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厚黑学 -> 大脑工作机制与学习方法--原创 -> 正文阅读

[厚黑学]大脑工作机制与学习方法--原创[第1页]

作者:绝响NO无语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本书是我利用业余时间写成,尚末出版,现连载于此。
欢迎指正。
目 录
第一章 神经元加工网络
第二章 意义的产生
第三章 注意和抑制
第四章 记忆和提取
第五章 教育与学习的方法
第一章 神经元加工网络
1. 神经元相互联接,形成一个极其复杂的信息传递网状系统。感受野中有某种特定模式的刺激时,视神经元才会放电。
克拉克在《惊人的假设》书中提出的假设是: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所谓的灵魂,人的思维和学习,经历的悲伤和惊喜,如此种种,实际上都只是大脑内一群神经细胞的某种放电模式而已。
但世界上大多数人都相信灵魂的观念,所以很少人会接受这个假设。
大脑是我们身上最重要、也最复杂的器官。在人的大脑中,有大约140亿神经细胞(又常被称为神经元)。正是这些神经元,控制和协调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在中学生物课的显微镜下我们看到的细胞,圆圆的,象个鸡蛋一般。这些细胞只是一些普通的、结构比较简单的细胞。在所有的细胞中,神经元是最复杂的一种,具有特殊的结构和怪异的形态,而且即使在大脑的不同部位,神经元的形状也各不相同。
神经元的特别之处,在于其细胞外膜上,有很多突起。这些突起有短有长,短的只是细胞膜上鼓起的一个小包,长的可达1米以上(如坐骨神经)。神经元通过这些突起,和其他神经元相连,进行信息接收和传送。神经元较短的突起常用于接收信息,称之为轴突;较长的突起常用于发送信息,称之为树突。因此,一个神经元的树突常常和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相连。在这些突起接触的地方,有极小的间隙,称为突触。神经元的信息传递又被称为突触传递。
一个神经元一般有上万个树突,最少的也有数千个。每一个神经元都向周围伸出数以万计的细细的、长长的触手,和其他数以万记的神经元相连,因此,神经系统是一个极其庞大的、错综复杂的网状系统。
你可以试着想像一下大脑内的情境:上百亿神经元交织在一起,每一个神经元向其他神经元伸出上万个触手——这该是怎样复杂而又壮观场面!
神经元有两种状态:静息状态和激发状态。平时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当接收到信息时,神经元开始放电,从静息状态转为激发状态。
当一个神经元放电时,它通过树突向其他相连的神经元释放一点化学物质。因为这些物质可以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所以被称为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功能可能是使下一个神经元跟着放电,也可能是抑制其放电。由于有成千上万个神经元与同一个神经元相连,在同一时间里,可能有数百个神经元向这个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有的使其放电,有的抑制其放电。这个神经元是否放电,将取决于数百个神经元的组合作用,而非单个神经元的功劳。
以视觉系统为例。当物体落在我的视网膜上,视感觉细胞被激发,其后相连的神经元马上就开始把这些信息连续不断地向大脑传送了。人们可能会以为,在大脑里存在着一定区域的神经元,和视网膜的感觉细胞有一一对应关系。但事实不是这样的,没有一个神经元是只和视网膜上一个感觉细胞相连的。
在大脑内,视神经区的某个神经元,只对视网膜上某个特定区域的光刺激起反应。此特定区域被称为这个神经元的感受野(这个词和“视野”类似,一个神经元的感受野就是视网膜上一大簇细胞)。但有些神经元,并不一定在其感受野有光刺激就会放电,而是当这种光刺激符合某种模式时,才会放电。
比如说,有一种神经元,只有在其感受野边缘呈现光刺激而中心没有刺激时,才会放电(闭中心细胞);另一种神经元则恰恰相反,只有在感受野中心呈现刺激而边缘没有刺激时,才会放电(开中心细胞)。
另外一些神经元的放电可能会需要更复杂的刺激模式。科学家常常选用动物而非人类来做实验,在实验时,科学家不仅会固定动物的视网膜,还会固定光刺激的位置。有一次,科学家发现一个神经元,无论在视网膜哪个区域呈现刺激,都没有反应。由于意外,科学家在呈现刺激时,刺激发生了移动,神经元居然放电了。这个神经元放电条件不仅要求刺激有空间特性(感受野),还要求刺激有时间特性(移动)。
 
2. 神经元 我们就算知道了一块CPU全部的功能,将所有可能的输入和相对应输出进行列表,也很难弄清楚其内部的精确逻辑电路,还不如另外设计一块兼容的CPU。类似地,就算我们能够知道一个人的所有行动和反应,但是要搞清楚此人大脑内神经联接的细节,或者要搞清楚此人看到一张桌子时神经通路上具体的代码,都几乎是不可能的。
 
