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明朝 -> 科普帖——明代多康(朵甘) -> 正文阅读 |
[明朝]科普帖——明代多康(朵甘)[第1页] |
作者:Highelfsword |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
朵甘思”一词首见于《元史》,其《地理志》载有“土番朵甘思”、“朵甘思”等地名;《百官志》有“朵甘思招讨使”、“朵甘思田地里管军民都元帅府”等职官。究其词,显然是来自藏语中的“多康”(mdo-khams)这一地名。因蒙人读藏文发音常将词中的前后音明显读出,故mdo-khams被元人译作“朵甘思”。明代时遵西番馆译语,依照藏语习惯发音译出,故不再有后音“思”,写作“朵甘”(即“多康”)。但是,元明汉文史籍中的“朵甘思”与藏文史籍中的“多康”,所指地域并不完全一样,与现今的“康区”、“西康”更有差别。过去一些藏学论著中常常将“朵甘思”或“多康”,解释为“康”或“多麦”。说成“今甘孜藏族自治州和西藏昌都地区”。其实历史上的“朵甘思”或“多康”所指地域及其含义要广得多,情况也复杂得多。元明以来在朵甘思地区多有设治。但因“载籍疏略,莫能详录”,加之古今地名及译音的变异,至今除清代以来较为明晰外,元明时代的多不能指实其地。 |
元代郡县土番(吐蕃)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在整个藏族地区,设置了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及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三个最高地方行政机构。后者管理之区即卫藏与阿里三围,本文暂不论及。 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治所在河州(甘肃临夏),因所管为多麦地区,故又称为“朵思麻宣慰司”。元史中有时简称其为“吐蕃宣慰司”。据韩儒林先生考证,此宣慰司设置最早,约在至元二三年时(1265—1266),共设有宣慰使五员。其属主要有“脱思麻路军民万户府”、“西夏中兴河州等处军民总管府”、“洮州元帅府”、“十八族元帅府”、“礼店文州蒙古汉军西番军民元帅府”、“吐蕃等处招讨使司”、“松潘宕叠茂州等处军民安抚使司”、“积石州元帅府”、“常阳帖城阿不笼等处万户府”、“贵德州”、“文扶州西路南路底牙等处万户府”,以及“河州路”等,由其设治所名也可看出其管辖的境地为青海东南部、甘肃南部及四川的西北部。其西界为北至河曲的贵德、共和一带,南至多柯河、大金川东岸。由此可知,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所辖地区的东界亦在此。 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因其辖境主要是朵甘思地区,故亦简称为朵甘思宣慰司,额设宣慰使四员,同知二员。副使一员及其他佐吏数员,元制:“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达于省,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秩从二品,使三员,同知二员,副使二员。”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及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所设的宣慰使分别为五员和四员,皆超过定制。说明元朝在此区推行“帅臣以下,亦必僧俗并用,而军民通摄”之制时,也注意到众建多封以分其势。 |
