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大乘空观——《十二门论》浅释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大乘空观——《十二门论》浅释[第1页]

作者:驿渡山人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NO.1为最上乘者说

    《十二门论》是龙树大师的论著,中观学派的重要代表作,中国三论宗依据的三部根本经典之一。在后秦时由鸩摩罗什翻译到中国。其内容是对《中论》的概括,并有针对性地从十二个方面论证“中道”、“性空”的原理。这是一部论战性质的佛学著作,注重逻辑推理,极富哲理性。在所有的佛教典籍显得比较特别。
    《十二门论》对阅读者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毫无佛学基础,此论就如同天书。此外,还得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有因明学基础当然就更好。否则也是对牛弹琴、鸡跟鸭讲,双方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所以《十二门论》是为上乘者说,为最上乘者说的。
    本人才疏学浅,不敢大言对《十二门论》有深刻见解,只想在此 “浅释”一番,目的是期望得到各位善知识的不吝指正。
    观因缘门第一
    NO.2
    【原文】说曰:今当略解摩诃衍义。
    问曰:解摩诃衍者,有何义利?
    答曰:摩诃衍者,是十方三世诸佛甚深法藏,为大功德利根者说,末世众生薄福钝根,虽寻经文不能通达。我愍此等欲令开悟,又欲光阐如来无上大法,是故略解摩诃衍义。

    【浅释】
    龙树菩萨说:今天我简略地讲解一下大乘佛法的要义。
    有弟子问:讲解大乘佛法有什么好处?
    龙树答:大乘佛法是消除烦恼和痛苦,获得解脱和幸福的最高法门。是当年佛陀为那些慧根深厚的人讲的。但现在的人慧根浅薄,即使把经文背得滚瓜烂熟也领悟不了。我同情这些人并希望帮助他们开悟,同时也是为了弘扬这一最高法门,所以今天在这里简略讲解一下大乘要义。
    ※※※
    即使你的智慧非常的High,也不能无缘无故讲解佛法,必须得有个原因,这个叫“缘起”。佛教等宗教的存在就是因为人类有各种各样的烦恼和痛苦,如果人类毫无烦恼和痛苦,佛教就根本不会出现。这个叫“无缘不成法”。所以当龙树要讲大乘要义的时候,弟子们就问:
    为什么要讲这个东西?讲这个对我们有什么好处,或者对我们获得解脱有什么帮助吗?
    当年孟子到魏国去游说,梁惠王开头第一句就问:你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对我魏国有什么好处吗?孟子说:大王何必开口就谈好处,只要有了仁义就什么都有了。
    儒家遇到利益问题常喜欢绕开。因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谈利益就把自己的品位降低了。但佛教不这么看,所有的众生都是逐利的,无论他是君子还是小人,都绕不开一个“利”字。佛教喜欢开篇就谈利益,因为众生最关心的就是这个。
    “摩诃衍”也就是大乘佛法能彻底消除人生的烦恼和痛苦,获得解脱和幸福,这就是最大的“好处”和“利益”。但是,由于当年的佛陀(释迦牟尼)讲述大乘佛法的时候,是对那些慧根深厚的人讲的。他们一听就懂,一点就透,轻轻松松就能获得解脱,听了佛陀三言两语后就证得了涅槃。而现在的人长期遭受各种欲望的污染,导致智慧严重下滑,根基越来越浅,就像一部掉进了泥巴里的手机,拿出来后很多功能已经坏了,接收信号能力严重受损。对于“末世众生”,你仅仅让他们去看佛陀当年留下的“经教”(佛教经文)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龙树菩萨同情这些人,想帮助他们开悟。同时也是为了弘扬佛法,因为弘扬佛法可以积攒功德,为自己证得更高程度的解脱。所以,为别人也是为自己。这就是大“乘”,一艘能搭乘很多人到达解脱境界的巨轮。


