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三国 -> (整理)大坑 “虚静为本,儒道兼综” 试论魏晋玄学的产生与 -> 正文阅读 |
[三国](整理)大坑 “虚静为本,儒道兼综” 试论魏晋玄学的产生与[第1页] |
作者:大野淵 |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图片来自:大野淵的百度相册 一楼 |
图片来自:大野淵的百度相册 这只是一个整理贴 |
汉魏之际,学术巨变。随着经学危机的加深和黄老之学的复兴,儒、道异同成为重要的思想课题。玄学的思潮应运而生。 经学危机: 道家思想从西汉至魏晋经历了一个由盛经衰又至盛的过程。 《史记·外戚世家》:“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 窦太后提倡黄老之术长达45年,汉景帝时,儒、道进行了激烈的争夺统治地位的斗争。 到汉武帝时代,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告终。 董仲舒以“天人感应”为思想基础,以“名教之治”为理论核心,宣扬君权神授,强调道德教化。适合大一统专制皇权的胃口,被汉武帝立为官方哲学。之后在朝廷的扶植与思想界的参与下,逐渐渗透到两汉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统称之为汉代经学思潮。 自东汉中叶开始,经学陷入了不可逆转的危机。 一为繁琐: 为了实现政治需要,对“六经”进行“微言大义”的无限发挥。 《汉书·文艺志》:“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 清儒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言:“一经说至百万言,则汉之经学所以由盛而衰者,毙正坐此。” 楼宇烈《王弼集校释》载“夫言立垂教,将以通性,而弊至于湮;寄旨传辞,将以正邪,而势至于繁。” 二为神秘: 谶纬之学的介入,导致经学的恶性发展不可遏止。 “谶”是用诡秘的用语、预言作为神的启示,向人们昭示吉凶祸福、治乱兴衰的图书符箓。 “纬”是用宗教迷信观点对儒家的经典所作的解释。 经文是不能随意改动的,为了神话儒学,纬书就假托神意来解释经典。 仅《春秋》一书,目前可见的相应汉代纬书种类即达15种。这些纬书大多荒诞不经,而汉儒却极力将谶纬与经学融为一体,用谶纬注释六经。甚至出现了像《白虎通》这样的儒学神学融为一体的法典化著作。 《后汉书·桓谭传》:“其后有诏会议灵台所处,帝谓谭曰:‘吾欲以谶决之,何如?’谭默然良久,曰: ‘臣不读谶。’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非经。帝大怒曰:‘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谭扣头流血,良久乃得解。” 经学的谶纬化,标志着经学思潮即将寿终正寝。 三为实践: 汉代经学在政治领域的活动是以“名教之治”形式出现的,并与当时的察举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 可悲的是,道德教化一旦与实际利益联系在一起,则立刻变成了获得功名利禄的工具。 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如《后汉书·种嵩传》载田歆之言“今当举六孝廉,多的贵戚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名士以报国家,尔助我求之。” 清官尚且如此,剩下那些三观不正的可想而知。道德教化反而成了摧毁道德的工具,“名教之治”已经走向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
正文明天继续,睡觉去。 |
|
已精 |
|
楼主的帖子都是很有营养的。 |
好精 |
这篇绝对的神作,很多观点都是俺没见过的……融合起来更是不易。其实我觉得经学本身说不上遇到严重危机,顶多是今文经学因为偏离根本注重枝节,导致经学被过度演绎了……后来郑玄等人推崇的古文经学的获胜,应该说古文经学还是有其价值的。所谓过犹不及,汉代经学几成全民运动,一言一语几乎都被发掘殆尽,没有太多提升空间,让人感觉厌倦了。而玄学本身也与汉代谶纬之风有联系,毕竟都是脱胎于儒道思想结合的产物……那个时代的思想潮流就是儒道并存,不过汉代道家思想依附于儒家之下,为统治者服务,魏晋确实是个反思的时期,追求思想解放而另辟傒径。此外汉末的清议风的出现以及一脉相承的魏晋玄学清谈风真是毫无违和感……俺最近在写吴地的风水学前身,相比都不好意思拿出手了。只是感觉和曹魏可能因为之前太平道在北方的巨大影响力和深厚基础而加以贬抑,东吴则因君主对符命之学的推崇而愈加沿着汉代原来的道路发展,而且江东当时并不在清议风气盛行的范围内。总体来说魏晋更为批判,思想更为自由,注重于人自身,江东则向着风水学,占筮学的道路发展了,更为注重外物。。俺看问题比较浅,只是说一下俺的想法。 |
