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清朝 -> 中国近代为何不堪一击? -> 正文阅读 |
[清朝]中国近代为何不堪一击?[第1页] |
作者:明朝城管 |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文/欧阳泰 摘自:《火药时代:为何中国衰弱而西方崛起?决定中西历史的一千年》 |
一、清朝大和平时期 当然,理由之一是英国历经了人类史上并无前例的工业化过程,但随后我们将会看出,英国的军事优势并不全然取决于船坚炮利与大规模生产。我也必须体认一个事实:在战前,中国的军事发展已经停滞不前了。为什么? |
因为无战事。到了十八世纪中叶,清廷已经完成了一项中国前朝历代未能企及的功业:它征服了蒙古人与中北亚的回部。而且,更早之前的俄国人也已经领教过清廷的厉害,所以北方已经没有边患。在海疆也已稳固无事的状况下,几个世代的中国并未面临严重外患,这段时间大约是从1760到1839年。不过,国内的民变不断,尽管有些规模颇大,但与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时代相较,这个时期的战事已经算是特别少了。此时中国军队的战力减弱,军事革新迟缓。 |
以1340到1911年为时间轴,把战事在中国与西欧的发生频率都列出来,藉此我们可以看出一段「清朝大和平时期」(The Great Qing Peace)的存在。把战争给图表化当然是很困难的,而且必须相当谨慎,但如果能辅以各种质性与量化资料来加以佐证,这类图表即可以帮我们观察出一些重点。 |
首先该注意到的是,从1350到1700年之间,中国与欧洲的战事模式是非常相似的。就中国而言,战事的次数在两个改朝换代的时间点来到了高峰期,也就是1368与1644年;但是,从1350到1700年看来,整体而言,欧亚大陆的两侧都是战乱频仍的,只有中国在一四五〇到一五五〇的百年之间相对来讲较为平静。 |
二、大分流现象 然而,中国与欧洲的模式在十八世纪与十九世纪初出现了显着的大分流现象,这段时间内欧洲还是连年战乱,中国的战事数量却持续流连在整个时间轴上的最低点。相对而言,这是中国较为平静的一段时期,我们可以称之为「清朝大和平时期」,从十八世纪中一直持续到一八三九年,而且韩日两国在这段期间刚好也是战事较少的。 |
但实际上,任何清史专家都能正确指出这段时期中国发生了许多大规模的冲突,1800年前后发生的几场战事尤其惨烈。然而,此时中国大致上并无对外战事,而且从纪录看来,如果与1200年之后的其他历朝历代相比,在清朝大和平时期出现的次数相对来说较少。 |
然而,尽管欧洲十八世纪出现了比十七世纪更长久的和平时期,但十八世纪的欧洲只要有战事爆发,却总是越来越激烈,最后在法国大革命战争与拿破仑战争来到了最高点,整个欧陆在十八、十九世纪之际被搅得天翻地覆。所以,中国的军事革新才会在清朝大和平时期减缓,同时间欧洲的军事革新却加速了,发展出威力更强大的新式大砲、火器、组织结构与战术,这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
从十八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初,就是中欧双方在武力上的「大分流时期」,西方人也刚好在此时建立起对于中国的印象:在许多方面都停滞不前、庞大顽固而且窘困不已。小说家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在参观完一艘中国船只后,就用自己的话表达出上述看法:「几千年过去了,中国人还是用同样的方式建造尖底帆船,而且建造出来的东西简直在虚掷时间。」对于面临剧烈变动、朝现代化发展的西方而言,中国呈现出一种负面形象。如今某些学者仍抱持相同看法,语气也与一百五十年前的狄更斯几乎一样好辩。例如:「在早熟的唐宋两朝(619~1279年)之后,(中国)并未出现具有积累性的革新之举。」 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在宋朝之后,中国还是有很多具有积累性的革新之举。然而我无意全然屏弃「中国停滞不前」的概念,而是要用更精确的方式来使用它。从军事史的角度看来,此一概念只适用于两个时代:1450到1550年大致相符,至于1760到1839年,的确是个极其停滞的时代。 |