    NO.3
    【原文】
    问曰:摩诃衍无量无边不可称数,直是佛语尚不可尽,况复解释演散其义?
    答曰:以是义故,我初言略解。

    【浅释】
    弟子问:大乘佛法的境界没有边际,修习大乘的方法途径也多得不可计数。就连当年的佛陀都没有讲解穷尽。您老要对其进行解释、分析,这个难度有点大吧?
    龙树说:要全面讲解确实做不到,所以我在开头就说这是“略解”。
    ※※※
    佛陀当年的弘法对象跟今天是不一样的,因此今天的人不能刻舟求剑。只要因缘(环境、条件)一变,解脱法门也就要相应地调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法门。
    大乘是一艘巨轮,但又不是一般的巨轮,它已经大到了没边没沿的程度。这艘巨轮上助人解脱的方法途径(法门)也多到了不可计数的程度。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各种不同的个人都有一个相对不同的解脱途径。众生有多少,法门就有多少,众生无量无边,法门也无量无边。所以要把解脱的方法途径讲全讲尽是不可能的。
    但尽管如此,大乘佛法也有一个根本法则,这是必须遵循的,否则一味地胡乱修行,盲目地下水捞剑,可能会南辕北辙,永远达不到目标。龙树菩萨造论的目的就是要讲解这个根本法则。这样就缩小了讨论范围,以便大家集中精力于最重要最基础的地方。

    NO.4
    【原文】问曰:何故名为摩诃衍?
    答曰:摩诃衍者,于二乘为上,故名大乘;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为大;诸佛大人乘是乘故;故名为大。又,能灭除众生大苦,与大利益事故名为大。又,观世音、得大势、文殊师利、弥勒菩萨等,是诸大士之所乘故,故名为大。又,以此乘能尽一切诸法边底,故名为大。又,如般若经中,佛自说摩诃衍义无量无边,以是因缘故名为大。
    大分深义所谓空也,若能通达是义,即通达大乘,具足六波罗蜜无所障碍。是故我今但解释空。解释空者,当以十二门入于空义。

    【浅释】弟子问:为何被称为“大乘”呢?
    龙树答道:大乘佛法,因为高于声闻、缘觉二乘之上,所以被称为“大”。“佛果”是修行的最高段位,只有这一法门能够达到,所以被称为“大”。所有的修行者都搭乘在这艘船上,所以被称为“大”。还有,此乘能灭除众生根本苦恼,获得最终解脱,所以被称为“大”。还有,观世音、得大势、文殊师利、弥勒等段位很高的大菩萨都在修行这一法门,所以被称为“大”。还有,修习大乘佛法能穷尽一切真理,所以被称为“大”。还有,在般若经中,佛陀曾亲口说过大乘佛法无量无边。综合以上原因,所以被称之为“大乘”。
    大乘的最重要最深奥的就是“空”。如果能透彻领悟“空”义,也就领悟了大乘,修行六波罗蜜将非常轻松,没有任何障碍。因此我在此只解释“空”义。要解释空义,须从十二个方面入手。

    ※※※
    大乘佛法的根本法则就是“空”。这个“空”说说容易,要真切领悟却非常困难。空不是没有,也不是有,也不是既有又没有。大乘讲的空是“毕竟空”。小乘也讲“空”,但空得不彻底,还残存一些细微的去之不尽的执着。例如执着于“解脱”、“涅槃”之类。这是大乘最后也要去除的,声闻、缘觉二乘却保留了这类法执。
    但也不要轻视声闻、缘觉二乘。大乘佛法是为上乘者说的,如果有声闻、缘觉的基础,再深入“空”义就容易得多。不要总是妄想着跳过两阶位直入大乘。就像小学毕业就直接去读大学,这种人有不有呢?当然也有,但整个人类中找不出几个。而且这仅有的几个也是具备了中学基础的,只是没有正正规规到中学课堂上去上课而已。墙脚没打牢,房子就建不起来,勉强建起来也不稳,风一吹就倒。
    但也不要停留在小学阶段所学的东西,因为这毕竟只是基础。墙脚打得再牢,如果不继续往上建,也不能当房子用。也不要误认为修大乘一定要先修声闻(或缘觉),因为这两者发展的路径是不一样的。虽然都是佛陀开辟的法门,但就像开了叉的树枝,各自走向是不同的。大乘和声闻乘有一些共同的基础,但也有不同之处。如果执着于完全把声闻当着基础可不可以呢?也未尝不可,但到了一定程度,自己修来的境界可能会成为一种障碍,还得调过头来走回头路。所以有声闻基础有利也有弊,看你怎么取舍。
    “毕竟空”是大乘的根本法则,领悟了这个,其他的具体修行法门就容易得多了。怎样理解毕竟空呢?为什么宇宙万物是毕竟空的呢?接下来,龙树菩萨将从十二个方面进行论证。
    
