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唐朝 -> (原创)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唐与高句丽的战争 -> 正文阅读

[唐朝](原创)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唐与高句丽的战争[第1页]

作者:wuanguo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唐军对高句丽发动了一次大规模进攻。此次进攻气势磅礴、威震敌胆,但是最终未能彻底平定高句丽。由于没有决定性战果,因此新旧唐书东夷传均对此战一笔带过,《资治通鉴》的记载还算系统,但是也较为简略,且存在一些令人疑惑之处。鉴于以上情况,本文综合各方资料,对这次进攻战的情况作一简单分析。
一、战前情况
1、唐朝方面
在西北方向,唐朝加强对西突厥的进攻。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唐军击破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后又陆续讨平其他反叛部落,至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唐朝在西北的军事压力大为减少,已经可以腾出手来集中经营东北方向了。
在东北方向,自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征讨高句丽之后,唐军一直保持对高句丽的军事压力,多次在边境进行中等规模的会战,以此消耗和疲弊高句丽。据《资治通鉴》记载,高宗即位后,唐军与高句丽的局部作战发生过三次。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营州都督程名振、左卫中郎将苏定方发兵击高丽。五月,壬午,名振等渡辽水,高丽见其兵少,开门渡贵端水逆战。名振等奋击,大破之,杀获千馀人,焚其外郭及村落而还”。
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六月,“营州都督兼东夷都护程名振、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将兵攻高丽之赤烽镇,拔之,斩首四百馀级,捕虏百馀人。高丽遣其大将豆方娄帅众三万拒之,名振以契丹逆击,大破之,斩首二千五百级”。
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十一月,“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等与高丽将温沙门战于横山,破之”。
而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八月,唐朝采取了一个更大的动作,那就是出兵讨平了与高句丽关系密切的百济,剪除了高句丽的羽翼,同时从南面对高句丽构成了威胁。
这些作战,削弱了高句丽的实力,为日后唐军的总攻作好了铺垫。
2、高句丽方面
唐太宗亲征大军从高句丽撤走后,唐朝放弃了占领的辽东土地,高句丽相应收复了以上地区,将其国境推回到辽水一带,但是,由于太宗撤退时迁走了7万人口,因此高句丽人口损失较大,实力有所削弱。
此后10多年,唐朝一直在边境对高句丽施加军事压力,高句丽始终不得休息,实力进一步下降。
但是,至显庆五年(公元660年),高句丽权臣泉盖苏文尚在,高句丽内部未出现分裂,尚能集中全力一致对外。
 
这篇是我以前写的一篇文章,首发在沉醉唐风,后来和网友讨论之后,做了一些修改。现在拿出来,供大家讨论。
 
2、高句丽方面
高句丽的兵力没有明确记载,大体判断应该少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的兵力,而多于乾封二年至总章元年(公元667年至公元668年)的兵力。
据《旧唐书契苾何力传》记载,乾封二年开始征讨高句丽的时候,“高丽有众十五万,屯于辽水,又引靺鞨数万据南苏城”。《新唐书》也有同样记载。若此记载无误,则高句丽在公元667年时的机动兵力仍在15万以上。
《资治通鉴》没有援引新旧唐书的这一记载,但是提到,公元667年9月金山之战,唐军斩首5万余级,公元668年2月薛贺水之战,高句丽出动5万余人,战败被斩杀3万余人,除此之外,扶余城之战、鸭绿栅之战和平壤之战规模也都很大,高句丽也多次出城野战。因此,高句丽在公元667年至668年时,机动兵力达到15万人是有可能的,算上分守各城的兵力,总兵力可能达到20万。
而这还是高句丽遭受龙朔元年的沉重打击以及内部发生严重分裂之后的情况。
据此判断,在龙朔元年(公元661年),高句丽的机动兵力可能在15万人以上,总兵力可能在20万人以上。
 
二、交战双方兵力情况
1、唐朝方面
据《资治通鉴》记载,此次进攻,唐军总共投入了三十五军。这三十五军到底是多少兵力,现详细分析如下。
《三国遗事》卷二“文虎王法敏”记载,此役唐朝方面是“率三十五万军以伐高丽。”此处提到唐军总共是35万人,据此判断,唐军应该是每军1万人。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三国遗事》在转录《资治通鉴》的记载时,误将“三十五军”写成了“三十五万军”,因此,仅凭这条记载,还不能确定唐军的总兵力。
本文为确定唐军兵力,从苏定方征讨百济的相关资料中找到了旁证。
为表彰苏定方平百济之功,唐朝在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八月十五日立了大唐平百济国碑,其碑铭中提到随同苏定方出征的将领中有“右一军总管宣威将军行左骁卫郎将上柱国刘仁愿”。刘仁愿是右一军总管,而苏定方回国后,留下的刘仁愿的留守部队恰好是1万人,据此看,刘仁愿的军有1万兵力。那么,唐军各军兵力是否一样多,刘仁愿的情况是否可能属于特例呢?
