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哲学 -> 对《@维纳斯AAA的作品——流传甚广的六大错误科学观念》 -> 正文阅读

[哲学]对《@维纳斯AAA的作品——流传甚广的六大错误科学观念》[第1页]

作者:柳艺诚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科学观是什么?它是建立人类公意的“经验依赖”;它是提升“实在”(用科学的解释,‘实在’的基本条件是不可转移的‘实观’物质,为何用‘实观’而不是客观呢?这在后面我会重点阐述)的“可能性或然率”(‘可能性或然率’用一种具体的方式来说,就是‘自相似的量化’)的整体化普遍性约定(的观念);它是建立“世界”能够时将所现的、实有的、效用的模型范式;它通过人类独具的逻辑思维产生的推理而能够自然内恰并去除对实观物质的错误认识;它也因此对实观物质表象的迷失与执着以理智的心态产生“原则”思想(观念);而这里的“原则”来源于对“真理”抽象化而形成的(人类)“知性”——数学。
数学最初属于人类思维的“能动性”演化而形成的内驱力,人类的逻辑是健全而“实在”的“理性”,(人类)“理性”从何而来?它来源于“先验范畴”,“如何可能”的自辩为真、自觉为实——实际上就是“自洽”,通常情况下等同于“演绎法”。而数学的根基就是“演绎法”并不是“归纳法”(我们最开始的算术是‘验算’开始的,并没有直接接触定律)。
此后,数学为何具有“经验依赖”的演进呢?这在于数学的“实在模型效用”,具体的说就是它涵盖广泛的“同一方法”(普遍理由),所谓的精准效用。所以,数学是人类科学文明的一个骄傲。
因此,作为科学之本的物理学,通过“实观”的量化属性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应然与数学联姻了,它们的发生意义一直是相濡以沫,从未分离。物理学对数学的依赖,慢慢在学界形成了一种错误的主流认识——数学引领物理学发展。在当代,主流学界甚至公然扬起“物理学数学化”这面学术旗帜。人类的这些数学家和物理学们显然已被数学迷倒,遗忘了数学之母---逻辑学。这殃及人类对客观宇宙的科学认识,也纵容数学绑架了当代物理学。
在这种错误思潮引领下,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们对客观宇宙的深入性认识一旦遇到困难,他们的第一反应总是:数学出了问题?他们不会去思考,是不是物理学的逻辑出现了问题。比如,在对引力物理本质,对一种组成物质的物理基元,对宇宙起源和演化物理机制等重要物理学课题的认识上,他们压根就没有考虑过这样的一个逻辑问题:物理学的逻辑基础是否还不完备并导致物理学长期不能对这些基本课题给出真理性认识。
物理学的逻辑基础是什么?这个问题并不是每一位物理学研究者都很清楚,都能够给出正确的回答。
物理学的逻辑基础是一种特定的符号指称系统——物理单位符号系统,就是人 们常说的基本物理单位和导出物理单位定义系统。整个物理学理论的逻辑体系正是建筑于该逻辑符号系统。
从逻辑学看,物理学理论的发展也是以该逻辑符号系统为基础,以物理实验,天文观测,理论构建去发现和证实该逻辑符号系统中诸逻辑元素之间具有的各种数学关联性。在这个逻辑符号系统中,诸逻辑元素的物理内涵由相应的物理单位定义给出并由相应的物理单位符号指称表述,其逻辑演绎规则正是遵循着相应的数学法则。
于是乎,人类如此逻辑操作,耗时几百年,创立和发展了一个又一个物理学定义,定律,定理,法则,推论和原理,形成了以物理单位符号系统为逻辑基础的物理学理论及其严密的逻辑体系,并部分实现了对客观宇宙的物理学认识,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伟大的理论家。
然而,物理学理论的逻辑体系并不能通过数学演绎被无限扩展和延伸,存在一个逻辑限定。在这个逻辑限定之内,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们可以按照数学法则自由演绎,而且演绎结果一经物理实验和天文观测检验合格,便立刻产出物理学新产品——对客观存在和变化规律的新发现;超出这个逻辑限定,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们就必须格外谨慎和小心,因为在这种逻辑条件下,通过数学演绎而得到的理论结果绝大部分属于纯数学演绎结论而并无物理含义,属于物理学逻辑空转,也不产出物理学新产品。换言之,在这个逻辑限定之外,就某类更为基础性的客观存在及其变化规律而言,无论理论家们使用什么样的数学,他们演绎的所谓物理学理论均无效。
人类可爱的的理论家们,痛苦啊,无限痛苦呐。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一种逻辑限定呢?
这个逻辑限定来自物理学的逻辑基础——物理单位符号系统。
物理单位符号系统存在逻辑局限性并限定了物理学对客观宇宙的认识深入。下面是一段摘录,摘自笔者第82号作品:
不仅是我,而是整个物理学界对物理单位符号系统并不满意,因为这个延续了几百年的物理学理论习惯有两大缺陷。第一,它使用人为规定的一些英文字母和希腊字母特指(指称式表述)所有已发现的单位物理量(物理实在)。
第二,在这个符号指称系统中七个基本物理单位的测量定义具有人为选定性,尽管那些选定是基于人类科学理论和技术的长期积累。
我明白物理学家们的心思,他们想从客观存在及其规律中得到关于物理单位的自然性定义,物理单位的理论定义。就类似对人的识别,他们不满足使用类似姓名的特定符号和类似外貌体征的物理特性识别各种物理量,而是想获取所有单位物理量的“物理指纹”。
 
物理学对诸物理量(物理实在)的个性属性已给出了精细认识,而根据一般和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哲学基本认识原则,个性包含共性,共性差异产生个性。所以,获取单位物理量的物理指纹需要首先发现所有物理实在具有的共性物理属性,我是这样考虑的。
物理学是一个庞大的理论系统,也是一个复杂的逻辑系统,由诸定义,概念,原理,定律,定理,法则,推论,实证性等逻辑要素构成,那么物理学理论系统的逻辑原点是什么?
公理属于哲学(逻辑学)范畴,非数学专属,它不仅适用于数学理论系统,也一定适用于物理学理论系统。基于公理的逻辑特征,物理学公理一定具有逻辑能力可以对该理论系统的根基性概念---物理单位符号系统逻辑深化并挖掘出物理实在共性属性的逻辑形式,这是一个十分肯定的逻辑判断。那么,物理学公理在哪?物理学公理的逻辑形式究竟是怎样的?
物理单位符号系统的逻辑局限性已在严重制约着现代物理学理论发展,也阻碍着人类对客观宇宙进行深入性认识,对物理学逻辑基础的深化和扩展便成为物理学理论发展最重要的理论课题。
物理学逻辑基础的这种深化和扩展,属于对物理学逻辑基础的完备性建设,并逻辑表现为,第一,寻找到物理学公理。第二,发现和获取物理实在的共性物理属性及其逻辑表述。
完备化物理学逻辑基础,完成这两大逻辑任务,数学显然难以胜任,因为物理学公理不是数学公理,也不是任何一个物理学定律和原理,它是物理学的逻辑原点,不能从任何数学原理和物理学原理中导出。物理实在的共性物理属性也无法从数学中导出,因为任何数学原理都不能成为物理学公理,而对物理实在共性物理属性的认识则必须借助物理学公理才能获取。
在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认知海洋中寻觅物理学公理,首先需要思考者将其视野放大至宇宙整体,并找出人类关于宇宙运行原理的直觉性感悟,因为物理学公理一定与宇宙运行原理相关。
 
