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哲学 -> 《人类思维原理》内容提要、目录、导言 -> 正文阅读

[哲学]《人类思维原理》内容提要、目录、导言[第1页]

作者:tsfnyqs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本文共约10万字
 
内容提要
洛克提出的“物体第二性质”理论(即物体的颜色、声音、味道等是主观的,不是物体所固有的)以及贝克莱对于这一理论的拓展(即物体的广延性、形状、不可入性、运动、静止、体积等洛克认为属于物体所固有的“性质”也是主观的)导致了哲学史上唯物论与唯心论以理论体系形式呈现的对抗。洛克的上述理论被唯心论所利用。本文论述了“物体性质主观性”理论(无论是洛克的还是贝克莱的)并非必然导致唯心论。贝克莱的唯心论并非错在“物体性质主观性”上,而是错在他把这些主观性质的东西强加给客观存在的物体;批判他的唯心论也不应批判“物体性质主观性”理论,而应将这些主观性的东西放回到它们本来存在的地方——大脑。物体性质的主观性理论下面隐藏着人类思维的原理:人们通过观察(不限于视觉)获得这些具有主观性的东西——它们实际是物体在大脑中的感觉影像,然后以它们为原料进行思维:对它们进行记忆、回忆、拆解和拼接(想象)、形成类影像(原始形态的概念),实现不同影像的连接(原始形态的判断)和伴随(原始形态的推理)。按照这个原理,情感、道德、礼制和审美等是思维的特殊形态。
 
导言(共三部分,七千多字)

物体性质的主观性问题(即物体的颜色等性质的主观性问题)是一个哲学史上长期以来被忽视的问题。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人提出过这个问题。例如,德莫克里特认为物体的“有些性质如温暖、美味与颜色实际上并不是在客体之内而只是由于我们感觉器官的作用”(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第90-91页)。巴门尼德认为感官是骗人的,并把大量的可感觉的事物都斥之为单纯的幻觉。(同上,第61页)色诺芬提出怀疑论观点:“普天下除了猜测之外就没有别的东西”。(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第50页)。但是这些见解因缺乏系统性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总的来说,人们还是将大小、形状、颜色、声音、气味、味道和软硬等完全作为物体本身的性质来看待。
洛克在他1690年出版的《人类理解论》中首次明确提出并且比较系统的论述了“物体第二性质”理论。洛克认为“所谓凝性、广袤、形象、运动、静止、数目等等性质我叫它们做物体的原始性质或第一性质”(洛克《人类理解论》商务印书馆1959年2月第一版第101页)……“第二种性质,正确来说,并不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东西,而是能借其第一性质在我们心中产生各种感觉的那些能力。类如颜色、声音、滋味等等”(同上)对此,贝克莱说“我们对于后一种事物的肖像,他们不承认是心灵外事物的肖像。不过他们却以为心灵对第一性质所获得的观念是心灵外存在的事物的摹本和图像”“不过由我们前边所说的来看,我们已经知道所谓广延、形象、运动,也只是存在于心中的一些观念”(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商务印书馆1973年6月修订第二版第23-24页)他认为不仅洛克所说的物体的第二性的质是主观的,而且洛克所说的物体的第一性的质也是主观的。贝克莱的这一观点是对于洛克“物体第二性质”理论的拓展。贝克莱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物体本身是主观的。他的这一结论显然是荒谬的。
 
本文的研究证明,物体性质的主观性问题是一个具有重大哲学意义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人类思维的原理(或者说真相)就隐藏在这个问题之下。物体的这些具有主观性的所谓“性质”不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它们不是物体的性质,而是物体以一定方式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在人的头脑中形成的感觉影像。这些影像构成了人类思维的起点和原料。
 
感觉楼主对什么是‘’‘主观性’‘’。什么是‘’客观性‘’,没有很明确的认识。
人类的认识都在自己的脑子里,这是不容质疑的,
所以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区别不应该是在脑子里,或者是在脑子外的区别。
而应该是‘’主观能否随意控制‘’区别。
人的脑子里有些思维元素是可以被主观随意控制的,人可以对这些思维元素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这些思维元素就是主观的。
人脑子里另外有些思维元素不是能够被主观随意控制的,人只能被动的接受这些思维元素的呈现。。。这些思维元素就是客观的。
 