更重要的是,若要解释中国的军事为何在这两个时期会陷入停滞状态,我们必须谨慎为之。传统派的学者们倾向将问题归咎于根深蒂固的文化与体制特性。他们主张,中国之所以陷入困局,都是因为保守主义、封闭心态、自以为文明程度较高,还有奉行儒学教条。 |
也许你会认为,会这样说的都是一些保守学者,他们深信「西方各国积极接受多元文化,导致它们的独特性全都泯灭消失了」,但事实上类似的观点也普遍出现在许多军事史的着作里。最近有一本关于火药的杰作就这么写道:「中国的廷臣把火药科技视为雕虫小技,嫌吵嫌脏。对他们来讲,大砲再有用也无所谓——功能性对于西方人来讲是最重要的价值,但中国人不这么认为。」 |
另一本书的作者钻研文艺复兴时代的军事史,他在书中写道:「掌权的中国官僚……基本上没有兴趣,他们对战事的科技不屑一顾。」某些学者即便从全球历史的角度来论述着书,也表达出同样的观点,《世界史中的战事》(Warfare in World History)是这么说的:「中国不想大规模试用新科技,唯恐扰乱儒家的社稷与国家秩序。」至于《战事的世界史》(World History of Warfare)一书的说法也是大同小异。在其他文类的作品中,例如新闻报导,我们也可以看到类似观点。 |
然而,如同我们将在本书中看到的,中华帝国的领袖与官僚们其实是深受火药与火器吸引的,而且也花了很多心血去发明、改造与革新。即便是身兼大儒身分的廷臣也深受吸引。这些人研究、测试火器,实验自己的产品,并且钻研火器的战术与战略,也把这一切详细地写在书里。每当外人,无论是越南人、葡萄牙人、荷兰人或英国人,发展出有效的科技时,他们总会加以研究与应用,通常也为此耗费许多时间与资金。 |
在中国史上,仅仅少数时期有人呼吁不要进行军事革新,尤其是一七六〇到一八三九年之间的清朝大和平时期。不难理解的是,这段期间的儒士们大多在钻研军事以外的事务。等到战火再度于一八三九年点燃(而且,十九世纪中叶的历次大战,堪称中国史上最具杀伤力的),还是儒士们率先跳出来进行军事革新。过去,一般人都认为他们的成果并不卓着,但实情并非如此。 |
三、军事为何停滞 十九世纪战乱频仍时,中国的表现为何如此积弱不振?我无意彻底解开此一谜团。战争其实只是许多变数之一,其他还包括满汉之间的紧张关系、不灵活的政治结构、朝廷的党派林立,还有环伺中国的强敌实在太多,各种因素交杂。过去曾有许多中国专家提出其他模式来解释「中国为何会停滞不前?」这个谜题,他们的说法也不该被全然屏弃。 |
例如,邓钢曾提出极其细致的「结构平衡」(structural equilibrium)模式,还有某个古典的概念则是认为中国欠缺一个积极主动的布尔乔亚阶层(伟大的中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就是抱持此一看法)。王国斌与若森萨(Jean-Laurent Rosenthal)提出的模式则是建立在地缘政治的竞争、资本与雇佣劳动等三大要素上,还有许多其他的解释。 |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不该全盘否定传统派学者喜欢的那种文化解释,尤其是在科学方面。尽管目前许多学者都认为实验科学并非造成「经济大分流」(the Great Economic Divergence)的主因(在修正主义的争论中,无论是正方或反方的学者都有人如此主张),但我却因为发现了一些证据而深信科学是造成「军事大分流」的关键因素。 |
既然聚焦在科学上的传统派学者是对的,我们也就不该忽视他们所强调的那些文化与社会要素,例如:法律体系、财政结构、财务体系、城市治理、教育体制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进行更多的比较研究,也已有许多东亚史专家正循着这个主轴深入了解中。 |
