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闲赋.甚感无聊.即作此文.吾尚年幼.少不更事.如有不妥.敬请见谅! 自从"儒释道"三家各自成系统后.古今中外不知多少人潜心于此.漫漫千年.各说其辞.吾师畅桢同志亦作一文.题曰"佛之平释"吾观之.寥寥数笔.并不能以为戒.即说"四字真言":"显摆而已!" "儒释道"从这种世俗说法来看.已可初见端倪.鄙人把这三家思想按阶梯状排布.但凡脑袋清白之人.学做人.明事理.必先接触儒家思想."儒"字分开来看即一"人"一"需".意为"一个人必须懂得的道理"儒家经典的意旨多重在"做人".儒家的主要任务在于"规范人的道德".这些.都决定了儒学语言的通俗化与感悟的基础化.儒家经典甚多.不宜一一举例.我认为其中一句便可概括全局.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如果人人都能做到如此这般.天下大同不远矣!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之骨干.然而他没有对"天道"与"人性"作深刻剖析.这即是儒学没有其他两家有深意的原因.但有云:"人人精读儒典.皆可为圣贤".此为第一阶. 但世间总有各式各样的真小人与伪君子存在.打破了儒学家们精心设计的规章制度.我们曾经精心计算过的.到头来总是南辕北辙.人们为之苦苦奋斗的那个将来.很多时候都是一厢情愿."不要苦苦计算了.脱离世俗的烦恼.到彼岸去罢!"于是出现了"释".即"佛学".佛学的意旨是"解世间之万忧.渡众生之苦陀."鄙人最先接触的佛家经典是<佛曰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此经为众多佛经之浓缩.确是教人心静.忏悟之灵丹妙药.此经阐述了万物之空相.人间之魅影.我们所见.所闻.所感.皆为虚空.人的欲望是无穷无际.然而没有办法真正让实际存在的东西为人所有.这注定了那些个物件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而有些人却为些虚幻的意象而苦闷不解的悲剧事实.我想."只有到了这境界.人性与自然才能真正的和谐统一罢!"然而.佛家学说含浓厚的唯心封建色彩.虽利于修身养性.看破红尘.却对世事发展更替无益.主题上应属消极.可谓是"顾此失彼"吧.此为"佛释道"理论之第二阶. 再谈对道家之见解.道家学说时刻透露着世间宏观之哲理.即为"道"."道"是对世界总规律的阐述.道家创始人老子可谓是中国学术之开山鼻祖.先秦诸子中.孔.墨.韩非.各取其思想之一部分.独成一派.注定都没有老子的思想来得宏观.透彻.相比之下.皆为"偏隅之见".殊不知.跳出思维束缚的樊笼.难!走出行为惯性的桎梏.更是难上难!而<道德经>正是打破这种思维惯性的书.他正是为了解除人性苦苦承担的锁链.这种力量.我独自以为比"儒"或"佛"更加有力.<道德经>一书.为介绍"道".并不注重小节.偏是被一些无知小人抓住"把柄".老子在写书时即预料到自己的言论会"正言若反"不可不谓之先知也!道家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这并不是一般人以为的"无所作为".而是无逆天之为.顺其自然而为.人所存在的意义就是努力改造身边力所能及的事物.使这个世界更为美好.但"有为论"始终只能停留在较为微观的层面上.此时此刻此地向外界索要一些.那时那刻那地"老爷子"会教你老老实实还来.人的力量太过有限.想"一切尽在掌握".必是"好大"而"无功".我们从宏观上谈"无为".是为了尊重轮回变幻.即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其"大道"而"为"之. 时至今日.人人皆说三家一统.吾独不以为然.三家虽目的与意义相似.皆是"解沧生之疑惑.救凡人于水火"但方法与思想却不尽相同.儒家的核心是"道德".佛家的核心是"解脱".道家的核心是"规律".随着成百上千年的学术进程.三家早已是水**融.但谈三家合一.却只能是"趋势"而已! 显山露水.甚感惭愧.谨拜厚黑教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