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唐朝 -> 武则天时期人口问题初探 -> 正文阅读

[唐朝]武则天时期人口问题初探[第1页]

作者:wuanguo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近来看到有人在谈论武则天时期经济如何繁荣、人口如何众多,因此写了这篇小文章,探讨一下武则天时期的人口问题。
一、武则天末期的籍面户口数字
据《唐会要》卷84记载:
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七月,户部尚书高履行奏,计户三百八十万。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户部尚书苏瑰奏,计户六百一十五万六千一百四十一。
从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至神龙元年(公元705年)这50多年间,唐朝籍面户口从380万户增长到615万户,增长235万户。
这条记载,被某些人反复拿来宣传,以证明武则天时期的经济好,人口众多。
但是且慢,这里面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思考。
第一,人口不是一天就增长上去的,而是逐渐积累上去的。
从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至弘道元年(公元683年)这30多年是高宗统治时期,光宅元年(公元684年)至神龙元年(公元705年)这20多年是武则天掌权时期,也就是说从时间上推算,这235万户的增长,主要功劳要归于高宗,次要功劳才是武则天的。
第二,这615万户,只是籍面户口,而籍面户口与朝廷实际管理的户口是有差异的,而这种差异,在有些时期是非常大的。
原因很简单,当某个时期因天灾、战祸和朝廷的经济剥削等原因,人口会有大量死伤和逃亡,而如果朝廷对于逃死的人口不能及时从户口簿籍中剔除,而是继续保留,那就出现了丁口虚挂的问题,即籍面人口与朝廷实际控制人口出现差异。
下面我们就分2个层次来谈谈这个问题,即人口逃亡问题和人口虚挂问题。
 
2、天授元年(公元690年)至圣历二年(公元699年)
人口逃亡问题到了这一时期变得愈加严重。现将这一时期的相关奏疏列举如下:
(1)据《唐会要》卷85记载,证圣元年(公元695年),凤阁舍人李峤上表:
今天下之人,流散非一,或违背军镇,或因缘逐粮。苟免岁时,偷避徭役,此等浮衣寓食,积岁淹年,王役不供,簿籍不挂。或出入关防,或往来山泽,非直课调虚蠲,阙于恒赋,亦自诱动愚俗,堪为祸患,不可不深虑也。
此时李峤不但将人口逃亡作为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提出来,而且还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办法:
臣以为宜令御史督察检校,设禁令以防之,垂恩德以抚之,施权衡以御之,为制限以一之,然后逃亡可还,浮寓可绝。
可见此时人口逃亡已经比较严重了。
(2)据《旧唐书》列传39狄仁杰传记载,神功元年(公元697年),狄仁杰上疏:
方今关东饥馑,蜀、汉逃亡,江、淮以南,徵求不息。人不复业,则相率为盗,本根一摇,忧患不浅。
(3)《全唐文》卷29唐玄宗“置劝农使诏”记载:
当天册神功之时,北狄西戎作梗。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水旱相仍,逋亡滋甚,自此成弊,於今患之。
《资治通鉴》将此事附于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可见,自天册万岁元年(亦即证圣元年,公元695年)至神功元年(公元697年),人口逃亡已非常严重,并一直拖延到开元年间都未完全解决。
(4)局部角度阐述
这一时期的人口逃亡问题,还有部分人从局部角度也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具体数据。
据《旧唐书》列传41张柬之传记载,张柬之于神功初年(公元697年)上表:
剑南逋逃,中原亡命,有二千余户,见散在彼州,专以掠夺为业。……且姚府总管五十七州,巨猾游客,不可胜数。
另据《全唐文》卷211陈子昂“上蜀川安危事(三条)”记载,圣历元年(公元698年)五月十四日,陈子昂上表描述四川部分地区的情况:
今诸州逃走户有三万馀,在蓬、渠、果、合、遂等州山林之中,不属州县。
 