《元史·百官三》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所领之地方机构共17个。而《元史·地理志》则除“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远等处宣抚司等外,其余朵甘思、乌思藏、积石州之类尚多。载籍疏略,莫能详录也”。今拟对照《明史》等,参以清以来之设置,择其主要者,考订其地望、沿革大略如下: 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辖朵甘思及黎雅两州地。元初因四川为宋军所坚守,累攻不下,元军遂先取四川沿边地区,“宪宗戊午岁,攻破雅州,石泉守将赵顺以城降”。黎州亦相继来降,但四川大部仍为宋守,故黎、雅二州先由河州的吐蕃等处招讨司领管。嗣后,因天全、六番等邻部俱划归吐蕃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故,二州亦归属于此。都元帅府治不详,但《明实录》洪武六年(1373)十月己卯条载:“琐南兀即尔仕元为司徒,镇守朵思麻、朵甘思两界,及归本朝,授朵甘卫指挥佥事”。由此可知元之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治所似应在朵甘思之边境,距脱思麻宣慰司界不远处,大约在青海东南部玛沁一带。 |
朵甘思田地里管军民都元帅府 设都元帅一员,秩从二品。明之“朵甘卫行都指挥使司”即因袭其而设。邓柯之林葱土司家有明宣德五年(1430)之诰敕。其文云: “皇帝敕谕朵甘卫行都指挥使司星吉儿监藏:昔朕太宗文皇帝临御之日,尔父撒力加监藏敬顺天道,输诚来归,朝廷设立衙门,授以官职,亦既有年。朕统天位,悉遵皇祖成宪。今尔父年老,转令尔替职为朵甘卫行都指挥使司指挥使,管束军民,安定边陲,尔宜益顺天心,永坚臣节,俾子子孙孙世居本土,打围放牧,咸膺福泽,同享太平。故谕。” 明永乐四年三月“遣使着思巴儿监藏为灵藏灌顶国师。授札思木头目撒力加监藏为朵甘卫行都司都指挥使,切禄奔、薛儿加俱为都指挥同知。各赐诰命、袭衣、锦绮”。灵藏即林葱的异写,意为“林地” 。此着思巴儿监藏即是第一任赞善王,林葱土司故治在今德格县的俄兹,地当青康藏三角区,历来是藏族地区的要冲。吐蕃时期常在此地与多康各部落集会议盟。唐贞观十五年(641)文成公主进藏取道青海之兴海大河坝,花石峡、柏海、黄河沿、野马滩,沿通天河而下,据藏文史籍记载她在邓柯境内曾停留过一段时间,清代以前由康区入藏,多由甘孜绒坝岔沿雅砻江而上,在浪多渡江,经德格协庆寺、三岔河,沿俄沟而上,在邓柯西面渡金沙江而入藏。据传八思巴返藏时即经由此路。足见邓柯处于康青藏古代交通枢纽位置。元代“僧俗并用”,故明代既封着思巴儿监藏为灌顶国师、赞善王,又封其地的土头撒力加监藏为行都指挥使司指挥使。 |
朵甘思哈荅李唐鱼通等处钱粮总管府 此为掌管朵甘思地区钱粮之机构。设达鲁花赤一员,总管、副总管各一。哈荅即噶达,清代名泰宁,解放后改乾宁,现已撤县,其地划入道孚县。其地当康东、南、北三方之冲要,古为军事重地。雍正元年,年羹尧为防青海和硕特部窜扰康藏,曾于此筑噶达城,派兵戍守。李唐,即理塘,历为康南重镇,明代在此有“札兀思东思麻千户所”等设治。鱼通,即大金川下游,大渡河西岸鱼通河流域一带地区,原包括折多山以东今康定县炉城区、鱼通区、金汤区、孔玉区等地,分为上下鱼通二部。现只以姑咱周围一区称为鱼通,缘因明代打箭炉(今康定县炉城区)新兴为市镇,清初又于打箭炉设关,监督互市。雍正七年移雅州同知于此,设打箭炉厅,打箭炉成为康东政治、经济中心;于是原属于鱼通之打箭炉(藏语“打折多”之译音),名称日显,鱼通为其属,其原为鱼通一部,反不为人所知,而把鱼通当成打箭炉之一部分了。