    NO.5
    【原文】初是因缘门,所谓:
    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
    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


    【浅释】
    首先从组成万事万物的原因、条件这个角度来说,用一首偈概括就是: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
    ※※※
    一切有为法,无论是物质的、精神的事物都是由各种原因、各种条件组合(和合)而成的。不仅事物是组合而成的,它的组成部分也是由更细微的原因和条件组合而成的。既然都是和合而成的,那么就都没有本有的、不变的本质,也就是没有“自性”。 龙树菩萨认为:缘生即无自性,自性即非缘生。而一切有为法都是缘生的,所以皆无“自性”。
    以我们的“身体”为例。人类的身体是由无数个单独的真核细胞构成的。每一个细胞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每个细胞都有产生、发育、新陈代谢、繁殖后代、走向灭亡的过程。我们的“身体”就是几百亿颗细胞生命在一起聚会而已。除了它们,根本就没有我们。而每一个真核细胞又是由众多有机物聚集起来的,有机物又是众多无机物聚集起来的,无机物又是众多原子聚集起来的,原子又是众多质子、中子、电子、夸克聚集起来的……哪里还有什么生命、身体、动物、人类的存在呢?那么,“人”究竟在哪里呢?在身体里面吗?我们的身体并不能作为“人”的完全表述。我们之所以认为这是一个“人”,全靠我们的“认为”。而我们的“认为”和“人”的性质是一样的。
    由于龙树菩萨当时面对的是执法为实有或根本有的外道主张,为破此常见。故偈中说“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但在1800年后的今天,已经时过境迁,必须站中观的立场来理解此句,否则容易跑偏,陷入断见。中观是即空即假,假即是空。不可以假为真,执假为实有。安立“假名”是为了修行证道之“用”。因为人的这个“假有”之身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只有从假入手,才能解决根本问题,不能以“假有”不存在为由逃避现实自欺欺人。否则我们靠什么去修行,靠什么去证道?因此要即空即假,依假修真。然而,虽然要依假修真,但很多人在实践中往往又容易执假有为真有。如果执“假有”为真有,认为有个真实的“假有”存在,那又掉进“有”边里面去了。如果始终带着一个“有”见,就永远没有出离之日。所以要即假即空,两方面结合起来理解才不至于走偏。
    NO.6
    【原文】众缘所生法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众缘亦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
    外因缘者,如泥团、转绳、陶师等和合故有瓶生。又如缕绳、机杼、织师等和合故有叠生。又如治地、筑基、梁椽、泥草、人功等和合故有舍生。又如酪器、钻摇、人功等和合故有酥生。又如种子、地、水、火、风、虚空、时节、人功等和合故有芽生。当知外缘等法皆亦如是。
    【浅释】众多因缘组合起来的事物可划分为两种:一是内在的事物,二是外在的事物。众多因缘也可划分成两种:一是内因缘,二是外因缘。
    所谓的外因缘,例如制陶材料(泥巴)、制陶工具(转绳)、制陶师傅等几个条件凑到一起就可造出瓶子来。再如缕线、织机、织师等几个条件凑到一起就可织出细布来。再如平整土地、打基础、建框架、加砖瓦、工人施工等几个条件搭配起来就可产生一座房子。再如酪器、钻摇、人工操作等几个条件凑到一起就可产生酥。再如种子、地、水、火、风、空间、气候、人工等几个条件配合起来种子就会发芽。组成万事万物的外因缘都是诸如此类的。
    ※※※
    事物分为内在与外在,因缘也分为内在和外在。但这种划分只是为了方便讨论问题,并非就真的有实实在在的内外之别,这只是一种出于某种需要的“假名”。而且内和外也是相对的,在这一对关系中它是内在的,在另一对关系中就成了外在的。
    外因缘一般是指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外在的、浅显的、能用感官感知的东西。这些东西是因缘和合的,没有固定的本质(自性)。这一点连佛教之外的很多哲学宗教派别都是认可的。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但要理解内在的精神性的东西,诸如灵魂之类也是因缘和合的,就稍微有点难度了。当然也不是很难。

