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玄宗宰相》 官场斗争、开元盛世 长篇原创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玄宗宰相》 官场斗争、开元盛世 长篇原创[第1页]

作者:ty_古菱花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1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品简介:
    本书讲述的是唐玄宗时期,宰相姚崇的故事。
    姚崇是唐玄宗时期的贤相,他精于吏治,清正廉洁,是一位唯物主义者,他提出“十事要说”,辅助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被后人赞颂了“救时宰相”。
    在唐玄宗时期,姚崇为吏治派的代表,清正廉洁;张说为文学派代表,才华出众。二人由于政见和为官风格不同,互不相容、你争我斗。开元初年,李隆基重用姚崇,大力推行改革,推行诸王外刺,裁撤冗余官吏,整顿朝纲,扑灭蝗灾,使国家逐渐走向兴盛,后来姚崇衰老,李隆基改用张说等文人,他们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使国家逐渐走向腐化堕落,为“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
    第一章 科举及第(1)
    唐朝初年,姚崇的父亲姚懿身为巂州都督,前往西南边疆平定叛乱,战事很快得到平息,但是他在七十三岁那年,却因为舟车劳顿而一病不起,最终死在了嶲州都督府。
    父亲去世后,母亲便带着十二岁的姚崇迁往了广成泽,那是姚崇的外婆家,从此以后,姚崇母子便与外婆同住。
    广成泽是东都洛阳郊区的一处名胜,在东汉时期便是皇家宫苑,那里水草丰美,古树参天,常有奇珍异兽出没其中,温泉神水自地下缓涌而出。
    在姚崇的记忆中,父亲姚懿是一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他指挥百万雄兵,能打得敌人闻风丧胆,而且他还常拍着姚崇的肩膀,说带兵打仗,必须要有一副强健的体魄,对此,姚崇深信不疑,于是他学着父亲的模样,跨马拉弓,整日驰骋在广成泽的山川与水泽之间。
    八年的时光转瞬即逝,在马背上的这些年,让姚崇的身体格外强健,骑射技艺也变得十分高超,他臂力惊人,曾一箭射穿过野猪的身躯,为此,他洋洋自得,同龄人得知他是官家子弟,也都随声附和、连声夸赞,那段日子,姚崇呼朋唤友、追鹰逐兔,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
    那年姚崇二十岁,母亲刘氏请来了一位相学名士,名叫张憬藏,据说此人可以通过面相,看出一个人的命数,于是母亲就拉着姚崇,让相师给好好看看。
    那天姚崇要外出射猎,身上穿了一套黑色戎装,后面背的是重型弓箭,手里握着箭矢,箭头寒光闪闪,透着冷气,染着杀气,张相师坐在红木椅上,手里摇着一把羽扇,模样好像军师,他看了姚崇一眼,便让姚崇坐下。姚崇坐在一旁,母亲顺势帮他收起了弓箭。
    这时,张相师摇着羽扇开口了,他说姚公子一身英气,将来必定能为国家建功立业,富贵至极,非一般人所能及。
    姚崇一听,眼眸里闪出了光,他兴冲冲地问张相师,说我父亲当年就是都督,你看我以后能不能当上大将军?
    闻言,张相师摇了摇头,他说姚公子天生牛象,似牛者可做宰辅,将来,你可能会做一个宰相。
    姚崇一想,能做到宰相也挺好,心里挺高兴,就在这时,张相师突然话锋一转,他问姚崇,说姚公子现在读的什么书?
    姚崇被问得一愣,这些年,他光在广成泽的山野里骑射打猎了,哪里读过什么书,见姚崇沉默不语,张相师悠悠说道,现今国家,边疆稳定,四海升平,非文治不能建功,姚公子当以文学备位将相,将来才能位居宰辅、光耀门楣!