4. 大脑的存储容量很大,对存储内容的搜索能力也很强,但大脑无法对存储内容进行索引和列举。
在计算机中,尽管存储“张三”只需要几个字位,但不管计算机的存储空间有多大,它能存储的信息量也是有限的。在大脑里,对“张三”和“李四”的编码使用的是相同的100万个神经元,只是其放电神经元组合模式不同而已。如果这100万个神经元,任选不同的50万神经元放电,就可以表示不同的人的话,那么这个组合出来的数字,实在是太大了,比宇宙中目前已知的所有基本料子的数目还要大得多。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大脑的存储能力是无限的。
大脑对存储内容的搜索能力也是计算机无法比拟的。假设我公司有500人,每个人的照片都存储在计算机上。如果我交给计算机一张照片叫它识别,计算机会把照片和存储的图片一一比较,得到结果。如果这个人凑巧存储在硬盘上第一个位置,计算机搜寻的时间就会很短;如果这个人存储在最后一个位置,搜寻的时间就会很长。另外,如果某个同事提交的照片和存储的照片不是同一张,衣服和表情发生了变化,那么此时,即便计算机可以进行模糊比较,但其是否能100蜒俺稣返慕峁故侵档没骋傻摹br] 因此这个搜索任务对计算机来说,是很难的。但对大脑来说,只是小菜一碟。无论我看到的是哪位同事,从视网膜到最终识别的输出点,所经过的神经元网络的层数是基本相同的,耗费的时间相差不大;如果一位同事穿了一件希奇古怪的新衣服,大脑一样可以轻松快速地认出他来。
另一方面,如果我想知道计算机的数据库中上存储了多少同事的资料,只需一个简单的命令即可。但是,如果我想知道自己大脑中究竟存储了多少人,并详细列出他们的名字,这对于大脑来说,就是不可完成的任务了。
 
6. 在和旧记忆的竞争中,新记忆得以形成;旧记忆自身也在时刻发生改变;旧记忆完全消失是很难的。神经元作为输出点,确实有不同的输入会产生相同的输出。例如一个神经元,在其感受野边缘有刺激而中间无刺激时,此神经元放电(闭中心细胞),尽管边缘呈现刺激的强度和范围发生变化,但只要符合这个神经元的放电模式,此神经元的输出都是“1”(即放电)。若我们选取两三个神经元作为输出点,由于其输出的可能组合是有限的,所以也很容易就会得到不同的输入产生相同输出的情况。但当我们考查的输出点神经元数太多时,其可能的输出组合数几乎是无穷大,由于信息传递通路随时都在改变,要产生完全相同的输出变得几乎不可能。
 
7. 旧记忆并不愿意轻易让出资源给新记忆。在新记忆形成过程中,神经元网络对细微差别的识别能力越来越强。
从视网膜上张三的影象,到我们考查的输入点之间,是数量庞大的神经元形成的极其复杂的联接网络。这个网络的联接方式,不仅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同时也是一个记忆存储系统。我可以从这个输出点的50万个被激发的神经元,向联接网络上游进行反向追踪,从而恢复出来张三的容貌。
由于整个联接网络极其复杂,其输入输出并非一一对应,所以我并不能进行完全的反向追踪,从而恢复张三相貌的所有细节,而只能对网络的最末几个层次进行分析,找到张三长相上的一些独特属性,从而得出其容貌的模糊映象。
你可以闭上眼,试图回忆天天跟你见面的最好朋友,在你脑海里,会得到他的清晰印象吗?不会!
如果新来的同事王芳刚好和另外一同事赵红长得差不多,乍一看特别容易把王芳误认为赵红。下班后同事张三问我:“你还记得今天新同事的样子么?”
这时候我试图去回想,但脑子里想到的都是赵红的样子,一点都想不起王芳的模样。在这以后好长一段时间都是如此,只要王芳不在我面前,我试图回想她的模样时,就只想得出来赵红的模样。幸好我每天都要和两人见面,慢慢地,在我脑子里,两人的差别越来越大,最初明显的差别也许是两个人的笑容、说话的语气和眼神,后来,两人不苟言笑的面孔,在我眼里也会觉得天差地远。即便两人不在我面前,我回忆她们的模样,也不会在记忆里搞混了。
由于刚开始时,王芳的容貌和赵红的容貌共用了太多神经元,已有的对赵红的记忆,对新的王芳的记忆的形成影响很大。老记忆并不那么愿意把资源拱手相让给新记忆的。新记忆刚开始也不得不和老记忆共享很多神经联接,这些联接后来慢慢发生分化,不同的识别对象才有各自独特的联接模式。
这个例子也说明,神经元的联接网络,并不一定对所有存在差别的刺激模式在一开始就可以区分,而是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慢慢对有差别的对象从混淆到识别,再后来,识别变得越来越精细,细微的差别也会越来越显著。
生活中就存在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如果我们以前很少接触到西方人,突然来到一个西方人生活的环境中,我们会觉得周围很多西方人的脸庞长得差不太多,但一段时间后,我们对西方人脸庞的识别越来越精细,会觉得他们彼此之间,其实相差很大的。不是球迷的人,会觉得电视上跑来跑去的小人差别不大,动作也差不多,但当他慢慢变成球迷后,看一眼就能说出每个球员的名字。
 