    NO.7
    【原文】内因缘者,所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各各先因而后生。
    如是内外诸法。皆从众缘生。从众缘生故。即非是无性耶。
    【浅释】内因缘,就是所谓的十二因缘,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都是先因后果相续而生。
    宇宙万物,无论内外都是因为众多原因加条件组合起来的。只要是组合而成,就说明它没有自性(本质)。
    ※※※
    十二因缘的具体含义在此不作展开,如果不清楚的可以查佛学词典。但不要被“十二”这个数字所限,内因缘也可分为一百二十,一千二百,无量无数。而且十二因缘中的每一个因缘自身就包含着十二因缘。以“爱”为例,它有一个生住异灭的相续过程,这个“生住异灭”就可以划出十二个环节来。以“人生”为例,为不仅人的一生经历着十二因缘,其实每时每刻都有一个十二因缘相续的过程。
    一切生命因为有感受才有爱憎,因为有爱憎才有取舍。内因缘的关系就是前者为因、后者为果,环环相生。
    助其成功谓之缘,自类相续谓之因。外因缘是组合而生,内因缘是次递而生。前者从空间的角度论证万物的空性,后者从时间的角度论证万物的空性。无论在空间还是时间上,万事万物都没有固定的自性,没有一种绝对的、真实不虚的存在。但无论古今,很多人都执著于万物皆有一个内在的本性、本质、本体、实质,或者宇宙万物的背后有一个永恒的控制者。这一切都是因为无明造成的。因因无始,果果无终,一切烦恼的源头都是“无明”。因此我们要证道,消除烦恼,就得用智慧来照破无明。


    NO.8

    【原文】若法自性无,他性亦无,自他亦无。何以故?因他性故无自性。若谓以他性故有者,则牛以马性有,马以牛性有,梨以柰性有,柰以梨性有,余皆应尔。而实不然。

    若谓不以他性故有,但因他故有者,是亦不然。何以故?若以蒲故有席者,则蒲席一体,不名为他。若谓蒲于席为他者,不得言以蒲故有席。

    又蒲亦无自性。何以故?蒲亦从众缘出,故无自性。无自性故,不得言以蒲性故有席。是故席不应以蒲为体。余瓶、酥等外因缘生法,皆亦如是不可得。

    【浅释】如果事物没有自性,也就没有“他性”,自与他“共”性也没有。为什么呢?正因为是由“他性”构成的所以没有“自性”。如果能以 “他性”而有此物的话,那就等于是说牛因有马性而为牛,马因牛性而为马,梨因柰性而为梨,柰可以梨性而为奈,其他事物也是如此,这与常理不符,与事实相悖。

    如果说不依“他性”而有此物,只因有“他物”故有“此物”者,这也说不通。为什么呢?(举个例子)因为有蒲条所以能织成席子,那么蒲条与席子就是一体的,不能说蒲条是席子的“他物”。如果说蒲条是席子的“他物”的话,就不能说“因为有蒲条所以有席子”。

    而且蒲条也没有自性,为什么呢?因为蒲条也是由众多因缘产生的,所以也没有自性。因为没有自性,所以也不能说“因有蒲性故有席性”了。因此席子不能以蒲条作为实有的本体。其他的瓶、酥等由众多外因缘而产生的事物,都是如此。

