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论曹操(转载)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论曹操(转载)[第1页]

作者:安昊儒h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曹操作为封建社会中期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执行要前进、不要倒退,要统一、不要分裂的法家路线,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起了一定的进步作用。

    原栽于1975年1月8日《人民日报》的文章
    

    

    

    

    
    

    

    

    

    
    
    原栽于《历史研究》1975年第1期
    

    

    

    

    

    
    

    

    

    

    
    原栽于1974年8月2日《山西日报》
    

    

    

    

    
    

    

    

    

    
    原栽于1974年12月27日《甘肃日报》
    

    

    

    

    
    

    

    

    

    

    
    原栽于1975年第1期《历史研究》
    

    

    

    

    
    

    

    

    

    
    

    

    

    

    
    

    

    

    

    
    原栽于1974年12月8日《北京日报》
    

    

    

    

    
    原栽于1974年7月26日《解放日报》
    

    

    

    

    

    
    在中国历史上,曹操始终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千百年来,人们对他的评价可谓大相径庭,夸他的人,说他是“治世之能臣”;贬他的人,说他是“乱世之奸雄”。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曹操凭借其文治武功在三国群雄并起的时代,成为一位耀眼的明星,并照耀了无数后来者。鲁迅先生认为他“至少是一个英雄”,易中天教授则断言他是一个“可爱的奸雄”。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群雄并起。曹操虽生逢乱世,却能运筹帷幄,凭借超人的军事谋略南征北战,征张绣、讨袁术、伐吕布、克袁绍、征乌桓、平西凉,战功赫赫,为天下统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此外,他还为《孙子兵法》作注,并著有兵书十余万言。

    政治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表现出高超的政治智慧,在乱世中为自己找到了行动的法理依据。此外,他重视权力而非虚名,即使大权在握却至死不称帝,这是他护权的机变之道。比起袁术等人为一块玉玺争得你死我活,曹操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为了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曹操大力推行“屯田”制度,抑制土地兼并,兴修水利。这些有效的举措不仅使汉末的农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而且很多做法都被后世沿用。

    文采出众,是曹操的又一优势。他不但留下了《短歌行》、《观沧海》等名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而且影响了曹丕、曹植。父子三人闪耀当时文坛,更因文学成就被后人尊称为“三曹”。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操以诗言志,开创了一代文风。
    ……
    这就是曹操,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有热情、有魄力、有创意的政治改革家,一位敢于身先士卒、勇于挑战的军事家,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堪称文武全才。一代伟人毛泽东也对他赞叹不已,并留下了“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的诗句。

    曹操能在乱世中起家、崛起,而后成就一代霸业,必定有他的过人之处。这是他的魅力所在。

    从根本上说,曹操的成功得益于他的非凡胆量、果断性格、足智多谋和随机应变。步入仕途后,他在董卓手下谋事,却不甘心臣服于其淫威之下,果断地与各路诸侯一起讨伐董卓,这的确需要非凡的胆量。做任何事绝不拖泥带水,想到必行,这种做事风格是曹操打下江山的必要条件。

    曹操一生坎坷多变,有成就大业的野心和不懈奋斗的精神。有远大抱负的人,一般都会遇到很多不如意和考验。在很多时候,他们需要向现实暂且低头,积聚足够的力量后才能真正抬起。曹操善于根据形势衡量利弊、能屈能伸,勇于接受考验和历练,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最终成功地驾驭自己的人生。

    巨变时代要有成就大事的长远眼光。人生在世,凡目光短浅者,终究是走一步看一步,前途一片渺茫;有超前意识者,终会成为超越常人的成功人士。曹操雄才大略,纵观全局,在大事上不糊涂、小事上不松懈,一步步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成就了千古霸业。

    此外,曹操一生足智多谋、善于盘算,并且不喜形于色、不露一点痕迹,成为应对世事变幻的高段位“棋手”。曹操的雄才大略远在刘备、孙权之上,即使诸葛亮也无法超越。在很多时候,他具有狐狸的机警,又有老虎的威猛。为了实现人生目标,他可以无不用其极,显示了他性格中的凶狠本色。人们称曹操为“奸雄”,确有一定道理。

    成大事者,绝不能纸上谈兵,对任何事只停留在想法上而不付诸行动,只能是空中楼阁。想法的实现只能依靠果断踏实的行动。三国局势风云变幻,但无论面对胜局、败局,曹操都积极奋进、勇往直前。他对成功的理解就是不懈追求,在《龟虽寿》中他发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慨叹。这就是曹操给我们的启示。

    —————————《曹操何以成大事》作者李敬 自序
    年少不羁,大志天成

    动乱的东汉末年,对于千万黔首百姓来讲,是最糟的时代;但对于曹操来讲,却是大好时机。乱世,是孕育英雄的土壤,这样一个纷乱的时代给有抱负、有能力的英雄提供的发展机遇,是治世不可相比的。
    1.疏狂的少年时代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风云激荡的三国时代,正是这样一块孕育英雄的沃土,文武齐集,构成了后汉历史灿烂的星空。而在可举出的一长串人名中,有一人却备受争议,他的真实面貌正如他身后留下的七十二疑冢一样,犹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模糊不清,他就是曹操。

    中国的纪传体史书在为历史人物立传时,总喜欢从先祖说起,曹操也不例外。为了抬高“魏武帝”(曹丕篡汉后追封)的身价,后世史家给他附会了一个较为著名的先祖—西汉的开国功臣曹参。

    这显然是明知故错,因为曹操的本姓根本不是曹,而是夏侯,只是因为他父亲曹嵩被过继给大宦官曹腾做养子,才改姓曹。

    当代屎家一贯喜欢采用的手段,即便是就曹操的本姓夏侯而言,他们也可以把这个夏侯操的先祖附会给西汉另一位开国大将滕公夏侯婴(曹操的族中兄弟夏侯惇的先祖“相传”正是此人)。
    我们无意褒贬史家的这种笔法,只是想讲述这样一个事实,曹操的出身,明里是兴汉将相之后,而实际上仅仅是宦官之家。今天看来英雄不问出处,但在当时,出身问题确是个实实在在的大问题,很有可能成为政敌相互攻讦的口实之一。

    曹操一生中因为出身挨骂的例子就不胜枚举,最著名的就是官渡战前袁绍的笔杆子陈琳的那篇檄文,骂曹操的祖父曹腾是“饕餮放横,伤化虐民”,父亲曹嵩“乞丐携养,因赃假位”,相传这“千古一骂”还曾经治好了曹操的头疼病。

    曹操的出身不好,但家境很好。“养祖父”曹腾官至中常侍、大长秋,虽说是宦官出身,却做到了工资两千石(和九卿相同)的“省部级”高官。父亲更厉害,做到了三公之一的太尉,大汉朝廷的武装部队总司令。
    有人说这官是花巨资买来的,足见曹家绝对是富可敌国。有钱人往往就不是有闲人。曹总司令似乎除了拼命赚钱和做官之外,很少有时间管教家里这位曹公子。

    曹操也就和传统的纨绔子弟一样,顽劣异常,好勇斗狠,喜欢飞鹰走狗,四处游荡,什么都玩,什么都好,就是不好学习。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样的曹公子倒有不少年龄相当的好哥们儿,如袁绍、张邈等等。