明初长河西土司理问高惟善曾奉明太祖之命招降大渡河一带土头,洪武二十一年(1388)高自鱼通等处还,上疏云:“鱼通、九枝疆土及岩州、杂道二长官司,东邻碉门、黎、雅,西接长河西。原自唐时吐蕃强盛,宁远、安靖、岩州等汉民往往为彼驱入九枝鱼通防守汉边。元初,设二万户府,仍于盘陀、仁阳立寨栅,边民戍守。” 岩州,今泸定县之岚安区,明代曾设岩州卫于此,因其为碉门(今天全县西五里)与“西番”茶马互市的通道口,向西则至大渡河边之烹坝渡口,向东则通碉门,向北可接董卜韩胡宣慰司(宝兴)。杂道,即察道(岔道),在今泸定县北部大渡河东岸。安靖,即岔道南之嘉庆,原名嘉庆河坝。宁远,即清冷边土司地方,在今泸定县冷碛。盘陀,即飞越岭下之三交城。元名满陀城。仁阳在其东南。由此可知元代在大渡河的东西两岸鱼通及岩州等地曾设过两个万户府。查《元史·百官志》,天全招讨司属有鱼通路万户府及碉门鱼通等处管军守镇万户府,可知大渡河西岸鱼通地区为鱼通路万户府管领。大渡河东岸之岩州、安靖、杂道、宁远一带为碉门鱼通等处管军守镇万户府所管领,其治所疑在岩州。另有长河西管军万户府亦属天全招讨使司,其治所在大渡河西岸之咱里。 |
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远等处军民宣抚使司据《元史·地理志》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远等处军民宣抚司条注曰:“至元二年,授雅州碉门安抚使高保四虎符。”《元史·成宗本纪》大德二年春正月“并土蕃、碉门安抚司、运司,放为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远宣抚司。”可知,此司设置时间在大德二年(1298),系并雅州碉门安抚司及鱼通、长河西、宁远、黎州等土司而设。额设达鲁花赤一员,安抚使一员,同知、副使各一。元初宋军坚守四川,元军久攻不下。只能“斡腹入寇”,先取四川周围各部,迂回包抄川中宋军。故沿边地方俱先于盆地内各地投元,其设治也较早。1253年忽必烈率军进攻大理“师次忒剌(甘肃迭部县达拉沟),分三道以进……帝由中道……至满陀城……过大渡河,又经行山谷二千余里至金沙江”。考其路线,即为经阿坝草原,循大渡河西岸南下,从黎州渡河,沿古清溪道而至金沙江,忽必烈沿途招降各土头,封以官职,授以玺书、金银符。鱼通、长河西宁远等部俱于此时归降受职,而河东岸的碉门黎雅地区土头亦在高保四率领下投诚。为了争取宋军,元军对高保四尤为嘉赏,授以宣抚司,治碉门。 |
六番招讨使司 设达鲁花赤一员,招讨使一员。“雅州严道县,名山县隶之。”严道县即今雅安县地,其时为州治所在。关于“六番”,历来众说纷纭,清陈松龄《天全州志·建置沿革》称:“六番部落曰:木坪、鱼通、岩州、咱道(杂道)、咱里、大坝,凡六路。”木坪即木坪董卜韩胡宣慰司所在(今属宝兴县)。大坝在大渡河东岸泸定县境。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则说:“天全六番招讨司辖部落凡六:曰马村、苏村、金村、杨村、丽东村、西碉村。或谓六番之名始此。”杨振业《灵和杂记》则认为:“五代孟蜀时,置黎、雅、长河西、鱼通、宁远六安抚司。宋因之。元初复置六安抚司,宪宗改六番招讨司,更别置天全招讨司。明初始以六番次天全为衔。近代蜀志乃云六番即六村。按马、苏、羊(杨)、陇(丽东)四村在董卜韩胡;金村在荥经水入天全处;西碉,则系以碉门冒砌村字,谬凑六番,殊自牵合之甚。余意招讨始于元,或即综六宣抚而约名之。” |
