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心理学 -> 中庸心理学 -> 正文阅读 |
[心理学]中庸心理学[第1页] |
作者:莲叶诗风 |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
(此楼请勿留言,谢谢) |
○序言: ?? 《中庸》是孔子之孙孔伋所作的一部儒家心理学名著,论日常心理的中道,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孔伋字子思,故人们常称之为子思子。 |
1、心理说 .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摘于朱熹《四书集注》) . 说: 由以上朱子所序“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故知中庸为心理学。且不偏不倚属于心理的中态。古汉语并无“心理学”一词,然有“心理”、“心法”、“心学”之语,皆可视为古代心理学。 |
子程子曰:“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 程子所说的一理,是诚矣。诚者,勿自欺也。惟勿自欺于己,始能于内心深处,求得中而不偏的心理。诚为儒家心理学之础,不可不先悟之。 |
儒家心理学的定位。今世西方心理学流行,虽然甚科学而体系颇丰,然而各大医院的心理科却门可罗雀,社会上的心理患者层出不穷。而于我国古代知多少?《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说岳全书》、《杨家将》等古典小说,可写有一位心病者?而西方小说中所描写的心理病态比比皆是。范进中举疯了,是他活在满清高压下的病态社会,岂可推及于历朝历代! 遍读古籍,只有一位著名的心理患者,是汉武帝之妻陈阿娇皇后。“金屋藏娇”所言正是她。汉武帝与陈阿娇青梅竹马,登基后乃用金屋藏她。然而天下美女如云,花心大萝卜的汉武帝又寻别的女人。她见武帝宠爱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而恶妒之,于是设巫蛊之术加以谋害,结果被打入冷宫,忧郁成疾。 陈阿娇无限忧苦,于是以重金聘司马相如写《长门赋》而歌之,试图令汉武帝回心转意,留下“长门怨”的千古传言,亦不知她是否成功了! 古时之所以少有心理患者,是儒学修养令民的心理常正也。所谓修养,正是心理培训。 |
|
2、性道说 (心理与数理之础) .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解】 一、性。 《说文》:“天,至高无上。” 《文选》:“凡尊者之言曰命。” 何谓性?天体命赐给万物的叫性,即“天命之谓性”。古文“天体”一词不限于日月星辰,也以地球万物为天体。此是古代天文学说,说大地为球形,如蛋黄浮于蛋壳之中,与日月星同为天体。 按古儒“天人感应学说”,人体特性是由天体特性感应而生。如日月为球形,而细胞亦为球形。大地有江河,而人体亦有血脉,地球有草木,而人体亦有毛发,…… 故性读如特性。 引证: . 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一物同一畦之间,自有早晚,此物性之不同也。 (摘于沈括《采草药》) . 说: 显然此处的“物性”是指万物特性。将性训为特性,古书经籍皆可通读之。 故中庸心理学须研究各种生理及物理特性。心理须以生理及物理为础。 二、道。 《说文》:“率,捕鸟毕也;毕,田网也。”可见“率”是一种田格的网。 《周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能量低者为阴,能量高者为阳。能量或高或低,将所行道扭成一条弯弯的曲线。道即路,路当然是曲线形的。 道=曲线 故“率性之谓道”,是把所测特性的数据填于“率”中。“率”是一种方格的图表。然后把“率”中的数据点连成曲线,形似画家所画展翅而飞的鸟。故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率,捕鸟毕也。”按古语,方格叫毕,斜格叫网。 推而广之,所谓“率领”,是用图表去统领。所谓“草率”,是表格画的潦草。所谓“率lǜ”,是用“率”统计的概率。 三、教。 《说文》:“修,饰也;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修道之谓教”,若道不易理解,难懂,可作修饰,制成教具,如此通俗易懂,此之谓教[学]。 四、离。 修饰后的道须有实用性。因为心理之道时刻都用,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则非心理之道矣。“须臾”,形容时间极短。并非天下所有的道皆“不可须臾离”,如兵道,医道、画道等,离了几日几月亦无所谓。天下种种道,惟有人的心理才“不可须臾离”。 “可离非道也”,是指绘制曲线(道),须有时间上的持续性,不可中断。 |
3、慎独说 (个人心理静思法) .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解】 心理是微妙的,惟有独坐静思,才能睹其妙。 《说文》:“戒,警也。” 人的心理宜警宜慎。人的行为受制于人的心理。大者亡国破军,小者倾家败业,皆受心理所控,能无警慎乎? 于别人所不睹之地,所不闻之处,0干扰,然后静心的思索。如此即能发现平时甚隐、甚微的心理。诚者,勿自欺也。惟心不受扰,始能至于诚。 此节,子思子讲著名的心理静思法,即慎独法。此法在历史上颇负盛名,如“闭门思过”即由此而衍。 |