人类对宇宙运行原理的直觉性感悟?它是什么呢?
绝大中国人都知道,它就是太极原理——易学精华——道家精髓——中华哲学。
在这样的哲学定位下,很快就找到了物理学公理,该公理陈述为:对于由任一物理单位指称表述的物理实在,客观中总存在与之对应的另一物理实在且它的数值恒等于一。
物理学公理的基本逻辑形式是:A与A非恒等于一。
很快,在物理学公理下并基于一些基本物理常数,且经过物理学理论简易操作,所有物理实在具有的共性物理属性被思维捕获,其逻辑表述也随之完成。
所有物理实在具有多种共性物理属性,其中两种基本共性属性可由时空组态法则和时空数值法则给出统一逻辑表述。
物理实在第一共性物理属性的逻辑范式---时空组态法则
法则陈述:对于由物理单位指称表述的任一物理实在,其逻辑表述遵循统一范式
STC(dimA)=B m^a s^-b
其中,STC(dimA)表示物理单位的时空组态;
m表示单位一维空间(长度单位);
s表示单位一维时间(时间单位);
a.b=-5,-4,-3,-2,-1,0,1,2,3,4,5;
B是数值系数且B≥|G|=6.6745786383860966×10^-11。
称上述逻辑范式为物理单位的时空组态法则,简称为时空组态法则。
物理学诠释:所有常规性物理实在均具有时空结构,该时空结构由特定数量的维空间和维时间复合构成。
物理学应用:时空组态法则是对物理单位基础概念的更新,适用于物理学所有分支学科。
物理实在第二共性物理属性的逻辑范式---时空数值法则
法则陈述:对于由物理单位dimA指称表述的任一物理实在,其数值属性均遵循逻辑范式
STV(dimA)=STV(Bm^as^-b)=B×STV(m^a) ×STV(s^-b)
其中,STV(dimA)表示物理单位的时空数值;
STV(m)=2.4720661623652209 ×10^34 ;
STV(s)=0.7416198487095662 ×10^43 ;
其余符号含义与时空组态法则相同。
称上述逻辑范式为物理单位的时空数值法则,简称为时空数值法则。
物理学诠释:时空数值反映了物理实在固有的数值属性,是对物理实在转化的量的规定,并具有唯一性。时空数值在数学上是数值。时空数值不具有零值,也不具有无穷大值。
 
物理学应用:时空数值法则适用于物理学所有分支学科。
物理学逻辑基础的完备性建设一经完成,立刻对物理学上层建筑理论产生巨大影响,并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具体表现为时空组态分析法的创建和宇宙完备时空模型的建立。建立在物理学新逻辑基础之上的物理学理论,也骤然具有了强大的物理学描述功能,并将其理论触须延伸至传统物理学(经典物理学,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从未也无力涉及的甚微观物理世界。甚微观物理世界被发现是宇宙的基础性物理层面,这个物理层面中的存在及其物理联系在决定着宇观物理世界,宏观物理世界和微观物理世界的存在及其基本变化规律。
物理学公理和物理实在共性物理属性的真理性是通过它们的推论具有的物理学实证性而得到确认。
 
一个物理学理论赖以的基础概念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该理论能够走多远,可以对什么样范围内的客观存在及其变化规律给出物理学认识,这个认识范围由该基础概念的外延覆盖所决定,而数学不能改变概念的外延。很多物理学研究者并不知道这个逻辑学道理,他们以为数学可以突破科学认识宇宙的一切逻辑屏障和壁垒,他们真的错了。
 
直觉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猜想、设想,或者在对疑难百思不得其解之中,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甚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有“预感”“预言”等都是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它不仅在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关键阶段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还是人生命活动、延缓衰老的重要保证。直觉思维是完全可以有意识加以训练和培养的。直觉思维具有自由性、灵活性、自发性、偶然性、不可靠性等特点,从培养直觉思维的必要性来看,直觉思维主要有三个特点:简约性、创造性、自信力。直觉在创造活动中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其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帮助人们迅速作出优化选择;帮助人们作出创造性的预见。借助一些方法,可以提升直觉思维能力。
 
什么叫“实观物质”,它来源于人类直觉思维的知性格式化,也叫做“空间现象学”表现力,它实际上就是胡塞尔所说的“本质直观”。
例如,你看到一个人,马上就可以看出他的基本特征:高矮,肥胖,乖丑,性格等等,这种“看”,就是感觉,同时,也是人的思维特征之一;你无须任何思维,就可以唱出你孩童时代的一首非常熟悉的歌;你可以轻松辨别狗和猫,这些都是感觉思维(也可以叫直觉思维),也无须他人教。但是,逻辑思维就不同了:没有相关的忆块,你就根本不可能产生,比如中国象棋马走“日”字,你的思维必须在这个规则下去运行马,否则,你的思维就不是逻辑思维。因此,两者最根本的区别就是有规则和无规则的限制,感觉来的思维的规则,并不是真的无规则,只是这种规则对人的思维的形成已经没有现实意义,比如猫,只能在“猫”的规则下才可以叫“猫”,如果在虎的规则下形成,那就叫虎了,但是这些规则已经不影响人的感觉了。
 
直觉思维是对思维对象从整体上的考察,因此我们说,“实观物质”实际上就来自于直觉思维的“经验依赖”,“实观的可对象性”是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经验,通过丰富的想象作出的敏锐而迅速的假设,猜想或判断,它省去了一步一步分析推理的中间环节,而采取了“跳跃式”的形式。它是一瞬间的思维火花,是长期积累上的一种升华,是思维者的灵感和顿悟,是思维过程的高度简化,但是它却清晰地触及到事物的“本质”。
 
伊恩·斯图加特说:“直觉是真正的数学家赖以生存的东西”,许多重大的发现都是基于直觉。欧几里得几何学的五个公设都是基于直觉,从而建立起欧几里得几何学这栋辉煌的大厦;哈密顿在散步的路上进发了构造四元素的火花;阿基米德在浴室里找到了辨别王冠真假的方法;凯库勒发现苯分子环状结构更是一个直觉思维的成功典范。
 
