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三国 -> 虽然是维迷,我来谈谈姜维的缺点 -> 正文阅读 |
[三国]虽然是维迷,我来谈谈姜维的缺点[第1页] |
作者:ssrs8502 |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1.不置生产,在经济上没有什么建树。 2.姜维沓中上表后,直到邓艾开始攻击他时才开始撤退,导致汉中回援不及时。 期间姜维在沓中逗留数月,兵力有4W. 上表后纵然没有后主移军汉中的命令,姜维自己应该当机立断,迅速移兵汉中。 姜维缺乏司马懿【先斩后奏】的勇气,或许怕【‘无故移兵’】招来 政治对手诸葛瞻黄皓的 攻击。 在自身利益和蜀国安危上,姜维偏向了前者。 3.姜维自剑阁撤军后,是入巴东,不是速救成都。 陈寿认为:姜维闻【后主或东投永安或南奔汉中】,这样行军有利于和后主会合 华阳国志认为:姜维认为成都是坚固的城池,后主不可能很快投降。加上姜维与黄皓董厥等人不和,姜维是先让董厥等人尝尝邓艾的厉害,从而体谅自己保卫蜀国拒敌的艰辛,然后自己再去救成都。 我认为:这2种想法的混合体是当时姜维所想的。姜维还是兼顾自己的利益和对蜀国的忠诚。 .......................... 关于北伐,不宜过于指责,姜维每次出兵时,魏国政坛都很乱,却是良机。【我说的第1点才是此问题的根本】 关于汉中战略,不可过于指责,姜维及时坚守阳平关,未必通道会被打开。【我说的第2点才是此问题的根本】 关于偷渡阴平,不可过于指责,江油伏兵3000,江油关马貌镇守,诸葛瞻有足够时间据险(姜维可能上表要求后主加强【成都一线】防御,陈寿不写不代表没有,陈寿就没写姜维诈降复国)。【我说的第3点才是此问题的根本】 |
维神无缺点 |
回复:2楼 我是不是见解很深刻。我很客观的 |
|
|
|
回复:7楼 魏延的不过是二围,何来多围。 假如魏延第一围叛变,可入汉中平原,又没坚壁清野的话,也好不到哪去 |
回复:8楼 当然,姜维在投降钟会,发现钟会有在益州独立、称王的打算之后,能及时的想出对策,想办法让蜀国复国,在这一点上姜维是很忠心的,也是令人称道的。 ............... 你从三国志姜维传,钟会传看不出来你写的这个。 至于姜维一开始投降是迫降,不是假投降,没人反对。 |
姜维缺点就是没有缺点 |
魏延好帅 |
谢谢 |
|
回复:17楼 回复:18楼 你这篇论证有一定道理,但是看问题还不够全面。 《三国志?姜维传》的记述,各种版本稍有不同,后世据之而撰的史著也屡有互谬。其中关键的一句“使敌不得入平”,《资治通鉴》、《华阳国志》、《蜀鉴》则为“听敌入平”。胡三省解之为“谓纵敌使入平地也”。这两种记法,意思截然相反。《华阳国志》的记述是:“不若退据汉、乐二城,积谷坚壁。听敌入平,且重关镇守以御之……”史学家任乃强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中注道:“《姜维传》中‘不得’二字衍,重关……即谓乐城、汉城、阳平关、白水关、葭萌城与兴势、黄金诸围戌镇守,使敌饥困平原中不得更进,非仅指一阳平关。”清代嘉庆《汉中府志》,将此句记为“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日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对这段话,《三国志》中记述似有语言前后错位之嫌。