康德将这些具有主观性的“性质”与客观存在的物体本身进行了剥离。他一方面承认物体本身的客观性从而避免了贝克莱的错误;同时,没有否定物体的那些所谓性质是主观的,从而使哲学在正确的方向上迈出了一大步。但是,他所说的“现象”(即物体的这些具有主观性质的属性)既不是附着于客观存在的物体(物自体)的,也不是物自体在人的头脑中的感觉影像,而是存在于这两者之外的。他仍然没有把那些具有主观性的“性质”放回它们本来所在的位置——大脑,并且以此为基础来研究思维,而是将它们悬放在大脑与物自体之间。他忽略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主观的东西一定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它们既不应该附着在客观存在的物体上,也不能存在于别的地方。
总之,只要不将那些具有主观性的所谓“性质”放回大脑,它们就不能成为思维的起点和原料,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就没有迈出最关键的一步,被掩盖着的人类思维原理就不能得到揭示。
 
一个几百年前的哲学家都能研究这个问题,实在是为难他们了。不过现在是2018年了,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有新的解读。尽管本人是哲学小白没有什么书面知识,可是还是想指出前辈的一些错误。视角问题,假如贴吧所有人的感知客体的感官主要是能量接收器或者射线接收器,那么咱们所观察到的世界将会是另一种全是射线的样子,假如有个色盲只看到灰色世界,我们说灰色也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性质。假如一个盲人只能用气味甚至只能用触觉去感知周围,盲人的触觉分辨出软硬冷热,一条蛇眼中只能识别被热成像的猎物,草履虫趋利避害的本能,对它来说无论世界是如何的复杂性质,在它哪里都被简化成对好和坏的两极对立感应了,事实是大自然中确实有这种对立的、射线的、冷热的性质,在一个机器人眼中,世界是由纯粹的数学函数构成的,在感性者哪里,这是一个充满奇妙感觉的世界。嗅觉的本质是大脑感官对微观化学原子的捕捉,嗅觉是感官与化学元素反应后的直接结果。尽管同一种物质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下得出不同的解读,这些解读的意义在于,就像一种语言被翻译成不同的其它语言那样,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从不同角度去解读它,尽管大多数翻译都是片面的。比如我们人类观念下的树,它仅仅被翻译了这个样子,我们对树的了解也仅限于翻译水平的层次内,我们不能说翻译是失误的,任何翻译都是一种对“绝对客体”的片面描述,就像瓷器的碎片,碎片本身就是瓷器的一个特征或一部分,物体本身具有无限解读的空间的。但这不是说这个客体的存在是模糊不定的,模糊不定的永远是翻译者,这个“绝对客体”永远在那里,就像山在那里,等待你去征服,然而人只有两条腿和一双眼睛,你征服的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我想讨论的是,这个“绝对客体”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如果只能通过被翻译才能真正的认识它,那么只有把尽可能多的或者所有翻译作为参考,才能无限的接近关于它真面目的机会。
目击者,一个物体的存在,是建立在众多目击者共同认可下,才能被确定下来的其客观性。但怎么保证这些目击者不是同时患上了一种眼病,把看到的东西扭曲化了呢?或者极端的说,他们凭空捏造了一个物体呢?如果大家大脑里都有同时幻象某个物体的能力,大家都是目击者并认为它就是客体事物,在这个以自然科学为尺度的世界里,我们只能用有限的标准和工具去测验事物的真实性了,大自然一直在用一个笨拙而有效的方式,就是寻找更多的目击者作为见证者,当见证者越多,这个物体的真实度就越大。(假设这个幻象物为能量波,当多个波缠绕时会生成粒子,更多的粒子聚集变成原子,更多的原子组成分子,然后分子后的神经网络系统,神经处理更多信息产生意识,自由意识可幻想一物体,更多的人同时幻象它的存在…宇宙中第一颗粒子一定是由波制造的,然而只有更多的粒子才能形成更稳定的原子,如果只有一个原子,那么这个世界就不复存在,更多的原子构成稳定的宏观世界,如果原子之间互不干涉,也就彼此互不存在了,只有互相依存和干涉,我们说它们为彼此做目击证人,当证人到场越多,其共识越明确,哪怕其中有一个原子站出来揭露这一切都是波的想象,我们是被想象出来的,那么这个少数原子一定会被其它原子嘲笑的。)
吃饭
 
