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哲学 -> 哲学吧的吧友,大家对死亡是怎么看的,叔本华的《论死亡》怎么样 -> 正文阅读

[哲学]哲学吧的吧友,大家对死亡是怎么看的,叔本华的《论死亡》怎么样[第1页]

作者:钟神秀888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叔本华:论死亡
  想到我们之前还不曾存在的时候,我们不应该不寒而栗。死亡以后的非存在与出生前的非存在不会有什么差别。这两者之间只是一场大梦。为我们将来不再存在而悲哀,就跟为以前我们不曾存在而悲哀同样地荒谬,因为我们不在的时间与我们在的时间之间的关系,前者到底是将来还是过去都是一样。
认知并非原初就在生存意欲之中,而只是在存在意欲客体化为单个动物以后才出现的。这样当意欲通过认知的帮助看到了死亡就是现象的终结,意欲把自己与这一现象视为一体,就全力抗拒。
  死亡本身对于主题来说只是在于意识消失的瞬间。至于意识消失是怎么一回事,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睡眠中略知一二,意识消失的过程并不是逐渐的,视觉功能首先消失,然后就直接进入深度意识的无意识状态。正如睡眠是死亡的兄弟,昏睡是死亡的孪生兄弟。
横死或暴死不会是痛苦的,因为甚至身体遭受重创一般来说也只是在稍后一点的时间才感觉得到,并经常只是在看到外部迹象以后才被发觉。如果这重创瞬间就已致命,那意识在发现受到重创之前就消失了;如果延迟一段时间才最终夺命,那就和其他疾病没有两样了。死亡看上去甚至是一件好事,是我们渴望已久的东西,是久违了的朋友。
  我们的真实存在本质是通过无处不在和永恒存在的自然力体现出来,生物体并不因为死亡而遭受绝对的毁灭,而是继续存在于大自然、与它一并存在。在没有生命之前就存在生命,在没有生命之后,生命会与自然继续诞生。大自然是从来不撒谎的,她只是漫不经心对表达不多加解释而已。
  动物、植物朝生暮死,生与死快速地变换,处于更低级的无机物则有着更长的维持时间。而只有绝对无形的物质才获得了无限长的持续时间。
  头脑平庸的人,其思想格局限于只是认识个别的事物,就像动物的智力一样。相比之下,那些具备稍高一点能力、才刚刚开始在个别事物当中看到普遍事物的联系。
  自然界的一切都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从天体的运转一直到生物体的死生都是如此。
  愚蠢的树叶你要到哪里去,别的树叶又从哪里来,你是那样害怕坠入深渊,那无又是在哪里,苍蝇在第二天早上再度出现;苍蝇同样在春天再度出现,冬天和夜晚并没有什么区别。
所有的一切就是这样只逗留一会儿的时间,接着就得匆匆走向死亡。花草植物在夏天完结的时候死去,动物和人则在若干年以后结束生命。死亡不知疲倦的收割着。所有的一切照常在同样时间、同样地点,似乎事物就是永生不灭的。花草照样变绿、开花。昆虫照样翻飞。
  今年春天的燕子是否完全有别于第一个春天的燕子?如果我很认真地向你保证:刚才在院子里玩耍的猫儿在三百年前做出同样跳跃动作的猫儿是相同的一只,那你们肯定认为我疯了。但我也知道,如果相信今天的猫儿完全、彻底有别于三百年前的那只猫,那将更加疯狂。这些深不可测的生物体,就总体而言,是不可能归于无的。
  生存意欲显现在个体里面就是饥饿和恐惧死亡,显现在种属方面则是性欲和情不自禁地关注后代。
  就像光线穿过狂风而不为狂风所动一样。
  你无法理解在你的身体毁灭以后,你自身存在是否还有可能,但难道那种身死以后的存在,会比你现在的存在以及你如何达到这一存在更加难以理解吗?你为什么怀疑那敞开的、让你通往现实的秘密通道,会在将来不是同样敞开着呢?
  死亡所消除的只是在诞生之前所确立的东西,也就是说,死亡无法消除那首先让诞生成为可能的东西。受到生死的时间过程影响的只是现象,而不是造出这些现象的东西。这一现象的本质并不会因时间上的现象在时间上终止,是开始、持续等概念所无法适用的。认知作为脑髓的活动,因而作为机体的功能,属于纯粹的现象。所以是与这现象一道终结。唯独生命的本质是不可消亡的,而我们的身体就是生命本质的作品,也就是意欲的投影。把意欲和认知区分开来,以及认识到意欲是占主导地位。这一矛盾以各种形式反复在我们心理出现。