按其意思应为“不若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且重关镇守以捍之,使敌不得入。”这是平时的军事防务预作布置之计,而后是“有事之日……”即战时部署。这样文顺语通,不难理解。 ----------------------------------------------------- 多谢你,对于汉中的地理我在查考后也有很多疑问,因为汉中平原是汉水泛滥之后的积累形成的,属于冲积平原,具体位置在汉水以北的米仓山和汉水以南的定军山之间的范围,它在阳安关以北。所以敌人进攻汉中,必须先到达汉中平原,再到达阳安关下。 这段历史学家的考证印证了我的观点,同时姜维的战略要坚壁清野,就是将阳安关前的汉中平原的粮食收割,然后坚守阳安关一线,等敌人没有粮食,自行撤退时再追击获胜。想法很好,可惜事实是这个战略以失败告终。 |
姜维在汉中敛兵聚谷的同时,“又于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据史料考证,所举七围,建威在祁山东南;武城即兴城山,在天水、陇西二郡间;武卫在武都郡,即武街;石门在武都、天水郡间;其余三围虽无考,但可据知均在陇右,不在汉中。七围的设立,更可证明姜维把攻取和防御曹魏的战略重点放在了陇西,“重关镇守以捍之”。 -------------------------------------------------------- 你自己的考证都可以看的清清楚楚,姜维的这七个屯守是在武都以北的陇西、陇右地区,这是汉中的外围屯守?姜维为了实现他的北伐大计,用兵重心早已经不在汉中地区了,他这是攻势防线布置,跟汉中的防守战略有什么关系呀? 况且曹魏灭蜀时,邓艾和诸葛绪与姜维从沓中激战到武都、阴平地区,这些围守早就灰飞烟灭了,他们起到了阻止西线魏军进攻的作用? |
|
其四,兴势、黄金两围在汉中东隅,并不能完全挡住魏军南入。兴、黄二围,分别可拒魏由骆谷、子午谷来兵,而魏入汉中凡四道:骆谷、子午谷、褒斜、故道,兴、黄二围并不能挡住褒斜、故道入汉中之兵。而汉、乐二城,虽不在险口,但东可拒骆谷、子午谷,北可挡褒斜谷、故道,且两城之间,可互为助援。敛兵聚谷于汉、乐二城也并非完全失之偏颇。 -------------------------------------------------------- 这段话就不敢恭维了,这里有什么考证呀,这是根据《三国志》得出来的结论? 根据《三国志》,曹真、司马懿进攻汉中时,曹真从斜谷、子午谷出兵,司马懿从汉水、上庸进兵,结果汉中的兴势围挡住了曹真的进攻,司马懿的部队因为大雨自退了,这能证明“汉中的兴势围、黄金谷不能挡住褒斜道的曹魏进攻”? 《三国志 夏侯渊传》: 魏略曰:霸字仲权。渊为蜀所害,故霸常切齿,欲有报蜀意。黄初中为偏将军。子午之役,霸召为前锋,进至【兴势围】,安营在曲谷中。蜀人望知其是霸也,指下兵攻之。 看见“兴势围”这三个字,则汉中外围的“兴势围”、“黄金谷”的战略意义就很重要了,至于汉中外围阻挡魏军从祁山、陈仓故道的进攻屯守,下文会有解释。 另外,谁告诉你“汉、乐二城东可拒骆谷、子午谷,北可挡褒斜谷、故道的曹魏军进攻的”?这是你自己发明的吧,如果是这样,还要阳安关干吗呀?清清楚楚,越是靠近内线的防守,防线所防守的面积越大,阳安关主要防守曹魏从祁山、陈仓故道、褒斜谷的进兵,战略意义重大,而汉、乐二城主要防守汉中的东、北两面,主要是从汉水、上庸、子午谷、骆谷的进犯。 这种没有考证,自己瞎写的习惯以后最好改改。 |
留名 |