创造都要从问题开始,而问题的解决,往往有许多种可能性,能否从中作出正确的抉择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法国数学家庞卡莱说:“所谓发明,实际上就是鉴别,简单说来,也就是抉择,怎样从多种可能中作出优化的抉择呢?经验表明,单单运用逻辑思维,就是按逻辑规则进行推理是没法完成的,而必须依靠直觉。”直觉往往偏爱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人,只有他们才能够在很难分清各种可能性优劣的情况下作出优化抉择。例如,当普朗克提出能量子假说以后,物理学就出现了问题,究竟是通过修改来维护经典物理理论,还是进行革命,另创新的量子物理呢?爱因斯坦凭借他非凡的直觉能力,选择了一条革命的道路,创立“光量子假说”,对量子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笛卡儿说:“直觉就是理性的起点,它深刻引领着逻辑效用,这都作用于推理的起点而叫做‘发现’。”
亚里士多德也说:“直觉就是科学知识的创始性根源”。
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在其非凡的直觉帮助下,在原子物理学和原子核物理学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开创性贡献。他曾非常诚挚地表示,他感到大惑不解的是,为什么其他物理学家没有发现应当去研究原子核。他凭借直觉发现原子核的存在,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并沿着这条道路,在最短时间内做出了大量重要的发现。
 
一个人的逻辑思维,知性判断的高低都来源于实观能力。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具象思维”是抽象思维能够形成效用的先决条件。直观是作为知识可靠性的主要目的,罗素也说:“任何一个我们能理解的命题,必须是由我们‘亲知’的成分组成的。”
“亲知”被罗素区别于“摹状”是告诉我们:——“你和认识对象之间没有中介物。你没有到过一个地方,但通过交谈、读书、照片,也知道哪个地方,知道哪里的细节,但你的这些知识不是亲知,是通过描述知道的,所以是间接的。而实际上可以亲知的对象,就是你的实观、你的直观;即如你所说的,包括你的感觉、记忆和反省等;因此,他人之心、物理对象都非亲知的对象,关于他们的知识,属于摹状知识。 所以你说你知道“哪个地方”都只是你间接地知道而已,因此摹状、抽象、甚至逻辑都不具有可靠性。”
 
这个逻辑限定来自物理学的逻辑基础——物理单位符号系统。
物理单位符号系统存在逻辑局限性并限定了物理学对客观宇宙的认识深入。
-------------------------------------------------------------------------------------------
这个论断确实很有启发意义和探讨价值。物理单位符号系统,确实是一个令人忽视的存在。
物理单位作为最小的物理量尺度,大多根源于经典物理学。在微观世界,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关系和概率波解释,很可能是因为物理单位符号系统的原因而造成的。爱因斯坦曾经困惑于量子力学为何不适用因果论!
 
关于“实观物质”,具体还有如下这段阐述:
我在“前面”(第三楼)中点到了“中华哲学”,它的精华就是易经所指明的:“心静如止水,志刚如磐石,静默守星月之变,怀志付诸行日月乾坤之朗朗。日行千里不言其路之遥,夜跃八百不语其道之艰。故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个“精华”被李耳(老子)用“无名”而言及,在老子的理论中对“实观物质”用一个字做了深刻阐明——所谓的“道”?!老子曰:“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这里所谓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意为“道”可以称说的,就不是永恒的道了。永恒的道是不能够称说的。老子把道分为:“可道”与“恒道”,实即蕴涵着相对与绝对的关系。“可道”是相对的,是具体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它是有生有灭、有始有终的。“恒道”是绝对的,是永恒的宇宙本体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它是充盈六极、无始无终的。这个“恒道”是无名之物,“吾来知其名”,它是天地万物所从之始的东西,“无名,万物之始也”。然而,没有名称,老子又怎能表述自己的思想呢?故“字之曰道”,也可以“强为之名曰大”。很清楚,老子的“无名论”是对人类出现之前的宇宙初状的描绘,一切可以名之的观念形态的道,都是来源于无以名之的客体形态的道。同时,这种“无名论”也是对他的“天道自然”思想的表露。这是一种极其直观的、朴素辩证的、本质亲知的、实在现象学的思想。
老子在讲了“可道”与“恒道”之后,接着讲“可名”与“恒名”。他说:“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事物之名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后天制作的。具体事物之名,是常变不住的。但是,既然有“恒道”,所以也就有“恒名”。可见,道的“可”与“恒”决定了名的“可”与“恒”。即是说,客观事物的逻辑——道,决定了主观思维的逻辑——名。所谓“无名”,即指客观自然的逻辑,而“有名”则是主观概念的逻辑。
很明显,主张老子哲学是客观唯心论的人,竭力否认老子“实观物质论”(无名实在论)思想的唯物主义本质,他们割裂了老子的名实观与其唯物主义宇宙观的联系,硬说“实”与“名”都是从绝对精神的道派生出来的。其实,这种说法在《道德经》书中是找不到任何根据的,因而是不能成立的。
其实在庄子的《逍遥游》中也言道:“名者,实之宾也。”这实际上就是庄子或其学派在继承“实观物质”(无名实在论)。在老子那儿,崇尚自然的“无名实在”是唯物的、直观的、先验的、实在的观念。在老子看来,事物的名既不能先于事物而存在,也不是事物自身所具有,而是当无名的自然即太初宇宙,经过长期的发展产生了人类社会以后,社会上的人们才“始制有名”。显然,实是主,名是宾,名是由人来制定的。(但是,这种制定绝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受主客观条件制约的。这祥,逻辑的结论只能是:先有实,后有名,实是根本的,第一性的;名是实之宾,第二性的。因为具体事物都是流变不息的,所以人们给具体事物所命之名,都不是“恒名”,它要随着具体事物的生灭而变化。所以老子提出:“名亦既有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事物的名称既已产生,但也要知道适可而止,使之恰如其分。否则,把具体事物的名绝对化,必将产生“名实相怨”。只有“知止”,才能“不殆。”
既然名要随着实的变化而变化,那么如何理解老子所说的“恒名”呢?老子认为,具体事物的名是不能知“常”的,不知“常”则难免出于人为妄作。他说:“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
怎样才能做到知“常”呢?要知“常”,就必须有反映事物绝对性的概念——恒名。因此,恒名不是不可命之名,而是能知“常”之名,只有恒名才可表述道的自然本质,才能体现其深邃、奥妙之所在,把握他所谓的绝对真理。
 
