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山海经》真实考据——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山海经》真实考据——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第1页]

作者:格林强夫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各位看官——山海经已经被各路大神研究的非常透彻,什么神兽与真实动物的对比啦,什么苏美尔文化啦,什么世界地理书啦,什么大禹伯益的著作啦,什么外星人创作啦......总之都是言之凿凿,解释的头头是道。
    老老实实的交代比吹牛被人扒光要诚恳的多,我对山海经也是充满了好奇,只是对别人的论述有很多疑惑,好在当代网络社会,信息传播发达,很多以前放在图书馆束之高阁的文献资料也唾手可得。因此我也来研究山海经,也欢迎各位朋友和我一起研究探讨山海经。
    当然,研究需要证据,也可以假说,证据要充分,假说要合理。外星人一类的天外飞仙,世界地理美洲、非洲地理一类的哗众取宠,史前时代遗存一类臆测就不要赖掺和了,你们可以去莲蓬鬼话里发表演说了。我是想和理性的朋友一起研究山海经。
    一起研究山海经?
    想象成咱们一起坐在时光地理穿梭机里,去山海经的时空寻觅古人足迹!当然要有个导游,我就算导游吧,大家各位坐在独立包厢里,沏好茶,泡好咖啡,把作业扔到一边,拉开窗帘(显示器)拿起鼠标,打开谷某地图,和百某搜索,(一旦我这文章火了,不能便宜了这些大佬们,得收广告费,嘎嘎)各位大哥大姐照顾好孩子,老弟老妹排排做好,咱们走起..........

    西山首经<<<<<<<<<<

    *** 西山经华山之首,曰钱来之山,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有兽焉,其状如羊而马尾,名曰羬羊,其脂可以已腊。

    B) ) ) ) ) ) ) ) ) 给位观众朋友们!听众朋友们!
    目前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最早被驯化的绵羊和山羊在伊朗,时间为10000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袁靖说,距今约5600至5000年前,中国最早的家养绵羊出现在甘肃和青海一带,然后逐步由黄河上游地区向东传播。而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山羊发现于距今约3700年前的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至少4000年前,陶寺遗址的先民就掌握了剪羊毛的技术。
    中国的家养动物分为土生土长的和通过文化交流引进的。根据现有的认识,中国最早的家养动物是狗,由狼驯化而来,距今10000年;其后是猪,从野猪驯化而成,距今约9000年。而中国的家羊的出现晚于猪3000多年,考古学家对山西、河南、山东多处4000多年前的遗址中发现的羊骨鉴定均为绵羊,对这些遗址出土的绵羊骨做DNA分析显示,它们与最早出现于西亚地区的绵羊的基因有密切关系。
    我们目前看到的这个羬(qián)羊,其脂可以已腊-是说它的羊脂可以滋润干燥的皮肤的,我们的中药里就有羊脂这味药材——

    
    羊脂,中药名。为牛科山羊属动物山羊Capra hircus Linnaeus或绵羊属动物绵羊Ovis aries Linnaeus的脂肪油。具有补虚,润燥,祛风,解毒之功效。常用于虚劳羸瘦,久痢,口干便秘,肌肤皲裂,痿痹,赤丹肿毒,疥廯疮疡,烧烫伤,冻伤。

    还有一道菜叫羊油烧茄子........
    

    好了我们看看 这只 “如羊而马尾”的动物——羬羊
    
    请捂上眼!抱歉!抱歉!请睁开眼
    
    ——对!您看到的是现在叫做中华斑羚的动物
    《尔雅·释畜》羊六尺为羬。那么这就是一只六尺长的大斑公羚。仔细看它的尾巴 是不是象马尾?
    当然也有导游拉过来一头南非剑羚——

    
    确实是马尾啊~~~~~~

    羊和羚都属于牛科动物哦!



    *** 西四十五里,曰松果之山。濩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中多铜。有鸟焉,其名曰
    渠其状如山鸡,黑身赤足,可以已
    

    松果山在渭水南岸,华山西侧,源出此山的濩水北流注入渭水。濩水是哪条河?我在两条河之间犹豫,一条是发源于潼关县潼峪的潼关河,一条是发源于华阴市浦峪的白龙涧河。
    潼关河是黄河纳入渭水后第一条由北向南注入的支流;而白龙涧河是渭水注入黄河前最后一条由南注入的支流。
    上一张潼关县政区地图
    
    潼关始建于东汉,地处关中平原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形势非常险要,南有秦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 连城;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过去人们常以“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来比拟这里形势的隆要。
    当然汉代以前是没有潼关的。
    看看清代乾隆五十六年潼关的地图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在潼关风陵渡隔黄河与日本侵略军相峙八年,日本前后投入4-5个师团达五万余兵力,以空军炮兵为前锋,前后发动20多次抢渡黄河战役,企图由潼关占领关中,进而入川攻击重庆和灭亡中国。但日本在所有攻击战中均告失败,他们未踏进潼关一步,未占领陕西一寸土地。抗战胜利后,潼关城人民由2.6万余人降至6000余人。真是“危墙耸青山,塞垣限大河,菰蒲零乱秋声咽,人间兴亡有几度。”
    1941年潼关城墙

    

    凄美潼关老照片
    

    潼关近照
    
    潼关南水门——
    

    南水关(由关内南望)和潼河。可见依山势而上的潼关西部南城墙。此段城墙残迹如今尚在。潼河由此进入,穿过潼关城,向北出北水关进入黄河。


    出潼关往南行3公里有禁沟和十二连城,禁沟是潼关南面一条南北走向的天险深谷。它南起秦岭蒿岔峪口,北至明清潼关城南约二公里处之石门关(即今王家园附近),长达15公里。禁沟西岸原有的十二座连城,据最新考证有汉代建设遗迹。禁沟与十二连城谷势壁立,沟下建有关卡数处,是潼关军事上的重要防线。黄巢和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西攻潼关,都是先夺取禁沟,然后才攻克潼关的。他们都认识到了禁沟对潼关的重要作用。这个禁沟我就定义为钱来之山了,没有比收税更好让钱来的方法了。
    西山经之首的钱来之山应该是潼关、禁沟十二连城一线的山脉,当然山海经时期没有潼关和连城,只有桃林塞!这是交通要冲。
    禁沟-
    
    禁沟-
    
    十二连城烽燧
    

    从历史上看,潼关在汉代才变得重要,大家再看一张战国时期魏国早期西部长城示意图
    
    魏国的西线是郑国和秦国,关口在华山正北长涧河一线,潼关处并未有严密设防。
    穿过潼关的潼关河只能注入黄河,而华阴县的白龙涧河是濩水的可能性最大,至今白龙涧河流域仍有浦峪水库。

    综上所述,各位看官,我将钱来之山定为禁沟和十二连城的北起点定为钱来之山,当我纠结是否将白龙涧河的源头浦峪作为松果之山时,发现潼关当地潼峪就有松果山一说——佛头崖,在安乐乡的松果山上,因其形似佛头而得名。它是秦岭在潼关境内最高的山峰。《潼关县新志》称“关南名胜,无逾此者。”
    佛头崖
    
    那么咱就不争了,松果山在潼峪了!


    ***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
    

    ,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

    华山不多说了,拉开窗帘看吧!

    

    

    
    至于名字叫名曰肥
    
    的动物

    我先给大家看个动物
    
    猜猜看这是什么?
    猜到没?
    再猜猜?
    揭晓答案——这种原产于特立尼达岛的猫头鹰蝶扮成毒蛇的样子 ,可以成功地捉弄它们的捕食者。当它们蜕下最后一层皮时,它们就进入了蛹期,并且换上了毒蛇的装扮。这种变形会持续13天。
    与其他模仿蛇形不同的是,猫头鹰蝶的蛹可以感知到外部世界然后从内部进行应对。当敌人靠近时,蛹可以感受到它们的运动并且前后摇动躯壳,造成一种蛇在移动准备攻击的假象。
    我国有类似的
    穷翠凤蝶的幼虫
    
    还有花椒凤蝶的幼虫
    
    翠凤蝶幼虫
    
    当然还有一种会飞的——蛇头蝶

    
    这种蛇头蝶更像蛇吧

    


    比上眼睛......想想还有什么动物更像蛇?还会飞呢?让子弹飞一会....我们接着旅行!



    ***又西八十里,曰小华之山,其木多荆杞,其兽多?牛,其阴多磬石,其阳多
    
    琈之玉。鸟多多赤鷩,可以御火。其草有萆荔,状如乌韭,而生于石上,赤缘木而生,食之已心痛。

    小华山——少华山 这个也不用多说吧!是西岳华山的姊妹山,自古并称“二华”

    
    这个少华山的当代建筑挺牛啊!
    

    ?牛?不知道啥一种野牛?
    看看鬣羚[liè líng]
    
    也叫明鬃羊,属牛科,典型林栖兽类,是亚洲东南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典型动物之一,主要活动于海拔1000~4400 米针阔混交林、针叶林或多岩石的杂灌林。因其最早是在印尼的苏门答腊被发现的,因此又叫苏门羚。而浙江省个别地区称之为牧羊。在中国,目前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浙江、安徽、湖北、江西、四川、云南、西藏、福建、广东、广西以及陕南等地,是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磬石——可以作磬的石头
    “磬”本意是一种打击乐器,用石或玉制成,形状像曲尺。单个使用的叫特磬,成组使用的叫编磬。

    



    赤鷩——红腹锦鸡(学名:Chrysolophus pictus):

    

    又名金鸡,中型鸡类,体长59-110厘米。尾特长,约38-42厘米。雄鸟羽色华丽,头具金黄色丝状羽冠,上体除上背浓绿色外,其余为金黄色,后颈被有橙棕色而缀有黑边的扇状羽,形成披肩状。下体深红色,尾羽黑褐色,满缀以桂黄色斑点。雌鸟头顶和后颈黑褐色,其余体羽棕黄色,满缀以黑褐色虫蠢状斑和横斑。脚黄色。野外特征极明显,全身羽毛颜色互相衬托,赤橙黄绿青蓝紫具全,光彩夺目,是驰名中外的观赏鸟类。
    栖息于海拔500-2500米的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林缘疏林灌丛地带。成群活动,特别是秋冬季,有时集群多达30余只,春、夏季亦见单独或成对活动的。性机警,胆怯怕人。听觉和视觉敏锐,稍有声响,立刻逃遁。常常在林中边走边觅食,早晚亦到林缘和耕地中觅食。主要以植物的叶、芽、花、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小麦、大豆、玉米、四季豆等农作物。此外也吃甲虫、蠕虫、双翅目和鳞翅目昆虫等动物性食物。
    为中国特有鸟种,该物种分布的核心区域在中国甘肃和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


    
    琈之玉
    一种有云絮状纹理的浅色的质地偏软的美玉,

    
    这种玉石应该是比较低端的玉石。在古代美石为玉。

    这四列山从空中俯看


    


    松果山一只鸟翩翩飞来——搞毛啊不介绍我
    
    这里提到的螐渠是我们现在的黑鹳,这种鸟“黑身赤足”,并且目前仍然生活于潼关附近的小秦岭国家自然保护区,属于一级国家保护动物。

    

    抱歉本导游先休息休息,整理一下素材!


    各位看官我们的旅行继续

    **************************又西八十里,曰符禺之山,其阳多铜,其阴多铁。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茎,其实如枣,可以已聋。其草多条,其状如葵,而赤华黄实,如婴儿舌,食之使人不惑。符禺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渭。其兽多葱聋,其状如羊而赤鬣。其鸟多鴖,其状如翠而赤喙,可以御火。


    到了符禺之山,一群如羊而赤鬣的葱聋兽来啦!诸位准备好!!!孜然!辣椒面!
    
    大金链子小手表,一天三顿吃烧烤!蒙山红鬣黑山羊,补的不要不要的了!
    符禺之山之鴖,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蓝翡翠身长29 -31 cm,体重71-138g,寿命10年。是一种以蓝色、白色及黑色为主的翡翠鸟。

    遇仙河,黄河支流渭河的支流历史上曾叫过符禺水、乔谷水、招水等。发源于陕西省华县大明乡桥峪老牛山下,流经大明乡、金惠乡、赤水镇,在辛庄乡小涨村渭河大堤以北流入渭河。
    桥峪老牛山就是符禺之山了!



    **************************又西六十里,曰石脆之山,其木多棕枬,其草多条,其状如韭,而白华黑实,食之已疥。其阳多【王雩】琈之玉,其阴多铜。灌水出焉,而北流注于禺水。其中有流赭,以涂牛马无病。

    《水经注》日: “愚水出英山,北流与招水相得水乱流,西北注于灌。”《寰宇记》日:“愚水,亦名乔谷水, 又有渔村川水,旧自县西南金水谷西北流入 乔谷水,疑即古之招水也。

    看到灌水,各位看官想到什么?

    ..........

    ..........
    当然是腾云驾雾,翻云覆雨,八九玄功,七十二变,手持三尖两刃刀,呼纵哮天犬,眉清目秀,三眼灌江口二郎显圣真君——杨戬
    
    二郎神的传说最早可见的记载在唐朝,目前兴盛在江苏,看来是不能参考了.......

    这里的禺水也是符禺水?


    **************************又西七十里,曰英山,其上多杻橿,其阴多铁,其阳多赤金。禺水出焉,北流注于招水,其中多鳢鱼,其状如鳖,其音如羊。其阳多箭 ,兽多?牛、羬羊。有鸟焉,其状如鹑,黄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遗,食之已疠,可以杀虫。

    杻——木制枷锁刑具
    橿——锄头柄或车轮

    这个招水也是符禺水?


    **************************又西五十二里,曰竹山,其上多乔木,其阴多铁。有草焉,其名曰黄雚,其状如樗,其叶如麻,白华而赤实,其状如赭,浴之已疥,又可以已胕。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阳多竹箭,多苍玉。丹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水玉,多人鱼。有兽焉,其状如豚而白毛,大如筓而,名曰豪彘。

    竹山的竹水北流注于渭河,丹水注于南洛河,这个丹水是一条小河
    上一张地图

    
    仔细看右上方,华县(现渭南华州区)境内有个甘江沟口,一条文峪河。
    文峪河,为黄河支流南洛河的支流。文峪河又名金堆河,发源于陕西省华县金堆镇老爷岭的上岔和西川的干沟,曲折南流,经高家街、金堆城、白花岭、邓家湾、铁楼、车家台,至罗涧进入洛南县境,汇入南洛河。
    我就把这定为丹水和竹山了,那么竹水呢?
    看这张地图

    

    箭峪河古名竹水,又名大赤水,发源于箭峪岭下的海棠沟。而且这里有豪猪(有兽焉,其状如豚而白毛,大如筓而,名曰豪彘)。

    




    **************************又西百二十里,曰浮山,多盼木,枳叶而无伤,木虫居之。有草焉,名曰薰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蘼芜,佩之可以已疠。

    没找到

    **************************又西七十里,曰羭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上多棫囗,其下多竹箭,其阴多赤铜,其阳多婴垣之玉。有兽焉,其状如禺而长臂,善投,其名曰嚣。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而一足,曰橐【上非下巴】,冬见夏蛰,服之不畏雷。
    ***************************又西百五十里,曰时山,无草木。逐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中多水玉。
    ***************************又西百七十里,曰南山,上多丹粟。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兽多猛豹,鸟多尸鸠。

    终南山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终南山位于陕西省境内,它东起盛产美玉的蓝田县最东端的杨家堡,西至周至县最西界的秦岭主峰太白山南梁梁脊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终南山有两条古道:一是子午道,是西安通往汉中、四川的要道。唐代,四川涪州(今涪陵市)进贡杨贵妃的荔枝,取道西乡驿,不三日即到长安,因此这条道也名荔子路。二是武关道,是西安经商洛通楚、豫的大道。秦始皇二十八年“自南郡由武关归”,走的即是此道。唐代韩愈去广东潮州.途经蓝关时写下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名句。
    终南山是中国最大的金矿基地之一,从小秦岭的金堆城到栾山-大别山一带,有世界最大的钼矿资源;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其他金属与非金属矿和建材石料。

    终南山至今还是隐修之山!


    尸鸠——尸鸠即鸤鸠。鸟名,鸤鸠即布谷鸟——大杜鹃——无固定配偶,也不自己营巢和孵卵,而是将卵产于大苇莺、麻雀、灰喜鹊、伯劳、棕头鸦雀、北红尾鸲、棕扇尾莺等各类雀形目鸟类巢中,由这些鸟替它带孵带育。
    

    好么!又一条丹水,却是注入渭河的,丹水真多啊!

