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印度 -> 简谈北魏 -> 正文阅读

[印度]简谈北魏[第1页]

作者:风临天下07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简谈北魏
 
文章转自今日头条博主顾道惊城
 
魏孝文帝拓跋宏与冯太后的关系如何?表面一团和睦,内里水火难容
 
就在南齐萧氏皇族杀来杀去的时候,北方的北魏也只是表面平静,内里早已暗潮汹涌。
对于皇帝魏孝文帝拓跋宏而言,冯太后恐怕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老妖婆。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冯太后与西汉吕太后、西晋贾皇后也没有什么区别。(注:此时的冯太后应该是太皇太后,她是拓跋宏的奶奶。为方便书写和记忆,我在后文统一用冯太后称呼她。)
显示所有大图
?
据史书记载:冯太后觉得魏孝文帝拓跋宏太聪明,将来会对自己不利,所以就想往死里整拓跋宏。在寒冷的冬天,把穿着单衣的拓跋宏关在屋里三天三夜,不给饭吃。但冯太后的行为遭到了拓跋丕、穆泰和李冲的坚决反对,所以她只能终止行动。
初,太后忌帝英敏,恐不利于己,欲废之,盛寒,闭于空室,绝其食三日;召咸阳王禧,将立之。太尉东阳王丕、尚书右仆射穆泰、尚书李冲固谏,乃止。——《资治通鉴》·齐纪三
这段史料记载应该有夸大之处,但冯太后对魏孝文帝拓跋宏的确不算好。
而冯太后之所以无法得逞,主要也是因为冯太后并不具备独步朝堂的实力,她的权势来源于皇权。上层社会仅仅是希望冯太后能够牵制皇权,而绝不会给冯太后取而代之的机会。
如果冯太后可以随意操纵皇帝,那冯太后就有可能真正实现大权独揽。一旦出现这种结果,冯太后恐怕会取代武则天,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
千万不要以为只有武则天想当皇帝,权力达到一定程度,无论男女都会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如果冯太后这种强势人物成为了女皇帝,就极有可能对皇族进行毁灭性打击,进而把整个上层社会修理一遍。
西晋贾皇后也遇到重重阻碍,但她排除万难克服艰险,终于杀死了愍怀太子司马遹。可等待着贾皇后的,却是全家老小一起上刑场的命运。
冯太后比贾皇后聪明,当她发现自己无法废杀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时候,立刻终止了这种行为,这才算是保住了自己全家老小的性命,也保住了自己的身后名。
?