    ※※※

    这一节有点绕,古印度人的思维套路和古中国人是有点不同的,中国古人和今人也有不同。所以解经首先遇到的就是语言问题。鸠摩罗什翻译的佛经已经很贴近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了,但要忠于原作,就不能过度调整。所以仍有一些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的逻辑语句。我在此换一种表述,可以有助于理解,也可能会觉得更绕:

    有人疑惑:既然万物是众缘和合所以没有“自性”,但应该有“他性”啊。龙树菩萨说:“他性”也没有。为什么呢?因为任何一缘都是和合而成的,也没有自性。它没有自己的“自性”,对于别人来说也就没有“他性”。退一步说,如果因他性而有此物的话,则牛与马可以互性,就会成为同一物种,这与常理不符。

    “若谓不以他性故有,但因他故有者”是什么意思呢?因为有人会疑惑:因为牛与马不能互性,所以不能互生。但牛生牛、马生马应该没问题了吧?母牛能生出小牛,而“母牛”对于“小牛”来说是他物。所以“此物”与“他物”可以相生,可以“因他故有”。龙树说:这仍然不成立。这怎么说的?小牛其实是从母牛的体内“拆”脱出来的,就跟席子中拆出来的蒲条一样,能说蒲条是从席子中“生”出来的他物吗?蒲条并不是席子的他物,小牛也不是母牛的他物,因此他物生此物是不成立的。有人又会问:小牛生出来后就与母牛是相互独立的,它母子俩难道不是互为“他物”吗?好吧,且随顺你认为的生出来后就互为他物(先不管他是从何时算是他物的),但在生出来之前母子俩是一体的,怎么能说是他物生出来的呢?就像你的指甲,你自己长出了你自己的指甲,你的指甲不是别人长出来的。即使你把剪下来,掉到地上,那仍然是你的指甲,难道剪掉后就成了别人的指甲不成?指甲的权属始终是你的,它不是你的“他物”,而是你的“自物”。所以说他物生此物、此物生他物是不成立的。应该说是自物生自物才对。其实,自物生自物也不成立,这到后面再说(呵呵,貌似有点强词夺理哈。)

    最后一段总结,蒲条也是众缘和合而成的,故无自性。众缘中的任何一缘也是由更细微的众缘和合而成的,所以统统都没有自性,它们的里面也没有他性。
    NO.9
    【原文】内因缘生法皆亦如是不可得。如七十论中说:
    “缘法实无生,若谓为有生,
    为在一心中,为在多心中?”
    是十二因缘法,实自无生。若谓有生,为一心中有?为众心中有?若一心中有者,因果即一时共生。又因果一时有,是事不然。何以故?凡物先因后果故。
    若众心中有者,十二因缘法则各各别异,先分共心灭已,后分谁为因缘?灭法无所有,何得为因?
    十二因缘法若先有者,应若一心,若多心,二俱不然。是故众缘皆空。缘空故,从缘生法亦空。是故当知,一切有为法皆空。

    【浅释】内因缘也并非实有。如《空七十论》中说:
    “缘法实无生,若谓为有生,
    为在一心中,为在多心中?”
    这十二内因缘,也并非真实存在。如果说有真实存在过,那它们存在于同一个心识中,还是存在于多个心识中呢?如果(前后相续的因缘)是存在于同一个心识中,那么前因与后果就是同时出现的。但因、果同时出现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事物都是先有原因后有结果的。
    如果说是分别存在于多个心识中,但由于十二因缘各不相同,前一心识伴随而起的因缘消失后,后面的因缘靠谁来生起呢?消失后就没有了,没有的东西怎么能作为因缘呢?
    十二因缘法如果确实存在,要么是在一个心识中,要么是在多个心识中,但如上所述这两种情况都不成立。所以十二因缘并非真实存在。十二因缘没有真实存在,由其所生出来的事物当然也不是真实存在的。因此应当明白一切因、缘所生的事物(无论是精神的、物质的)都不是真实存在的。