由此看来,存在物需要有两个条件的支撑,它才能成为所共识的存在,第一是更多的目击者,第二是为它安排一个可延性的逻辑通道,哪怕只有单纯的一条。比如雪花是你想象出来的全新物质,在之前雪花和水分子没有任何关系,当你扮演上帝的角色,只是动动手把雪花作为逻辑点,强制放在水滴为0度时的突变物(临界物变),那么雪花这个物质的存在就瞬间有了逻辑性,雪花不仅是普遍性的存在,还是构建客体世界的元素之一了。还好上帝没有把这个位置用鹅卵石代替,否则冬季就会被飞来石击晕的。
宇宙是一棵大树,从还是种子那刻起,注定它是一个有始有终或无终的庞然大物,它最大特点就是枝叶相连的逻辑关系了,生成逻辑关系的东西就是“临界物变”,比如两个化学元素融合时产生新的结构和物质,这种转变具有绝对性,逻辑就是由无限个这样的绝对性节点串联起来的怪物,就像固有的dna早已设定好了剧本,接下来的的发展全在套路之中。就像你开一辆电车,你的感知和认知绝对不会超出轨道,因为轨道本身就是逻辑的全部路线,无论你往哪里走,车轮下都有可行的,或者预先铺好的铁轨。宿命论?当所有轨道都通向同一个终点,并且你没有任何选择余地,无论你的电车在什么位置行驶,原则上我们已经进入了宿命的旅途。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途中你可以睁眼或者闭眼,自由选择看或不看车窗外的风景。在这个无法挣脱的轨道上,我们注定改变不了方向。宿命就像无法改变的数字1234567890,我们无法改变其本质,但我们可以时刻改变它们的顺序和数量,而作为人类唯一的私有财富就是自由意志和灵魂了,因为它的独一无二是我们存在的根本。庆幸的是,我们有塑造它的权利。我们都在塑造心中的那条独一无二的铁轨,确切的说我们不需要铁轨,它就像挣脱马路的轮船,在一个全是海洋的星球上,它的轨迹取决于船长的意志或者暴风雨的偶遇等多种因素。
薛定谔的猫,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量子叠加效应,这是大自然的赌局,上帝的确是爱玩骰子的赌徒,一个事物在进行质变之前经历了一次量子叠加的积累,到达标准后就会发生质变,那只又死又活的猫,正是自然选择的本性,美洲一只蝴蝶随便煽动了一下翅膀,造成了海洋中一次飓风,有很多蝴蝶煽动了翅膀,海中出现很多飓风,而你航行的轮船轨迹,就这样被一个蝴蝶主导了。
这些自然随机因素总会参与在你的经验中,我们的经验就这样被独特化,不可复制和预测化。大自然试图在给我们挣脱宿命的枷锁提供环境,至少它已经提供了这个环境。大自然似乎有意让我们拥有更自由的意志。
所以得出结论,宿命论的确存在,但是我们又有挣脱这个枷锁的权利。宿命是大自然赋予的,而挣脱的钥匙也是大自然给予的。
 
正确的逻辑是:如果物体的这些所谓的“性质”是主观的——洛克和贝克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本文从新的角度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那么,它们就应当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玫瑰花的红色不是存在于距离我一米远的地方,而是存在于我的大脑中。然而,贝克莱和在这里妥协了:一方面,他坚持被他证明了的物体“性质”主观性的结论,同时又没有对上述第一个常识提出质疑。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认定物体所固有的性质是主观的,或者说物体本身是主观的(就纯粹学术而言是这样,至于他的宗教观点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研究则应另当别论)。自此,哲学上出现了一个人们见怪不怪的现象:那就是贝克莱的这一明显荒谬的结论是最难驳斥的。为什么最荒谬的观点反而最难以驳斥呢?原因就在于驳斥它的人们同样被困于上述第一个常识中。如果他们否定了这个常识也就自然驳倒了贝克莱:物体的那些具有主观性的“性质”实际上并不是物体本身的性质,而是物体在观察者大脑中的感觉影像;物体本身是客观的。但是没有人这样做。有人想要驳斥物体的那些所谓“性质”的主观性,又没有人能够做得到——因为它们本来就是主观的。所以对于他的驳斥大多是用上述第二个常识——物体的客观存在性来嘲笑它——这样的嘲笑当然是正确的、有力的,然而所有类似的批判都绕开了“物体性质主观性”这一重大理论发现。
 