其三,汉中东路两围,多年无事。所谓敛兵聚谷者,主要指收拢汉中东部的黄金(今洋县城东六十里)、兴势(今洋县城北三十里)两围。黄金围自太和四年(230年,蜀建兴八年)曹真、司马懿欲经此攻汉中而退后,三十多年未用兵;兴势围自正始二年(244年,蜀延熙七年),曹爽由骆谷进攻汉中被王平在此拒退后,垂二十年未用兵。蜀汉自然对此多年驻兵空守,在兵力缺乏之时,退守重要城池,是为必然。 兴势、黄金二围,只能挡其东二路,不能挡其出斜谷之敌,亦非万全之策 ----------------------------------------------------------- 这又是没什么考证,只知道“兴势围”、“黄金谷”的围守,就在这里大发言辞,原来魏延所布置的汉中外围屯守只有这两处,是吗?真是“无知者无畏”呀,你当魏延、诸葛亮这帮人是吃干饭的? 《读史方舆纪要 卷五十六》: 1。白云城:○曹操城,在府北十七里。《志》云:蜀先主取汉中,操驰救,军遮要以临汉中。即此城也。 2。厄水戍:在府境。晋建兴初,梁州贼杨虎击刺史张光,屯于厄水。盖其地临水为险云。 3。箕山:县北十五里。山有秦王猎池及丙穴。道人谷,或云箕山之谷,亦谓之箕谷。谷口有石如门,曰石门,广二步,深八步,高一丈,相传蜀五丁所凿。汉高通之,以避子午之厄,为汉中入蜀之险蔽。 4。黄沙戍:县南五十里。《水经注》:汉水南有五丈溪,溪水侧有黄沙屯。蜀汉建兴九年,丞相亮围祁山。十年,劝农于黄沙,作木牛流马,即此地也。今为黄沙驿。栈道至此,始出险就平。 5。兴势山:县北二十里。亦曰兴势阪。山形如盆,外甚险,中有大谷。汉建安二十四年,先主于兴势作营。其后,武侯尝屯戍于此,为蜀汉之重镇。延熙五年,魏曹爽侵汉中。王平使刘敏多张旗帜,弥亘百余里。爽不得进。司马懿贻书曰:兴势至险,蜀已先据。若进不得战,退见邀绝,覆军必矣。爽惧,引还。 6。龙亭山:在县东二十里。《志》云:龙亭山,乃入子午谷之口。其山阪色,亦名赤阪。蜀汉建兴八年,魏曹真繇子午谷,司马懿繇西城汉水侵汉。武侯次于城固赤阪以待之。盖两道并进,此为总会之地也。 7。黄金谷:在县东八十五里。古谚云:山川险阻,黄金、子午。亦谓之黄金山,有黄金峭。汉置戍于此。张鲁筑城守之。南接汉川,北枕右道,险固之极,曰张鲁城,亦曰关城。蜀汉延熙五年,曹爽侵汉,自骆谷入汉中,诸将以兵少不敌。时蒋琬屯涪,欲待涪兵至,共击之。王平曰: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深祸。今先遣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帅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亦至,此计之得也。即率兵据之,爽果败却。后姜维议撤黄金、兴势诸围屯戍,钟会因得长驱入汉中也。又有铁城戍,在黄金戍东。城在山上,极险峻。 |
上接25楼: 8。罄险戍:在县西境。东晋宁康元年,梁州刺史杨亮遣其子广袭仇池,为苻秦梁州刺史杨安所败。亮惧,退守罄险。即此。○洛口戍,在县东。晋义熙六年,桓玄余党桓石绥因卢循入寇,起兵洛口,自称荆州刺史。胡氏曰:洛谷水南流注汉,所谓洛口也。 9。阳都坂:在县西北。《水经注》:水南经阳都坂东。坂自上及下,盘折一十九曲,西连寒泉岭。《汉中记》:自西城涉黄金峭、寒泉岭、阳都坂,皆峻百重、绝壁万寻者也。 10。西乐城:○石马城,在县东二十里。蜀汉建兴五年,武侯伐魏至汉中,屯于沔北阳平、石马。此即石马城。或以为诸葛垒,亦曰诸葛城。 11。定军山:县东南十里。有两峰对峙。汉建安二十三年,先主取汉中,与夏侯渊相拒于阳平关。久之,先主自阳平南度沔水,缘山稍前,营于定军山。渊引军来争,先主使黄忠乘高下击,遂斩渊。