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明朝 -> 为什么不建议历史爱好者读《万历十五年》? -> 正文阅读 |
[明朝]为什么不建议历史爱好者读《万历十五年》?[第1页] |
作者:阿波罗大帝 |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1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去年我在吧里,曾推荐过我喜欢的三十本明史书籍,当时就有人问我:为什么不推荐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 那时候,我只是浅浅淡淡地提及了一下原因,但没有详细的说明,后来打算系统的对这本书做一个剖析,但因为俗事缠身,所以一直未能下笔。 后来,《人民的名义》多次提及这本书,我预感是时候给这本书一个定论了,于是,便写下了一篇文章。 全文会很长,可能很多人看不下去,这点我有心理准备。 还有,我是一边发一边写,慢慢连载,如果结尾了我会注明,嗯,就这样。 |
什么叫中国停滞论? 就是说:中国的历史只是王朝的不断轮回,从来都没有发展,是停滞不前、原地踏步的,更别说什么发展出现代化了。 这一理论的背景是什么? 张显清先生在《中国历史停滞论的由来与发展》一文指出,这是十九世纪,西方殖民者相继东来,为了宣扬自己是“文明”的,中国是“野蛮”的,于是,他们发明了西方中心论和中国停滞论。 这一理论的是非对错我们先不讨论,就从它的动机来讲,完全就是给自己的侵略找了个冠冕堂皇的遮羞布嘛! 在近些年来,无数学者都对中国停滞论提出了质疑。 不论是国内的万明、张显清、陈梧桐等人,西方的加州学派、哈佛学派都纷纷认为,明清之际的中国曾是有希望步入现代化的,只是因为一连串偶然这才错失机遇,在这一点上,就连原本认同中国停滞论的日本京都学派,如今也产生了动摇。 然而,这似乎只是学术圈内的话题。 在平民大众的心里,在网络历史大V的眼中,有了十几年被停滞论教育洗脑的经历,他们很天然的接受了中国停滞论的观点。 这点,从美籍华人黄仁宇的代表作——《万历十五年》的畅销,就可以管中窥豹。 |
去年,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播,剧中多次提及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于是,这本书又火了一把。 其实这本书早就火了,现在依旧经久不衰。 但你真的明白这本书在讲什么吗? 好吧,我想你大概要问我:黄仁宇的这本书是在宣扬中国停滞论吗? 我说:不是。 他的理论比“中国停滞论”还TM要极端,叫“中国倒退论”! 那些剑桥学派的西方学者还只是说,中国的发展是原地踏步,而黄仁宇表示,说原地踏步都是给中国脸了,中国根本就是不停地在退步,一代不如一代! 比如,黄仁宇认为:明清比不上汉唐。 这个观点,估计让大多数历史爱好者看见,都会觉得,没毛病呀,明清就是比不上汉唐。 然后恍然大悟:哇,这么说,中国几千年来,真的没有进步,而是在退步耶! 你看看,这就是黄仁宇的“中国倒退论”!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对黄仁宇的“倒退论”感觉毫无违和感? 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在教科书上,谈起汉唐就是从正面评价,说起明清就偏重于负面评价,长此以往,在脑海里形成了一个惯性思维,再看倒退论,自然会很顺溜,很难发现里面的逻辑漏洞。 为了避免陷入无聊的朝代斗兽,这里不谈汉唐与明清的比较问题。 我仅从黄仁宇本人的“倒退论”谈起。 在中国,对黄仁宇有质疑的不乏其人。 前明史学会会长商传先生曾在《是谁误读了晚明史》讲座中,谈到了这么一件事: “他(黄仁宇)说这个明朝,就是让下边的人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懂。说我当排长的时候我就知道,士兵是不可以让他什么都知道的。知道他就不打仗了。结果当时我们的一个学者,也是我的老师辈的一个学者,汤纲先生。就是写那个《明史》两本,和南炳文写明史的这个汤先生站起来了。他说黄先生,我觉得你这个看法不对。你做过国民党的排长,我告诉你,我做过共产党的连长。我们是把所有的事情,为什么打仗,都要告诉士兵的。所以我们士兵打败了你们士兵。” 再结合商传先生的讲座名称,究竟是谁误读了晚明史? 不言而喻。 |