上述诸说俱有片面性。缘因忽视了“六番”一词在不同时代具体所指地区亦不同。顾炎武所说是指的元代的六番,陈松龄所指为明清时的设治概念。而杨振业所据,则是五代时六安抚司之设置。考元代天全之招讨司,只有天全招讨司之名称。“至大时(元武宗年号,1308—1311)招讨杨管陛谒,赐两佩珠,受虎符银印,文亦只铸‘天全等处招讨使司印’,并无六番之名。”证明六番招讨司并不在天全内。前述元之天全招讨使司辖鱼通路万户府及碉门鱼通等处管军守镇万户府、长河西管军万户府。而六番招讨司辖有严道、名山两县,则可知此“六番”不是指黎、雅、长河西、鱼通,宁远、碉门六安抚司,而是指雅州以西,碉门以内的宝兴、芦山、名山及雅安四县境。而以紧接天全的宝兴、芦山为中心,附带管辖名山、严道之地。宝兴西接鱼通,南近碉门、岩州,汉代为青衣夷国地。唐时为吐蕃所役属。吐蕃崩溃后,分裂为若干小部落。宋时有董、卜、韩三姓部落兴起,统治此区。元初归顺,故设招讨使司于此。明代此土司势大,雄霸一方,被封为董卜韩胡宣慰使司,清代依旧封之,只是在头衔上加“木坪”二字,以示其区域在木坪(宝兴)。故元之六番招讨使,实设于宝兴。其治所在灵关,即《华阳国志》所说的望帝时蜀之疆宇为“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中之灵关,此地当宝兴河口,迩连天全,是一适中的地方。清康熙四十年(1701)木坪董卜韩胡宣慰司雍中七力与长河西明正宣慰司联姻,后因明正绝嗣,三度由木坪土司兼理明正土司,鱼通土司的地方亦曾划赠木坪土司,故清代木坪董卜韩胡宣慰司之地包括部分鱼通地区。 明代开碉门—岩州—烹坝(长河西岸)的茶马贸易道。碉门地位变得十分重要,故设天全州,裁六番招讨使司,而合名于天全招讨司,改名天全六番招讨使司。此时木坪、长河西等俱升为宣慰使司,地位在天全六番招讨司以上,而鱼通土司亦隶明正土司(长河西土司)。天全六番招讨司只能管辖大渡河东岸的察道、岩州、安靖等小土司地方了。此时的“六番”不过是借用元代之名,而实际含义已不同。 |
长河西里管军招讨使司 设招讨使二员。治所及辖境不详,但明代之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原驻木雅地区,元末明初才迁至打箭炉。故元代必定在木雅地区有一较大的土司设置。《明实录·太祖实录》载,洪武十五年(1382)七月“故元四川分省左丞剌瓦蒙遣理问高惟善等,自西番打箭炉长河西来朝”。洪武十六年遂“置长河西等处军民安抚司,以故元右丞剌瓦蒙为安抚使”。元制,招讨司、安抚司、宣抚司俱为正三品。分省右丞则为正二品之大员,缘因“至正兵兴……各处总兵官以便宜行事者,承制拟授,具姓名以军功奏闻,则宣命敕牒随所索而给之,无有考霰其实者。于是名爵日滥、纪纲日紊。”故长河西土官有分省右丞之衔。但这至少说明打箭炉之长河西土司为一重要土职,考《元史》所载“长河西”诸土司中,唯此招讨司职衔最高,当为先居木雅,后迁打箭炉之明正土司的前身。 |
刺马儿刚等处招讨使司,招讨使一员。刺马儿刚应即smar-khams之异译。明代译为“磨儿勘”,设一万户于此。其地即今西藏芒康县。“多康六岗”之玛康岗,亦指这一区域。衔加“等处”,应指以芒康为中心的附近一带地区。 《明实录》载,洪武七年以故元土司地设万户府四,其中“别思麻”万户一名。考“别思麻”即清代史籍中之“别思满”,其地在今四川阿坝州小金县境,与丹巴、宝兴二地相近。明代宝兴之木坪土司强大,别思满常受其侵逼,势力日微,故清代时沦为一小土司。“亦思马儿甘”之对音即“别思满”。则此亦思马儿甘万户府即明别思满万户之前身。 朵甘思招讨使 招讨使一员,其治所似应在今甘孜县一带。因明代此地有著名的白利土司,势力相当强大。“明因元制”,则甘孜县境一带应于元时有较高职衔的土司设置,故此朵甘思招讨使或即设于此。 |
明宪宗对大宝法王德敕喻 |
漏了个,明永乐四年(1406),馆觉地方的政教首领宗巴斡即南哥巴藏卜遣使入贡,被永乐皇帝册封为灌顶国师,并赐以诰命。第二年(1407),宗巴斡即南哥巴藏卜派遣使者入朝谢封,又被明成祖册封为护教王,并赐金印、诰命,仍享有国师称号。馆觉地方即是今天昌都地区的贡觉县。 |