中国人引以自豪的是“文明历史”对世界认识论意义上的发生、发展的可持续贡献。李政道先生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在1972年10月22日接受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仪式的致词中说:“牛顿力学已被量子力学来代替,在量子力学中有一条很重要的定律叫做‘测不准定律’。……从哲学上讲,‘测不准定律’和中国的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颇有相符之处,所以近代物理学有些看法,和中国太极和阴阳二元的学说有相似的地方。因此,量子力学创造人,丹麦大物理学家玻尔教授,在他被封为爵士的时候,选了中国的太极图案,作为他的徽章,象征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两千几百年前老子创立的学说,能与近代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相吻合,这难道还不能说是直觉“致知”吗?柳艺城一直以来认为,把老子的思想体系笼统地说为宗教,非常不妥。老子的思想体系是华夏的文化瑰宝,是形而上学达观的实践体系,乃“中华哲学”之精髓,《老子》哲学充满辩证法的世界观施行指导并传承,且引领诸子百家之首,所谓的稷下黄老、道藏
都只是袭用了老子思想体系的部分精神而已。
老子关于宇宙的文字虽不多,但却较完整地描述了宇宙的本源、宇宙的形成和宇宙的运动规律。
关于宇宙的本源,《道德经》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老子说的是有一个天然浑成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之先就存在了。它既没有声音,又没有形体,它不依靠外力超越一切之上永久不变,无时无刻在循环运行永不停止。它可以成为天下万物之源。我不知道该给它个什么名字,把它叫作“道”,勉强再给它起个名叫做“大”。
一个真实的事物,我们是无法给它一个恰当的名字的;古汉语跟英语一样,往往宾语前置,通俗说法叫倒装句。
也就是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在这里,第一句的第一个“道”,是名词,宾语,指宇宙的本源;第二个“道”是动词,说、描述;“常”是恒久不变。意思是说可以用语言和文字描述出来的“道”,它就不是那个恒久不变的宇宙本源的“道”。第二句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真相,第二个“名”是动词,命名、给它称谓。意思是说,我们给它起的那个名,不可能反映那个恒久不变的“道”的真相形态。
“道”在这里建立了“实观物质”的原则——所谓主观唯物的自然中心”(老子所言的‘天道论’)的实在意义上融洽本体论的体系,说明了实在的宇宙时空观具有“无中生有”的范体,并产生了普遍交互性的演绎法的原理,把一切不可转移的“原生粒子”都具有现象学意向性的认识条件。简单说,老子的“道生原则”把现象背后的本质实在化并建立认识论体系。
例如,《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这里,道的本体是“无”,“道”生一,就是“无”生“有”,“有”还不是事物,是一种混沌之气;一生二,就是“有”这种混沌之气生出阴阳二气;二生三,就是阴阳二气交合,产生了阴阳统一调和养育万物之和气;阴阳二气不断交合,不断产生新的和气,于是繁衍生成了万物,构成了宇宙。
其实世间的任何事物都是实有的相对而叫做——“有无相生”,这里的“有”和“无”是相对的概念,就好比长和短,胖和瘦,远和进,需要它们俩共同存在,另一方才有意义。当你定义某一特征是“胖”的时候,和这个特征相对“非·胖”或者“瘦”(虽然不严格)就已经定义了,这个就是“相生”。好比你掰断一根筷子,掰断成的两节是一起出现的,没有说谁先谁后的问题。
注意“道生有一,有生于无”这里的“无”,和前述不一样。这里的“无”更应该作为“守恒”或者“混沌”来理解。比方说鸡蛋(以下的蛋都当做鸡蛋理解)问题,鸡和蛋是相生的概念,它俩是同时定义的。但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在变化的进程中那个被定义为鸡或者蛋的那个生物,在这个被定义的阶段之前,它就不能叫鸡或蛋,不管你叫它原鸡野鸡什么的,总而言之它不能叫做鸡,它是“非鸡”。那总的进程就是“非鸡非蛋”生出“鸡与蛋”,也可以说“无鸡无蛋”生“鸡与蛋”。从无到有,也就是无生有,或者“有生于无”。
所以,从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意义上讲,“实观物质”就是突出地强调虚拟实在及其认识论的一种虚拟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如果从价值论的层面上讲,“实观物质”归根结底是关于实在之意义研究的形而上学,而一切实在之意义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归根结底是主观唯物的“以人为本”,即所谓的“人本中心化的直觉本相主义”。所以,“实观物质论”(主观唯物主义)是关于文化人类学的形而上学体系,它是关于人的世界存在之命运的形而上学体系。
 
【注脚——后解构主义,它大致可以看作是一种后后后后非后形而上学(大概是需要1个非5个后)。这种解构法跟本体论有必然联系,可以是传统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和现象学的“实有”(being)内容的模型联结。也就是说,“后解构”运用的非常相似的逻各斯批示的方法,并且和(这种哲学)的“话语情景”演变是分不开的关系,“后解构”最开始研究的也还是通过从逐步剥离事物的某几样特征,然而我们才发现通过继续探究事物的本质问题来理解事物已经非常困难了,更多的而是需要从事物在一个系统结构下问题的本身。在科学,哲学,艺术,文学甚至传媒行业都同时出现的文本修辞和“文润”(文本润色)的手法,就是我们对平实所使用的语言,每一条语法,每一个词汇都要去怀疑,有点像重新拾起笛卡儿的怀疑论,但是由于我门今天比17世纪拥有更多的思维工具,可以重新思考得到结果并且重新进行一个哲学的辨析,后来俗称正字法并且重新进行一个哲学的辨析,这就是作为“后解构的根造”这个起源。分析的“本意”(它是作为解构的本质,既是文本之本有的意义)。也就是说,“本意”当符合什么样的条件时我们就应当使用这个词,这是要求剥离了某个(所指)的条件就不是这个词了。就好像我们背单词背的是单词的含义。而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则是我们不需要背这个单词的含义,而是阅读若干含有这个单词的文献,去理解单词在句子结构中担任那一个环节,它又和哪些其他词汇产生什么样的关系,结构主义思维方式下不需要认识明白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而“后解构”必须联结着指令来意指“它”。
比如说,“苹果”这个词,在社会结构中是指一种水果呢,还是手机呢?还是电脑呢?还是品牌呢?如果我们说是苹果砸在牛顿头上,那我们就知道是树上长的,所以“它”只是明确,但并没有意谓——因此如果我们这样说:“你怎么还用苹果,三星的”,这个分析法就是“后解”的语境。】
 