    ※※※
    这一节是专破内因缘的。内因缘是有情众生特有的妄想,是一切有情轮回转世的根本原因。佛陀在初转法轮时对五比丘讲述过,五比丘很快就证果了。在当时,佛陀只说十二因缘是无常的,没有直接说是空的,因为这在当时的比丘众中这根本不是个问题,只要能认清十二因缘并将其链条给断开就可摆脱轮回了,没人在乎它的真假。但佛陀涅槃后,佛教内部有些派别慢慢地认为十二因缘是实有的,甚至认为轮回过程也是真实不虚的,有个永恒不灭的“补特伽罗” 在充当轮回主体。这些流派传到中国后与本土的鬼神观结合就成了中国特色的“神不灭论”,在南北朝时非常盛行。在今天全球70亿人中仍有很多人相信各种各样不灭的神,而且它的数量并没有因为科学的发展而下降,有些“科学”甚至进一步稳固了神的地位。
    神不灭论有个好处,那就是如果这辈子赌输了,下辈子还可以翻本。此生遭遇的不公,来生还有机会获得正义。它安抚了很多受伤的心灵。因为只要还有机会,就不会铤而走险,就像古代的士人有通过科举考试而当官的机会,就不会去做发动农民起义夺取政权的危险事情。有正规的发财致富途径,谁还会冒险抢银行呢?这对世俗社会的稳定是非常有好处的。
    但“神不灭”论也有个弊端。因为不灭嘛,它就永远在那里。只要它在那里,你就无法从轮回中彻底摆脱出来,证得最后的涅槃。因为涅槃是寂静的、清净的、不携带杂质的,如果还有个 “神”不离不弃地跟着你,你还能涅槃吗?它会成为你修行证道的障碍。因为它是一团能量,会招感世间因果,强行把你拖到六道中去,永无休止地轮回,永远没有出离的机会。
    有鉴于此,龙树菩萨在《十二门论》中论证了内因缘的空性。因为只要内因缘一空,轮回也就跟着空了,哪还有不灭的神呢?即使有也没用武之地了。如此,至少从理论上才有摆脱轮回,证得涅槃的可能。否则如果连“理”都不通的话,实际的修行就会被误。
    十二因缘不像外因缘那样有具体可感知的相状,它相对来说比较抽象,比较微细,难以捉摸,它们是由一些心、识、业、力之类构成的,藏在心、意、意识(统称“心识”)这些内在的“法”里面,所以被称为“内因缘”。
    有人疑惑,内因缘怎么会存在“一心”或“多心”中呢?生、老、病、死这些东东难道不是客观存在的吗?其实所谓的“客观存在”只是众人的共许,而众人之所以能共许,是因为大家有“心识”。生、老、病、死乃到十二因缘只有有情众生才会认识到?无情众生是不知道的。而有情众生凭什么能知道呢?凭的就是“有情”、就是“心识”。所以十二因缘归根结底是依心识而起的,并没有独立于心识之外。这才有了内因缘是存在于“一心”还是“多心”中的问题。
    内因缘生起时必有一个心识伴随着它一同生起(两者其实是一体的),那么这十二个因缘是由一个心识生出来的,还是多个心识分别生出来的呢?如果十二个(即或两三个)内因缘是由一个心识生起的,那么存在因果相生关系的前后两个因缘就是同时产生的。但因、果同时是违背常理的。
    那么,十二个因缘是分别由不同的心识产生的吗?这也不可能,一个因缘伴随的心识产生后总有灭亡的一刻,因缘与其心灭亡后就没有了,没有的东西如何再生出别的心识和因缘呢?
    有人也许会说,上个因缘灭亡后保存到了下一个因缘中。这也不可能。灭亡了就灭亡了,怎么还在别人那里?而且下一个因缘就是下一个因缘,怎么还含着上一个因缘呢?
    因内因缘在一心或多心中皆不存在,所以内因缘毕竟不存在。相续而生也只是个妄想。六道轮回也只是个妄想。
    接下来还要论证阴、界、入的空性。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6-26 18:10:13  更:2021-06-26 18:28:25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