 
2、高句丽方面
高句丽的兵力没有明确记载,大体判断应该少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的兵力,而多于乾封二年至总章元年(公元667年至公元668年)的兵力。
据《旧唐书契苾何力传》记载,乾封二年开始征讨高句丽的时候,“高丽有众十五万,屯于辽水,又引靺鞨数万据南苏城”。《新唐书》也有同样记载。若此记载无误,则高句丽在公元667年时的机动兵力仍在15万以上。
《资治通鉴》没有援引新旧唐书的这一记载,但是提到,公元667年9月金山之战,唐军斩首5万余级,公元668年2月薛贺水之战,高句丽出动5万余人,战败被斩杀3万余人,除此之外,扶余城之战、鸭绿栅之战和平壤之战规模也都很大,高句丽也多次出城野战。因此,高句丽在公元667年至668年时,机动兵力达到15万人是有可能的,算上分守各城的兵力,总兵力可能达到20万。
而这还是高句丽遭受龙朔元年的沉重打击以及内部发生严重分裂之后的情况。
据此判断,在龙朔元年(公元661年),高句丽的机动兵力可能在15万人以上,总兵力可能在20万人以上。
 
乾封元年)九月,庞同善大破高丽兵,泉男生帅众与同善合。”而《旧唐书契苾何力传》有这样的记载:“高丽有众十五万,屯于辽水,又引靺鞨数万据南苏城。何力奋击,皆大破之。斩首万余级,乘胜而进,凡拔七城。”
~~~~~~~~~~~~~~~~`
光辽水,高句丽部队就15万呢。。。
 
龙朔元年(公元661年)的三十五军,我也只是推测。
乾封、总章年间,唐军最终灭亡高句丽时投入的兵力,确实不多,我推测也是约为十多万人。
 
此外,不知何故,我现在不能大段的粘贴。因此,上面粘的有些乱,7楼和12楼是多余的。
我先查找一下原因,晚些时候再继续。
 
找个过滤器过滤下吧
 
2、高句丽方面
高句丽的兵力没有明确记载,大体判断应该少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的兵力,而多于乾封二年至总章元年(公元667年至公元668年)的兵力。
据《旧唐书契苾何力传》记载,乾封二年开始征讨高句丽的时候,“高丽有众十五万,屯于辽水,又引靺鞨数万据南苏城”。《新唐书》也有同样记载。若此记载无误,则高句丽在公元667年时的机动兵力仍在15万以上。
《资治通鉴》没有援引新旧唐书的这一记载,但是提到,公元667年9月金山之战,唐军斩首5万余级,公元668年2月薛贺水之战,高句丽出动5万余人,战败被斩杀3万余人,除此之外,扶余城之战、鸭绿栅之战和平壤之战规模也都很大,高句丽也多次出城野战。因此,高句丽在公元667年至668年时,机动兵力达到15万人是有可能的,算上分守各城的兵力,总兵力可能达到20万。
而这还是高句丽遭受龙朔元年的沉重打击以及内部发生严重分裂之后的情况。
据此判断,在龙朔元年(公元661年),高句丽的机动兵力可能在15万人以上,总兵力可能在20万人以上。
 
三、双方参战将领情况
1、唐朝方面
唐军参战将领主要有苏定方、契苾何力、任雅相、刘伯英、曹继叔、萧嗣业、程名振、庞孝泰和刘德敏等人。
苏定方和契苾何力在此不作介绍了,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均有详细记载,两人都是当时唐军的超重量级人物。
任雅相,渭南人。显庆二年(公元657年),时任燕然都护的任雅相作为苏定方的副手,出征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后担任兵部尚书,显庆四年(公元659年)五月任参知政事,七月参与再审长孙无忌一案。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四月出任浿江道行军总管,再次与苏定方搭伙,征讨高句丽。龙朔二年(公元662年)二月,在军中去世。《资治通鉴》评价他说:“雅相为将,未尝奏亲戚故吏从军,皆移所司补授,谓人曰:‘官无大小,皆国家公器,岂可苟便其私!’由是军中赏罚皆平,人服其公。”从他的经历来看,任雅相为官公正,赏罚分明,比较受爱戴,而且担任过参知政事,有一定的政治能力,但是,从史料上看,没有特别的战功。
刘伯英,贞观年间担任巂州都督,永徽年间改任桂州都督,在讨伐当地少数民族叛乱的作战中立有战功。显庆五年(公元660年),时任左骁卫将军的刘伯英随同苏定方征讨百济,当年十二月,出任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准备讨伐高句丽。但是,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四月,苏定方改任平壤道行军总管,史书没有记载刘伯英改任何职,可能是在苏定方麾下担任其副手,后因战功晋升为左监门卫大将军。《旧唐书许敬宗传》在介绍许敬宗篡改国史的情况时,说许敬宗为了美化庞孝泰曾作如下篡改:“汉将骁健者,唯苏定方与庞孝泰耳,曹继叔、刘伯英皆出其下。”拿刘伯英作比较,夸庞孝泰在刘伯英之上,可以反衬出刘伯英是一员骁勇善战的将领。
