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明星娱乐 -> 王力宏|李靓蕾 -> 关于“偶像人设”,从公关包装、舆论操作的视角,谈谈王力宏事件 -> 正文阅读 |
[明星娱乐]关于“偶像人设”,从公关包装、舆论操作的视角,谈谈王力宏事件 |
王力宏|李靓蕾 |
人设就像是在帮一位艺人化妆,遮掩这个人的瑕疵,并且利用彩妆技巧突出五官特色,让人有记忆点。但整个产业为了不断刺激观众的新鲜感,或是因为类似的形象已经饱和,逐渐变成利用夸张的彩妆哗众取宠,或甚至进一步「整形」,以塑造一个原本不存在的人设。 |
|
2021 年 12 月 17 日晚间,李靓蕾在 Instagram 和新浪微博上以「核爆式」的 5,000 字长文,控诉艺人王力宏在和她交往、结婚期间有不正常交友关系,并且有长期家庭冷暴力等行为,引发了两岸三地、甚至是全球华人世界共同关注。整起事件在各方不断地发长文举证、叙述自己心境,以及指控对方的转折之下持续了 3 天,在 12 月 20 下午,终于在王力宏出面发文道歉之后,双方不再追究指控,暂告一段落。 |
|
类似的名人出轨事件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细数演艺圈历代的「渣男浪女」,有许多行为都是在当事人或是媒体爆料之下,浮出台面成为众矢之的。但这次的震撼威力之所以如此强大,最主要的原因是爆料内容与艺人「王力宏」为人熟知的形象相比,人设差距实在太大,并且李靓蕾实实在在地举出许多非常难以反驳的案例,导致舆论哗然,几乎是一面倒得「弃宏投蕾」。 |
|
事件延烧以来,除了沸腾两岸三地演艺圈的「主场」,我在马来西亚的朋友也转发了李靓蕾首篇长文的英语翻译,甚至连原本都不认识王力宏的历史学家彭明辉教授,都忍不住对王力宏以及其身家做出考据,文末还写著:「读史四十年,我的老师如果知道我居然用来考据王力宏的家世,大概会拿籐条打我。」 |
|
强大的「优质偶像」人设,到底从何而来? 在事件公诸于镁光灯下以后,许多媒体与网友纷纷挖出过去八卦杂志或娱乐节目对王力宏的爆料和指控,但在这些事件爆发的当时,似乎都没有引起轩然大波,因为王力宏的形象实在太难以被扭转,以至于大部分的群众都相信他是一个「好人」,而不愿意去追究事件的真实性,认为这些人只是想蹭新闻热度罢了。 这强大的「优质偶像」人设,便成为王力宏最有利的道具,除了可以用来保护自己不受这些八卦新闻影响,甚至可能用此降低暧昧对象的戒心(包含李靓蕾本人亦在文中提及「因为你是优质偶像,我没有任何戒心」),进而获得许多与女性亲近的机会。 |
|
其实「人设」这个概念并不新鲜,早在演艺圈开始以商业包装创造偶像时便存在,甚至将关注点放大至政界、商界,也有许多镜头上经常出现的政商人士,接受了团队的形象包装,塑造自己独特的人设风格。 简单来说,「人设」指的是依照个人的特色、喜好和关注的议题,与可能的竞争对手进行比拟,找出这个人的优势,进而去塑造一个与对手有所区别、并且更为鲜明的形象。 然而,随着娱乐、行销的概念发展极致,现今的娱乐公司已经不再满足于「依照人物本身的特色去设计他/她的人设」,反而抢先去挖掘这个市场的「需求」是什么,找一个符合类似形象的候选人,再将他/她塑造、打磨成这个市场性的商品,在合适的时间「上架」。 |
|
人设就好像是在帮一位艺人化妆一样。简单的化妆概念,是遮掩这个人的瑕疵,并且利用彩妆技巧突出五官特色,让人有记忆点。但整个产业为了不断刺激观众的新鲜感,或是因为类似的形象已经饱和,逐渐变成利用夸张的彩妆哗众取宠,或甚至进一步「整形」,以塑造一个原本不存在的人设。 然而,人设仅仅是形象包装的起点,要真的让众人买单,相信这个人就是他/她所呈现的形象与样貌,就必须要有很多其他的案例来说服群众──这就是经纪团队开始拉拢媒体和舆论加入,塑造艺人形象的时候了。 |
|
例如,经纪公司希望主打这位艺人是「实力派」,他/她便需要一些比赛、奖项成绩,或是自己创作的歌曲来证明──如果是个「国际巨星」,就需要去一趟好莱坞或和国外明星、制作团队合作;如果是青少年「偶像」,就需要很多粉丝团、票选等援助和互动。当艺人和经纪公司获得这些讯息之后,透过媒体传播,让众人产生讨论和印象,久而久之,大家就逐渐能够「接受」这个艺人的形象。 以「公关」角度看明星包装 然而,自己说自己是谁还不够,这个世界上,更有影响力的其实是「别人说你是谁」──也就是「公关」的领域范畴。 由别人说你是谁──也就是「名声」,是需要时间累积和沉淀的,因此「公关」的工作也是需要长期、不断地深耕才能有所收获。但这并非无法「操作」,而这类型的操作可以称为「舆论操作」。舆论操作并不代表一定能够「控制」舆论,而是「引导」大家的谈论都往品牌或艺人希望的方向靠近。 |