    如果说1个淘气孩子惹的事是1的话,那么10个淘气孩子一起惹的事情绝对不会是10,可能是100或者1000。袁、曹这哥儿几个就是这样一群孩子。

    有一次,这哥儿几个去参加别人的婚礼,喝完喜酒没事干了,就想着来一出恶作剧“闹闹洞房”。婚宴刚结束,突然有人大喊:“有贼!”结果办婚宴这家人个个嫉恶如仇,呼呼啦啦连来道贺的带新郎全追出去抓贼了,但“贼”真正要偷的“东西”留在家里了。
    是什么呢?想想啊,新娘子穿着礼服、盖着盖头不能去抓贼啊!于是,曹操他们几个人轻而易举地就把新娘子偷了出来。眼看这一出调虎离山计就要完美成功,结果出事了,撤退路线没选好,天黑路窄,袁绍掉进了荆棘丛,出不来了。

    这可麻烦了,眼看被调走的“虎”马上就要杀回来了,可袁绍就是拽不出来,这会儿曹操可急了,进退两难,留这儿救袁绍吧,保不准让追兵给一锅端了;自己跑吧,仗义不仗义的先不说,看这袁绍可能不太仗义,他要被捕了估计不用上老虎凳就能把自己供出来。

    天才的灵感往往是一瞬间的,更可能出现在紧要关头,出于对袁绍的不信任,必须把他弄出来,凭外力看来是不行了,还得看他自己。于是乎曹操高喊:“偷儿在此!”这话可把袁绍吓坏了,“你个该死的曹阿瞒,不救我便罢,还想当污点证人出卖我”。这一使狠劲,袁绍出来了,看了曹操一眼,毕竟这位后来的袁大将军也不是笨人,顿时心领神会,俩人扔下新娘,撒腿跑了。
    年少轻狂,幸福时光,青少年时代的曹操,正是在偷新娘这种“激情燃烧的岁月”中一天天成长起来。

    《三国志》称年少的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这几句记载是中肯的,但之后的“时人未之奇也”就有待商榷了,这样的孩子肯定不是平常人啊!做贼时的调虎离山,天才的运筹家;撤退时的巧妙激将,卓越的谋略家;当然也是一个实干家。偷新娘这种事他说干就干,还是真敢干。这一切,都已有了撑持将倾大汉的那位奸雄的影子。

    有实干,也有巧干,就是不正干。这样一个曹操虽然饱受袁绍、袁术、张邈这些哥们儿的推崇和喜爱,但这样的孩子一定是不被家长容忍的。“高瞻远瞩”的家长们往往认为这样的孩子会走上歪路,必须马上把他拉回正轨,小树得砍,孩子得管,孩子的人生总要有人来扶正,曹家毕竟也是书香大族,管教曹操的人来了。

    这个人,就是曹操的叔父。父亲很忙没时间,叔父却总是时不时地对阿瞒敲打几句,并向兄长告状,年少不羁的曹操因此也对这位多管闲事的叔父怀恨在心。
    有一次,曹操装作口歪眼斜躺在床上。叔父看见了,赶忙跑去告诉他父亲曹嵩:“不好了,这孩子搞不好像是中风了!”可当父亲到来,却并未看见曹操有任何症状,大惑不解。曹操就趁此机会煽风点火,我这叔父历来看我是不顺眼的,您看这次……搞得曹操的父亲再也不相信叔父的“告状”了。

    这就是年少的曹操,放浪不羁,但却聪明异常。其实,小孩子先天的聪明自然是好的,但若无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也会变成一块无用的材料。小时候所谓的“坏孩子”长大也未必会一事无成,谁能想到放荡的少年曹操会成为后来的一代英豪呢。
    成功之道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俗话说,淘小子,出好的,淘丫头,出巧的。特别是男孩,他们的孩提时代都有即使是成名成家的艺术大家也难以望其项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些“力”多会表现为一些让家长们叫苦不迭的淘气、玩闹,乃至恶作剧,少年时代的曹操就是这样。但是,当家长忍无可忍的要因此大动干戈地教训孩子的时候,应该做一下这样的判断,孩子的淘气是不是超越了某些道德和行为的底线。

    如果没有,请勿动刀兵。因为创造力太可贵了,而在孩提时对此进行扼杀几乎是不可逆的。要知道:一旦上了生产线,出来的就只能是大路货,这就是小时候的乖孩子长大后往往没出息的原因。
    前面、以及接下来,转载作者:李敬《曹操何以成大事》。

    这本书比之前看到的,写曹操的书有水平多了,之前有的完全就是按照三国演义的剧情走,但三国演义毕竟不是真实的历史,又如何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呢?

    本书作者一看就是对于历史研究很透彻的人,对于三国演义中虚构的情节一一击破,例如东风不是孔明借的,草船借箭的主人公是孙权等等,看得我十分舒服,终于不用再因为(其他)作者的无脑而感到气愤。

    而且看这本书以后,刷新了我对曹孟德的认知,原来一个国家奸雄在最初也可以是一个爱国尽忠的能臣;原来一个看似顺风顺水的北方霸主最初也会受尽欺负;曹操生活在这样一个乱世,使他不得不奸诈,他若是像刘表刘璋那般软弱,怎么可能稳得住动摇的大汉江山?

    所以,治世不再,何来能臣?乱世当前,唯有做一名天下奸雄,何需伪君子,他只做真小人!

    
    特别逗,风马牛不相及的评论,也不知真傻还是装疯?总而言之,就是一个坏!


    
    还有就是,连屁都不知道是什么的在放屁,那就从屁眼子给塞回去!
    转载上传一篇文章,有的呢,是真不懂,装的懂,还有是懂一点,但是不专业,第三就是专职黑子喷壶。

    提出话题,积极参与,可能希望显示自己来得到认可和职业发薪认定吧
    

    

    

    

    

    
    

    

    

    

    

    
    

    

    

    

    

    
    

    

    

    

    

    
    

    

    

    

    

    
    

    

    

    

    

    

    
    

    

    

    

    

    
    毫无新意、毫无意义的一些烂梗,翻来覆去没完没了,“行业”创新精神,差到极致!
    书归正传,接上一回

    2.该露锋芒的时候,别隐藏

    该藏则藏,该露则露,一直以来被世人认为是处世的最高境界。做人最聪明的方法就是不要锋芒太露,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此,一旦你施展才华、大露锋芒就能够一举成名时,千万不要吝啬,应把所有的技能展现出来,使自己脱颖而出,此时他人再生嫉妒心也没有任何意义了。

    少年曹操因为顽劣异常,不治学业,因而“世人未之奇也”,没有太多人看好他,大家都认为这小子是曹家新上市的“垃圾股”。但也有一些人认为这样一个聪明异常的孩子一旦上道,将会是一支前途远大的“潜力股”。持这种观点的有两人,他们应该算是最早看出曹操具有千里马潜质的伯乐。
    一个是当时有侠名的党锢中人何顒,估计他是看中了少年曹操身上那股不羁的气质引为同道。另一个则是东汉末年的名士桥玄,也有人称作乔玄,此人就是《三国演义》中大乔、小乔的父亲,也就是孙策、周瑜的岳丈乔国老的原型。青年时代籍籍无名的曹操曾经拜望过这位老前辈。交谈过后,桥公对眼前的这位年轻人颇为赞赏,对他说,天下就要大乱了,今后能够让人民重归安乐的人,非你曹孟德莫属啊!得到有“知人”之名的桥玄的称赞,曹操顿时身价倍增。而桥玄对青年曹操的帮助,也并不仅仅限于“背书”一途,更要把这个被自己视为未来大汉擎天柱、栋梁才进行一番精美包装,隆重推荐给朝廷。

