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明星娱乐 -> 歌手|叶倩文|声生不息|曾比特 -> 香港音乐没有“死”,只是不再被关心了 -> 正文阅读 |
[明星娱乐]香港音乐没有“死”,只是不再被关心了 |
歌手|叶倩文|声生不息|曾比特 |
打造一档有话题的音综,在时下的市场环境里并不容易,但打着情怀牌的《声生不息·港乐季》火了。 这是TVB与芒果TV在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合办的港乐音综。16组歌手名单里,既有林子祥、叶倩文、李克勤等大众记忆里的“港乐符号”,也有单依纯、炎明熹、曾比特等新生代歌手。 作为音综,它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酷云数据显示,《声生不息》首播直播关注度位居卫视黄金档综艺首位,全网热度突破20000。微博上,第一期结尾女歌手们合唱《海阔天空》的视频收获了超过4万转发。 |
|
《声生不息》的豆瓣开分是7.8分,在今年的综艺里已属前列。观众们依然愿意为情怀买单,而世纪之交的香港,则是情怀的集散地。 怀旧是流量密码,也是被诟病的原因。在豆瓣评论区,有高赞评论写下:“选曲还在选上世纪的老套经典。” 在陈奕迅被认为是香港最后一位天王、“港乐已死”论调横行的年代,观众们依然殷切地怀念着上世纪的余晖。音乐市场已经改天换地,短视频快餐金曲横行,人们为科切拉的风欢呼,维多利亚港的歌声,似乎也没有那么值得关注。 《声生不息》是一道让大众再度看回港乐的桥,而在节目之后,港乐能否做到声声不息,似乎仍然要打上一个问号。 “流量密码”和他们的黄金时代 “港圈”回潮的风,在近两年刮得格外热闹。 去年上映的音乐传记电影《梅艳芳》票房破亿,抖音话题播放量突破16亿。腾讯的《导演请指教》找来香港导演关锦鹏,第一部作品就是改编自己的经典作品《胭脂扣》。 大湾区的哥哥们火了,姐姐们也没闲着,《请吃饭的姐姐》和《因为是朋友呀》两档节目接连上线,前者请到了蔡少芬、朱茵、陈法蓉、洪欣等知名香港女星,后者的主咖是容祖儿、阿Sa、阿娇的“糖三角姐妹花”。 |
|
无论是哪种香港元素,实际上承载的,都是大众对那段流金岁月的珍贵记忆。 八十年代,香港电影的总产值在世界范围内仅次于坐拥好莱坞的美国,年产量能够达到百部左右,武侠片、警匪片和动作喜剧片成为香港电影的主要标志,远销东南亚和日韩地区,甚至能够在北美上映。 同一时期的港乐香港歌坛,也迎来了被赞是“东方麦当娜”的梅艳芳、唱着《今宵多珍重》的陈百强,还有天王级的“双子星”谭咏麟和张国荣。如今在《声生不息》舞台上穿着一袭红裙唱《祝福》的叶倩文,在1988年凭借这一首歌创下了三台合计12项大奖的记录。 |
|
1988年唱着《祝福》的叶倩文 香港文娱圈进入内地观众视线,也正是这一时期。 当时内地的文化市场刚刚放开,文娱产品较为单一,娱乐产业建设也不够完善,电影生产由制片厂把控,于东还没拿到广电总局颁发的第一块电影发行牌照,唱片行业更是几乎无从谈起。 相比之下,香港娱乐市场的发展实在超前。无论是武侠电影的刀光剑影、喜剧片里小人物抖出的无厘头笑料,还是那些如泣如诉的情歌,对当时的内地观众来说,都是足够新鲜、出彩的娱乐。 上世纪末期,为了填补谭咏麟、张国荣退出歌坛后的空缺,港媒大肆炒作了“四大天王”的概念,将张学友、刘德华、郭富城、黎明四位新星推至潮头,成为了那个时代亚洲最红的影视歌多栖艺人,甚至直接引爆了香港本土的“追星潮”。 “四大天王”的出现,成就了香港乐坛最后的巅峰,但注定的衰落,还是会到来。 |
|
港乐的“下坡路” 黄霑在他的博士论文中点明,香港的音乐市场,一向病在市场狭小。 这一弊病早早便埋下隐忧,在香港唱片行业蒸蒸日上的年代,优质的词曲创作人就出现了严重的供不应求。“量不能说不多,但在质的方面,就实在难于保持水准……产品两极化,好与坏的差别之大,大得令人摇头。” 当时的香港已经出现了极为狂热的粉丝生态,无论是“谭张争霸”时代还是后来的“四大天王”,彼此的粉丝之间常常爆发口水战,也会为了唱片销量、奖项成绩争相攀比。 |
|