    



    ***************************又西四百八里,曰大时之山,上多楮柞,下多杻橿,阴多银,阳多白玉。涔水出焉,北流注于渭。清水出焉,南流注于汉水。


    ***************************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嚣水出焉,北流注于汤水。其上多桃枝钩端,兽多犀兕熊罴,鸟多白翰赤鷩。有草焉,其叶如蕙,其本如桔梗,黑华而不实,名曰蓇蓉。食之使人无子。

    汉水——好一个汉水

    《诗经.汉广》对汉水的浩淼宽广也有确切的描绘:“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汉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小雅-四月》“滔滔江汉,南国之纪”
    汉也指天上的银河,即天汉。《诗·小雅·大东》“维天有汉”,意为天上有大水(银河)。
    汉也是汉族的族称天河之族!
    汉水之源——嶓冢山

    百某搜索——嶓冢山,又名汉王山,呈东西走向,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境内。在《尚书·禹贡》中有云“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按照所言,便是汉江源头(今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大安镇汉王山),后人所著地理书籍《水经注》中“汉中记曰,嶓冢以东水皆东流。嶓冢以西水皆西流,故以嶓冢为分水岭。
    但是。。。。。。。。。。。。。。。
    可但是。。。。。。。。。。。。。。
    但可是。。。。。。。。。。。。。。

    这可能是个错误的答案。因为不少人调查推断,西汉水才是汉水正源,嘉陵江袭夺汉江!!
    先看看现在的西汉水-嘉陵江示意图

    

    

    今西汉水及其邻近诸水是嘉陵江的上游。
    纪30年代初,赵亚曾、黄汲清等认为,今西汉水及其邻近诸水本是汉江上游,之所以会成为嘉陵江上游,是因为汉江江源一带与邻近的嘉陵江上游流域过去可能存在河流袭夺现象;后来,李承三、周廷儒等就袭夺问题又提出进一步看法;50年代,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汉江工作队在汉江流域进行野外地理调查的时候,工作队的学者也基本上认同河流袭夺的观点。此后,河流袭夺说成为嘉陵江上游变迁的基本解释。
    对照史料,在整个长江流域,目前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大洪水,是在汉江上。 《汉书·五行志》载:汉高后三年(公元前185年),夏,汉中、南郡大水,水出流四千余家……之后数年,汉江仍是泛滥不断,同一本《汉书·五行志》还记载说:汉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夏,汉中、南郡水复出,流六千余家。南阳沔水流万余家;汉后元三年(公元前161年),秋,大雨,昼夜不绝三十五日……汉水出,坏民室八千余所,杀三百余人……而《汉书·五行志》载:公元前186年,汉高后二年。正月,武都山崩,杀七百六十人,地震至八月乃至。
    周宏伟,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说:
    先秦时期,今嘉陵江上游诸水本是古汉水上源,其直接证据有二。一是《尚书·禹贡》的记载。《禹贡》“导水”章云:“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人于江。”先秦秦汉时期的“幡冢(山)”,即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西汉水的发源地一带,学术界没有异议。这里的“漾(水)”是今嘉陵江上游重要支流青泥河的名称,“沧浪之水”为“汉水”在今湖北省襄阳附近河段的别名,“大别”即今大别山。所谓“嶓冢导漾,东流为汉”的意思是说,大禹从嶓冢山疏导漾水东注汉水。可见,《禹贡》作者明确是以今嘉陵江上游青泥河作为汉水上源的。
    二是《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这里所谓“嶓冢之山”,当然就是《尚书·禹贡》的“嶓冢(山)”。这里的“沔(水)”,是上古时代人们对古汉水上游河段甚至整个汉水的别称。因此,《山海经·西山经》中的这段文字也很清楚地表明,今嘉陵江上游诸水当时是连通今汉江的。
    除上述两条直接证据之外,我们还可以找到两条相关的旁证材料。
    一是《尚书。禹贡》“梁州”条载:“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沔,人于渭,乱于河。”这里的“西倾”,是指西羌部族,“桓(水)”为今白龙江,而“潜(水)”,是桓水的支流,大致相当于今陕西宁强阳平关附近至四川广元白龙江口的嘉陵江河段。(参见后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西倾(羌)部族人贡中原地区,先乘船顺桓水而下,然后转入潜水,经过沔水(古汉水上游),再进入渭水水路、黄河干流。这条贡道显然是上古时代西南地区与中原地区联系的一条重要水路通道,应就是秦以降所称的“故道”、“陈仓道”的前身。前206年,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发北袭关中,走的就是这条路。秦人所谓故道,其意显然是老路、旧道之意,这或许是相对于战国中期新辟的联系古代关中平原与汉中盆地的著名的褒斜道而言。可见《禹贡》时代,古潜水与古沔水(汉水)之间应该还没有水道沟通;否则,西南地区和关中平原之间的往来,应该会像后来唐宋时代一样,直接利用嘉陵江水道上溯(参见后文),而不会分别潜水、沔水了。
    二是《史记·秦本纪》载:“(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秦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其时,秦“陇西(郡)”辖今甘肃省天水市一带,前述汉水源头嶓冢山就在天水市西南,而楚国“黔中(郡)”的中心区约在今湖北省西北部竹山、竹溪等县一带的汉江支流堵河流域。因此,司马错发陇西攻楚黔中的路线实际上就是从古汉水上游顺流而下。其实,司马错的这次军事行动可谓轻车熟路、故伎重施,因为早在20多年前,他就曾顺汉水而下伐楚。《华阳国志·蜀志》云:秦武王三年(前308)“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船舶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指汉水)伐楚,取商於之地为黔中郡。”秦国新立的这个“黔中郡”位置既当“商於之地”,显然就在今陕东南、鄂西北的汉江支流丹江流域,与当时楚国的黔中郡大体是隔汉水相望的。由此可见,当时今嘉陵江上游与汉江之间的水路是畅通的。这样的情形应该一直延续至西汉初,因为,前述前206年刘邦从汉中走故道北袭关中,就是沿汉水上溯的。
    汉高后二年,武都道、羌道一带发生过一次强烈地震,且余震持续时间较长。这次强烈地震不但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而且还引起规模巨大的山体滑坡(崩塌)。形成巨大的堰塞湖。 在汉初时,今略阳县城一带的“平地”还为天池大泽的湖水所覆盖。今略阳县城一带三水(嘉陵江及其支流八渡河、东渡河)交汇,、群山环抱,属于嘉陵江上游一处不很宽阔的谷地,谷底海拔约650米左右,而谷地之南的嘉陵江出水口,因两岸为海拔l200米以上的高大山体,十分陡峭、狭窄。因此,一些学者认为,略阳一带属于山体滑坡灾害高发区。如果谷地出水口的两岸山体发生较大崩塌或滑坡,完全可能把嘉陵江塞断,而使上游江段水流壅堵,形成堰塞湖。显然,所谓天池大泽,当就是先汉时代在嘉陵江上游地区形成的一处大型堰塞湖。今略阳一带河谷地区之所以一直没有发现汉以前的古遗址,原因当在此。当然,也正是由于先汉时代有这样一处堰塞湖存在,才造成古汉水上游河道(嘉陵江上游)的较高水位,使得蜿蜒于崇山峻岭间的古汉水上游河道可以有舟楫之利,成为沟通秦蜀之间的最重要道路。如前所述,《禹贡》时代的西南少数民族因此才能够通过这条“逾于沔,人于渭”的捷径来到中原,战国时秦将司马错因此才能够从古汉水源头的“陇西”出发,顺流而下进攻千里之外的楚“黔中”。
    此次地震涉及的另一地名羌道县,过去研究者大致定位在今甘肃宕昌、舟曲之间,是正确的。《汉书·地理志》“羌道条”:“羌水出塞外,南至阴平(今甘肃文县)人白水,过郡三,行六百里。”此所谓白水,即今白水江及其白龙江下游江段;所谓羌水,即今白龙江中上游江段。今甘肃省舟曲县西北l0公里坪定乡境所发现的秦汉古城遗址,当就是汉羌道县故城所在。
    不在过多引述专家的话了。意思就是说,嘉陵江上游西汉水原来是现在的汉江的上游!

    
    所以,山海经的嶓冢山是西汉水的源头——发源于甘肃省天水县西南的齐寿山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帝之山,多棕枬;下多菅蕙。有兽焉,其状如狗,名曰溪边,席其皮者不蛊。有鸟焉,其状如鹑,黑文而赤翁,名曰栎,食之已痔。有草焉,其状如共葵,共其臭如蘼芜,名曰杜衡,可以走马,食之已瘿。

    ***************************西南三百八十里,曰臯涂之山,蔷水出焉,西流注于诸资之水;涂水出焉,南流注于集获之水。其阳多丹粟,其阴多银、黄金,其上多桂木。有白石焉,其名曰礜,可以毒鼠。有草焉,其状如稿芨,其叶如葵赤背,名曰无条,可以毒鼠。有兽焉,其状如鹿而白尾,马足人手而四角,名曰http://img3.laibafile.cn/p/m/306077593.png如。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足,名曰数斯,食之已瘿。

    礜:一种毒药,为了防止小朋友们作坏事,不多作解释了。

    ***************************又西百八十里,曰黄山,无草木,多竹箭。盼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玉。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苍黑大目,其状曰http://img3.laibafile.cn/p/m/306077604.png。有鸟焉,其状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鹦鹉。


    这个鹦鹉——放张图知道就行了!
    大绯胸鹦鹉,又叫四川鹦鹉、大紫胸鹦鹉,长尾绯胸鹦鹉、丹巴鹦鹉等,主要分布四川、云南及西藏东南部;大绯胸鹦鹉自小调教容易学会一些技巧且善于说话,也是中国体型最大价值最高的特产鹦鹉。

    



    ***************************又西二百里,曰翠山,其上多棕枬,其下多竹箭,其阳多黄金、玉,其多鸓,其状如鹊,赤黑而两首四足,可以御火。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騩山,是錞于西海,无草木,多玉。凄水出焉,西流注于海,其中多采石、黄金,多丹粟。

    ***************************凡西经之首,自钱来之山至于山,凡十九山,二千九百五十七里。华山冢也,其祠之礼:太牢。囗山神也,祠之用烛,斋百日以百牺,瘗用百瑜,汤其酒百樽,婴以百珪百壁。其余十七山之属,皆毛牷用一羊祠之。烛者,百草之未灰,白席采等纯之。


    先说到这吧 放2张地图供参考

    

    
    西四——


    西次四经之首,曰阴山,上多楮,无石,其草多茆、蕃。阴水出焉,西流注于洛。
    北五十里,曰劳山,多茈草。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
    西五十里,曰罢父之山,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其中多茈、碧。
    此三山为北洛河延川、宜川一线西流注入洛河水系的发源之山。
    北百七十里,曰申山,其上多穀柞,其下多杻橿,其阳多金玉。区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延河,昔名区水、去斤水、洧水、延水等。是黄河的一级支流,为延安市第二大河。也是陕北第二条大河,全长286.9公里,源于白于山附近,由西北向东南注入黄河。延河发源于靖边县天赐湾乡周山,由西北向东南,流经志丹、安塞、延安,于延长县南河沟凉水岸附近汇入黄河,全长286.9公里,流域面积7725平方公里。战国时期叫区水,

    

    北二百里,曰鸟山,其上多桑,其焉多楮,其阴多铁,其阳多玉。辱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黄龙县与韩城一带水系注入黄河的山脉。

    又北百二里,曰上申之山,上无草木,而多硌石,下多榛楛,兽多白鹿。其鸟多当扈,其状如雉,以其髯飞,食之不眴目。汤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汤水,今云岩河古称定水,城建定水之阳而得名(古址在今延安市临镇固县村。见《汉书·地理志》)。西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增设西河郡。辖县境阴山县(古址在今党湾乡景阳村河南附近)。因城建丹水之阴而得名。我定到今宜川一带。



    又北百八十里,曰诸次之山,诸次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是山也,多木无草,鸟兽莫居,是多众蛇。


    诸次之水。后又名 葭芦川 、 沙河 。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陕西十·榆林镇》:“ 诸次水 ,在镇东北。《水经注》:上郡 诸次县 有 诸次山 , 诸次水 出焉。其水东迳 榆林塞 ,为 榆谷水 ,即 榆溪 也,下流入於 黄河 。”
    佳芦河,黄河支流,古名茹芦水,发源于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双山乡断桥村。流经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佳县,在木场湾村入黄河,河流全长93公里,境内流程62.8公里,有支毛沟2046条。平均比降6.28‰。


    又北百八十里,曰号山,其木多漆、棕,其草多药、虈、芎?。多汵石。端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端水——窟野河,黄河中游支流,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东胜市巴定沟,流向东南,经伊金霍洛旗和陕西省府谷县境,于神木县沙峁头村注入黄河,干流长242公里,流域面积8706平方公里。窟野河水系结构简单,两岸支流短小,较大支流有21条,东北岸有较大支流9条,主要有:乌兰木伦河、悖牛川河等。窟野河灌溉历史悠久,在窟野河流域修筑了许多工程,灌溉两岸土地。窟野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洪枯流量的变幅也很大,洪灾较为频发。


    又北二百二十里,曰盂山,其阴多铁,其阳多铜,其兽多白狼白虎,其鸟多白雉白翟。生水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生水——毕沅 校正:“《水经注》谓之 奢延水 。”即今天的无定河。无定河发源于白于山。

    



    这里提到的白翟,我认为不是鸟而是白狄民族——白狄,亦作白翟。我国古代汉族先民之一。其始见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即公元前627年,春秋前期主要分布于古雍州北部(今陕北一带)。前550年,东迁至今河北省石家庄一带。
    邢侯搏戎——春秋时期的鲜虞部落联盟,由鲜虞、肥、鼓、仇等几个部落组成。最初实力薄弱,受到邢国的抗击。史籍中多次记载邢国打败戎狄的记载。春秋初期,邢国衰弱,公元前652年春,鲜虞出击邢国,次年又征伐卫国,邢君出逃,卫君被杀。齐桓公联合宋、曹、邢、卫诸国的兵力挫败鲜虞,才将邢、卫两国从灭亡中挽救回来。
    晋伐鲜虞——春秋中后期,晋国采取了先吃掉鼓、肥、仇由等鲜虞属国,最后消灭鲜虞的战略。公元前530年,晋将荀吴借道鲜虞进入鼓都昔阳(今河北省晋县西),当年8月,晋灭肥(在今河北省藁城县一带),俘国君绵皋,肥国旧地归属晋国。第二年冬,即以荀吴统率大军进,破鲜虞中人城(今河北唐县西北峭岭)。公元前527年秋,荀吴率军攻鼓,俘国君鸢鞮,使鼓成为晋的属国。六年后,鼓被彻底毁灭。公元前507年秋,鲜虞出兵晋国平中,大败晋军,俘虏晋国勇士观虎,报了晋灭肥、鼓,占领中人城的一箭之仇。公元前506年,鲜虞人在有险可守的中人城(今河北唐县西北粟山)建国。因中人城城中有山,故曰“中山”,这便是初期的中山国,中山之名始见于史书。


    墓葬所在地————平山县三汲乡。上世纪70年代,中山国的王陵被发掘后,绚烂的中山国终于呈现在考古学家面前了。雄伟的城墙,夯土厚度50多米,突显出中山国的辉煌繁盛。宏大的“山”字形大墓、豪华的车马坑、中山王三器新奇的葬船坑、华美的青铜器……出土的器物繁多华美奇崛,令世人震惊不已。在其两百多年的历史中,创造了堪称“中华辉煌”的灿烂文化。比如构思拙朴、结体宏大的山字形礼器,显示出中山文化的粗犷线条。奇想巧变、设幻诡异的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虎噬鹿屏风座”、“双翼神兽”、“犀牛器座”等闪烁着铸造工艺的炫目华美。最令人惊喜的是“中山王三器”——大铜鼎、方壶、圆壶,上面刻满了长篇铭文,让今人看到了严整规矩、悠长秀丽、刀法洗炼的战国文字,其中铁足大铜鼎上刻铭469字,是国内已发现的战国时期字数最多的一篇铭文。
    中山国都城所在地————灵寿县故城村鲜虞国:《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5年北京》春秋时国名,战国时为中山国,国都故城,址在今河北省新乐县西南新市故城。(辞源1911页)。
    又辞源1822页灵寿注解:灵寿县名,属河北省。本战国中山国也。汉置县属恒山郡,明清置直 棣正定府。
    最近几年中山国考古报道不断,不时有重大发现
    中山王厝方壶——

    





    西二百五十里,曰白於之山,上多松柏,下多栎檀,其兽多?牛、羬羊,其鸟多鸮。洛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渭;夹水出于其阴,东流注于生水。
    洛水——北洛河也称洛河,古称洛水或北洛水,为黄河二级、渭河一级支流,陕西长度最大的河流。发源于陕西定边县白于山南麓的草梁山。河源分三支:西支为石涝川,中支为水泉沟,东支为乱石头川,在吴旗汇流后称为北洛河。
    北洛河走向图——

    


    白於之山——白于山


    西北三百里,曰申首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申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是多白玉。
    申水——在铜川有个申河湿地公园

    



    又西五十五里,曰泾谷之山。泾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渭,是多白金白玉
    泾河是渭河一级支流,也是黄河第一大支流渭河的第一大支流,即黄河二级支流。它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南源出于泾源县老龙潭,北源出于固原大湾镇,至平凉八里桥汇合,东流经平凉、泾川于杨家坪进入陕西长武县,再经政平、亭口、彬县、泾阳等,于高陵区崇皇街道办船张村注入渭河。 泾谷之山 既是六盘山东麓老龙潭一带山系。
    泾河流域——


    

    又西百二十里,曰刚山,多柒木,多【王雩】琈之玉。刚水出焉,北流注于渭。是多神【光鬼】 ,其状人面兽身,一足一手,其音如钦。
    又西二百里,至刚山之尾。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蛮蛮,其状鼠身而鳖首,其音如吠犬。

    这个刚山要注意,出自其上的刚水向北注于渭河,应该在渭水南岸,刚山之尾出的洛水是南洛水,也就是河南伊洛河的洛河。
    洛河,古称雒水,黄河右岸重要支流。因河南境内的伊河为重要支流,亦称伊洛河,此处不再赘述。

    我把刚水定为渭南沋河,刚山就是渭南南部秦岭山脉——天留山森林公园。
    沋河本来就有东西两个源头,东源头叫清水河,出自东南的玄象山,也就是郦道元所说的倒虎山,流经花园至史家村;西源头叫稠水河。《水经注》中记载:“沋水南出倒虎山(即玄象山)”,说明很早时先民就认识到了清水河是沋河的最远源头。


    我觉得这座山应该排在西次首经!!!!!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英鞮之山,上多漆木,下多金玉,鸟兽尽白。靼涴水出焉,而北流注于陵羊之泽。是多冉遗之鱼,鱼身蛇首六足,其目如观耳,食之使人不眯,可以御凶。
    又西三百里,曰中曲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雄黄、白玉及金。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曰驳,是食虎豹,可以御兵。有木焉,其状如棠,而员叶赤实,实大如木瓜,名曰杯木,食之多力。
    这两山不好判断!!