印度教中掌管生殖与死亡的湿婆神(LordShiva)。古印度宗教对叔本华的影响深入骨髓,晚年叔本华将其视为唯一的寻找精神救赎途径。
  性行为显现为意欲最直接和最彻底的满足,感官的快乐。意欲是不具有任何认知的,一如我们经由对感官肉欲完全是迷幻的渴求而被引诱进入这一生存,我们也对死亡同等迷幻的恐惧牢牢束缚在这一生存。我们身上的意欲之所以惧怕死亡,认知只是向意欲呈现了意欲在个体现象中的本质,这样,就产生了这一迷惑意欲的假象,意欲会与这个现象一并消亡。
  认知的主体是次要的,是从意欲客体化中产生的现象,认知主体肯定是随脑髓的消亡而消亡。在对自身的意识力,作为唯一有认知能力的认知主体,面对意欲就恰似一个置身局外的旁观者。正如意欲并不会认知,反过来,智力或者说认知主体也唯独只是发挥认知作用,而不能进行意欲活动。智力是脑髓发挥的作用。因此智力依赖机体,而机体依赖意欲,这一身体可被视为连接意欲和智力的中介,只是意欲本身在智力直观之下在空间的呈现。死亡和诞生是意欲不断对其意识的翻新,而意欲本身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意识是认知主体的生命,死亡则是意识的终结。因此,意识是有尽的,永远也是新的。只有意欲才是恒久的。
  眼睛什么都看得见,唯独看不见自己。我们的认知能力是完全向外作用的,因为认知能力是脑功能的产物,纯粹是为保存、维持自身,因而就是为寻找食物营养和扑捉猎物这一目的而设。
  对死亡的恐惧大都是因为死亡造成了这样的假象,我从此就要消失了,而这一世界却依然存在。其实与此的看法相反才是真的。这一世界消失了,而我深处的内核将永存,它承载和产出主体。唯独意欲是真实的,而意欲对象物只是现象和泡沫。你将不是现在你现在的样子,如果当初你根本不曾成为你现在这样,那该多好。只要不曾否定那生存意欲,那死亡以后所留下来的,就是形成完全另一个存在的种子,在这另一个存在里,新的个体重又看到了一个新鲜、原初的自己。睡眠之于个体就等于死亡之于作为自在无的意欲。
  死亡就是某一个体性接受另一个体性,因此死亡就是在自己意欲的专门指引下所进行的个性持续转换。这是因为那一永恒的力唯独只在意欲。
  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力则得之于母亲,人身上的意欲本身就是个体的意欲,在死亡的时候就与其在受孕的时候从母亲出所获得的智力分离了。现在,性质、构成已经有所改动的意欲,就遵循着世事发展的必然进程,经由新的受孕获得与之相称的智力,对此之前的存在也就没有记忆了。在新生儿的诞生和去世者的死亡之间有着某种联系。在14世纪,在黑死病夺走了旧世界大部分人口以后,一个异乎寻常的生育高峰就出现了。并且双胞胎的出生变得相当频率。另外非常奇怪的事情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生的孩子都没有长齐所有的牙齿。在某一特定的人口里,生育的数量对这一人口的人的寿命和死亡率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为这一人口的出育量是死亡数同步的,无论哪里和无论何时,死亡数和出生数是以相等的比率增加或减少。就像世界大战之后,高数量的女性生育率弥补了战死的男性。这也跟宇宙的阴阳平衡有关。
  由于灵魂转生,现在与我们密切接触的人,在下一辈子与我们一道出生,与我们有着和现在同样地相似的关系。人们的彼此认出也只是局限于某一朦胧的感觉,一种无法通过认知察觉到的感觉。隐隐约约暗示着某一相当遥远的东西的回忆。只有佛陀本人是例外只有它才能清楚认出自己和他人的前生。
  死亡把一个人取消了,从此,这个人的真正本质只存活于别的个体身上。而他的智力,这智力本身只属于现象,既只属于作为表象的世界,只是外在世界的形式。除了这些,死亡却是一个大好的机会,让我们不再是我,当然这只是对能够把握这一机会的人而言。
 
