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唐朝 -> 唐贞观十三年与隋大业五年民户分布对比 -> 正文阅读 |
[唐朝]唐贞观十三年与隋大业五年民户分布对比[第1页] |
作者:wuanguo |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今天读翁俊雄的《唐初政区与人口》一书,初步感觉该书分析的比较详细,值得一看。 书中有一张表,是唐贞观十三年与隋大业五年的民户分布对比,我认为在讨论隋唐人口问题的时候,是值得参考的。明细如下: |
我觉得这张表,对于探讨隋末唐初人口锐减的原因,是有一些帮助的。 大家可以对照上表中人口锐减最厉害的地区,查一下史料,看看隋末唐初这些地区到底发生了什么。 |
都是战乱和运河重灾难啊。 |
隋粉会说 人口减少专家杨二广的人口减少治理成功的让隋朝富了,唐朝根本不配和隋朝比。 大业之暴虽然大量减少了人口,但是这都是眼光巨人杨二广在忙千古大业,大业成功了百姓暂时的牺牲是值得的应该的。 实在不行了就躺在地上骂街说这些减少的人口全是被李世民杀光了 |
隋末唐初,关内道的人口虽然下降的不如河南河北快,但是,经过战争破坏后,也非常虚弱,李渊入主长安后不久,颁布“定户口令”(《全唐文》卷1),要求部分人口就食剑南道: 比年寇盗,郡县饥荒,百姓流亡,十不存一。贸易妻子,奔波道路,虽加周给,无救倒悬。京师仓廪,军国资用,罄以恤民,便阙支拟。今岷嶓款服,蜀汉沃饶,闾里富於猗陶,菽粟同於水火。曩者储蓄,徵敛实繁,帑藏犹殷,宜垂拯济。木牛流马,非可转输,乐土重迁,理无从薄,则穷通之道,将由革变。外内户口见在京者,宜依本土置龄以下。下官部领,就食剑南诸郡。所有官物,随至籴给,明立条格,务使稳便。秋收丰实,更听进止。 |
河南河北果然是重灾区 |
冻国栋先生的《唐代人口问题研究》中也明确指出了唐初人口锐减的原因——“隋炀帝暴政和隋末战乱。尤其是河南、河北二道。河北是三次东征高丽的基地。另外,也指出了黄河以北地区在隋末时期已经"千里无烟"的地步了。” 关键就是肯看史料,肯去分析史料的也不会成为暴政的洗白剂。 |
剑南道户数不降反增,并且增加至165%,超一半以上。蜀中真是个避难的好地方,怪道玄宗要往成都跑,后来五代时入川的只要有些本事的都能守蛮长时间太平日子。 有一个问题,随人口增长,剑南道的县的数量也从102增加到212,这是由于人口增长重新划分的呢,还是开拓荒地自然增长的呢? 本人对这方面刚开始接触,单从表中找不出什么联系,如河北道户数降至16%,县数反而从155升至166;岭南户数基本没变,但县数从152升至266。而全国县的总数从1286升至1563,增长不是很多。从表面看是从新划分过了? |
@落尘听风 据《旧唐书》志18记载,“自隋季丧乱,群盗初附,权置州郡,倍于开皇、大业之间,贞观元年,悉令并省”。 据《新唐书》志27记载,“然天下初定,权置州郡颇多。太宗元年,始命并省”。 据《通典》州郡典记载,“自因隋季分割州府,倍多前代。贞观初,并省州县”。 我认为这只是唐代初期行政区划的一个时代特点。武德年间更严重,贞观年间已经并省不少了。 |
为什么唐初河北河南河东人口这么稀少,突厥却没有攻下呢? |
@wuanguo 承楼上教,但如河北道、河东道及陇右道等战乱地区由于战时不同地方武装占领,因而县数增多可以理解。但“隋末剑南独无寇盗,属者辽东之役,剑南复不预及,其百姓富庶”,那么“权置”那么多州郡(州郡数由14增加到45,县数则由102增加到212),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呢?江南道亦如是。 另,有如河南道、山南道、淮南道等,县数减少而州郡数反增(如河南道县数由225降低到188,但州郡数则由26增加到32),其特征都是户数相较大业年间大幅减少,应是很典型的归因于战乱缘故。 |
这不可能吧 隋末战争死几千万? |
这个有问题吧?确定? |
帮顶 帮顶 帮顶 帮顶 帮顶 帮顶 帮顶 帮顶 帮顶 帮顶 |
看见过个资料 到开元年间 人口还不如 大业, 感觉这种数字疑问很多,唐初到开元还算太平盛世,人口怎么就不恢复呢, 户籍数字不代表真实数据 即使现代中国也如此 |
一个问题为什么隋粉动不动就拿终唐户数不及大业年间来黑李世民,可在我看来这事更说明杨广残暴。 |
云南省的维基百科上说 公元621年,唐朝于云南境内设置姚州地方行政区 我不懂这段历史。不知道武德、贞观年间对云南地区的统治是怎麼样的 不过查隋书地理志。当中没有包含今云南地区的 这应该能解释剑南道的郡县数、人口的暴增。撇去这一部分,实际的人口增长估计和江南道差不多 |
杨广的一生就死在大业上了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们拨动我万里船 |
好文章 |
看看资料贴也很受益匪浅! |
隋末唐初,关内道的人口虽然下降的不如河南河北快,但是,经过战争破坏后,也非常虚弱,李渊入主长安后不久,颁布“定户口令”(《全唐文》卷1),要求部分人口就食剑南道: 比年寇盗,郡县饥荒,百姓流亡,十不存一。贸易妻子,奔波道路,虽加周给,无救倒悬。京师仓廪,军国资用,罄以恤民,便阙支拟。今岷嶓款服,蜀汉沃饶,闾里富於猗陶,菽粟同於水火。曩者储蓄,徵敛实繁,帑藏犹殷,宜垂拯济。木牛流马,非可转输,乐土重迁,理无从薄,则穷通之道,将由革变。外内户口见在京者,宜依本土置龄以下。下官部领,就食剑南诸郡。所有官物,随至籴给,明立条格,务使稳便。秋收丰实,更听进止。 |