很多人读史书,永远都是流于表面的。因为根据史书记载,冯太后与魏孝文帝拓跋宏的关系非常和睦,至于什么穿着单衣饿三天,应该只是司马光胡说八道。
其实冯太后与魏孝文帝拓跋宏之间的关系,远不止蒙上了这一层阴影。拓跋宏生母的死亡,就有冯太后的功劳;拓跋宏的父皇拓跋弘,据说也是被冯太后毒死的。
魏孝文帝拓跋宏的太子元恂出生后,拓跋宏希望废除“子贵母死制”,不希望太子的母亲被杀。但冯太后不同意,于是元恂的生母林氏被赐死。从名义上讲,林氏死于“子贵母死制”;可实际上,林氏死于冯太后的专横。
后容色美丽,得幸于高祖,生皇子恂。以恂将为储贰,太和七年后依旧制薨。——《魏书》·卷十三·列传第一·皇后列传
那些说冯太后与魏孝文帝拓跋宏子孙和睦的人,麻烦你们好好想想,拓跋宏的胸怀得有多宽广,才能容得下冯太后这样一个“北魏好奶奶”?
冯太后的身后名之所以没有臭大街,只因为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一个非常隐忍的政治家。冯太生前,拓跋宏从来没有与冯太后发生过正面冲突。 冯太后去世之后,拓跋宏依然高举冯太后的大旗做事。
魏孝文帝拓跋宏之所以会在冯太后去世之后,依然高举冯太后的大旗做事,完全是因为这样做对拓跋宏有利,可以使冯太后时代的既得利益者继续支持他,绝不是因为拓跋宏有多爱冯太后这么一个所谓的奶奶。
而当魏孝文帝拓跋宏消除了冯太后的影响之后,他就更不能否定冯太后了。因为这样做只是可以让他出一口气,却会损伤他苦心营造的好形象。
但这口气憋在心里,魏孝文帝拓跋宏始终会念头不通达。所以在他坐稳皇位之后,就对着冯太后的党羽开刀了。
?
拓跋丕、穆泰和李冲曾经救过魏孝文帝拓跋宏,避免他被冯太后冻死饿死。但这三个人却不是拓跋宏的人,冯太后非常重用这三人,他们在冯太后执政期间也一直是位高权重的。
冯太后去世之后,这三人的命运就不太好了。
穆泰直接卷入叛乱被杀;拓跋丕的两个儿子直接卷入叛乱被杀,拓跋丕间接卷入叛乱,丧失政治前途;李冲更是命运不济,竟然被人活活气死。
高祖幸代,亲见罪人,问其反状,泰等伏诛。——《魏书》·卷二十七·列传第十五·穆崇
诏以丕应连坐,但以先许不死之诏,躬非染逆之身,听免死,仍为太原百姓,其后妻二子听随。——《魏书》·卷十四·列传第二·神元平文诸帝子孙
从这个三个人的结局来看,魏孝文帝拓跋宏对于冯太后余党的打击绝对是不遗余力的。拓跋丕等三人救过拓跋宏,尚且落得如此下场,冯太后的其他党羽命运会如何?实在是不容乐观。
我们当然可以用一种轻松的语气来解释:穆泰和拓跋丕的不幸都是他们自找的,魏孝文帝拓跋宏对拓跋丕等人可谓仁至义尽了。
但我们必须清楚一个客观事实:穆泰和拓跋丕造反的动机,就是希望另立一个皇帝。如果他们在魏孝文帝拓跋宏手下混得十分如意,又何苦要冒这个险呢?连救命恩人都混得不如意要造反,要说拓跋宏没有针对冯太后余党,谁信呢?
 