    因此,桥玄推荐曹操这个忘年交小朋友去见另一个人,一个在当时以品评人物而知名于天下的人—许劭,他同从兄许靖主持了一档在当时影响极大的“节目”,叫作“月旦评”,即在每个月对当时朝廷内外的人物进行品评,而“月旦评”的意见常能达于天听,被当政者采纳。桥玄的目的正在于此,力图以许劭的点评为曹操铺就一条通往政坛的高速公路。
    于是,踌躇满志的曹操沐浴熏香,备上厚礼,拿着桥大人的推荐信,兴冲冲地前去拜望鼎鼎大名的许劭。不料,这许先生不知什么原因,就是不愿给桥大人面子,曹操在许府一而再、再而三地吃闭门羹。这可是让正在弱冠之年、血气方刚的曹操恼火非常,不禁又使出他原本就擅长的“非常手段”,找个机会抓住了惜字如金的许先生,硬是逼出来他一句考语,而此语一出,却让两个人全都名声大噪。

    这句考语的原话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而让许劭名垂后世的却是原话的“改编版”—“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本想借着许劭出名的曹操,却阴差阳错地让许劭出了一回大名。许先生当年这句被“逼”出来的考语,成为后世史书评价曹操的不二之辞。
    我们今天已经很难分析在曹操流氓手段的威逼下,曹操得到的这句点评有多少是出自许劭的真心,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原本十年“玩闹”无人问的曹操,靠着这句评语尽人皆知了。有了桥玄、许劭这样“舆论领袖”的引导,一些原本“唱衰”曹操的人也加入了为曹操摇旗呐喊的队伍。这时的曹操火了,而且是炙手可热。

    历史证明,舆论的力量总是不可忽视的。很快,大汉朝廷向曹操抛出了橄榄枝。灵帝熹平三年(公元174年),20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担任相当于皇帝秘书的郎官,之后又出任洛阳北部都尉(公安局长),负责京畿的治安工作。

    在当时看来,初入仕途的曹操就已经走上了通往权力中心的康庄大道,但就在这时,曹操惹事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再加上年轻的“曹局长”本就要大展宏图地干一番事业,决定在他主管的一亩三分地大力整治一番。具体措施包括:严格审查出入京城的人员物品,施行“宵禁令”,晚间不得夜行等等。不只立法严格,而且要严厉执法。曹操发明制作了五色大棒,悬挂官府,明告所有人,违令者立毙杖下,逢亲不避,遇功无赦,一副铁面无私的青天架势。
    后人们往往崇拜青天,其实不只因为他们可敬,更因为他们可贵。就拿这时候的曹操来讲吧,说是制作了五色棒要棒打一切犯禁者,其实这太难了。想想看曹操的官职是什么,洛阳北部都尉,京城的公安局长(或者说主管治安的副县长),这官职有什么地位呢?它是朝廷中的地方官,这种官其实是最难做了。

    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曹操要管的人都比他官大!京畿之地,即便是老百姓,也指不定跟哪个衙门沾着亲,和哪个王府带着故呢,都惹不起啊。初入官场,万一得罪了哪府的大员,误了前途,也犯不上啊!当然,这是我们在替曹操担忧,而很快曹操就证明我们是杞人忧天了:他,并没有这种担忧。

    一日,灵帝宠信的大宦官,有的史书记载是祸乱天下的十常侍之一的蹇硕的叔叔喝醉了酒,想要夜间出城,正巧犯了曹操新颁布的“宵禁令”,被正在带队巡查的“曹局长”逮了个正着,押送官府。其间蹇叔进行了激烈的申诉,用雄辩的口才讲述着这样一个事实:我是中常侍(宦官名)蹇硕的亲叔叔,有蹇硕在,你不能罚我。而公诉方“曹局长”也不遑多让,唇枪舌剑中也论证了这样一个道理:即使你是蹇硕的亲叔叔,王法也一定要杀你。

    最后的结果:公诉方驳回被告申诉,依法判处“棒刑”,立即执行。第二日,蹇叔被拉到热闹的洛阳北门,在众人注视之下被打死在五色棒下。
    仔细研究本次死刑的执行,其实是有些蹊跷的。为什么偏偏把行刑日选在第二天呢?看似不寻常的背后总有深层的原因。那就是当晚公诉方曹操心中真实的想法和对蹇叔所述观点之间那段主客观感情色彩间的微妙距离。
    当日曹操所讲的是:即使你是蹇硕的亲叔叔,王法也一定要杀你。行为主体—王法,客观。

    当日曹操所想的是:正因你是蹇硕的亲叔叔,我曹操才(退一步讲也是“更”)一定要杀你。行为主体—曹操,主观。

    长大后的曹操,仍保留着儿时偷新娘的心计权术,这次又拿出来涮了蹇硕一把。抓了蹇叔,一定要杀,还一定要当众杀,不当众杀不足以立威;而且一定要赶快当众杀,不能给蹇硕以活动运作的时间。从多方面考虑,行刑时间被确定在了逮捕蹇叔的第二天。这一天,蹇硕救叔鞭长莫及;这一天,“曹青天”誉满京都。
    一个初入仕途的毛头小子,玩了一个久经沉浮的当红宦官,结果是宦官集团很生气:太监的孙子打死了太监的叔叔,这不是大水冲了龙王庙?怎么曹腾(曹操养祖父,大宦官)家竟出了叛逆!曹操后果很严重:调令来了,曹局长要放外任了。

    有些时候展露一下自己的才能,通过合适的机会向人展示并不是一件坏事。成功的人往往擅长的就是审时度势,锋芒该露时绝不含糊,能够勇敢地明确自己的立场和目标,做自己认为可行的决定,并付诸行动,这样不至于处于被动,也能够掌控局面,做自己的主人。
    成功之道:出名要趁早

    孔子的弟子常常感叹“不吾知也”,今天的年轻人也经常慨叹“空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总是幻想着明主的“三顾茅庐”,然后直接“书生拜大将”,这基本近乎天方夜谭。要知道,刘备的三顾茅庐也是事先经过司马徽、徐元直等人的推荐,而你如果不搞出点动静,做出点名气,明主就是想访贤也无处寻觅的。

    年纪轻轻的就世故老成、藏拙自保,最后只能把中庸诠释为平庸。

    要成功,就要学曹操,露锋芒、别隐藏,出名要趁早。
    接上一回:
    3.不当“孙子”,怎么学“兵法”

    在变幻莫测的政治斗争中,每个人的情形时刻都有改变的可能,或是高山峰巅或是万丈深渊,要想在强烈的反差中不被困难挫折击倒,就要能够在不利的条件下忍气吞声、委屈求全,以求东山再起、重振雄风。

    上文提到,担任洛阳北部都尉的曹操因为棒杀蹇叔事件得罪了当时在大汉朝廷中呼风唤雨的宦官集团,已很难在朝中立足,做好了一切准备为自己的“冲动”埋单,随时准备卷铺盖卷走人。不久,一纸调令发到了“曹局长”府上,升顿丘令,即由副县级升为正县级干部,由专职管理治安工作的二把手升为抓全面工作的一把手。

