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明星娱乐 -> 反贪风暴|港片|陆志廉 -> 谢谢古天乐,我们再也不用看《反贪风暴》了 -> 正文阅读 |
[明星娱乐]谢谢古天乐,我们再也不用看《反贪风暴》了 |
反贪风暴|港片|陆志廉 |
《反贪风暴》迎来了第五部大结局,继《叶问》之后,又一个绵延数年的港片IP迎来了寿命的终结。 尽管受限于创作规律和故事延展性,系列片往往是第一部出彩,越往后走,故事便愈发难以说圆。但至少从常理人情出发,出于对观众的尊重,主创都会在结尾处尽可能用心注入感情,以作为对死忠影迷的补偿。 但《反贪风暴5:最终章》就连这一点都没做到,无论剧情设置还是角色处理都只能用乱七八糟来形容,令跨年夜满怀希冀的观众大失所望。因此影片上映之后迎来了铺天盖地的恶评,也造下了全系列最低的口碑。 臃肿混乱的剧情 剧情实在没有办法复述,因为堪称全无逻辑可言。 和前几部相同,《反贪风暴5:最终章》也是通过单一案件切入,再让主角带着人马抽丝剥茧,其间穿插一幕幕追车和枪战戏。考虑到拍了这么多部,主创团队早已驾轻就熟,结局至少也能保持在合理水平,但这部影片给人的观感却是意外的乱。 核心问题在于,该案件不存在一个从头到尾的逻辑闭环,而是分出了无数条故事线,且每条线极短,草草开始草草结束,最后什么都没说清楚。 |
|
第一条是前半部的主线,一场贩卖人口案引发,首先出场的是廖启智饰演的腐败海关工作人员,结果剧情不到一半就被灭了口。尔后真正的反派出现,却又分出两支:一支是明面上的东南亚“恐怖分子”,负责杀人放火;另一支则是隐身在背后的操盘手(谢天华饰)。两股势力乱七八糟搅在一起,关系全不清晰; 第二条是大法官庞爱玛和反派之间的纠葛、背叛、与刺杀,这是后半部的主线,却以在演讲台上突然自曝腐败过往告终,堪称没头没尾; 第三条是陆志廉与王蓝禄(线人)间的友情线,为保护前者,后者在电梯里被炸死,刻意煽情了一把。倘若不考虑第四部的铺垫,线人出场时间实在过短,前后加起来不足十分钟,着实无法令观众同情。该片段的最大意义或许就是致敬系列第一部(陆志廉的妻子亦是因电梯事故去世); 第四条是亲情线,郑嘉颖饰演的廉署大哥和黄宗泽饰演的腐败小弟间的争执。弟弟时而叛逆,时而迷途知返,时而遭遇追杀,最后又落到反派手中做了人质,令哥哥头大如斗。原本这条线最有可能出彩,无奈其走向几乎和主线无关…… 此外还有几条浅尝辄止的关于爱情的暗示。这些线长长短短,乱七八糟缠在一块,于是不光观众越看越糊涂,演员的表演也连带呈现出一种虚假感:因为每个角色都没有足够的时间空间经历成长,所有情绪爆发都显得莫名其妙。尽管“老戏骨”们的表演都很到位,可越到位,越是声嘶力竭,观感反而越怪。 |
|
最让人崩溃的还在结尾,堪称侮辱智商:主角牺牲后不久,一个路人甲突然从路边出现,抽刀捅伤了女反派。女反派见男反派不仅无动于衷,反而面露嘲讽,于是大为光火,也抽出一把刀捅了过去,两人就此双双死去。紧跟着片尾字幕出现,按惯例开始交代各路罪犯的罪名和刑期…… 这样的观影体验实在难以形容。实在要比喻,大概就像吃苹果,吃差不多了,才发现果肉里还剩下半条虫。 打不死的小强 其实,烂也不是这一部独有的问题,回首望去,整个系列的水平都令人窒息。 |
|
港片历来好做系列,第一部收获好的市场反响后,只要剧情上还存在继续延展的基础,便常常会启用原班人马进行批量生产,直到全无余地为止。上世纪80-90年代,便有“最佳拍档”、“五福星”、“富贵逼人”、“古惑仔”等著名系列电影相继出现,时过境迁,其中不少还成为了经典。 千禧年后,内地院线市场迎来大爆发,香港影人纷纷北上,《无间道》《叶问》《追龙》《寒战》《扫毒》《澳门风云》《窃听风云》《拆弹专家》等系列港片在内地相继上映。不过这些作品大多只有两三部,愈往后走疲态愈显。要数寿命最长,表现最稳,的确还是七年五部的《反贪风暴》更胜一筹。 