8. 并非所有的神经元
 
我们知道,中文和英语两种语言在某些方面差异很大。这个实验说明,如果我们成年后开始学习英语,由于专门的语言功能区很难再被改变,对于一些差异大的语言处理过程,大脑不得不使用其他的通用区作为补充。神经元网络的兼容性,以后更容易接受和掌握一些新奇的高难的知识。如果一开始就在单一的技能上进行专业化的训练,在这项技能最大化的同时,会造成大脑资源的冗用,压制其他方面潜能的发展。
 
第二章 意义的产生
9. 任何信息皆可转换为一数串,一数串要有意义,必须依赖于另一有意义的数串。
当我们把一部《红楼梦》存储在磁盘上时,写在磁盘上的其实是一串很长的二进制代码。从数学意义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数而已,即:
《红楼梦》= 一个大数
我们常常认为:写在纸上的《红楼梦》书,是有意义的,我们可以从书上还原出亭台楼阁、人物场景等等;而一串数字,又有什么具体的意义呢?
但对计算机来说,所存储的一切信息,都是数字,无论是中文还是英语,图片还是声音,都可以用某种规则转换为一串数字。有了规则后,数字即可指代任何东西,从而有了意义。在这个规则下,《红楼梦》被转换为唯一的一串数字,这一数串又可还原为《红楼梦》。如果我们失去了规则,这一数串就变成无意义的了。
但什么是规则呢?在计算机上,规则即是一段程序,来执行编码和文字之间转换的程序。然而所有的程序也是存储在硬盘上的一串数字。而一段可在微机CPU上运行的程序,如果交给工作站CPU,则无法执行,变成一串无意义的数字。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两种CPU的内部逻辑电路设计不一样。但逻辑电路的设计知识,又可以某种方式转换成一串数字。
如果我们继续追溯,会追溯出更多的计算机知识,然后是更多的物理知识,以及数学或语言的知识,等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知识,才保证了计算机上存储的这一长串数字,可以转换为《红楼梦》,可以有意义。而所有这些知识,都可以转换成一串又一串的数字。
概而言之:一数串A要有某种意义,必须依赖于另一有意义的数串B,但数串B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另一有意义的数串C。
我们所有的知识,是一个巨大的符号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具有内部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表现在:如果我们认为知识B是正确的,是因为它可以从另一个正确的知识A推导出来,同时,我们也可以从B的正确性推出C也是正确的;但如果C证明是错误的,则可依次得到B和A也是错误的,与此相关的所有知识也因此是错误的。
数学上有个哥德尔定理,认为:不存在一个完备的体系,里面所有正确的命题都可以在体系内被证明。当我们认为我们的知识体系是正确的,是有某种意义的,但可能我们无法完全证明这一点。
在埃及,人们发现了古代人留下的大量象形符号,但并不知道这些符号有什么实际的意义。100多年前,一位法国士兵在一件文物上发现有古罗马语(拉丁文)刻的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的名字,旁边还有一串古埃及的象形符号,他推测这些符号是埃及艳后的名字在古埃及语中的发音。他的推测被证明是正确的。人们由此逐渐推断出古埃及所有象形符号的发音和意义,一门研究古埃及语言的学科出现了。
若设想一个外星人到地球上来,拣了一块牌子,上面刻着“apple”,他回去之后,将无法得出这几个图案有任何意义,但若是他拣了一套英文百科全书回去,他就可以慢慢推测出上面所有字符的意义。今天,古埃及语言能够被研究,不仅仅是因为第一个士兵发现的突破口,还因为有足够多的古埃及语被保存,使得我们可以让这些知识相互验证,慢慢形成一个有意义的语言体系。
 