    说完,张相师起身离去,姚崇想多问几句,可张相师并未回头,而且很快就消失了。
    张相师走后,姚崇又去广成泽骑射打猎了,可是那天与往日不同,他忽然觉得骑射索然无味,晚上回家后也彻夜未眠,曾经,他一直认为自己会成为一名将军,今天,突然有人告诉他要成为一名宰相,这让他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未来。
    第二天晚上,姚崇刚吹灯入睡,母亲端着烛台敲开了他的房门,那天母亲坐在他的床头,问他将来有什么打算,是继续在广成泽里游荡,还是想为国家和百姓做点事?
    姚崇被蜡烛的火光晃得有些刺眼,他揉了揉眼睛,觉得舒服了一点,然后靠着床头坐了起来,他说当今的国家,确实不需要过多的将军,如果读书考取功名,做个文官,却有可能做出更多的成绩。
    母亲听了姚崇的话,面带微笑地点了点头,她很欣慰姚崇能改变原来的想法,她也热切希望看到姚家能从姚崇这里弃武从文,因为时代在变化,英雄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很快,母亲就给姚崇请了一位洛阳的老先生,老先生姓周,曾在太宗年间中过举,是一位饱学之士,同时,母亲还告诉姚崇一个好消息,说当朝太子李弘昨天去世了,朝廷要选五十个年轻人充任挽郎,家里给你争取到了一个名额!
    姚崇不懂挽郎是什么,便问母亲。
    母亲说挽郎就是在太子出殡的那天,给太子扶棺材的人,五十个人组成的挽郎队伍,来彰显皇家葬礼的庄严和气派,听到要扶棺材,姚崇翻了个白眼,看起来这是一个晦气的任务,他想不明白母亲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好消息。
    母亲握着姚崇的手,姚崇能感到母亲的手分外温暖,她告诉姚崇,说这个挽郎你一定要去做,因为当了挽郎,就可以获得一个做官的资格,相当于你可以不用科举,就能直接当官了!
    姚崇听到这里,才觉得还将就,虽然抬棺材有点晦气,但是抬就抬吧,好歹是给皇家抬棺材,也不算太丢人。
    太子李弘的去世,给唐王朝带来了极大的打击,高宗李治和武则天都极为悲痛,还追赠太子李弘为孝敬皇帝,姚崇本来以为只是给太子抬棺材,一转眼,突然变成给皇帝抬棺材了,他觉得挽郎这个差事也有点意思了。
    在孝敬皇帝李弘出殡的那天,姚崇起了个大早,他和周围的年轻人一起穿上了白衣,戴上了白帽,他天生聪慧,挽歌歌词早已烂熟于心,但是临行前,还是又看了一遍,生怕出现一点差错,那首挽歌也是出自饱学之士之手,写得悲痛又凄美。
    《孝敬皇帝挽歌》:
    戒奢虚蜃辂,锡号纪鸿名。地叶苍梧野,途经紫聚城。重照掩寒色,晨飙断曙声。一随仙骥远,霜雪愁阴生。
    孝敬皇帝出殡了,姚崇与一群年轻人排成两排,分别挽着车旁拴着的引棺绳索,随车而行,周围哭声震天,天上黄纸钱翻飞,姚崇嘴里吟唱着孝敬皇帝的挽歌,心中十分悲痛,同时他也在想,通过抬棺材出仕,将来如果真的当上了宰相,说出去也不好听呀!
    姚崇想来想去,还是觉得挽郎这条捷径始终不太光彩,毕竟科举取士才是年轻人求取功名的正途。
    一路上吹吹打打,唢呐声呜咽悲怆,天上愁云惨淡,姚崇等五十位挽郎唱着凄美哀伤的挽词,缓缓而行将孝敬皇帝送进了恭陵,恭陵神道两侧有石狮、石人、石柱和石马,全都威武庄严,其中有两尊石狮仿佛神兽下界,令人生畏,给姚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出殡结束后,吏部通知让这一批的五十位挽郎立刻到吏部报到,朝廷要根据各部门的空缺给他们授予官职,这时,有人问挽郎出身能给一个多大的官职?
