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唐朝 -> 唐朝宰相的22种称谓 -> 正文阅读 |
[唐朝]唐朝宰相的22种称谓[第1页] |
作者:自带便当 |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
(一) 三省长宫, 即尚书省的尚书令(或尚书左、右仆射)、中书省的中书令和门下省的侍中。正如《新唐书》卷四六《百官一》所云:“初, 唐因隋制, 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 此宰相职也。其后, 以太宗尝为尚书令, 臣下避不敢居其职, 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 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 尚书令为相者仅见秦王李世民一人, 时在唐高祖武德年间。唐代宗时雍王李适(唐德宗)、 中兴名臣郭子仪二人也曾任过尚书令, 但都是荣衔, 与宰相无涉。 尚书左右仆射为相的时间一直持续到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年)。神龙元年(705 年)五月, 豆卢钦望升任尚书左仆射,“既不言同中书门下三品, 不敢参议政事。数日后, 始有诏加知军国重事”, 他才真正履行宰相之责。此后, “空除仆射, 不是宰相, 遂为故事”。即单任仆射而未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号者, 便不再是正式宰相了。有唐一代, 以此称谓直接为相者计有26人次, 其中高祖朝5人次, 太宗朝7人,高宗朝6人, 武则天朝8人次。在这26人次中, 有10人次还加了“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名号, 其中高宗朝有4人,武则天朝有6人次。 中书令和侍中为相的时间要长一些, 一直持续到唐末。不过, 代宗大历二年( 767 年) 十一月, 中书令、 侍中的品秩均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此后, 这两种称谓便演变成一种荣衔, 多用来优宠那些勋臣或藩镇节帅; 而其作为两省长官的地位反而被其副职中书侍郎、 门下侍郎所取代。 有唐一代, 任中书令者计有91人次, 其中高祖朝7人 , 太宗朝9人次, 高宗朝16人次, 武则天朝14人次, 中宗朝11人次,睿宗朝7人次, 玄宗朝9人次, 肃宗朝3人, 代宗朝1人, 德宗朝4人, 宪宗朝1人, 文宗朝1人, 懿宗朝2人次, 僖宗朝1人, 昭宗朝5人次。 任侍中者计有89人次, 其中高祖朝8人, 太宗朝8人, 高宗朝13人, 武则天朝18人次, 中宗朝10人次, 睿宗朝6人, 玄宗朝10人, 肃宗朝4人次, 代宗朝1人, 德宗朝2人, 宪宗朝1人, 文宗朝1人, 僖宗朝4人次, 昭宗朝3人。 |
(二十一)同中书门下三品 (同三品) 这是唐朝宰相名号中应用较多的一种, 仅次于后文要述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平章事)。这一称谓始设于贞观十七年 ( 643 年) 四月, 特进萧瑀为太子太保, 兵部尚书李绩为太子詹事, 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自此始。”按当时中书、门下两省的三品官只有中书令和侍中, 他们都是正式宰相。所以这一名称的含义是指可同中书令、侍中一样, 参决军国大事。最后一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衔的是宗室宰相李麟, 他于至德二载( 757年) 十二月加金紫光禄大夫、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乾元元年( 758 年) 五月罢为太子少傅。此后便不再有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设了。可见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名在历史上行用了116 年 ( 643 - 758 年) 之久。据统计, 加过这一名号的宰相达128人次之多, 其中太宗朝3人, 高宗朝42人次, 武后朝30人次, 中宗朝28人次, 睿宗朝17人次, 玄宗朝7人, 肃宗朝1人。 (二十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平章事) 这一称谓是由永淳元年( 682 年) 四月所设的,由“与中书门下同承受进止平章事”简化而来, 是唐朝宰相名号中应用最多的一种。它始设于永淳元年( 6 82 年) 十月, 黄门侍郎刘景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后便逐渐应用开来, “终唐之世不能改”。由此可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平章事)在唐朝历史上行用了 226 年( 682 - 907 年) 之久。据统计, 冠以这一名称的宰相达310人次之多,其中高宗朝3人, 武后朝62人次, 中宗朝6人,睿宗朝9人次, 玄宗朝18人, 肃宗朝10人, 代宗朝9人, 德宗朝34人次, 顺宗朝3人, 宪宗朝23人次,穆宗朝9人, 敬宗朝3人, 文宗朝20人次, 武宗朝9人, 宣宗朝18人, 懿宗朝17人, 僖宗朝23 人次, 昭宗朝32人次, 哀帝朝2人。 |