10. 大脑中,某种放电模式有意义,不仅因为它和大脑中其他放电模式具有一致性,还因为它和外部世界的信息具有一致性。
当我看见王芳时,在我大脑里某个部位有100万个神经元,其中有50万个放电了。这可以表示为一个长为100万的二进制代码,也就是一个数值。我认为:这个数值是有意义的,是王芳在我大脑记忆里的编码。
我是如何知道这串数字是有意义的呢?
并不仅仅是因为我看见王芳时,这串数字被激发,所以这串数字有意义。如果张三问我:“昨天下午,来了一个新同事,你知道是谁吗?”此时,在我大脑里,这一串数字又被激发了。从这串被激发的数字,我可以回想起王芳的姓名、依稀的容貌、以及其他相关的信息。于是,我回答张三:“是的,那个新同事叫王芳,是作财务的,她还是李四的表妹呢。”
请注意:王芳的姓名和容貌,财务,李四的表妹,等等,都是大脑中的某群神经元的一种放电模式,一串二进制代码。
在我大脑里,从这串数值,可以找到所有关于王芳的信息,也可以从王芳的其他信息,再找到这串数值。于是我认为这串数值是王芳在我大脑里的编码,是有意义的。
一串信息在我大脑里有意义,是因为它和大脑里的其他信息是有关系的,而且不互相矛盾,彼此具有一致性。这种意义是由产生这串放电模式的其他放电所决定,也是被这串放电模式引起的其它放电所证明。
当我说A和B是一致的,是指二者在指定系统中具有某种可解释的互不矛盾的联系。但在某个系统中A和B一致,若扩大到更大的系统中,也可能变得不一致;在某个系统中A和B不一致,但若扩大到更大的系统中,也可能变得一致。在大脑内部,信息和信息的一致性,使信息具有了意义,但信息不一定在现实世界中也具有意义。
比如,李四向我介绍新来的同事:“她叫王芳,是做财务的,还是我的表妹。”我伸手想和王芳握手打个招呼,但我握到她的手时,怎么是一种毛绒绒的感觉?
这时候我醒来了,发现自己只是做了一个奇怪的梦而已,我手抓到的只是身上的毯子。所谓王芳,以及她的种种信息,只是在我大脑里存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并不存在的。
所以,大脑中的放电模式,要在现实生活中有意义,还需要和现实不矛盾,即具有外部一致性。
大脑时时刻刻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从外部世界输入信息,或获取反馈信息,如果内部已有信息和这些输入信息或反馈信息是一致的,那么,我们就认为:大脑内部的信息,不仅具有内部一致性,还具有外部一致性,因此有现实的意义。
但这种一致性并不是对每个人都有效。正常人的视网膜上有红黄蓝三种感光细胞,而有色盲的人常常缺失了一种或两种。如果对于一个有色盲的人,看到红色和绿色是一样的,你坚持要告诉他,红花和绿叶的颜色是完全不相同的,但这对他的大脑来说,只是个没有意义的结论而已。如果一个外星人来到地球,他的眼里有四种色觉感光细胞,他可能会指着我们的电脑屏幕疯狂大笑,因为屏幕上树叶的颜色和实际树叶的颜色完全是两回事。
对于一个妄想狂来说,他可能听到、看到并不存在的事实,这些信息在其大脑内部是一致的,可以互相联系和提取。对于外部世界,对于其他人,这些信息则毫无意义。
在电影《美丽心灵》中,博弈论的奠基者,数学家纳什,常常看到一个同学和一个小孩与他说话,但对于其他人或对外部世界来说,这些都是他大脑内臆想的结果。直到有一天,纳什发现:“这么多年来,他们一直都没有衰老过”。正是这种不一致性,让纳什知道所谓的同学和小孩都是他幻想出来的。从那以后,如果有陌生人对他说话,纳什会回过头问学生:“我看到一个人站在我的面前,你看到得吗?”学生说:“能。”纳什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在他的感觉和现实之间建立起一致性。
 
有关梦的理论:弗洛伊德 究竟梦是什么呢?你有更好的观点吗?
 
13. 联系本身既是一种加工过程,也是一种编码。编码在大脑中不能独立存在,必然会激活一些其他有联系的编码。字节 任何编码之所以出现在大脑中,一定是由其他有关系的编码或外界感觉输入引起的,而编码的出现,也一定会引起其他与之相关的编码出现。编码和与之相关联编码的相继出现,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一定的重叠。这种机制,使得编码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思维这个整体的一部分而已。在思维这个整体中,每一个编码都要时刻和其余编码保持一致,以确保其正确性和意义性,同时,也为下一步可能的加工作好准备。但是,这种机制也可能会产生一些不期望的自动加工,从而干扰思维的进行,甚至使思维方向发生不期望的漂移。
 
有点长,先贴两章,希望有人能慢慢看完。
 
数字编码后面的话,就是接下来要阐述的主要观点和结论。
有兴趣的话,可把每个数字编码后面的结论先通通看一遍,看能不能激起你想进一步看下去的念头。
 
回复:18楼
为什么会被盗呢?
 