题材上,《反贪风暴》属于“邪不压正”的老套警匪片,正方人物基本固定,差异仅在于反派形象:第一部讲基金会腐败;第二部讲赌马赌球;第三四部都顺应时事,将反派设置成了腐败官员,只是叙事侧重点稍有变化——第三部主要讲洗钱,第四部则是围绕监狱展开。而到了第五部,反派又变成了东南亚的恐怖分子及其背后面目模糊的金主。 这些形象深究起来其实都具备历史渊源,可随着时代发展,还是同现实产生了极强的割裂感。早年香港警匪片之所以好看,一大原因乃是因为犯罪分子在现实中的确活跃。对于影视界,这是时代赋予的特殊红利:创作此类剧本时,编剧无需刻意交代罪犯来源,观众也能直接理解。但在承平日久的今天,警匪还非要在闹市当街交火,观感难免十分古怪。 |
|
如今再写同类题材,编剧首先要花费大笔墨解决的就是罪犯的来源问题。否则难以让观众潜意识中采信。细数近年来较火的港式警匪片,除《追龙》这类具备真实原型的怀旧题材外,反派来源无非几个:随机悍匪(《拆弹专家》)、疯狂的富二代(《新警察故事》《反贪风暴4》)、手眼通天的资本家(《窃听风云》《反贪风暴》系列)、神秘的恐怖组织(《赤道》《拆弹专家2》《反贪风暴5》),以及金三角的毒贩(《扫毒》系列)……这些来源间还常会叠加嵌套,如此创作模式,很难不让人想起“007”系列来。 作为世界上最长的系列片,“007”截至目前一共拍了25部。随着冷战结束,影片丧失了其立足的社会时代背景,可资本却又想尽可能榨取其剩余价值,于是全球观众便渐渐见证了“幽灵党”这样一个“缝合怪”的诞生。根据定义,所谓“幽灵党”共有21位核心骨干,成员包括盖世太保、克格勃间谍、秘密警察、意大利黑手党、特工等……简而言之,就是以“恐怖分子”的粗糙概念为外壳,再拿一大堆历史和新闻中臭名昭著的形象填充之。 这种胡乱塑造反派的创作法会带来一大堆后续问题,最突出的就是人物动机立不住。对此,官方给出的解释是,“幽灵党致力于从世界霸权主义之间的冲突中牟取暴利,往往采用反情报、洗脑、谋杀、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敲诈勒索等手段,但也会采用渗透的方式进而逐渐主导全球,因而和全球很多恐怖组织(如量子组织)以及一些国家的政府高官有合作”,倘若仍不足以服众,便又再加上私仇、心理疾病等理由来努力自圆其说。于是故事线变得越发臃肿丑陋,主创自知理亏,只得在画面场景服饰上拼命做加法,好给IP保留最后一点体面。 |
|
对比下来,《反贪风暴》完全就是一个精简版的“007”系列。前辈踩过的坑,它一个不落地全都踩了一遍。败也萧何,成也萧何。相较其余香港同行,《反贪风暴》之所以能连拍五部,根源恰恰还是在于其最初就设置好了陆志廉这样一个同詹姆斯·邦德一般孤家寡人、全无性格的“纸片人”主角,最大程度保留了后续的延展空间。诚然这样的作品不可能好看,可从商业角度出发,偏偏寿命又最长,俨然一群打不死的小强。 为什么有人看 虽然整个系列毛病一堆,但市场反响并不差,票房甚至还一路走高:第一部9517万,第二部2.08亿,第三部4.42亿,第四部7.99亿。最终章尽管相较上一部有所回落,但据坊间传闻,不少出品方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将手中份额溢价盘了出去。即便对于链条最末端的“接盘侠”,该片在元旦档强劲势头余波的加持下至少也能落在5-7亿的区间,不至于亏到难以接受的地步。 所以,相比单纯对剧情的嘲讽与贬斥,更耐人寻味的问题应该是,作为逻辑完全经不起推敲的系列影片,为什么会一直有人掏钱来看?它到底填补了哪个观众群怎样的心理需求?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档期,整个系列在档期选择上都相当机智。第一部横空出世是在2014年8月,位于暑期档中间,因竞争对手众多,票房表现相对乏力。于是第二、三、四部都选择了4月、9月这样“青黄不接”的冷档期,再借助自身的类型片元素,最大程度吸收观众的残余热情。 而第五部大结局选择在了竞争激烈的跨年夜,看似意外,仔细思考也符合逻辑。作为一个系列的终结,即便质量再经不起推敲,打感情牌也顺理成章。再加上近两年“港片已死”的论调此起彼伏,《梅艳芳》等影片均以怀旧作卖点,《反贪风暴》如此操作并不足怪。 |
