结,但也绝对不发生冲突。从他与赵盾一起商议如何对灵公进谏的做法(前面已经有介绍),也可以看出士会的作风和智慧。而是尽自己的才智做事。前618年,士会佐上军,开始了自己和自己家族在晋国的崛起之路。 (3)荀林父 这是一位厚道正直、富有能力、资历和立场的老干部。前632年城濮大战前,他已经为晋文公御戎(驾战车),同年担任中行主将,出道比赵盾早了11 年。前627年(?)佐下军,前621年佐上军,前628年(应为前618年)佐中军,成为地位仅次于赵盾的人物。由于固有的品质和自身的地位、威望,他 也是在赵盾“夏天太阳”照射下唯一敢于坚持原则、保持立场、公忠体国的人士。从前621年劝先蔑不要去秦国迎接公子雍(先蔑部分已经详述)、以及前614 年,敢于提议迎接贾季的行为看,真是一位有风骨的忠臣。而赵盾对他虽然不可能没有看法,可还是惮于对他下手——但不“尊重”领导,领导疏远你是没跑的。所 以前621年(应为前601年)赵盾去世前,破格提拔郤缺作为自己的接班人,把荀林父给隔过去了。 |
2,亲赵势力 (1)先氏。先氏与赵氏的关系一直良好。先且居曾经是赵衰的直接领导。前621年的人员大调整,又是先克为赵盾说了话。前618年先克被刺,前610年 (?),赵盾安排先克之子先縠担任上军佐,在六正中列第四位,到597年晋楚邲之战中,先縠与赵括、赵同等人还保持一致反对荀林父。可以想象,两家的关系 一直都是十分融洽的。 (2)韩氏。韩氏虽然是晋国宗族,但在文公后,这个家族的起步与发达却是最迟的。韩氏发达的关键人物也是赵盾。一开始, 正是赵盾发现了韩厥这个人才,向晋灵公推荐他做了司马(军中的执法官),前615年秦晋河曲之役中,赵盾指使自己的战车乱开干扰了部队的秩序,韩厥立刻处 死了驾车的(御戎一般都是主将的亲信),大家都认为这个司马要倒霉,不料赵盾对其行为表示了赞赏,奖励他说:“我听说事奉君主的人应当“比而不党”,出于 忠信推荐正义的人,叫“比”;出于私心推荐自己的人,叫做“党”。对军事行动任何人都不得干扰,对于干扰的人不包庇,说明你是个正义的人;我向国君推荐你 的时候还恐怕你不能胜任。举荐的人不胜任职位,就是最大的结党营私啊!如果那样我就是“党”了,怎么事奉过局呢?所以,刚才是我故意让他扰乱军队秩序,看 看你的反应。现在我放心了。小伙子,好好干吧,以后掌握国家大权的,不是你还会是谁呢?”又告诉所有干部:“大家祝贺我吧,我举荐韩厥算是推荐对了,我也 不必担心有罪了。”从上面的事情可以看出赵盾与韩氏的关系。30年后(前583年)赵家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就是这个韩厥出面说话,赵家才免于险些灭门的。 |
3,被疏远、打压的势力 2、胥氏 前615年河曲之战,胥臣的儿子、下军佐胥甲和赵穿一起拦截军门,耽误军机。胥甲可能觉得,跟着赵穿犯错误没人敢说什么。但是却成了替罪 羊。在象征性地“处分”了赵穿后,前608年,赵盾把胥甲(胥甲父)驱逐到卫国,而立了他的儿子,有残疾的胥克,胥氏家族承受了赵盾的严厉打击。 2、栾氏 栾枝的儿子栾盾自前618年开始担任下军主将,与赵盾似乎没有大的冲突,但一直没有升迁,应该是与赵家比较疏远的,后来试图毁灭赵家,栾氏也是其中的主要成员。 |
(三)晋楚争夺霸权趋于白热化 1,前608年,郑国认为晋不足与,乃违背前年与晋的盟约,归附楚国。秋,楚庄王帅军讨伐仍归附晋国的陈国、宋国。赵盾帅军救陈、宋,与宋、陈、卫、曹 的国君在棐林(在今河南新郑县东)会合,讨伐郑国。楚国派楚蒍贾救郑,双方在北林相遇并开战,楚国俘虏了晋大夫解扬,晋军狼狈回师,丢尽了面子。 冬,晋国欲与秦国讲和,派赵穿攻击崇国,秦国人救崇,晋国人临场提出和好,被秦拒绝。 不久,晋军再次攻打郑国,但没有得手。 ——此年的3次较量,晋国均告失败,成为争霸局势的一个转折。 2,前607年春,楚国命郑国攻击附晋的宋国,大胜,并俘虏了宋国执政华元(不久华元逃回)。秦国也再次攻打晋国,围攻焦(今河南陕县南)。 夏,赵盾帅军救焦,并会同宋、卫、陈国军队攻郑国,为宋国报仇。楚国派斗椒(“斗”为别字,电脑上没有)救郑,态度坚决,军队在郑国等这和赵盾打仗。赵 盾没敢去,还解嘲:“斗椒的家族在楚国过分强大,威胁到国君,我们别理他,他会倒霉的! ”——虽然说的是事实,但也够狼狈的。 赵盾回国,杀灵公而立晋成公。 3,前606年,郑国再次倒戈,归附晋国,夏,遭到楚国的讨伐,郑国又倒向楚国。 4,前605年,郑国发生内乱, 楚国认为仍不顺服,于冬天再次讨伐。 5前604年冬,楚国讨伐郑国。陈国归附楚国,赵盾派荀林父救郑、伐陈。 6前603年春,赵盾再次联合卫国军队侵陈国,未果。 冬,楚国讨伐郑国,郑国再次倒戈。 7前602年,郑国公子宋建议郑国重新归附晋国。 冬,晋、宋、鲁、卫、郑、曹6国国君在黑壤(今陕西翼城县东北),为了谋求诸侯的拥护与和谐,还特意邀请了周王朝的王叔桓公参与会盟。 8前601年春,晋国与屡次攻击自己的摆翟讲和,双方一起进攻秦国。这次战争似乎战果似乎并不太辉煌,但出了件奇事:晋国抓住了一个秦国的间谍,间谍作为战俘被杀死在晋国首都的大街上,过了六天,这个间谍居然复活了。 大约就在这年春天,赵盾去世,按应赵盾生于前655-644年之间,享年约50岁上下,虽然寿命不算长,但他几乎是整个春秋时期晋国执政时间最久的人。铁蹄他执政的是自己最得力的助手、最忠实的部下——郤缺。 赵盾死了,晋、楚之间激烈的争霸斗争还在继续。 这年冬天,楚国的军队又政府了陈国…… |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2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春秋战国 最新文章 |
春秋战国十大人物排行榜 |
不懂就问,为啥伍子胥攻破楚都的时候不拥立 |
听说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体质相当不错能与猛 |
历史地图: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闰九月局 |
对于西周初年周天子与郑国国君关系的疑惑 |
朋友写的一本好书《不为彼岸 只为海》 |
战国时期名将实力排名 |
问,春秋时期,楚国属于华夏体系么 |
大漠中的行者——寻访先秦遗迹 |
刘邦的天下真的是韩信打的么?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