呃...记得美国喝koolaid邪教吗.他们认为人的死亡也许就是9个月怀孕之后的新生.
 
叔本华批唯物论
世俗对物质的观念,认为物质无条件地存在,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物质只有相对于认识着的主体才有其存在,这『认识着的主体』就是人自己。当然,这里并不在否定物质的存在,而是在于主张物质没有独立于心的知觉以外的本质,主张存在和可知觉性是可以互相换用的术语。
认识着的主体和被认识的客体是一对彼此间相互关联的概念:不存在没有客体的主体,也不存在没有主体的客体。在这一关系内不存在某种逻辑上的孰先孰后:既不可能用客体来解释主体,也不可能用主体来解释客体。无论是提及二者中的哪一个,人们总是已经跟着想到了另一个并将其作为前提。当我确认自己是进行认识的主体时,我便拥有了客体。反之亦然,只有当我拥有客体时,我才能确定自己是主体。无论是从主体世界中寻找客体的根源,还是从客体世界出发来解释主体,都只不过是错误的尝试而已。
唯物论肯定物质,与物质一起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无条件而如此存在着的,这就跳过了这些东西同主体(认识者)的关系,而事实上所有这些东西都只是存在于这关系之中的。然后,唯物论抓住因果律作为前进的线索,把因果律当做事物的现成秩序,这就跳过了悟性,而因果律本只是在悟性中,仅仅是为了悟性而存在的。于是,唯物论就想找到物质最初的、最简单的状态,又从而演绎出其他一切状态;从单纯的机械性上升到化学作用,到磁性的两极化作用,到植物性,到动物性等等。假定这些都做到了,可是还有这条链带最后的一环——动物的感性,认识作用,于是这认识作用也只好作为物质状态的一种规定,作为由因果性产生的物质状态而出现。
如果我们一直到这里都以直观的表象来追随唯物论的观点,那么在和唯物论一同达到它的顶点时,就会觉察到奥林匹斯诸天神突然发出的、收敛不住的笑声。因为我没如同从梦中觉醒一样,在刹那间,心里明亮了:原来唯物论这个几经艰难所获得的最后结果,这认识作用,在它最初的出发点,在纯物质时,就已被假定为不可少的条件了;并且当我们自以为是在同唯物论一道思维着的物质时,事实上这所思维着的并不是别的,反而是对这一物质进行表象化的主体,是看见这一物质的眼镜,是感触着这一物质的手,是认识这一物质的悟性……最后这一环忽然又现为最初那一环所系的支点,这条长链也忽然现为一个圆圈了,于是唯物论者就好像闵希豪森男爵一样,骑着马在水中游泳,用腿夹着马,而自己却揪住搭在额前的辫子,意欲将自己和马一同从水中提出来。
由此看来,唯物论的最荒唐之处就在于从客体事物出发。事实上,一切客体事物,既已作客体论,就已是由于认识着的主体通过其『认识』的诸形式从多方面加以规定了的,是早已假定这些形式为前提了的。因此,如果人们撇开主体,一切客体事物便完全消失。
 
按照叔本华的观点,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意识睡一觉进入另一个梦境,我们现在就活在梦境里。
 