3、久视元年(公元700年)至神龙元年(公元705年)
进入武则天统治后期,人口逃亡问题进一步恶化。
据《旧唐书》列传38韦嗣立传记载,韦嗣立上疏:
今天下户口,亡逃过半,租调既减,国用不足。
韦嗣立该上疏中提到,“国家自永淳已来,二十余载”,永淳元年是公元682年,后推20年,是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可见已进入武则天统治的后期。
而此时的情况是,天下户口已经逃亡过半。
这一说法是否有别的证据支撑呢?
《唐代人口问题研究》中提到唐代诗人王梵志的诗《天下浮逃人》有以下2句:
天下浮逃人,不啻多一半。
唐长孺先生在《读王梵志诗偶得》中考证,该诗作于武则天时期。
另据《全唐文》卷372柳芳“食货论”记载,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宇文融括户前夕,户口的逃亡情况是:
人逃役者,多浮寄於闾里,县收其名,谓之客户,杂於居人者,十一二矣。
即浮逃人口占总人口的10%-20%。
注意这已是开元十几年的事情了,经过了长安三年(公元703年)的大规模括户和开元初年的休养生息,民众已开始逐渐安定下来,但即便如此,浮逃人口仍然达到了10%-20%,可见,武则天统治后期的长安年间,人口逃亡过半,恐怕并无过分的夸张。
实际上,人口的大规模逃亡问题,也已经引起了武则天的重视,并开始进行大规模搜括逃户。
据《新唐书》列传50苏瑰传记载:
时十道使括天下亡户,初不立籍,人畏搜括,即流入比县旁州,更相庾蔽。
据唐长孺《关于武则天统治末年的浮逃户》分析,吐鲁番文件中有一份关于逃户的文件,其中明确提到“括户采访使”,而文件日期是长安三年(公元703年)三月。唐长孺先生认为,十道使括天下亡户,当在长安三年(公元703年)。
综合以上情况分析,人口逃亡问题,贯穿于武则天统治的整个时期,而且愈演愈烈。
 
三、武则天时期的人口虚挂问题
上面分析了武则天时期的人口逃亡问题,但是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因为如果朝廷能及时剔除逃亡的人口,那么,籍面记载的615万户就不包括逃亡人口。
那么实际情况如何呢?
笔者认为,实际情况糟糕的多,武则天时期伴随着人口逃亡,还存在严重的人口虚挂的问题。
(一)以出土文书证明人口虚挂问题
关于人口虚挂问题,冻国栋先生在《关于唐代前期的丁口虚挂——以敦煌吐鲁番文书为中心》中进行了详细分析。现摘录该文引用的几段出土文书记载:
1、吐鲁番阿斯塔那184号墓出土《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帐后西州柳中县康安住等户籍》记载:康安住,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疏勒道行没落;弟安定,垂拱元年(公元685年)金山道没落;弟安义,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疏勒道***。
2、《武周天授三年(公元692年)西州籍》记载:男那你盆,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帐后死;女迦勒,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帐后死。
3、《武周大足元年(公元701年)沙州敦煌县效谷乡籍》记载:夫邯屯屯,圣历三年(公元700年)帐后死;男长命,圣历三年(公元700年)帐后死;父师,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帐后死;母汜,圣历三年(公元700年)帐后死。
通过这些文书残片,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已死的人口,本应迅速除籍,但最长的居然近30年不曾除籍,据冻国栋先生考证,从目前出土的文书来看,这种现象始于武则天时期,太宗和高宗时期的出土文书中未发现这种现象。
 
(二)虚挂人口推算
结合武则天时期人口逃亡和人口虚挂的问题,我们大致推测一下武则天时期朝廷实际控制的人口。
1、根据韦嗣立和柳芳的文章推算
上文提到,韦嗣立在上疏中说人口逃亡过半,我们姑且算作50%,柳芳说开元早期人口逃亡10%-20%,折中考虑,按30%计。
当时籍面人口为615万户,乘以30%,则有大约180万户属于户口逃死而籍面不除的情况,扣除这一数字,朝廷实际控制的人口只有大约430万户,将此数字与50年前的380万户相比,我们大致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人口增长是比较缓慢的。
 