4、中和说 (中和数论) .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解】 《说文》:“中,内也;和,相应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是最好的,谓之心理中态。若“发而皆中节”亦不错,谓之心理和态。 . 子曰: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摘于《中庸》) . 说: 研究某种心理,宜于“喜怒哀乐之未发”时,求出此种心理的两端,然后画成数轴。数轴的线段像竹是一节一节的。画成后,当喜怒哀乐触发时,即可“发而皆中节”,判定属于其中哪一节? 可见“中和”是一种数论,此数论以数轴为础。 例证: . 术士欲求发怒的心理,于是先求极怒特征,次求“喜怒哀乐之未发”的极静特征,再将极怒至极静按五行学说分为五型: . |—木—|—火—|—土—|—金—|—水—|→ . 木:暴怒(目赤,声巨,拳舞,智昏) 火:大怒(目睁,声厉,拳动,智弱) 土:中怒(目冷,声闷,拳握,智在) 金:微怒(目亮,声沉,拳提,智灵) 水:无怒(目和,声和,拳和,智和) . 说: 以上按五行学说测定怒气五型。木火土金水相当于ABCDE,是一种次序。若遇发怒时,则判定属于其中哪一节? 《说文》:“本,木下曰本。” 本为植物的蔸,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本。按儒学“本分论”,是分科研究之义。 引证: . 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而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枢要也。故美之者,是美天下之本也。安之者,是安天下之本也。贵之者,是贵天下之本也。古者先王分割而等(写书)。 (摘于《荀子.富国》) . 故“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是趁着“喜怒哀乐之未发”时,赶紧分科研究。 而“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是中和数论能达于天下心理之道。 至于“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说欲致中和,须设天维(横坐标)与地维(纵坐标)的象位,于是万物才能培育。 |
5、君子说 (心理学人群) .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解】 古文以字为本。此处的“中庸”并非一个词或术语,而指心理中态的应用,即中-庸(用)。《说文》:“庸,用也。” 对于心理中态的应用,存在两种不同人群: (1)君子。 何谓君子?荀子曰:“君子博学”。 (2)小人。 何谓小人?《尚书》:“不知稼穡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水浒传》:“小人武松,乃清河县人氏。” 可见君子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小人原指平民,后作谦词,谦称自己无学问无修养。但小人一词在古代绝无贬义。 西方心理学并未明确心理人群,事实仍分两类: (1)心理健态者。 (2)心理病态者。 两种心理学之所异:西方心理学源于精神病学,因此以心理病态作为分类依据;东方心理学源于教育学,因此以修养作为分类依据。 释难: “君子而时中”:君子时时研究心理中态而保之。 “小人反中庸”:非指小人反对中庸,仅指他们的行为与中庸相反。 “小人而无忌惮”:小人不求中庸,是他们不必忌怕自己的心理会有偏态,有无修养无所谓。无官无势,吃饱喝足,无忧无虑。 若非新文化者蛮横的把“小人”定为贬义,仍令“君子”与“小人”照旧流行,则“亲君子远小人”的社会机制,必能自动化矫正人们的心理异常。古史小说中鲜有心理病态,正是“君子”与“小人”功不可没也。 英语亦有“君子”与“小人”,其小说中常写“有教养的人”或“乡巴佬”。考其词义,则: 君子=有教养的人 小人=乡巴佬 “有教养的人”与“乡巴佬”自动化令英国人杰地灵。何乐不为,又有何害? 君子与小人是儒家心理学之础,是其优于西方心理学的机制之一。 |