关于大运河, 大运河的绝大部分功绩不是隋朝杨广的。 大运河能造福后人、造福千秋,那是数千年来从春秋到清朝众多王朝修运河、疏浚整修运河的功劳。 (那些拿诗词里一些夸张的描写去吹杨广与运河的,就省省吧,诗词里的夸张的描写不能当真。) 隋朝杨广那所谓的开隋唐大运河实际做的几乎都是靠北周留下的丰厚人力物力去疏浚从春秋到南北朝众多王朝已经开凿留下的旧河道。在对大运河的开凿疏浚整修方面,隋朝杨广时期做的远不如唐、北宋长期做的多。何况唐、北宋时靠自己发展的人力物力做的,而隋朝杨广是靠北周留下的人力物力做的。 首先,分清元朝京杭大运河与隋唐大运河,用到现代的是元朝京杭大运河,而不是隋唐大运河。 其次,隋唐大运河的河道几乎都是春秋到南北朝众多王朝已经开凿留下的。隋文帝的广通渠(又称富民渠、永济渠)实际上是对汉代开凿留下的槽渠的疏浚,隋文帝还用了吴国邗沟故道;隋炀帝山阳渎是疏浚东汉邗沟;江南运河是疏浚吴国所开运河、秦丹徒运河等、汉朝以及六朝所开运河等;通济渠是疏浚阳渠故道、汴渠故道(此外还用了黄河天然河道);永济渠是疏浚屯氏古渎、曹操等开的白沟等(此外还用了沁水清水等天然河道)。 杨广修的隋唐大运河的河道几乎都是从春秋到南北朝众多王朝开凿留下的运河河道,而元朝修京杭大运河的大部分河道不是隋朝大运河的河道。 最后,隋唐大运河在隋炀帝时期就已经开始湮塞,之后的唐、后周、北宋经常开凿疏浚整治才能令隋唐大运河可以继续使用,失去这些王朝的开凿疏浚整治之后,隋唐大运河很快湮塞了。南宋时隋唐大运河的一些河道湮塞的几乎与岸平齐,“几与岸平……亦有作屋其上”。 元朝开凿京杭大运河,明清也经常疏浚整修大运河保证其使用。大运河能造福千年,那是从春秋到清朝几千年来众多王朝修运河的功劳。 隋炀帝杨广靠着北周留下的丰厚人力物力,去疏浚从春秋到南北朝众多王朝开凿留下的大量运河河道,才修了隋唐大运河,结果还经常湮塞。隋炀帝时期隋唐大运河已经开始湮塞。后来,唐、后周、北宋要经常疏浚、整修隋唐大运河(疏浚,包括且不限于开挖、扩宽、挖深河道),才能令隋唐大运河可以继续使用。如果没有及时疏浚、整修隋唐大运河,隋唐大运河的河道甚至会湮塞的几乎与岸平齐,“几与岸平……亦有作屋其上”。 根据曾长期研究古代地理与河道、专门研究过这一问题的岑仲勉的成果,不应过度推崇、过分高估隋炀帝修运河。在隋炀帝之前,许多王朝已经修过大运河的很多部分,在隋炀帝之后,唐朝宋朝等须时常疏浚,才能利用。(疏浚,包括且不限于开挖、扩宽、挖深河道。) 唐、后周、北宋经常开凿疏浚整修隋唐大运河,才使隋唐大运河可以继续使用。如果没有这些王朝的努力,隋唐大运河很快就会湮塞的无法使用,隋唐大运河很多部分甚至会堙塞成平地。 隋唐大运河需要非常频繁的疏浚整治, 唐朝曾每年疏浚整修隋唐大运河。《旧唐书》列传第七十三记载 唐朝“河、汴有初,不修则毁淀,故每年正月发近县丁男,塞长茭,决沮淤……” 唐朝长期经常疏浚整修大运河,而且唐朝还开凿了大运河的部分河道。 当宋金对立时,隋唐大运河在淮河以北的水道缺乏及时的开凿疏浚整修,结果完全堙塞,车马道路,或给人盖房居住,有些地方甚至几乎与岸平齐。 楼钥在宋孝宗乾道年间(1165—1174)出使金国的时候,在路上曾亲眼看见淮河以北运河水道荒废的情形。他的《北行日录》卷上云:三日甲申,……宿宿州。自离泗州循汴而行,至此河益堙塞,几与岸平。车马皆由其中,亦有作屋其上。 |
隋炀帝杨广既是暴君,也是昏君。 隋朝有北周留下的丰厚遗产(庞大疆域、大量人口人力物力、强大国家),本来即将迎来盛世了,但是却被杨广短短数年就败坏成了隋末烂摊子与恶劣局势,不仅败坏了北周留下的丰厚遗产,还对后面的朝代造成了极大困难与负面影响。 隋朝杨广造成极其严重的隋末大乱,彻底败坏了北周留下的丰厚遗产(庞大疆域、大量人口人力物力、强大国家),严重削弱了华夏,人口户口锐减到约200万户,疆域大量丢失,严重分裂,内外众多强敌,连吐谷浑都返回故地还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县却防御不了,而隋末dong突厥崛起达到“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极盛程度,一度围杨广于雁门,杨广脱险后至死没报此仇,至死没能削弱突厥,隋末dong突厥还把河西、陇右、陕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等地纳入势力范围,突厥可汗想效法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 ……隋朝杨广不收拾他留下的隋末烂摊子与恶劣局势,反而到江都去醉生梦死去了……隋朝杨广留下的是隋末烂摊子与恶劣局势,华夏面临突厥吐谷浑等N胡乱华的危险。隋朝杨广是既罪在当时,又罪在千秋。多亏后来李渊李世民击败众多强敌,改变了恶劣局势,阻止了“罪在千秋”。 实际杨广没有多少远见、韬略。杨广这种通过挥霍、败坏前人留下的丰厚遗产去满足自己的幻想,造成烂摊子与恶劣局势后不收拾、反而躲江都去醉生梦死,远不是什么战略构想、伟大计划,反而类似幼儿的胡作非为、闯祸了就不管了。 杨广那些所谓的功绩,其实很大部分是其他朝代、其他人的功绩被挪用给了杨广的(例如,科举制度、大运河的功绩大部分不是杨广的;杨广有前人留下的丰厚遗产,修的东都竟然“无外城,仅有短垣而已”,后世武则天 才修了洛阳外城……具体说明在之后的段落里);还有一些根本不是功绩(例如,搞垮突厥的根本不是杨广,杨广反而导致突厥崛起入侵;杨广三征高句丽结果导致天下大乱对华夏的破坏远大于对高句丽的破坏,对后世征高句丽反而有不利影响;杨广根本没有打压世家门阀,杨广仍然重用世家门阀……); 还有一些是杨广靠挥霍北周、隋朝文帝留下的丰厚遗产人力物力做事,结果造成大乱,严重损害了华夏的实力。 