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哲学 -> 句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哲入门 -> 正文阅读

[哲学]句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哲入门[第1页]

作者:白镜CKQ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发现这里自称唯物主义的水平太臭,我会持续更新哲学贴。评论区正文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说,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只是关注对象的客体性,将对象直观地理解为“物”的东西,却忽视了实践对象的主体性原则,以及实践活动的现实性关系————社会关系(这里,马克思的确破天荒地说唯物主义是错的,但并不代表他就此脱离唯物主义,反而是以“实践”的新思想去改造唯物主义)。
所谓对象,是相对于主体的客体。如果主体消失,客体也就无从谈起。客体是依靠主体而显现意义的(只是对于主体的意义,其自身依然是自在存在的)[2]。
而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活动,如果缺失了主体性原则,实践同样无法言述。所以,哪怕是摈弃了人本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依然关注人的主体能动性(这是贯穿他一生的)。
在这里,也得着重定义马克思那里的“实践”的概念:实践虽然在马克思那里是限定范围较大的概念,是一种人的本能的感性活动。但绝对不能把吃饭睡觉上厕所这些后来的感性活动归纳为实践,否则马克思和旧唯物主义者们没有太大差别。
真正的实践,最初只能是人维护生存的本能性行动,譬如生产、狩猎等等人的根本的为了解决衣食住行问题的行动,即为的是直接性地满足人的基本需求。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要衣、食、住以及其它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
到后来,随着实践的发展,人本身的本质也被实践所丰富,衍生、分化出一系列的行动,譬如阶级斗争、训练、科学实验这些带有目的性的,但原始的实践不具备目的性(这里说的目的与前面的目的不同,前者是维护生存,后者是更具有理性的、非直接维护生存的色彩。简而言之,是意向性的区别。当然,在这里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存在争论)[3]。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ndliche〕活动。
这里值得说一下,就是所谓的“对象性活动”,即“客观物质实践”。这里的“对象性”实际是主观通过实践活动而获取的客观对象。因而,无论是马克思的哲学描述抑或是政治经济学描述,一直是站在主客体关系的视角探究问题的。而非中特色的所谓的“从客观出发”————这当然是正确无疑的话,然而却是废话。
客观是只有在主客体相互作用、衬托下才能显现的存在。从这一点上看,马克思是深受主客二分思想的影响。
在这段话的前半段里,马克思肯定了德国观念论对主体性原则的发展,譬如伟大如康德、费希特等人。但是,后半段又批判这些观念论者却没有关注事物的客体性,与第一段的批判相反。
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在“颠倒”世界的时候实际上有两个过程、两个方面:
(1),把本该居于主要地位的“实践活动”变更为“认识活动”的附属品;
(2),将“认识活动”变更为思辨化、逻辑化。
而费尔巴**判黑格尔的时候则犯了与黑格尔相反的错误:将逻辑思维里的主谓词关系相互颠倒,但实际上依然是在玩弄从概念到概念的唯心主义式戏法,依然是“观念的活动”。
在当时,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主要是从历史的层面里入手的。但在往深层次里看,费尔巴哈在自然观上同样是缺乏唯物主义的精神,更加机械化[4]。
 
这本小册子很小,但是学会了就入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门了
 
我会持续更新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这里的“实践”的概念与第一条的完全相同。当然,马克思在之前仍把实践拘泥于“工业活动”之中。而之后成为普遍的改造性的感性活动。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实践”的地位还未如此之高;而哲学革命之前的《神圣家族》里,马克思则明确表示思想只能通过实践实现。
而在这里,马克思实际上是预设了“真理”的客观存在,不然又为什么要用“证明”这个词?这就已经表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到达真理的彼岸。————当然,我这么说似乎存在歧义,仿佛又倒退回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领域。应该是:真理的彼岸世界只能通过实践主体的普遍的实践活动,才能塑造出来;但在实践之中,这种预设似乎是先定的模型?然而却是在过去的和现在的现实条件的制约下进行的,并非先验而是经验。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
这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相比,马克思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真理不是由理性的思辨发现的,而是实践,是活生生的历史而具体的人的实践。但是这个真理再尚未经过实践之前,不能用理论范式来规范,只能经由实践的行动范式。
而不能由实践检验的问题,即超出实践范围的认知,譬如“物质是如何产生的”、“死亡是一种什么感觉”等等问题,你去问马克思,马克思会回答:“放弃你的抽象,你也就会放弃你的问题。”[5]
因为本身就超脱于人的能力之外的。只有在实践和自身现实条件的规定范围下,人的认知才有成为现实的可能。
 