曹继叔,曾于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参与对龟兹的征讨,后曾于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率部在安西地区作战。从上文所引《旧唐书许敬宗传》记载来看,曹继叔也是一员骁勇善战之将。
 
②唐军具体部署
唐军的整体部署在整个进攻过程中是没有变化的,但是具体部署却发生了很多变化,下面详细分析。
唐朝进攻高句丽的最初部署形成于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十二月。据《资治通鉴》记载,“(十二月)壬午,以左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浿江道行军大总管,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左骁卫将军刘伯英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蒲州刺史程名振为镂方道总管,将兵分道击高丽。”
据考证,浿江可能是指现在朝圌鲜的清川江,也可能是指朝圌鲜的大同江。但是,从后面的作战过程来看,这里的浿江应该是指大同江。大同江发源于朝圌鲜咸镜南道狼林山东南坡,向西南方向流,先后流经平安南道、平壤市,在南埔附近汇入西朝圌鲜湾。平壤紧邻浿江,在浿江北岸。据此,我认为,浿江道应该是负责对高句丽浿江以南的攻略,而平壤道则负责对浿江以北、特别是紧邻浿江圌的平壤的攻略。
至于镂方,西汉时的镂方县属于乐浪郡,根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的标注,镂方在平壤东北,距平壤不远,已经深入高句丽的腹地,因此,程名振可能隶属于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刘伯英。
综合以上信息我们可以看出唐军的部署情况是,苏定方负责北路军,从陆路进攻,经过辽东,渡过鸭绿水,向平壤挺进;契苾何力和刘伯英负责南路军,从水路进攻,刘伯英直接攻向平壤,而契苾何力在高句丽南部登陆后,转向平壤;熟悉高句丽情况的程名振归刘伯英指挥。
当然这只是最初的部署,很快就有了进一步的补充。
龙朔元年(公元661年)正月,“乙卯,募河南北、淮南六十七州兵,得四万四千馀人,诣平壤、镂方行营。戊午,以鸿胪卿萧嗣业为夫馀道行军总管,帅回纥等诸部兵诣平壤。”(《资治通鉴》)
平壤和镂方行营得到了4.4万兵力的补充(《旧唐书高宗本纪》很详细的记为四万四千六百四十六人),同时新增了一位行军总管萧嗣业。萧嗣业率领的是回纥等部的军队,应该有不少骑兵,他的夫余道,可能是借用了古代夫余国的名字,夫余国大致在现在的吉林省,活动中心在长春一带。据此判断,萧嗣业应该隶属于苏定方,属于北路军的一部分。
 
然而,在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四月,唐军的作战部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四月)庚辰,以任雅相为浿江道行军总管,契苾何力为辽东道行军总管,苏定方为平壤道行军总管,与萧嗣业及诸胡兵凡三十五军,水陆分道并进。”
从以上部署来看,唐军南北路军的主帅做了调换。契苾何力成为唐军北路军的主帅,而苏定方成为南路军的主帅。这可能是考虑到契苾何力曾跟随太宗在辽东作战,而苏定方刚刚在百济指挥过水军,进行过登陆作战,他们两人调换,能发挥各自的优势。
同时,唐军南路军的主力也发生了变化,按照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十二月的部署,契苾何力的浿江道大总管所辖诸军无疑是南路唐军的主力,而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四月,苏定方换到南面之后,并未接手浿江道,而是担任了平壤道行军总管,浿江道总管则由任雅相接任,任雅相领兵作战的能力并不很强,所以他所率的军队显然不会是南路唐军的主力。据此判断,这次调整之后,苏定方的平壤道总管所辖诸军成为南路唐军的主力。至于刘伯英,很可能如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征讨百济一样,成了苏定方的副手。
此外,笔者还发现了一个比较有趣的事情,那就是这次调整之后,苏定方、契苾何力和任雅相都成了行军总管,而不是行军大总管。
以这三人的地位,一般应该不会只担任行军总管。我认为,这可能与当时高宗意欲亲征有关。