我们当然可以用一种表面的理由来解释:穆泰和拓跋丕之所以会遭遇不幸,是因为他们反对迁都和汉化造成的。
但我们必须清楚一个客观事实:如果迁都和汉化能够使他们获利,他们又何苦反对呢?
关于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的事情以后我明天会详细说明,这里简单提几句:在迁都之前,北魏上层社会的主角是豪门士族;在迁都之后,北魏上层社会的主角是皇族。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无论古今中外,几乎都逃不出这十六个字的范畴。
?
李冲的死非常具有戏剧性,在魏孝文帝拓跋宏执政之后,李冲却受到了另一位大臣李彪的排挤。很多人说李彪是小人得志,这个话自然是有道理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显然是因为李冲的身份。
据史书记载,李冲是一个性情温和敦厚的人,但在面对李彪时,那经常是气得失态。他曾有机会把李彪收监,并向魏孝文帝拓跋宏请示,杀死李彪,但拓跋宏就是不同意。
在这种背景下,李冲的表现非常失态:他乱吼乱叫、掀翻案桌、摔碎凳子,又因过于生气导致神经失常、言语错乱,十多天以后就因病去世了。
冲素性温柔,而一旦暴恚,遂发病荒悸,言语乱错,犹扼腕叫詈,称李彪小人。医药所不能疗,或谓肝藏伤裂。旬有余日而卒,时年四十九。——《魏书》·卷五十三·列传第四十一·李孝伯等
还有冯太后的亲信太监苻承祖,冯太后去世不久,他就被魏孝文帝拓跋宏逼死了。
由于冯太后曾赐苻承祖免死金牌,所以魏孝文帝拓跋宏不便公开处置苻承祖。但没关系,拓跋宏通过各种方式,一再打击和侮辱苻承祖,令苻承祖感到生不如死。在这种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打击下,苻承祖还是不明不白的死了。
初太后以承祖居腹心之任,许以不死之诏。后承祖坐赃应死,高祖原之,削职禁锢在家,授悖义将军、佞浊子,月余遂死。——《魏书》·卷九十四·列传阉官第八十二·宗爱等
而冯太后所属的冯氏,在魏孝文帝拓跋宏执政初期还是有些影响力的。但随着拓跋宏的地位逐渐稳固,冯氏也一年不如一年了。
魏孝文帝拓跋宏革俗汉化之后,颁布了十二大姓为一等贵族。其中有鲜卑族八大姓和汉族四大姓,但这十二大姓中并没有冯氏。
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资治通鉴》·齐纪六
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自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宫,一同四姓。——《资治通鉴》·齐纪六
?
上述种种事迹,在冯太后时代都是不可想象的。可当魏孝文帝拓跋宏亲政之后,这些事情全部发生了。
魏孝文帝拓跋宏没有朝冯太后的身上泼污水,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冯太后虽然曾数次想置拓跋宏于死地,但总地来说,冯太后对于北魏朝堂的稳定是有贡献的。
出于种种原因,我们现在看到的冯太后,就是一个英明神武的女强人,而不是一个贪婪残忍的毒妇人。
 