隋炀帝就没有定下什么计划。唐朝前期的发展路线根据就不是沿着隋炀帝定下的计划实施。唐朝占据漠南、西域、漠北,而隋炀帝没有占据漠南、漠北,反而丢了河套,隋炀帝只是很短暂的占据了西域东部的一小部分。 唐朝这疆域扩张实际是李渊与李世民定下的计划,先后由李渊、李世民、李治实施。 从617年李渊太原起兵开始,到668年唐高宗灭高句丽,唐朝可不只是灭掉了突厥汗国、吐谷浑汗国和高句丽。617年李渊李世民起兵时只有太原一地,面对内外众多强敌。(李渊起兵之前,隋朝已经统治崩溃、名存实亡。 隋炀帝杨广造成隋末大乱,华夏被严重分裂内战削弱,外敌崛起入侵,形势非常恶劣。李渊起兵时地盘极小、只有太原,因为隋炀帝留下的恶劣形势,为了防止突厥与刘武周攻打,李渊才暂时结好突厥。后来李渊建立唐朝之后,不久就与突厥开战。唐朝一面打败众多敌人,扩张,进行统一战争,另一面抵御突厥,还消灭突厥支持的割据势力,削弱了突厥可汗的力量与威望,还分化突厥。) 李渊李世民攻灭众多强敌,完成统一。李世民登基之后,攻灭了突厥汗国、薛延陀汗国、西域诸国等势力,并且占据了漠南、西域、漠北这广大疆域,并且真正在这些地区建立了统治,使唐朝开始统治漠南、西域、漠北。李世民还出兵彻底打垮了吐谷浑汗国,吐谷浑成为被唐朝控制的下属;李世民出兵打败了吐蕃、西突厥、松外诸蛮、高句丽,松外诸蛮归降于唐朝,吐蕃退出党项白兰羌吐谷浑,吐蕃、西突厥、高句丽称臣于唐朝唐太宗。唐太宗征高句丽的结果是唐太宗取得的战果远大于损失(与隋炀帝那损失远大于战果不同)。之后唐高宗又攻灭西突厥汗国、百济、高句丽等。 李世民是结束了隋炀帝留下的隋末恶劣形势与隋末大乱。 隋炀帝的那些功绩,但凡拥有北周、陈、隋朝隋文帝留下的那丰厚遗产,并且皇帝不是傻子,就能做成。而杨广诛杀贤臣高颎、宇文弼、贺若弼、张衡、薛道衡等,言者有罪,如再不称昏君,真不知昏君其为何物了。隋朝征高句丽,在国力军力上都拥有绝对优势,却因为杨广的战略错误而一头栽在高句丽手下。 相比而言,隋炀帝杨广严重损害了绝大部分平民百姓的利益。隋炀帝杨广对绝大部分平民百姓的利益的损害远大于他对知识分子阶层、士人阶级士族阶层、贵族阶层的利益的损害。 隋炀帝杨广重用关陇贵族阶层、贵族门阀阶层。 隋朝的灭亡,不是因为隋炀帝得罪关陇贵族阶层、贵族门阀阶层,不是因为遭到关陇贵族阶层、贵族门阀阶层的反抗,而是因为隋炀帝过度残暴征敛与统治导致的大量百姓农民起义使隋朝统治崩溃名存实亡。 何况,关陇集团(关陇贵族集团)这个概念,只是历史学界部分人(陈寅恪)提出的,而历史学界仍然有很多人不认可这个概念。 即使历史学家里认可这个概念的那部分人里,还有认为关陇集团在隋文帝时期就解体了、退出历史舞台了的。例如历史学家雷依群的《论关陇集团》指出,隋文帝时关陇集团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北周武帝宇文邕的改革将府兵以及地方豪强大族所控制的农民改为直接为朝廷所掌握。杨坚接手北周,早在开皇初年,隋文帝就已经把府兵收归国家与皇帝了。关陇贵族集团、门阀贵族已无力推翻隋朝。关陇贵族集团、门阀贵族反而要讨好隋炀帝杨广。甚至最后天下大乱时杨广仍然能废了苏威,而苏威却仍然忠心于杨广,劝杨广深固根本。 实际在杨广整个统治时期里,杨广是重用、包庇大部分关陇集团(关陇贵族集团)、贵族门阀的。杨广杀的那几个贵族最多只算是贵族内斗,根本不是打击 关陇集团(关陇贵族集团)、贵族门阀。就像乾隆杀几个旗人贵族,绝不是要打击、消灭旗人集团。 最早爆发的是百姓农民起义,隋朝对其镇压、斩杀,却没能禁止,仍然有新的起义出现,“敕都尉、鹰扬与郡县相知追捕,随获斩决;然莫能禁止”。 而之后贵族杨玄感的起事却迅速被杨广平定了。 杨广第三次征高句丽时,杨广的征敛与统治更加残暴,导致大量百姓农民起义,使隋朝统治崩溃、名存实亡。 在百姓农民起义已经使隋朝统治崩溃、名存实亡之后,李渊李世民才起兵。李渊起兵时几乎只有太原一地,李渊李世民击败众多强敌、打下的天下、统一并扩张出庞大疆域,唐朝的天下实际是李渊李世民打下的,而不是取自隋朝的。 看隋朝杨坚杨广的诏书,仍然是让五品以上官员推荐人,没有允许平民“投牒自进”参加,并不具备科举的本质与主要特点,反而在实质上仍然是察举制(如果隋朝这算是科举的话,那么早在汉朝就已经有科举了)。后面会说明,唐朝才开始真正具备科举制的本质与主要特征。 。 【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投牒自进”和考试黜落法虽然在南北朝后期已露出了端倪,但正式出现却在唐朝。隋代尽管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实行的实质仍然是察举制,具体见研究过科举制的历史学家何忠礼的《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唐长孺 的《南北朝后期科举制度的萌芽》《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 、金铮 的《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 隋朝没有做到在原则上允许平民‘投牒自进’。与之前相比,隋朝没有增加削弱门阀贵族的作用,根本不是与门阀正面对抗,更没有开辟寒门的仕途通道。 