《资治通鉴》此处援引的应该是《新唐书高宗本纪》,然而,《旧唐书高宗本纪》记载的以上三人担任的全部是行军大总管,新旧唐书契苾何力传也称契苾何力在龙朔元年担任的是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旧唐书高宗本纪》的详细记载是这样的:“夏五月丙申,命左骁卫大将军、凉国公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大总管,左武卫大将军、邢国公苏定方为平壤道大总管,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乐安县公任雅相为浿江道大总管,以伐高丽。”
比对《资治通鉴》与《旧唐书》的记载可以发现,《资治通鉴》和《新唐书高宗本纪》将这次任命的时间记为四月庚辰(四月十六日),而《旧唐书高宗本纪》则记为五月丙申(五月初二),似乎记载的不是同一次任命。原因何在?《资治通鉴》有这样一段记载:“上欲自将大军继之;癸巳,皇后抗表谏亲征高丽;诏从之。”四月癸巳是四月二十九日。
如果把以上信息综合起来看,似乎就可以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了:龙朔元年(公元661年),高宗想亲征高句丽,命契苾何力、苏定方和任雅相作为前军先行,所以在四月十六日任命这三人为行军总管,然而,四月二十九日,皇后劝说高宗不要亲征,高宗同意了,所以才将整个征讨大军托付给上面三人,任命他们为行军大总管。
总之,到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四月至五月,唐军部署已调整完毕,准备出征了。
 
(2)速战速决
唐军战略的第二个特点是速战速决,这一点可以从唐军后来的作战行动中清楚地看出来。交战之初,唐军攻势异常凌厉,然而两三个月之后,唐军就开始出现军粮和冬衣短缺的问题,并因此陷入困境。具体情况,本文在后面介绍作战活动时再详细分析。
2、高句丽方面
高句丽的战略也可以概括为八个字:缩短战线、坚守待变。
(1)缩短战线
高句丽在得知唐朝大军进攻的消息之后,把自己的战线作了大幅度的收缩,北线收缩至鸭绿水,南线收缩至浿江。
先看北线,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太宗亲征大军撤回后,唐军攻夺的高句丽土地又都被高句丽重新占领了。显庆三年(公元658年),程名振在赤烽镇与高句丽作战,显庆四年(公元659年),薛仁贵在横山与高句丽作战,据考证,赤烽镇约在今辽宁海城境,而横山则是今辽宁辽阳附近的华表山,海城和辽阳皆在辽水一带,这说明当时唐军和高句丽军是在辽水一带对峙。然而,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契苾何力进攻高句丽之时,唐军在辽东并未遇到什么抵抗,顺利进抵鸭绿水,在鸭绿水才遇到了泉男生率领的数万高句丽精兵。可见,当时高句丽的北部防线设在鸭绿水。
再看南线,高句丽在浿江以南有很多土地,但是,浿江道大总管下辖的诸军却没有进行什么战斗,后来新罗运粮部队在此也没有遇到高句丽军队的大规模袭击。可见,当时高句丽的南部防线设在浿江。
这样,高句丽主动放弃了大片土地,把战线收缩至鸭绿水和浿江,并相应集中了兵力。
(2)坚守待变
在唐与高句丽的另两次战争中,高句丽都曾与唐军进行过大规模野战。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的那次不必说了,驻跸山之战就是明证;即使在乾封二年至总章元年(公元667年至公元668年)的那次战争中,还是有金山之战和薛贺水之战等大规模野战。而龙朔元年的这场战争则不同,高句丽军队很少主动进行野战,而是在北线死守鸭绿水,在南线死守浿江和平壤。据此看,唐军此次进攻的规模是相当大的,高句丽不敢贸然主动出战,而高句丽似乎也看到了唐军后勤补给困难,意在速战速决,所以才采取了“坚守待变”的方针。
 
五、双方交战经过
1、开战时间
《资治通鉴》记载的唐军与高句丽军的第一场大仗是浿江之战,发生在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八月,那么,在此之前,唐军与高句丽军是否已开始接战了呢?
据《三国史记新罗本纪》记载,“(公元661年)五月九日[一云十一日],<高句丽>将军< 音信{恼音信}>与<靺鞨>将军<生偕>合军,来攻<述川城>,不克。移攻<北汉山城>。……城主<冬陁川>能激励少弱,以敌强大之贼,凡二十余日。然粮尽力疲,至诚告天,忽有大星,落于贼营,又雷雨以震,贼疑惧解围而去。”