还有,叔本华批驳的唯物论 是否有什么问题
 
来人啊,新来的不敢发表观点,贴点大咖的观点,比随便水强多了
 
叔本华以写优秀的哲理散文闻名于世
 
看了论死亡,我都能想到死了的感觉,就是睡了一觉,然后重新醒了,只是不知道是什么状态,有可能是细菌,高等点的外星人。
 
前阵子我替女友买乳鸽补补,那个商人给了乳鸽一刀就把它丢到桶里,听到它挣扎的声音,我就想,乳鸽是多么悲惨啊,我身为人而没有成为乳鸽是多么幸运啊,有个幸福的家庭。难道这幸运就真的这么幸运吗?
如果按到叔本华的理念,简直是生命力的无限轮回,活着只是表象,幻觉而已,总有一天我也会成为乳鸽,待宰的羔羊,新闻上的悲惨人生总有一天会发生在我自己身上,那真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当这些事发生时,怎么都想不通为什么会发生在我身上?难道全是偶然吗?
 
按照这样算,就可以解释了,真真正正的众生平等了,因为所有发生的事情都会在自己身上发生一次
 
我以前一直信仰唯物主义,毕竟高中就教唯物主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唯物,大家从来不关心世界是物质还是意识的,只关心天下是刘邦的还是项羽的。一个正常的中国人,生下来没几年,傻子都知道没了自己地球照样转,唯物主义板上钉钉。一直以来觉得唯心主义很可笑,后来真正接触了才觉得还有这种解释的。
 
新的开始!
 
希望楼主多发点,不喜欢读书就喜欢看帖子
 
很难想象叔本华一个古代人,它的思想还是不容小觑的
但是还是无法摆脱盲人摸象的认知模式。我觉得他的思维逻辑是建立在对事物本源的观察上的,比如说他看到一些x种子,这些种子在生长途中产生了差异,不同的分支和叶子位置及数量,他觉得这些树的本质是不够纯粹的,就像每一个人的意欲,虽然相似但是绝对是迥异的,首先这些迥异特点并没有被再次继承下去,反而基因继承下去的是一些统一性的特征,他认为这种统一特征就是延续性的证据,也是消亡者唯一有效财富。
他正是看到了一些现象,婴儿的诞生和老人的死亡,经历草木枯又荣的种子,画家在画纸上涂了又抹的白纸,因此叔本华得出自己的见解,大自然不会欺骗我们,正如它所呈现的那样,如果生命是永恒的,那么它只能是一张洁白的纸和一颗种子。
嗯哼?
 
既然都是猜想,为什么不扩展下猜想的广度呢?如果一个哲学家连基本的猜想勇气都没有,那他一定不会有多高成就了,而更像是一个被思想绑架了的傀儡(指一些没有个人思想的、自大的学者)。
假如人可以在死后继续存在,那么这种存在一定是脱离了客观物理常识的,脱离了肉体分子系统的束缚,以另一种方式作为载体,这个载体是一个完美的记录系统,就像树的年轮和胶片里的记忆,我们称它为“幽灵宇宙”。
叔本华认为,当某类事物的相似度达到了极致,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些事物为同一个个体,这个说法在几何学中似乎可以被论证,因为相同的图案就是同一个图案,但是对自我存在的定义,并不是取决于某个瞬间,自我的存在,它需要复杂的经验来支撑,否则我们说这个没有任何记忆和基因记忆的人,他是一个无意识者。一个无意识者,本身就不具备自我的特征,也无从谈起他是谁。
我们说,对自我的定义,需要有独立的经验作为支撑,由此形成独立的意识,从而形成独立的性格,自我是一个智能系统的集合,而不是某个平面或者点。
吃饭
 