没人来顶一下吗
 

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马克思认为,当下的现实的环境,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而是由人创造、改造过的,譬如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是人类由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专制社会发展而来的。
不过,这里说的环境不是纯粹的自然界,而是立足于人类社会的环境。或者说,所谓的自然界是与人“密切相关”的自然界,而非纯粹的物质的“自然”(其实人类世界即地球几乎极少存在有尚未遭到人类开放的“处女地”了吧)。
这就是马克思的自然观。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我们在这里不谈;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是人类史,因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意识形态本身只不过是这一历史的一个方面。”————《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在手稿中已经删去)
但是人在创造环境的过程中,环境同样制约着人,同样改造着人————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着的。
这里的人是指全体生产者,是生产实践的历史的人。所以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非少数精英、天才。
人们用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已有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
“这种生产方式不应当只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加以考察。更确切地说,它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
当然,或许有人指责说这是唯心主义——“人怎么可能先于世界(环境)而存在?”
没错,马克思没有否认在人诞生之前,世界是自在存在的,只是认为,人的实践为人本身立法,同时也能动地改造着人外部的世界。所以人的改变必然是带着外界环境所改变的。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人的实践的改变,与现实发展趋势的改变一致,即有利于全体人类生产实践、生活的,譬如文艺复兴、光荣革命、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等等,那么就是具有合理性的、革命的。
“既然人是从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中的经验中汲取自己的一切知识、感觉等等,那就必须这样安排周围的世界,使人在其中能认识和领会真正合乎人性的东西,使他能认识到自己是人。…………既然从唯物主义意义上来说人是不自由的,就是说,既然人不是由于有逃避某种事物的消极力量,而是由于有表现本身的真正个性的积极力量才得到自由,那就不应当惩罚个别人的犯罪行为,而应当消灭犯罪行为的反社会的根源,并使每个人都有必要的社会活动场所来显露他的重要的生命力。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的生物,那他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而对于他的天性的力量的判断,也不应当以单个个人的力量为准绳,而应当以整个社会的力量为准绳。”————《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
 
这种硬核的才几个人看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这一段可以结合上一条所摘抄的《神圣家族》部分。在这一段中,马克思借批判费尔巴哈的错误,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一定的世俗基础产生一定的上层建筑。而《资本论》,则是系统阐述这个产生过程的作品(剩余价值的生产。当然,这里是特指资本主义的生产)。
在这里便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萌芽已经埋下了。并且有趣的是,马克思这里实际上不仅仅是批判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和宗教————因为宗教只是世俗基础即经济基础的反映,正如他早年的那段著名的论断:
“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就是说,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但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因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也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慰藉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
他的目的非常明显————通过批判世俗的宗教,进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这与他后来在《资本论》里批判商品拜物教是何其相似。
这里马克思似乎还有使用异化思想这个逻辑工具的痕迹,但我认为,这不是他思想革命的不彻底,而是将劳动异化论进行深化和改造、升华,与他新的哲学历史观相匹配,为其日后的剩余价值理论作哲学理论基础————这当然是摆脱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结果。
最后我要理清楚的是,这里的世俗基础(经济基础),不是生产力,而是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也不是线性的决定,而是非线性的,是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
所以有些历史发生的事件的原因和要素,并不能完全地线性地归为经济的范畴。这是第二国际庸俗的经济决定论的做法。
 