颁奖现场坐一起的谭咏麟、张国荣 而在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下,明星们的曝光、人气是首位,所以当时的不少歌手每年会出2-3张专辑。过快的发片频率,必然导致每张专辑不会经过精雕细琢,要么买版权翻唱,要么生产不够精品的“行货”,反正巨星们的粉丝会一一买单。 21世纪初期,张学友等香港歌手曾经公开呼吁拒绝盗版,唱片公司还起诉过互联网用户非法下载版权歌曲。但是这些努力都收效甚微,国际唱片协会甚至在2006年将白金唱片、双白金唱片销量标准调低。 而曾经接纳了香港娱乐产品的大陆和台湾,也诞生了自己的新人。 老牌香港唱片公司宝丽金被卖给法国西格拉姆公司的那一年,台湾地区有一位少女推出了自己的首张个人专辑。她的名字是蔡依林,日后会成为整个亚洲的新一代天后。 |
|
在内地,网络和电话彩铃的普及,让下沉市场走到台前,诞生于网络的“神曲”们传遍大江南北,《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等歌曲的出现,让主流乐坛嗅到了改变的信号。汪峰曾经将《2002年的第一场雪》走红指为“中国流行音乐悲哀的表现”,但也没能免俗地写下了一首《飞得更高》——这首歌在大众之间的传唱程度,也确实比他往日的摇滚“飞得更高”。 同一时间,《超级女声》的爆红,也让内地的造星模式出现剧变。乐坛尚且需要迎接新的挑战,自然也几乎无暇关注香港的困窘。 到了21世纪初期,媒体逐渐有评出华语歌坛“新四大天王”的声音,但这个最初代表了香港乐坛繁荣的头衔,这次却没有一位香港歌星入选。 被怀念组成的“赛博香港” 《声生不息》第一期,拿下全场最受欢迎金曲第一名的,是一个名叫曾比特的爆炸头小子。 |
|
图片来源:微博@声生不息官微 怀念天王时代、高呼“港乐已死”的内地观众们,似乎并不关心如今的香港娱乐产业——他们所爱的,始终是那个繁荣浮华、停留在世纪之交的“赛博香港”。 内地对于香港文化的接受程度,本就与香港娱乐圈北上的程度有关。 以曾经红极一时的“四大天王”为例,其中黎明的国语歌代表作最少,内地知名度稍弱,导致内地曾有声音认为他被并入“四大天王”行列有些名不副实。 更何况,香港的娱乐产业在原地停得太久,而内地似乎又走得过于远了。 曾比特出道的《全民造星》,第一季节目冠军是如今的香港顶流姜涛。2020年的叱咤乐坛颁奖典礼,他从麦浚龙、陈奕迅的手里拿下了“我最喜爱的男歌手”大奖,成为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
|
拿下大奖后惊讶的姜涛 他靠的是什么?是粉丝。 “我最喜爱的男歌手”本就是人气奖项,由现场乐迷和听众共同选出,和姜涛出道的《全民造星》一样,靠粉丝投票的力量就能拿下荣誉的桂冠。姜涛和他的组合MIRROR,是当下香港地区最红的偶像团体,大街小巷都有他们的广告牌,即使不关注选秀的人们根本不知道他的名字。 |
|
节目中的姜涛 这套逻辑对于内地观众来说几乎已经见怪不怪:粉丝通过社交媒体数据流量造势和真金白银的支持,为偶像获取关注,最终转化为商业价值。 而在内地已经经历过韩流洗礼的“四大流量”时代,开始反思流量经济的泡沫破灭时,香港才诞生出第一位经由粉丝经济模式诞生的偶像。甚至成为香港顶流的姜涛本人,在拿下《全民造星》冠军之前,只是湖南卫视《快乐男声2017》的全国30强。 《声生不息》在周笔畅和刘惜君入场时,播放了许愿的后采片段:“《超女》当年在香港是非常受欢迎的。”这佐证了《超女》系列的成功,也侧面说明当时内地的乐迷们,已经有了在老一代香港歌手以外更多的选择:优秀的内地音乐人借由电视选秀出现,成为了年轻人们的新偶像。 内地娱乐产业发展得太快太快,无论是电影、剧集还是综艺,在糅合了欧美真人秀、日韩粉丝经济之后,内娱已经形成了自成一脉的产业逻辑。 内地观众对香港的怀旧,是在吃到了流量的苦果,经历了“数字小姐”和“口水歌神曲”之后,对过去敬业的演员、优质的歌曲的一种怀念。 或许人们怀念的不是香港,而是在流量的泡沫袭来之前的娱乐圈罢了。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