在归纳出唐朝宰相的名称变化及其设置情况之后,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 唐朝官制曾发生过几次重大变动, 官名亦相应发生变化。如尚书左右仆射, 龙朔二年( 662 年) 改称左右匡政, 光宅元年( 684 年) 改称文昌左右相, 开元元年( 713 年) 改称左右丞相, 后复旧名。中书省, 龙朔二年改称西台, 光宅元年改称凤阁, 开元元年改称紫微省, 后复旧名。门下省,龙朔二年改称东台, 光宅元年改称鸾台, 开元元年改称黄门省, 后复旧名。因此, 上文所说的同中书门下三品, 亦曾称作同东西台三品、 同凤阁鸾台三品、同紫微黄门三品等: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亦曾称作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同紫微黄门平章事等。这些变化, 只是同一官号的不同称谓, 并非增加了新的宰相名号。本文为研究问题方便起见, 一律以左右仆射、 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号统一称之, 不再一一区分。 ——宁志新 唐朝宰相称谓考 2008 |
完~ |
长安的御史台到底该叫西台还是南台好像也是挺混乱的一个事。。。 《南部新书》: 伊阙县前大溪,每僚佐有入台者,即先涨小滩。奇章公为尉,忽报滩出,邑宰列筵观之。老吏曰:“此必分司御史尔。若是西台,当有?鶒双立于上,即是西台。”牛公举杯自祝。俄有?鶒飞下,不旬日,有西台之拜。 《因话录》: 高宗朝,改门下省为东台,中书省为西台,尚书省为文昌台,故御史台呼为南台。武后朝,御史台有左右肃政之号,当时亦谓之左右、右台,则宪府未曾有东西台之称。惟俗间呼在京为西台,东都为东台。李栖筠为御史大夫,后人不名者,呼为西台,又不知出何故事。岂以其名上栖字,遂呼之耶? |
李栖筠为御史大夫,后人不名者,呼为西台,又不知出何故事。岂以其名上栖字,遂呼之耶? ======================================== 唐以门下省为东台,中书省为西台,尚书省为文昌台,而以御史台为南台。故今都察院可称南台,不可称西台。惟唐人称李栖筠为李西台;宋人称李建中为李西台。按建中以分司西京,犹近理;栖筠官御史大夫而呼西台,则不可解矣。 ——王士祯 《分甘余话·南台故事》 |
|
|
三师三公呢?神策中尉?枢密使? 万斯同楞是整理出来40多种。 |
戊午,兵部尚书、郢国公宗楚客中书令,中书侍郎、酂国公萧至忠为侍中,太府卿韦嗣立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中书侍郎、检校吏部侍郎崔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兵部侍郎赵彦昭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庚申,日赤紫色,无光。戊寅,礼部尚书兼扬州大都督、 曹国公韦温为太子少保兼扬州大都督、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常少卿兼检校吏部侍郎郑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几个人都是宰相吧? |
|
蒙曼武则天 |
我太喜欢便当了 这资料我收藏了 |
不错的资料,还附上了史料 |
顶便宗,已收藏 |
|
(一) 三省长宫, 即尚书省的尚书令(或尚书左、右仆射)、中书省的中书令和门下省的侍中。正如《新唐书》卷四六《百官一》所云:“初, 唐因隋制, 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 此宰相职也。其后, 以太宗尝为尚书令, 臣下避不敢居其职, 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 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 尚书令为相者仅见秦王李世民一人, 时在唐高祖武德年间。唐代宗时雍王李适(唐德宗)、 中兴名臣郭子仪二人也曾任过尚书令, 但都是荣衔, 与宰相无涉。 