    这着实有些令人费解,怎么得罪人还得罪出好处来了?其实这步升迁也要归功于曹操本人,也就是要归功于曹操的杀人行为:因为他是明着杀的,还是大张旗鼓杀的。这是怎么说?就从宦官集团说起,他们虽然是权倾天下,却是臭名昭著。
    这一点,不但文武百官、黔首百姓这么看,连他们自己也有自知之明。曹操那轰动京师的一杀虽然是恨得宦官集团咬牙切齿,却令大多数人大快人心,加上曹操在洛阳北部都尉任上恪尽职守,丝毫没有把柄可抓,蹇硕等人只好暂退一步,将这位曹青天放到地方任县令,采取“明升暗降”的方式赶出京城了事。

    正当曹操卧薪尝胆,准备在地方一展拳脚的时候,曹操“有幸”又被“升官”了,还是回朝廷去,这次被任命为议郎,地地道道的闲差,大致相当于现在的调研员。

    正当宦官集团痛快地看着冤家对头曹操在闲差上蹉跎岁月、自生自灭的时候,他们自己又把机会送到了曹操面前。

    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由于大汉王朝长期以来的外戚、宦官专权,搞得百姓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爆发了浩浩荡荡的黄巾大起义。巨鹿农民张角以太平道的宗教形式,经过多年的蛊惑煽动,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揭竿起义,公然对抗大汉朝廷。黄巾军划分为36方,各设统帅,由张角统一指挥,势力发展至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大汉王朝顿时陷于风雨飘摇之中。

    黄巾起义的兵火使本就困苦的人民变得更加困窘。而对于曹操来讲,这却是个最好的机遇,正是因为烽火连天的时局,本已“提前退休”的曹调研员有了一次入职军旅、建功立业的机会。

    后来证明,正是这次机会,让已近而立之年的曹操首次见识了“枪杆子”的威力,这是上天赐给曹操最宝贵的机会。
    面对汹汹而来的黄巾洪水,原本一手遮天的宦官集团一筹莫展,而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肩负起了率兵平叛的重任。这时的大汉王朝也只能如此,毕竟何进同张让这帮宦官相比,至少还有些军旅背景(何进以前是杀猪的,妹妹嫁给灵帝成了皇后)。这位何大将军临危受命,点将发兵,分路剿除黄巾军。

    在何进的点将名单中,有曹操的名字。我们可以揣测一下何进征募曹操的想法,估计在政治上,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的原则,认为被己方政敌宦官集团排挤的曹操应该是自己一党;而在专业(军事)上,除了他是前总司令(太尉)曹嵩之子,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之外,曹操自己的青年时代也曾经显示出某些军事之才,比如说好打群架,好走狗斗鸡。

    不管是出于哪种考虑吧,总之,原本长期在朝廷内玩“笔杆子”的曹操要玩“枪杆子”了。
    这次曹操的官职是骑都尉,都尉是低于将军的一级武官,在古代,将军的标准定义是万人将,而骑都尉曹操所属的兵马,有的书说是五千骑兵,放在今天应该是营团级干部。官职并不高,但对于初入军旅的曹操来讲,此次出征确实是一个天赐良机。因为他不但有机会接触军事,更有机会亲身学习军事、实践军事。曹操这次的老师,是当时较有名的两位将领—日后官至太尉的皇甫嵩和朱儁。

    平叛初期,黄巾军声势浩大,战力远在官军之上。平叛军北路的卢植和南路的皇甫嵩、朱儁双双为黄巾所败,卢植因遭诬陷被罢官;南路两帅也因作战不利,双双被黄巾军重兵包围于长社。而在这时,骑都尉曹操率所部前往长社助战解围。当曹操的兵马到达时,发现自己的任务已经无法完成了,原因是:长社城已经解围,不但解了围,围城的黄巾军还阵脚大乱。

    面对这一幕,曹操也顾不上纳闷了,就挥军掩杀过去,轻松斩获无数。
    就这样,曹操受益匪浅地上完了他的第一堂军事课,这节课的具体内容如下:

    一日,被围长社城内的皇甫嵩登上城楼察看敌情,亲见到对手黄巾军的“农民本色”,不但武器以锄头、钉耙为主,包括他们结下的营垒,也是乡间的茅草屋一路。于是,夜黑风高,火光染红了那晚长社的天空,接下来就是曹操赶到时看到的那一幕……

    历史总是让人捉摸不透。曹操对自己人生的首节(重要的)军事课—火攻,理解极为深刻,在他一生的军旅生涯中曾无数次以此计赢得胜利,却也曾一次次被对手以此计击败,可以说是成也大火,败也大火啊。
    由于皇甫嵩、朱儁的南路汉军主力和曹操率领的偏师在长社一战并力合作,杀敌无数,造成了全国战局的“蝴蝶效应”,朝廷整体的平叛形势有了明显好转。长社战后,朱儁留在南方扫荡残敌,皇甫嵩则挥兵北上,协助作战不力的北路军继任统帅董卓(代卢植者),进逼张角兄弟亲自率领的北方黄巾军主力。

    就在这一年,张角病死,其两兄弟张宝、张梁兵败被杀,黄巾之乱平息。

    就在这一年,平定黄巾有功的曹操再次升迁,成为职同郡守的济南相。

    在乱世中,想要混好人生,应不问结果而求过程。在屈伸之间,伸是最终目的,屈为伸而服务,只伸不屈,就会撞得头破血流;只屈不伸,则又无作用无意义,到最后只能窝窝囊囊地活着。
    因此,无论承受多大的委屈,都要能屈能伸,才能杀出一条血路来。

    成功之道
    能屈能伸也是一门学问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人生本来就是坎坷多变的,谁都会遇到困难和考验。需要低头时,我们只能选择低下、暂时忍受,在这个过程中积聚足够的力量,等到机会降临的时候再奋力崛起。

    所以,我们要在该屈时就屈,能伸时则伸。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保持一种“空杯”心态,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对于处在起步阶段的创业者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
    接:
    4.傲然独立,自信的男人更容易成功

    自信的男人,在任何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对万分之一可能性的执着,都会让人吃惊。正是这种不放弃一点点机会的秉性,才使他们傲视群雄、成为强者。对于一个有志于成就大事的男人来说,不放弃任何可能的机会,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而立之年的曹操因平定黄巾有功,升任相当于郡守的济南相。这位青年才俊的仕途可以说是峰回路转,一跃成为独当一面的地方大员,好不得意。初到济南的曹操踌躇满志,决心把这块刚刚经过黄巾兵祸的地方治理成为人人安居的乐土。

    正当曹操要在济南这个地方大展拳脚的时候,他这才惊奇地发现:事实上他根本无从施展!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要从两汉的地方官制说起。汉承秦制,两汉继续沿用秦始皇统一中国时的郡县制,郡直属中央,长官叫作郡守;郡下设县,长官叫作县令或县长。但是,高祖刘邦在完成西进灭秦和战胜项羽这两件建国大业时,其他一些诸侯和韩信、彭越等大将战功卓著、裂土封王,建立国中之国。
    西汉初年,刘邦利用各种手段,先后削平各诸侯王,但这些原本为诸侯领地很难重新设立郡县,只得分封刘姓子侄继续为王。大汉王朝事实上形成了“一国两制”的地方官制—封国制和郡县制并行。虽经汉武帝“推恩令”,诸侯王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他们内为皇室宗亲,外为地方大员,势力仍然很大。