详解魏孝文帝拓跋宏汉化迁都:不仅仰慕汉族文化,主要原因为集权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拓跋宏召集百官,宣称大举讨伐南齐。
这其实只是拓跋宏的障眼法,他真实的目的只有一个:迁都洛阳。
显示所有大图
?
拓跋宏之所以会有迁都洛阳的想法,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
一、北方强敌柔然日渐衰弱。
早在魏太武帝拓跋焘时代,柔然就已经被打得远遁漠北了,这也是宋文帝刘义隆第二次元嘉北伐失败的原因之一。
到了拓跋宏时代,柔然更是江河日下。后来的凉州刺史袁翻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迁都洛阳之后,柔然和高车打得不可开交,这使得我国边境地区几十年无战事,真是幸运。”
凉州刺史袁翻以为:“自国家都洛以来,蠕蠕、高车迭相吞噬。自二虎交斗,边境无尘数十年矣,此中国之利也。”——《资治通鉴》·梁纪五
如果柔然依旧强盛,拓跋宏绝不敢冒然迁都,否则必然会导致军事中心和政治中心分离,一个国家搞出两个首都,分裂就不可避免了。
二、汉族影响力剧增。
拓跋珪建立的北魏,不过是一个以游牧经济为主体的国家,虽然幅员辽阔,但比起前秦和前燕这样的国家来说,拓跋珪时期的北魏还差得远。此时的北魏当然也有汉族官员,但影响力必然是远弱于鲜卑族官员的。
可由于汉族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文化上面又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之后,汉族的影响力开始增强。而当时的民族界限并不是难以逾越的天堑,汉族与鲜卑族之间通婚的情况还是比较普遍的。
在这种背景下,汉族官员为了自身的利益,肯定会竭力支持拓跋宏的汉化和迁都工作。这不仅可以增强汉族在北魏的影响力,更可以使得北魏更容易被中原人民所接受。
?
对于拓跋宏而言,他迫切地希望集权,也能感受到汉族官员的强大影响力。与其说拓跋宏是主动汉化和迁都,不如说他是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从而做出了这种选择。
但在当时的北魏,上层社会除了部分汉人豪门士族之外,还是以皇族和鲜卑贵族为主。关于迁都和汉化的决议一出,上层社会立刻开始了两极分化:拓跋珪一系的皇族大多持支持态度,而旁系皇族和鲜卑贵族则大多持反对态度。
都是同一民族,同是既得利益集团,为何皇族和鲜卑贵族在迁都和汉化等问题上分歧如此之大呢?
传统历史喜欢用思想和观念来解释,而我则喜欢用利益来解释。
汉人豪门士族希望迁都和汉化不难理解,因为这种政策可以保证汉人豪门士族的地位上升。拓跋宏希望迁都和汉化,固然有他仰慕汉族文化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却是:他们希望从鲜卑贵族的手中把权力抢回来。对于拓跋宏而言,这更是他集权的必要手段。
?
在迁都和汉化的过程中,拓跋宏颁布了十二大姓为一等贵族。其中有鲜卑八大贵族和汉族四大豪门士族。
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资治通鉴》·齐纪六
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自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宫,一同四姓。——《资治通鉴》·齐纪六
从表面上看,这是拓跋宏对鲜卑八大贵族格外优待。但只要仔细一咂摸,就会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鲜卑八大贵族在北魏有多显赫?这些家族的成员大多封王封公,单论在北魏的影响力,卢崔郑王这四大汉人豪门士族,哪有资格与鲜卑八大贵族相提并论呢?
所谓的北魏,就是以鲜卑拓跋氏为核心,以鲜卑八大贵族为骨干建立起来的。现在让鲜卑八大贵族与被征服地区的汉人豪门士族平起平坐,这不是欺负人吗?
拓跋宏在实施迁都和汉化战略的时候,最喜欢玩这种明升暗降的招数。
鲜卑八大贵族不是傻子,拓跋宏这一套也谈不上多高明。所以在迁都和汉化的过程中,穆泰(穆氏代表人物)和陆叡(陆氏代表人物)直接起兵造反。
泰不愿迁都,叡未及发而泰已至,遂潜相扇诱,图为叛。——《魏书》·卷二十七·列传第十五·穆崇
穆陆两人造反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拓跋宏所任用和亲近的都是汉人。这不仅是鲜卑八大贵族不满意,不少皇族也不满意,宗师拓跋丕参与造反的原因就在于此。
在改革之前,拓跋宏颁布了一条政策:拓跋珪一系之外的人不得封王。之前封王的要降爵为公,之前封公的要降爵为侯,之前的封侯爵的要降爵为伯。
乙丑,制诸远属非太祖子孙及异姓为王,皆降为公,公为侯,侯为伯,子男仍旧,皆除将军之号。——《魏书》·卷七下·帝纪第七下·高祖纪下
在此之前,除了拓跋珪一系之外,能够封王的人基本上只有两类:代王子孙和鲜卑八大贵族。这条政策很明显就是针对这两类人的。
(注:所谓代王子孙,就是说北魏前身代国首领拓跋什翼犍的子孙。拓跋珪是在与拓跋什翼犍的儿子拓跋窟咄的竞争中胜出之后,才成为了北魏的执政者。)
而迁都和汉化有利于拓跋珪一系的扩张,所以拓跋珪一系的皇族基本都支持拓跋宏的决定。
有了汉族和拓跋珪一系皇族的强力支持,拓跋宏的实力自然大增,改革的内外因都已经具备了。
?
但出乎拓跋宏意料的是:太子元恂公然反对迁都。
 