接着,叔本华犯了一个根本性错误。
他的思想尚未脱离作为典型唯物论者的视角,唯物论总会把目光放在齿轮上,或者制造赤裸的原子上,再高级一点,只能认识到这台机器的运作规律,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机械运动关系,当让他描述这台机器所制造出的各种和旋音乐时,他依旧把这些声音归类于机械元素的产物。这天有一个女孩子对这人说了句我爱你,这人认为,这三个字只是由一系列特定经验因素与生理因素作用下产生的词语。这个人甚至开始研究感情究竟是否具备机械性,他的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叔本华也是把视角放在了齿轮上了,它甚至没能找出齿轮与机器的统一关系。他认为婴儿之间的初始意欲极其相似,所以把婴儿机体和本能意欲视为机器本质,由于这是个稳定传承现象,它们有相似的基因和本能,就认为这个共同特征是每个人体机器中的零件,不,他直接把这个零件定义为生命的本质。
特修斯之船,我们知道,一个事物的存在是遵从某种有序的系统形式的,就如一个生物,分子系统组成了这个生物,当它体内发生新陈代谢,它的生物本质没变,所以它还是那个事物。人的自我或者灵魂,也作为“存在事物”的一种,它也同样具备“自我精神系统”的客体性的,只是这种客体性是建立在分子系统之上的存在,就像分子系统是建立在原子基础上的存在一样。只不过人的精神系统没有可视的轮廓,并且也没有生死消亡后继承的证据。但并不能否认它存在本身及意义。
梦,假如有一个风景记忆片段,可以让不同的人在梦中读取它,如果读取它的是刚出生的婴儿,那么这些婴儿拥有相同的记忆,就像树上的树叶,树叶可以完全相同,但是对树来说,这些树叶是独立的存在,无论它们的“内核思想”多相似,而拥有独立意识的相同树叶们,它们经历同一场风雨,拥有同一个周围环境,就像同时存在于同一个梦中,从科学角度出发,只有在极端条件下才能产生>2片树叶的完全相同,这有意义吗?这两片树叶都会认为自己是自己,不会认为他是别人,并且在宏观定位上树那里,它不觉得那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因为每片叶子都有独立的枝桠机构,这是自然赋予任何存在物的唯一特点,就是独立唯一性。可以说,越是高级的存在事物,它的唯一性就越不可复制。
我们让不同的人做同一个梦,当人们从梦中醒来,这个梦会被解读成不同的版本。因为视角不同。但,在梦中的人拥有强烈的个性主观性和某种感受,由于梦与现实有极其强烈的隔离感,以至于让醒来后的造梦者们都有一致性的感受,关于这段诡异记忆,会被大家保存在大脑记忆区的一角,且梦的记忆与现实记忆同样的清晰,梦中的人格和现实人格具有明显的差异,假设这个造梦者在梦中塑造了一个人格,并且梦中活了30年,在他醒来的时候,他的现实人格与梦中人格具有同等的分量,问题在于,两个人格在相互碰撞的时候,哪一个会被吞噬?或者发生怎样的记忆融合?
多重人格,现实中就有这种病人,在他们的身体里可以具备多个独立意识的自我人格。如果每个人格都是一场场独立的梦,当彼此回合时,每个梦都不会破碎,反而其它的梦会成为各自视角下的独特“附属梦”。如果通过分离技术,可以把这个多重人格病人中每一个人格从一个大脑中分离出来,然后给予各自独立的躯体,那样就更有趣了,很难想象这些男男女女的活人,是从同一个大脑中的梦分离出来的。我很期待其中有人相互谈恋爱,结婚生子
 
人的“灵魂”就是特修斯之船的主体,这里的灵魂是指由分子组成的躯体所支撑起来的意志系统。
这个系统最终由于躯体衰老,系统跟着也消亡了,这是事实。但,如果这个独立意志体就像一片树叶掉落了,就像梦一样在造梦者苏醒那一刻破灭了,那我们就应该重新定义消亡了,如果这次生命之旅只是一个梦或者一片树叶,那么,我们的存在会得到另一种形式的延续,无论它是如何发生的,我们或许会存在于大树的记忆年轮中,或者被大树这个造梦者抛弃。
 
我反对极端主义
叔本华是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导致极端主义者大量出现,其继承者尼采更是将其发扬光大,忠实的实践者则首属希特勒。
叔本华在非理性主义体系的人当中,能活到72岁,可称奇迹,一般只能活到50岁左右,其原因可能与过度“住念住心”和“意志破缺”有关,有点类似从很高的楼顶跳下的那种心灵状态。
受这种意识影响的人现在非常多,潜意识的影响非常难以消除,普通人还是要远离为好,至少能减少非正常死亡的人数,有利于提高人类平均寿命。
 