而《三国遗事》则有更玄的一段记载:“罗王命诸将追捕百济残贱屯次于汉山城,高丽靺鞨二国兵来围之,相击未解。自五月十一日至六月二十二日,我兵危甚。王闻之,议群臣曰:‘计将何出?’犹豫未决。庾信驰奏曰:‘事急矣,人力不可及,唯神术可救。’乃于星浮山,设坛修神术,忽有光耀如大瓮,从坛上而出,乃星飞南北去。汉山城中士卒怨救兵不至,相视哭泣而已。贼欲改急,忽有光耀,从南天际来,成霹雳,击碎炮石三十余所,贼军弓箭矛戟筹碎皆仆地,良久乃苏,奔溃而归。我军乃还。”
神术的事情未必可信,但从以上记载中可以反映出一些信息。那就是直到龙朔元年(公元661年)五月份,唐军仍未与高句丽军交战,所以高句丽军才有心思去攻打新罗。但是,到了六月份,很可能是六月下旬,高句丽已经得知唐朝大军前来进攻的消息,因此把入侵新罗的军队撤了回去。
此外,《三国史记新罗本纪》还记载:“(公元661年)六月, 入<唐>宿卫<仁问>、<儒敦>等至,告王‘皇帝已遣<苏定方>,领水陆三十五道兵,伐<高句丽>,遂命王举兵相应。虽在服,重违皇帝勅命。’”
《三国史记金庾信传》也记载道:“六月,<唐><高宗皇帝>遣将军<苏定方>等,征<高句丽>。入<唐>宿卫<金仁问>,受命来告兵期,兼谕出兵会伐。”
这也可以说明,在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六月,唐军已经到达、至少已经逼近高句丽了
综合以上信息判断,唐军与高句丽军开始交战的时间,应该在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六七月份。
 
2、浿江大捷,苏定方包围平壤
《资治通鉴》记载:“七月,甲戌,苏定方破高丽于浿江,屡战皆捷,遂围平壤城。”
表面上简单的一句话,但仔细分析起来,内容也不少。
(1)战役时间
浿江之战的时间,《资治通鉴》记为七月甲戌,但是,查陈垣的《二十史朔闰表》(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发现,龙朔元年的七月并没有甲戌日。
而查《新唐书》发现,《新唐书高宗本纪》记载:“八月甲戌,苏定方及高丽战于浿江,败之。”《新唐书东夷传》也记载:“八月,定方破虏兵于浿江,夺马邑山,遂围平壤。”《册府元龟》卷九百八十六也有类似记载:“八月,苏定方破高丽之众于浿江,频战皆捷,夺其马邑山,因山为营,遂围平壤城。”
龙朔元年的八月是有甲戌日的,即八月十一日,因此,我认为,《资治通鉴》的记载不确,浿江大捷的时间应该是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八月十一日。
(2)进攻路线
史书没有详细记载苏定方的进军线路,但是,结合显庆五年(公元660年)苏定方征讨百济的打法来看,苏定方可能是在浿江江口登陆,然后沿江而上,攻向平壤。
(3)大捷地点
《新唐书》和《册府元龟》均提到,苏定方击败高句丽军队后,夺取了马邑山,继而包围平壤。
马邑山到底在什么位置呢?
细读以上史料的记载可以看出,苏定方是在浿江击败高句丽军队,占领了马邑山,从而包围了平壤。
查平壤的地形,西面、北面和东面都是山,南面地势平坦,浿江(大同江)流经平壤的东面和南面,而苏定方进攻平壤应该是从平壤的西面、南面。作战地点既要有江水,又要有山,还要因此完成对平壤的包围。综合以上信息,我认为,马邑山应该是在平壤的东面。
至于具体地点,目前笔者还不清楚。但是,《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有这样一段记载:“故国原王十三年(公元343年),秋七月,移居<平壤><东黄城>,城在今<西京>东<木觅山>中。”这里的西京就是平壤,从公元343年至公元427年,高句丽国王一直住在<平壤><东黄城>,直到公元427年才迁都平壤。当然,东黄城的具体位置学术界尚有争议,但是,从《三国史记》的记载可以看出,当时平壤的东面确实有一座木觅山,山上还有一座城,既然有城,军队应该可以在此驻扎。据此看,苏定方夺占的马邑山是否可能就是这座木觅山呢?当然笔者查阅的资料有限,在此聊备一说。
总之,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八月,唐军在南线取得重大胜利,包围了平壤。
3、鸭绿水大捷,高句丽北部防线崩溃
龙朔元年(公元661年)九月,北路唐军在契苾何力的率领下,取得鸭绿水大捷,突破高句丽北部防线。
关于这次战役,史书记载较为一致,此处援引《资治通鉴》的记载如下:
高丽盖苏文遣其子男生以精兵数万守鸭绿水,诸军不得渡。契苾何力至,值冰大合,何力引众乘冰渡水,鼓噪而进,高丽大溃,追奔数十里,斩首三万级,余众悉降,男生仅以身免。
这一仗打得很漂亮,歼灭了高句丽的北线主力,至此,高句丽北面门户大开,北路唐军随时可以南下与苏定方会合,形势对唐军十分有利。
 
由于粮草、冬衣的缺乏,唐军的战斗力受到很大的削弱。
《日本书记》记载,公元661年12月,高句丽派遣使者到日本,该使者说:“惟十二月,于高丽国寒极浿冻。故唐军云车、冲輣鼓钲吼然,高丽士卒胆勇雄壮。故更取唐二垒,唯有二塞,亦备夜取之计,唐兵爆膝而哭,锐钝力竭,而不能拔。”