|
回到话题事件的主角──王力宏,他在 19 岁出道时,因为帅气的外形、音乐的造诣以及高学历,经纪公司从当时便将他的形象定位在「优质偶像」:唱作俱佳、有外型又有实力的歌手,而这个封号也跟着他一路闯荡演艺圈,直到几天前的事件爆发而结束。 而经纪公司除了利用上述的人设、包装和舆论操控等方式,为了不要让王力宏的私生活过度曝光,也把他和一般大众隔绝起来,制造出距离感,减少众人直接能与他互动的机会。 而王力宏在事业上的成功,也是大家一直偏袒他、维护他的原因,毕竟人们还是难以摆脱以下这个概念:一个在事业、学业上成就很高的人,道德地位也会自然被升高,说的话也比较有份量。于是,就在王力宏本身「优质」的外型和实力、经纪公司的操作和保护,以及众人的期待和投射之下,逐渐建立一种坚不可摧的形象,让许多流言和八卦难以单一击破之。 |
|
其实王力宏的正面形象,之所以能持续这么长一段时间而不被流言诋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对于完美形象的崇拜」,某种程度也可以说是一种「英雄崇拜」的迷思。就像是动漫中的美国队长、超人,集人类所有崇拜的美好特质于一身,反映的是我们都希望能短暂地从现实生活的不完美抽离,在这些美好的故事当中找到寄托。 所以,当有恶意批评产生时,大家的直觉会是:他这么优秀,这些一定是为了炒新闻才爆料出来的。然而他所有背道而驰的行径,虽然当下没有被揭发,但日积月累总是有一天会浮出水面。 太过「完美」,反而值得深思 令人出乎意料的是,揭发他的是他曾经最亲密的伙伴,不过也许就是因为李靓蕾的角色,以及她所呈出的种种难以被反驳之物证,众人才能恍如大梦初醒般地看见王力宏的另一面,使他原本完美的「人设」瞬间崩塌。 |
|
其实我本人也曾经是王力宏的「粉丝」,看过他多场演唱会,他的音乐也曾经是我播放清单中的「最爱」。但随着自己年龄增长,以及他渐渐不再产出脍炙人口的歌曲,结婚、生子、转而投入其他领域之后,也就逐渐失去了当初对他的喜爱。现在说起来也许是事后诸葛,但让我不再喜欢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其实是他在婚姻当中也「一样完美」的人设。 一个人很「完美」,是因为他很努力维护,但两人都是高学历、高颜值,连婚后的家庭生活都塑造得无懈可击,让我开始觉得有些虚假。因为许多谈过恋爱、组建过家庭的人都知道,婚姻是很真实的,会有非常多问题和无法被评断的事务。 |
|
但在婚变之前,我只看到王力宏「单方面」塑造出的讯息──好先生、好爸爸、幸福美满的家庭,却从来没有一次听过李靓蕾以「她」的人格样貌、角色和观点诉说自己的婚姻。 这让我感到很疑惑,但对我而言这本来就不关自己的事,所以除了渐渐不再关注王力宏之外,也不对我造成什么困扰。直到这次李靓蕾爆料之后,我才第一次感受到她是一个真实的「人」:有七情六欲,会遇上悲欢离合;人生有风光明媚,也有阴郁落寞之时。 因为人本就不完美,当公众人物太过努力要展示自己好的、受人喜欢的那一面时,他们的受众反而不容易真正接纳,充其量就是把这个人当做超级英雄一样的「偶像」,在距离之外盲目崇拜。 |
|
许多演艺圈的艺人、商界领袖和政治人物之所以塑造出「人设」的形象,是因为他们的职业和利益必须要透过众人的支撑来达成:观赏作品、购买商品、买进企业股票、获得选票、获得支持 等等。对于他们来说,维持自己的「人设」是一个「工作」,然而,即使这个人设与他本人很贴近,也仅仅是他身份的「一部分」而已。脱下了人设,他们也都是人,有自己的喜好和缺点。 当我们在看待这些名人时,除了要提醒自己这件事,也不妨多给他们一些同理心。固然因为他们的行为和决策影响力很大,必须要被放大检视,但不代表他们做的好事都值得被颂扬千古,而坏事都需要被挞伐万年。 最后,我想要和读者认真讨论「舆论操作」这个议题。 舆论操作之惯用手段:将简单议题复杂化 一般来说,当市场上既存的讯息量越多,或是话题本身越简单易懂,舆论就越难以操作。这应该很好理解,因为简单的议题,或是大家都可以轻易搜寻到的资讯,每个人会较易有自己的判断和想法,也都比较会相信自己的看法。 所以,当公关团队在试图引导舆论的时候,必须要有让大家信服的资讯,或是把议题升高且复杂化,变成一个「权威导向」的话题,众人才会觉得:「对,你说得有道理!」 |