2、根据庸调收入验证
这种推算是否合理呢?笔者通过对当时庸调年收入的情况进行验证。
(1)太宗贞观年间情况
先看贞观早年的庸调收入。
据《旧唐书》列传20戴胄传记载,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戴胄上表:
今丧乱已后,户口凋残,每岁纳租,未实仓禀。随即出给,才供当年。
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戴胄上表:
军国所须,皆资府库,布绢所出,岁过百万。丁既役尽,赋调不减,费用不止,帑藏其虚。
通过以上2条记载,可以看出,在贞观初年,唐朝每年的庸调收入大约是100万匹绢,而每年大致是收支平衡,“随即出给,才供当年”,即每年的财政支出大约也是100万匹绢。
根据翁俊雄所著《唐初期政区与人口》一书的分析,按贞观十三年户口大簿记载,当时全国户口为300万户,1200多万口,平均每户约4人。
当然,这些户口并不都需要纳税,而是区分为课户和不课户,至于课户的比例,可参照天宝年间的比例,据《通典》食货典记载,“(天宝)十四载,管户总八百九十一万四千七百九,应不课户三百五十六万五千五百一,应课户五百三十四万九千二百八十”,课户所占比例约为60%。
据此推算,贞观十三年,全国课户约为180万户,假设每户一丁,唐朝当时的租庸调制度规定,每丁每年纳绢二丈(《唐代财政史稿》),则180万丁每年需缴纳绢360万丈,按四丈一匹计算,计绢90万匹,考虑到课户不可能每户只有一丁,因此90万匹的计算偏于保守,实际上可能会比90万匹稍多,而这正与上文引用的戴胄的岁收支绢100万匹的记载基本吻合。
这可以说明,贞观十三年的这300万户人口的统计,是比较准确的,基本不存在人口虚挂的问题。
 
(2)高宗永徽初年的情况
永徽初年紧承贞观,因此人口虚挂的问题同样并不严重。
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人口380万户,按60%计算,课户约230万户,按每户一丁、每丁每年绢二丈(半匹)推算,每年收绢115万匹。
 
(3)武则天末期的情况
据《全唐文》卷236韦嗣立的“请减滥食封邑疏”记载:
臣窃见食封之家,其数甚众,昨略问户部,云用六十馀万丁。一丁两匹,即是一百二十万已上匹。臣顷在太府,知每年庸调绢数,多不过百万,少则七八十万已来,比诸封家所入全少。倘有虫霜旱潦,曾不半在,国家支供,何以取给?
《旧唐书》列传38记载,“及承庆卒,(嗣立)代为黄门侍郎,转太府卿”,而《韦承庆墓志》记载韦承庆卒于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则韦嗣立担任太府卿大约也在神龙二年(公元706年),虽然已进入中宗时期,但是距离武则天统治时期很近,此时的财政情况可以反映武则天统治末期的情况。
那么当时的财政情况如何呢?
当时每年的庸调绢数仅为70万至100万匹,当然,根据韦嗣立后面提到的“若必限丁物送太府,封家但於左藏请受,不得辄自徵催,则必免侵渔,人冀苏息”,可见当时食实封的家族收取的庸调不经过太府,而是直接征收,因此,计算人口时,这部分绢数需要加进来。
关于这部分庸调的数量,韦嗣立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出现了计算错误,当时调的征收标准是绢二丈,而不是绢二匹,对此,李锦绣所著《唐代财政史稿》进行了专门辨析,因此,食实封的家族拿走的是120万丈,即30万匹,而不是韦嗣立说的120万匹。两项合计,每年的庸调绢数约为100万至130万匹,我们姑且按最高额130万匹计算,以每丁每年纳绢二丈(半匹)计算,当时朝廷有丁260万口,据《资治通鉴》记载,神龙元年有户615万,口3700万,每户有6口,比贞观十三年的每户4口增加了50%,如果假设贞观年间课户每户1丁,则武则天末期当为每户1.5丁,据此推算,当时的课户仅为约170万户,而按照60%的比例推算,当时朝廷控制的实际人口仅仅为280-290万户,不到籍面户口的一半,还达不到贞观十三年的水平,与上文韦嗣立说的“今天下户口,亡逃过半”的判断基本一致。即便仍然按照每户1丁匡算,则课户约为260万户,按60%推算,朝廷实际控制的全国人口也仅仅为约430万户,与上文按照折中的30%逃户比例推算的数字基本一致。
 
为方便大家比对,特做简表如下:

公平起见,上表一律按照每户一丁计算。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武则天末期,在籍面615万户的背后,唐朝实际控制的人口下降到了什么程度,进而看到当时人口逃亡严重到了什么程度。而据此,我们也可以认真思考一下,武则天时期的经济到底是个什么状况。
以上是笔者关于武则天时期人口问题的一点看法,欢迎大家讨论。
(全文完)
 
一般看到的都是称赞武则天时的经济如何发展,很少能看到这么详细分析武则天时期的人口状况的。
 
当时调的征收标准是绢二丈,而不是绢二匹,对此,李锦绣所著《唐代财政史稿》进行了专门辨析。
————————
做一个补充:李著《唐代财政史稿》中说: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唐代前期,在开天期间以庸代役制普遍化(即二十日役不复存在)之前,以庸代役制的变化如何?是否可以根据有些史籍记载输“绢二匹”,就肯定此2匹是调2丈加上绢6丈,并由此得出武德二年以庸代役已普遍化的结论?),首先必须考定诸书记载武德二年赋役内容的分歧,熟正熟误。