这番话出自高句丽使者之口,难免有所夸张,但是,从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些信息。
首先,唐军包围平壤之后,是在不断的进攻,而不是简单的围城。时值隆冬,唐军仍在攻城,“云车、冲輣鼓钲吼然”。说明此前唐军也一直在进攻,但打得十分艰苦。
第二,高句丽军队在守城的同时,已经开始局部反攻。“更取唐二垒,唯有二塞,亦备夜取之计”,不论此处的战果是否有所夸大,都说明高句丽军队的行动开始积极起来了,唐军的优势地位已经不那么明显了。
总之,到龙朔元年(公元661年)的冬天,苏定方率领的唐军陷入困境。
6、唐罗联军冒死运粮
为解燃眉之急,唐罗联军不顾严寒,开始为平壤的唐军运粮。
(1)基本情况
运粮行动开始于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十二月十日。
“十二月十日,(金庾信)与副将军<仁问>、<真服>、<良图>等九将军,率兵载粮,入<高句丽>之界。”(《三国史记金庾信传》)
“(公元662年)正月十八日,宿<风树村>,氷滑道险,车不得行,并载以牛马。二十三日,渡<七重河>,至<(艹禾禾)壤>。贵幢弟监<星川>、军师<述川>等,遇贼兵于<梨岘>,击杀之。二月一日,<庾信>等至{獐塞},距<平壤>三万六千步。先遣步骑监<裂起>等十五人,赴<唐>营。是日,风雪寒冱,人马多冻死。六日,至<杨隩>,<庾信>遣阿湌<良图>、大监<仁仙>等致军粮。”(《三国史记新罗本纪》)
自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十二月十日开始运粮,到龙朔二年(公元662年)二月六日运抵平壤。天寒地冻,路途艰难,实属不易。
 
(2)运粮数量
《三国史记新罗本纪》的记载是米四千石、租二万二千余石。
而这些粮食唐军能吃多长时间呢?笔者粗略测算一下。
查《中国历代衡制演变简表》,唐代一石是120斤,一斤相当于现在的661克,这样,唐罗联军所运粮食总共是2,062,320公斤。而唐军士兵每天消耗多少粮食呢?参考2008年抗震救灾时期的政策,灾民每人每天要保证吃500克粮食。唐军当时要打仗,消耗可能还要多,此处姑且也按500克的标准计算,则这些粮食够一名唐军士兵吃4,124,640天。而苏定方当时有多少军队呢?本文前面推算过,唐军总兵力30万人左右,这些兵力分别由三位行军大总管率领,当时仍然留在高句丽的有两位,因此,他们率领的唐军很可能在15万人以上,此处保守计算,按照10万至15万人来算,这些粮食只够唐军吃28天至41天,因为这种计算并不严谨,因此粗略算做30天至40天。
这些粮食对整个唐朝征讨大军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考虑到唐军回国需要耗用的粮食,除非唐军能迅速攻克平壤,否则必须快速撤回国内。
(3)参与运粮的唐军将领
新罗人一直把这次运粮行动当作他们的一件大功,《三国史记》对此也反复宣传,似乎功劳主要是新罗人的。其实不然,这次运粮的功劳是属于唐罗联军的,唐军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根据史料进行分析后,我认为参与运粮的唐军将领主要有两位,一位是含资道总管刘德敏,另一位是留镇百济的刘仁愿。
先看刘德敏。新罗王法敏致薛仁贵书中写道:“至龙朔二年正月,刘总管共新罗两河道(西河道)总管金庾信等,同送平壤军粮。”刘德敏时任含资道总管,他不可能像普通使者一样,带着几个人溜达到新罗让其运粮,而应该是率领所部兵马去的,他的部队也就担负起了保护粮草的职责。
再看刘仁愿。为配合征讨高句丽的唐军主力作战,刘仁愿冒着巨大的危险,率领一部分百济留守唐军,与新罗军队会合,配合苏定方作战。新罗王接到运粮任务后,刘仁愿也积极参与了运粮行动。《三国史记金仁问传》记载:“仁问与留镇刘仁愿,率兵兼输米四千石、租二万余斛。”
因此,唐军在运粮行动中的功劳也是很大的,是不容忽视和否定的。
 
4、铁勒九姓叛乱,北路唐军班师回国
正当唐军顺利推进的时候,铁勒九姓发生了叛乱,回纥、同罗和仆固等部犯边。唐朝下令召回契苾何力的大军,然后出兵讨伐铁勒九姓的叛军。契苾何力本人虽然没有立即前去参加平叛(龙朔二年三月才去的),但是,在唐军的平叛大军中,有鸿胪卿萧嗣业,他在征讨高句丽的战争中担任夫余道行军总管。这说明,征讨高句丽的北路唐军,有相当一部分被立即调去平定铁勒九姓的叛乱。
契苾何力班师后,唐朝南北合击高句丽的战略部署落空。但是,契苾何力在班师以前,已经消灭了高句丽的北线主力,因此,契苾何力的班师,虽对高句丽战局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还不至于让局势彻底逆转。