|
除了档期选择外,大众心理也不可忽视。虽然目前的影视圈都在鼓励给女主创、女演员“让路”,但事实上,银幕上的男性形象并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北京电影学院导师徐皓峰曾在点评吴宇森影片《赤壁》时提出观点:商业片是阴阳互补的。阴阳两面分别满足大众不同的心理需求:阳面满足崇拜欲,建立某种价值,产生一个强者,观众会有“我等于他”的感慨,于是感觉良好;阴面满足诋毁欲,毁掉某种价值,产生一个弱者,观众会有“他不如我”的感慨,依然感觉良好。商业片的目的,就是让观众自信地活下去。 受限于时代背景,内地第五六代导演电影的影像风格大抵都有些“阴飕飕”,严重缺乏阳刚气质。千禧年后,内地本土商业片崛起,以阴面居多,主题集中在反思和调侃上。少数阳面电影都缺乏现实主义题材特有的代入感,如《英雄》《叶问》《霍元甲》等属于讲古;《激战》《破风》等各类体育题材电影又太小众。姜文或许是雄性意识最强的导演之一,然而作品充斥典故隐喻,观影体验如同猜谜,爽感全无。绕了一圈,观众还是只能看好莱坞过瘾。 |
|
回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主流男性的观影需求主要是通过香港电影得到满足。彼时香港电影除了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代表之外,还总爱把杀手、抢匪、飞车党、古惑仔等“江湖人”的道德地位拔高,令观众崇拜,诱发青年模仿。《反贪风暴》本质上沿袭了这一创作模式,只不过为避免道德风险,按新时代需求将人物关系作了倒置。 电影总会不经意反映出时代的潜意识。如今社会的一大特点是,对理想男性气质的传统共识已经消解,在外来经济、文化的冲击下,过往约定俗成的“男子汉”概念显得有些莫衷一是。《中国男性特质论》作者、前香港大学文学院院长雷金庆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提到,整个20世纪,关于的女性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在中国,男性研究少之又少,西方对中国男性的研究也全面缺失,更没有著作对中国男性气质做出系统化的理论构建。 |
|
回溯过往,无论是《霍元甲》,还是李小龙、成龙的功夫片,都离不开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中国积贫积弱,对外全面自卑。对此雷金庆表示:彼时的海外华人,以及殖民统治时期的香港人长期以来觉得被西方视为二等公民,经常处于弱势,他们很难在不属于自己的语言体系中凸显“文”的男性气质,因此以“武”来打败“洋人”的功夫片在那时大受欢迎。通常在中国文化里,“文”是高于“武”的,只有在人们担心出现危机时,“武”才会反过来高于“文”。 吴京《战狼》系列大爆,其实也是内地电影市场多年阴盛阳衰后的大反弹。经过商业验证后,许多影片都试图在军事题材中找寻阳面。但军人形象和普通人之间总是有一层间隔。观众对军人自然崇敬,代入感却始终缺了一点。相比之下,如《反贪风暴》的角色一般穿西装打领带穿梭在高楼大厦间,感受着金钱和犯罪的刺激,一言不合就掏枪互射,完事头发还一尘不染,轻轻松松便把英雄做了,代入感似乎更强一些。 |
|
这种安排尽管虚假,可也算满足了幻想,这恰恰也只有行将消逝的香港电影才能做到,换上内地团队,立马就不成立了。既然是做梦,总归还是隔一层窗户纸为好。 电影既是叙事艺术,也是美学艺术,同时也是大众传播艺术。如果不考虑质量,单单只为赚钱,其实并不需要全部弄通,拿捏住其中一两样恐怕也就够了。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