已有哈爷爷百分之一水准 |
马克一下,有空来看。 |
一楼为啥要捏狼爷爷。 |
|
顶 |
大神,小白膜拜中 |
怒顶大神 |
我还是太年轻了... |
顶大神,能否谈谈对王肃的看法? |
好文 已看完 期待更新 |
正始之音------子布擅名,遭世方扰。抚翼桑梓,息肩江表。王略威夷,吴魏同宝。遂赞宏谟,匡此霸道。桓王之薨,大业未纯。把臂托孤,惟贤与亲。轰哭止哀,临难忘身。成此南面,实由老臣。才为世生,世亦须才。得而能任,贵在无猜。 |
这次要互关注哦,以后可以讨论问题 |
《刘表传》:“州界群寇既尽,表乃开学立官,博求儒士,使綦毋闿、宋忠等撰定《五经章句》 ,谓之后定。”因此负书荷器远道而来的学者达到300多人。 汤用彤先生的《魏晋玄学论稿》一书中认为荆州儒生中最有影响者首推宋忠。 宋忠为《太玄》作注,而王肃师承宋忠。“从宋忠读《太玄》而更为之解”,宋忠的资料所存无几,而王肃留下来的唯一完整的著作就是《孔子家语》。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写到:“此本自肃始传焉,考《汉书·文艺志》有《孔子家语》二十七卷。。。王柏《家语考》曰:四十四篇之《家语》,乃王肃自取《左传》、《国语》、《荀》、《孟》、《二戴记》割裂织成之。” 因此《家语》代表的其实是王肃的思想。 而当时郑玄的“通学”即“综合学派”已经流行50多年。王肃假托孔子及孔子子孙之言,讥短郑玄。而且《孔子家语》最大的特点就是用道家的思想去补充和论证儒家的思想。何晏称王肃对《论语》的注释是“义说”。 《志·三少帝纪》:“甘露元年,帝问曰:“郑玄曰‘稽古同天,言尧同于天也’。王肃云‘尧顺考古道而行之’。二义不同,何者为是?”博士庾峻对曰: “先儒所执,各有乖异,臣不足以定之。然《洪范》称‘三人占,从二人之言’。贾、马及肃皆以为‘顺考古道’。以《洪范》言之,肃义为长。”帝曰:“仲尼言‘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尧之大美,在乎则天,顺考古道,非其至也。今发篇开义以明圣德,而舍其大,更称其细,岂作者之意邪?”峻对曰:“臣奉遵师说,未喻大义,至于折中,裁之圣思。” 这段话表明当时的王学已经不是和郑学分庭抗礼,而是有盖过郑学的势头。 然而王肃本身是站在维护和挽救儒家学说的立场上,以老子的道家思想去补充和证实儒家的学说,反映出当时两家思想的靠拢和转向。正始年间的玄学是则把二者的关系颠倒过来,以道家思想为本,儒家思想为末。王肃的思想也表明当时儒道兼综其实是一种大流。 @右将军薛冰 |
不是说要继续写吗? |
|
已收藏 慢慢看 |
继续更,本来想把何晏写完的,结果还是没写完,太冷 掐不住了。 |
《文心雕龙·论说》云:“迄至正始,务欲守文,何晏之徒,始盛玄论;于是聃周当路,与尼父争徒矣。详观兰石之才性,仲宣之去代,叔夜之辨声,太初之本玄,辅嗣之两例,平叔之二论,并师心独见,锋颖精密,盖人伦之英也。” 庄园文化: 《后汉书·仲长统传》说仲长统所憧憬的人生理想,他希望在一个“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的地方建立一个“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的大庄园,“与达者数子,论道讲书,俯仰二仪,错综人物...逍遥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间,不受当时之责,永保性命之期。如此,则可以凌霄汉、出宇宙之外矣!岂羡入帝王之门哉! ” 仲长统在《昌言》中描绘了汉代豪强地主的庄园规模:“豪人之家,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 贫苦的农民依附于显贵的世族,被称为奴客、僮客。豪族也会用军事编制来组织他们,因此也被称为部曲和家兵。 依附于豪门的农民不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兵役,豪门世族依靠自己的坞壁堡垒割据一方。 曹操时期,对拉拢名门世族毫不含糊。田畴曾率领宗族及附从数百人,进徐无山中建立庄园,招揽宗族。数年之间就聚起5000多家,并制定“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法重者至死,其次抵罪,二十余条。又制为婚姻嫁娶之礼,兴举学校讲授之业,班行其众,至道不拾遗。” 徐无山成为有法令、有军队、有礼仪、有学校的独立王国。田畴投靠曹操后,曹操不但赞扬他所作所为,还称之为“量时度理,进退合义”的举动。 李典同样也是豪门世族,他依附曹操时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坞壁堡垒,而是徙部曲宗族万三千余口居邺,充实曹操的实力。 