收藏了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这一段总结性的话,可以直接在文段里理解:感性,实际上是实践的一部分存在,而不能脱离实践活动谈感性。
实践是人对本身的本质的体验,感性就已经包含在这个体验之中。当然,这里极易将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弄混。
二者的区别,也就是本质上的区别,我个人认为在于实践和经验的区别。简言之,即:
经验是在个人的观察以及生活体验的基础上的。比较强调后天。这个问题在于会导致个体的实践所带来的片面。因为个人的经历经验不能代表整体。
实践里本身包括经验,但和经验的“体验”相比较,实践具有改造作用。而且是内在和外在的统一的改造,即检验思想是否具有真理性。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是其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里基本的观点之一,是马克思最经典的表述之一。
这句话在本体论的倾向上,是实践本体论的,即第三条本人所提过的——人的实践创造人本身。而社会,也是在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交往实践——生产的基础上构成的。社会关系,是现实的关系。
马克思这个论断也为实践本体论驳倒物质本体论提供文本上的支援。
这句话还包含了马克思对“人性论”的思考。早期哲学对人性的研究喜欢建立在单纯的“善”或“恶”的基础上,譬如主张性善的亚里士多德、孔子、孟子,抑或是主张性恶的霍布斯、荀子。然后又有了认为人性天生就是一张白纸,完全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中熏染而成的,譬如洛克、康德。但是这个论点无法解释人类性格里所具有的天生某些“道德”。而且更导向了结构主义————完全的是社会决定人。
后来的哲学家则倾向“动态”的人性,即既有先天又有后天的因素影响着人。譬如休谟、黑格尔、尼采、伯格森、海德格尔、麦金泰尔……等等。还有马克思。他以“实践”(具体而言是“劳动”,是“物质生产和再生产”)作为轴心来规定人的本身。
“因为共产主义者既不拿利己主义来反对自我牺牲,也不拿自我牺牲来反对利己主义,理论上既不是从那情感的形式,也不是从那夸张的思想形式去领会这个对立,而是在于揭示这个对立的物质根源,随着物质根源的消失,这种对立自然而然也就消灭。共产主义者根本不进行任何道德说教,施蒂纳却大量地进行道德的说教。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例如你们应该彼此互爱呀,不要做利己主义者呀等等;相反,他们清楚地知道,无论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
以及,与青年马克思相比,他在手稿中也论述了关于人道主义方面的思想。但不是平常意义的人道主义,是异化之前的。这个观点直到后来仍没有被他否认,反而与这份提纲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巴黎手稿》,马克思
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个人认为,下半段的重要性不亚于上半段。
费尔巴哈的“类”,实际上是一个抽象的术语,是处于一种空洞的先验范畴。并且,这个“类”也只是在他的想象中“自然地”联系起来。现实里,则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交往活动历史地形成。而费尔巴哈的“类本质”,也是一种先验范畴的构想。经过马克思的批判改造,被极大的丰富,即被赋予了“社会关系”在其中。
所以,在马克思看来,人所处在的历史现实环境的具体社会关系的总和,才是现实的人所共有的“类”的“类本质”,而现实的人则是这种社会关系总和的实在产物。所以把这两个术语理解为一种关于人的先验的本质即可,然而人在未经实践之前,并不具备(有点“存在先于本质”的味道)。
将费尔巴哈的“类本质”批判否定后,便为马克思的本体论的展开敞开了理论空间。
过去的哲学,即马克思之前的形而上学,认为世界存在一个先验的本质(如刚才的费尔巴哈的“类本质”),人无论如何也具备认知这个本质的能力,即把人的知识结构等价于世界本身的结构。这是逻辑的本体论,是资产阶级维护其自身利益的思想武器。
但是马克思否认了这个观点,如第二条所说的,马克思认为人的认知由人当前的实践所决定,具有历史性,局限于人当前的实践水平,并且认知无法超脱实践范围。这实际上也否定了理论上存在恒古不变的真理。
提前在逻辑上设置一个先验的真理,并且无法为人所改变,这大致上就是形而上学的定义。
在一点上,有充足理由认为,马克思是旧形而上学的终结者。
 

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结合第六条。当马克思消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里的唯心主义成分后,“类本质”被颠倒回现实之中,那么观念上的东西也回到了现实,宗教感情也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人,则是从属于社会关系构成的社会形式的。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也说明了人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即社会关系的——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具体化。这仍然是实践本体论,而非物质本体论。
第二句话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即认识只有在实践之中产生,认识是构筑在实践之上的,实践是认识的起源。那么凡是与实践有关的问题,最终一定能在实践之中得到解决。超出实践的,则是超出人的,是先验的。这与第二条一样。
还有需要声明的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并非“无神论”。“有神论”和神秘主义存在很大一部分的交集,而“无神论”在很大程度上,其实质是“有神论”。因为无神论者的“人”,仍然是需要经过否定“神”来肯定、确证“人”的本身的存在的。
“无神论,作为对这种非实在性的否定,已不再有任何意义,因为无神论是对神的否定,并且正是通过这种否定而肯定人的存在;但是作为社会主义,已经不再需要这种中介;它是从把人和自然界看成本质这种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感性意识开始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
这句话表达的意思与第五条一样,认为费尔巴哈的直观的唯物主义,把感性从实践当中剥离出去。这样做的结果就导致了把研究陷入片面之中,只是对个体生效。
而且更更重要的一点是,马克思是在责难费尔巴哈重视感性认识而轻视理性认识。二者必须在思维中统一起来,不可荒废任何一方。这与马克思后来在《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中所说的“抽象力”即“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6],在逻辑上,是同一的。
“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哲学 最新文章
在无限的时间尺度下一切事件都是必然发生的
世上真的有因果报应吗,可为什么命苦的总是
谈谈唯心主义
浅谈男女性思维差异
唯物主义很肤浅很错误很弱智
不要用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
哲学思想只适合有道德的人
无神论的欠缺九 有时候无法判断的问题
越来越觉得,在中国,人少,畜生多
现代的社会形态,,,,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25 20:26:24  更:2021-07-25 20:31:52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数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