崇尚死亡不应是哲学应有之义,如果哲学要教导人类奔向死亡,那它就无智慧可说。
 
1、死亡是上天为你设置的击鼓传花,传到你时就写上句号!!
2、新陈代谢是为了帮身体保鲜,当新陈代谢停止了人就死去了
 
死亡并不可怕,只不过从一个房间走向另一个房间罢了。
 
刚才的回复,同样适合这里回答。
没错,大自然似乎乐于提供种种的共相事物,这些具有普遍特征的事物,并不是说它们拥有了某种永恒的能力,这种普遍性是一种偶然性,在进化的意义上,它是被自然选择的符合物种利益的一种生存现象。大自然允许事物拥有对普遍规律的继承功能,这种对稳定基因的继承,本就符合进化论的思想。那么在自然的视角下,稳定的规律会被延续下去,看似某种永恒了,难道这种普遍的共相,就是永恒的象征吗?那么,大自然真的在努力在把一切事物同化掉吗?这么说,如果有一天,人们的每一个灵魂都一致化,那么这种灵魂就会成为一种本能,然后就可以被自然基因机械化的继承下去,那时候我们才可以说我们的灵魂永恒了?
这种自然视角下的永恒,看起来真的有些诡异,大自然真的正在做这件事。
事实是,大自然在同时做两件事,一是促使事物本质的同化,二是促使差异。
但是如果制造差异化的目的还是为了同质化,那么结局只有一种可能了,在自然的引导下,所有的智慧生命最终都拥有同一个灵魂,就像现在的人类同时拥有相似的身体那样。但是并不是说每个人都是一个人,无论他们本质多相似,本质总会成为一个新起点,成为孕育滋生差异化的土壤。这些差异化永远避免了重叠性。
看来,大自然意不在此,它的目的不是永恒,而是建立永恒之上的差异性,正是这些差异性,才让世界不至于陷入寂静,因为真正的永恒就是死寂。
 
死亡是好事!
 
死亡是好事!
 
死亡,多么可怕的字眼,看似遥不可及,然而它的身影却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旁。
记得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使人害怕的是死亡的装饰品,而不是死亡本身。”那时,尚不能理解什麽是“死亡的装饰品”。直到今日,看到培根的《论人生》方才明悟!是啊,对于从未历经死亡那刻的人,只能经过侧面来了解,看到天灾人祸残肢断臂时,看到身边朋友、亲人离开而挣扎时,黑色礼服,庄严的葬礼,这些加深了我们对死亡的恐惧感。
然而,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人有很多战胜死亡的情感:仇恨的人能抗战死亡,坚定信念的人能藐视死亡,有爱的人能坦对死亡,悲伤的人能奔向死亡。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对于死亡孔子如是说到:“未知生,焉知死?”而老子也在《道德经》中提到:万物皆是有始有终。人出生是始,亡是终,死亡的到来是必然,这是天地规则。对于死亡还是应保持一颗敬畏之心,顺其自然,坦然待之。
 
黑格尔在他著名的辩证作品《小逻辑》中写到:“……,但凡一切有关事物,自在地都具有一种不真实性,因为凡物莫不有其概念,有其存在,而其存在总不能与概念相符合。因此,所有有限事物皆必不免于毁灭,而其概念与存在间的不符合,都由此表现出来。个别动物以类为概念,通过个别动物的死亡,类便从其个别性里解脱出来了。”
 
死一次就知道了,还解决问题。
 
死亡之后会被审判,在世上所作的恶事将会被上帝审判。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哲学 最新文章
在无限的时间尺度下一切事件都是必然发生的
世上真的有因果报应吗,可为什么命苦的总是
谈谈唯心主义
浅谈男女性思维差异
唯物主义很肤浅很错误很弱智
不要用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
哲学思想只适合有道德的人
无神论的欠缺九 有时候无法判断的问题
越来越觉得,在中国,人少,畜生多
现代的社会形态,,,,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07 21:49:49  更:2021-07-08 12:44:55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