    前来通知的那位官吏沉吟了一下,告诉他们,说挽郎出身与科举不同,科举是国家选官的正途,备受国家重视,而挽郎出身,只是争取到了一个做官的名额,只能被授予最低级的官职,而且后续的晋升还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从一开始,姚崇就认为走挽郎路线不太光彩,听到官吏这样一说,就更觉得挽郎出身不适合自己,于是,在其他挽郎都去吏部报名的时候,他却转身踏上了返回广成泽的路程。
    第一章 科举及第(2)
    科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次选拔人才的数量有限,而国家又人才济济,想要脱颖而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姚崇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他在周老师的教导下,学业突飞猛进,下笔成章,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就成了洛阳一带有名的饱学之士。
    那年姚崇参加了国家举办的科举,并高中皇榜,中举的消息传到广成泽外婆家后,兄弟姐妹们给姚崇放了一挂鞭炮,宗族里出一位年轻才俊,家里很高兴。
    很快,朝廷给本届中举之人授予官职了,姚崇任濮州司仓参军。司仓参军就是在州里主管仓库,其实姚崇对这个官职并不十分满意,但好歹是科举出身,他也就带着钱财、家属和仆人等上任去了。
    在濮州,姚崇兢兢业业,夙夜在公,他要求每一个粮仓都要有详细的账本,并通过巡查,把这项要求做到了全面落实,没过多久,州里的仓库就被他管理得账目清晰、井井有条。朝廷看姚崇政绩卓著,工作起来游刃有余,便决定给他压压担子,把他调回了长安,任夏官郎中。
    夏官是武则天时期兵部的改名,郎中则是仅次于侍郎的高级官员,夏官郎中其实就是兵部郎中。
    姚崇升迁被调到了兵部,喜上眉梢,工作起来也更加起劲,他心想,在京官员比起地方,肯定距离宰相之位更近一步。
    万岁通天元年的夏天,武周王朝受到了北方契丹的攻击,为首的是契丹酋长窟哥之孙,现任契丹酋长李尽忠,这次李尽忠作乱,是因为契丹境内遭受饥荒,他请求邻近的营州开仓放粮,赈济契丹,营州都督赵翙没有答应,李尽忠便借机起兵造反,自称无上可汗,率领数万大军攻占营州,杀了都督赵翙,但李尽忠并未满足于此,而是继续向南,全力攻打河北。
    北方燃起了战火,对于契丹的挑衅,女皇武则天怒不可遏,即刻调派曹仁师、张玄遇、李多祚等二十八位将军前往征讨,随后又任命武三思、姚涛分别为正副安抚使,稳定北方边疆。
    战争比拼的无非是军事力量和后勤保障,战乱一起,姚崇所在的兵部立刻成了朝廷中最忙碌的部门,他作为兵部郎中,每天的工作主要是上传下达各种军事文件,把上级的指示落实下去,再把下级的反映传达上去,循环往复,如此而已。
    姚崇是科举出身,文字工作对他来说没有难度,只是人手短缺,工作量超大,他为了充分利用时间,索性住在了兵部,每日挑灯夜战,火速处理各种文件。
    对于姚崇的付出,兵部同僚看在眼里,女皇武则天也看在眼里,只是战事未定,还不是封赏的时候。
    八月初秋,大周的军队遭遇契丹的埋伏,突然就全军覆没了。初战未捷,武则天并未慌乱,她立刻释放监狱中的囚犯,又大量招募民众中的勇士,重新组成了一支强悍的军队,并改任娄师德为大将军,侄子武攸宜为行军总管,为了表达自己对这次出军的重视,她还在白马寺为三军将士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践行仪式。