人的一切知识归根结底来自于观察。人体外部及内部对象以特定的方式作用于感觉系统,在大脑形成感觉影像,这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开端。洛克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的,而且最后是导源于经验的”。然而,在洛克看来,经验不仅包括观察,还包括所谓的“反省”、“心理活动”。一方面,“能按照那些物象(注:洛克在这里使用‘物象’一词,而不是物体,说明尽管他提出了物体第二性质理论,但是在他看来‘物象’——物体作用于感官在大脑中形成的影像仍然是物体的组成部分,是它们刺激感官形成了知觉)刺激感官的各种方式,把各种物底清晰知觉传达于人心”,另一方面,“我们的心灵在反省这些心理作用,考究这些心理作用时,它们便供给理解以另一套观念”,他认为由反省得到的观念包括“知觉、思想、怀疑、信仰、推论、认识、意欲,以及人心的一切作用”。(见洛克《人类理解论》商务印书馆1959年2月第一版第二卷第一章第68-69页)可见在他看来,由第二种来源得到的观念——知觉、思想、怀疑、信仰、推论、认识、意欲,以及人心的一切作用是可以不经过“物象刺激感官的各种方式”就可以单凭“反省”来得到;也就是说,观察并不是人类获得知识的必经之路。康德说:“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这是没有任何怀疑的……按照时间,我们没有任何知识是先于经验的”,但是紧接着他又说“尽管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以经验开始的,它们却并不因此就是从经验中发源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4年二月第一版导言第1页)。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通篇探讨的是所谓的“先验知识”。他将“纯粹理性”定义为“先天综合判断”。然而,本文的论证表明,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先天判断,包括“先天综合判断”在内的一切判断都是对于大脑中不同类影像连接这一类实际发生的大脑活动的语言文字表述。不经观察就不可能在大脑中形成感觉影像,更不可能形成类影像和概念。数学和自然科学也不例外(注:参见拙作《存在论》第一编第四章《思想存在》)。
 