6、中庸说 (心理论证法) .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解】 与前章不同,此处的中庸是一个术语,是因其前其后并无限辞。但本章对中庸未作定义,只言“中庸其至矣乎”。(至:极,最,尽善尽美)。中庸于当年是众所周知的,故无须定义。 所谓中,其义取于《周易.系辞》: .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 说: 画两个圈,以此给“天地[万物]设位”,若小圈入于大圈中,则称之为“行乎其中”或“成位乎其中”。此之谓中位推理。 例: 画一个大圈,名“中国”。 画一个小圈,名“人”。 若小圈能行于大圈中,则推理为“中国人”,答曰:“中”。若外国人行于中国,并非中国人,则答曰:“不中”。 “中”与“不中”的说法,至今仍流行于中原民间。说明中位推理易学易用,简易高效,经久不衰。中位推理是形式逻辑的根本推理。 所谓庸,其义按《庄子.齐物论》: . 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 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 说: 庸,用也,即试用,试验。 . 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解: 为是(此)不用而[于]寓[所]诸(多)庸(试用)此之谓以[证]明。 即: 为此不用而于寓所多试用,此之谓以证明。 . 换言之,庸即试验,实验。儒家与道家常做各种实验。 既然中是推理,庸是试验,则心理学须建于严格的推理与实验,此之谓中庸论。但推理与实验并非易事,因此“民鲜能久矣”。 |
7、中性说 (心理研究的性) .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解】 《说文》:“道,所行道也。” 道即路也。万物皆动而不静,皆在行。故道与路亦有不同:路是静态的,而道是动态的。 道并不艰,路并不难。但人们受喜怒哀乐之所困,情感发而不中节,不能达于“中和”之境。此时才有“道之不行”与“道之不明”的窘境;才有“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与“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的心理现象。 所行道,为何不能不偏不倚呢? 答:决策有误。 为何决策有误? 答:知者过之,愚者不及;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 由于正常心理与扭曲心理的转化机制是心理学研究的根本课题,因此过与不及就成为心理学的根本机制。 那么,是何因造成“过”与“不及”呢? 子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所谓味,酸甜苦辣咸皆有,人们天天饮食,却无人辨各种味素。同理,人们决策有误,是无人辨各种因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中庸》开篇就说“率性之谓道”,所谓道,是研究万物的特性而成。今不求其性,犹人不辨其味,当然“道其不行矣夫”。 因此,“率性之谓道”,研究万物之性,是求道的根本法。惟有如此,才不犯“知者过之,愚者不及。” 其实,一部中药学是由辨味而始的。大医们尝一尝,即知汤中有何药名,一味而不差。举一反三,若求各种心理特性,则心学必成矣。 |
8、两端说 (中庸数轴) .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ěr近)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解】 舜为何大智?是他“好问而好察迩言”。好问则多知,近言则知实,利于己的心理与思维优化。“隐恶而扬善”则不得罪人。 然后他将考察所得的数据,制成一条数轴或一个列表。“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是中庸的常用数论,即中和数论。中庸的中读如“其中”,而不读如“中心”。 中,其中。 和,相应。 中和,是相应于数轴的其中哪一节?中和数论之础是实用数轴。例见前述中和数论,此处略之。 |
9、陷阱说 (心理防危理论) . 子曰:“人皆曰予(我)知,驱而纳诸罟(gǔ网)护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bì避)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解】 “罟护陷阱”是比喻,并非是真的陷阱。理由: (1)真的陷阱不用罟(gǔ网)掩之。 (2)知(智)者不可能对陷阱视而不见。 所谓“罟护陷阱”是喻函数曲线。方格罟网喻坐标系,甚深波谷喻“陷阱”。 智者设计好曲线,坐享波峰,却等你跌入波谷陷阱。而你却不知避。为何?因你未对“中庸”以月为期作统计并守恒。 前文讲了,中指“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即绘一条数轴或列表,然后求相应于“其中”哪一节?而庸则是试验。其试验数据以日为点,以月为期。 |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心理学 最新文章 |
我有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 |
心理测试 |
我好像有点奇怪的问题 |
有人听我倾诉吗 |
心理学是迷信吗? |
无能的自己 |
吐槽生活滴内心小段子、幸福的店不幸福的店 |
大家有什么心理上的烦恼,都可以在此贴与我 |
求助!做高铁买的站票,有时候有空位宁愿站 |
我在高一下学期遇到了一个很敏感的同桌,他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