|
顶 |
大明皇帝所赐“灌顶国师印”之印 |
原来阿瓦在这么远的地方,永历帝真是能跑 |
@明月煦風 |
这地图不是明代的 |
楼主的发的帖子基本上没人看啊 |
明朝在西藏的治理基本就和哈密卫性质一样,都是靠阐化王赞善王等来统治。并不是靠什么乌斯藏指挥使 |
宣慰司招讨司安抚司这些有什么区别吗? |
有点深? |
明代基本承袭元制,对康藏地区采取“多封众建,尚用僧徒”的政策。《明史》卷九十载:“洪武初,遣人招谕,令各族举旧有官职者至京,授以国师及都指挥、宣慰使、元帅、招讨等官。俾因俗以俗,俱给印诰,传以为信”。规定受封的僧俗官员,必须定期入朝进贡。朝贡是中央王朝处理与边疆民族关系的一种政治谋略,其目的在于强化中央王朝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控制,所追求的不是经济利益,而重在政治效应。土司向朝廷纳贡是臣服于中央王朝的表示,接受朝贡乃是朝廷权力的象征。《圣武记》卷七载:“土司贡赋或比年一贡,或三年一贡,各因其土产、谷、米、皮、布皆折以银,而会计于户部”。朝廷接受土司的贡赋后,也要以金银饰品、绸缎布帛、茶叶粮食、生活用品乃至生产工具,予以回赐。 洪武二年(1369年),在理塘设扎兀东思麻千户所。洪武五年(1372年),置朵甘卫(甘孜、德格、昌都一带),授元朝故官为“武卫、诸司等官,镇抚军民,皆给诰命”。洪武六年(1373年),升朵甘卫为行都指挥使司,与乌斯藏(卫藏)行都指挥使司分管整个藏区,行都指挥使司下辖若干万户府、招讨司、千户所等。这一时期先后在境内设置大小土司18员,分别是:朵甘万户府(德格)、沙儿可甘万户府(新龙境内)、朵甘思宣慰司(德格、白玉一带)、朵甘思招讨司、朵甘陇答招讨司、朵甘川招讨司(甘孜一带)、朵甘丹招讨司(邓柯、石渠)、磨儿勘招讨司(巴塘、昌都、芒康)、朵甘仓塘招讨司(白玉昌台),以及麻绒(白玉麻绒)、朵甘思(甘孜)、多八参孙(甘孜拖坝)、孛里加、孛里加思东(甘孜生康)、兆日(新龙境内)、刺宗(巴塘境内)、加巴(康定木雅)等千户所和岩州卫(泸定岚安乡)。洪武十六年(1383年)置长河西等处军民安抚司。洪武三十年(1397年)改置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使司,又设沈边长官司(泸定南部,佛耳岩以下大渡河西岸)、冷边长官司(泸定北部,佛耳岩以上大渡河东岸)、长河西土千户(泸定北部大渡河西岸自扯索坝观音岩至康定县境大藏桥)、杂道长官司(泸定北部大渡河东岸岔道一带)。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明军征云南,长河西土酋阿旺坚参招集十八路头目,在打箭炉设帐供应夫差,积极为明军征调马匹,转输粮饷。明王朝以“从征军功”授予阿旺坚参“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使司”之职,颁铜方印一颗。由此,正式确立了明正土司在打箭炉的统治地位。 明正德年(1506年)至崇祯十二年(1639年)的130年时间里,云南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得到明王朝的支持,扩张势力,“攻吐蕃地,自奔子栏以北蕃人惧,皆降”。木氏土司占据康南一个多世纪,设宗(相当于县)管理,除派一大头人驻扎巴塘外,以巴塘为中心建立得荣麦那(得荣)、日雨中咱(巴塘中咱地区)、宗岩中咱(宗岩)、刀许(波柯)、察哇打米(昌都盐井)等五个宗进行统治。 明崇祯十年(1637年)漠西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自新疆起兵攻占青海,崇祯十二年(1639年)由青海率兵南下,占领康北,迅即出兵康南,驱走木土司,两年内征服康区各部。