【假设,你现在会一种怪语言,几乎所有的词汇语法都跟我们现在的汉语一模一样,唯一的不同点就是,当正常人表达“哦”的时候,你说的这种怪语言的对应的词是“不”。。随便找一个朋友跟他聊天,你就用“不”(表否定)来替代“哦”(表默认),每当你要说“哦”的时候你就要用“不”来代替(为了能够融入对话,可以根据对话改成不行,不要,不能,不对等等),这样你们的谈话就会完全走向了另一个方向。即使你努力的想要表达“不”就是“哦”的意思你也依旧无法将对话拖回到原来的交谈之上。因此,我们通过研究一个个体在整个关联的整体中相互组织,协作,发生的关系,来认识这个事物或者词是什么样的。而逐渐在沟通进行中慢慢的对方也会理解这个词语颠倒的游戏,就可以重新根据新的结构模式来进行谈话交流探讨问题。回到“苹果”的例子,倘若我们把苹果替换成“芭啦啦”,那个砸牛顿头上的芭啦啦,树上长的芭啦啦,可以吃的芭啦啦,甜的圆的,有红的青的芭啦啦,那我们就可以继续用芭啦啦来沟通交流。或者那个乔布斯的芭啦啦,芭啦啦土豪金6S,就是比其他电脑都贵操作系统还不一样的芭啦啦。另一方面结构主义有点像现在的大数据分析系统,是根据一系列的社会结构组成了一个什么现象,来研究事物。比如说一个原本主人是男性的账户经常查看甚至购买一些女性价格昂贵的内衣淘宝店,我们可以不用得知是他女朋友在上他的号,还是这个人的某些变态兴趣,还是保养了给自己包养了的情人买,只管往他的淘宝首页推送女人内衣的网店和产品。“后解构”得出的结论就是推送这些广告有可能会增加这个账户购买的概率,究竟是谁在操作,或者这个人究竟是谁不重要,只要推送就可以。例如,现在美国包括中国国内大学评定教师资格的标准都是要看你在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对于结构主义来说这就是说明了这个教授一直在从事研究,而且从事不同的研究,他的论文也得到了学术期刊的认可,至于是不是真的好,我们不需要知道。。因为这一系列现象都表明,他一直在持续进行着研究,而且有不同领域的人认同他的研究。至于究竟什么课题,论文质量,论文是否被证伪都不重要,那是传统形而上学探究的东西,要追究出“这是否是一个好教授”,而“后解构主义”认为,符合我们现在对“叫兽”的定义,如果我们觉得大学里不见的能学得到有用的知识,那么教授就只能这样被嘲弄。
所以,由于我们无法探究事物的本质,才需要去拆解一个事物的各个层面,而我们拆解出来的就不再是问题本身。因此,不论我们对拆解本质研究得再透彻,它都已经是原问题的抽象变型,相反我们将拆解出来的东西进行一番了解,发现这些抽象变形有成什么样的结构形态,最终回归到原本问题,我们理解的事物就更清晰了。是在形而上学以外的另一种具有内容的哲学指令。】
 
继续关注
 
康康的体系就是绕、作……
休漠体系就是
事实与观念两张皮
观念系粗逻辑系:定义概念
为营造自语反复的精逻辑系
即数学工具服务
数学系统的论证是自语反复
符合逻辑同一性所以严谨
至于背后的事实:爱谁谁
现当代物理学与近代物理的
绝对时空观分属不同的
数学公设体系
不同体系对时空的定义
完全不同
只有极限条件下才能
相互化约
原文用驴哲评点现代物理
就象用太监们臆造的驴哲
评点现代后现代哲学
………………………………
感觉你的措辞要步其后尘
 
【关于回复@oilpine的问题:A与A非恒等于1是逻辑吗?】
【柳艺城认为,关于“物理世界”必然原发的归因定律,所谓的“E=MC2”;即实在性的“能量守恒”是真值。也就是说,(广义)“相对论”是辩证性统一的理论基础,否则所谓的能量就没有了其约束性、就会使能量没有了时间性、没有了坐标系、没有了空间感、没有了参照系、没有了相对性。例如,光速恒定是每秒约30万公里的速度,就是能量的最快速度,亦即是能量的变化值了,但如果光速一秒钟就走转了整个宇宙,就只说明能量是单一的,是一团固体的能量,而就没有变化。而能量的守恒,亦是临界值的一种时空场,而能量是相互作用的,不同的能量物质,就会有着不同能量物质的相互作用,因此,能量的一端是物质,能量的另一端是我们看不见的空间,而物质有物质的相互作用,而空间亦有空间的相互作用,而物质又会成为空间,而空间又会成为物质,环环相扣,连连相生,无穷无尽的演化,生生不息,说之不尽,这就是能量的守恒定律了!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不是“1+1=2”(数学自洽)的逻辑可以解决的。能量守恒定律源于物理学数学逻辑,物理逻辑又来源于科学实验与观察得到的逻辑,数学逻辑与数学模型也是抽象概念,只是研究物理化学等科学过程中,需要解决某些物理化学的问题建立起来的逻辑。那么,为什么我们一直认为能量守恒定律是对的呢?也许至今为止,所有的科学实验与实践的已有数据都证明了能量守恒,能量不守恒的科学数据还没有,或许没有公布出来。
那么能量守恒就一定是恒定的定律么?谁也不敢肯定,即使现在所有数据都可以证明。但人类所有科学数据,对比整个宇宙来说,就像大海里面一滴水,微不足道。
那么在没有科学实验证据与实践证据的情况下,我们又如何推理能量不守恒的情况呢?一定要局限于现有的物理科学逻辑么?一定要局限于数学模型与数理逻辑么?
人类最大的特点是“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在哲学方法论上被普遍运用而具有了多重称谓,典型的就是“作为表象的意志”、“如何可能先于逻辑的知性先验”、“成为‘超人’权力的内驱力”、“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幽灵”、“意向现象的本质直观”、“形而上学过程的有机实在”、“亲知的自述性”、“不可言说的内观超验”、“主体性意识的‘自我意识’”、如此等等……能够整合性的“实观物质”。
所以,“直觉思维”必然大于所谓的科学逻辑。“直觉思维”不受任何约束,任何事情都可以去想象,去假设,去猜测,甚至用想象力去定义某些事物,比如定义虚无缥缈的神、佛、仙、魔、鬼、妖,比如定义天眼,顺风耳,特异功能,比如定义外星人,定义星座与命运。所有定义在没有切实的验证与数据之前都只是单纯的想象,有切身体验与证据证明过后,都变成现实,而不再是想象。
再所以,“直觉思维”其实可以看成前置认知,预知可能的能力。科学可以看着后置认知,是比较确定性的认知。科学离不开直觉思维,直觉思维也最终归集于科学“真理”。
那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猜测与假设能量不守恒是成立的。首先,假设宇宙产生于一个奇点,那么是什么能量支持产生了这个奇点呢?这个奇点有尺寸有大小有方圆有上下左右么?如果有,那么有具体数据么,这个数据就是一切数据的根源么?如果没有,那么这个点似乎就等于“无”呢,产生于“无”的宇宙何来能量一说?再推理一下,无论这个点有无大小方圆,爆炸过后,是如何才能形成如今,如此庞大浩瀚,却又井然有序的宇宙星系的呢?为何一定是现在这个宇宙这样,而不能是另外的宇宙形态呢?生命的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呢?生命意识也遵守能量守恒定律么?
所有这些问题是能量守恒定律可以解答的么?如果解答得了,那么能量守恒几乎就是恒定的定律,如果不能解释,那么能量守恒就不可能是绝对的定律。
然而,似乎上面那些问题,至今为止都还没有定论,无论是科学还是哲学,都是在对宇宙世界的假设基础上来认识与理解世界。
所以,现今的科学逻辑只有现实意义,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被另外更完善的逻辑代替,现在的科学逻辑也许就会成为历史尘埃,不值一提。
无论是科学还是哲学,都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没有终点,也就没有最终的定律、定理、定论。】
 