    不过可惜的是,等到武攸宜等人赶到北方边疆的时候,契丹酋长李尽忠已经病死在军中,继任酋长名叫孙万荣,却也是一位骁勇善战之人,于是周朝大军便和契丹孙万荣的军队,在幽州展开了厮杀。
    就在这时,另外两个少数民族奚族和突厥,意外发现契丹兵力都在前线,而后方则空虚少兵,便趁机对契丹的后方发起了攻击,一举攻下契丹新城,还活捉了孙万荣的妻子和儿女。
    一时间,契丹军心大乱,连孙万荣也六神无主,而大周、突厥和奚族三方势力,前后夹击,对契丹开展了联合绞杀,最终孙万荣全军覆没,其本人的头颅也被砍了下来,献给了武皇,最终,这场由饥荒引发的战乱,以大周朝的胜利而全面告终。
    打赢了战争,武则天很高兴,将士回朝后,武则天为各位将领举行了一场庆功宴,在宴会上,上官婉儿宣读了封赏诏书,其中娄师德被封兵部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就是宰相,武攸宜被封建安王、右羽林大将军,控制禁军,所有参军囚犯全部赦免。
    而姚崇也因为处理军事文件如流水一般神速,而升任兵部侍郎。
    兵部侍郎是仅次于兵部尚书的官职,姚崇对这个官职基本还算满意,只是他在仕途上,还有更大的愿望。
    同时,朝臣们对于这次封官也还存有议论,其中,女皇让身为武将的娄师德出任宰相,然后又让文官出身的武攸宜任大将军,掌管禁军,这样的安排,表面上看似乎不合情理,实际上却是对权力的制衡。
    一次小小的封官,柔和地解除了娄师德的兵权,又保证了武周政权的稳定,皆大欢喜,武则天的政治智慧令人敬佩。
    当时的兵部,娄师德为尚书,姚崇和另外一名同僚为侍郎,三个人总管整个兵部,而娄师德还兼任宰相,需要帮助武皇处理许多国家大事,所以兵部的重担,实际上就落在了姚崇等人的肩上。
    姚崇的父亲姚懿,当年就是地方的都督,是主管地方军事的人,姚崇耳濡目染,再加上工作之后的历练,此时处理起兵部的事务也是游刃有余,但是他知道自己毕竟不是兵部的一把手,所以对于兵部尚书这个顶头上司,他还是做到了最大程度的尊重,凡事多请示、多汇报,成了姚崇奉为圭臬的官场办事原则。
    大约相处了半年之后,娄师德对姚崇这个下属十分满意,同时评价很高,后来他干脆授权姚崇,说你以后不用凡事都向我汇报,你身为兵部侍郎,也是兵部的主要领导之一,很多事务你都可以自己拍板敲定。
    娄师德穿着宰相的红色官服,看着姚崇,姚崇也看着娄师德,他心想,娄尚书可以这样说,但是自己却绝对不能那样做。
    过了一段时间,突厥入侵大周朝,武则天立刻拜娄师德为大将军,命他前往边疆,征讨突厥。娄师德本来就是武将,相比于处理朝政,他更喜欢带兵打仗,于是欣然前往,临行前,武则天问娄师德,说你带兵打仗,驰骋边疆,朝中的事务可由何人代理?娄师德想了想,说狄仁杰可代理相位。
    于是,娄师德走后,狄仁杰便获得了宰相实权,协助武则天处理国家大事。狄仁杰得到了晋升,实际上,姚崇也得到了晋升,兵部尚书去了前线,他这个兵部侍郎就是要稳住后方,处理好兵部的事务,很多请示汇报也都是直接呈给女皇武则天,这就让姚崇有了和武则天直接接触的绝好机会。
    娄师德征讨突厥非常顺利,维护了边疆稳定,但是遗憾的是在大军返回了途中,娄师德在路过会州的时候,病死了在军营之中。对于娄师德的去世,武则天表达了极大的悲痛,在娄师德的葬礼上,她命皇子扶棺,并追赠娄师德为凉州都督,赐谥号为贞,死后极尽哀荣。