尽管如此,若想探究在世界史上西方崛起与中国没落的理由,地缘政治的不稳定程度(换个说法,也就是各国交相征伐的时代有多久)还是可以为我们提供解释。欧洲的国家体系也许真的是非常稳定而持久,但军事竞争的模式也对中国造成了重大影响。 事实上,「从全球各国交相征伐的情形来看中国的衰落」这种观点之所以引人入胜,理由之一在于它让我们看出所谓现代化(也就是以有系统的方式采用先进科技与技术的过程)并非在一八〇〇年代突然出现在亚洲的。 |
如同其他学者曾经指出的,那是经过长期深化的。东亚出现了第一批火器,因为各国纷纷采用,导致火器在西元九〇〇到一三〇〇年期间历经了长期的演进。后来,火器才外传到东亚以外的地区,传播者可能是四处征战的蒙古人与其盟友们,到了一三二〇年左右才在欧洲生根,但很快又进入另一个演进过程,接着再度外传。 |
十五世纪初期中国明朝采用的红衣大砲,是葡萄牙人制造的,到了十五世纪中叶,开始使用日本与葡萄牙制造的鸟铳,接着在十七世纪又将西方的先进大炮纳为己用。某位学者曾主张,中国采用大炮可说是该国史上初次的「自我强化之举」。此举效果绝佳。就某些方面而言,当时中国的制砲科技比欧洲更为精进。大炮曾经于十七世纪帮助中国击败欧洲的两大帝国:荷兰与俄国。但这方面的技术与科技并非中国独有,而是在国际之间传递,从北非的马拉喀什(Marrakesh)到江户时代的日本,各国都曾采用,也有所创新。 |
▲“致远号”上的军官 |
若把中国的现代化视为长久的深化过程,我们就会看到此期间中国曾屡屡试图改革。中国曾于十九世纪中叶推动洋务运动,但一般而言被认定为失败。不过,事实上,在十九世纪下半叶推动现代化的亚洲国家里,中日两国可说是最成功的。我们很容易把亚洲的现代化当成一种「迎头赶上」之举,好像欧洲就在前方不动,亚洲人在后面拼命追赶消弭双方之间的差距。但是,别忘了当年欧洲人自己也正在现代化,双方都想要赶上英国。接下来,等到改变的速度增快,每个国家都努力想要待在竞争者的行列里。即便大不列颠在十九世纪是全世界科技最先进的强权,也还是处于革命性的变迁过程里。 |
事实上,欧洲各国的起头虽然较早,但中日两国的军事实力很快就赶上了,日本因为现代化成就较高,才得以在1895到1896年之间的甲午战争打败中国,其原因与其说是因为日本人较为了解蒸汽机的力量或者制造大砲船舰之道(在1880年代,中国人不但率先自制蒸汽机,也能打造性能较佳的战舰),不如说是因为中国人治国无方。中国是一个摇摇欲坠的古国,但日本却是个有效率的新国家。击败中国后,过了十年,日本又打垮另一个生锈的大国:沙皇统治的俄国。在日本的舰队里,有些船舰就是他们十年前从中国人手里缴获的中国自制船舰。 |
从一八九五年败给日本看来,现代中国显然积弱不振,而且从一八五〇到一九四九年,可谓兵连祸结,打仗打得国家元气大伤。但这也许不该被当成现代化过程失败的病征,而是某个亘古主题的现代版:在改朝换代之际,国家往往面临巨变,而且难免大战频仍,内有民变作乱,外有强敌入侵。并且,与改朝换代相关的,也包括国家在军事、科技与政治等方面的革新。 |
无论如何,军事现代化的动力不该被简化成「西化」。整个火药时代里,世界史的特色之一就是全球各地都有军事现代化的痕迹,不只存在于欧亚大陆的最西边与最东边。这两者之间的各个地区也都扮演着关键角色,只是它们并非本书要探究的对象罢了。我只想藉由这本书建立起一个二元架构,希望有助于发展出一部真正能观照全球的军事史。 被我拿来当作故事起点的,是中国历史上最引人入胜的朝代之一,也就是许多政权同时存在、而且持续变动的宋朝。 |
把百姓变成麻木的奴隶,关键时刻指望百姓同仇敌忾?军队也只是穿着军装的奴隶。 |
主要是满清统治者的腐朽不堪 |
主要是因为满清自己。 |
其实后来有红衫军回忆,清军远距离打排枪还行,但是一上刺刀玩近战就拉胯 |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清朝 最新文章 |
给老照片上个色,让人我物更生动,让场景更 |
假如乾隆皇帝重视火器发展 |
欣赏b站清小将言论 |
清朝驭民政策:33两白银 |
我们现在的领土和满清什么关系? |
1861-1863的照片是因为照相技术 |
历史吧0001号候选人,投他 |
夏完淳与郑成功的奋斗:父子同仇与父子异道 |
慈禧——中国最早玩cosplay的人 |
连环画|苏武牧羊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