省略,正如江南折租造布不是武德二年租调制的内容一样,诸丁匠不役者收庸也不能纳入武德二年制的范围。
接着,李著中针对冯、李二人关于引用通典条(即持武德二年以庸代役普遍化论者)进而论述认为:这样看来,持武德二年说者以《通典》作为论据有些疑问。并且,将“丈”讹为“匹”,史书中也并非仅有。《新唐书》卷五一食货志云:

以《新唐书》该段所讹,来批驳《册府》、《通鉴》、《通鉴考异》、《文献通考》,认为是应是形近致误。(个人认为例举证据不足)
附说:邢铁先生在《唐代庸制刍论》一文中认为,《册府元龟》等书记调绢二匹大致有二种可能:一是笔误,唐宋时以抄书为主,“匹”字多写成“疋”,与丈字相近,很可能因此抄错了。二是对武德七年令的误解,把“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理解为绫绢絁三者共六丈,加布折绢二丈,恰共二匹,并推想武德二年令亦然。不论确系何种原因,结合隋制与武德七年以后令文看,“二匹”的记载确实错了,应以原来的“二丈”为是。文见《思想战线》(云南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邢铁先生认为武德二年令不包括“庸”】,【冯尔康先生则认为武德二年令中“绢二匹”包含户调与丁庸两项,《会要》诸书在抄写时把“绢二疋”错写成“绢二丈”,因而贻误后人。】(参见冯尔康《租庸调法的“庸”之制度化在何时》一文,《唐史研究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张泽咸先生则认为《会要》、《通鉴》两种记载均不误,《会要》诸书所记“二丈”是丁调,《通鉴》等书所记“二匹”是庸调的总和】(参见张泽咸《唐五代赋役史草》,中华书局1986年,第43页)。
张泽咸《唐五代赋役史草》

 
附陈明光《唐代财政史新编》:

 
看烦了武粉总拿武则天时期人口增长来吹,多出来的人又不是她生的。
 
说的好
 
我最讨厌慈禧!
 
早跟那些人说了 人口说明的问题很有限 只要不发生大的疫病和战争 人口要想减少除非家家户户不孕不育 结果那些智障没个听进去的 不争气啊
 
数字背后还有个小问题,开元十四年的707万户,应该是包括宇文融括出的80余万户的,如果减掉这一数字,才620多万户,也就是说,从神龙元年到开元十四年,20年间,不考虑括出的80万户,人口才增了10万户?
————————

——庞铭辉《唐朝均田制度下户籍档案的编制与管理》
开元初年,有人夸张地指出,“两畿户口,逃去者半”。(《全唐文》卷335孙子子《请祔孝和皇帝封事》。按:孙乃伊阙人,引文系开元五年上书中语.虽是夸张.亦当有事实为据。 )在全国各,也是“天下户版多利隐,人多去本籍,浮食闾里,诡脱徭赋,豪弱相并,州县莫能制。”
开元八年(720),“天下户口逃亡,色役伪滥,朝廷深以为患”。——《通典》卷7《食货七·历代盛衰户口》
 
毕竟是阿武的帖子,作为一个武粉我总要顶一顶。
 
以贞观的比例推算永徽的还尚可,推算神龙,开元的就不行了。。。毕竟租庸调的一个折纳比例再变。。倒不仅仅是课口数的问题。→_→不过武后当权,以及高宗武后两朝的内部斗争加边境战争,老百姓过的比较苦倒是真的。。直到开天年间才逐渐好转
 
@毛德祖
按你的思路(注意,只是按你的思路),我简单测算了一下人口的增长率。
永徽三年户380万,其中,二年就增户15万,我们假设元年户数是350万户吧,4口1户,总口数是1400万口。
魏元忠上封事是哪一年呢?查《册府元龟》卷991记载:
三年九月帝以吐蕃为患召侍臣问,……是年,以吐蕃犯塞选州人魏真宰诣阙上封事。
可见是在仪凤三年(678)
上书中也提到,“又今秋之行,仰籍马力,不得数十万匹,无以成大举之资”。
指的也是仪风三年(678)的青海之战。
魏元忠当时又不在户部任职,他的数据不可能是三年当年的数据(因为他上封事的时候,三年还没过完捏),最早也只能是二年(677)的数据,我们假设仪风二年(677)的口数是2300万口吧。
那我们就来算算这两个时间段的人口增长率:
永徽元年(650)至仪风二年(677),27年,口数由1400增加至2300,增长率约为1.86%;
仪风二年(677)至神龙元年(705),28年,口数由2300增加至3700,增长率约为1.71%。
增长率较为平滑,可能是当时的实际情况。
为什么我要算增长率、而不是绝对数呢?很简单,基数不一样了嘛。
 