    娄师德的时代过去了,狄仁杰这位断案能手、正直之臣,在娄师德的推荐下,被武则天任命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授银青光禄大夫,成了名副其实的宰相。
    姚崇则因为政绩卓著、为人贤德,被武则天任命为兵部尚书。
    后来,随着不断的加封,姚崇也成了武周王朝的宰相,不过宰相和宰相之间还是有差距,由于武则天十分器重和信任狄仁杰,所以姚崇的这个宰相,只相当于副宰相,只有在狄仁杰生病不上朝的时候,武则天才会认真考虑姚崇的想法和建议。
    第二章 相王长史
    武则天接手了李家天下,创立了大周朝,为了巩固政权、防止诸王谋反,她重用了周兴、来俊臣等酷吏。当时周兴是秋官侍郎,就是刑部侍郎,而来俊臣则是御史中丞,就是纠弹百官的长官。
    当时,周兴、来俊臣等人可谓是权倾朝野,无人不对他们畏惧。当时有一位官员名叫江融,官至左史,很有才干,曾得到过武则天的夸赞。周兴想拉拢他,要请他吃饭,但是其与周兴不是一路人,就没有应邀。
    周兴吃了闭门羹,耿耿于怀,就罗织罪名,陷害江融,说江融与之前谋反叛乱的李敬业有书信往来,是李敬业案的漏网之鱼。
    谋反是死罪,江融死不承认,周兴就动用酷刑,逼迫江融写下了与李敬业商讨谋反的信件,并把这封信呈给了武则天,武则天对李敬业的谋反心有余悸,当即就下令诛杀江融九族,即刻处斩。
    周兴身在刑部,执掌刑狱,为了加官进爵和迎合武则天,他简直杀红了眼,每天思考的都是给人罗织罪名、设计陷害和刑讯逼供,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诛杀了数千人,甚至到了后来,他每次回到家中时,身上都有一股挥散不去的血腥味,整个人的相貌神态也变得阴森恐怖、令人生畏。
    在英国公李敬业谋反失败之后,李氏宗族又掀起了第二次叛乱,为首的越王李贞和琅琊王李冲,武则天听闻叛乱,立刻调兵遣将,派出十万大军前往镇压,战乱很快得到平息。叛军战败时,越王李贞服毒自杀,而琅琊王李冲等人则被俘获,他们被押回洛阳后,武则天下令,把这些叛乱的李氏宗族都交给周兴,让他严加审讯,并提出要求,不准有一条漏网之鱼!
    有了武则天的授权,周兴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他多方牵连,拼命构陷,将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黄国公李撰,以及太宗的妹妹常乐公主和她的丈夫赵瑰都牵扯到这场叛乱之中,最终这些人全都被抄家并诛杀,一时间李氏宗族被清理大半,而女皇武则天则对周兴的做法十分满意,因为她并不介意血洗李唐皇族,她要的是一个江山稳固的武周天下。
    来俊臣本来是一个市井无赖,因为告发别人谋反,而获得了武则天的信任和重用,就是这样的一个人,随着不断的升迁,竟然也做到了御史中丞的位置。御史中丞相当于检察院的检察长,专门弹劾百官,手中的权力很大。
    武则天用周兴收拾了李氏皇族,接下来,就要用来俊臣来收拾百官了。
    来俊臣为了更好地做好御史中丞,专门成立一个部门,名叫推事院,纠集了数百名无赖,专门从事告密活动,这个部门应该就是武周王朝的特务机构了,只是这个特务机构不但惩治坏人,而且还陷害好人,准确来讲,应该是一个黑白不分、服务权力的部门。