    曹操供职的济南正是过去的封国所在,在这里身为济南相的曹大人实际上并不处在权力的中心,世居此地的城阳景王刘章,才是这里大权独揽的“土皇帝”。

    俗话说:强龙难压地头蛇,初到济南的曹操对此是深有体会。济南是个大郡,所属之下有十余个县,土地肥沃,人口众多。但腐败的政治却已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各县大小官吏多趋炎附势、依附权贵,一面贪赃枉法,另一面唯刘章之命是从。之前几任国相或置若罔闻,或同流合污,搞得济南全郡上下乌烟瘴气。

    千头万绪,从哪下手,这是一个问题。兵法上历来有擒贼擒王之说,曹操把目光对准了幕后真正的老大—刘章。而此次的“斩首”行动,曹操决定从拆除“违章搭建”开始。
    所谓的“违建”,是指刘章倚仗自己既是皇亲国戚,又有功于国,在济南境内大兴建祠之风。数年间,济南一地的祠堂达到六百多座。而这些祠堂,又为当地邪教——“天龙教”所用,成为他们散布异端邪说、敲诈百姓钱财的“根据地”,而天龙教的背后,仍然是在济南一手遮天的皇亲刘章。

    这次,曹操并没有耍更多的手腕,而是快刀斩乱麻,直入主题,以一套令刘章眼花缭乱的组合拳闪电式地完成了移风易俗的“运动”:

    (1)颁布禁令,取缔一切与天龙教有关的邪教活动。
    (2)鉴于天龙教诸人并未遵行第1条禁令,缉拿主犯,当众斩首。
    (3)拆毁焚烧“违建”祠堂,将天龙教不法所得物归原主。
    (4)有求情者是为同谋,斩首。

    以上四条彻底打懵了原本趾高气昂的刘章,尊贵的王爷不禁冷汗直流—他仿佛看到了在首都棒杀蹇叔的那个“酷吏”,又仿佛看到了在长社斩杀黄巾军的那个“人屠”。软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我刘章最多也就算个横的,这曹操肯定是那不要命的啊,算了,他不要命我要命,还是不跟他斗了。
    这次的“战斗”和许多人估计的不同,可能也出乎曹操本人的意料,出奇得顺利,轻而易举地打了个“大胜仗”。很快,嚣张的刘章哑巴了,学着夹起尾巴当他的王爷了;如麻的贪官老实了,彻底认清济南谁才是“老大”了;横行的暴徒跑了,知道济南今后就不是咱爷们儿待的地方了。新任济南相曹操接任不久,济南从官风到民风都骤然一变、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众口齐夸曹孟德。

    与曹操治下济南的清平盛世正相反,此时的朝廷中央是一塌糊涂。黄巾起义的烽烟刚刚平息,汉灵帝却更变本加厉地荒疏朝政,纵情声色。在这种情况下,谁接近不安心“工作”的皇帝,谁就能代替他发号施令。于是,朝政又重归宦官集团手中。许多正直的大臣实在看不得群丑横行、肆虐大汉,纷纷想起了“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的古训,纷纷辞官,退而“独善其身”去了。
    正在这政治“退”潮成为主流的时候,身在济南的曹操再次接到任职命令,还是升官。这次是真正独当一面的东郡太守,但历经十余载宦海漂泊的曹操已经不是那个初入江湖的毛头小子了,这次他称病回乡,以退为进。
    做人最可贵的品质是自信。

    相信自己的实力,相信自己的智慧,遇到强手不气馁、不怯阵、不手软,而是敢于对敌、敢于出手,从气势上震慑对手,从狠劲上占据优势,才可以获得生机,取得最后的胜利。
    成功之道
    正者无敌

    毛泽东曾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有时,邪恶的力量看似占据上风,正义的一方看似无计可施,而一旦真正的交锋开始,形势往往会发生雪崩似的逆转。因为从原始动物的搏斗,到人类的战争,举凡一切争斗,斗争的对象其实都是自己。

    如果你代表不义的一方,那么你很难战胜自己,其时,你很脆弱。而如果你代表正义,那么你只需做一件事:战而胜之!其时,你很强大。
    接4:

    5.男人有所“不为”才能大有“所为”

    男人一生中要经历无数纷纷杂杂的事情,只有审时度势,找准自身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有的放矢,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在济南相任上政绩卓越的曹操,却拒绝了进一步升迁为东郡太守,毅然辞官归乡,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因为在此时,大汉中央政权不但是病入膏肓,而且已成为一个巨大的火药桶,仅需一根小小的导火线就能让任何身处其中的人都难以幸免。这就是曹操对朝局做出的判断。

    事实证明,曹操的判断准确无误。在黄巾军主力刚刚剿除,余党仍然到处肆虐的时候,摇摇欲坠的大汉王朝内部又爆发了两次叛乱。
    第一次是王芬废立事件。冀州刺史王芬联合朝中大臣许攸、周旌等人,密谋废黜只知宠幸宦官、自己却“不作为”的汉灵帝,另立刘姓皇室的合肥侯为帝,改变朝政混乱的局面。据说他们在起事之前也曾邀请此时赋闲在家的曹操“共谋大事”,但遭到了明确的拒绝。曹操的理由很简单:虽然现在的皇帝确实昏庸无能,但废立皇帝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最不祥的事,尤其不应该由臣下来做,我们应该做的只能是恪尽本分,对皇帝多加劝导,相信皇帝是能够转变的。

    曹操甚至对王芬等人要做的这件事的结局做出了预测。诸位想想看,景帝朝的吴楚七国之乱时,吴王刘濞的地位是何等之高(当时皇帝的叔叔),七国的势力是何等雄壮,不也被平定了吗?今天的你们能和当时吴楚七国相比吗?你们要立的合肥侯有吴王刘濞尊贵吗?硬要行废立,不也注定会失败吗?

    但王芬等人心意已决,并没有听从曹操的劝告,结果许攸潜逃,王芬自杀,废立之事以失败告终。
    另一件是西北的金城(今甘肃省境内)叛乱。当地豪强边张、韩遂聚众反叛,杀了当地的刺史、太守等地方官,拥兵十余万,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汉朝面临着黄巾起义后的又一次兵灾。西部多羌族部落,居民好勇斗狠,叛军的战斗力之强,远非农民出身的黄巾军一般乌合之众。西部的叛乱比黄巾起义来势更猛,也更令政府难以招架。

    面对来势汹汹的叛乱,政府无奈,只好在首都洛阳招募精壮,组织一支类似禁军的精锐部队,叫作“西园军”。“西园军”的首领是曹操的老熟人—大宦官蹇硕,出任上军校尉;任职蹇硕副手的是曹操的发小,出身公侯之家的中军校尉袁绍;包括曹操在内的其余六员将领,也皆是仕宦出身的青年将领,八人被史家称为“西园八校尉”。从某种意义上讲,八人统领的这只精锐新军将决定大汉王朝未来的命运。

    但是,这样一支为平叛而建的精兵,在史料中却找不到他们东征黄巾余党和西平西羌叛乱的任何记录,这支原本的“野战军”却惊异地趴在首都洛阳不动了,成了拱卫首都、维护治安的卫戍部队,这又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这还要说到东汉末年士人集团(也可以叫作外戚集团)与宦官集团的党争,新建的西园军,也正是这种政治斗争的产物。此时的斗争已近白热化,双方都想掌控这支武装,置对手于死地。一场争夺军权的大戏就这样在灵帝朝末期上演了。