    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蝟毛,名曰穷奇,音如獆狗,是食人。濛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其中多黄贝;嬴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
    现在洋水 洋水又名洋溪河、西乡河。在陕西省南部。源出西乡县南星子山,北流经县东,合木马河北入汉水。《水经·沔水注》;“汉水又东,右会洋水,川流漫阔,广几里许。”

    渭南县古称下邽城,是不是和邽山有联系呢?如果有联系,此山也应该排在西次首经里!

    二十里,曰鸟鼠同穴之山,其上多白虎、白玉。渭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鳋鱼,其状如鱣鱼,动则其邑有大兵。滥水出于其西,西流往于汉水,多(上如下鱼)魮之鱼,其状如覆铫,鸟首而鱼翼,音如磬石之声,是生珠玉。
    这鸟鼠同穴之山是渭河之源,至今仍为同名。位于渭源县城西南 8 公里处,是渭水发源地,属西秦岭山脉的西延部分。从渭水发源地域的意义上来说,鸟鼠山还包括了渭水三源的其他山峰。也是古代从渭河进入洮河谷地的要道。
    看过自然地理节目的人对鸟鼠同穴应该不陌生,即使现代,在我国新疆,西藏地区也有鸟鼠同穴生活的现象,


    





    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其上多丹木,其叶如穀,其实大如爪,赤符而黑理,食之已瘅,可以御火。其阳多龟,其阴多玉。苕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砥励。有兽焉,其状马身而鸟翼,人面蛇尾,是好举人,名曰孰湖。有鸟焉,其状如鸮而人面,蜼身犬尾,其名自号也,见则其邑大旱。

    奄兹山或为——焉支山,中国名山。又称胭脂山、燕支山、删丹山、大黄山、青松山、瑞兽山[1] 。坐落在河西走廊峰腰地带的甘凉交界处,位于山丹县、永昌县交界。东西长约三十四公里,南北宽约二十公里。水草丰美,自古为天然优良牧场。是境内主要水源涵养林地。地势险要,异峰突起;为古今军事要地。南麓的大马营滩、大河坝滩,自汉朝以来为历代官马场,自古就有“甘凉咽喉”之称。武帝时,骠骑将军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县境东南大黄山)与匈奴战,斩首八千余级。
    西汉初期,游牧于河西走廊的匈奴族日益强大,对西汉王朝造成极大威胁。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山丹县境内置删丹、日勒两县,属张掖郡。元狩二年(前121年)春,以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领骑兵1万,出陇西(即临洮),渡临津关(青海循化黄河渡口),越祁连山,经大斗拔谷(即民乐县扁都口),入河西走廊,迅速占领匈奴的祁连城(民乐县永固城),与浑邪王战于焉支山,匈奴败走,霍去病乘胜“过焉支山千余里”,俘浑邪王太子和相国、都尉,获休屠王。祭天金人”。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武帝成宁四年(278年)鲜卑族秃发树机能部将若罗拔能等进占删丹,杀晋凉州刺史杨欣于丹岭(即山丹岭,焉支山)。
    焉支山-汉明长城遗址

    




    崦嵫-焉支-弇兹
    也有说崦嵫山在天水齐寿山,也有说弇兹氏发源地之山
    弇兹氏(yǎn zī shì):古代中国传说中最早的女首领。发明了用树皮搓绳技术。她发明的绳索有三种:单股的绳称作“玄”,两股合成的称作“兹”,三股合成的称作“索”(又作素)。后世之人则追尊她为女帝,又称玄女、玄帝、王素、素女、须女、帝弇兹等。弇兹氏的发源地在祁连山。






    从西次四经看。描述路线分四路:
    1、渭河入黄河处延黄河、北洛河相夹山系北上,至鄂尔多斯。
    2、延渭河谷地到泾河源头
    3、延渭河一直西行到奄兹山-鸟鼠山,乃至更远处焉支山
    4、下渭南,过秦岭,涉汉水进川。

    
    叮叮当 叮叮当

    各位走累了,咱先不捋山经了,说几个有意思的过吧


    海内西经: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参考湖南永州鬼崽岭遗址,九嶷山(苍梧之山),永州特产单竹,有地名单竹源,在鬼崽岭西,


    海内南经:瓯居海中。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 闽是厦门,金门岛, 瓯是温州永嘉,此地是东瓯之地,同时是越窑产地,最早的原始瓷发迹于越地,瓯是一种酒杯,原始瓷大件很难成型,小件相对好做,我分析之所以叫瓯是以为此地产瓯且进贡给中原。


    海内南经:桂林八树在番隅东 。番隅就是广州,南越国国都,考古有发现,根据瓯、越,番禺的排列顺序,桂林八树应该在番禺西,此处应是错记。


    海内南经: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在郁水南。郁水出湘陵南海。一曰相虑。
    郁水:是一水域,汉、魏、南北朝时期的郁水,首受温水及夜郎豚水,至今广州市入海,凡今广西的右江、郁江、得江及广东的西江皆称郁水。
    离耳国:是不是这样?


    
    



    雕题国:《礼记·王制》:“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郑玄注:“雕文,谓刻其肌以丹青湼之。”孔颖达疏:“雕谓刻也,题谓额也,谓以丹青雕刻其额。感觉贵州的简称黔可能也有纹面的意思。

    



    北朐国:擅长做腊肉的国家,以脯朐置者,左朐右末。——《礼记》朐:弯曲的腊肉。
    哈尼族、土家加族都擅长做腊肉,是放在阴凉处阴干的


    



    伯虑国:百越、雒越的讹译 是越南和我国京族的祖先。也许是百色的讹译——百色”由“博涩寨”演变而来,系壮语,意为山川塞口地形复杂的地方。一说系壮语“拍洗衣服的地方”之意。据传在鹅江与澄碧河汇合处,有一无底深潭,岸边有村庄,村女经常在此洗衣,因而得名。


    海内南经:枭阳国在北朐之西。其为人人面长唇,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手操管。
    海内经: 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唇蔽其面,因即逃也
    北山经:又北二百里,曰狱法之山。瀼泽之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泰泽。其中多?巢鱼,其状如鲤而鸡足,食之已疣。有兽焉,其状如犬而人面,善投,见人则笑,其名山犭军,其行如风,见则天下大风。
    这类动物可能是山魈 我国清代海南岛还有 山魈的传闻 称作长奶鬼。
    云南有倒脚仙,独脚五郎的传说 独脚可能是倒脚的讹译。应该就是山魈,缅甸也有山魈出没的记载。应该是大型的灵长类猴科动物。

    

    



    带大家看看贯胸国
    首先,我想说《山海经》并非什么奇书,或者是世界的地理、史前文明、更不是外星文明,从时代的背景考虑,《山海经》的作者们也没有超越他们的时代,他们仅仅是记录他们看到的和听到的故事,真的假的作者们自己也无从验证,因为很多内容基本是听别人说,或者从其他书中摘抄,加以想象,这些抄录的内容可能确实存在当时真实的记载,但是不断的被演绎,最终在汉晋时代被赋予了玄幻的色彩。
    在甲骨文中,只有大禹的记载,到了战国出现了三皇,到了秦代五帝完善了,到了汉代盘古也出来了。到了明清,我们中国开始知道上帝和耶稣了,在没有上帝耶稣的数千年里我们的祖先貌似生活的也不比西方差。
    现在说贯胸国:
    “穿胸民”,又叫“穿胸人”,亦称“贯匈”,“穿胸”或“贯匈氏”,其域称为“贯胸国”或“穿胸国”。有关其记载,可溯源于周、秦人所作的《山海经》。据此书《海外南经》载:“贯胸国在其东,其为人匈有窍”。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竹书纪年》亦载:“五十九年,贯匈氏来宾。”约同时期的《逸周书》载:“正西昆仑、狗国、鬼亲、枳己、阘耳、贯胸、雕题……请令以丹青……神龟为献。” 迄西汉前期,《淮南子·地形》则载:“自西南至东南方,(有)结胸民……交股民,不死民,穿胸民,反舌民。” 西汉焦赣在《易林》言:“穿胸狗邦,僵离旁脊。”南朝梁陆佐公(倕)的《石阙铭》载:“穿胸露顶之豪,箕坐椎髻之长,莫不援旗请斗,执锐争先。”可见早期关于“穿胸民”的记载,带有前人对早期族群认识的共同特征,即简略、怪异而又神秘。它反映了作为南方一支族群“穿胸民”的真实存在。
    我请问一句,这些书的作者去过贯胸国吗?很清楚,他们根本没去国,就是记载的传闻,那么为什么就说山海经的作者去过贯胸国呢?
    1989年孙致中开始就从西南少数民族习俗分析山海经就已经取得了很可喜的成绩,不过到了21世纪还是有人扯淡什么外星人,什么中东阿拉伯。美洲大洋洲的。
    我给你们看看直到现在还真正的贯胸国人——

    
    
    

    估计不少小伙子血脉喷张,没错,贯胸就是一种衣服。两片布简单一缝套上就当上衣了,这种衣服在几千年前太适合普通百姓制作和穿着了,两边透气,贯胸交襟。臆想的什么胸前穿一个窟窿,都21世纪了,科技昌明发达,当个武侠故事听听还行。
    同贯胸国一样,凿齿 黑齿(漆齿)这两个国家,同样是流传至今的先民风俗。当然在古代可能有多个部族有相同的习俗。黑齿在日本就有很浓厚的历史意义。有一个脑洞:徐福带去大童男童女是秦始皇征百越的战俘,随徐福到达了日本,徐福成了第一代天皇,而很多百越的风俗传到了日本,不但黑齿的习俗,日本包括传统舞蹈在内的很多风俗于西南少数民族很相像,这里不展开,感兴趣的请自己百度。
    傣族,基诺族都有黑齿的传统
    基诺族黑齿:

    

    布朗族黑齿

    

    再说凿齿:
    仡佬族 壮族 台湾高山族 等等很多民族都有凿齿的习俗
    1974年,在四川宜宾发掘出10具悬棺 尸骨,其中7具成人尸骨有6具都被打掉了两个上齿。白泥塘村民说,打牙的风俗是老祖先遗留下来的,是为了防止人染上瘴气后牙关紧闭灌不进汤药而毙命。这与 《新唐书》对古代西南一些民族风俗的记载完全吻合:“又有乌武僚,地多瘴毒,中者不能饮药,故自凿齿。”
    云南丘北县境内的僰人后裔,自称“锅泼”“僰族”,其他民族称他们“海巴族”“伯族”,1956年民族识别时,将其归入彝族白彝支系。目前,丘北境内共有僰人 1557户6894人,主要分布在官寨、舍得、双龙营、腻脚、树皮等6个乡(镇)20个村民委员会的44个自然村,其中纯僰人村寨19个,与其他民族杂居 的僰人村寨25个。
    在考察中专家发现,在当地“僰”与“白”的发音是相同的,但村民不会说白族话,服饰也与现代白族大相径庭。
    此前,2003年6月云南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曾来到白泥塘,对村民进行人体DNA检测,经过比对观测,发现明显带有百越民族的特征。这 一结论,似乎与僰人即今日白族之先民的观点相悖。关于古代僰人到底是今天哪个民族,在学界历来有多种观点并存。例如,中国现代民族学奠基人之一黄现璠先生 (1899—1982)研究认为:“僰即为濮,即越人,人们多叫为百濮、百越,唐朝前以俚獠著称……”另外,他在其多种撰著中,都明确认定僰人即属百越。
    台湾史前居民的拔牙习俗,见于大坌坑文化晚期的南关里东等11处遗址,出土的男女骨骸多数有凿齿拔牙现象,年代在距今4800年~4200年。
    据考古发现,凿齿拔牙习俗最先流行于海岱地区,是东夷人的习俗。最早的凿齿拔牙遗迹,见于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东贾柏村遗址北辛文化中期(距今6800年~6500年),15座墓葬的17具骨骸,20岁以上拔除侧门齿的有10具。东夷文明大汶口文化时期(距今6200年~4600年),华夏民族主体族群东夷人的凿齿拔牙习俗已十分盛行并逐渐向南、向西和西南流传。
    据说帝喾就是凿齿族人。
    看看河姆渡凿齿头骨——
    


    考古证明——恐怖的“鬼”方——不恐怖!
    《山海经·海内北经》:“ 鬼国 在 贰负之尸 北,为物人面而一目。”


    史载,鬼方是商周时居于我国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居匈奴北和康居北。其活动载于《汲冢周书》、《易经》、《山海经》、《古本竹书纪年》、《史记·殷本纪》和出土的《小盂鼎》及商周甲骨卜辞中。那时,漠南地区多次发生讨伐鬼方的大规模战争,甲骨卜辞载“鬼方易”,即鬼方向远方逃走或迁走。


    秦简《归藏》既济卦作蜷(上虫下):
    蜷(上虫下)曰:昔者殷王贞卜亓邦,尚毋有咎?而攴占巫咸。巫咸占之曰:不吉。蜷亓席,投之{亦谷}(谿)。蜷在北为牝……
    这一卦蔡运章先生释读得十分精到(见《中原文物》2005年第01期,蔡运章:秦简《寡》、《天》、《Juan》诸卦解诂——兼论《归藏易》的若干问题),《归藏》既济卦辞大意为:
    昔日商王占问他的邦国是否有咎害,因而让巫咸枚占,巫咸占断说:“不吉。因为蜷虫(鬼方)在蛀咬席子,应该把它扔到溪谷里去。蜷虫(鬼方)位于北方,为母……”

    有珠玉在前——
    
    
    

    氐国:
    《山海经·海内南经》:“ 氐人国 在 建木 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
    《山海经·海内经》中记载:“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
    《大荒西经》:“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郝懿行去:“互人国即《海内南经》氐人国,氐、互二字,盖以形近而讹,以俗氐正作互字也。”
    殷和西周,氐族尚未从羌族中分化出来。《尚书牧誓》提及商末期周率“蜀、羌、髳、微、卢、彭、濮人”伐商,有羌无氐。殷周甲骨卜辞中,虽已出现氐字,如在武丁时的卜辞“雀取氐马羌”、“牧氐羌、“氐羌刍五十”,等等,非族称。春秋战国时开始以氐作为族称
    春秋战国时期,陇山以东的戎人多被秦人征服。随着秦人的华夏化,他们也成了华夏的一部分。就在这时,“氐羌”出现在中国文献之中。除了前述《诗经·商颂》中所记载的“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外,《逸周书·王会》中也记载,一个远方异族“氐羌”以鸾鸟来向周王进献。在写成于战国末的《吕氏春秋》中,也有关于一个远方异族“氐羌”的记载:他们被掳后不担心被关进牢里,只担心死了尸体得不到火葬。同书中另一个记载则说,西方有些“无君”(不统于国君)的人群,其中之一便是“氐羌”。有火葬习俗的氐羌,也见于《荀子》一书中;类似的记载又见于《墨子》之书中,但这个火葬人群被认为是在秦之西的义渠,而非氐羌。《山海经·海内经》中记载:“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在此氏羌又成为一个人名。
    以上这些先秦文献,不同的篇章可能成于不同人之手,或成于不同时代。《商颂》写成于战国,争论较少。《逸周书·王会》中有义渠、楼烦、渠叟、匈奴、长沙等较晚的民族与地名概念出现,因此不会早于战国;同样的理由,《山海经·海内经》也不早于战国。《苟子·大略》篇,成于苟子的学生或汉代学者之手。《吕氏春秋》则毫无疑问成于战国末期。以上部分文献的完成年代可能还有争论,但所有这些作品大致能代表战国时人的思想。
    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攻武都,迁部分氐人至陕西汉中。 次年破张鲁,又徒汉中氐人至略阳(今甘肃天水)。两晋、十六国时,氐人曾建立“仇池”、“前秦”、“后凉”政权。魏晋以后氐人在与汉族的频繁接触中,转习农耕。在唐朝时代,一部分氐族人与吐蕃人相融合,而其余氐族则与汉族或其他民族相融合。民族学家认为现代的白马人的血缘和生活习惯算是氐族的后裔。
    白马藏族现今大部居在甘肃省文县铁楼白马藏乡白马峪河流域和四川省平武县、松潘县、九寨沟县境内,人口约一万八千人(2011年统计)。"白马"藏语意思为“藏兵” 的意思;史料的“白马”是古地名(今甘肃省文县白马峪河上游),
    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卷116):“自禽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榨都最大;自榨以东北,君长以什数月砒最大。其俗或土著,或移徙,在蜀之西。自丹肋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卷28下):“氐,夷种名也。氐之所居,故日氐道。
    2012年,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对白马人进行DNA研究后发现,白马人是东亚最古老的部族,其祖先应该来自氐人。2013年12月,央视科教频道播出纪录片《探秘东亚最古老的部族》,完整呈现了白马部族的完整历史和面貌。

    

    

    山海经·海内北经


    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



    ——倭国——
    倭这个字貌似就是伴随着日本而来的,当然最早的倭不是贬义词,而是顺从的意思
    而且倭作为国名是在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

    