说李唐坐享其成,就搞笑了。 北周、陈留给隋朝丰厚的遗产,而隋朝留下的是破坏严重、人口户口锐减四分之三、内外众多强敌的隋末烂摊子与恶劣局势。 隋朝后期,吐谷浑、突厥倒是坐享其成了。 华夏被严重削弱,吐谷浑返回故地并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县防御不了,而突厥崛起“戎狄炽强,古未有也”,把隋朝中原的部分地区纳入势力范围,突厥可汗想效法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隋朝留下的是要突厥吐谷浑等N胡乱华、亡天下的恶劣局势,危害后世,不要因为后来李唐扭转了这恶劣局势就认为隋朝留下的烂摊子、恶劣局势不曾存在过。 隋朝人口顶峰,既没达到汉朝人口顶峰,也没达到唐朝人口顶峰。隋朝灭亡的原因绝不是人口过多。 隋炀帝杨广,不顾百姓承受能力、动摇国本去征高句丽,过度残暴征敛与统治,逼的百姓农民大规模起义,导致隋朝统治崩溃、名存实亡。 征高句丽不一定是错的,但是像隋炀帝那样不顾百姓承受能力、动摇国本去征高句丽,就错的严重了。结果,高句丽还在、还俘获大量隋人不放还,隋朝却大乱灭亡,并且大乱严重损害了华夏实力。 隋炀帝征高句丽,给华夏带来的破坏远大于对高句丽的破坏,对后世征高句丽反而有不利影响。 别拿蒙曼给杨广开脱了。蒙曼已经极力给杨广说好话了。但是,即使是蒙曼也承认杨广是昏君。 看《蒙曼说隋 隋炀帝杨广》中所说:“他(杨广)是个暴君。为了征讨高句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不顾客观条件,任性妄为,把百姓和国家都拖进了灾难中,所以叫暴君……他(杨广)是昏君……在这第三时期,他已经不知道自己的责任是什么,也不想履行什么责任了,只是浑浑噩噩地混日子,所叫昏君。” 为了给杨广的评价好一些,蒙曼极力缩小杨广昏君的范围,但是仍然承认杨广是暴君,也是昏君。 |
杨广根本没资格与秦始皇比。秦始皇统一;而北周留下丰厚遗产、强大帝国,隋文帝接手北周的丰厚遗产,灭陈统一,而隋炀帝接手北周、陈、隋文帝几代人留下的丰厚的遗产,短短几年就败坏成了人口凋敝锐减到不足之前的四分之一、经济被严重破坏、严重分裂、外敌空前强大的恶劣局面。 隋文帝接手北周的丰厚遗产,灭陈,后有隋文帝杨坚策划,中有高颎真正指挥,三军谘禀皆取断于高颎,前有贺若弼和韩擒虎等名将在前线作战,杨广几乎只是个挂名的统帅。 北周时期,突厥室点密西征,西突厥实际已经割据行政,突厥实质已经分裂。隋文帝时期,突厥入寇,杨广率军出征,却没有什么斩获就返回了。是隋文帝、长孙晟、杨素分化搞垮了突厥。 而在隋炀帝后期,突厥被养的空前强大,一度把隋炀帝包围在雁门,隋炀帝脱险后至死没报此仇,对突厥无可奈何。隋末突厥将河西、陇右、山西北部、陕西北部、河北等地纳入势力范围,突厥可汗还想效仿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而隋炀帝对此无可奈何,隋炀帝反而躲到江都去了。 “隋大业之乱,始毕可汗咄吉嗣立,华人多往依之,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皆役属,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倔起虎视,悉臣尊之。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 大运河。 所谓的隋炀帝开大运河其实隋炀帝做的是靠着北周、陈留下的丰厚人力物力去疏浚从春秋到南北朝众多王朝早就开凿留下的大量运河河道,才修出隋唐大运河,结果还经常湮塞。唐、后周、宋经常疏浚、整修隋唐大运河(疏浚,包括且不限于开挖、扩宽、挖深河道),才能令隋唐大运河可以继续使用。如果没有唐、后周、宋等及时疏浚、整修隋唐大运河,隋唐大运河的河道甚至会湮塞的几乎与岸平齐,“几与岸平……亦有作屋其上”。 开凿大运河、修大运河的大部分功劳不是隋朝杨广的。 分清元朝京杭大运河与隋唐大运河。 用到现代的是元朝京杭大运河,而不是隋唐大运河。而且,杨广修隋唐大运河的河道几乎都是从春秋到南北朝众多王朝早已开凿留下的大量运河河道,而元朝修京杭大运河的大部分河道不是隋唐大运河的河道。 元朝开凿京杭大运河,明清也经常修大运河保证其使用。 大运河能造福千年,那是从春秋到清朝几千年来众多王朝修运河的功劳。 隋炀帝苦了百姓是真的,逼的百姓没活路纷纷起义;但是,“便宜了后人”、“好处都让唐朝占了”、“李唐坐享其成”就假了、搞笑了,北周、陈留给隋朝丰厚的遗产,而隋朝与隋炀帝留下的是破坏严重、人口户口锐减四分之三、内外众多强敌的烂摊子。 隋炀帝杨广把北周、陈、隋朝隋文帝留下的丰厚遗产败坏殆尽,严重削弱了华夏,造成严重大乱,人口户口锐减到约200万户,疆域大量丢失、严重分裂,内外众多强敌,留下严重的烂摊子,留下的是亡天下的局面,突厥要入主中原了,这是要便宜了突厥、好处要让突厥占了。 多亏李渊李世民阻止了突厥入主中原,才让华夏没灭亡。 李渊起兵之前,隋朝已经统治崩溃、名存实亡。 隋炀帝杨广造成隋末大乱,华夏被严重分裂内战削弱,外敌崛起入侵,形势非常恶劣。李渊起兵时地盘极小、只有太原,因为隋炀帝留下的恶劣形势,为了防止突厥与刘武周攻打自己,李渊才暂时结好突厥。后来李渊建立唐朝之后,不久就与突厥开战。唐朝一面打败众多敌人,扩张,进行统一战争,另一面抵御突厥,还消灭突厥支持的割据势力,削弱了突厥可汗的力量与威望,还分化突厥。 