@给鸡儿放天假
人类的思维原理,这个不是从物质性质的经验归纳来诠释其概念的。人类思维是从“实在论”的认知体系中来还原其心灵上的物理现象,从而扬弃了经验中所固有的观念。
当我们认为客观事物是直接呈现在意识之前的,而且也恰恰是这些客观事物所呈现的那样。并没有任何东西插入于认识者和对他而言的外在世界之间。客观事物在意识中并不是由观念来表象的;它们是本身直接呈现在那里的;这个朴素的“默认点”方式是我们不曾踏进的“赫拉克利特之河”。也就是说,我们在同一性的完备下,认知的外表和思维的实在之间是不能有区别的(感知觉到了P,那么推理了也只能是P);即客观事物恰恰就是它们所表现的那样。心灵被认为是就好像通过感觉器官而照出来的一道光线,照亮着认识者身外的世界。
然而,这种“自然实在论”的看法完全忽略了个人在观察上容易发生的错误以及在感觉作用后面的复杂机构。
在一个根本没有错误这回事的世界中,这种普遍理由的实在关系理论才能不受诘难呢?当在大脑中显意识的方式下,我们发现了谬误和幻觉,那么困惑就接踵而来。梦境也许是最早的谬误现象,把原始的心灵从独断实有的方式中唤醒过来。一个在床上熟睡着的人怎么能够同时又走到遥远的地方并和一些死者谈话呢?梦里的事件怎能和清醒经验中的事件一致呢?最初处理这类谬误的方法是把实在世界分成两个领域,同样是客观的并且同样是外在的,但其中之一是可见的、可感触的和有规律的,另外一个则多少是不可见的、神秘的和无常的。死后或有时在睡觉中,心灵能够进入这第二个领域。儿童的客观化了的梦乡和野蛮人的鬼蜮就是以“外部实有(自然实在论)”的范式来对付谬误问题的初步努力而得出的结果。但是,我们很容易看出,把存在着的客观世界这样双重化,仅仅能够解释为数极少的梦中经验,至于对清醒经验中的谬误,这显然是不适用的。举例来说,每当梦境涉及的事件正是清醒生活中已经经验过的事件时,那就不可能也归之于一个幽冥世界。虚妄事件是和其他人的经验相矛盾的,甚至是和各人自己比较正常的经验相矛盾的,因此,虚妄事件必须全部被摈斥于外在世界之外。那么,它们应该被放置在什么地方?当然只有把它们放置在经验它们的人的心内,还有比这样做来得更自然的吗?因为虚妄的客体只有对他才产生作用。我们的梦和我们的幻想的以及一般幻觉的对象都被认为只是存在“在心中”。它们正像情感和欲望一样只是由一个独一的心所直接经验到的。心灵本来已被认为是生命的神秘原则,还赋有超越一般物理事物的特殊性质,心灵的内容就因此益臻丰富,又被当作是一大批非存在的客体的容纳所。对谬误现象作更进一步的思考,就会发现一切知识中的相对性的因素,最后并且了解到任何外界发生的事件只有在它不再存在之后才能为人所知觉到。我们知觉其为现存的事件,总是已经过去了的,因为要知觉任何事物,这个事物必须要输送某种能量到我们的感觉器官上来,而等到这种能量到达我们的器官的时候,产生这种能量的那个存在阶段就已经过去了。除了关于被知觉的客体的这个普遍和必然的时间差错之外,还要加上一个几乎是同样普遍的空间差错。因为一切相对于观察者而运动的客体都不是在它们被感知时的地方被感知的,最多只是在它们发出刺激时的地方被感知的。而且,除了感知的这些空间差错和时间差错之外,我们知道,我们所感知的事物不但依赖于这个事物本身的性质,而且依赖于事物的能量到达我们的机体途中所通过的媒介物的性质;也还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器官和脑器官所处的状态。最后,我们有一切理由相信,每当我们的脑受到的刺激和正常状态下某一客体传来的刺激相同时,我们就会感觉到那个客体,即使它在任何意义下都不是当时现实存在的。这许多不可否认的事实证明了:谬误并不是无关紧要的和例外的现象,而是一种正常的、必然的和普遍的缺陷,它是每一个感觉经验所免不了的。
 