一、黄仁宇篇 黄仁宇的一生,对史学界有两大贡献,第一是明代经济,第二是大历史观。 前者早在他刚出道的时候,就被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质疑,十几年前又被《明清经济史》的作者李龙潜先生质疑,近些年来又被《万历会计录》的研究整理者万明质疑…… 至于后者…… 比如,他的《万历十五年》,更多阐释的就是他的大历史观。 什么叫大历史观? 黄仁宇没有明说,不过却饱受质疑,陈梧桐教授就曾在《‘万历十五年’质疑》中明确表示:黄仁宇的明史观有错。 “事实上,在《万历十五年》写作之前,作者已先有结论即《财政与税收》书中根据马克斯·韦伯的理论所得的有关明史的若干论断。此书就是用这些论断来剪裁历史,挑选符合自己观点的材料加以印证而写成的。也就是说,《财政与税收》的论断,既是《万历十五年》的出发点,也是它的归宿地。这是一种典型的以论带史的做法。”——陈梧桐《“万历十五年”质疑》 也就是说,黄仁宇的这本《万历十五年》,根本不是用“证据推倒结论”,而是先有了结论,然后再从史书里找证据。 于是,就出现了能证明自己的史料,黄仁宇就用,而和他观点相反的记载,黄仁宇要不然视而不见,要不然就是歪曲本意。 所以,整本《万历十五年》,外行人一看,真的好有道理的样子。 然而,内行人看了,真的要骂娘。 |
黄仁宇的这本书,说来说去,就是为了论证“中国倒退论”,也就是说明代社会是一个失败的社会,是不可能繁衍出现代文明的,只能被动的让西方操上一顿,这才能觉醒。 他是怎么论证的? 首先,必须要承认,黄仁宇的笔触很新颖,在他那个时代,还没有今天那么多的幽默说史、通俗说史的书籍,所有历史著作都跟今天的学术论文一样,外行根本看不进去,一看就头大。 而黄仁宇的写法,介乎于历史和文学之间,这是他成功的一大重要因素,刘志琴就说过:“在中华书局出版不久,我就读了这本著作,并深深地为这新颖的题材和写法而吸引。” 所以,黄仁宇用了一种文学手段,来论证他的中国倒退论。 首先,这本书列举了六个人物,分别是一个皇帝、一个激进的首辅、一个保守的首辅、一个文官、一个武将、一个思想家。 然后,黄仁宇论证出,这六个人的人生都是失败的。 这点,他在序言里说的很清楚: “书中所叙,不妨称为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因为叙及的主要人物,有万历皇帝朱翊钧,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以知府身份挂冠而去的名士李贽,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功德完满。” |
|
如果从文学手段来讲,《万》这本书的推论方式我是服气的,但从严谨的学术角度,那么必须要吐个槽。 首先,这六个人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怎么就成你黄仁宇一口判定的了?人家当事人知道吗? 要明白的是,成功与失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不是绝对的概念。 我举个例子,小明考上了一所211大学,请问:小明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你说不出来,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清华北大的学生们看了,会说:失败了! 二本三本的学生们看了,会说:成功了! 你看吧,同样的一件事,标准不一样,可以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就从小明自身出发,如果他的目标是清华北大,那么他就是失败的,如果他一开始的目标就是普通一本院校,那么能超常发挥,当然是成功的。 |
同理,黄仁宇所举出的六个人物也可以这样看。 万历皇帝是成功还是失败的?你要把他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比,他肯定是失败的,但他在位四十八年,大致可算承平之世,又有三大征的武功增辉,这点基本上甩了一个操场皇帝了好不好? 张居正是成功还是失败的?他死后被抄家清算,乍一看很失败,可他好歹是善终,比起其他改革家如商斯,不仅死于非命还死状特惨,张居正简直太成功了。如果指的是张居正死后,人亡政息,那么王安石人还活着的时候政就息了,相比之下,张居正照样是成功的。可我也没见黄仁宇非议过宋朝的政治制度出了什么毛病。 至于申时行、戚继光等人,也是如此…… 由此可见,黄仁宇这本书,从一开始的论证方法就有问题,看起来新颖浪漫,实际上是华而不实,全书得出的结论会怎么样也就可想而知了。 就如同陈梧桐先生吐槽的那样: “明代中国有落后的一面,但并不是什么都落后,更不是倒退。” |