历史大家王永兴《唐代前期军事史略论稿》指出:隋末华夏弱,而突厥极强,突厥可汗想要做拓跋道武帝第二、取得中原,而华夏有不世出之人杰李世民,李渊李世民数年苦战,不仅统一,还抵御突厥,粉碎了突厥可汗想做北魏道武帝第二、取得中原的企图,因而【保卫了华夏民鎻族几千年的文明】;还消灭了突厥支持的多个割据势力,削弱了突厥可汗的力量与威望。 隋炀帝靠着前人留下的丰厚遗产与国力,搞扩张,结果他那点扩张成果都被他自己丢了,没有留给下一代,甚至北周留下的疆域也被隋炀帝丢了很多,河西、陇右、部分中原地区被突厥纳入势力范围。 其他地区也被各势力占据,隋炀帝只剩下个江都。 隋炀帝征吐谷浑,在吐谷浑设置郡,但隋炀帝设的几个郡除了最东边最小的河源郡以外、其他几个郡根本没有被隋朝控制。隋炀帝派伏顺去管理吐谷浑余部,结果根本无法到达,吐谷浑不仅返回故地,还进攻隋朝河右,隋朝郡县却无力防御。 隋炀帝征高句丽,第一次仅损失的隋军已经超过34万,隋朝的大量粮草、兵器等物资丢给了高句丽,运输人员也大量损失。百姓被隋炀帝的残暴征敛逼的没活路,纷纷起义。 二征高句丽,杨玄感反了,但是,杨玄感这种大贵族造反,却被隋炀帝迅速剿灭了,贵族门阀无力动摇隋炀帝的统治。这次隋炀帝再次把大量粮草、兵器等物资丢给了高句丽。 三征高句丽,最后高句丽表面上服软,实际却俘获大批隋人不放还,“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 愈演愈烈的农民起义窦建德、瓦岗军、杜伏威辅公祏等等屡次消灭隋军主力,使隋朝统治崩溃。 |
隋末战乱以及人口大减正是杨广造成的。先是杨广的过度暴政导致大量百姓死亡,然后杨广的过度暴政导致幸存的百姓活不下去而纷纷起义,杨广的过度暴政导致的大乱也造成大量百姓死亡。 隋末大乱人口骤减,主要责任在杨广。 而唐朝李渊李世民较快平定天下、统一,还较快结束了战乱,不仅阻止了人口继续减少,还使社会、百姓获得安定,社会、人口、经济、文化各方面开始发展。 隋炀帝的暴政以及其暴政导致的天下大乱造成人口户口锐减四分之三以上。请问,隋炀吹们哪个愿意自己全家全族死四分之三以上去满足隋炀帝的为所欲为? 看君主接手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 如果一个君主接手的是大乱的烂摊子,那他留下一个烂摊子,别人也难以苛责他。但是杨广接手的是前人留下的外无强敌、内部人口众多贮备雄厚的状况良好的隋朝,却被隋炀帝折腾的民不聊生,天下大乱,“自古以来,未有如隋室丧乱之甚”,“古来虽复时遭丧乱,未有如隋日者”,严重削弱华夏,而外敌突厥崛起要入主中原。 隋朝杨广造成极其严重的隋末大乱,彻底败坏了北周留下的丰厚遗产(庞大疆域、大量人口人力物力、强大国家),严重削弱华夏,人口户口锐减到约200万户,疆域大量丢失,严重分裂,内外众多强敌,连吐谷浑都返回故地还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县却防御不了,而隋末dong突厥崛起达到“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极盛程度,一度围杨广于雁门,杨广脱险后至死没报此仇,至死没能削弱突厥,隋末dong突厥还把河西、陇右、陕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等地纳入势力范围,突厥可汗想效法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隋朝杨广不收拾他留下的隋末烂摊子与恶劣局势,反而到江都去醉生梦死去了……隋朝杨广留下的是隋末烂摊子与恶劣局势,华夏面临突厥吐谷浑等N胡乱华的危险,隋朝杨广是既罪在当时,又罪在千秋。多亏李渊李世民击败众多强敌,改变了恶劣局势,阻止了“罪在千秋”。 |
拿隋朝鼎盛时期跟贞观年间比,不合理。 看看隋朝接手的北周、陈是多么富足,人口多么庞大。而隋朝大乱留下的烂摊子人口户口凋敝锐减到什么程度。 北周“留给”隋朝约690万户以及约690万户以外的大量隐漏瞒报户口(根据历史学家岑仲勉、杨志玖等人的考证),隋朝吞并陈的户口,通过大索貌阅等手段清查北周、陈的隐漏瞒报户口,使开皇年间就达870万户(《资治通鉴》:“隋开皇中,户八百七十万”),隋朝鼎盛时期达890万户,这主要是靠北周留下的实际人口户口多。而隋朝杨广造成隋末严重的大乱,隋朝留下200余万户(《通典》记载“(隋)末年离乱,至武德有二百馀万户”),以及内外众多强敌、破坏空前严重、疆域丢失、严重分裂的隋末烂摊子。 隋朝人口高速增长,其实并不是隋朝实际人口高速增长,而是隋朝极力清查北周、陈留下的隐漏户口,把本来就存在但是没统计上来的人口户口清查出来,导致账面人口户口高速增长。隋朝开皇年间的870万户、以及隋朝顶峰的890万户4600万人,绝大多数是靠清查北周、陈留下的众多隐瞒人口户口。 而隋末大乱,只留下200余万户。李渊时期还在进行统一战争、收拾隋炀帝留下的恶劣局势。隋炀帝造成的人口户口大量减弱,主要是隋炀帝造成的大量人口死亡、隋炀帝造成的隋末大乱导致的大量人口死亡,隋炀帝造成的隋末大乱破坏太严重,不是短时间内能把人口恢复的。 唐朝贞观十三年已恢复到3041871户(冻国栋 《中国人口史》第二卷统计的《旧唐书》诸州户口数 )。这已经是比较快的人口增长了。 隋朝接手北周、陈的丰厚遗产得来的顶峰,跟唐朝收拾隋朝留下的烂摊子比? 怎么不与唐朝顶峰时比呢? 李渊起兵时地盘极小,之后,唐朝自己扩张出较大的疆域,自己发展出盛世。 唐太宗时期四面扩张作战取胜,并且开始使唐朝占据庞大疆域。