详解魏宣武帝元恪集权之路:破格提拔得力鹰犬,杀死三位强势皇叔
 
应该如何评价魏宣武帝元恪?开疆拓土埋隐患,重心南移成亡国之源
 
很多人在说起魏宣武帝元恪的时候,总是会用到许多的溢美之词。
比如北魏史学家魏收,他在《魏书》中是这样评价元恪的:帝幼有大度,喜怒不形于色,雅性俭素。善风仪,美容貌,临朝渊默,端严若神,有君人之量矣。
而唐代史学家李延寿,他在《北史》中是这样评价元恪的:宣武承圣考德业,天下想望风化,垂拱无为,边徼稽服。而宽以摄下,从容不断,太和之风替矣。比之汉世,元、成、安、顺之俦欤。
显示所有大图
?
在我看来,元恪的确配得上这些溢美之词。除了元恪本人素质一流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两件事:
一、北魏迁都洛阳;
二、南朝齐梁交替。
在迁都洛阳之前,北魏的军事中心和政治中心都在北方,南部有广阔的中原地区作为缓冲带,所以北朝和南朝总能保证大体上的和平态势。
魏太武帝拓跋焘和宋文帝刘义隆算是比较好战的一对CP,但在他们针锋相对的二十多年里,规模较大的冲突也就那么几次,数都数得过来。
在迁都洛阳之后,北魏将自己的军事中心和政治中心大举南移,在日后的南北战争中可以发挥更大优势;而齐梁交替则证明南朝处于动荡之中。
在这种背景下,元恪一再扩大北魏的疆域。在元恪执政期间,北魏几乎年年南征,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
这真是好事吗?不一定。
疆域扩大固然值得欣喜,但过大的疆域却使得管理成本成倍增加;连战连捷固然值得骄傲,但也使得北魏陷入了无休止的战争中无法自拔。
南朝虽然动荡,但不代表南朝会心甘情愿的被北魏抢走中原。如果南朝的防线被推移到长江一线,南朝必然不会有安全感。
萧衍之所以可以迅速坐稳皇位,除了他本人长寿外加尊重豪门士族之外,来自北朝的压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当南朝只能坐困愁城的时候,豪门士族必然会联合一位英明领袖,共同抵御北朝。
上敦睦九族,优借朝士,有犯罪者,皆屈法申之。百姓有罪,则案之如法,其缘坐则老幼不免,一人逃亡,举家质作,民既穷窘,奸宄益深。——《资治通鉴》·梁纪三
在北魏迁都洛阳之后,南北之间的大规模战争就从来没停过,而这也正是拖垮北魏的一个重要原因。
?
随着北魏疆域的扩大,直接导致了三个恶果:
一、连年无休止的战争以及日趋扩大的疆域,使得北魏的财政开支逐年增加,财政负担逐渐加大,一系列社会问题由此引发。
战争是最好的集权手段,以元恪为代表的拓跋珪一系,在战争中赚得盆满钵满,自然会有相关利益集团受到损害。
元雍、元琛和元融等皇族居然敢互相攀比斗富,这种行为必然会招致极大非议。但在局势没有恶化的前提下,大家只能默默忍受。可一旦局势发生变化,拓跋珪一系必然会受到清算。
二、北魏中央政府对于北部边境的控制力逐渐下降,从而使得北部边疆地区的政治局势恶化,最终导致无休止的叛乱。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北方六镇的叛乱。
北魏的北方六镇,就是指北部边防地区的六个军镇。自东而西分别是怀荒(今河北张北)、柔玄(今内蒙古兴和西北)、抚冥(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怀朔(今内蒙古固阳西南)和沃野(今内蒙古五原东北)。
北方六镇叛乱有众多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北魏中央政府南移,对北方的重视程度下降,重视程度一旦下降,控制力必然下降。
如果北魏的军政中心还在平城,北方六镇就算想叛乱也没机会。因为从平城出发前往北方六镇平叛,虽不敢说是朝发夕至,但操作起来肯定比从洛阳出发要方便得多。
?
三、一旦局势发生恶化,北魏根本无法做出大规模战略调整。
对于北魏而言,是中原地区重要还是北部边境地区重要?这似乎不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中原地区富庶,而北部边境地区苦寒。
可一旦北魏的控制力下降,中原地区不但不会成为北魏的依托,反而会成为压倒北魏的最后一根稻草。
因为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有着大片的平原,是一个标准的四战之地,易攻难守。在北魏强盛之时,自然没有人敢捋虎须。可一旦北魏控制力下降,中原地区会在顷刻间大乱。
当初西晋帝国衰弱之后,天下间涌现出上百位乱世枭雄。可无论是刘渊还是刘聪和刘曜,无论是石勒还是石虎,无论是苻健还是姚弋仲,都不敢把自己的筹码压在中原地区。在北魏衰弱之后,尔朱荣、高欢和宇文泰同样不敢对中原地区抱有太大期望。
如果北魏的军政中心依然在平城,那么即便北魏衰弱,最坏的结果也就是北魏退回黄河以北,把中原地区全盘让给南朝而已。等北魏恢复元气之后,还有机会再把中原抢回来。因为中原这种易攻难守之地,从来都不是什么难以攻打的天堑。
但当北魏迁都洛阳之后,就逼迫北魏不得不把所有的筹码都压在中原这个易攻难守的四战之地。一旦北方出现大乱,北魏凭借中原这点纵深,再想反控北方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
我们以一个现代人的视角,回过头来看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政策,回过头来看魏宣武帝元恪的军事扩张政策,自然会轻易发现其中的弊端。
 