楼主的论述思路符合科学的内在逻辑,然而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并没有这么逻辑化。因为科学实验结果大多数是碎片化的具体的结果,将这些研究成果加以重整化和逻辑化是科研工作者日常面对的挑战之一。在科学研究中,科学符号语言是后于实验设计和实验思路出现的,并不是像数学一样先有定义和公理,然后再分析归纳出定理和推论等等。之所以楼主会产生“先符号化再深入研究”的错觉,只是因为科研论文为了展示实验思路和理论观点,常常会强调描述逻辑思路和符号化语言,但是从科学史的角度,科学实验的设计与验证才是科学理论发展方向的风向标。
 
【关于回复@oilpine的问题:什么是物理单位的时空数值法则?】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柳艺城首先对理论物理学有一个批判的过程:物理世界自称能够还原一切实在,而这个还原的标准来自数学的模型提供,只不过数学抽象了“时间”和“空间”而没有再现出它们的“质”;简单来反馈,牛顿的经典物理学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时间”和“空间”为何不一样?物理学知识为何不能“统一理论”?到底什么才是时间?什么才是空间?这些问题如同数学的三大危机一样出没“悖论”,没有逻辑根基;甚至连怎么切入和解析“时间”和“空间”都完全不着边际。首先,爱因斯坦发现了时间与空间相关、时空与物质相关,霍金认为时空产生于大爆炸,但时空与物质相关的机制、时空又从大爆炸中产生的机制,仍然是一片混沌。霍金也许可以凭借大爆炸理论说宇宙的诞生和运行没上帝啥事,但不能说时空没上帝啥事,因为大爆炸理论唯独没有试图解释的就是时空。大爆炸理论回避了大爆炸的触发的原因。也许上帝什么都没创造,只不过创造了时空,只不过点着了大爆炸的捻子。哦,不对,还捎带了时空中的一堆神秘规则和现象。这一堆神秘规则,从不讲为什么,只要万物服从;那一堆神秘现象,绝对超乎想象。这与“神棍”(宗教的意志)有啥区别?比如不确定性原理,太过于神秘莫测;比如相对性原理,太过于没有原则;比如光速不变性原理,太过于武断决绝;比如不相容原理,太过于逆反乖戾;比如波粒二象性,太过于无厘头;比如超距力,太过于没由来;比如微观世界的量子特性,太过于心机巧设。凡此种种,俨然金科玉律、神圣意旨。对于它们,若无解释,则“神棍”就成了唯一的解释。凡此种种,不能因为它们是一切存在的基础和一切论说的基本语言,就忽视对于它们本质的追究;尽管这种以话语对话语元素的反诘有可能陷入以结论解释原因的无谓的循环论证,但人类不应对思想作茧自缚。寻根究底、追本溯源正是思想的最原始冲动和最动人魅力。更重要的是,如果真相只有一个,则所有这些终极未知应该相互关联,而对于这些终极未知及其相互关联的认识,才真正是对于人类认知能力的终极挑战。】
 
物理现象并非不曾显露过这些终极未知的真相的端倪,只是人们囿于理性思维的形式功能性和习惯工具化而每每错失。
比如微观粒子存在的不确定性原理,它不可能没有机理,但如果人们坚守现有的粒子沿时间维连续的观念,就根本没有办法认识。注意,至今人类竟然从未怀疑过粒子沿时间维的连续性!尽管没有任何证据,只是看起来如此。虽然现代物理学已经对时间的精细结构推演到了普朗克时间的门槛儿,也就是约5.39乘10的负44次方秒,可是就是没有勇气或想象力跨过这个门槛儿。长久以来,不确定性原理被浅薄地解释为测不准原理,也就是说,人们在无法理解不确定性原理的窘境下,只好退而将之归因于观测本身对于被观测粒子的扰动。这实际上是另一种鄙俗的人择原理,其在逻辑上是荒唐的,因为如果不确定性源于观测本身对于被观测粒子的扰动,则其逻辑上就意味着:不观测,即确定。如此,不确定性原理就被弱化为一个操作性原理,而不是一个根本性原理。这固然能使人们得以暂时逃避对于不确定性原理的根本的追究而自安,然而可悲的是,同时也失去了一次发现微观世界根本性秘密的机会。不确定性原理的真正神秘之处,就在于作为沿时间维连续的自由粒子,其位置和动量的不可同时确定性完全没有由来,完全缺乏动力学依据,完全违反逻辑,也完全不可想象。而事实上,人们从来没有过粒子沿时间维连续的证据,也从来没有尝试过去发现粒子沿时间维是否连续的证据。令人费解的是,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而且这种波粒二象性完全无法从三维空间中的动力学机制来解释,但人们从未想到过波粒二象性是否暗示了粒子沿时间维的不连续,并以这种沿时间维的不连续来构成粒子波,而是将波粒二象性以一种不求甚解的模糊概念而坦然承受之。更不可思议的是,尽管单个电子的双缝衍射现象已经清晰地演示了粒子沿时间维的不连续,人们仍然不愿意正视这个现实,而宁可对单个电子的波动行为仍坚持粒子的统计波动性解释;这种逻辑上的荒谬,就涉嫌自欺欺人了。用粒子行为的观测结果的统计波动性作为粒子波动性机制的解释,是一种典型的无谓的循环论证。也不要认为将统计波换一个名称叫做概率波就可以逃避对机制的追问。纯概率可以以随机性为托词,但是当概率表现出波动性时,就不是单纯的随机性了,冥冥中一定有某种神秘的波动机制在起作用。
一粒沿时间维连续的自由粒子,究竟要如何完成其沿空间维的波动?横波或纵波?原因何在?动力学机制何在?这些不仅在现代物理学中毫无头绪,不可理喻,而且在逻辑上也莫名其妙。实际上,现代物理学对于粒子波动性已完全不作沿空间维作机械振动之想。但是,沿空间维不作机械振动,还能作什么振动?这正是粒子波动性的神秘所在,也正是现代物理学自我超越的转捩点,然而遗憾的是,这也正是现代物理学家们囿于传统观念所根本想不通并毅然决然干脆不想的地方。他们发明了量子力学来处理微观粒子的莫名其妙的波动,并对量子力学本身的有效性仅满足于统计有效性解释。殊不知,这正是现代物理学真正亟待观念突破的地方。现下人们对于粒子波动性的统计解释,仅仅是对于粒子波动现象的观测结果或预期的数学表达,并不能代替对于粒子波动机制的解释。在对于量子力学的解释上,哥本哈根学派表现出一种十足的雅皮士的急功近利,满足于对于粒子波动性的统计解释而不思进取,甚至愿意为了迁就统计解释而放弃因果律!我的天哪!因果律可是理性的基础,这都可以放弃,叫人如何相信这些人是理智的?为什么物理学界至今不肯接受因果律为与热力学第一定律同等重要的定律呢?它们不是同样被所有的事实都证明了吗?它们不是同等地具有逻辑合理性吗?为什么偏偏因果律就要迁就数学物理学的形而上学的罗曼蒂克呢?倒是爱因斯坦等人在这件事上表现出了坚守底线的气节,不失仙风道骨的先贤节操。爱因斯坦坚信上帝不掷骰子;德布罗意认为必定是某种波引导着粒子运动,粒子只是这种波场中的一个奇异点;玻姆认为在量子现象中还存在未被发现的隐变量。这些,离认识到粒子沿时间维的不连续性只差了一层窗户纸!
 