第三章 注意和抑制
14. 注意和意识都是大脑中的放电模式流。意识的目的性和信息的特性,决定了哪些信息被注意。
在我眼睛看到的范围里,能被清晰地加工的只是中心小范围内的信息,其余区域都是模糊不清的。如果我把
“注意”放在视觉上,那么我正在“注意”的信息,就是中心可清晰加工的部分。对于边缘模糊的区域,视觉神
经系统只对其“监控”,一旦有异常信息发生时,神经系统才会把“注意转移”过去。
那么,什么是“注意”、“监控”和“注意转移”呢?
人们认为:“注意”就是一种选择或过滤的机制,它选择一些信息被进一步加工,过滤掉其余未被选择的信
息。
在计算机系统中,要执行某种功能,无论选择、过滤或其他,这种功能必定是一段程序,而这段程序,就是
内存或硬盘上的一串二进制代码。“注意”作为神经系统的一种功能,也应该是神经系统产生的某种放电模式,
或者说,在神经通路切面上的一串二进制代码。
但是在大脑内,任何一串放电模式,都是一瞬间的存在,下一个瞬间,就变成了神经通路上另一个切面上的
二进制串。所以,大脑内存在的放电模式,是不断流动着的,或者可以看成是神经通路上的二进制流或信息流。
电脑对输入信息加工之前,就已经有很多服务程序常驻于内存之中,供各种程序调用。同样地,当我们的大
脑接受新的输入时,在大脑内部,已经存在了很多放电模式流了。这些信息流,以及各感觉器官进来的信息流,
当它们相遇时,它们可以互相组合,从而形成新的流,在大脑内继续流动。它们也可能互相排斥,互相竞争,竞
争胜利者,继续流动,失败者,逐渐在大脑内越来越弱,慢慢消失。胜利者并不一定是某单个信息流,而是相互
关联的可以组合在一起的一群信息流。
在日常交流中,我们常说到“意识”。至于什么是意识,古往今来的人们给出了各种定义,但都没有公认的
标准答案。在这里,我把“意识”定义为在大脑内比较稳定的、连续的、占据着主导地位的信息流群。大脑内,
除了这个占主导的信息流群,还有各种放电模式此起彼伏,自生自灭,意识正是和这些放电模式的竞争中,取得
一个又一个胜利,而幸存下来的。至于“注意”,则是意识这个信息流群中的一个支流,它守候在外界信息进入
的神经通道上,对外界信息流群进行选择和过滤,从而使部分有用的外界信息流加入到意识这个主信息流群上来

感觉通路进来的信息流,如果是我们想加工的信息,注意产生的信息流就可以和它们很好的组合,从而可以
对其进行判断、分析、辨别、存储等操作;如果不是我们想加工的,由于无法和大脑已存在的信息流组合,最后
会终止于神经通路上某个位置,消于无形。
当我们期待某种信息时,我们的注意系统就会不时检查这些信息进来的神经通路。在大脑内,有些神经元并
不和其他神经元连接,其功能不是传递信息的,而是向某个区域释放一些化学物质。所以大脑试图“注意”某种
信息时,除了可以产生一些放电模式在这些信息要来的通路上“迎接”这些信息之外,也可以提前在这些通路上
释放化学物质,为信息准备神经递质,使信息更容易被传递下去。神经元的放电模式除了可以传递信息之外,还
可影响神经递质水平,改变神经元周围液体的微观化学物质的平衡,从而对大脑的思维活动进行调节,甚至对某
些加工起到开关的作用。
但是,“注意”本身也是一串放电,这些放电可能会在神经通路上形成轻微的挠动,从而产生错误的信息输
 
本文结合神经生理学、哲学文章乃作者原创,请勿用于商业用途,转载请注明:原文来自Howhowfire.
 
15. 注意可以对环境中的信息进行抑制,未被注意的信息,仍然会对我们的意,识和记忆产生影响。神经元
 
抑制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认知能力。在一个实验中,科学家让实验参与者接受一系列认知任务,对当前任务完成的好坏取决于对上一个任务的“抑制”,由此可测得这个被实验者的抑制能力。例如:依次给被试者呈现带颜色的汉字,让被试者说出汉字的颜色。呈现绿色的“绿”字或红色的“黄”字,对字体属性加工得到的颜色属性,会受到意义加工结果的干扰,要说出正确答案,就得抑制住这种干扰。因此,被试者能说出正确答案所花费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时间越短,说明其抑制能力更强。
 
科学家发现,抑制能力是和IQ最相关的一项能力,也就是说,抑制能力测试中成绩越高的人,越容易在IQ测试中得到高分。其他单项认知能力和IQ的相关性都没有如此之高。
 
很多时候,某信息在纷乱环境的各种信息中脱颖而出,引起注意,是信息之间自然竞争的结果。如果我们要注意的信息,本来就是环境中比较醒目的刺激,那么,对于不需要注意的信息,基本上不需要花特别的精力去抑制。比如,看一场电影时,我被银幕上的信息紧紧吸引,而对前排的人影、放映机的光柱等,盯在眼里,却阍然不觉。这些周围的环境信息,被自然地抑制住了。电影院
 