唐太宗时期唐朝的疆域已经远超过隋朝顶峰疆域。 经过唐朝自己的发展,唐玄宗时期,唐朝进入盛世。唐朝人口顶峰出现在天宝年间。唐朝在人口、经济等方面也远超过了隋朝的顶峰。 某些人提到隋朝耕地开垦量。但是,毕生从事隋唐史研究的历史学家汪篯也早就提出隋朝那垦田数不是真实的。 那是应授田数,不是隋朝实际的耕地数。 看看隋朝耕地数的两个奇葩的数据:“隋开皇九年已垦田地1944万顷,大业中期已垦田地5585万顷。”换算成亩,约为“隋开皇九年已垦田地19亿亩,大业中期已垦田地55亿亩”(若考虑到度量衡的换算,那么这开皇九年为15亿亩、大业中期为43.5亿亩,考虑到大业三年曾改度量衡,则大业中期为16亿亩,据汪篯《隋唐史论稿》),1957年中国才有16.8亿亩耕地,这还是几千年发展的结果。 而那几个隋朝耕地数,要么超过1957年的中国数倍,要么与1957年的中国差不多。但是,1957年的中国,有18%或以上的耕地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云南、贵州,而隋朝没有控制这些地区,而且隋朝在这些地区没有耕地;1957年的中国有约20%的耕地在江南和岭南,但是隋朝在这些地方只有70万户,还有大片地区没有深入开发;所以隋朝的耕地数是绝不可能超过、也绝不可能接近1957年中国的耕地数,隋朝这耕地数是假的、是被严重夸大的。(汪篯《隋唐史论稿》) 实际上,早在《通典》里就提出隋朝这垦田数不是真实的,“恐本史之非实”。 而毕生从事隋唐史研究的历史学家汪篯,也早就提出隋朝这垦田数不是真实的。 看看其他朝代耕地最多时的数据, 西汉平帝元始2年,耕地面积约8.27亿亩, 东汉安帝延光4年,耕地面积约6.94亿亩, 明神宗万历30年,耕地面积约11.62亿亩, 清光绪13年,耕地9.12亿亩, (参考《明神宗实录》、《光绪会典》、《我国历代耕地面积的变化》等,) 看人口顶峰,以上几个朝代的人口都远超过隋朝的人口,看疆域,西汉、东汉、明朝疆域并不比隋朝小,历代耕地主要集中的地区,也大多在这些朝代的疆域范围内,而清朝疆域则远超隋朝。 但是,隋朝耕地数居然远超这些朝代。超过汉朝还有可能,但是,竟然远超明朝、清朝。要知道,明朝、清朝的技术远超隋朝,而且明朝、清朝的南方的开发程度也远超隋朝。可见,隋朝垦田数是假的,是被严重夸大的。 根据历史学家的《中国古代经济简史》,唐朝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各方面都远超过了隋朝,唐朝经济远超过隋朝。 根据历史学家王仲荦的《隋唐五代史》,唐朝农业有很大发展,水利事业、农业生产工具也有很大发展,耕地面积增多,亩产量增加;唐朝手工业、商业也有很大发展。 |
魏晋时期,已经有了五省六部(五曹六部),到了周隋时期,因为其中两省太无用,而演变成为三省六部。 在唐朝,已经开始向两省转变。 到了宋朝,三省已经名存实亡,虽然名为三省,但是实质是一省,而且主要只能已经被转移到其他机构。六部继续沿用,但是六部不是隋朝开始的。 何况,三省六部制不是隋炀帝开创的。 三省六部制来源于魏晋。后来,隋朝隋文帝开三省六部制,但是唐太宗实际完成了三省六部制,即三省平行。 唐太宗有五花判事,死刑复奏等等制度设计。 唐太宗主持推出了古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水利法典――《水部式》,促进了唐代的水利事业发展和社会、经济繁荣,更对其后的朝代产生了重大、深刻的影响。 唐朝开始在科举中做到允许平民‘投牒自进’。【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应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投牒自进”和考试黜落法虽然在南北朝后期已露出了端倪,但正式出现却在唐朝。隋代尽管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实行的实质仍然是察举制,具体见研究过科举制的历史学家何忠礼的《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唐长孺 的《南北朝后期科举制度的萌芽》《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 、金铮 的《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 隋朝隋文帝、隋炀帝都没有做到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而仍然是让高官推荐人,隋朝隋文帝、隋炀帝那所谓的“科举”其实与汉朝的察举制没有本质区别。隋朝没有开辟新的晋升通道,没有为寒门、平民开辟新的社会晋升通道。 唐朝开始做到了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这才开辟了新的晋升通道,为寒门、平民开辟了新的社会晋升通道。 李渊起兵之前,隋朝已经统治崩溃、名存实亡。 隋炀帝杨广造成隋末大乱,华夏被严重削弱,外敌崛起入侵,外敌突厥要入主中原,形势非常恶劣。李渊起兵时地盘极小、只有太原,因为隋炀帝留下的恶劣形势,为了防止突厥与刘武周攻打,李渊才暂时结好突厥。后来李渊建立唐朝之后,不久就与突厥开战。唐朝一面打败众多敌人,扩张,进行统一战争,另一面抵御突厥,还消灭突厥支持的割据势力,削弱了突厥可汗的力量与威望,还分化突厥。 