黄仁宇对自己的以偏概全浑然不觉,最后给出了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这种维护落后的农业经济、不愿发展商业及金融的做法,正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的汉唐演变为落后的明清的主要原因。”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 以上三段,是黄仁宇给出中国落后于时代潮流的答案。 总结成一句话:中国人重道德,轻技术。 同时,黄仁宇给出了结论:如果明代中国想迈入现代化,就必须要有数目字的管理,可惜,没有。 |
什么叫数目字管理? 跟大历史观一样,黄仁宇自己也从来没有给过明确的解释,于是后来人不停地猜测,如葛兆光与田溯宁都将之等同为“数字化管理”,王小波视之为统计数字,并质疑“数字可以是假的”。 这里我无法给出一个解释。 因为能给出解释的,只有黄仁宇本人。 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黄仁宇在《万》的附录里,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极想向中国读者提及的,则是对中国的大历史而言,英国1689年的经验,深足借镜。这年代之前,英国为一个“不能在数目上管理的国家”。” 那么问题就来了。 不管你黄仁宇口中的数目管理是指什么,但你自己也承认了,即使是率先工业革命的英国,在1689年之前也是一个“不能在数目上管理的国家”。 也就是说,截至17世纪末以前的西方也没有产生他所谓的“在数目上管理的国家”。 那你又有什么理由要求14世纪末至16世纪的明代中国就要出现像西方后来发展的那样“在数目上管理的国家”? 明代中国没有出现,他就批评为保守、僵化与倒退,这是一种前提性的错误。 你怎么不用同样的言辞去批评英国呢? 以上是万明的吐槽,同时,她还指出,黄仁宇在研究明代经济时,忽略了一本重要的资料《万历会计录》,最后质疑黄仁宇,你自己书还没看全嘞凭什么就一锤定音说明代中国没有数字化管理? 可想而知,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不管是论证方法还是论证结果,都是槽点满满。 就如同陈梧桐先生的结论: “由于作者错误的明史观,加之违反史学研究的规范,对史料采取各取所需甚至歪曲、篡改的手段,《万历十五年》对具体史事的叙述并非全部真实、可靠,得出的结论自然也就失之偏颇、片面。” |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就真的半分价值都没有,这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这本书里有很多地方的论述都非常精彩,看问题也常常一针见血,对于明史学习很有启发性。 这本书的问题不在作者,在读者。 它适合给那些有一定明史基础,同时三观成熟的人看。 只有这样的人,看了《万历十五年》,才会真正受益。 但是,如果你有了明史基础,同时又有较为成熟的三观,那么你也完全没必要读《万历十五年》了,因为这个境界的你有更好的书籍可以选择。 这就是《万历十五年》的尴尬之处。 所以,我抱着一种复杂且矛盾的心态,写下了这篇不像导读的导读文章。 我可能是闲的吧。 最后,如果有人问我:中国的历史到底是进步的还是停滞的?亦或者是倒退的? 我说:我也想知道。 我也渴望,有人能用无法反驳的论据,给我提供一个权威的观点。 但至少,这点,《万历十五年》并没有做到,黄仁宇没有说服我。 我的这一系列文章,仅仅是讨论黄仁宇的观点,并无意给这段历史课题一个最终答案。 仅此而已。 |
说得好 |
顶上去 |
哦,这个只是前言,正文还在写,但愿我这个懒人可以坚持下去 |
我会说我只能喊666 |
刚上初中那会儿,在图书馆第一次看到这本书,觉得很高大上,里面除了张居正和戚继光外一个人名都不认识,草草阅读一番就拿里面自已都半懂不懂的观点去强行吹b |
顶 |
阅 |
楼主写的很好 |
埋个眼 |
不错,先收藏为敬 |
mark |
阅 |
二、万历皇帝篇 万历皇帝算是明代较为出名的君主了,当然,不是什么好名声,这归功于他那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履历——三十多年不上朝。 在黄仁宇的笔下,万历当然是一个失败的皇帝,这一点,仅仅从他的自序中就可以看出。 “当日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 …… 例如万历皇帝,历来均以为昏庸,而读者在读毕本书以后,也许会认为笔者同情这位皇帝。如果真有这样的批评,笔者将不拟多作无益的辩解。” 好吧,黄仁宇一上来就用“昏庸”、“同情”、“牺牲品”等词汇,给万历定了性,结合黄仁宇所说的“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万历自然没有身败,可见,黄仁宇是把万历归纳入了“名裂”这一栏里了。 遗臭万年,难道不算失败吗? 当然算。 可谁告诉你:万历遗臭万年了? |
