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后汉三国的地位和功绩是任何人也无法忽视的,''先帝每称操为能'',灭吕布,逐袁术,平袁绍,定乌桓,扫西凉,征汉中。拥有中国大半领土,人才鼎盛。可就是这样一个人,没有统一后汉乱世,不能不让人深思。 抛开他的败绩和那个成全''三国''的赤壁,因为这些是表象,我们讨论一下造成这一切的根本所在。一般是主客观和客观两方面。 首先是曹操本身,李世民说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馀,万乘之才不足。”这是有道理的,曹操身为军事统帅的时候能够让人看到一个乱世奸雄的能耐,在用人上他也算是物尽其用。可一提到''权力'',这就立刻让他敏感起来。首先是''兵权'',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曹操在世的时候有谁是独当一面,有临机决断,自行用兵的权利?张辽对东吴用兵只有防御权,没有见机进兵权;夏侯渊镇长安逐马超,杨阜向他求救,''渊因未得曹操言语,未敢动兵'',可见一斑。甚至出现了汉中之战时夏侯渊只带500兵排鹿角的情况。派于禁当关羽,自己还带大军驻于摩坡,不放心呀!是不是他手下没有这样的人才?当然有!司马义是历史证明的人才,还有张辽,曹仁,徐晃。。。。。。。曹操不放兵权有几个原因:1。他本身的才能,曹操作为一个了不起的军事家,他不需要有韩信,白起,徐达,自己就可以了。2。他的发家史,曹操起家靠的就是武威,所以他深知拥兵自重的可怕。3我们同时也不应该把曹操对兵权的控制说的太夸张,毕竟他没有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现象,将领们还是有拥有亲兵的权力的。只是说曹操在对''兵权下放''上不够有气魄!这也成就他每战必亲临,造成他的战功赫赫! 其次是对人才的宽容度。对于这一点,我们不要被曹操的人才庞大给蒙蔽了。曹操手下能人辈出是事实,但他对某方面高过自己的人的驾御能力却值得商榷。对刘备的使用,难道刘备真的就那麽执着自己打一片天下?当时他没有诸葛亮,当然不会想到占了荆州再取西川,还有联吴抗曹什么的。他能做的就是占个徐州,进而与曹操争衡,有点头脑的都知道自己这样胜算不大,为什么刘备不跟着曹操立下汗马功劳,名垂竹帛?这一方面是刘备本身''枭雄''的成分在作怪,另一方面就是曹操的驾御问题,陈寿的评价不是没道理的''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再说说旬氏叔侄,其实他们的死可以总结一句话''功高震主'',于是乎曹操容不下他们,杀!!!在这一点上曹操比汉高祖差远拉。主要是汉高在''杀的时机''上比曹操高明。走兽尽才烹犬,飞鸟未绝而藏良弓,说到底是曹操''万乘之才不足造成的。 最后附带说一下曹操在对袁绍降卒问题上的处理,历史是他坑杀近7万人,造成7年才平河北,这似乎是他''万乘之才不足造成的。其实我觉得曹操在这个问题上是权衡再三的,首先是粮草,再有是安置,造成曹操不可能使用或谴散他们,那只有放了和杀掉两条路。有人认为曹操杀他们显示出''万乘之才不足,其实不然。放他们天知道是不是放虎归山,认为放了降卒敌方士气瓦解,那只是我们现代人看这个问题的角度。当时如果袁氏2子和睦,放了这些人无异于白打了官渡之战,这不现实。换成是谁来当曹操,当时也会觉得只要平了河北,得天下举手之劳,所以曹操不在乎多花几年去平定它,当然他不知道自己会有赤壁之败。 再来看看曹操没能平定天下的客观因素。首先,他的对手,一个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乱世枭雄'',一个已历三世,人才辈出的孙氏。哪个也不是陈后主,也不是商纣王,个个都是强敌。这造成曹操赤壁之败,汉中之失,不能简单归为曹操无能。再有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限制,曹操成功于此,也受于此,毕竟每次出师他要有光明正大的理由。而这个''挟''也造成人心思汉,诸葛亮说''待天下有变'',什么变?就是人心思汉,关羽进军中原是受农民义军的拥护的,可见这对曹操的影响有多大。 最后我觉得曹操未能统一天下的原因,甚至是超越他本身''万乘之才不足''的原因,就是历史时机的不成熟。罗贯中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使用于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国的至理名言。曹操之于三国乱世他只是一个奠基者,在没完成各方面的融合,准备之前想统一他是不现实的。历史人物的使命是一定的,同时是有戏剧性的。如果柴荣不英年早逝,那中国还会有宋代百余年的屈辱史吗?可历史是赵家统一了天下,任何人也无法逆转。 总之曹操没有统一天下的原因是多重的,复杂的。''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馀,万乘之才不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但完全归结于此对曹操是不公平的,三国之所以被称为三国就是互相的斗智斗力,不是曹操个人能掌握得了的,曹操所处的环境和客观因素使他的贡献只能做''周文王'',做一个奠基人,而统一大业只能在后辈的手中完成。 哎!这就叫是''前人田地后人收,说什么龙争虎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