之后,唐太宗李世民派唐军攻灭突厥汗国、薛延陀汗国、西域诸国,并且使唐朝开始统治漠南、漠北、西域。唐朝真正统治了这些地区,不仅在这些地区设置统治机构,还能在当地任免、处置官员,征兵,并且控制了当地的政治、军事、外交,唐朝甚至在漠北收税,漠北诸部每年缴纳貂皮作为赋税,而唐朝对漠南、西域的控制还要强于对漠北的控制。 李世民还派唐军攻灭吐谷浑汗国,并且使吐谷浑成为被唐朝控制的下属;李世民还派唐军唐军还打败吐蕃、西突厥、高句丽、松外诸蛮;松外诸蛮归降于唐朝;吐蕃退出党项、吐谷浑、白兰羌等;吐蕃、西突厥、高句丽称臣于唐朝李世民。 隋朝杨广使华夏面临外敌入主中原的危险。多亏后来李渊李世民攻灭众多内外强敌,结束了隋朝杨广留下的隋末大乱与恶劣形势,解决了这危险。 其中,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亲自指挥、参与多次重要大战、立下大功,为统一、较快结束隋末大乱与恶劣形势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世民登基之后,派唐军四面扩张作战取胜,不仅结束了隋朝杨广留下的恶劣形势,还占据庞大疆域,建立了华夏王朝在周边的权威。 之前隋朝杨广造成的隋末大乱对人口、物资、经济等等各方面都有极其严重的破坏,隋末唐初只有200万户人口(《通典》记载“(隋)末年离乱,至武德有二百馀万户”),但是唐太宗以这么少的人力物力,却建立了战斗力非常强大的军队,不仅四面扩张作战取胜,而且同时保证了绝大部分华夏百姓的安宁,保证了华夏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还兴修了数十处水利工程;而且在贞观年间二十余年的时间里,人口从约200万户增长到近380万户,这是古代中国历史上人口增长率较高的时期之一。 (因为各时期的初始人口、时期长短往往不同,所以应该用比较各时期的“人口增长率”来比较各时期的人口增长情况。而贞观年间是古代中国历史上人口增长率较高的时期之一。) 唐太宗统治时期没有百姓农民起义,只有少量獠人造反,但是獠人造反并不是百姓农民起义,而是被征服民族造反,而且唐太宗时期很快平定了獠人造反。 蜀人出钱造船导致蜀人生活困难,唐太宗知道之后,立即下令改成官方代替蜀人出钱造船。 [ 历史大家、隋唐史泰斗王永兴《唐代前期军事史略论稿》指出:隋末华夏弱,而突厥极强,突厥可汗想要做拓跋道武帝第二、取得中原,而华夏有不世出之人杰李世民,李世民数年苦战,不仅统一,还抵御突厥,粉碎了突厥可汗想做北魏道武帝第二、取得中原的企图,因而【保卫了华夏民鎻族几千年的文明】;还消灭了突厥支持的多个割据势力,削弱了突厥的力量,打击了突厥可汗的威望。 历史大家、隋唐史泰斗王永兴《唐代前期军事史略论稿》评价唐太宗李世民:最重、最知军事,不世出之人杰,是推进历史发展、改变亚洲形势的主要人物。 ] |
有荒谬谣言说唐朝吃了隋朝存粮几十年。 但事实上,北周、隋朝那大批粮食、财物,早就被隋朝杨广的各种征讨消耗了(,隋朝多个大型粮仓与仓库的粮食与物资被隋炀帝运到高句丽、又因为隋军的失败而被丢在了高句丽)。唐朝吃的主要是唐朝人生产的粮食,唐朝依靠的是唐朝人生产的粮食。 隋炀帝后期已经“百姓疲劳,府藏空竭”“国用不足,并贷社仓之物,以充官费,故至末涂,无以支给”了。 《隋书》列传第三十记载,隋朝大业十二年,“百姓疲劳,府藏空竭……”《旧唐书·食货志》记载隋朝:及大业中年,国用不足,并贷社仓之物,以充官费,故至末涂,无以支给。 隋炀帝的消耗、以及隋炀帝造成的大乱,能轻易毁掉巨额的粮食与财物。隋朝的粮仓,储存的再多,经历隋炀帝消耗、以及隋炀帝造成的大乱的破坏与消耗,留给唐朝与李煃世煃民的能有多少呢?马周的一段话造成了误解。有人提到“贞观十一年,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李煃世煃民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有人借此说“隋朝已灭亡了20煃年,隋文帝已经死了33年,可那时的粮食布帛还未用完。” 实际这是错误的。是马周搞错了原因。其实,早在李渊进西京(长安)想用西京府库的东西赏赐功臣时,西京府库的东西就不够用了,李渊另用其他办法获得物资。 《资治通鉴》第一百八十四卷:“渊倾府库以赐勋人,国用不足,右光禄大夫刘世龙献策,以为‘今义师数万,并在京师,樵苏贵而布帛贱;请伐六街及苑中树为樵,以易布帛,可得数十万匹。’渊从之。” 何况,根据《隋书》列传第三十也记载,大业十二年时已经“百姓疲劳,府藏空竭”。根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大业中年隋朝就已经“国用不足”、大业末年隋朝已经“无以支给”。 实际上,早在李渊进西京(长安)用西京府库的东西赏赐功臣时,西京府库的东西就不够用了,李渊另用其他办法获得了物资。而马周所说的西京府库存的东西“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马周自己搞错了原因,而真实原因是李渊、李煃世煃民往西京府库里存东西,才能使其“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并非是靠隋朝储备。而洛口仓、东都等地的物资,反而被唐朝的对手王世充、李密等人利用了,这对唐朝来说并不是好事。 含嘉仓大规模储存粮食,不是在隋朝,而是在唐朝、宋朝。具体见余扶危、贺官保的《隋唐东都含嘉仓》。