    当时的日本列岛也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其上部落芸芸。
    《汉书·地理志》“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汉委奴国王《后汉书·东夷列传》“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绶。
    金印的出土非常偶然。在日本的江户时代,福冈市志贺岛上的一个农民在拓宽水路时,从一块大石下面发现了这颗金印。消息传到福冈城内,被当时一个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儒学家龟井得知,龟井马上写信给这个农民,愿用黄金十两买进。农民很奇怪,没有回信,龟井再次写信,出价一百两黄金。农民与村人商量,就上报了。金印就被当地的领主黑田付白金若干获得。这颗金印现陈列在福冈市博物馆,但博物馆没有说明它究竟是谁的,黑田的后裔说是暂时借给博物馆的。
    志贺岛位置

    



    多说一句:志贺岛还是元代远征日本的登陆地,志贺岛还有蒙古冢,埋葬元军阵亡将士。还立有张作霖的游览留言石碑。


    元征日本——弘安之役路线图


    



    由此判断 山海经记载的倭国 是九州岛福冈附近或者更大的古日本藩国。

    山海经·大荒南经》曰:“南海(巢湖)之外,赤水(长江)之西,流沙之东,有兽,左右有首,名曰?(足朮)踢。有三青兽相并,名曰双双。


    

    ①古本《山海经》插图之“并封”(?踢)。 ②殷墟妇好墓出土之玉鹰 。 ③、④凌家滩98M29号墓出土之双猪首玉鹰。玉鹰长8.4厘米,高3.5厘米,厚0.3厘米。如果鹰代表着传说中的猛禽“三青鸟”,那么这块玉代表的形象则是《山海经》所说的怪物“双双”。
    《山海经》中曾多次提到“前后有首”或“左右有首”的怪物,所谓“前后有首”,是指直着看而言,而“左右有首”是指横着看而言,总之说的是同样一件东西。《海外西经》说“并封前后有首”,《大荒西经》又说“屏蓬左右有首”,然而“并封”即是“屏蓬”,实为河伯之别名。及此处《大荒南经》所言之“?踢”,亦当是河伯的又一别称。《康熙字典》引《前汉书·扬雄传》谓?踢曰:“河灵矍踢”。“矍踢”就是“?踢”,而“河灵”即是河伯,河伯是猪,?踢又为双头之猪。

    “?踢”又与共工之子“术器”二字之发音极为相似,《路史》又作“术嚣”。故“器”字可能是“嚣”的误写。而“嚣”字本身又与“枭”同音。枭为猛禽,这正与“三青鸟”之说相合。术字,或作述、?。术字原指兽迹,后引伸作沿着兽迹追踪野兽,故术字又有“逐”字之义。考“术”字原来的象形,或不知其为何物,唯此字在金文中与“豕”字极相象,豕即是猪。果如此,则所谓术器、?踢等,原来指的是同一样东西,即“猪枭”也,也就是猪与鹰的组合。
    据今本《竹书纪年》记载:“七十八年,帝陟(颛顼死)。术器(?踢)作乱,辛侯灭之。”由此可知复归故土之后的术器,在颛顼死后不久,又被颛顼的侄子即后来的帝喾高辛氏所灭。





    少昊之国——郯庐断裂带


    先看一下记载中传说少昊的:少昊(约公元前2598年—约公元前2525年),赢姓,名挚。三皇五帝之一,中国神话中的五方上帝之一,又称白帝,又作少皞、少皓、少颢,史称青阳氏、金天氏、穷桑、云阳氏或朱宣,一说其为玄嚣,是黄帝长子。少昊是远古时代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同时也是早期东夷族的首领,定都穷桑。他被后人尊为五帝之一,也是华夏共祖之一,在神话中被尊为西方上帝。据记载其部族以鸟为图腾,在他的部落里诞生了原始的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之一。其嬴姓子孙分化出很多姓氏,如:张、嬴、己、尹、梁、桑、秦、谭、徐、黄、江、李、赵、萧、舒、修等。


    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


    我们一点一点的推:
    少昊是中国神话中的五方天帝之一被后人尊为帝,为五方天帝中的西方天帝。被其后代郯国尊为高祖(见于《春秋》),后人尊为帝。
    少昊集团在现郯城县、日照市一代起源,后西进,最终在曲阜建城(后代秦国、赵国起源少昊)


    先看看古郯国位置:

    

    谈到郯城就想到我国的一个著名的地质构造带——郯庐断裂带(具体内容不赘述)

    
    郯城县的地质公园:


    

    郯城县为古少昊之国。大壑就是郯庐断裂带上的沟壑,大并不是深的意思而是绵延长远。

    我认可人类同一起源说,但所谓的人类迁到东方又迁回非洲,又迁回东方的说法我不认可,人类历史的主流应该是从非洲走向世界各个角落。


    所谓什么山海经埃及说,中东说,非洲说,世界说,我又坚决反对,书上那么多的地理历史名词在现时中的华夏大地一一对应,却偏偏要信口开河哗众取宠的编一些美洲、非洲、中亚的地理坐标。
    “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头。鲧妻士敬,士敬子曰炎融,生驩头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维宜芑苣,穋杨是食。有驩头之国。”

    鹳头国 就是企鹅国?难道不能是鸬鹚国?

    

    张弘之国:有人名曰张弘,在海上捕(b)鱼。海中有张弘之国,食鱼,使四鸟
    我认为是罾弘之国
    罾(zeng)

    

    或者是张罾之国。也就是一种普遍的捕鱼方式。

    玄股之国,与我国东北的赫哲族原始生活习惯非常相似,
    赫哲族穿鱼皮衣


    毛民国和白民之国一样都是貊人(包括逸周书中的发人)




    海外东经:


    玄股之国在其北。其为人衣鱼食(鸟区-欧音),使两鸟夹之。一曰在雨师妾北。

    

    毛民之国在其北,为人身生毛。一曰在玄股北。


    濊貊,是中国东北南部地区和汉四郡故地的古老的地区部族,又称貉、貉貊或藏貊。古文献称之为“亳人”或“发人”。濊貊是由濊人和貊人汇合而成,以农业城栅为特点,虽然曾经吸收了一部分游牧民族的成员,但主体还是不能算做游牧民族。


    濊貊族早在西周时代,就是周王朝的臣属国。春秋时期,齐桓公曾经发动过对濊貊的战争。战国时期,濊貊族从事农业和渔猎业,黍成为濊貊人的主要食粮。周代的濊貊族进入原始社会晚期,过著定居生活。后来在东北地区建立政权的夫余和高句丽,就是在融合濊貊等东北区域民族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貊人是生活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西北部的古老民族,又称藏貊,古文献称之为“白民”,“毫人”或“发人”。后与濊人汇合而成濊貊族,以农业城栅为特点,不同于游牧族。


    有人推测,貊其名可能因族人常穿戴貉皮衣冠得名。在先秦文献中。它比“濊貊”出现得既多且早,《尚书·武成》:“华夏蛮貊”。《诗经·大雅·韩奕》:“王锡韩侯,其追其貊”,貊人以松嫩平原为中心定居下来,其活动竹范围比较广阔,最南端在长城以北,与燕国为邻;东北部在辽河以东,与地方族相接。早在西周时代,就是周王朝的臣属国。春秋时期,齐桓公曾经发动过对其的战争。战国时期,从事农业和渔猎业,黍成为主要食粮。此时进入原始社会晚期,过著定居生活。后来在东北地区建立政权的夫余和高句丽,就是在融合濊貊等东北民族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关于貊族源头,有说法认为起源于中国山东省,后来周朝取代殷商,攻击黄河下游貊族,于是貊族向东北及朝鲜半岛迁徙。但是黄河中下游是华夏族的传统活动范围,华夏族及其继承者汉族的最重要族源皆是来自于黄河中下游地域。貊族既然是起源于黄河下游的古族,那么貊族语言应该与华夏族语言有很大共性,但是从朝鲜半岛居民语言来看,这种共性完全不存在。既然貊族是朝鲜半岛居民重要族源,而朝鲜半岛语言只是与阿尔泰语系更加接近,而与汉语几乎没有任何同源性质。可以看出貊族源于黄河下游的说法很不正确。事实上也没有任何考古证据以及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支持貊族源于黄河下游的说法战国末,散居东北各地的诸部逐渐有了夫余、高句骊、沃沮等新称,但汉代的中原人,有时仍用“貉人”或“貊”通称夫余、高句骊等;迁到朝鲜江原道一带者,直至汉魏时还仍用旧称,后人考证认为,今汉城以东的春川府一带为仍称“貊”的聚居地,并说春川北13里之昭阳江北岸为其都城所在;居今鸭绿江以西的一小支,汉籍中称之为“小水貊”(朝鲜古籍曰“梁貊”),以产名弓“貊弓”著称。战国前以狩猎和游牧为生,兼事捕鱼。战国中期其地“五谷不生,惟黍生之”,说明已有原始农业。汉代,沿用旧称的部落还主要从事渔猎业。汉魏以后,皆被高句骊兼并,极大部分融合入高句骊族。


    乘黄:

    逸周书中说“白民乘黄,乘黄者似骐,背有两角” 骐是一个中国汉字,读音为qí。形声,从马,其声。本义:青黑色有如棋盘格子纹的马。《战国策·赵策四》等均有相关记载。


    而乘黄在文献中也多有引证
    解释1.泛指良马。
    2.指御马。《资治通鉴·齐明帝永泰元年》:“(李彪)坐舆禁省,私取官材,辄驾乘黄,无所惮慑。” 胡三省 注:“乘黄,御马也。”
    3.四匹黄色的马。《诗·郑风·大叔于田》:“叔于田,乘乘黄。” 毛 传:“四马皆黄。”《礼记·杂记上》:“陈乘黄大路於中庭。” 孔颖达 疏:“陈四黄之马於大路之西。”
    4.传说中的神马简介:乘黄,又名飞黄。传说中的神马名。[2] 出处:《管子·小匡》:“地出乘黄。” 尹知章 注:“乘黄,神马也。

    带大家看看真正的乘黄
    我国的东北亚的亚种Rangifer tarandus phylarchus 驯鹿
    可以作为拉车使用。乘黄指的是四匹驯鹿拉的车。
    驯鹿肩部凸起。

    


    哈哈哈 这是欧洲驯鹿
    看看东亚驯鹿:

    
    

    乘黄背生两角并不是说背长两角,而是说驯鹿的一个种群特点,雌雄都长角!背字 应该是皆字!!!


    @木子yu1002 2019-03-01 06:56:19
    神话故事
    -----------------------------
    也有真实历史的有些可能夸张,需要拨开历史的丝茧找出本来的面目!
    @mach6 2019-03-01 07:49:25
    华山以西,怎么会是潼峪
    -----------------------------
    您的意见是对的,潼峪是在华山东侧,感谢提醒!
    又找到几种动物:
    海内南经: 旄马,其状如马,四节有毛。在巴蛇西北,

    东北挽马,当然现在的东北挽马是经过杂交了,不过这种蹄子上长长毛的马不少见,普氏野马,在冬季也在蹄子上有长毛。

    

    北海内有兽,其状如马,名曰騊駼。有兽焉,其名曰【马交】,状如白马,锯牙,食虎豹。有素兽焉,状如马,名曰蛩蛩。有青兽焉,状如虎,我曰罗罗。

    騊駼:青色马(黑色)-逸周书中有记载。

    


    【马交】:马状食肉动物,河南有驴面狼野兽传说。神农架有驴头狼的记载,
    驴头狼是传说生活在中国湖北省神农架的一种驴头狼身的怪物,体形和毛驴差不多,但有四支像狼的利爪。是一种食肉动物,在20世纪60年代,有不少人声称见过此种动物。不少生物学家认为驴头狼是史前动物沙犷,主要生活在距今450万至700万年的欧洲、亚洲以及非洲大陆上。

    有网友论证:——脱毛黑熊

    

    太形象了,基本锁定就是这个倒霉熊了!

    不过【马交】是白色的。
    我只能分析是不是白化的脱毛黑熊?嘎嘎嘎

    


    蛩蛩:野驴(蒙古野驴)


    

    驴在早期是皇家宠物的
    在我国,最早饲养毛驴的,是西北边疆一带的少数民族。到汉朝初期,才有少数毛驴进入内地,到达中原,成为上层人物的手中珍宝。汉初的陆贾在《新语》中,就将毛驴与琥珀、珊瑚、翠玉、珠玉并列为宝,可见其名贵的程度。上层人物爱驴,无非为了消遣。《后汉书》上记载一个士大夫的母亲,平日“喜驴鸣,常学之以娱乐”。汉灵帝心血来潮,在宫中“驾四白驴,躬身操辔,驱驰周旋,以为大乐”。魏文帝别出心裁,给王仲宣送葬时,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作驴鸣。”如此送葬,实为空前绝后。
    后来,毛驴渐渐增多,便走出皇宫深院,来到民间农舍,给劳动人民拉犁挽车,驴的社会地位,于是一落千丈。


    《山海经·海外北经》:“有青兽焉,状如虎,名曰罗罗。
    袁珂校注引吴任臣曰:“《骈雅》曰:‘青虎谓之罗罗。’今云南蛮人呼虎亦为罗罗,见《天中记》。”

    彝族。黑虎氏族是彝族的远古先民,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崇黑尚虎,即以黑虎为图腾,并且一直保持到现在。彝族人称虎为罗,在他们的姓氏中,常见的罗就表示他们是虎的后代。男人自称罗罗颇或罗颇,意思是雄虎;女人自称罗罗摩或罗摩,意思是雌虎。在彝族人聚居的地方,还有许多以“罗”称呼的山岗、水流和村寨,因为虎人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就应以虎来为其命名。生由虎神罗尼护佑,死后火葬还原为虎。彝族每年都要过虎节,日期从农历正月初八的接虎祖开始,到正月十五日的送虎祖结束 。事实上还有很多少数民族崇敬老虎,如白族、布依族、土家族等民族。
    罗罗:青色(黑色)的猫科动物-黑豹

    

    谈到彝族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和中原有很深渊源的民族!!!!

    山海经的“十日”与彝族的十月太阳历——
    编辑历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闻名世界的玛雅文化其精髓之一便是历法。以前,中国大部分地区都通行农历,但在我国的彝族,至今还保留着一种鲜为人知的古老历法——彝族十月太阳历。彝族十月太阳历以12属相回归纪日,3个属相周期为一个时段(月),即36日为一月,30个属相周为一年。1年10个月,360日,10个月终了,另加5日“过年日”,习称“过十月年”,全年为365天。每隔3年多加1天,即闰年(闰日),为366天。据考证,彝族的向天坟,其实就是古人用以观天象星斗的天文台,与彝族太阳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彝族十月太阳历是悠久神秘的古老历法,它与中国儒、道、阴阳学说有深厚的渊源关系,至今还有许多“密码”有待破译和研究。


    
    
    

    十日 是一种将一年分为十个月的太阳历法。彝族的太阳历起源应该很早,和山海经记载的十日或许有某种联系。
    十日 十二月可能是古时候流行的两种历法,以太阳运行将一年划分十日(十月)的,或以月亮圆缺划分十二月的。
    羲和可能就是对这两种历法的计算有重要贡献的大巫!