    西园军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上军校尉)蹇硕是宦官集团的一员,但包括袁绍、曹操的其他六名校尉却全部倾向于以何进为首的士人集团,加之宦官出身的蹇硕并没有军旅战阵之才,西园军的实际控制权握在了大将军何进的手中。

    这时,一生“兢兢业业”的汉灵帝走完了短暂的一生,大将军何进的亲外甥、仅有14岁的刘辩即位,是为少帝,何进的妹妹何太后临朝主政。何进、袁绍等人对皇帝的崩逝“大喜过望”,在他们眼中失去了皇帝护佑的宦官们如同待宰羔羊,到了彻底清算的时候了,几乎贯穿整个东汉的外戚、宦官之争就要结束了。
    正当何进、袁绍等人要动手大开杀戒的时候,本已“目中无人”的他们却发现竟然还有两个人挡在面前:一个是灵帝朝受过宦官照顾、与十常侍等人关系融洽、何进的亲妹妹何太后;另一个是毕生受宦官集团排挤、打压,被宦官集团恨得咬牙切齿的那个人—典军校尉曹操。

    何皇后的反对很好理解,但曹操的行为却把何进、袁绍弄得是一头雾水。这曹操是怎么了?多年来难道“历练”出受虐倾向了吗?不是,曹操的反对,只是比何、袁等人的嫉恶如仇多出一点高瞻远瞩而已。正因为曹操多年来受宦官集团打压,他才比谁都更深入了解这个利益集团以及这个被他们折腾得风雨飘摇的大汉政权。

    宦官和士人集团的斗争持续了几代,千千万万的人就死在这条权力斗争的路上。这种斗争已经渗入了每个大汉朝臣的骨髓之中,与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就拿宦官集团来讲,这个集团可不止洛阳宫中那万把来大大小小的太监,多年来依附他们、指仗他们的京官、地方官、封国诸侯、地方豪强,利益盘根错节,斩不断,理还乱。此时的朝局,就好比抬轿子,士人集团和宦官集团就好比前后两个轿夫,他们可以相互较劲,但如果真有一个轿夫把另一个置于死地了,大汉这顶破轿子也一定会掉下来,摔得粉碎。
    曹操正是看到这一点,才反对何进、袁绍趁着士人集团声威大震之时“矫枉过正”,试图重新建构朝廷的权力框架。这时的曹操无疑是大汉王朝不折不扣的忠臣,在身边大部分人都摩拳擦掌地要去“仇报仇来冤报冤”的时候,还能够保持冷静,一切以朝廷利益为重,说明此时的曹操已不再是那个怒杀蹇叔的官场新锐,而已变为一名日渐成熟的政治家。

    何进这个屠户出身的大将军毕竟成事不足,并未听从曹操的持重劝告,而是一面去劝说自己的妹妹何太后,希望她支持自己的剿杀行动,一面令袁绍等人枕戈待旦,随时动手。

    什么事情该去“为”,什么事情不该去“为”,区别的界限并不是危险与否,而在于是否值得。有智慧的男人懂得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成功之道】

    有时,稳定高于一切

    一件事,看似不该做,却必须要做;另一件事,看似绝对该做,现在却不能做。这道理并不完全等同于和稀泥、搞平衡,而是要求人用“更上一层楼”的眼光去俯视事件全貌,思考更深入,目光更高远,“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接5:

    6.别轻易亮出最后的底牌

    人要在社会中安身立命,就应该学会保护自己。对人对事都要有所保留,不要过于直率地表露自己,更不能轻易地亮出自己的底牌,这样最后受伤害的一定是自己。
    何进不听曹操的建议,仍然坚持要借灵帝新丧、大权独揽之机,剪除所有宦官。仅仅官居典军校尉的曹操,自然不足以阻止何进的行动,但何进还必须去说服另一个人,要对宫廷宦官下手,这个人是无论如何绕不过去的,她就是此时坐镇宫廷临朝听政的何太后—何进的妹妹。

    谁知能在朝廷上呼风唤雨的何进,到了自己妹妹面前却寸步难行,估计这也跟他的身世有关,要不是有这个妹妹做了皇后,何进说不定还杀猪呢,怎可能像现在这样官居宰辅、位极人臣,在给了自己一切的妹妹面前“英雄”气短,也很正常。
    正在何进一筹莫展的时候,看到希望的曹操又给气呼呼的他献上一策:只把几个位居首脑、作恶多端的太监头子抓起来,明正典刑,本着首恶必办、胁从无罪的原则,杀一儆百,把与何太后有交情的那几个宦官留着,这样一来何太后也就没理由再反对了。

    如果何进听从了曹操的建议,无疑是对大汉朝廷最好的选择,既杀了弄权的宦官,又保障了中央政权的平稳过渡。但本就刚愎自用、加上又在妹妹那儿碰了软钉子的何进,总觉得曹操这点子行是行,不过是温吞水,不过瘾啊。而这时,曹操的好友,也是何进的心腹爱将,中军校尉袁绍也来给何进献计,这一招可是说到何进的心坎里去了。现在的阻力是何太后吧,太后虽然德高望重,但毕竟是个女人,女人总是胆小的,只需要吓她一下,接下来何大将军您就可以为所欲为了。现在正好有这么个机会,凉州刺史董卓统领大军,这可是个不折不扣的“莽撞人”,正可以让他带兵来洛阳“述职”一下,让太后见一见这些粗蛮无理的“丘八”,让他们面见时再表达一下对宦官们的刻骨仇恨,相信太后也就不敢再固执己见了。
    何进心里这个美啊,没错,我妹妹从小看我杀猪看得多了,暴力是她唯一听得懂的语言。就这么办,一切按袁绍说的办,立即召董卓带兵进京。这下曹操可急了,万万不可,万万不可,纵然要吓唬吓唬何太后,也不一定要招董卓来啊,我曹操就可以嘛,他袁绍也可以嘛,我还知道袁绍的弟弟袁术当然也可以,唯独董卓不可,千万不能引狼入室啊。

    拿定主意的何进根本听不进去,曹操悻悻地退了出来,一边感叹着“官大一级压死人”的箴言,一边预测着大汉王朝未来的命运。何进这回肯定是惹事了,雄踞西北的董卓一来,别说宦官集团完蛋了,何进自己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天下又要大乱了。

    人算不如天算,曹操这次的判断出现了一定偏差,因为何进死了,死在了下令召董卓之后,死在了董卓提兵到京之前,而且是死在了宦官的手中。何太后听说自己哥哥召了董卓进京后,也觉得不妥,请何进进宫再行商量;而张让、段珪等众宦官也感到了自己的末日临近,于是狗急跳墙,竟然趁何进进宫议事之机直接把这大将军杀了!
    你说这该死的何进,死也不挑好时候,要是死在召董卓之前,董卓就根本不会进京了;要是死在董卓来京之后,至少还能对这头西北狼有个制约;要死在别人手里还好,可偏偏死在宦官手里……
    何大将军一死,袁绍、袁术等人可不干了,他们可都是被何大人提拔任用起来的,何大人就这么死于非命。这些青年军官瞬间失去了理智、思想以及一切能够安定他们的因素。杀、杀、杀,全杀了,一个宦官都不留,为何大人复仇!