然而,紧接着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使得唐军陷入了困境。
5、平壤久围不下,唐军粮草、冬衣逐渐匮乏
苏定方所率唐军的军粮匮乏问题,大致出现于龙朔元年(公元661年)九月至十月。
《三国史记金庾信传》记载:“大王前遣太监(大监)文泉,移书苏将军,至是复命,遂传定方之言曰:‘我受命万里,涉沧海而讨贼,舣舟海岸,既逾月矣。大王军士不至,粮道不继,其危殆甚矣。王其图之。’”
此事发生在九月二十七日新罗军攻克百济翁山城后不久。新罗军原本应快速与苏定方唐军会合,但新罗军在百济翁山城受阻,没有及时赶到。此时,唐军已开始缺粮。
而据《三国史记新罗本纪》记载:“冬十月二十九日,大王闻唐皇帝使者至,遂还京。唐使吊慰,兼勅祭前王,赠杂彩五百段。庾信等休兵,待后命,含资道总管刘德敏至,传勅旨,输平壤军粮。”
可见当时唐军缺粮现象已经比较严重了,苏定方除亲自作书之外,还派了含资道总管刘德敏,协助新罗运粮。
入冬之后,唐军的冬衣也出现了短缺问题。据《日本书记》记载,“惟(公元661年)十二月,于高丽国寒极浿冻。……唐兵抱膝而哭。锐钝力竭,而不能拔。”
 
7、蛇水失利,苏定方撤军回国
龙朔二年(公元662年)二月,正当唐军在被军粮问题困扰之时,又有一件大事发生了,那就是二月甲戌(二月十四日)浿江道行军大总管任雅相在军中去世。任雅相虽然没有突出的军事才能,但是,一般的治军能力还是有的,他去世后,其所属唐军只能暂时由苏定方统一负责管理,而这不可避免的会使唐军出现短期混乱。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高句丽军队突然进攻唐军,蛇水之战爆发。
中国史书记载的蛇水之战的情况如下:
“戊寅(二月十八日),左骁卫将军白州刺史沃沮道总管庞孝泰与高丽战于蛇水之上,军败,与其子十三人皆战死。”(《资治通鉴》)
“时孝泰率岭南水战之士,军於蛇水之上,高丽盖苏文益兵击之,孝泰大败。或劝突围,就刘伯英、曹继叔之营,孝泰曰:“我伏事国家两代,过蒙恩遇,高丽不灭,吾必不还,伯英等何必救我。又我将乡里子弟五千馀人,今并死尽,岂一身自求生邪?”贼内薄攻之,死者累万,箭如猬毛,遂与其子一十三人皆死之。”(《册府元龟》卷373)
“庞孝泰以岭南兵壁蛇水,盖苏文攻之,举军没。”(《新唐书东夷传》)
下面对蛇水之战作详细分析。
 
(1)战役时间
蛇水之战爆发于龙朔二年(公元662年)二月十八日,当时,任雅相去世仅仅四天,正是唐军相对混乱的时候,应该说,盖苏文选择的进攻时间对高句丽来说是比较恰当的。
(2)战役地点
战役爆发的地点是蛇水(又名蛇川),蛇水的具体位置目前还不清楚,可能是浿江在平壤附近的某条支流。不过,蛇水的战略位置应该是比较重要的,因为在乾封二年至总章元年(公元667年至公元668年)的战争中,新罗军与高句丽军在蛇水也发生了激烈交战。
(3)交战唐军情况
庞孝泰的情况前面已作过介绍,总体上看,庞孝泰的作战能力一般。当时他担任沃沮道总管,沃沮道大致在现在的图们江流域和朝鲜的咸镜南北道,从作战区域上看,应该隶属于平壤道行军大总管。
庞孝泰率领的唐军是岭南兵,对严寒的抵抗能力比较差。
总起来看,庞孝泰率领的唐军是苏定方所部中战斗力较差的一支。盖苏文选择的进攻对象也是比较准确的。
(4)交战过程
上文引用的《册府元龟》卷373对交战过程有详细的记载,庞孝泰大败之后,有人劝他突围,撤到刘伯英、曹继叔的驻地,庞孝泰很豪迈的予以拒绝,他说,“我伏事国家两代,过蒙恩遇,高丽不灭,吾必不还,伯英等何必救我。又我将乡里子弟五千馀人,今并死尽,岂一身自求生邪?”遂率部死战。
《册府元龟》的这段详细记载,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均未采纳,不知是否又是受了许敬宗的影响。
(5)战役结果
唐军战败,损失较重,“死者累万”。至于庞孝泰,他“箭如猬毛”,遂和他的十三个儿子一起阵亡。
任雅相去世、庞孝泰全军覆没,接连两件事,再加上当时平壤恶劣的天气(天降大雪),使得唐军在短期内攻克平壤成为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苏定方只得班师回国。
苏定方撤军的时间,《资治通鉴》将其大致归到了二月,但是《旧唐书高宗本纪》和《册府元龟》都记为三月。在此不作进一步考证。
总之,龙朔二年(公元662年)二月或三月,苏定方率唐军撤回国内。至此,规模巨大的龙朔元年征讨高句丽的战争结束了,唐军未能平定高句丽,无大功而返。(正文完)
 
附:
1、日军对龙朔元年高句丽战争的介入
据《日本书记》记载,公元661年十二月,高句丽派使者到日本,向日本介绍战况,同时求援。日本答应了高句丽的请求,派出军队增援。
不过,这支增援部队在增援途中出了点意外,战船失火。“日本救高丽将军等,泊于百济-加巴利滨而然火焉。灰变为孔,有细响,如鸣镝。或曰:‘高丽、百济终亡之征乎!’”