    十月太阳历有两种观测方法。一种是以观测太阳运动来确定冬夏。当太阳移动到最北点即夏至,移动到最南点即冬至,冬至前后过彝年。另一种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来确定寒暑。冬季(农历十二月)傍晚观测北斗柄正下指时为大寒,夏季(农历六月)傍晚北斗柄正上指时为大暑,大暑前后过火把节。同时,十月太阳历的观测与古代彝族的火葬场地“向天坟”有密切关系。彝族学者刘尧汉、卢央等人,在贵州威宁,云南楚雄、武定、弥渡,以及四川雷波等彝族地区,发现了众多的“向天坟”。据研究,这些各地彝族酋长、土司、贵族的火葬坟场,因坟顶有葫芦形的凹陷向天而得名。它一般都较高大,兼具古观象台或天文台的作用。


    例如,现存最大的一座是贵州威宁盐仓区古彝王的向天坟,呈大、中、小三圆台堆垒而成的金字塔形。墓基周长217.2米,直径70米,墓高47.3米,有台阶自基台、中台而达顶台。据考察,这座名为“直穆乌屈”(彝语“乌屈”为坟墓,“直穆”为王、酋长、首领之意)的向天坟,建在一座山上,正南有一个孤立的山峰,而东、西、北三面都只有比向天坟矮得多的小山。这样,坟南的山峰为向天坟附近唯一的突出标志物。根据南面山峰的高度,以及与向天坟之间的距离,冬至那天,日中时分的峰影正好投射在向天坟顶的“葫芦口”,因而成了测定冬至的场所。而向天坟北面是一片开阔地,夏天晚上,北斗星斗柄南指之时,又正好在坟顶的上面。就这样,世所罕见的向天坟,成了古代彝族的观象台、天文台。


    通过测量太阳运动的时间来定年月,观察星斗的方位来定节令的方法,使彝族十月太阳历法具有结构科学、形式简明、使用方便的优点。这样一种优秀的历法产生于我们中华大地,不仅是彝族人民的骄傲,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光荣。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


    彝历把一年分成10个月,每月36天,一年分5季,每季两个月为72天,这就是我国古代“36”、“72”这两个神奇数字的由来。


    彝历一年分为10个月,每月恒定36天。由于每月日数相等,不分大月、小月,便于使用和记忆。同时,由于彝历是根据北斗、太阳来定冬夏、明寒暑,便可把一年内各季节划分得十分准确。因此,民俗研究者称赞这种既整齐、准确,又简明、易记的彝历,是“文明的十月太阳历”。


    纪年 彝族十月太阳历的纪年不用数字,不用属相,而用的是“八方纪年”,即东方之年、东南方之年、南方之年、西南方之年、西方之年、西北方之年、北方之年、东北方之年。


    纪月 纪月的方法有两种。一种以10种动物纪月,即一月黑虎、二月水獭、三月鳄鱼、四月蟒蛇、五月穿山甲、六月麂子、七月岩羊、八月猿猴、九月黑豹和十月四脚蛇,所以十月历又称“十兽历”。另一种把一年分为5季,一季两个月,分别为土、铜、水、木、火;一季分公母,分别为一月土公,二月土母,三月铜公,四月铜母,五月水公,六月水母,七月木公,八月木母,九月火公,十月火母。


    纪日 与中国传统的阴历不同,十月太阳历既不用初一、初二、初三等序数纪日,也不用甲子、乙丑、丙寅一类的干支纪日,而是用十二属相纪日。但崇虎的彝族的属相顺序不是鼠、牛、虎、兔……而是把虎放在首位,以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为序来纪日。


    十月太阳历以3个属相周36日为一个月;每轮回30个属相周360日为一年。10个月终了,另外5天(或6天)为“过年日”。平年为5天,每隔四年的闰年为6天。这样4年平均为365.25天,与回归年(太阳年)365.2422日相近。


    十月太阳历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关系。仅以数字而言,“36”与“72”,常见于经、史、子、集,是中国传统中常用的成数。例如,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兵法韬略有“三十六计”等等。关于这些成数的来源,过去曾有过种种解释,但都未能令人信服。然而,若用十月太阳历去解释,便可说明――这些都是源于太阳历的一年10个月,一月36天,一季两个月72天。



    还有更厉害的!!!!!!
    1986年,著名民俗学者,知名的刘尧汉教授在云南楚雄武定县考察到了彝族更为古老的、大约有上万年历史的一种十八月历法。那就是:一个月20天,一年18个月360天,另加5天祭祀日,全年365天。1991年3月,刘尧汉又从楚雄大姚县昙华山乡全面获知十八月历的内容:十八月历中的18个月各有专名,一个月中的20天也各有专名。

    十八月历法目前在科学性上意义不大,但在文化人类学上却有着重大意义。在这之前,世界上只知美洲墨西哥发现有玛雅人创立的十八月历法,中国人写的世界通史上也有记载,认为是美洲两大古老文明的标志之一。玛雅十八月历一年18个月及每月20天也各有专名,这些专名的具体名称与彝族十八月历虽不相同,但日期却是一样的,而且中美洲秘鲁文明古国印加帝国也分别有十八月历和十月历这两种历法。


    玛雅哈布历(Haab)

    

    是玛雅的阳历,由每月二十天的十八个月,加上年末五日称为Wayeb(或在16世纪的正字法中为 Uayeb)的“无名日”所组成。人类学教授Victoria Bricker在其著作中(1982)估计,哈布历的首度使用约在西元前550年左右某个冬至开始的时候。
    哈布历是农民历的基础,每个月的月名是以季节及农作事件作为命名的依据。如第十三个月(Mak)指的是雨季结束、第十四个月(K'ank'in)意为秋天成熟的作物。
    现为人所知的哈布历月名是以殖民时期的尤卡坦玛雅语表示,源自16世纪所抄写的资料(尤其来自迪亚哥·德·兰达Diego de Landa主教以及像是秋玛叶尔区(Chumayel)的契伦巴伦Chilam Balam等书籍)。 而前哥伦布时期玛雅碑文中的哈布历字符经过语音要素分析之后,显示了这些20天期的月名会随着不同的时代、区域有着大幅度的变动,反映出在西班牙纪录之前古典、后古典时期各种语言、用法之间的不同。
    玛雅文化、古印加帝国的开创者是亚洲中国居住在金沙江两岸的彝族先民?
    古人的文化交流还真是厉害啊!!

    列姑射在海河州中。
    射姑国在海中,属列姑射。西南,山环之。
    大蟹在海中。
    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
    大鯾居海中。
    明组邑居海中。
    蓬莱山在海中。大人之市在海中。




    列姑射——库页岛
    对于库页岛,俄罗斯称为“萨哈林岛”。该岛的俄译名“萨哈林岛”这个名称来自于满语:sahaliyan ula angga hada(黑龙江嘴顶),俄文音译为Сахалин(萨哈林),皆是满语“黑”的意思。库页岛的满语名称“萨哈林安喀豁达”,意即是“黑河口岛”。库页岛在中国唐代称“窟说”(说字音悦)、“屈设”、“莫曳皆”或“库页”(因为库页二字是同属于黑龙江下游,直接受到唐朝控制的黑水靺鞨对于岛上的费雅喀人的称呼,因而唐朝沿用了这种说法),元代称“骨嵬”,明代称“苦夷”或“苦兀”,清代称“库叶”、“库野”或“库页”,其实这些称法都是对同一个词语的不同音译。因该岛处于黑龙江口的位置,故中国历史上还曾称其为“黑龙屿”。在阿伊努语中,该岛称为“kamuy kar put ya mosir”,此名称的含义为“神在河口创造的岛”。
    西汉初年,中国中原地区对库页岛的地理情况有了粗略的了 解。史书记载至少在晋代,中国中原地区清楚知晓库页岛是黑龙江口外的海中岛屿。岛上最早的人类生活遗迹已经距今三四千年之久,且这些居民的人种和文化习俗上与与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以东类似。在库页岛上发掘出了隋(581-618)、唐(618-907)和宋(960-1279)时期的玻璃珠和耳环,辽(907-1125)、金(1115-1234)时期的铜钟,这些工艺品是岛上居民及其在大陆上的同宗从中国内地交换带回的。 [4-6] 10世纪时,辽朝政府的五国部节度使管辖着库页岛。12世纪时,库页岛处于金朝政府管辖之下。直到清末,被沙俄占领。

    

    介绍个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尼夫赫人(古靺鞨人?)
    尼夫赫人(俄文:Нивхи),旧称“吉利亚克人”,是西伯利亚东南地区原住民族,分布於黑龙江下游至入海口以及库页岛北部,即今俄罗斯联邦的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和萨哈林州。这一地区多为稀疏针叶林带,夏季温和,冬季寒冷多雪,尼夫赫人长期以捕鱼、狩猎、养犬为生,夏季居於沿海,冬季则迁至内陆。实际上,几十年来,科学文献中一直在探讨尼夫赫人族源问题。但是,直到上一世纪中叶,关于黑龙江和库页岛居民的报导材料十分零散的猜测。 十九世纪中叶,几·H·什连克注意到了尼夫赫语的孤立状况:“从语言上看,吉利亚克人无论同自己的邻人、阿伊努人或各通古斯部落,还是同西伯利亚、东北亚和西北美洲的任何一个民族,都没有亲缘关系。” 这一情况使什连克把尼夫赫人归人古亚细亚民族群,这个民族群最初是由他从历史地理角度划分出来的。什连克推测,尼夫赫人过去曾经居住在亚洲的广大地区,后来,由于受到更强大的民族的压力,他们被迫收缩,甚至从大陆迁往库页岛。
    有人认为中国史籍对尼夫赫人早有记载。唐代 靺鞨有郡利部,朝廷设黑水府治其地。后 渤海国兴盛,降伏靺鞨[7]。辽代称其部为阿里眉属 五国部。金代称之为 吉里迷,元代作吉里迷、乞烈宾、吉烈灭,清代则定名为 费雅喀。 阿伊努人叫他们尼古奔或史 米伦格。有人说他们是唐代的 流鬼国。
    尼夫赫人

    



    很多操着不同语言的黄种人民族生活在西伯利亚地区——布里亚特人、鞑靼人、楚科奇人、图瓦人、科利亚克等等等等.........




    射姑国——北海道
    在日本北海道的小樽市, 有一个以古代文字而著名的`手宫洞窟'.洞窟在手宫公园内, 故名之.洞窟的石壁上长1 米、宽2 米的地方刻满了一些线刻符号, 或人状, 或动物, 或鸟形.

    


    日本庆应2 年 (1866 年) 发现了此洞窟及石壁上的线刻.后来, 又发现了人类栖息的痕迹.明治11 年 (1878 年) 受聘於明治政府的英国教师约翰·米伦首次对洞窟作了考古调查, 他认为石刻上的线刻文字与北海道的古代文字相类似, 但更接近於中国古代文字.近百年来, 对这些线刻, 众说纷坛, 有人认为这是史前期的鸟兽画;有的认为是象形文字;有人主张横读, 有人主张竖写;有人根本否定是遗物, 认为系后人伪造.
    1950 年在北海道后志海岸的忍路、富冈和泊等地又陆续发掘出同样线刻石片, 特别是小樽市的余市发现了新的岩壁雕刻, 使人们对手宫壁刻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否定也壁刻系伪作的说法, 研究者大致都认为这是与战争有关的文字, 记录着战斗、死亡、葬祭, 或者就是墓标, 有的学者认为洞窟本为神圣祭场, 其文字与野蛮时代的渔猎生活、宗教巫术有紧密关系.
    关於手宫洞窟文字究竟是什么民族刻写的, 主要有三种说法: 第一是人类学家、考古学家鸟居龙藏主张的`突厥说'.他指出: 手宫壁雕不是绘画文字, 也非石器时代的作品或后人伪作.这些文字是一千几百年前的古突厥文或者汉字, 刻於日本奈良时代.鸟居还通过对当时北海道与肃慎人的频繁接触, 判定其作者就是使用突厥文的靺鞨人.
    第二是中目党的意见.他认为手宫文字更接近鄂伦春语, 但又与鄂伦春语有所不同, 属东通古斯语, 也就是乌苏里江地区使用的一种语言, 中目觉称之为靺鞨语.他根据通古斯族与土耳其交往中使用突厥文的史料记载, 认为手宫文字是用古突厥文写下的靺鞨语.中目觉还解读了手宫文字的内容.文曰: `我率部下, 渡大海, 战斗, 入此洞窟'.
    第三是朝枝文裕的中国古文字说.他认为手宫文字刻於殷商至春秋时代.译文为: `方舟, 未, 至, 旅, 帝入, 变血.'意即船队来而未达目的地, 至此设营、帝死, 葬入穴, 有变, 血祭之.朝枝考证`方舟'二字连写见於东周石鼓文, 故认为手宫文字刻於西周之前, 是大陆船队所留下的.以上三种说法虽有不同, 但都承认这些洞窟文字是从大陆或经由大陆的`外来民族'创作的, 而不是北海道当地居民阿奴人的作品, 这一看法是以一定史实作为根据的, 或者说有些旁证.日本的北海道与中国的最早联系, 以中国古史记载为依据, 当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发生了.在中国的文献中, 最早提到北海道的是成书於汉初的《山海经》, 称之为`毛民之国'或`毛人之国', 《山经海》也讲到古日本`倭'.从古地理学上看, 古代中国在如此久远的年代就能知道日本和北海道的存在也并非不可能.两万年以前, 即史前时期的后冰河时代, 中国和日本是以陆地相连的, 直到12000 至11000年前左右, 日本列岛才逐步形成, 北海道也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岛屿.《山海经》有关`倭'和`倭人'的记载, 极可能便是远古时期中国大陆和日本列岛自由往来的先辈们世代相闻的传说.
    1928 年7 月30 日, 《北海道新闻》、《北海时报》等报报道: 石狩町红叶山遗址发掘出1800 年前的漆弓.漆弓长1.20 米, 宽0.04 米, 有鲜艳朱红底色上的黑色图案花纹.考古学家江上波夫认为漆弓花纹式样酷似西伯利亚蒙古地区的风格, 再从同时出土的陶器、石器、骨珠等装饰品来看, 它们与中国大陆之间的文化联系相当明显.在此以前, 北海道有过类似漆弓的出土约19 张.阿奴族古来无漆, 也无使用漆的迹象, 因此, 一般的看法认为, 这些弓均为其他民族携来的.然而这些携弓带箭来到北海道的`北方民族'是些什么民族?

    明组邑——明组(阿伊努),邑(聚落)
    阿伊努人(阿伊努语:Ainu、苦夷),是日本北方的一个原住民族群,或译爱努人、爱奴人、阿衣奴人(元代、明代:骨嵬、苦夷和库野),是居住在库页岛和北海道、千岛群岛及堪察加的原住民。在阿伊努语中,“阿伊努”即“人”的意思。至今,很多阿伊努人都希望人们称谓他们为“ウタリ”(日语罗马拼音:Utari,阿伊努语中“伙伴”的意思)。在官方文献中,“阿伊努”和“乌塔利”此两种称呼都有。

    
    




    曾广泛分布于日本列岛。18世纪以前在坎察加,20世纪以前在库页岛南部、千岛群岛、本州北部也有分布,后被迫退缩至现在住地。 在十七至十八世纪,阿伊努族大部被消灭,人口逐渐减少,现仅存2.4万人(1980)。已与和族无别。




    陵鱼(丘陵一般的大鱼)——鲸


    不多做解释了。

    

    灰鲸

    

    抹香鲸


    

    座头鲸




    大鯾——翻车鱼

    

    翻车鱼(学名:Mola mola),又称翻车鲀、曼波鱼、头鱼,是硬骨鱼纲,翻车鲀科(Molidae)3种大洋鱼类的统称。分布于栖息于各热带、亚热带海洋。也见于温带或寒带海洋。中国沿海均产 [1]

    钉灵之国


    丁零部落之一敕勒人最早生活在贝加尔湖附近。在冒顿单于时臣属于匈奴。南迁入中原的敕勒被称为丁零。鲜卑人因北方的敕勒人使用车轮高大的车子,称之为高车。汉朝击溃北匈奴之后,敕勒的地域开始南移,与中原的汉人交往。秦汉时期,游牧于北海(贝加尔湖一带)。公元前200年左右,被匈奴征服。丁零和其他几个民族因不堪匈奴的掳掠和残酷压迫,曾联合起来对付匈奴。 [5-6] 汉宣帝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冬,丁零、乌桓、乌孙向匈奴进攻,沉重地打击了匈奴。神爵元年(前61)前后,丁零又几次袭击匈奴。公元1世纪中叶以后,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势力日趋衰微。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丁零和鲜卑、西域各族,与南匈奴一起,打败北匈奴,迫使北匈奴西迁。 [1] [5-6] 三国时,丁零有一部分仍在今贝加尔湖以南游牧,称北丁零;一部分迁徙至今新疆阿尔泰山和塔城一带,南与乌孙、车师,西南与康居为邻,称西丁零。西丁零胜兵6万,随水草游牧。还有一部分从东汉建武时就到了今甘肃河西走廊、宁夏一带游牧。两晋南北朝时,丁零有一部分南迁,逐渐与当地民族融合。 4世纪中叶,生活在阴山一带的人大都已鲜卑化。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齐时敕勒人的鲜卑语的牧歌,后被翻译成汉语。敕勒人在北魏时期大量参加鲜卑人、汉人的战争,其中大部和丁零人一起逐渐融入汉族。 [3-4] 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敕勒人和柔然人活动于中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在中原的丁零人曾建立翟魏政权。敕勒中北方的一部后来成为回纥,现代维吾尔族的祖先。公元4世纪末5世纪初,北魏九次发动对他们的战争,虏获六七十万人,置于漠南各地。公元5世纪末柔然在北魏打击下趋于衰落,最后灭于柔然。


    现代疑似丁零人后裔——
    涅涅茨人是俄罗斯原住民族群,人口有41302人(2002年之前)。多数居住在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和涅涅茨自治区,有本民族语言涅涅茨语。传统的涅涅茨人以驯养驯鹿为生,他们的驯鹿与马一样大。

    
    


    涅涅茨(Nenets,意为“人”)人,旧称萨莫迪人(Samoyeds,实为萨莫迪人一支)、涅涅茨人生吃鹿肉(Yuraks)。有历史揣测,涅涅茨人的族源可追溯到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的“丁零”人。中国汉代时游牧于萨彦岭地区。因战乱一批丁零人沿叶尼塞河向北迁移,到达北冰洋沿岸,其中一部分越过了乌拉尔山。他们吸收一部分当地居民的语言和文化成分,逐渐形成新的民族—萨莫迪人。涅涅茨人祖先住西伯利亚西南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涅涅茨人居住的地区全被俄国征服。


    疑似丁零人后裔雅库特人
    俄罗斯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雅库特共和国,部分散居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北部埃文基和泰梅尔民族区,以及马加丹、库页岛、黑龙江流域。属黄色人种西伯利亚类型。使用雅库特语,内分多种方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

    


    雅库特人是西伯利亚东部主要民族之一
    雅库特人,20世纪晚期约有38万人。17世纪时居住在勒那河中游河畔小片的地区,今已扩展到俄罗斯东北端整个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发源于贝加尔湖一带,中世纪(10世纪)时为防范布里亚特人北迁至北极圈一带至勒拿河、阿尔丹河、维柳伊河及雅库特共和国,那里也是全世界最冷的地方维科扬斯克(冬季时气温可降至摄氏-60度),他们有80个部落,各部落又有很多氏族。他们是高车后人,赶走了大多数通古斯人,融合了一部分鄂温克族与埃文人。一说他们是骨利干。骨利干即敕勒人部落之一,居安加拉河至贝加尔湖以南,分三姓。据记载,其地夏天几乎没有日落,出好马,先是东突厥臣下,后服薛延陀,曾向唐太宗贡马。唐先于其地设置玄阙州,662年尹余吾州。694年再贡马一次。后融入回纥汗国,另一部分成为雅库特人一族源(即是元代前的三姓豁里)。但是另外的资料则证明雅库特人的祖先来自南方,也有可能是匈奴人的后代,同大草原及阿尔泰山区的突厥语诸部落族源相近。萨哈人的早期历史很少传世,虽然叙述诗故事可追溯到公元10世纪。
    大家把心收一收,不用天南海北的继续想了,我们回到国内继续考察我们的山经,是不是到外面看了一圈心野了,国内的觉得没意思了?这次我们不走西山了,改走南山。