但必须肯定的是:北魏的迁都和扩张,对于历史进程的影响是积极的。它加速了南北民族之间的融合,也促进了中国历史疆域的统一。
如果北魏依然是那个以平城为中心的北方帝国,不管他有多衰弱,南朝都很难真正消灭它;如果北魏依然是那个以平城为中心的北方帝国,不管他有多衰弱,乱臣贼子都只能在此基础上建立新帝国,根本不可能把影响力继续向南扩张。
应该说:拓跋宏迁都和元恪扩张,使得南北界限和胡汉之别越来越模糊。当隋文帝杨坚率军征服江南之后,已经很少有人会哀叹,汉族被异族奴役。
对于当时的北魏而言,虽然迁都可能会导致难以承受的恶果,但当时的拓跋宏和元恪显然是想赌一把。
?
赌什么?自然是统一。
迁都洛阳之后,拓跋宏和元恪两代集权,使得拓跋珪一系的力量得到了极大提升,而南朝的齐梁又处于动荡之中,北魏完全有机会一鼓作气席卷整个南方,后世的杨坚就是这么玩的。
一旦北魏统一了中国,只要能与江南豪门士族达成共识,北魏完全有机会实现战略转型。在这种背景下,只要中央政府的统治者不滥用武力(像杨广那样),北方即便再混乱也不会有多大影响。
而一旦大一统格局成型,再通过两代明主的积极削藩,天下就有可能重回西汉时期:经过文景武三朝,大一统深入人心。
只可惜,北魏没能一鼓作气席卷整个南方,天下一统还有待时日。
 