因此,情境中的各种信息,通过我们的感官进入身体,尽管被抑制,不被深入地加工,但这些感觉神经元的残余冲动,仍然会影响身体内激素和神经递质的水平,形成我们此时的心境,对大脑内的主流加工过程——意识——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作为当事人的我们,常常是意识不到的。特别是信奉“自由意志”者,他们相信通过训练自己坚强的意志力,去控制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从而可以抵抗环境中的干扰信息的影响,至于环境中不被注意的微小细节,就算有影响,也是微不足道的。
 
我们之所以为会这样认为,是因为大多数时候,环境中未注意信息对思维的影响,是间接而非直接的。环境常常首先影响到我们的身体,进而影响到情绪,再到思维。比如,雨天阴冷,让人关节阴痛,从而情绪低落,最终在思维上,也就容易多愁善感;而在阳光明媚的天气下,人会心情愉快,更容易想起美好的回忆,对生活充满积极的期待。
当然,我们也知道一些明显不利的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力。比如,在一间靠近繁华大街的教室中学习,由于学生要分心去抑制窗外的干扰,其学习效果肯定不会好。因此,我们会去营造或选择更适宜的学习环境,以提高学习的效率。但什么才是适宜的环境,对不同的人来说,也是有一些差异的。比如,有的人喜欢在特安静的环境下看书,有的人则喜欢看书时有一点轻微的吵闹,有的人则喜欢来一点轻音乐。
当我们无法改变周围环境时,提高自己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很必要的。就看书为例,我们可以尝试在一些不利的环境中(如闹市)看书,提高自己的抗干扰能力;在学校时,我们可以有时在教室里看,有时在图书馆里看,有时到园林中去看,环境的改变可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同时,还可发现什么样的环境最适合自己。无论一个人的抗干扰能力有多强,完全摒弃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尽管逆境也可磨练出英雄,当我们能选择时,选择适宜的环境非常重要。“孟母三迁”即是成功的例子。
 
回复:31楼
已经全部提前写好了的。不累。
前面一节分成很多次发,是因为百度提示有非法字词。
但分成一段一段的发,又全部通过。
不知道你猜想的邪恶想法是什么?可以说出来吗?
你想看到什么样的具体分析呀?
谢谢回复先。毕竟只有很少人能看得下去。
 
17. 注意决定观念是否继续加工和加工的方向,从而决定了联系的生成。注意无特定目的时,最易获得的观念会被激活。九马画山
 
我们可以对注意机制作一个总结。一个放电模式流——既可能是外界信息引起,也可能是思维过程的伴随产物——出现在大脑中后,它的命运有如下几种:
①.对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几乎没影响。此放电模式未被注意。
②.对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有一定影响,使思维活动发生了一定的偏差,但我们意识不到这种影响,所以不会把这种偏差归结于此放电模式,而认为是思维活动的自然波动,甚至有时没有发现偏差。此放电模式未被注意。
③.使思维活动发生了明显的偏差。此放电模式流和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是有关系的,于是可以相互结合起来,在接下来的思维活动中贡献一部分力量,甚至是主导力量。由于这种影响是被意识到了的,而且此放电模式也被进一步得到了加工,因此我们认为此放电模式被注意。
④.此放电模式和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是无关的,但对思维活动有影响,又不会被自动抑制住,注意对其粗略加工后对其抑制,然后重新回到原来的思维活动上去。这种抑制过程,会造成注意的短暂切换,即便抑制后也仍然对思维过程有一定影响。我们会认为此放电模式被注意。但如果切换时间短,对思维过程的影响不明显,我们也可能会认为此放电模式没有被注意。
⑤.此放电模式流和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是无关的,但和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相比,此放电模式更重要,更有紧迫性。于是,注意对原有的思维活动进行抑制,将主要加工活动转到此放电模式上来。但原有思维活动的残余放电仍会对新的思维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唉,木有人看啊。继续贴。
18. 最开始形成的联系,常常会被自动激活,从而引起“先入为主”的错误倾向。新知识的学习中,向定义还原的自动思维倾向,会对学习造成困难。
新记忆是在大脑已有记忆的基础上形成的。这表现在两个方面:新信息要和记忆中已有的同类信息共用神经元进行编码;新信息还必须和记忆中相关信息形成联系。如果形成的联系很多,当其他记忆信息进入意识时,此信息也就有机会跟着被激活,这样,记忆就会被再次增强,更不容易遗忘。
在刚开始的时候,新记忆只和很有限的信息形成联系。当新记忆进入意识时,这些相关信息就容易被自动激活。随着与之相联系的信息越来越多,有其他的重要联系建立,这些信息慢慢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不需要在所有情境下都被激活了。此时,我们会根据情境,对这些信息自动地或选择性地抑制。
例如,李四介绍让我认识了王芳,王芳是李四的表妹,这是我记忆中关于王芳的最重要的信息。当我下一次看见王芳时,我会自然想到她和李四的关系。随着我在工作和生活中和王芳接触时间越来越多,大脑中关于王芳的信息越来越丰富,当我再看到王芳时,首先想到的是她是一个性格温和、思维开放的朋友,至于她和李四的关系,大多数时候被自然抑制了,只有在需要时,才会进入意识。
 