    先考察南次二经

    考据南次二经:
    1、区吴之山——
    此山是欧余山——“越王无疆封会稽,为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欧阳氏的起源之地。”
    传说:欧阳姓最早可追溯到夏朝。欧阳姓出自姒姓,夏君主姒少康封自己的庶子无余于会稽,到了越王无疆,被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封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他的子孙因而姓“欧”或“欧阳”。
    欧余山一名升山,在浙江湖州东郊10.5公里处,就是现在的升山村一带丘陵。又名欧亭台。

    


    2、浮玉之山——
    苕水出其阴,北流注于具区。
    具区:具区(ou),太湖之古称,另一古称为“震泽”,又名"五湖"、“笠泽”,是古代滨海湖的遗迹,位于江苏和浙江两省的交界处,长江三角洲的南部。大约在100万年前,太湖还是一个大海湾,后来逐渐与海隔绝,转入湖水淡化的过程,变成了内陆湖泊。
    《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南曰 扬州 ,其山镇曰 会稽 ,其泽薮曰 具区 。”
    《尔雅·释地》:“ 吴 越 之间有 具区 。”
    太湖湖泊面积2427.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为2338.1平方公里,湖岸线全长393.2公里。其西和西南侧为丘陵山地,东侧以平原及水网为主。
    太湖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属季风气候。太湖河港纵横,河口众多,有主要进出河流50余条。
    太湖水系呈由西向东泄泻之势,平均年出湖径流量为75亿立方米,蓄水量为44亿立方米。太湖岛屿众多,有50多个,其中18个岛屿有人居住。

    

    太湖日落

    


    苕水即苕溪——苕溪,在浙江省北部,浙江八大水系之一,是太湖流域的重要支流,,由于流域内沿河各地盛长芦苇,进入秋天,芦花飘散水上如飞雪,引人注目,当地居民称芦花为“苕”,故名苕溪。由东、西二苕溪组成,因两条溪大小相仿,又称姐妹溪。东西苕溪远在湖州城东汇合,经大钱口入太湖,兴建东苕溪导流工程后,两溪在湖州城西杭长桥汇合经长兜港、机坊港入太湖,太湖流域治理工程实施后,两溪在湖州市白雀塘桥汇合经长兜港注入太湖。苕溪干流长158公里,流域面积4576平方公里,河道落差779米,平均坡降4.9‰。东、西两苕水系在东部平原散作千港万湖,形成密集的河网湖群,天目山脉尾闾的青山翠峰在岸相映,构成这一地区特有的秀丽胜景,所谓“水逶迤而清深,山连属而秀拔”,即所谓“山水清远”。

    


    东苕溪,又名龙溪、仇溪、余不溪。上源由南、中、北三个支流组成,而以南苕溪为正源。南苕溪主流长76公里,流域面积1420平方公里,发源于天目山南麓临安临目马尖岗,自西向东流,经临安市的里畈、桥东、临天、青山和余杭区的余杭镇,自余杭镇折北而流,称东苕溪。东苕溪流至汤湾渡左汇中苕溪,至瓶窑左汇北苕溪,流至德清县城左纳余英溪。新中国成立后建东苕溪导流工程,自虎墩山沿导流经横山、鲍山,至湖州市西的杭长桥与西苕溪汇合。
    如此看浮玉之山就在东天目山。

    天目山:素有“大树华盖闻九州”之誉的天目山,地处浙江省杭州市西北部临安区境内,浙皖两省交界处,距杭州84公里,在杭州至黄山黄金旅游线中段。主峰仙人顶海拔1506米。古名浮玉山,“天目”之名始于汉,有东西两峰,顶上各有一池,长年不枯,故名。

    

    东天目山天池

    


    西天目山天池

    


    世界唯一天目铁木生长地——天目山
    天目山铁木纪录性质: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纪录纪录来源:中国世界纪录协会纪录详细:世界唯一天目铁木生长地——天目山

    

    中文名:天目铁木 拉丁名:Ostrya rehderiana Chun 中文科名:桦木科濒危种。天目铁木分布极窄,数量极少。仅产浙江西天目山,目前只残存5株,损伤严重,其中胸径达1米的大树主干顶稍已断,另高达18--21米的4株,其中下部侧枝几乎全部砍掉,生境受到破坏,更新能力很弱,幼苗极少,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将有灭绝的危险。而且,全世界仅存不到10棵!西天目山已建立自然保护区,对本种的保护较为重视,在生于路旁易破坏的大树周围筑有石墙磡。应严禁人畜践踏,让其天然繁殖,并加强采种、育苗,扩大种植。杭州植物园、浙江农林大学已引种栽培。2009年,天目山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唯一天目铁木生长地。天目山创造或打破了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3、成山
    (浮玉之山)又东五百里,曰成山,四方而三坛,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左丹右上隹右下又。外门内豕水出焉,而南流注于上虎头下乎勺,其中多黄金。
    这不就是名震中外的——良渚古城吗?


    

    良渚古城(公元前3300年——2300年)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内 ,是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一个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所在。
    良渚古城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在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发现之前,是中国最大的史前城址,一直被誉为“中华第一城”。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距今已经有4700至5100年。 2018年1月26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致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推荐“良渚古城遗址”作为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古城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东西长1500——1700米,南北长1800——1900米,总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城墙底部铺垫石块作为基础,宽度40——60米,基础以上用较纯净的黄土堆筑,部分地段地表以上还残留4米多高城墙。共发现六座水门。城市的普通居民住在城的外围,贵族住在城中央的30万平方米的莫角山土台上。良渚古城的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东苕溪和良渚港分别由城的南北两侧向东流过,凤山和雉山两个自然的小山,分别被利用到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良渚古城中部位置发现了世界同期最大的土台——莫角山巨型台址和中国新石器时代末期最高等级墓葬——反山墓地,在城外北偏东五公里处发现了著名的瑶山墓地,曾出土大批最高等级的良渚文化玉琮、玉壁等礼器。有人从田野考古学角度判断,良渚古国的“首都”应该就在这里。

    


    良渚古城四方三坛不言而预。就是大小莫角山和乌龟山
    莫角山遗址——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670米,南北宽450米,面积30余万平方米,最高处1.2米,土层厚达10.2米。现可见人工堆筑的3个土墩,呈三足鼎立之势。西北为小莫角山,东西100米,南北60米,相对高度约5米;东北大莫角山,东西180米,南北110米,相对高度约6米;西南的乌龟山形若龟背,东西80米,南北60米,相对高度约8米。

    

    再来慢慢欣赏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
    
    

    
    
    
    
    
    
    
    
    

    南次二经之三


    4、会稽之山
    会稽山,大名鼎鼎。
    会稽山,亦称茅山、亩山,位于浙江绍兴北部平原南部,跨越柯桥区、越城区、诸暨市、新昌县、嵊州市、上虞区等地,主峰在嵊州市西北。会稽山占地5平方公里,以大禹陵、百鸟乐园、香炉峰、大香林等景区为主要景观。会稽山文化积淀深厚。景区内有大禹陵,炉峰禅寺等名胜古迹,最高峰为香炉峰。1998年始,投资两亿多元人民币,相继建成了国内鸟类饲养品种和数量最多的百鸟乐园及水中树景、九龙坛、祭禹广场等景点,景区达到了5平方公里。

    

    禹陵村是中国一个典型的守陵村,位于绍兴区东南6公里的会稽山麓,紧靠大禹陵。

    



    5、夷山、仆勾之山、咸阴之山

    印山越王大墓 的印山我怀疑就是咸阴山


    

    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兰亭镇里木栅村和绍兴县林场交界处,有一座特殊的小山,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300米,高约24米,因其平面略似方形,里面高耸似印,俗称“印山”,它四周为沟河所围,系修筑土墩时挖土所致。史书记载,古时这一带森林茂密,系伐木场地,这些砍伐木头的人,当时被人称为“木客”,因而印山在早期也叫“木客山”。有关专家认为,由于越语“木客”与“木栅”发音较近,这就是木栅村名的由来。

    

    很多专家猜测这就是越王允常墓





    越王勾践剑

    


    越王鹿郢(?-前458年),名鹿郢,一名与夷,又名于赐,《史记》上的名字是鼫与,春秋战国之际越国君主,在位6年(前463年-前458年)。越王勾践死后继承为君主,励精图治,带领越国成为一个大国,并任春秋列国的霸主。
    越王於赐即越王鼫与(公元前464年—前459年在位),他就是曾“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之子。
    越王於赐剑 ——

    




    越王不寿(?-前448年),名不寿,战国时越国君主,继鹿郢死后为君主,在位10年(前457年-前448年)。
    越王亓北古剑,又称“盲姑”剑、“不寿”剑,海南博物馆镇馆之宝

    



    越王朱勾(?——前411年),名朱勾,又名州勾或翁,战国时期越国君主,越王不寿之太子,朱勾是越王勾践之后国势最强、武功最为显赫的君王。
    越王朱勾在前414年、前413年,出兵并吞了滕国(今山东滕州)、郯国(今山东郯城)两小国,俘虏郯国君主鸪。前411年去世,在位37年,由太子翳即位。

    越王州句剑

    


    越王翳(?-前375年),名翳,又名不光或授,战国时越国君主,在位36年。越王翳在位期间,越国依然称霸中原;晚年内外局势恶化,霸业逐步衰败,被迫返回江南。
    近年来出土的越王青铜剑当中,又以越王翳在位时期所制作的数量最多。

    

    期待更多考古发现佐证。
    @木青林 2019-03-01 10:56:24
    支持楼主
    -----------------------------
    多谢多谢!希望你喜欢。更希望您提宝贵意见!
    6、再说句余山
    义乌市北与诸暨牌头镇、安华镇交界处有句乘山(勾嵊山),句乘山据称又叫句无山,《国语·越语上》说“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

    


    勾嵊山,系会稽山余脉,史称句无山、九乘山、句践山、勾乘山等,在我国历史上,唯有勾嵊山是一座两代君王(允常和勾践)建都的“王者之山”,无疑是一座历史名山 。勾嵊山,海拔660米,系会稽山余脉,史称句无山、九乘山、句践山、勾乘山等,方圆几十里,大部分坐落诸暨境内,主峰位于义乌最北边大陈镇红峰村。
    勾嵊山风光——

    


    此处还有一个春秋时期的遗址-王坟岗古遗址
    似乎这里才是真正的句余山!

    

    王坟岗越王坟

    

    7、柜山
    我把柜山定在了丽水市一带的山岭:白云森林公园,当然不一定准确,但是我认为濒临瓯江的丽水一线,应该是南次二经的起点。
    丽水及西边的松阳县盛产硫磺,
    而这一带还有两个文化遗址——好川文化遗址和老鼠山文化遗址
    好川墓地位于遂昌县三仁畲族自治乡好川村岭头岗。岭头岗是一相对高度31米的谷间低丘,岗顶相对平整,平面大致呈鞋底形,面积约5000平方米。站在岗顶,东迎日出,西送日落,向北可遥望海拔1700多米的白马山。东北距县城妙高镇约12公里。发源于好川上游约8公里的一条名为忠溪的溪水流经好川汇入松阴溪,地属瓯江水系。
    好川文化的的相对年代界定在良渚文化晚期至夏末商初。雀幕桥遗址深2.2米处木板C14测年BC2380±145(树轮校正值)数据可以作为好川墓地上限绝对年代的参考值。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商代起始年估定为公元前1600年。好川文化年代距今约4300~3700年。


    老鼠山史前文化遗址面积近万平米,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期的大型岗丘型聚落遗址。山顶是聚落的中心,山腰、山坡也均有遗存分布。它的发现是浙南温州地区先秦遗址考古的一个突破。
    好川遗址陶豆

    

    好川遗址窄刃刀
    

    8、尧光之山
    丽水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
    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开发历史悠久,遂昌金矿正式成立于1976年,是国家重点黄金生产企业,被誉为“江南第一金矿”。据宋史记载,在北宋元丰年间,就已经有人在遂昌采冶金银矿产,2011年,遂昌金矿又成为浙江省唯一的国家首批矿山公园。资源独特,既有黄金生产流水线,又有深邃幽长的矿洞,充满了诱惑与神秘;矿山历史悠久,拥有宋、明、清等时代诸多采矿遗址,留下许多疑团与传说,可形成旅游亮点;金矿地处亚热带季风区,奇峰秀水,林幽涧碧,自然条件优越。
    矿区金银开采历史悠久,历代迭经兴废。早在唐代上元(公元六七-六五)年间,已经有采冶活动。宋代设有永丰银场。明代永乐、宣德年间,成为全国最大的矿银产地。其探矿、采矿、冶炼技术长期居世界领先水平。

    
    


    丽水浙江龙

    


    发现在我国浙江省丽水市联城镇的上白垩统两头塘组(Liangtoutang Formation)地层,属名浙江龙(Zhejiangosaurus)指正型标本的产地是浙江省,种名丽水(lishuiensis)是因为丽水浙江龙发现在我国浙江省丽水市。


    9、长右之山
    雁荡山——
    雁荡山以山水奇秀闻名,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誉,史称中国“东南第一山” [1] ,主体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东北部海滨,小部在台州市温岭南境。雁荡山形成于一亿二千万年以前,是环太平洋大陆边缘火山带中一座日至纪流纹质破火地。
    雁荡山,又名雁岩、雁山。因山顶有湖,芦苇茂密,结草为荡,南归秋雁多宿于此,故名雁荡。

    
    
    雁荡山珍惜动物丰富,截至2014年,雁荡山共有白琵鹭、猕猴、斑羚、野山羊、玉带海雕、白鹤、大灵猫、云豹、穿山甲、画眉猫头鹰以及蛇类等野生动物分布。 矿产资源雁荡山矿产资源较丰富,经五十年的地质勘查,已发现各类矿产38种,矿产地350处,其中大型矿床8处,中型矿床11处,小型矿床29处,矿点122处,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18种。总的特点是以非金属矿产占主导地位,主要有明矾石、叶蜡石、花岗石、建筑石料、建筑用砂、伊利石、高岭土、长石、绢云母、黄铁矿、地热、矿泉水等矿产;金属矿产主要有铁、钛(金红石)、锰、铜、铅、锌、金、银、锡、钼和镓、锗等,多数规模较小,利用价值较小,仅钼、铜等有少量开采。


    10、瞿父之山
    我定在了义乌一带的山岭
    义乌古称“乌伤”
    春秋时属越国。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建县名乌伤,属会稽郡。传说秦时有个颜乌,事亲至孝,父死后负土筑坟,一群乌鸦衔土相助,结果乌鸦嘴喙皆伤,故称乌伤县。新莽时(公元9年)改县名乌孝。东汉建武初复称乌伤,曾为会稽西部都尉治。
    这个传说似乎和瞿父之名很有联系。暂时这么订吧。哈哈!
    11、鹿吴之山、漆吴之山

    鹿吴之山
    看到这三个有吴字的山不得不提春秋时的吴国——
    吴国(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473年),存在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姬姓诸侯国,也叫勾吴、工吴、攻吾、大吴、天吴、皇吴。吴国国境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吴国的核心。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在吴王阖闾、夫差时达到鼎盛。吴国鼎盛时灭亡淮夷、徐夷、州来、巢、钟离、钟吾、邗等一众东夷之国和楚国属国而疆域大为扩张,成为东南霸主。吴国还曾击败郯、胡、沈、陈、许、蔡、顿、鲁,柏举之战攻入楚都迫使楚国迁都,夫椒之战南服越,艾陵之战北败齐,黄池之会会盟晋。吴钩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骁勇善战、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吴国有季札通习中原礼乐。有孙武、伍子胥等名将,诞生《孙子兵法》,开凿邗沟(今京杭大运河)。出如火如荼、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典故。前473年,越王勾践复仇吞并吴国。

    在这里我想说一说吴王城
    很长时间,人们一直认为吴国的都城是苏州城,但是通过考古人员不断的探索发现,考证研究发现,苏州城墙没有春秋时代的根。同时太湖周边的一些古城的陆续发现,为探索吴国起源开辟了新的方向.....
    一、江苏苏州木渎古城遗址又称苏州木渎春秋城址,位于苏州市木渎镇、胥口镇穹隆山一带。大规模考古调查和发掘表明,木渎古城址呈不规则状,城墙大致沿盆地边缘分布。其中,南北两道城墙之间相距约6728米,城墙外侧均有护城河等水面遗存,古河道穿过城墙上的水门连通城内外。城内有小城1座,城内尚存的235处土墩包含有东周时期大型建筑基址。结合城址周边分布的大量两周时期聚落、墓葬、严山玉器窖藏等遗存。可以初步认定木渎古城是一座春秋晚期具有都邑性质的城址,规模大,等级高。 2010年被选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据《史记》等文献记载,东周时期,吴国曾建都于苏州一带。木渎古城的发现解开了苏州一带东周时期大规模、高等级聚落群的核心遗址在哪里的谜题,为春秋晚期吴国都城的探索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考古学证据。依据出土陶片特征、地层堆积关系和城墙等遗迹的结构特征,可以判断木渎古城建于春秋晚期。城址周边分布着大量两周时期的遗存,包括规模、等级不同的小城、遗址聚落,如鱼城、越城、张墓村遗址等,数量众多、等级不同的土墩墓与石室土墩墓,如真山、树山、阳宝山、鸡笼山大墓等,以及严山玉器窖藏、多批多地点零散出土的青铜器,等等。依据对考古调查和发掘的城墙、城门、护城河、建筑基址、手工业作坊遗址、一般居址、墓葬、窖藏等各类遗存的年代、等级和性质的研究及对由各类遗存所构成的聚落群的综合分析,可初步确认木渎古城是一座春秋晚期具有都邑性质的大型城址。