    曹操此时反应如何?他是否还能够保持理智?这已经不重要了,估计他也“激动”(不管真的假的吧)了,否则在袁绍等疯子诛杀宦官的幕府里,曹操若还加以劝阻,再被疯子们联系起以前阻止何进使用雷霆手段的“前科”,别说是发小儿袁绍了,估计连天王老子也救不了他了,没杀宦官之前,他曹操就得先为何大将军偿命。
    这次,我们终于有幸能一睹“西园精兵”的风采了。确实是虎狼之师,袁绍等人一到,洛阳城内,不管宫里宫外,血光四溅,杀声四起,见到太监就杀,没有任何优待俘虏政策。大屠杀后来据说还扩展到“疑似宦官”之列,许多没长胡子的青年人也遭到了误杀。为了保命,最后他们甚至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见到当兵的就脱裤子—验明正身。大汉王朝的首都洛阳陷入一片混乱。

    毕竟也是斗争多年的老手,宦官们诱杀何进的行为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要鱼死网破的一揽子计划。此时,袁绍的兵马正扫荡皇宫,张让、段珪等几个宦官集团的核心成员已经裹胁着少帝和何皇后仓皇西逃,带着这两个宝贵的护身符去西都长安东山再起。但无论计划有多美好,宦官们的路已经走到头了。面对渐渐逼近的烟尘,张让选择了投河自杀,祸乱数朝的宦官集团就此覆灭。

    14岁的少帝刘辩终于自由了,但此时九五至尊却已狼狈不堪,跟在他身边的只有9岁的弟弟陈留王刘协和刚刚前来救驾的将领闵贡。
    他们缓缓东行,目的地是那个混乱不堪、杀声四起的国都洛阳。行不数里,战马、战车的声音由远而近地隐隐传来,看来是迎驾的军队到了,但这声音并非来自同一方向,而是东西双向而来。一支来自东方,袁绍等人率领,刚刚杀尽宫中2000余宦官的帝国军队;而另一支来自西凉所在的西方。这两种“声音”,将在这里迎头相撞,左右着帝国未来的命运。

    何进没有听从曹操的建议,轻而易举地将自己的底牌亮在了宦官们面前,才招致了杀身之祸。这也让当时的曹操明白,任何时候都不要轻易地亮出自己的底牌,行事要低调,多给自己一层保护。
    【成功之道】

    不到不得已,别亮双刃剑

    正如武侠小说描述的那样,真正的“大杀器”往往都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属性的双刃剑。而这种双刃剑隐藏得越深,其实际效果也才越好,这就是所谓的“底牌效果”理论。当对手永远看不到你的那张底牌时,这张底牌的影响力就会远远超过真正打出这张牌的杀伤力,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7.以平常心,应万般不如意

    中平五年,对于已历经四百多年风风雨雨的大汉王朝,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昏庸无能的汉灵帝死了,年幼的皇帝即位;屠宰匠出身的大将军何进死了,为祸多年的宦官集团也被彻底剿除。但是,这一年的故事远未到此结束,董卓又来了。

    前文提到,在少帝脱困不久,东西两支勤王军队也终于以“赛跑”的速度前来迎驾了。这一次,“东军”袁绍部队抢在了前面。于是,君臣相见,怒骂宦官,缅怀何进,向都城缓缓而行。

    董卓的“西军”当然也不遑多让,闻听京城有变、何进身死的消息,老谋深算的董卓似乎嗅到了期盼已久的“战机”,于是令西凉军“强行军”快速推进。终于,在洛阳郊外的北邙山下,惊恐未定的汉少帝见到了来自西方的第二支“勤王”部队。
    然而,“迟到”的董卓此时却不以为意,甚至连“报告”都没喊,直接就要找大汉天子。董卓这种外来户少有的高姿态,可是让皇帝身边的袁绍等人如同吃了苍蝇,你没看见吗?现在动乱已经平息了,就是我们这些人勤王护驾的,你董卓上来质问我们天子在哪,好像我们是乱贼劫持了天子似的;再说了,你董卓一个小小的西凉刺史,这里这么多三公九卿的朝廷大员,哪有你说话的份儿呢?你董卓还是我袁绍建议招来的。

    正在百官惊诧之时,能够保持镇定的人寥寥无几,曹操就是其中一个。这种从容镇定来源于他早在这次变乱之前,就对董卓其人做出的明确判断:这就是一匹西北狼,召他来,就是引狼入室,而请“狼”容易送“狼”难,没块肥肉抛给他,他是不会走的,而且他想要的这块肉,大汉王朝不一定给得起。

    商量商量吧,给董卓这匹狼一块什么肉,赶快请走了事。这块肉的分量袁绍等人谁也说不好,还是直接问董卓吧。
    对于董卓面见皇帝的要求,朝廷的态度很明确:皇帝不是谁想见就能见的。现在皇帝有旨,让你退兵回去。旨意很明确,明确的旨意包含董卓此时应尽的“义务”,哪来的回哪去,暗示的旨意则是“勤王功臣”董卓此时享有的“权利”,有条件提出来,咱们一定给予考虑。

    出乎袁绍等人意料的是,董卓虽然看似粗鲁,却是个坚持“原则”的人:什么条件,不提。“你们这些朝廷高官厚禄养着的公卿,却让帝国遭到这样严重的变乱,现在还让我退兵,没门!”

    一切都在曹操的预料之内,董卓这匹西北狼的胃口远远不是袁绍他们想的那样,它绝不是趁着变乱来咬口肥肉吃的,它的血盆大口要吞下整个大汉!
    谈不拢,最后还得依着董卓,毕竟他麾下骁勇异常的西凉军现在也正关注着谈判的进展。于是,董卓终于能够一睹这位14岁新皇帝的风采了。谁知这一见,却令他大失所望:惊恐未定的少帝连句整话都说不出来。倒是少帝身边还有个人,少帝的弟弟,年仅9岁的陈留王刘协,对董卓的提问对答如流,还能够很有礼貌地对董卓此次不辞辛苦地“救驾”做出高度评价,说得董卓心花怒放。

    见完皇帝,“热心肠”的董卓仍是放心不下皇帝的安危,一定要率领西凉军护送君臣一行回洛阳。皇帝也没理由,更没有实力拒绝,只得由着他了。
    就此,“护驾”而行的西凉军,开进了帝国的中心洛阳;野心勃勃的董卓,也从此进入大汉王朝权力的中心。

    这是曹操早已预料到的,却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结局。面对引狼入室的局面已不可逆转,曹操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个鲜红的、带有问号的如果:

    如果何进不力求除恶务尽……
    如果何进不外召董卓……
    如果何进不自投罗网……
    如果袁绍不大开杀戒……

    这一个个“如果”,如今的局面归根到底就是一个原因:没有一个人听进我曹操的建议!从何进掌权开始,直到董卓进京,我曹操曾经一次又一次地出谋划策,这些建议都是能够把这个大汉王朝从黑暗的深渊里拉回来的,然而刚愎自用、愚蠢自大的当权者却没有哪怕一次采纳我的一条建议,眼睁睁地看着这个摇摇欲坠的国家往下滑,才出虎穴,又陷狼窝!
    一个隐者,面对如此诸般不如意,大概会挂冠而去,在未来大汉灭亡之时投去最后一声叹息。