@tsfnyqs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一个观点,柳艺诚用容易理解的方式给你加以说明:
独断的理性方式和批判的经验依存是永远无法调和的;只有一门科学——关于认识的可能性的科学能断定人类心灵所能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和不是什么。以前的形而上学家们,那种不加证明的形式理论对于“如此显而易见命题(那种日常自知的现象从何而来?)”不是不知道便是没有理会,从而绝望地陷入错误的泥坑,而这恰恰是由于这些形而上学家在他们对于纯粹理性写出一篇批判文章或做了一番研究之前,就着手去解决他们的种种问题的缘故。
而且,请仔细注意;这样对纯粹理性加以批判并不是把科学里种种成功和失败的历史写出来,也不是从人类历史上有了什么东西已被证明为可解决和不可解决的这方面去做个总结,而是对于抽象认识的性质以及对于人类理智的活动,直接加以研究。同时,这种批判的种种结论据说不经过其他科学的帮助就能从这番研究中得出来。为了这个缘故,人们认为批判的结果是不依靠各专门科学的,而是可以支配这些科学的。但是如果这种批判是从这些科学得到它的种种材料的,或者它本身是从人类经验里归纳出来的,则它无疑地就是一种循环论证。
也就是说,如果哲学家说认识论是基础性的,则他是在肯定这门科学能使我们断定各专门科学及其各种方法的有效性,并至少在某些方面,甚至能使我们纠正它们的种种结果。比方说,如果有一门科学对于我们知道是不可能解决的某一问题向我们提出了解答,或者对于那超过人类认识可能范围的东西有所肯定,那么,我们立即可以推知该科学的这一部分必定是无效的。但是人们认为“基础性的”这词的第三种意义决不只包含这点。人们告诉我们,认识论可向我们提供关于实在界的知识,这种知识在两方面是大有价值的。第一方面,它比各专门科学的种种结果真得更确定;第二方面,通过它可对这些结果加以反驳、纠正和限制。比方说,如果对于认识性质的研究证明了宇宙必定是一个有机整体,则由此可以推论:若有一些科学证明了情况相反,则这些科学至多是相对地真的或部分地真的。又比方说,如果对于认识的研究证明了只有心理内容才可被知,证明了一个对象若要被人们所知就必须是心灵经验的一部分,那么,我们不需要有科学的进一步的证据就可直接推论;从其为可知的这一层来讲,实在界必定是某种心灵的经验。如果在此之外,认识论又证明了凡在本质上为不可知的东西就不会是实在的东西,则我们可得出这个结论:就其为实在而言,实在是一个或多个心灵的经验,并且只是这样而不是旁的样子。因而一般人的意见以及科学的推论倘若对这说法提出了相反的见解,认为事物虽然不能为心灵所经验到或不属于任何人的经验却仍然存在着,那么,这种见解就会受到我们这门基础科学的纠正。再比方说,倘若果真如一些认识论家所讲的,心灵在认知时把一种形式赋予被认知的各对象,因而凡是被认知的东西就必然具有这种形式或结构;那么,这些认识论家的这门科学就能勾勒出无穷尽未来时间都适用的这个世界(作为科学研究的可能对象来讲)的主要轮廓。万一有物理学家或其他科学家对于我们哲学家所提出的这个轮廓表示异议,则我们就有责任来查明这位科学家对于认识论是否有过什么研究或发明。如果我们知道他不是一位认识论家而仅仅是一位物理学家、数学家或化学家,那我们的哲学家就会告诉他,说他不够资格来谈论究极的实在;因为他那门科学固然可以供给有用的知识,但对于究极的实在是什么和不是什么就无法供给任何独立的、基本的见解。比方说,有的认识论家曾经认为:作为认识的一个对象而论,这个世界一定是一个三维空间的系统,是一个时间系统,是一个因果系统,是一个感觉印象的系统,是一群心灵,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无限的、完全的、个人式的心灵,是上帝用以向我们传达消息的神造语言,是心灵所开辟的战场以便意志好在那里为种种道德理想而奋斗,是非人格化的、盲目的、不安定的意志所作的种种挣扎的凄惨而绝望的结果,是绝对精神的演化。从消极方面讲,某些哲学家在研究了认识的性质之后,认为物质并不真正存在,认为颜色、声音、冷热等都不存在于心灵之外,认为各种科学规律不是真正属于自然界的东西,认为真正的世界是无法可知的。
 
楼主继续更新吧,加油。
 
哲学吧还能谈哲学
 
对于人类知识来源认识的另一个关键在于,一切知识来自于人类的思维活动。观察只是为思维提供必要的单纯的感性材料,将这些感性材料在大脑中进行记忆、回忆、整理、加工形成人类知识的是大脑的思维活动。一个人仅凭观察是不能获取任何知识的。有人说,“我不用思考,一眼就看见眼前这一朵玫瑰花是红色的,我岂不是仅凭观察就得到了关于玫瑰花的知识么?”然而,人们的观察所得仅仅是单纯感觉,虽然单纯感觉中包含着作用于感官使大脑产生感觉影像的那些感官对象的信息,但是它们在未经解读之前算不上关于那些感官对象的知识。这就好比一个人记住一个汉字的形状或者它的发音而不理解它的含义就算不上掌握了关于这个汉字的知识一样。单纯感觉在被解读之前只是存在于大脑中的扁平影像,不经相应的大脑活动,仅凭观察无法将单纯感觉解读为复杂感觉,更谈不上掌握关于对象的更加复杂的知识。因此,人们能够“看见”眼前物体的颜色是因为他们在熟悉的环境里对于自己所熟悉的物体经过多种感官的反复印证形成复杂感觉的结果,而这一过程是由观察和思维共同完成的。(待续)
 