明末清初的文人吴伟业说: “余尝惟国家当神宗皇帝时,天下平治。 ” 大思想家顾炎武也认为: “昔在神宗之世,一人无为,四海少事。 ” …… “神庙之中年,天下方全盛。” 徐枋说: “神宗朝正当国家全盛。 ” 汪琬亦谓: “琬尝追溯神宗之世,国家方承平无事。 ” 陈维崧说: “先朝神宗御宇五十余载,六服休畅,被润泽而大丰美。” 如果以上,还只是赞美万历时代的话,那么夏允彝就是对万历皇帝本人治国能力的推崇了: “神庙冲龄践祚,睿质夙成。……既壮,益明习庶事,不复委柄於下。操切之后,继以宽大,人皆乐之,府库充实,赋歛不苛。士大夫以气节相矜,虽无姚、宋之辅,亦无愧开元之盛时也。” 谈迁在《国榷》里也指出,在明末乱世,百姓个个都在怀念万历: “今吏民嗷嗷,追念宽政,讴吟思慕,虽改代讵一日忘之哉? ” 小说家冯梦龙也对万历多有好评: “自永乐爷九传至于万历爷,此乃我朝第十一代的天子。这位天子,聪明神武,德福兼全,十岁登基,在位四十八年,削平了三处寇乱。那三处?日本关白平秀吉,西夏哱承恩,播州杨应龙。平秀吉侵犯朝鲜,哱承恩、杨应龙是土官谋叛,先后削平。远夷莫不畏服,争来朝贡。真个是:一人有庆民安乐,四海无虞国太平。” 明末清初的《樵史通俗演义》,更是把万历写成了尧舜: “且说明朝洪武皇帝定鼎南京,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四海宾服,五方熙皥,真个是极乐世界,说什么神农、尧、舜、稷、契、夔。传至万历,不要说别的好处,只说柴米油盐、鸡鹅鱼肉、诸般食用之类,那一件不贱。假如数口之家,每日大鱼大肉,所费不过二三钱,这是极算丰富的了。还有那小户人家,肩挑步担的,每日赚二三十文,就可过得一日了;到晚还要吃些酒,醉熏熏说笑话,唱吴歌,听说书,冬天烘火夏乘凉,百般顽耍。那时节大家小户好不快活,南北两京十三省皆然。皇帝不常常坐朝,大小官员都上本絮聒也不震怒,人都说神宗皇帝真是个尧、舜了。一时贤相如张居正,去位后有申时行、王锡爵一班儿肯做事又不生事,有权柄又不弄权柄的,坐镇太平。至今父老说到那时节。好不感叹思慕。” 杜浚更是厉害,尧舜都看不起,直接把万历抬到轩辕黄帝和伏羲的高度了: “太平久远知者稀,万历年间闻而知。九州富庶无旌麾,……谁致此者?帝轩、羲。” …… 以上种种对万历大加赞扬的记载,在史书中比比皆是,这里不过是选取了沧海一粟,如果诸君有意深究,可以阅读港大博士何冠彪的《明清之际士人对万历朝的眷恋》一文,对万历的正面评价可以说是做了一个总结。 不论这些评价是否客观,但基本上可以否定黄仁宇所谓的“历来均以为昏庸”的臆想了,当然,对万历的负面评价不是没有,但就算是唐太宗也不能避免身后非议,黄仁宇又怎么能去苛责万历?如此,只要还有人为万历点上一个赞,那么再把万历划入“名裂”这一栏,那就不怎么合适了。 其实光是写到这里,就可以可以推翻黄仁宇在万历篇的所有主干论点了,毕竟连一开始的立论都错了,再这上面建立的结果再怎么严谨,也不过是空中楼阁。 |
顶,个人感觉明末社会时局与19世纪美国內战时类似。大庄园奴隶制与资本商业工人,国民是奴隶还是自由民。 |
顶 |
三、张居正篇 万历十五年七月,此时,距离张居正去世已经五周年了。 这一年,万历皇帝忽然下旨询问工部: “张居正在京内的住宅没收归官以后作何区处?是卖掉了,还是租给别人了?如果租给别人,又是租给谁了?” 此时,张居正已经遭到万历皇帝抄家灭族的几年后了,可对于这个曾经亦师亦父亦臣亦敌的人,他的感情复杂而微妙。 这对从相爱到相杀的君臣,终究没能全始全终,在故事的结尾,画上了一个惨淡的句号。 张居正是明代的大改革家,历来备受推崇,在他担任首辅期间,制定考成法、推行一条鞭法,在全国范围内清查田亩,使得万历前十年的国力蒸蒸日上。 可惜天不假年,万历十年张居正忽然病逝,保守派趁机反扑,万历皇帝为了独掌朝纲,开始对张居正反攻倒算。 其中,张家破人亡,清查田亩的成果一概作废,考成法在申时行的建议下被废除,改革派基本全面下野,只有一条鞭法被保留了下来。 黄仁宇给出的答案是,张居正的失败是必然的。 |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1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明朝 最新文章 |
今天我来给大家介绍我们家乡的方言,广丰话 |
明朝十六位皇帝的能力之我见 |
崇祯3700万内帑,舍不得花,是怎么回事?所 |
这个人真有意思 |
小伙鞭炮炸ATM想进劳教所过年 不知劳教已废 |
语文问题:明史这张献忠图六万万是六亿还是 |
金庸《天龙八部》慕容氏复650多年燕国是不是 |
话说如果把明朝放在19世纪,按照常理会如何 |
大一统王朝开国君主能力排行: |
明武宗朱厚照究竟为什么一直没有儿子啊?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