事实上,粒子具有波动性毋庸置疑。如果注意到“波”天性具有位置和速度不可同时确定的特性——波的速度至少需要经过一个周期的波动才能确定,而在一个周期内,波的位置只能精确到一个波长的范围内;反过来,如果要将波的位置精确到一个点,则其速度的不确定性将达到光速——则人们应该意识到,波动性是物质存在的第一特性,而粒子性应该寄身于波动性,而这,正是不确定性原理的原因。
如果自由粒子沿空间维的波动性不可理喻,为什么人们不敢设想一下粒子沿时间维的波动呢?这是因为,一旦要设想粒子沿时间维的波动,就意味着要设想粒子的存在性的波动,也就是时有时无!这,完全超出人们的经验、思维习惯和心理承受能力。事实上,在人类思想史的长河中,忽隐忽现的存在一直是一种典型的超现实的神话想象;谁曾想,它竟可能是最根本、最普遍的存在形态。所谓时有时无,说白了就是虚实交替,换言之,粒子波是一束虚实波。而如果粒子波是一束虚实波,则意味着万事万物,包括思想者本身,都是时有时无、忽隐忽现的存在。这,就是真正令思想者恐惧的原因。
然而,虚实波观念真那么恐怖吗?它与已有的知识和观察矛盾吗?不,不但不矛盾,而且它比现有的知识更自然地符合观察。比如超弦的弦,完全不具实际观测根据,而毋宁说是一种数学假设;但是,如果人们勇敢地再向前迈进哪怕半步,在观念上将那根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弦稍稍断开,让其虚化,则虚实波的观念就豁然脱颖而出,并且,不确定性、波粒二象性和量子性等等微观神秘性都瞬间有了统一的自然而然的解释,甚至包括所有的宏观神秘性。
比如光速不变性原理,它也不可能没有机理。但是,自从爱因斯坦宣布了光速不变性原理,仿佛仅仅是接受这一原理就已经穷尽了现代物理学界的想象力,以致完全无暇虑及其机理。长久以来,人们对于光速不变性原理也仅限于操作性理解,也就是光速不叠加于光源或光靶的任何运动。但是,根据不确定性原理,根本不存在具有确定速度和位置的光源或光靶,因此,光速不变性原理,即使从操作层面也从未被理解。如果人们终将决意要理解光速不变性原理,则必须要意识到其本质上的超然物外并根植于时空本性。只有作为时空本性,光速不变性原理才是可以理解的。光速不变性必定不会独厚于光子,它必定是某种更普遍、更深刻的时空特性的反映。换言之,人们应该意识到,光速不变性,正是自然时空本性的昭示;具有绝对不变性的光速,只是时空本性呈现于观察者面前的现象载体。从量纲考虑,作为自然时空本性的、具有绝对不变性的光速应该是空间基元与时间基元的比值,又或者说,应该是空间量子与时间量子的比值。然而,何为空间量子?何为时间量子?如果人们不接受虚实波观念,就根本无从想象;而一旦人们接受虚实波观念,则一切都豁然开朗:虚实波的实半周就是人们已熟知的物质粒子量子,而虚实波的虚半周的空间跨距和时间跨距就分别是空间量子和时间量子!粒子的运动,实际上是粒子的实态(实半周)跨越虚态(虚半周)的一连串轨迹。这像极了电影由固定图像的跳帧构成图像的运动的原理。空间量子与时间量子的比值所反映的时空本性之所以被光速原原本本地呈现,恰恰是因为光子的实半周——也就是光子的实态——的静止质量为零,因而光子实态滞留时间为零,从而令光速得以呈现出一种纯时空本性。而对于质量不为零的粒子,由于其实半周静止质量不为零,故其实态滞留时间亦不为零,故其宏观速度必小于光速。
 
很明显在物理世界中关于“时间”和“空间”的真相,自从爱因斯坦揭示出时空与物质存在和运动之间相互关联,大爆炸理论断言时空从大爆炸中产生,对于其机制,现代物理学至今欠自己和人类一个解释。物质怎么一动就尺缩钟慢了?质量怎么就弯曲时空了?物质动,被其所弯曲的时空理当随之而动,并漾开时空的涟漪,怎么就不见弯曲时空或者说引力的波动?1993年诺贝尔奖成果所说的赫尔斯-泰勒脉冲双星缠绕所引起的外围引力场的波动,其实只不过是引力振动。凡是波,只要被激起,它就会自行传播,不依赖于波源的持续振动,而这种情况显然不是,它一刻也离不开双星的缠绕运动。再说,说那是引力波,测过它的波速吗?据说它应该等于光速?
由此又引出一连串疑问:引力场的建立也有速度吗?人人知道电磁波有速度,可是谁曾见过电场或磁场的建立有速度?如果说空间诞生于宇宙大爆炸,那么,自大爆炸伊始,空间的建立有速度吗?宇宙膨胀的观念,究竟是仅限于宇宙物质的运动膨胀?还是也包括宇宙空间的膨胀?若宇宙空间也不断膨胀,则空间的建立岂不是既有速度也有不断变小的密度?否则空间岂不是要从大爆炸奇点处源源不断产生?若宇宙空间本身并不膨胀,则其必自大爆炸一爆而成,因而岂不是空间的建立并不需要速度,其大小亦先验地决定于大爆炸奇点?又或者说,空间膨胀的概念根本就不符合逻辑,因为膨胀依赖于先验的空间?是否从逻辑上说,空间可以有生有灭,而一旦产生,它就应该先验地等于无穷大?在大爆炸奇点中,物质、空间、时间三者是共有同一个源头?还是各有各的源头?人类究竟应该敬畏有限宇宙观念还是应该嗤之以鼻?凡此种种,无论如何都躲不开对于何为空间何为时间这两个经典哲学追问的物理解释。这两个经典哲学追问在哲学体系内不可能有解,因为哲学是一门纯粹思辨学问,它没有自己的实证知识体系,所以以时空为人的基本存在和思辨场域的哲学对于时空的解释不可避免终极观念贫困,换言之,哲学显然无时空解析能力,因此,现代物理学对于时空解析的观念突破责无旁贷。
 