诸葛武侯葬于此山下,有武侯督军坛。又有八阵图在山之东麓,所谓高平旧垒也,遗址仅存。宋绍兴三年,金人陷洋州,逼兴元。刘子羽邀吴同守定军山,即此。《华阳国志》云:定军山,北临沔水。○武兴山,在县东北十五里。蜀汉置武兴督,盖以山名。 12。广石戍:在县西。先主谋取汉中,屯阳平关。魏将张合屯广石。先主攻之,不克。既而夏侯渊败没,自广石引兵还阳平。广石盖与阳平关相近也。又石团寨,在县西北。 13。武兴城:即今县。《元和志》云:先主以地当冲要,置武兴督守此。筑城甚固,周围五百许步,惟开西北一门,外有仓垒,三面周匝。自晋以后,皆谓之武兴城。 14。敖头戍:在旧县治西。《水经注》:汉水径黄金南,东历敖头,旧立仓储之所也。傍山通道,水陆险凑,置戍于此,统领流杂。 |
8楼,你说姜维会对钟会没有了解?不能料到钟会会反?司马昭都能预知钟会会反,姜维为何不能?况且裴松之注里已经说了姜维“投降”的目的,8楼没看见? |
上接27楼: 上面贴了这么多汉中外围的关城、军屯、戍卫,有些是曹操、张合修建的;有些是刘备、诸葛亮、魏延修建的;有些围守在两晋的西蜀战争中出现,已经不能考证到底是不是蜀汉时期修建的,我把它们都放在这里。 从这些史料,你能得出汉中的外围防线只有“兴势围”和“黄金谷”的观点?清清楚楚,汉中的外围据点和防线有很多,魏延采用的是堡垒和关城相结合的多点防御方式,这种防御体系不够坚固。 |
回复:29楼 黄金关也曾经被萧道成部队攻克,魏延那种方法也要足够的兵力镇守才行。 王平那次3W,曹爽7W。 姜维那次2W,钟会12W。 此消彼长了 |
汉、乐二城直至刘禅投降,“诸围守悉被后主敕,然后降下”。胡三省注为:“围守,即魏延所置汉中诸围之守也”。设若胡三省注释无误,汉中的诸围,当包括兴势、黄金二围,当时尚在蜀未失。姜维建议敛兵聚谷,并未撤销诸围。 《华阳国志》:柳隐,迁汉中【黄金围督】。景耀六年,魏镇西将军钟会伐蜀,入汉川,围戍多下。惟隐坚壁不动。会别将攻之,不能克。后主既降,以手令隐,乃诣会。 ----------------------------------------------------------------- 你们认为曹魏灭蜀时,蜀汉是按照魏延的战略呀,还是姜维的战略呀? 《三国志 钟会传》: 【蜀令诸围皆不得战,退还汉、乐二城守】。魏兴太守刘钦趣子午谷,诸军数道平行,至汉中。 “蜀令诸围皆不得战,退还汉、乐二城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呀?难道刘禅是按照魏延的战略进行的多围防守?如果《华阳国志》中的史料是真的,也只代表了“黄金围”守的坚持,其它的汉中外围防守据点呢?不是“围戍多下”吗?难道不是蜀汉主动放弃的? 这个战略不是姜维的汉中一围防守战略?他需不需要为汉中丢失服责任呀? |
回复:31楼 如果魏延那个方法因为叛敌和兵力不足失败,你是不是说是魏延的责任啊 |
兰州你又来黑姜维了。 |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三国 最新文章 |
荆州交易的实质 |
我一直很好奇,说糜芳背叛 |
关羽在荆州八年干了什么 |
这张图可能就是最接近真相的荆州情势 |
关于关羽北伐,为什么总有人想不通? |
话说合肥之战张辽高光时刻,为啥封赏不是第 |
其实曹髦造反也不是一点机会没有 |
为何三国前期的人才凋零后,大部分的后代都 |
马岱北伐之谜 |
曹魏为什么不主攻蜀汉?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