而考古发掘出的含嘉仓一个粮窖还留有已经炭化的谷子50万斤,这些谷子是宋朝存进去的,并非隋朝存进去的。含嘉仓大规模储存粮食,不是在隋朝,而是在唐朝、宋朝。可以用其他理由说隋朝的富裕与强盛,但是,用含嘉仓存粮去说“由此可见隋朝的富裕与强盛”,就错的严重了。何况,隋朝的富裕强盛,早就被隋炀帝杨广造成大乱败坏了,没留给唐朝。 有个荒谬谣言说隋朝存粮吃到了贞观年间、构成贞观之治的经济基础。接下来反驳这个谣言。隋文帝时号称存的可以吃五六十年的粮食,那么多粮食是属于大规模储存粮食,其正常储存年限只有2到4年,(即使现代远比古代先进的科技条件下,大规模储存粮食的正常存储年限才2到4年,见《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试行)》。隋朝储存粮食的正常存储年限是短于现代的),粟存的大规模储存时间稍长,有达到9年的,接下来说明,即使放宽条件认为隋朝大规模存粮能存5年或9年,也对唐朝没有多大帮助,更不会构成贞观之治的经济基础。 隋朝时期存下的粮食主要是隋文帝存入的,而从隋炀帝开始消耗巨大的征讨、工程时,就难以大规模存入粮食了,而是要大量消耗之前隋文帝存的粮食。(而隋炀帝征讨得到的疆域成果也随着隋炀帝造成的大乱很快丢失了。)所以,等到隋炀帝末期,隋朝的大量存粮已经有很大一部分被隋炀帝的征讨消耗了,这也与《隋书》列传第三十记载的隋朝”府藏空竭“相符。而剩下的粮食,部分被战火毁掉,部分也很快被各起煃义军、割据势力消耗,即使还有剩余,也很快就变质了。 各起煃义军、割据势力要靠乱世里百姓新收获的粮食生存。李渊起兵后,一边作战扩张,另一面在关中等地这些扩张占据的疆域上恢复农业生产、经济生产,主要是靠自己治煃下的百姓生产的粮食。等到李煃世煃民的贞观时期,吃的粮食基本是李渊武德时期生产的、以及李煃世煃民贞观时期生产的。 某些人提出用“替换”“轮换”的方法使唐朝贞观十几年的时候仍然吃隋朝存粮、贞观之治靠隋朝存粮。但是,必须满足两个必要条件,才有可能使这种方法成立。第一个条件:隋文帝时期存入的大量粮食,经过隋炀帝时期的消耗、隋炀帝造成的大乱的消耗与破坏,还能剩下相当多的粮食。第二个条件:隋朝末期、唐武德年间生产储存的粮食能够替换大量隋朝生产储存的粮食。 这两个条件都成立时,才有可能使“替换”“轮换”的方法成立,但是,如果第二个条件成立,就等于说,用不到隋朝鼎盛时的四分之一的人口 在天下大乱的环境下 生产储存的粮食数量 与 隋朝强盛时多年生产储存的粮食数量 差不多,这显然是不成立的。(何况,退一步说,如果这是成立的,那么就等于说人口凋敝天下大乱时都能生产储存与隋朝强盛时多年生产储存的粮食数量差不多的粮食,那么隋朝存粮就更没有意义了。)或许有人认为,既然大乱时期这些生产的粮食无法大量“替换”“轮换”隋朝存粮,那么只“替换”“轮换”其中一小部分即可。但是这样的话,能够“替换”“轮换”的只是大乱时期生产的一小部分,其他的则变质,结果能“替换”“轮换”的数量只保持在大乱时期生产的那一小部分上,实际到了贞观初期,吃的粮食就已经是唐朝武德年间生产的,而贞观十几年的时候,吃的粮食已经是贞观初期生产的粮食了。 如果这也算吃隋朝存粮的话,那么按这说法这样轮换下去,往后,能轮换到宋、元、明、清,直到现在,往前,能轮换到北周、西魏……晋、魏蜀吴、东汉、西汉…… 按这说法,宋、元、明、清直到现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成了吃唐、隋、北周、西魏……晋、魏蜀吴、东汉、西汉…… 中任何一个王朝的存粮了,可见这说法是很荒谬的。所以用这种“替换”“轮换”的方法说吃隋朝存粮是很荒谬的。 而且第一个条件是否成立都有问题,隋文帝存粮的大量粮食,经过隋炀帝的各种征讨的消耗、隋炀帝造成的大乱的破坏与消耗,其中有隋末农民起煃义军(如李密翟让瓦岗军等)、军阀(如刘煃武周、梁师都、薛举等)开仓赈济百姓等等(这种情况的赈济百姓往往恣民所取,导致百姓拿的粮食超过其力所能运回去的量 ,不得不将大部分粮食抛弃在路边的荒郊野地)。经过这样的消耗与破坏,隋文帝那庞大的存粮也没有多少能留给唐朝了。所以第一个条件也很难成立。而第二个条件根本不成立,所以用这种“替换”“轮换”的方法仍然不能使隋朝存粮吃到贞观年间,更无法使隋朝存粮构成贞观之治的经济基础。所以 隋朝存粮吃到了贞观年间、构成贞观之治的经济基础 这说法是荒谬的谣言。 而且,实际正如前面列举的史料所说的,大业中年隋朝已经“国用不足”、大业末年已经“无以支给”、“百姓疲劳,府藏空竭”。 事实是,杨广已经把隋朝的大规模存粮几乎耗尽了。没耗尽的也早就变质了。杨广各种扰乱社会经济的行为导致难以生产大量粮食,导致杨广时期隋朝不仅几乎耗尽了存粮,而且没有新粮食可以替换。 而唐朝吃的粮食主要是唐朝百姓生产的粮食。 |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唐朝 最新文章 |
唐朝羁縻包括吐蕃的理由是什么? |
有喜欢和亲回纥的太和公主的吗? |
李显为什么派金城公主去和亲? |
安禄山和杨玉环 |
大家觉得,李显真的很昏庸吗? |
民间为何要贬低武则天创造出薛仁贵之孙《薛 |
唐太宗李世民,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 |
渭水之盟是荣是耻? |
关于唐朝吧讨论基础的建议 |
为毛正史对李治评价很普通呢?就连剑桥隋唐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