当我初结识王芳时,由于对她了解的不多,我对她的认识可能受到一些先入为主的错误倾向的影响。其中一种常见的错误倾向是“以貌取人”,即根据对方长相的美与丑,形成好与坏的感觉;另一种常见的错误倾向是“爱屋及乌”,如果李四是我比较喜欢的人,那么我会觉得他的表妹也应该不错,反之则反。
当然,王芳这个人是好还是坏,并非这两个原因决定了的,但这两种错误的倾向,常常会影响我对王芳其他相关信息的加工。假设,她长相普通,我又很讨厌李四,那么,我或许在一开始就对她没有好感,并且一直都不会去了解她,但其实她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同事和很好的朋友。
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我们学习新知识时。新的知识一般是在大脑中已有的更为简单的知识的基础上定义,从而引入到大脑的知识体系中。在刚开始阶段,当我们使用新知识时,这些定义知识常常会自动跟着进入到意识中。在我们对新知识还不太肯定的时候,定义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新知识的意义,保证新知识的正确。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对新知识的要点和规律掌握得越来越多,在应用新知识时,这些要点和规律变得更为重要,最初形成的比新知识低一级的定义知识,在很多情况下已没有用处,没有必要每次都跟着进入意识了。
例如,乘法的定义是几个相同的数相加,通过已经掌握的加法,我们开始学习乘法知识。最初,看到乘法总会想到是哪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慢慢地,更多运算规则和应用实例被掌握。有些乘法,比如2.1×3.8,已经脱离了用加法来理解的范畴,使用的时候只需要相关乘法规则就可以了,不再需要想到它和加法的关系。
在对乘法学习中,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大多数人会自然形成对定义的自动抑制。但在某些知识的学习中,这种抑制并不一定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就自动形成,或者就算自动形成了,也可能费时很长。在对新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和使用中,这种向定义知识还原的自动思维可能会造成干扰,但在很多时候,这种自动思维虽然存在,我们却可能没有意识到。
例如,当学生通过乘方概念来定义和学习对数时,每当看到的对数式,就会想到乘方,试图在对数表达式和乘方的底冥之间建立对应关系。这样做本意是想对算式的理解更为清晰,但结果却把大脑里搞得很混乱,从而引起学生讨厌对数和害怕对数,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延长掌握的时间。事实上,通过定义知识推导出对数运算的规则之后,在解很多对数题时,就没有必要去想到乘方,只需要根据相应对数运算规则进行代数变换就可以了。因此,学习中,在加强对运算规则熟悉的同时,在思维中,还要有意识地抑制自动向乘方还原的倾向。等到能熟练使用运算规则之后,再试图在大脑中建立对数和乘方的关系,就可以轻松做到,不会产生混乱的感觉。
请注意:我们在看到对数时,很容易想到乘方,但看到乘方时,不会想到对数,而是容易想到乘法。在我们的思维中,常常会有这种单向的自动倾向,试图通过定义或其他途径把高级难懂的知识还原为简单易懂知识。这种单向联系使得在大脑的知识体系中,一些知识好象依附于另外一些知识,没有在意义上完全地独立。
另一个例子是对三角函数的学习。我们通过三角形知识定义三角函数,然后通过定义知识证明三角函数之间的各种复杂公式。当我们看见三角函数的习题时,常常会想到这个函数是三角形的对边、斜边或临边的什么关系,试图通过定义去解决。但事实上,很多时候已经不需要去考虑函数和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只要根据公式进行代数变换就可以了,想到定义反而会影响习题的解答。
 
继续贴~~~~~~~~~~
然而世事无绝对,有时候情况会正好反过来。在微积分的学习中,以极限知识为基础,定义了微积分,并从极限知识推导出微积分最基本的公式和运算法则。随着微积分运算符号的引入,在方便了公式的推导和应用的同时,削弱了微积分和极限的联系,于是,我们很快就形成了对定义的抑制,在解答一些微积分题时,直接使用相关公式,不会去想到微积分和极限有什么关系。但在考试中,却有一些看似简单的难题,需要使用微积分的极限定义来解答。说其为难题,是因为我们常常做不出来;说其简单,是因为如果你对定义理解得很清晰的话,得到答案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19. 如果对知识产生厌恶的情绪,在学习和生活中就会不自觉地抑制,从而阻碍学习。
在学习中,需要在知识之间形成更多的联接,同时还要能够选择性地对这些联接进行抑制。我们常常强调了联接,所以我们总是强调看更多的书,做更多的题,扩展学习更多的知识。但在有时候,学习的关键其实是抑制——是否正确地抑制学习途中遇到的各种自动干扰思维。
有时,我们也意识到了抑制的重要性。比如,人们常说要“认真”学习、“专心”学习,其含义就是要抑制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干扰,将所有注意资源放在学习上。然而当我回忆漫长的学习生涯,回忆所有曾经的同学,没有人不曾试图认真学习和专心学习的,没有人是从一开始并一直自甘堕落的。学习仅仅是“认真”和“专心”是不够的,因为学习的障碍不仅是来自于外界的明显的干扰,还有很多是来自于因学习本身而引起的我们大脑内的魔障。
这些魔障大多是我们思维过程中的自动活动。一般来说,自动思维的形成是方便我们生活,帮助我们生存的。但学习和生活中的思维活动千差万别,在一种情况下很有用的自动思维,在其他情况下,可能就成了障碍。
 