此后,公元662年三月,“唐人、新罗人伐高丽,高丽乞救国家。仍遣军将,据疏留城。由是,唐人不得略其南界,新罗不获输其西垒。”
此处所说的“唐人、新罗人伐高丽”,可能是指唐罗联军运送军粮到达平壤,日本把这次行动当成了唐军和新罗军对平壤城的进攻。此处提到的“疏留城”具体位置不详,不知是不是百济叛军占据的周留城,如果是的话,那么日军并未真正与高句丽境内唐军交战,只是进行声援。至于后面提到的“唐人不得略其南界,新罗不获输其西垒”,则是纯正的说大话了,唐军对高句丽的南界本来就没有什么兴趣,而且当时已经撤军回国了,至于新罗,在唐军撤离后,也不会贸然去单独攻打高句丽。
综上所述,日军对高句丽的增援只是象征性的,未与唐军进行大规模交战。
2、令人困惑的苇岛之战
《旧唐书高宗本纪》记载:龙朔二年(公元662年)三月,“苏定方破高丽于苇岛,又进攻平壤城,不克而还。”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均无此记载。
关于苇岛之战,有人认为,就是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八月的浿江之战,只是记在了龙朔二年三月。而《旧唐书高宗本纪》恰好没有记载浿江之战,因此,这种说法有较大的合理性。
但是,还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在苏定方撤军回国的时候,高句丽出兵追击,被苏定方击败,而后苏定方又尝试进攻了一次平壤,但仍未攻克。《三国史记》提到,新罗运粮部队在撤退的时候,遭到了高句丽军队的进攻,“<庾信>等闻<唐>兵归,亦还渡<(艹瓢)川{(果瓜)川}>。<高句丽>兵追之,回军对战,斩首一万余级,虏小兄<阿达兮>等,得兵械万数。”既然新罗军遭到了高句丽军的追击,那么,苏定方的唐军也有可能遭到追击。
由于没有更多的资料,只能提出以上的假设,聊备一说。
 
总算发完了。今天我的网络可能有点问题,发帖不太顺利,对不住大家了。
说明一下,43楼应在37楼前面。
 
北线唐军的撤退原因倒不是铁勒犯边。
我觉得是已经达到了战役目的。
北线的作战目的其实在于,牵制北线的敌军,最好是消灭其中增援的契丹主力。
而北线的最后一战就是消灭契丹军,这一张唐军集中了当时陆战的最优秀的战将,薛仁贵,辛文凌,程名振,韦待价等,最后薛仁贵以活捉契丹国王阿固结束战斗,薛仁贵等等以丰厚的战绩回到了洛阳献俘。
至于铁勒九姓则是在公元661年10月袭边,距离北线战争结束已经有10个月。
 
北线一直到661年9月,应该一直还在战斗,契苾何力的鸭绿水之战,就是发生在661年9月,详见资治通鉴。
 
“天使的画具1”兄所说的薛仁贵等与契丹的作战,资治通鉴似将其归入了显庆五年(公元660年)五月,“更以枢宾等为沙砖道行军总管,以讨契丹,擒契丹松漠都督阿卜固送东都”。
 
我再翻翻书哈。。
 
我在某个地方看见,韦待价在这仗被打成了残废,辛文凌也受了很严重的伤。
后来韦待价居然可以拄着拐杖挡突厥,做宰相。。奇迹
 
《旧唐书》列传27有记载,“时将军辛文陵率兵招慰高丽,行至吐护真水,高丽掩其不备,袭击败之。待价与中郎将薛仁贵受诏经略东蕃,因率所部救之。文陵苦战,贼渐退,军始获全。待价被重疮,流矢中其左足,竟不言其功,以足疾免官而归。”
是不是这段?
 
对的。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唐朝 最新文章
唐朝羁縻包括吐蕃的理由是什么?
有喜欢和亲回纥的太和公主的吗?
李显为什么派金城公主去和亲?
安禄山和杨玉环
大家觉得,李显真的很昏庸吗?
民间为何要贬低武则天创造出薛仁贵之孙《薛
唐太宗李世民,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
渭水之盟是荣是耻?
关于唐朝吧讨论基础的建议
为毛正史对李治评价很普通呢?就连剑桥隋唐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08 12:09:08  更:2021-07-08 12:36:07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