腥风血雨不停休的北魏朝堂:权臣高氏一触即溃,胡灵太后闪亮登场
 
公元515年,北魏宣武帝元恪去世,在位十六年,享年三十三岁。
元恪去世之后,北魏又将何去何从呢?
此时的北魏有两股强大力量:
一、皇族。经过魏孝文帝拓跋宏和魏宣武帝元恪两代的权力扩张,拓跋珪一系的力量已经强大到足以掌控整个北魏的程度。
二、宫廷。国舅高肇是元恪手下最得力的鹰犬,权势滔天。虽然他的最大靠山元恪已经去世,但此时的高肇余威尚存。
元恪去世之后,元诩继位,两股力量开始了“友好切磋”。
显示所有大图
?
高太后(高肇的侄女)掌控后宫,打算杀了元诩的生母胡氏,理由是“子贵母死制”。
虽说“子贵母死制”已经被元恪废除,但如果高太后足够强势,必然能像冯太后那样控制住局势。届时,元诩的生母胡氏只有死路一条。
可当高太后打算发力的时候,却发现宫廷力量并不支持她。就在她准备动手的时候,太监刘腾把这个消息传给了禁军将领侯刚,侯刚又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禁军首领于忠,于忠和外臣崔光商量,这几个人最终决定联合起来决定保护胡氏。
高后欲杀胡贵嫔,中给事谯郡刘腾以告侯刚,刚以告于忠。忠问计于崔光,光使置贵嫔于别所,严加守卫,由是贵嫔深德四人。——《资治通鉴》·梁纪四
为了反抗高太后的暴政,几个不大不小的人物联合起来,上演了一出可歌可泣的史诗级大片,看起来倒是很令人热血沸腾。
然而事实却是:随着元恪的去世,宫廷力量日渐衰弱,清算高肇的声音此起彼伏。在这种背景下,高肇自保尚且不足,根本不敢再帮着自己的侄女做那些横生枝节的事。
而保护胡氏的几人几乎都与高氏有旧怨,比如说于忠,他的堂妹是于皇后。据说高氏毒死了于皇后,以及于皇后的儿子元昌,最终才成为新任皇后。
丁卯,魏皇后于氏殂。是时高贵嫔有宠而妒,高肇势倾中外,后暴疾而殂,人皆归咎高氏。宫禁事秘,莫能详也。——《资治通鉴》·梁纪二
如果高肇站在高太后一边,势必要直面强大的皇族,还要面对疑似与高太后有宿怨的禁军首领等人。想通了这些关节之后,高肇立刻选择了旁观。
没有高肇的支持,高太后几乎连一点反抗都没能做出就失败了,最终被强制送出宫当尼姑。
三月,甲辰朔,以高太后为尼,徙居金墉瑶光寺,非大节庆,不得入宫。——《资治通鉴》·梁纪四
而高肇由于人在外地,当他得到元恪的死讯时,已经过去了好几天,皇族已经完全掌控了中央政府。在这种背景下,高肇几乎没能做出什么像样的反抗就被清理出局。
肇入省,豹等扼杀之,下诏暴其罪恶,称肇自尽,自馀亲党悉无所问,削除职爵,葬以士礼;逮昏,于厕门出尸归其家。——《资治通鉴》·梁纪四
元恪时期的两股强大力量,在元恪去世后的几个月内就分出了胜负。高肇被杀,高太后被迫出家,高氏的影响力被彻底清除。
?
这场斗争始终围绕着一个女人进行,那就是皇帝元诩的生母胡氏。
《北史演义》说她的名字叫胡仙真,也有人直接叫她的封号胡充华(类似于武才人之类的称呼)。对于后世读者而言,她还有一个更为响亮的称呼——胡灵太后。
很多人都说,胡灵太后是北魏灭亡的罪魁祸首,对此我明天会详细分析。可在元恪刚去世的时候,胡灵太后还只是一个卑微的弱女子,皇族和高氏围绕着她进行角逐,而她却没有干预局势的能力。
随着高氏的彻底出局,皇族一家独大。元雍是魏孝文帝拓跋宏仅存于世的弟弟,元澄是拓跋宏迁都时的主要助手之一,元怿是宣武帝元恪最为强势的弟弟。以这三人为代表,皇族几乎完全掌控了局势。
癸未,魏以高阳王雍为太傅、领太尉,清河王怿为司徒,广平王怀为司空。己丑,魏清河王怿进位太傅,领太尉,广平王情为太保,领司徒,任城王澄为司空。——《资治通鉴》·梁纪四
当元恪在历史舞台发光发亮的时候,他们的光芒全部被掩盖。当元恪去世之后,他们终于有机会走到最前排发光发亮了。
可就在皇族们摩拳擦掌,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不怕死的人又挡在了他们的面前。
禁军首领于忠控制着禁军,在剪除高氏的过程中一直掌握着主动权,皇族也是以于忠为主导剪除高氏的。在这种背景下,于忠逐渐有些看不清现实了,以为凭借自己的实力,足以凌驾于皇族之上。
魏于忠既居门下,又总宿卫,遂专朝政,权倾一时。——《资治通鉴》·梁纪四
于忠信心百倍的样子,同样影响了太监刘腾。在高氏被清理出局之后,这两位剪除高氏的重要人物达成了同盟,开始准备跟皇族过招。
于忠领崇训卫尉,刘腾为崇训太仆,加侍中,侯刚为侍中抚军将军。——《资治通鉴》·梁纪四
此时的胡灵太后虽然是皇帝元诩名义上的监护人,但由于她没有属于自己的势力,所以只能可怜巴巴地缩在后宫。无论是于忠还是刘腾,都没有特意关注过她。
面对此情此景,皇族感到头疼无比。事情是明摆着的,如果不能赶快摆平宫廷势力,高氏会出来捣乱,高氏之后还有于忠和刘腾,就算收拾了于忠和刘腾,谁知道还会不会有什么阿猫阿狗再跳出来?
?
在这种背景下,皇族干脆一步到位,直接把胡灵太后推了出来。
 