    二、淹城遗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中心城区湖塘镇大坝行政村,占地一千亩,考古确认为春秋时期所筑。
    淹城为何方人士所居?这个问题目前考古界尚无定论。查阅东汉《越绝书·吴地传》、北宋《太平寰宇记》的记载得知,常武地区在春秋吴国时称延陵,春秋晚期为吴王梦寿四子季札的食邑。季札因不满阖闾刺杀王僚篡位,立誓“终身不入吴”,遂在自己的封地延陵掘河筑城,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建起了一个“独立王国”,名之“淹城”,以示淹留至死之意。也有人推测,这里曾经有一个淹国,淹城为都城,但此说缺乏足够根据。

    
    



    淹城的最早历史文字记载是东汉袁康《越绝书—吴地传》:“毗陵县南城,故古淹君地也。东南大冢,淹君子女冢也,去县十八里,吴所葬。”常武地区,在春秋时称延陵,至汉改曰毗陵,春秋时期为吴王寿梦四子季扎的封邑。北宋《太平寰宇记》云:“常州府春秋时为吴国内地。”《史记》云:“吴公子季扎所据,是为延陵之邑。”吴为越所灭复属越,到战国时越为楚所灭复属楚,故《越绝书》谓之“淹君城”。清代《读史方舆纪要》云:“淹城,在(常州)府东南二十里,其城三重,壕垫深宽,周广十五 里。”除此之外,常武地区的一些地方志亦有零星的记载。

    三、江苏镇江丹阳葛城(吴文化)遗址,经勘探试掘,确认其为一座吴国城址.城址内分布有窖穴、房基、水井、水沟,城址外分布有土墩墓.遗址中出土有较丰富的陶器、石器、青铜器等吴文化遗物.通过对出土陶器分析,可将该文化遗存分为三期:早期为西周中晚期,中期为春秋前期,晚期为春秋后期,三者之间连续无缺环.经与江、浙、皖地区同类吴文化遗存对比,可推知丹阳葛城古城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延续使用时间最长、保存状况较为完好的吴国城址。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这附近还有孙家村吴国铸铜遗址,参与2016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四、苏无锡阖闾城遗址是1956年公布的江苏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位于无锡市和常州市交界处。遗址现存东城和西城两个小城,两城共一隔墙,两座小城的北墙已不存,南垣和隔墙皆保存较好。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最宽处约500米,原保护范围约0.5平方公里。阖闾城遗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城里村与无锡市滨湖区胡埭镇湖山村之间,为春秋时期城池遗址,是扼守太湖北部的军事站略要地。该城始建于周敬王六年 (公元前514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时间。城址呈长方形,城中段有残存城墙相隔,形成东西两个方形城区。东城较小,在无锡境内;西城较大,大部分在武进境内。城墙残高3-4米,墙基厚约20米,均系夯土筑成。城壕总长约4000米。发现陆门和水门、大型建筑群、护城河等遗迹。西城遗有练兵场和点将台,一土墩传为兵器库遗址。城东北胥山传为伍子胥屯兵处。遗址出土有新石器时代的夹砂陶、红陶和西周至春秋时期流行的曲折纹、回纹、菱形填线纹等几何形残陶片。为研究春秋晚期吴国历史和无锡的吴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1982年3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再说说吴王大墓——烟墩山土墩墓
    烟墩山土墩墓,是解放后在江苏省镇江市发掘的重要古代墓葬。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县大港镇东烟墩山南麓斜坡上60米方圆内。
    1954年考古发掘出土青铜器12件,随葬物主要是青铜礼器,有鼎、簋、鬲、盂、觥等,其中其中有一件“宜侯夨簋”,内有铭文126字,是我国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据著名学者郭沫若、唐兰考证,“宜侯夨簋”,主要记载了武王、成王伐商、赏赐之事,又是西周初年井田制与奴隶制的重要佐证。铭文中提到封给“宜侯”土地、人民和青铜器。“宜侯”即吴侯,其地在今镇江丹徒区。从而证实了史书中关于周人封吴的史实。出土文物----折觥其中“宜”的地望即今镇江、丹徒一带,证明镇江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三千年。
    宜侯夨(cè)簋(guǐ),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西周早期青铜器。宜侯夨簋于1954年6月在江苏镇江大港镇烟墩山出土,经修复成器。它在出土和修复过程中曾遭遇过三此伤害。

    
    



    惟四月辰在丁未,王省武王、成王伐商图,遂省东或(国)图。王卜于宜口土南。王令虞侯矢曰:〔迁侯於宜。锡〔〕鬯一卣、商瓒一口,彤弓一,彤矢百,旅弓十,旅矢千。锡土:厥川三百……,厥……百又……,厥宅邑三十又五,〔厥〕……百又四十。锡在宜王人〔十〕又七裏。锡奠七伯,厥〔庐〕〔千〕又五十夫。锡宜庶人六百又……六夫。宜侯大扬王休,作虞公父丁尊。

    插叙——————
    历史上的三个吴国与两个芮国
    众所周知,春秋末期,吴越争霸,吴国与越国争霸,吴王阖闾、吴王夫差、伍子胥、孙武,都是脍炙人口的英雄人物,至于吴国是从哪里来的,也是众所周知,周人的祖先公亶父,有三个儿子,太伯、仲雍、季历,公亶父看好三儿子季历,打算传位给他,于是,长子和次子让贤,离国而去,从陕西跑到江苏,建立了吴国,而三子季历,则继位掌管周国,后来,其子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其孙周武王,推翻了商纣王,建立了周王国。
    季历方面的历史没错,可是,太伯和仲雍,是跑到了江苏吗?当时,关中土地之肥沃,天下第一,而长江流域,则是荒凉落后之地,不要说长江,就是淮河一带,也很荒凉,而周人的势力,不要说在季历时期,就是在以后周王国时期,最多也就达到淮河、汉水一带,能一下子跑到长江流域吗?
    年代久远,记述发生混乱、模糊,也是可能的,真实的历史究竟是怎样的?从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一些线索。1954年,在江苏出土了宜侯夨簋(音CE,四声,GUI,三声),宜国在哪里?在河南洛阳一带,江苏吴国怎么会出土河南宜国的文物呢?
    由此问题发端,经过一番探索,还是可以得出答案的,关于吴国,大致的过程是这样的:
    太伯、仲雍,并非是一下子跑到遥远的江南的,在当时的条件下,那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当时的周国位于现在陕西岐山一带,太伯让贤,于是其父亲,公亶父,将他封到了岐山以西的宝鸡一带,亦即现在的宝鸡吴山一带,建立了吴国,即西吴,另一位让贤的仲雍,则被封到了山西一带,建立了另一个吴国,即北吴。在当时,吴虞通用,吴国即虞国。
    两个吴国,一东一西,这在周人,并不少见,后来他们还封了两个虢国,也是一东一西,一个在宝鸡,一个在洛阳以东的虎牢关一带。
    由两个吴国,又带出来两个芮国,东边的芮国,在现在的陕西韩城一带,2004年出土了大量芮国文物,其国以夫人芮姜和国君芮伯万的争斗而闻名;西边的芮国,则在现在宝鸡一带,现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芮姞簋(音JIE,二声,GUI,三声),是一个很有力的线索,这是与西边的芮国的夫人芮姞有关的青铜器文物。
    周文王时期,发生了著名的“虞芮争田而讼”的事件,这一组虞芮,就是宝鸡一带的吴国和芮国,如果是东边的那一组,则不合情理,东边的虞国和芮国,一个在山西,一个在关中,隔着黄河,风马牛不相及,有何可争呢?
    总结一下,分别有两组吴国、芮国、虢国,其中,西边的一组吴国、芮国、虢国,皆位于宝鸡一带,而东边的一组吴国、芮国、虢国,则分别位于山西南部、陕西东部、河南中部。
    宝鸡一带的吴国和芮国,延续到春秋时期,都被秦国吞并。
    周平王东迁时,西虢国随之迁徙到今河南三门峡一带,后来,与仲雍一系封于山西的虞国亦即北吴国搅合在一起,唇亡齿寒,春秋时期都被晋国吞并。
    关于第三个吴国亦即南吴,是这样的,早年间,仲雍系的虞国亦即北吴立国期间,分出一支,自山西南下河南,建立宜国,具体位置在现在河南宜阳一带,因他们是姬姓王族,因此得以在王室领地封得采邑。
    春秋初期,周王室混乱,宜国消亡,宜人继续南下,逃往长江流域,建立吴国,是为南吴,他们将他们在宜国的器物带到了吴国,这就是在吴国故地出土了宜国青铜器文物的原因。
    三个吴国的事迹,就说到这里,而两个芮国,还有些要说的,西边的那个芮国,已经说过了,不多说了,此处再说说东边的芮国,东边的芮国,以前史书上屡屡明确记载位于现在陕西大荔,可是2004年在陕西韩城出土的大量文物,却无可辩驳地证明芮国在韩城,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芮国发生了迁徙,这在先秦时期也是屡见不鲜的。
    还有一个问题,山西芮城是怎么回事?关于山西的芮城县,实际上与芮国无关,西周时,封王族于此,建立魏国,后来魏国被晋国所灭,晋国将其地封给大夫毕万,于是毕万的后代建立了又一个魏国,是为战国七雄之一。之所以这里成为芮城,始于南北朝时期北周在此建立芮城县。古汉语中,魏、芮两字读音接近,此即山西芮城的由来

    说了这么多,回头判定鹿吴、漆吴之山。
    我认为鹿吴之山在昆山。
    昆山、古名娄邑,春秋战国时期先属吴国,后属越国,继又归楚国。吴王寿梦曾在这里豢鹿狩猎,故又名鹿城。

    漆吴之山
    我认为很有可能就是木渎古城一带的山。


    当然,我说的只是猜测,但是区吴、鹿吴、漆吴。必然与吴文化息息相关。
    这南次二经竟然是吴越文化之地。令人感叹!

    最后放一下吴王世系和越王世系。冥想春秋争霸风云。。。。。
    当然下面世系也并不一定就完全正确!
    

    越王世系表(仅供参考)
    春秋时期
    越侯 无壬 前621—前591(中兴) 前621年迁都:嶕岘(义乌稠城)
    越侯 无译 前591—前565
    越侯 夫谭 前565—前538
    越王 允常 前538—前497(称王) 前538年迁都:勾嵊(诸暨牌头)
    越王 句践 前497—前494.2(战败)
    前491.3—前465.11(复国) 前490年迁都:平阳(绍兴平水)
    前489年迁都:会稽(绍兴越城)


    战国时期:
    (称霸) 前468年迁都:琅邪(山东诸城)
    越王 鹿郢 前465.11—前459
    越王 不寿 前459—前449
    越王 朱勾 前449—前412
    越王 翳 前412—前376.7(被杀)前379年迁都:姑苏(江苏苏州)
    越王 诸咎 前376.7—10(被杀)
    越王 错枝 前376.10—前375(被杀)
    越王 之侯 前375—前363(平定)
    越王 无颛 前363—前355
    越王 无强 前355—前333(战败)
    闽越王 玉 前333—前 (南退闽江)
    瓯越王 宰勋 前333—前 (南退瓯江)



    南次二经四个神兽


    1、狸力——柜山,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

    2、滑褢——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金。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蛰,其名曰滑褢,其音如斫木,见则县有大繇。




    狸力——我觉得很有可能是狗獾或者猪獾,有不少朋友说是土豚,不过土豚生活环境是稀树草原。猪獾目前在东南亚还有广泛分布。我觉得猪獾更适合狸力。
    放土豚和猪獾的图片。

    土豚

    

    猪獾

    

    貌似土豚更像狸力,也许当年有类似的动物生活在我国东南一代。


    至于滑褢-无论从发音还是描述上,都非常像獾,不过是那种獾?我订为狗獾


    

    至于冬季蛰伏?首先不知道那个年代 江南有没有冬天?其次,貌似獾类不冬眠,但是在冷的时候会蜗居在洞穴中一段时间


    狗獾(学名:Meles meles(Linnaeus,1758),是鼬科、狗獾属的一种动物。狗獾在鼬科中体形较大,肥壮,颈部粗短,四肢短健,尾短,体背褐色与白色或乳黄色混杂,四肢内侧黑棕色或淡棕色。狗獾一般在春、秋两季活动,性情凶猛,冬眠,挖洞而居,杂食性,每年繁殖一次,每胎2-5仔,栖息环境比较广泛,如森林、灌丛、田野、湖泊等各种生境,分布于亚欧大陆大多数地区。
    中国从内蒙、东北、华北直至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湖北、陕西、贵州和甘肃等省均有分布。


    3、神兽——鴸
    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鴸,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

    我认为就是广泛分布在我国的——红脚鸮

    

    红角鸮(学名:Otus scops):全长约20厘米。上体灰褐色(有棕栗色),有黑褐色虫蠹状细纹。面盘灰褐色,密布纤细黑纹;领圈淡棕色;耳羽基部棕色;头顶至背和翅覆羽杂以棕白色斑。飞羽大部黑褐色,尾羽灰褐,尾下覆羽白色。下体大部红褐至灰褐色,有暗褐色纤细横斑和黑褐色羽干纹。嘴暗绿色,先端近黄色。爪灰褐色。栖息于山地林间。以昆虫、鼠类、小鸟为食。筑巢于树洞中,每窝产卵多为4枚,白色。羽干纹似树皮。在大陆分布较广,为留鸟;台湾为旅鸟。属于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据说,今海南省儋州人,把猫头鹰称“鹘鴸 ”,还认为“鹘鴸”是不吉祥的鸟,它半夜叫啼时凶多吉少。
    看看上图的鹰爪是不是象人手呢?




    4、又东四百里曰洵山。其如多金,其阴多玉,有兽焉,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其名曰 【羊患】。洵水出焉,而南流注于阏之泽,其中多芘蠃。


    我觉得这个洵山是不是后人误排到南山经里的?暂且还是把它按照南山经的一座山研究吧。
    有人说【羊患】是高鼻羚羊

    

    确实很象没有嘴的样子,不过高鼻羚羊是群居性的动物,一般生活在中亚草原,不会在热带、亚热带的山林里出现。
    这里我想在介绍一种小动物,是不是也可能是一种思路呢?

    角蝉——长角的知了。

    


    下图是中华高冠角蝉

    

    角蝉(treehopper)同翅目角蝉科(Membracidae)昆虫,近2,600种。颜面垂直,前胸背板畸形扩展,越过头部向前形成一个棘,并向後盖过腹端。绿、蓝或古铜色,常有斑纹。角蝉是半翅目、蝉亚目、角蝉科的通称。小型至中型。单眼2个,位于复眼间。触角鬃状。前胸背极度发育,有各种畸形和突起,常盖住中胸或腹部。已知约有2500种,中国约有 150种。多为害木本植物,著名的有中华高冠角蝉。角蝉多具拟态,似植物的刺或突起。多数褐色或黑色,也有黄色或绿色的种类。有时有白色或红色的斑纹。
    知了的口器进化为管状,似乎也可以解释为无口。
    不可杀?解释为太多了杀不干净?哈哈哈。
    @屺芑 2019-03-01 12:10:57
    考证严谨,逻辑缜密,楼主下了不少功夫。辛苦……
    -----------------------------
    感谢鼓励!多多支持!
    各位观众,各位听众,到了枯燥时刻了!