固始汗进兵康北时,德格第七代土司拉青?向巴彭错与其结为军事联盟,攻打霍尔白利并擒杀白利土司邓悦多吉,占据了白利土司的玉隆、中杂柯和绒巴岔等部分地方。之后,德格土司家族势力更加膨胀,兼并林葱土司属下头人辖地,逐步取代了林葱土司在德格、邓柯、石渠、白玉、同普等地的统治。在康北甘孜、炉霍一带,有固始汗子孙分驻于孔撒、麻书、白利、东谷、杂科、章谷、朱倭等地,世称“霍尔七部”。在打箭炉木雅地区及理塘、巴塘,固始汗和他的曾孙拉藏汗及西藏地方政权,曾先后设置“第巴”,“征收税赋,以养青海蒙古军队”。固始汗统治藏区后,青海蒙古瓦述部落随之入境,游牧于康北草原,逐渐渗入康南和康东草原(色达、石渠、甘孜、炉霍、新龙、理塘、道孚等县)。 明朝土司制度已比较完备,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在土司官位设置上分别流土,专门设置了有别于流官的土司职衔。据《明史土司传?序》载:“明洪武初,西南夷来归者,即用原官授之。”“国朝兵平六诏,诸夷纳土,乃各因其酋长,立为宣慰、安抚等官”。品级自从三品的宣慰使到从九品的土吏目,规定详尽。《明史?职官志》记载,土司职衔及品级包括: 宣慰司——宣慰使一人(从三品),同知一人(正四品),副使一人(从四品),佥事一人(正五品)。其属经历一人(从七品),都事一人(正八品)。 宣抚司——宣抚使一人(从四品),同知一人(正五品),副使一人(从五品),佥事一人(正六品),其属经历一人(从八品),知事一人(正九品),照磨一人(从九品)。 安抚司——安抚使一人(从五品),同知一人(正六品),副使一人(从六品),佥事一人(正七品),其属吏目一人(从九品)。 招讨司——招讨使一人(从五品),副招讨使一人(正六品)。 长官司——长官一人(正六品),副长官一人(从七品)。 第二个特点是开设了土司衙门,按不同品级详细规定了土司的权力、职责和义务等,由此搭建了土官施展权责的平台。土官有了施政衙门之后,随之就有了“土司”这个专用名词,土司也就成为地方行政权力的象征。 第三个特点是规范了土司任命与承袭程序,规定所有土司必须由朝廷任命,颁发印信、号纸、按品级赐授冠带,才能正式开衙使权。对于土司的承袭,规定“必奉朝命”,并对土司承袭的具体过程详加控制。凡承袭土司职衔者,必须先“申报抚按勘明”,经同族保结,待该管衙门查明情况属实后,再由布政司“代为奏请”,经批准后,新任土司还要赴京受职,受取号纸。 第四个特点是完善了对土司的日常管理制度。明王朝规定“隶验封者,布政司颁之;隶武选者,都指挥颁之。”即土司中的文官,由地方行政长官统领约束;土司中的武官,由地方军事长官统领约束。土司不仅要听从地方长官的指挥,定期向上汇报情况,而且一旦有军事行动,如守边、平叛等,必须随时听从调遣。这种文武相维之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统一,有利于朝廷对土官的控制。 |
|
有镇楼图的全图吗,求图 |
营养帖期待您再写一篇关于四川行都司沿革的帖子 |
顶 |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明朝 最新文章 |
今天我来给大家介绍我们家乡的方言,广丰话 |
明朝十六位皇帝的能力之我见 |
崇祯3700万内帑,舍不得花,是怎么回事?所 |
这个人真有意思 |
小伙鞭炮炸ATM想进劳教所过年 不知劳教已废 |
语文问题:明史这张献忠图六万万是六亿还是 |
金庸《天龙八部》慕容氏复650多年燕国是不是 |
话说如果把明朝放在19世纪,按照常理会如何 |
大一统王朝开国君主能力排行: |
明武宗朱厚照究竟为什么一直没有儿子啊?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