胡灵太后还活着,又是皇帝元诩的监护人,于忠和刘腾还有什么资格,打着皇帝的旗号瞎折腾呢?在这种背景下,大名鼎鼎的胡灵太后终于闪亮登场,站在了北魏历史的正中央。
皇族推出胡灵太后的用意很明显,就是希望打击于忠和刘腾等人,警告那些想借着皇帝元诩瞎折腾的人。从这个角度来看,皇族眼中的胡灵太后,应该就是一个傀儡。
对于这一点,胡灵太后也看得很明白:如果自己真把于忠等人收拾出局,自己接下来就只能安心当一个傀儡。
想通了这个关节之后,胡灵太后开始左右调节。她认为于忠保护过皇帝元诩,是一个忠臣,虽然有些时候做事急躁,但出发点是好的,这只是人民内部矛盾,不应该升级成敌我矛盾。
太后以忠有保护之功,不问其罪。——《资治通鉴》·梁纪四
对于胡灵太后的这种做法,皇族当然是一百个不乐意。但不乐意也没办法,大家已经把胡灵太后推到了前台,再想跟胡灵太后过招的话,动静就太大了。
?
很多时候,政治博弈的关键在于能做不能说,而一旦对手把不能说的部分端到台面上,那对手要么老实认栽,要么直接动手打破规则。
正如当初东晋简文帝司马昱对桓温所说的那样:如果你桓温还当我是皇帝,那么我说的话你就老老实实听着;如果你桓温认为我就是个摆设,那咱也别这么费劲,我把皇位让给你行吗?
这种掀桌子的话其实是博弈大忌,但如果对手远比自己强,弱者就会用这种方式来逼着对方亮底牌,就算死也要死个明白。
胡灵太后虽然没有说过类似的话,但事实摆在眼前:我是你们推出来的执政官,我认为于忠是个忠臣。如果你们觉得我没资格发话,那你们是不是把我和皇帝一起废了,选一个你们认为合适的人来做皇帝呢?
桓温面对司马昱的时候尚且不敢放肆,皇族面对胡灵太后的这种做法,也只能捏着鼻子,吃下这个哑巴亏。
经过这次斗争,于忠被皇族逼出了中央政府。但对于皇族而言,他们依然没能完全控制宫廷。胡灵太后已经用自己的表现,证明自己绝不是一个任由摆布的傀儡。应该说,所有人都看走了眼,胡灵太后绝不是一个可怜巴巴任人摆布的弱女子。
既然不能肆意摆布胡灵太后,那么宫廷相关的人事变动就得征询她的意见。在于忠被迫离开了中央政府之后,谁来顶替他的位置呢?
经过双方的一番博弈,最终选择了元继出任禁军首领。元继虽然是皇族,但他与拓跋宏、元恪的亲属关系非常远,他的儿子元叉又是胡灵太后的妹夫。这样一个人物,获得了双方的认可。
魏江阳王继,熙之曾孙也,先为青州刺史,坐以良人为婢夺爵。继子叉娶胡太后妹,壬辰,诏复继本封,以叉为通直散骑侍郎,叉妻为新平郡君,仍拜女侍中。——《资治通鉴》·梁纪四
经过这一轮斗争之后,帝国的权力重新分配:以胡灵太后为代表的宫廷力量,成为皇帝元诩的监护人;皇族掌控中央政府;元继成为双方都能接受的中间人,掌管禁军。
?
此时此刻,没人敢再小瞧胡灵太后。但客观地说,此时的胡灵太后依然不是一个能够左右历史走向的大人物。
她之所以能够成为一股强大势力的代表,只是因为皇族不愿意撕破脸面,正如面对桓温的司马昱一样。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胡灵太后必须小心翼翼地维持权力格局。否则一步踏错,她就有可能万劫不复。
 
详解胡灵太后两次执政:因桃色新闻被幽禁五年,复出后被沉入黄河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印度 最新文章
如何评价lol热搜下?
如何评价????今天推出的新首相竟然是个印度
肯定痛心死了。你们说呢?
让他们赔!!!!!
韩国对延边提出领土要求,怎么办
怼外网印度人
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薛建军提到,北方的公众
突然觉得技校老师挺可怜的,一个人站在讲台
其实货拉拉判的真不冤,因为比它离谱的案件
特斯拉被判赔1.37亿美元!国内退一赔三车主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2-05-20 12:22:37  更:2022-05-20 12:37:08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