20. 人们常认为大脑内语言加工是串行的,图形加工是并行的,但事实上,大脑内所有的加工都是并行和串行的结合。
人们在比较大脑和计算机的优越性时,常常会说:大脑中很多加工是并行的,而计算机的加工常常是串行的。
串行加工指的是一个系统在同一时间只能执行一项加工任务,在此任务完成后,才可以开始下一项任务的加工;而并行加工系统则可以在同一时间内执行多项加工任务。
大脑内有很多并行加工存在。比如,大脑可以对听到的和看到的信息同时进行加工而互不干扰,另外,当看到一个人时,在视网膜上有上百万个感光细胞放电,这百万信息并不是分批次输入加工的,而是同一时间内全部输入大脑进行加工。
大脑内也存在很多串行加工。比如,当听到一句话时,声音信息逐字逐句进入大脑,大脑通过属性分解,识别出字词,再整合成句子,得到整句话的意义;看书时,也是如此:大脑逐字逐句接受输入,辨别出字词,再整合得到整句整段整篇的意义。
人们常认为语言加工过程是串行的,图形加工过程是并行的。而大脑左半球偏重于语言加工,右半球偏重于图形加工,所以我们常说:右半球加工是并行的,左半球加工是串行的。
然而这话并不一定确实。在图形加工中,比如当大脑对一个人进行识别时,神经系统首先对视网膜信息进行属性分解,属性分解后的结果再输入到人像识别的神经网络中,识别后得到结果,大脑再据此找到其相关信息。可以看到,这个加工过程也可以分成多个步骤,是串行的。
对于不同种类的信息,大脑内会有专门的神经元联接网络对其进行加工,我们可以把这个联接网络看成一个加工系统,比如,语音识别系统,人脸识别系统,等等。当某个系统的加工要用到其他系统的输出时,此系统则必须等待前一步的加工完成后才能开始加工。
以人脸识别系统为例。初级视觉系统对视网膜上输入进行属性分解后,再输入到人脸识别系统的,这个输入仍然是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神经元的放电,人脸识别系统会对所有信息同时进行加工,从这点来看,人脸识别是并行的。但是,在同一时间,人脸识别系统不能同时对两个人或多个人的信息进行加工。当面前站着很多人要对其识别时,尽管我们可以同时看到很多人,但我们需要对每个人进行扫描,分别加工并识别。从这点来看,人脸识别系统又是串行的。
计算机内,存储王芳的名字,只需要要4个字节。然而,当我们看到汉字“王芳”,听到声音“王芳”,或是想到王芳的名字,这三种信息,在大脑中都不是只有4个字节那么简单,而是代表着成千上万个神经元的放电。在语言加工中要经过字词识别、语法分析、意义整合等过程,后一过程要用到前一过程的结果,所以我们常说语言加工是串行的。但是,在语言加工中,即便只是加工一个字,每个步骤的完成也是需要对成千上万个神经元放电的同时加工。
而且在语言的加工过程中,前一步的结果输出后,也可能同时进入两个甚至多个系统进行加工。例如阅读时,对汉字进行识别后,可以分化出两个加工通路:意义加工通路和语音加工通路。这两个加工通路的结果,又可以被重新整合在一起,被其他加工所用。
所以,大脑内的加工过程,常常是多步骤、多通路的,是并行和串行的结合,很难说对某种信息的加工过程是完全并行的或完全串行的。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厚黑学 最新文章
我在网上做代理被导师骗了将近三十万我报警
怎么能把自己锻炼的心狠手辣?
分手后还想念是因为什么
如果一个人伤害到你的利益,怎么办?
历史上最震撼你的一句话?
两年半追了不下三十多个女生,明白了为什么
如何防范别人的算计
厚黑学这么多版本应该买那一本好
《明朝那些事儿》中的24句至理名言,精辟到
曾经做了半年的骗子,现有存款nn万,有感而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6-28 19:26:29  更:2021-06-28 19:33:53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