    在推事院的加持下,来俊臣研究酷刑,大兴刑狱,陷害官员无数,而且他还写了一本书,名叫《罗织经》,妄想通过著书立说而名流千古,但实际上,他的办事原则并非法家,不是依法治国,所以他的思想也很难被后世王朝所接受。
    那段时间,是武周王朝最黑暗的时期,百官不敢多言,李氏皇族也都明哲保身、远离朝政。
    姚崇身为宰相,对周兴、来俊臣的种种恶行也都有所耳闻,他本想上奏折弹劾二人,但是考虑到二人心狠手辣、残害忠良,为了保全自己,他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给武则天上了一道密折,详细陈述了二人滥杀无辜的罪行,并建议武则天着手规范刑狱,限制刑狱官的行为。
    可是那道密折呈上去之后,却石沉大海。
    姚崇捋着胡须,思忖良久,渐渐明白了武则天的意思,武则天为了巩固政权而重用酷吏,也是无奈之举。
    周兴、来俊臣,一个主管刑部,一个身为御史,而且又是酷吏,两人联合起来,就是完美的杀人机器,他俩先清理了李氏诸王,又血洗了百官,到了后来,居然把矛头指向了武氏诸王,他俩以为自己能杀李氏,也能杀武氏,王公贵族、文武大臣都只是自己加官进爵的工具,多杀一个,自己的功劳簿上就多添一笔,何乐而不为。
    当时的武氏诸王有梁王武三思、魏王武承嗣、建昌王武攸宁、定王武攸暨、建安王武攸宜等,此外还有一个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女儿,有可能会被立为皇储,所以在朝中的地位很高。
    一天,周兴和来俊臣开了个碰头会,商讨罗织罪名,诬告武氏诸王和太平公主谋反。
    武氏诸王和太平公主接到密报后很害怕,提前赶到了皇宫,向武则天陈述了实情,并联名揭发这两位酷吏的种种罪行,包括滥杀无辜、残害忠良、大兴刑狱等。
    武则天杀伐决断、冷酷无情,那是对李唐的,这次周兴、来俊臣把心思动到了武氏宗族和太平公主的身上,她感到这两个人做得有点过分了,而且现在政权基本稳固,也到了清算酷吏、清理流毒的时候了。
    这时,武则天才想起了姚崇的那道密折,于是召见了姚崇,询问了他对于酷吏的看法。
    姚崇被皇帝召见,心中很忐忑,同时他也意识到这是一次绝好机会,如果处理得当,就很有可能一举改变武周大兴刑狱的风气。
    当时的武则天身为皇帝,雍容华贵,姚崇身着红袍,立于阶下,他向武则天奏报,说这些年朝中因为谋反罪名被诛杀的人太多了,其中有很多都是被冤枉的,周兴、来俊臣等人为了自己的功绩,随便给人罗织罪名,通过刑讯逼供让人招认罪名,又使人不敢翻案,连朝中大臣都不能自保,就没有人敢仗义执言了,臣敢以全家一百多口的性命担保,当今朝堂,绝无想要谋反之人,如果以后真的有人谋反,臣愿意承担全部罪责。
    武则天又问姚崇,说你认为武氏诸王和太平公主会谋反吗?姚崇想了想,说武氏诸王是陛下的宗族,太平公主是陛下的女儿,都是一家人,他们怎么会谋反呢?
    闻言,武则天点了点头。事后,武则天赏赐给姚崇一千两白银,姚崇看着白花花的银子,暗暗擦了擦冷汗,他心想,今日自己力保百官,参奏了周兴、来俊臣,回来后能保住性命已是十分不易。
    随后,武则天先后抓捕了周兴和来俊臣,经过审讯后,二人对自己所犯的罪行供认不讳,按照当时的律法,二人都该被判处死罪,但是武则天考虑到二人曾有功于国,于是先免去了周兴的死罪,改判流放岭南,随后又想赦免来俊臣。
    这时,狄仁杰站了出来,他对武则天说,来俊臣为人凶残狡猾、贪婪残暴,他滥用酷刑,诬陷好人,被他屈打成招、含冤而死的人不计其数,这样的人如果不除,必然会动摇朝廷、危害国家!