尚书左右仆射为相的时间一直持续到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年)。神龙元年(705 年)五月, 豆卢钦望升任尚书左仆射,“既不言同中书门下三品, 不敢参议政事。数日后, 始有诏加知军国重事”, 他才真正履行宰相之责。此后, “空除仆射, 不是宰相, 遂为故事”。即单任仆射而未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号者, 便不再是正式宰相了。有唐一代, 以此称谓直接为相者计有26人次, 其中高祖朝5人次, 太宗朝7人,高宗朝6人, 武则天朝8人次。在这26人次中, 有10人次还加了“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名号, 其中高宗朝有4人,武则天朝有6人次。 中书令和侍中为相的时间要长一些, 一直持续到唐末。不过, 代宗大历二年( 767 年) 十一月, 中书令、 侍中的品秩均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此后, 这两种称谓便演变成一种荣衔, 多用来优宠那些勋臣或藩镇节帅; 而其作为两省长官的地位反而被其副职中书侍郎、 门下侍郎所取代。 有唐一代, 任中书令者计有91人次, 其中高祖朝7人 , 太宗朝9人次, 高宗朝16人次, 武则天朝14人次, 中宗朝11人次,睿宗朝7人次, 玄宗朝9人次, 肃宗朝3人, 代宗朝1人, 德宗朝4人, 宪宗朝1人, 文宗朝1人, 懿宗朝2人次, 僖宗朝1人, 昭宗朝5人次。 任侍中者计有89人次, 其中高祖朝8人, 太宗朝8人, 高宗朝13人, 武则天朝18人次, 中宗朝10人次, 睿宗朝6人, 玄宗朝10人, 肃宗朝4人次, 代宗朝1人, 德宗朝2人, 宪宗朝1人, 文宗朝1人, 僖宗朝4人次, 昭宗朝3人。 |
|
每次看完你的帖子都得掉血←_← |
|
抱走了 |
赞 |
日常顶精品 |
长知识了 |
|
在以上 2 2 种称谓中, 只有第一种三省长官( 尚书令或尚书左右仆射、 中书令、 侍中) 才是正式的宰相名称, 又称作真宰相、 正宰相。因为他们名列国家正式编制, 既有品秩, 又有定员。而其余 21 种皆属临时差遣的官号, 名不列国家正式编制, 既无品秩,又无定员, 笔者将其定名为一种没有使称的使职(参见 宁志新 《唐朝使职若干问题研究》 载《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与元帅、 都统、 学士等类同, 相当于某某使职( 如招讨使、 节度使、 盐铁使、 转运使等) 。 ——宁志新 唐朝宰相称谓考 2008 ========== ========== 雷家骥认为专典机密,同掌机务乃机务授权而非参政授权,加这些名号的不能视为宰相。见《隋唐中央权力结构及其演进》第三章第一节,221-227页。 唐代宰相名号问题,早就引起学者的注意,《新唐书·百官志》就提出唐朝宰相“名尤不正”。 周道济《唐代宰相的名称与其实权的演变》(大陆杂志》16:4,1958年) 沈任远《隋唐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 孙国栋《唐代三省制之发展研究》(《唐宋史论丛》香港,龙门书店,1980年) 刘希为《唐朝宰相制度初探》(《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3期) 张国刚《唐代官制》(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年) 雷家骥《隋唐中央权力结构及其演进》(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 俞鹿年《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五卷隋唐五代(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等论著,从不同角度对唐朝宰相名号问题进行了论述。 雷著并对各朝宰相人员、名号及其他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
围观 |
写这么多,没看完,顶 |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唐朝 最新文章 |
唐朝羁縻包括吐蕃的理由是什么? |
有喜欢和亲回纥的太和公主的吗? |
李显为什么派金城公主去和亲? |
安禄山和杨玉环 |
大家觉得,李显真的很昏庸吗? |
民间为何要贬低武则天创造出薛仁贵之孙《薛 |
唐太宗李世民,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 |
渭水之盟是荣是耻? |
关于唐朝吧讨论基础的建议 |
为毛正史对李治评价很普通呢?就连剑桥隋唐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