|
以卖车为例,只是空口白说:「这台车多么多么好、马力多大、跑得多快、多省油、多安全 」对消费者来说,只有参考价值,不一定会「认同」或产生「正面的判断」。但如果这台车标榜「和美国史丹佛大学流体动力学研究团队共同计算出同类型车款在陆地上最快捷的外观设计」,那么就算买家完全没有机会试驾,也会先入为主地觉得「这台车很厉害,科技含量很高,应该跑得很快而且比较省油。」(这只是作者的创意发想举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了解舆论操控的基本前提,是我们都需要认知:我们所知的知识都是被过滤、经过选择的。大概除了数学、物理、化学等学门之外,很少知识和讯息是绝对客观的──储存在我们脑中的讯息尤其难以客观。 |
|
因为在接触了大量讯息之后,我们之所以会记得某些内容,进而产生「概念」和「判断」,都是我们主观的选择和影响。例如你喜欢美食,对于「吃」的讯息会特别容易接受,而相对的也更容易产生记忆和概念;对于你所不喜欢或不感兴趣的议题,你会自然而然减少摄取和记忆,也因此比较「没有印象」。 拒绝盲目认同,保持独立判断 所以在操作舆论时,利用特定人们有兴趣的话题,去「植入」一个新的观念,就会让这个新的观念更容易被该群体接受。例如:找明星代言产品,就是大家最为熟知的植入概念,当这个新产品与这位明星的群体重叠时,透过大家已经喜爱的对象去介绍,便很容易产生正面联想和记忆。 然而,这个产品本身真的好吗?你真的需要吗?这个概念真的没有问题吗?这些其实都不是绝对的。有可能是,有可能不是,你唯一可以知道的方式,就是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评判──例如实际试吃这位明星代言的零食,然后产生判断:好吃还是不好吃。 |
|
但有时这些透过舆论操作的「植入」,并非我们能轻易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判别的。而这种盲目的「概念」和「认同」,可能会让你产生某种满足,但实际情况并不一定真的像这些公众人物说得这么好,或甚至本身就是个谎言,目的是为了达到这些公众人物自己的利益。 关于舆论乱象,没有人是局外人 媒体虽然扮演着过滤资讯内容的角色,但有时媒体也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流量、数据)跟着扭曲一些讯息。所以制衡这些舆论操作的方式,其实必须落实到我们每个人身上──人们应该要常保「好奇」、「怀疑」和「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 至于有些「懒人包」、试图简化复杂议题的不适当比喻,听起来可能简单易懂、很有道理,但请不要轻易地「相信」所有内容。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参考」,然后去比对相同的议题,有哪些不同的意见?而这些意见的立足点是什么?说的人是谁?他/她是否可能在这个议题当中获利?在收集足够多不同面向的讯息之后,比较能拼凑出一个事件相对完整的面貌,进而可以用自己的价值观、标准和利益,去做出评断。 |
|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我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做侦探,来佐证所有我接收到的讯息? 确实,我们不可能去认证每一项信息,但至少面向对自己「重要的」以及对自己「关切的」议题时,应该要抱持好奇、怀疑并检视自己所接收到的资讯,然后以自身立场去判断和思考,而不是留给他人替你决定。 至于影视八卦、流言丑闻,做一个「吃瓜群众」看看热闹、茶余饭后调侃一番即可。落幕之后,就不要再太多追究责难了。 希望大家从这次事件能有所学习与获得,愿一切回归平静安好。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