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下的一些回答,把商洛山之前的李自成和商洛山之后的李自成混为一谈了,早期的李自成确实是你们说的那样,战斗力和明军的陕西边军差不了太多,打起仗来互有胜负,旋起旋败。但从1641年开始,李自成已经完全今非昔比了。 左良玉被张献忠打败、宁武关大顺军阵亡七万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我们就不提了。把李自成的崛起归结于松锦大战是一个很常见的言论,好像有洪承畴在李自成就没机会一样,那我们就不妨来比较一下辽东边军和闯军直接交手的战绩和以清军为参照的战绩。 大顺军和关宁军的交战,最典型的例子当然是山海关大战,大顺军6万对阵吴三桂部5万,兵力差距不算太大。吴三桂还依托了山海关的城防工事,吴三桂是以逸待劳,大顺军是九天赶了六七百里的路之后立刻投入战斗,双方基本上是在对等的条件下公平决斗。 但是结果呢?战斗从4月21日的辰时打到4月22日上午,才一天的时间,吴三桂就扛不住了,北翼城的部队向李自成投降,吴三桂不得不向多尔衮乞兵求救。就这个战绩,有啥脸面拿关宁铁骑当参考说李自成战斗力不强? 再看看松锦大战和潼关大战的对比。松锦之战是13万明军对阵11万清军,潼关之战是8万大顺军对阵6万清军,也是差不太多的局面。在初期,明军的战绩还是不错的,与清军接战多次,互有胜负,但是随着清军的主力赶到,洪承畴摆出了一个乌龟阵,被清军壕沟骑脸,败得和朱仙镇之战中被李自成打败的丁启睿如出一辙,结果是自己的主力部队被歼灭。再看李自成呢?先后六次主动反击,虽然在火力上处于严重的劣势,但是大顺军依然坚守着阵地,没让清军突破潼关,直到被阿济格抄了后路,才主动放弃潼关撤退,除了断后诈降失败而被杀的马世耀所部之外,没有任何一支部队被清军整建制歼灭。之前的山海关之战,大顺军也是没有被清军歼灭任何一支部队,虽然面对的是兵力两倍于己的清吴联军,还是整建制地撤走了。 当然,松锦之战也不能全赖洪承畴,和崇祯的瞎指挥也是分不开的,但是,李自成从来没拖过刘宗敏的后腿,这不也正是大顺比大明强的地方吗。 陕北战役,李过、高一功指挥的四万大顺军对阵清军八万,但他们依然守住了榆林和延安,而且不断反击,直到李自成放弃了西安,他们才主动突围撤退。《延安府志》之中,更是有“顺治二年,流贼李自成遣兵四万窃据延安。英王将兵八万从府谷济河,复绥德,来攻延安,路经瓦窑堡,兵战散,屯鲁家屯、潘陵等处月余”这样的记载。瓦窑堡之战到底是否存在还很难说,阿济格确实在这段时间莫名其妙地停顿了一个月,清朝的官方说法是阿济格因为向蒙古人勒索马匹耽误了时间。阿济格回到北京之后,清廷追究他“勒索马匹”的问题,他被罚银五千两,降为郡王。就算是磨盘山之战那样惨烈的大战,多尼也仅仅是被罚银五千,没有降级,所以,阿济格犯的错误多半不止勒索马匹这点事。但是如果李过真的重创了阿济格,应该找到清朝对于阵亡将领封赠的记录才对,这个我却没有查到相关史料。就算不考虑瓦窑堡之战的真伪,李过和高一功的表现也比明军强多了。祖大寿算是明军中守城最厉害的了,他可没有从清军的重兵包围下突围撤退还保持建制完整的本事。 此外,大顺军还有一些值得称道的战役,比如说怀庆之战歼灭清军金玉和部,陈永福、周祚鼎在太原和新泰的坚守,以及后期的郝摇旗击败耿仲明等等。总体来说,大顺军对战清军固然是败多胜少,但是和明军比起来,他们还是强得太多了。哪怕是到了1662年,李来亨依旧能把董学礼部的三万清军打得落花流水。 李自成面对明军能节节胜利,就是因为他真的比明军强。他的军队骨干都是陕西兵,原本就是明军之中战斗力比较强悍的部队。而李自成的军饷和犒赏给得比明军足,纪律比明军严格,赏罚比明军分明,搞粮食的水平比明军高,训练比明军认真,皇帝和将领比明军团结,也没有明朝的文官和太监拖后腿,手下将领都和明军战斗了十几年,百战余生,经验丰富至极,他有什么理由不比明军强呢? 而他败给清军,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他就是比清军弱。清军也一样有严格的纪律、充足的军饷,内部虽然也有内斗,但是比明朝要团结得多了。无论是满洲八旗还是辽东汉军,也都是身经百战的优秀部队。而清朝在政治上也比李自成成熟很多。李自成从1642年才有条件建立自己的政权,而清朝自努尔哈赤时起已经有近三十年统治汉人的经验了。在对明朝官绅将领的拉拢上,清朝远胜李自成,导致大批明朝降官降将背叛李自成降清。李自成对清军不熟悉,多次误判清军的实力,在火器上也敌不过清军,最擅长的行军速度都被清军比了下去。清朝拉拢明朝降官、建立政权的速度也比李自成强,这就使得清军的补充速度也超过了大顺军。战场上损失大,恢复速度又慢,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