顶一个,我觉的少说哲学,还是实际点好,有危险,,,,,。。。。,,
 
对于认识人类知识起源和形成更加重要却一直被忽视的一点是弄清观察(大脑获取感觉影像)与思维之间的联系。在没有弄清通过观察所获取的感觉影像经由那些关键环节的大脑活动形成了各种人类知识之前,强调观察(或者洛克和康德所说的“经验”)对于形成人类知识的重要性,只是强调了观察对于形成洛克所说的第一种知识的重要性;强调思维(或者称之为“理性”、“反省”、“心理活动”等)的重要性则是强调了既无法了解也无需了解的一种空洞的、难以捉摸的所谓心理活动的重要性。这样的理论既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也很难在研究相关的具体问题的时候贯彻始终。如果有人提问:一个人在没有进行任何观察之前能否进行思维?或许很多人(尤其是对一个经验主义者)会做出否定回答。然而他们却很难拿出强有力的依据来。因为一个人既然能够在本来是“白板”的大脑中通过“反省”得到知识(见洛克《人类理解论》商务印书馆1959年2月第一版第二卷第一章第68页),那么,观察就不是思维的前提条件。然而,试想,一个从来没有进行过观察的人真的能够进行“反省”吗?(待续)
 
楼主认为人类当今面临的哲学问题主要是什么问题?或者你认为最主要的十个哲学问题或难题是什么问题?你能够把它们列举出来吗?用你的学说或理论能够逻辑自洽解答或解决这些问题吗?
 
有时候,我会这样想,当我独立思考,产生独到的见解,我总是会想到,到底这样的思想,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其实,我一直没有找到答案,因为,在我还是小孩的时候,我是已经有这样的感受,所以,研究人类思考原理,真是非常有意义。
 
辛苦了。
 
既然一切知识都来源于观察,同时,一切知识都形成于人类大脑的思维活动,那么就可以断言,观察与思维是人类获取知识过程中的两个必要环节,而非获得知识的两条并行的互不相干的途径。观察在先,思维在后。那么,思维是怎样在观察的基础上来进行的?本导言第一部分已经论证,观察的唯一成果是在大脑中形成感觉影像——物体的那些具有主观性的所谓“性质”(本文正是这样来定义观察的)。因此,强调思维必须在观察的基础上来进行就等于强调思维必须在感觉影像的基础上来进行。感觉影像是思维的起点和原料。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其一,思维是如何在感觉影像基础上来进行的?其二,显然存在于大脑中的诸如情感、道德、礼制和审美等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与思维是什么关系?本文的第一编和第二编分别回答这两个问题。
 
【自然规则】的实质,朋友们应该知道。研究自然规则的存在于存在过程,才能弄懂【自然规则】的实质,这就是中国整体人文素质的文明健康传承里哲学架构。扯淡是没有作用与意义的。
 
所谓物质的第一属性,也是人建立的标尺去测量,也是带有主观性的,和客观本体是有差距的。至于第二属性,误差就更严重了。渺小的人类认识,只能认识世界的部分侧面或局部,不可能得到关于世界的完整认识。但无论人类认识误差大到什么程度,外在的世界还是存在的。建议楼主去搜索一下关于灵魂等内容,阅读扩大范围,站在更高的地方去看世界。
古人有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站在高处,才能看到整体。人要拓展眼界!
 
思维是什么?思维是先天就有的好事后天才有的?何为先天,何为后天?
如果把出生后的婴儿定义为人,出生后的感知记忆为后天的思维经验。出生时带来的能力(含遗传dna记忆)属于先天本能。先天本能不能定义为思维。
思维就是动物把通过接触感知的,观察感知的,经过神经系统的,试误,记忆,比较,选择,产生的认知(自认正确经验)高级认知就是神经系统的大脑调动记忆经验对新问题进行逻辑的理顺,进行反复的比较选择产生认知(判断)。
 
你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研究思维等于竹篮打水一场空,假如前人的经验理论真的能过了解思维成因真相,前人早就做到了。
 
楼主继续加油吧。
 
思维、意识、思想都与知识的丰富有联系。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学家、整体哲学家。其对事物整体性的处置能力,应该是非同小可。此图:以看图赋诗的验证大家个人真实实力,是简单有效的方法,朋友们要写诗跟帖呀!
 
思维原理应该是本生物神经学的书,楼主写的不过是思维特性,跟原理没什么关系。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哲学 最新文章
在无限的时间尺度下一切事件都是必然发生的
世上真的有因果报应吗,可为什么命苦的总是
谈谈唯心主义
浅谈男女性思维差异
唯物主义很肤浅很错误很弱智
不要用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
哲学思想只适合有道德的人
无神论的欠缺九 有时候无法判断的问题
越来越觉得,在中国,人少,畜生多
现代的社会形态,,,,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07 21:49:49  更:2021-07-08 12:44:42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