    本导游现在给大家上个小课。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云:“《山海经》今所传本十八卷,记海内外山川神祗异物及祭祀所宜,以为禹、益作者固非,而谓因《楚辞》而造者亦未是;所载祠神之物多用糈(精米),与巫术合,盖古之巫书也,然秦汉人亦有增益。”

    今年来考古文物的大量出土和海外散失文物的陆续回归,随着一些出土先秦文献研究的深入,山海经作为一种研究历史的佐证功能越来越显著了。

    学术界前些年对海外流回的清华简真伪有过争论的争论,不过现在慢慢平息,其史料价值重大,但随着研究很多内容竟在山海经中有神似的记载,接下来我们一起戴上眼睛啃一啃战国早期楚国历史文献——《楚居》

    《楚居》是2008年7月入藏清华大学战国竹简(又称“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 63篇书中的一篇。其是公元前370年后的楚国史官所写,详细记载两千三百多年以前从楚祖到楚肃王之间,历代楚君楚王郢都的迁徙路线及楚国国名来源的一部楚国史书。
    我在网上找了一个比较好的清华简《楚居》简体字加标点版本:

    季连初降于隈山,抵于穴穷,前出于乔山。宅处爰波,逆上汌水,见盘庚之子,处于方山。女曰妣隹,秉兹律相,詈游四方,季连闻其有娉,从,及之盘,爰生盈伯、远仲,毓徜徉,先处于京宗。
    穴酓迟徙于京宗,爰得妣湛,逆流哉水,厥状聂耳,乃妻之,生侸叔、丽季,丽不从行,溃自胁出,妣湛宾于天,巫并赅其胁以楚,抵今曰楚人。至酓狂亦居京宗。
    至酓绎与屈紃,使鄀嗌卜徙于夷屯,为楩室,室既成,无以内之,乃窃鄀人之犝以祭,惧其主,夜而内尸,抵今曰夕,夕必夜。至酓支、酓旦、酓樊、及酓赐、酓渠尽居夷屯,酓渠徙居发渐。至酓艾、酓挚居发渐,酓挚徙居旁屽,至酓延自旁屽徙居乔多,至酓勇、及酓严、酓霜、及酓雪、及酓训、酓咢、及若敖酓义皆居乔多,若敖酓义徙居鄀,至焚冒酓帅自鄀徙居焚,至宵敖酓鹿自焚徙居宵。
    至武王酓彻自宵徙居免,焉始称王,祭祀致福,众不容于免,乃溃疆浧之陂而宇人,焉抵今曰郢。
    至文王自疆郢徙居湫郢,湫郢徙居樊郢,樊郢徙居为郢,为郢复徙居免郢,焉改名之曰福丘。至堵敖自福丘徙袭鄀郢,至成王自鄀郢徙袭湫郢,湫郢徙袭为郢,为郢徙居睽郢。至穆王自睽郢徙袭为郢。
    至庄王徙袭樊郢,樊郢徙居桐宫之北。若敖起祸,焉徙居蒸之野,蒸之野徙居鄢,鄢徙袭为郢。至共王、康王、嗣子王皆居为郢。
    至灵王自为郢徙居秦溪之上,以为处于章华之台。景平王即位犹居秦溪之上,至昭王自秦溪之上徙居美郢,美郢徙居鄂郢,鄂郢徙袭为郢。阖庐入郢,焉复徙居秦溪之上,秦溪之上复徙袭美郢。至献惠王自美郢徙袭为郢。
    白公起祸,焉徙袭湫郢,改为之焉曰肥遗,以为处于酉澫,酉澫徙居鄢郢,鄢郢徙居司吁。王太子以邦复于湫郢,王自司吁徙蔡,王太子自湫郢徙居疆郢,王自蔡复鄢。柬大王自疆郢徙居蓝郢,蓝郢徙居朋郢,朋郢复于?。王太子以邦居朋郢,以为处于并郢。至悼折王犹居朋郢。中谢起祸,焉徙袭肥遗,邦大瘠,焉徙居鄩郢。

    说明:
    现在网络上已有清华简《楚居》简体字版本流行,但都存在差异,还是有三五个字显示不了。本人试着整理出一份标准的楚居简体字版本,见上面结果。供大家参考。全篇646字都处于在普通电脑字库内,并尽量忠实于竹简原文。整理参考下面的资料。
    1,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李学勤等。
    对于竹简识读原文以下简称“竹简原文”,对整理者释文简称“整理者文”
    2,清华战国竹简_楚居?_笺疏,黄灵庚。
    以下简称“黄文”。
    3,网络上流行的现有简体字版本。
    以下简称:“网上文”。
    重点字说明(下面的字数以646字为序,不含标点符号)。
    第6字:隈(隈山)。网上文为隈。整理者定为【畏+阝,左右结构】,耳旁在右,该字无法显示。竹简原文小篆字形似为隈字,耳旁在左,故定为隈,忠于竹简原文。
    第40字:律(律相)。网上文为率。网上文系根据整理者文定为率,现根据黄文改成律,音律之意,两字读音相同。
    第42字:詈(詈游),网上文为詈。当游历的历讲。电脑字库有此字,故保留。
    第43字:游(詈游),网上文为胄。竹简原文为【由+曰,上下结构】,同胄完全是两个字,胄读作zhou,通用简体字库中无【由+曰,上下结构】。根据黄文定为游。
    第51字:娉(有娉),网上文为聘。竹简原文为【口+甹,左右结构】,整理者文为聘,现根据含义选定为娉。
    第55字:盘(及之盘),网上文为盘、或泮。理解有歧义,现尊重竹简原文,简体选定盘。
    第58字:盈(盈伯),网上文为【糹+呈,左右结构】。该字简体字库无,根据黄文定为盈。
    第62字:毓(毓徜徉),网上文为游。竹简原文为【女+?,左右结构】,参考整理着释文及黄文定为毓。
    第63字:徜(毓徜徉),网上文为徜。
    第64字:徉(毓徜徉),网上文为徉。以上两字竹简原文为【+口+長,上下结构】羊,理解有歧义,暂按徜徉选定。
    第80字:湛(妣湛),网上文为列、或厉。不知网上文的来历。竹简原文为【匚+炎+戈,左右结构】,根据黄文理解成戡、湛,选定湛。
    第83字:哉(哉水),网上文为载、或哉。对该字的分析存在很大的歧义,到底是指一条河流的名称(名词),还是表示乘载河水而去(动词)?这条河水在哪里?对全篇的理解、推演影响很大。保留竹简原文,哉字可正常显示。
    第111字:并(并赅),网上文为【并+戈,左右结构】。整理者文理解为并,合并、包裹之意,黄文理解成开,打开、划开之意。考虑到竹简原文并字部首,选定并。
    第112字:赅(并赅),网上文为赅、或該。竹简原文为賅,整理者文理解为該,以上并赅两字表示剖腹产后包裹母体之意。黄文读为刻,刻划、剖腹之意。按竹简原文选定赅。
    第136字:鄀(使鄀),网上文为若。鄀人、鄀郢统一为鄀。
    第144字:楩(楩室),网上文为便、或楩。按原文,保留楩。
    第177字:支(酓支),网上文为只。名从主人,现流行称熊(酓)艾,搞错了。参考黄文。
    第179字:旦(酓旦),网上文为【舟+旦,左右结构】,名从主人,简体字选取旦。
    第184字:赐(酓赐),网上文为杨或赐。名从主人。
    第199字:艾(酓艾),网上文为辥。参考黄文。
    第241字:义(酓义),网上文为仪、或义。名从主人。
    第257字:帅(酓帅),网上文为坎、或帅。名从主人。
    第277字:彻(酓彻),网上文为达、或通。名从主人。参考黄文。
    第282字:免(居免),网上文为大。按竹简原文。免同沔。
    第301字:陂(之陂),网上文为波。按整理者文选定陂。
    第353字:袭(徙袭),网上文为袭。黄文解读成依靠的依,无论袭还是依含义差别不大,故保留袭。
    第399字:桐(桐宫),网上文为同。参考黄文。
    第410字:蒸(蒸之野),网上文为承。参考黄文。
    第463字:秦(秦溪),网上文为秦、或乾。含义有争议,暂选定秦。
    第607字:?(复于?),网上文为【虘+阝,左右结构】。?音cuo,字库Unicode:U48DC。
    第620字:并(并郢),网上文为【并+戈+阝,左右结构】,无对应的简体字,取其部首,选定并


    接下来我将慢慢讲一讲楚居和山海经,怎么讲呢?我先想一想
    @格林强夫 2019-03-01 06:59
    
    ------------------------------
    @古树吧 2019-03-02 10:46:50
    这个能理解,那个干掉牙齿就不好了,毕竞对人体有坏处
    -----------------------------
    在中国,此俗的产生可溯源到6000余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最早产生于大汶口早期文化分布地区,后流行到中国东南部、黄河下游、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在越、僚、乌浒等古族中也长期流行。直至20世纪30、40年代,部分仡佬族、高山族仍行此俗。在世界其他地区,凿齿风还流行于东亚、东南亚、南北美洲、大洋洲、非洲东部和东南部等地的许多居民中。
    @奋斗的青春啊2019 2019-03-02 10:43:06
    哈哈,楼主你这天南地北的扯得挺远啊,不过好渊博的样子呢
    -----------------------------
    海经,大荒经部分 只能天南海北的论证一番,但也毕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我也是说出自己的意见,但更多的是,和大家分享一下各类文化轶事而已!
    @泉水泉泉 2019-03-02 11:27:57
    楼主讲的范围太宽了吧
    -----------------------------
    跟山海经刮边的就讲一点。
    @格林强夫 2019-03-01 11:28
    
    ------------------------------
    @古树吧 2019-03-02 11:31:25
    为什么福建南平附近有一台越王点兵台????我之前从南平去建阳时经过一个好像是越王点兵台的古建筑,那时侯就是在车上路过看到的,不怎么高大但是很漂亮的一个古建筑
    -----------------------------
    目前史书记载越国在战国时期被楚灭国,不过很多文化学者认为,越国并未被彻底灭国,而是南迁,后期有闽越,瓯越等部落联盟式国家存在。你说的越王台我不清楚。所以在网上查了一下,是汉代刘姓藩王闽越王时代的可能性最大!
    作为楼主,作为作者,作为导游,我有必要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提高读者的观感,我作了一个尝试!
    来吧我们一起来看看《楚居》和《山海经》

    

    

    

    

    
    试着用手机看了下,效果出奇的差,不知道大家什么感受?在没有得到大家的观感反馈之前我还是先按照之前的方式吧,发帖速度还能快点!哈哈

    季连—— 是芈姓的始祖,

    《诗经·商颂·殷武》:“挞彼殷武,奋伐荆楚。入其阻,裒荆之旅。有截其所,汤孙之绪。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殷武即殷王武丁,是商人赞颂武丁功绩的诗篇,从《殷武》所载来看,荆楚在商汤之时已臣服于商。

    武丁伐荆楚一事,亦见于甲骨文:”乙末[卜],贞:立事[于]南,右比[我],中比舆(举),左比曾。乙末卜,贞:立事[于南],右比我,[中]比舆(举),左比[曾]。十二月。“
    是说商王武丁亲临南方,指挥战争。我、曾、举均为商代方国,“比”则有联合、配合之义,学者经研究后认为,这两条卜辞所述,即武丁伐荆楚之事:商王武丁亲帅右、中、左三军,在我、举、曾三个方国的配合下征伐荆楚。
    商朝卜辞有“帚楚”,的记载,有人,就解释为“扫楚”,进而解释为“伐楚”,更有好事者,解释为“伐芈” 。
    甲骨文中有没有“芈”字,这是个学术界争论的问题
    因为甲骨文中不存在后来公认形态的芈字,只能猜测某个字为芈字的祖源
    但是我们也不能够把所有形状象“羊”的字,看成芈字
    比如羌字,华字,乖字等等
    比如“伐咩”、“获羌”这样的记载,是否能考证成伐芈获芈?值得商榷。帚字,这个字在甲骨文中出现了数百次之多,甲骨文中常借用为“妇”——“妇”的繁体字为(女帚),女为字形,帚为字声,殷商的“帚”、“妇”二字读音是一样的,甲骨文中的“帚”常表示一些特殊地位的妇女,如“帚好”、“帚(女井)”、“帚(女果)”、“帚(女女)”等,这些人物据统计有六七十位,甲骨文通称她们为“多妇”,今人称她们为商朝“诸妇”。诸妇在商朝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可以带兵打仗,死后可以享受祭祀。有人说,她们是商王的妻子,也有人反对,但是她们肯定是商朝统治阶层成员。 但是否可以解释为把女子嫁给芈楚呢?
    从楚居看,季连是和商通婚的,这个时代和甲骨文武丁征南,以及相关文献,武丁伐荆楚相对映。商族武丁时期由于对铜矿开采以及其他战略的需要,展开了宽展生存空间的对外战争,在对南方的战争中,与季连通婚,并将势力范围扩展到了江汉地区!


    继续《楚居》——
    穴酓迟徙于京宗,爰得妣湛,逆流哉水,厥状聂耳,乃妻之,生侸叔、丽季,丽不从行,溃自胁出,妣湛宾于天,巫并赅其胁以楚,抵今曰楚人。至酓狂亦居京宗。


    穴——鬻 酓——熊,至于为什么,不论证,自搜索!
    这段话中的“穴酓”就是楚国祭祀的三祖之一:鬻熊!他比季连晚到于京宗。他有个伟大的女性作为妻子,而且这个女性貌似是楚人之所以称之为“楚”的源头!
    鬻熊的妻子——妣湛,为鬻熊生了两个儿子,第二个是熊丽,生的时候难产!为了熊丽妣湛从肋部破开刨妇产生出熊丽,自己宾天殒命!巫师用楚草把她伤口缝合起来!
    这段太悲怆了央视拍的《楚国八百年》还是不错的,可以参考看看。
    伤感!

    对比我家小胖——
    


    楚人到熊狂的时候还在京宗!


    对照熊丽(季丽)之后的楚国先公,基本无误,字体书写差异造成一些区别。

    


    鬻(yù)熊,又称鬻熊子、鬻子,季连后裔,楚国开国君主熊绎曾祖父,鬻熊曾被历代帝王庙供奉为与吕尚并列的一起辅佐周文王的陪祀。
    商朝末年,鬻熊投奔周文王,据《史记》记载,鬻熊如同儿子般侍奉文王(“鬻熊子事文王”)。周成王时,周成王感念鬻熊的功劳而封其曾孙熊绎为子爵,楚国始建。(司马迁把穴熊当作鬻熊的后裔,通过考古材料,鬻熊就是穴熊,司马迁记错了!)
    鬻熊是周文王、商纣王同代应该是不争的史实了!距离季连时代怎么也有一百五六十年。差这么多年。史记记载——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150多年这不可能只有3代人。而且既然季连有了记载,季连以下世系理论上说应该也应有简单的记录才对。
    这段断代的记载,遗漏了哪些重要的信息?保留问题继续往下看《楚居》——


    ”至酓绎与屈紃,使鄀嗌卜徙于夷屯,为楩室,室既成,无以内之,乃窃鄀人之犝以祭,惧其主,夜而内尸,抵今曰夕,夕必夜。至酓支、酓旦、酓樊、及酓赐、酓渠尽居夷屯,“


    熊绎与屈紃时期 他们请鄀人鄀嗌占卜,根据占卜楚人迁徙到夷。在夷屯,他们建造了用于祭祀用的楩室,祭祀的屋子建好了,可是经济拮据、缺少祭品,于是就去偷当地鄀人的小牛来当祭品,又怕牛主人发现,只好在夜里偷偷地将小牛运入楩室并供奉起来。楩室是与祭祀有关的处所。怀疑“楩”应读为“燔”,《周礼·量人》注“肉炙也”,《说文》则作“燔”,云“宗廟火熟肉也”。燔室以肉奉祀,所以熊绎等偷了都人的无角牛。““夜而纳尸”,“尸”训为“陈”,是说到黑夜才将牛肉送陈燔室。这种夜祭的习俗,成为楚国特有的传统,称为“栾”。按战国时楚历建亥,亥月称“冬夕”,子月称“屈夕”,丑月称“援(或远)夕”,巳月称“夏夕”,“夕”字都可写作“柰”。”意即夕祭,而那几个月可能与举行“柰”祭有关。

    《楚居》载熊绎徙于夷屯,对照《楚世家》:
    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世家》又记楚武王云:“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可见周初已有楚号。周昭王南伐楚,不仅见于文献,也有许多青铜器铭文,是大家熟悉的。熊绎是成、康时人,故《左传》昭公十二年楚灵王说:“昔我先王熊绎与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昭王时的楚君当系熊绎的子辈,《楚居》称熊只,《世家》误为熊艾。不管怎样,其时楚都是在夷屯。这个夷屯对应了《楚世家》中的丹阳。这很重要!


    关于 熊绎与屈紃偷牛的记载真是大胆而朴实,没有为先人避讳。这个故事在《山海经》中似乎有影子。

    这还得从一个神兽说起——窫窳
    海内南经:窫窳龙首,居弱水中,在兕兕知人名之西,其状如龙首,食人
    海内西经: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窫窳
    海内西经: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窫窳,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缚两手,系之山上木。
    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

    上述窫窳(拼音:yà yǔ),与北山经的窥窳貌似名字是一致的。看到这个神兽,我觉得并没有什么奇怪的,龙首,居水中——

    

    亚洲野水牛!

    水牛这种动物要说凶悍,看过动物世界的朋友都不怀疑。窥窳是野水牛或者是养野水牛的人

    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则让我不解,结果多番考据看到一个考古发现:
    贰国古都城遗址在今湖北广水市吴店镇王子店村境内。古贰国 是汉阳诸姬之一是一个姬姓国。当然也有人说是赢姓、、皋陶之后,也有说是偃姓。贰字是国名!负或许就是贰国的人,再看负的古意:有抢劫钱财的意思。
    脑洞开三下——
    1、那么这个故事可以这么讲:贰国的强盗负和他的手下危,抢劫了帝(并不一定是三皇五帝之一)手下驯养水牛的人,帝很生气派人把他们抓了,施以刑罚。
    2、贰国国君和大臣负去偷偷杀了水牛,结果被帝发现,施以刑罚。
    3、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楚国灭贰国的借口,说是贰国国君和大臣杀了楚王的水牛群,楚王发兵灭了贰国,抓住了贰国贵族施以刑罚。

    看了楚居的记载我觉得贰负和危也许背了黑锅!

    

    还说楚居:熊绎与屈紃的夷屯——丹阳在哪?

    再往后的楚居因为涉及山海经的内容已经不多了,所以不在展开,掰开手指头再看看让我们迷惑的几个问题:
    1、季连是谁的后代?
    2、祝融是黄帝还是炎帝的后代?
    3、季连发祥地隈山到京宗都在哪里?
    4、季连-附沮到鬻熊断了150多年,这段断代的记载,遗漏了哪些重要的信息?
    5、熊绎与屈紃的夷屯——丹阳在哪?
    最后再增加一个问题——山海经能告诉我们什么?

    ————————————
    ————————————
    ————————————

    喝口水,接着写下去,突然河东狮吼——”再不上床就滚出去!“

    蛋蛋的。老子就是要强就不滚出去,上床——睡觉!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6-26 18:10:13  更:2021-06-26 18:41:55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