    一个正者,面对如此诸般不如意,大概会大骂当权者不用良谋,在未来大汉灭亡之时著书立说,写作“过汉论”一类的文章。

    一个“智者”,面对如此诸般不如意,大概会明哲保身、攀附权贵,在未来大汉灭亡之时,为刘氏宣读“悼词”,并以“开国元勋”的身份参加董式新皇的登基大典。

    然而这一年的曹操,不是隐者,不是正者,更不是一个“智者”。他要做的,是此时最难做的,也是以上三者都不能做到的—阻止大汉王朝的灭亡。

    这一年的曹操,选择以平常心,忘记诸般不如意,不灰心,不气馁,指看未来,匡扶大汉。

    这一年的曹操,不愧为一个英雄。英雄曹操与奸贼董卓的对决,将决定大汉王朝未来的命运。
    曹操能够在各地诸侯混战的东汉末年安身立命,就在于他能够审时度势,并以一颗无敌的平常心,化解自己的万般不如意。因为他也明白,当今之际,只有用平常心处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成功之道】

    不抛弃,不放弃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如果稍遇挫折,就放弃努力,那将永远一事无成。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以一颗平常心,应对诸般不如意,这样的人不但是智者,而且是慧者。面对眼前的凄风冷雨,请坚信:风雨之后,才有最美的彩虹。
    第2章 乱世起家,政坛新锐

    ——官场、江湖,处处都是连环套

    初涉官场,曹操就赶上了乱潮。董卓之乱,对大汉王朝的破坏力是前所未有的,但也正是董卓的乱政成就了袁绍、曹操这样一批青年才俊,使他们成为了当时当之无愧的新秀。曹操政治生涯真正的起步,就是从此时开始的。
    1.空手套白狼,无本也能起家

    “西北狼”董卓来了,凭借着他兵强马壮的西北军,原本僻处西北一隅的他一跃成为朝中炙手可热的新锐人物。进京的董卓好似一个赌徒,西北军就是他拥有的赌本。那么说这支西北军到底有多强的实力,能在并未交战的情况下就把袁绍等人彻底“唬”住呢?事实上很可笑,西凉军的战斗力姑且不论,仅从数量上而言,初到洛阳时这支步骑混编的部队只有三千人左右。

    手上的本钱太少了,董卓当然不是想要只靠这三千人大闹天宫,这只是他从西凉开来途中,接到洛阳兵变的消息,轻装前进,昼夜强行军,先行到达的前锋部队。虽然是大队人马将陆续开到,但初到的董卓也必须靠着这区区三千人本钱先“赌上”两把,继续忽悠朝中文武,让自己能在朝中尽快立住脚。
    精明的“赌徒”想到这样一个办法:让白天进城的这三千人,晚上换上老百姓的衣服偷偷出城,第二天再重新整军列队,大张旗鼓地进城。这样反复了四五天,把大多数人“忽悠”了。无论是朝中百官,还是京中百姓,都以为董卓手下有千军万马,大家坚信之前对董卓的判断—这只“西北狼”确实是个货真价实的实力派。

    被忽悠的人包括袁绍。骑都尉鲍信从山东募兵归来,他也看出了董卓的野心,建议袁绍趁董卓立足未稳,出奇兵攻击西北军,只要取胜,董卓就还得从哪来回哪去。这已经是消灭董卓的最后机会了,却遭到袁绍的满口拒绝:老鲍啊,你可长点心吧,你没看见现在城门口西北军还在往里进吗?人家董卓手下是边防军、野战军,是能打硬仗的部队;你鲍信手下的军队是预备役部队,我袁绍手下的是武警部队,跟人家动手会惨不忍睹的。面对这个已经被吓破胆的贵族子弟,鲍信一气之下,引兵东行,离开了洛阳。
    在“赌场”中,忽悠总是能起关键作用的,董卓的虚张声势不但唬住了对手袁绍,而且为自己赢得了更大的赌本。何进死了,他手下的队伍总得找个新老板,袁绍已经退缩了,这个老板人选只剩董卓一个,收编了这支队伍,“西园军”的控制权大部分已在董卓手中。

    还没完,归附董卓的人仍在增加,这其中就包括“陆地上最强的男人”—吕布。这位猛将在杀了“义父”丁原之后,带着队伍加入了董卓阵营,从此有了他“三姓家奴”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姓氏。与此同时,西凉军的后续部队也陆续赶来,至此“赌徒”董卓真正地发大了。
    此时的曹操看到董卓仅仅带着的三千人就大摇大摆地进入了洛阳,对他是敬佩有加。而后来董卓无本起家、空手套白狼的做法,也给曹操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并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点体现在他以后的征战中。

    实力决定一切,声势大振的董卓在朝中获得了无人可及的话语权。磨快了爪子、蹭尖了牙齿的恶狼要吃人了。这时的董卓毫无保留地表现出了西北人的“豪放”:朝廷必须重新打鼓另开张,挂上我董卓的招牌,该换的全换,该换的也包括董事长—皇帝。
    这时的董卓,已经由一个赌徒“晋升”为一个即将走马上任的CEO,但即便如此,区区一个CEO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改组董事会,撤换董事长也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董卓提名的新皇帝,就是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汉少帝的皇弟,仅有9岁的陈留王刘协。董卓说:“3岁看大,7岁看老,我董卓早就看出来了,这孩子一定是一辈子的好皇帝。”

    可只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没用啊,尽管董卓利用一切舆论手段把这陈留王吹得跟朵花儿似的,反对废立的声音仍然不绝于耳。像尚书卢植这样德高望重的朝廷重臣全都投了反对票,也包括“畏董如虎”的袁绍。
    袁绍毕竟算是个人物,可以因为害怕董卓兵强做出妥协,但决不允许这匹西北狼任意妄为地废立皇帝。在商讨撤换董事长的董事会上,“部门经理”袁绍与CEO董卓拍案对骂,拔刀相向,势不两立。

    结果是,袁绍愤然辞职,董卓恨恨作罢。当然,董事会上的主要议题,董CEO仍然乾纲独断—皇帝,必须换。
    这一年,14岁的刘辩退位,9岁的刘协登基,大汉从此进入了董卓时代。

    这期间的曹操并没有太多出现,因此日渐成熟的他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发现自己以前用建议挽救危局的方式是愚蠢的,袁绍这种一会儿畏首畏尾、一会儿横冲直撞的方式也是不能战胜如日中天的“西北狼”董卓的。
    飓风过岗,伏草唯存,面对汹汹而来的董卓,曹操知道,必须隐忍,必须等待时机。

    【成功之道】

    做大事,有时要有一种“赌徒精神”

    兵法曰:治乱,术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强弱的对比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招之内、翻手之间,就可能发生逆转。看似不可破解的珍珑棋局,可能只需一子之妙,就可迎刃而解。

    做大事,一定不要等到万事俱备了再行动。时刻显露一种舍我其谁的气势,就将无往不利。
    2.造势也需搞清楚状况

    通过换皇帝,董卓成功掌控了大汉王朝的中央政权,为所欲为地展开了他在洛阳的大清洗运动,包括卢植等重臣在内,一切在废立皇帝决议中反对过董卓的人,或被罢官夺爵,或被直接处死。而在这次政治地震中得到重用晋升的,除了董卓的亲信之外,只剩下袁绍的叔父、太傅袁隗这样苟且依附于董卓的“软骨头”,大汉王朝的忠臣、正臣们被扫荡殆尽。

    董卓本人,担任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职位,并且获得了觐见皇帝的三项特权:不报姓名,只称职衔;不用小步快走表示尊敬;可以带剑穿鞋。

    这三项特权,在有汉四百余年里只有三人,第一个是辅佐刘邦打下江山的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后一个则是我们的主人公,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中间一个正是此时权势达到顶峰的董卓。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6-26 18:10:13  更:2021-06-26 18:56:57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