留名
 
【臣窃见食封之家,其数甚众,昨略问户部,云用六十馀万丁。一丁两匹,即是一百二十万已上匹。臣顷在太府,知每年庸调绢数,多不过百万,少则七八十万已来,比诸封家所入全少。倘有虫霜旱潦,曾不半在,国家支供,何以取给? 】
韦嗣立这段话信息量挺大。虽然租庸调制里的“调”规定是一丁两丈,但食封族的封户应该是把“庸”的那部分全部用实物抵押了,即一丁六丈。所以总共一丁两匹(八丈),这个我是认同13楼自带便当的观点的。而且韦嗣立说“比诸封家所入全少”,绝对不会搞错(除非史官捏造)。那么两者累加起来,神龙年间的总庸调绢数就是两百万匹。
神龙年间有两百万匹,也即武周末年有两百万匹,而贞观五年只有一百万匹。翻了一倍。我们不看人口怎么滴,就看社会总生产力,提高了一倍。而人口问题,我只知道神龙年初是615万,开元年中是707万。至于什么逃役的,虚挂的,开元只会比武周更严重。论证武周不行也就是论证开元有问题。此外,关于人口的增长到底是高宗贡献的多,还是武后贡献的多的问题,我只想说,这个比较没意义。没有武后与高宗合力,长孙无忌等关陇党搞不掉,高宗就是傀儡,谈什么治国。而武后更是在664年就被立为天后,高宗给他听政权,自然是有参政在里头。
至于为什么神龙初年,排除食封族之后只有不到一百万匹呢?这个就不好说了,韦嗣立这个上书应该是709年。韦说“知每年庸调绢数,多不过百万,少则七八十万已来”,只能是中宗继位之后的每年国库收入(武周因为计入食封族,必不止百万)。为什么国库收入就这么点呢?确实哪怕不考虑“庸”,仅仅按照“调”的收入来算,一百万匹也只能对应300万户不到的人口。就算加上食封族的60万户(近似一丁一户),离总共615万户还有不小的差距。陈子昂上书说“今天下户口,亡逃过半”目的是为了劝学(大臣上书都有夸大事实的毛病),自然不是真的逃了一半。
因为出现了个神龙政变,而这一政变,就是一场有预谋的,官僚阶层对皇权的重大打击。单看几乎所有势力(包括武家子弟)都参与神龙政变,就可以知道武后对食利阶层的打压就多狠了。所以除了食封族抢到收税权之外,底下也是各种问题,也就是说,政府处于一种全面失控阶段。上行下效,顶层的食封族乱封地,抢收税权,下面自然也就各种避税,逃税,这样政府还如何收税?更何况,在权力失去制约的情况下,食封族和有能力避税的,往往会抢占最好的田地。普通农户只能在较差的土地上耕耘,也进一步压缩了国库收入。
所以,不能拿中宗朝和武周朝直接做等同。一定要做比较,就比较两者不会变化的地方,那就是食封户。韦嗣立说,食封一族,60万丁,一丁两匹。这是什么概念?食封户是没法逃税的,他们这种稳定的一丁两匹的生产力可以说明很多东西。
为什么武周时期的资料都给捣毁了?这不很清楚吗。
 
请楼主解释解释楼上那位的话
 
可是还是无法否认武则天对中国经济乃至中国历史的贡献……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唐朝 最新文章
唐朝羁縻包括吐蕃的理由是什么?
有喜欢和亲回纥的太和公主的吗?
李显为什么派金城公主去和亲?
安禄山和杨玉环
大家觉得,李显真的很昏庸吗?
民间为何要贬低武则天创造出薛仁贵之孙《薛
唐太宗李世民,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
渭水之盟是荣是耻?
关于唐朝吧讨论基础的建议
为毛正史对李治评价很普通呢?就连剑桥隋唐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08 12:09:08  更:2021-07-08 12:21:42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