然而,还是在粒子沿时间维连续的旧观念中,时空的解析也不可能有解。最新的超引力理论进展建议时空应有十一维!我的天呐,这是在解释时空?还是在给时空的解释制造麻烦?你们不可以以为反正时空没人说得清,就可以为了你们物理理论的数学上的急功近利而肆意挥霍时空维数。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你们每提出一个新时空维度,最终都将要么说清楚,要么吞回去!数学与宇宙,究竟谁该迁就谁?什么弦!什么膜!什么泡泡!什么时空隧道!什么虫洞!什么时间机器!什么时间旅行!什么超光速!什么因果失效!物理学家们是不是文艺得过了头了?我惊异于人们在用看不见摸不着的臆想维度解说宇宙时的群体亢奋,分明是一场群体意淫。意淫是一种形而上学。因此,十一维的宇宙理论,十有八九是形而上学。
爱因斯坦的成功之处,在于他用三维空间的弯曲结构解释了三维空间中的引力,自然而然,理所当然;而十一维论者,却是要用看不见摸不着的空间维度来解释看得见摸得着的三维空间中的物理现象,在起念上就与爱因斯坦有天壤之别,大而无当,何异于东施效颦?弄巧成拙?增加时空维数,并不能回避什么是时空的诘问。十一维时空理论使得整个现代物理学成了空中楼阁,越来越虚无飘渺。如果人们觉得四维时空不够用就可以擅自推出十一维时空,那么当他们某一天觉得十一维仍不够用时,岂不是又会建议N维时空?照这种思维发展下去,时空不仅仅无解,而且是无解的N次方。
 
其实,当爱因斯坦用时空弯曲来解释引力场时,他实际上只用到了三维空间,并没有用尽四维时空,更何况三维空间除了能够弯曲外,是否也能扭曲?正如物理学中对空间的运算,除了有梯度外,还有旋度?更何况,在时空结构的解析上,还有时间维度还完全没有派上用场?何至于这么匆匆忙忙的弄出那么多莫名其妙的时空维度?况且又并不能预言任何可观测的物理现象。可笑当前物理学界竟然将证明十一维时空的希望寄托于更奇葩的高能对撞实验能展示出某种能量不守恒,以资证明发生了粒子从现实的四维时空向超现实的超四维时空的穿越!对于创造性思维来说,疯狂也许没什么不好,但是一味地疯狂就有失节操了。
 
实际上,只要人们愿意稍微尝试对物质粒子沿时间维的存在作一点点解析,动一动粒子沿时间维是否连续的念头,时空与物质统一的观念就会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若粒子沿时间维不连续,则粒子必然忽隐忽现,虚实交替;然而粒子的虚态会是什么形态?虚者,无也,答案是没有形态!什么是没有形态?就是超越了形态!如何才能超越形态?只有无穷大可以超越形态!因此,从逻辑上说,粒子的虚态的存在形态虽然在微观结构上是量子化的,然而其在宏观上必然是无穷大。然而,粒子的无穷大的虚态有何物理意义?空间而已,岂有它哉!这就是说,物质粒子实际上并不在一个外在的空间中存在,而是自在于其自成自有的空间!换言之,粒子虚实波的无穷大的虚态就是空间的本质!与之相称,我们又可以推断,粒子虚实波的周期性虚实交替则正是嘀哒流逝的时间的本质!恰似于粒子的空间在延展性上表现出的无限性,粒子的时间在延续性上表现出无限性。除非它有生有灭。甫生,它的时空亦生;甫灭,它的时空亦灭。要问它为什么忽生忽灭?因为它相生相灭。要问为什么相生相灭?因为它只生不灭或只灭不生的态必定是一种能量极高的非稳态。因此,忽生忽灭,相生相灭,正是宇宙间万般存在的常态。不同物质粒子各自有自己的无穷大的虚态所构成的空间,因而不同物质粒子的虚态必然互相交织并且同质。也正是由于物质粒子的虚态的互相交织并且同质,决定了物质粒子之间不可避免相互作用,即使它们的实态之间千差万别、遥不可及!
 
因为粒子的虚态就是空间,而空间是先于速度的概念,所以粒子虚态的生成和消失都不适用速度概念,换言之,粒子的虚态的生成和消失都不需要时间。唯其如是,粒子虚态的生成和消失之间的延续时间就成了粒子自身时间的基元,或称时间量子;而粒子在其虚态期间跨越的空间距离自然就成了粒子自身空间的基元,或称空间量子。
物质粒子自在于自己的虚态空间中,当然无从定义运动,这就是惯性的本质。运动只能从不同物质粒子的通过互相交织的无穷大的虚态空间而建立的相对关系中去定义,这就是相对性原理的本质,也是物质运动的改变依赖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是力的相互作用——的本质。
 
粒子之不断虚实交替,必然在粒子之内存在一个向无穷空间虚化的虚化势,这个虚化势与大爆炸理论中从时空奇点爆发产生出时空的动因应无区别。用虚实波的观念来看黑洞,黑洞应该就是一个将巨量粒子整合而成的单一巨重粒子,其虚实交替频率趋于无穷大,因而处于极端非稳态,一旦在某次由无穷大的虚态向实态回归瞬间发生离散,接下来的瞬间就是大爆炸!这样一来,大爆炸的捻子也用不着上帝来点了。另一方面,粒子之不断虚实交替也必然在粒子之无穷大的虚态空间中存在一个固有的向实态粒子中心回归的实化势,这个广布于无穷空间的逆放射状的实化势,万物皆不可自免,亦不可互免,这不正是超距的万有引力之源吗?不也正是时空弯曲和真空中的引力场的真像吗?这也可以证明,引力场是空间的固有特性,它就是空间本身,因此不存在引力在空间中的传播,当然也不存在什么引力波。如果非得要找引力波,虚实波就是引力波。
按照哲学的解释:物理世界的时空观也只是“格式化”于《老子》的——道!
1、道生万物。
2、大道无形。
3、宇宙循环。
4、有无相生。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哲学 最新文章
在无限的时间尺度下一切事件都是必然发生的
世上真的有因果报应吗,可为什么命苦的总是
谈谈唯心主义
浅谈男女性思维差异
唯物主义很肤浅很错误很弱智
不要用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
哲学思想只适合有道德的人
无神论的欠缺九 有时候无法判断的问题
越来越觉得,在中国,人少,畜生多
现代的社会形态,,,,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07 21:49:49  更:2021-07-08 12:50:54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