对于豪族的这种做法,曹操并没有力量悍然禁止,豪族自然也不会受曹操的约束限制,更不会向曹操缴纳赋税。曹操对他们只能采取任其自然的政策,争取他们的归附。 到曹睿、曹芳时代,屯田制随着豪门世族的势力逐渐加强而遭到破坏。 曹爽专权时与何晏等分割洛阳、野王两处典农部的桑田数百顷。魏末还发生了赏赐屯田户的事件。 《晋书·王恂传》:“魏氏给公卿以下租牛客户、自后小人惮役,多乐之。贵势之门动有百数。” 租牛客本是租用政府耕牛的屯田户,此时由政府赏赐给官吏,屯田户就变成了私家的部曲,同时保持了不服徭役的权力。因而农民为逃避徭役纷纷投奔到私家门下。 经济上中央政权和豪门世族的矛盾表现在屯田制和庄园经济的矛盾上,在政治上这一矛盾反映在九品中正的选官制度上,中央政权想垄断选官的权利,实行下来的结果却是豪门大族把持大权,与曹魏政府的初衷南辕北辙。 这种中央政府与豪门世族对峙的局面,在曹魏时期政治、经济领域占据统治地位。 而曹魏政权所想的是与其有所奢望还不如承认现实,只要豪门世族不直接与朝廷对抗,仍然可以保持自身的独立性质。 在官场上,这些士族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官僚,以儒家纲常作为治国的武器,建立了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在清谈场上,又表现为人格平等的名士,以道家的人性自然为寄托,自由交谈,探求真谛。 庄园不仅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文化。 这些士族带有老庄印证的人生理想可以在庄园逸乐中部分实现。 士族庄园经济从它诞生之日起,不断巩固士族阶级的个体独立的意识和自由的思想,成为魏晋思想解放的原动力。 |
玄学简略: 魏晋时一般把“玄学”称为“玄远”之学 《世说新语·德行》引《魏氏春秋》:“上曰:天下之至慎者其惟阮 嗣宗乎?每与之言,言及玄远,而未曾评论时事,臧否人物,真可谓至慎矣。” 陆澄《与王俭书》:“晋太兴四年,太常荀菘请置《周易》郑玄注博士,行乎前代,于时政由王、庾,皆俊神清识,能言玄远,舍辅嗣而用康成,岂其妄然。” “玄学”二字最早见于西晋 《陆云传》:“行十许里,至故人家,云此数十里中无 人居,云意始悟。却寻昨宿处,乃王弼冢。 云本无玄学,自此谈《老》殊进。” 如果给“魏晋玄学”做一个简要的说明,可以表述为: 魏晋玄学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调和儒道,会通“自然”与“名教”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 |
在浮华案结束后的青龙、景初时期,史籍上已不见何晏、夏侯玄等人的活动,但其影响似乎并未消除,曹睿对此可谓念念不忘。 直到卢毓出任吏部尚书,向曹睿建议建立考试制度来检验人才。曹睿接受了卢毓的建议,令刘邵起草《考课法》来遏制“浮华交会”带来的潜在威胁。 但是,《考课法》于一年后出台不久,就随着曹睿个人生命的结束而一起走到的终点。 太和“浮华”之风背后,实际上是魏晋玄学思潮的萌动。尽管这时他还很不成熟。 如果说夏侯玄是以其人格的内涵体现了玄学的精神,那么何晏则是以人物品题和文章展示了新思潮的方向。 太和时期能确定反映当时玄学思想的资料除了何晏的《景福殿赋》之外,只有荀粲关于《易经》言意之辩的高论了。 荀粲曾祖父荀淑、老爸荀彧、从兄弟荀攸,都精于鉴别人才,为一代权威。荀粲的叔祖父荀爽则是一代经学大师。 荀粲虽然继承了荀家人物品评的传统,但是对儒家学说却以思想叛徒的面目出现。以老子信徒自居,表现的异常激进,甚至认为他老爸荀彧不如他从兄荀攸那样有道家风范。 而他最骇人听闻的举动是将“六经”视为“圣人之糠秕”。 礼教宣扬妇女价值在于“四德”,而荀粲大唱反调,说“妇人德不足称,当以色为主。”并娶了曹洪漂亮的女儿。 但是荀粲虽然思想激进,却是一个十分重情的人,妻子生病高热,他冬天与室外冻透身体再去床上用身体为妻子降温。 妻子死后,他“不哭而神伤”。最后这位自称好色而实际情感专一的口头革新家因“痛悼不能已,岁余亦亡,时年二十九。” 此事为世人所讥笑,连几百年后的颜之推也在《颜氏家训》里讥笑荀粲因丧妻而悲痛身亡,无庄子丧妇鼓盆而歌的胸怀,以此来证明玄学家的言行不一。 可见后人很难理解汉魏之际,思想动荡的年代,内心剧烈冲突的青年思想家是如何背负重担,寻求新生之路的。 |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三国 最新文章 |
荆州交易的实质 |
我一直很好奇,说糜芳背叛 |
关羽在荆州八年干了什么 |
这张图可能就是最接近真相的荆州情势 |
关于关羽北伐,为什么总有人想不通? |
话说合肥之战张辽高光时刻,为啥封赏不是第 |
其实曹髦造反也不是一点机会没有 |
为何三国前期的人才凋零后,大部分的后代都 |
马岱北伐之谜 |
曹魏为什么不主攻蜀汉?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