    狄仁杰是阁老,武则天对他的话向来深信不疑,狄仁杰都这样说了,她也只能判处来俊臣为死刑,并于闹市陈尸示众。
    本书已写完,在天涯逐步更新,保持热度
    来俊臣死了,周兴也在流放途中,被仇家杀了。周兴死去的消息传到了武则天的耳中,她深吸了一口,对上官婉儿说,朕本想用周兴、来俊臣来震慑坏人,没想到他们却诬陷了许多好人,最后闹到天地都不容,真是太可惜了。
    这时,上官婉儿端来了一碗冒着热气的人参汤,轻轻地放在了桌上,然后淡淡地说,这两个人大兴刑狱,最后身死,都是咎由自取的结果,陛下不必神伤,是他们辜负了陛下的期望。
    当天晚上,武则天彻夜未眠,她第一次感觉到为了开创大周朝,似乎让太多人流血丧命了。那天夜里,窗外明月皎皎,东都洛阳的皇宫,死一样寂静。
    周兴、来俊臣死后,无论百姓还是官员都开心极了,大家都到街上互相庆贺,说这回再也不用担心有人在背后捅刀子了。
    事实也正如大家所期待的那样,武周王朝在渡过了十四年的“酷吏”黑暗后,接下来就要迎来一个光明的世界了。
    当时武则天爱好诗词,国内迅速燃起了一场文学热潮,在任用官员方面,她十分看重下属的文学才华,于是任用了李峤、苏味道等文人为宰相,不过文人治理天下,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更好的把武周王朝推向辉煌,她琢磨着起用一批精于吏治的人,于是就请狄仁杰推荐人才。
    狄仁杰本身就是吏治派的代表,对干吏人才了熟于心,他想了想,说荆州长史张柬之,有宰相之才,如果陛下想用他,他一定会尽心竭力,帮助陛下治理好国家。
    于是武则天立刻就把张柬之召到了洛阳,可是在张柬之入宫朝见时,他步履蹒跚,连头发都白了大半。武则天觉得他有点老了,就没有任命他为宰相,而是把他提拔为刑部侍郎,并嘱咐他去了刑部之后,要好好干,争取再多为国家做一点贡献。
    张柬之跪倒在地叩谢皇恩,然后便走马上任去了刑部。
    当时,武周王朝有朝臣巡视地方的制度,一次,姚崇奉命去巡视地方,临行前,武则天问他朝中可任宰相的人选,他想了想,说张柬之沉稳有谋略,能够决断大事,陛下可任他为宰相。
    武则天皱了皱柳眉,嘀咕说张柬之有点老了,他还能有精力做宰相吗?姚崇赶忙说,正是因为张柬之已经年老,所以陛下要赶快任用他,好让他趁着暮年,再为大周朝多做一点贡献。
    听了姚崇的话,武则天当天就召见了张柬之,她对张柬之说,现在朝廷任用了李峤、苏味道等文人为宰相,只是这些人过于拘泥小节,所以还需要一批眼光宏大、精于吏治的官员,用于辅助处理朝政,朕听了姚崇和狄仁杰的推荐,决定加封你为宰相,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晋升为凤阁侍郎。

    
    宰相姚崇

    
    在张柬之升官的那段时间,姚崇去地方巡视了一圈,然后又回到了朝廷,这时,武则天在狄仁杰等人的劝说下,已将李显立为皇太子,而李旦则被封为相王,武则天还是很喜欢姚崇,便让他兼任相王府长史。
    相王长史,就是相王李旦的秘书长,随后,北方突厥侵扰边境,武则天任命李旦为大将军,前往征讨。
    在攻打突厥的过程中,姚崇担任着宰相和兵部尚书,他为李旦提供了很多帮助。那一仗,在姚崇的帮助下,李旦打得得心应手,很快就将突厥打回了寒冷的北方。
    李旦打赢了突厥,自己很高兴,武则天也很高兴,他回朝后,武则天改任他为左右羽林卫大将军,掌管禁军。此举,可武则天对李旦的信任。
    当时,李显为太子,李旦为相王,随着后者的地位越来越高,李显也渐渐有了危机感,姚崇知道太子之争,向来凶险,所以,虽然李旦待自己如座上宾,他还是有意和李旦保持了一定的距离。
    李旦是个聪明人,他当然明白姚崇的意思,姚崇是自己的长史,两人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姚崇在外人面前,有意与自己保持距离,这是为了双方的安全着想,李旦见姚崇这样做,还受到了启发,既然李显为太子,他也就每天饮酒作乐,观看歌舞,不问朝政,一副太平王爷的模样,就这样,渐渐消除了李显的戒心。
    姚崇在任相王长史期间,每日出入相王府,与李旦的家人多有接触,其中相王府三少爷李隆基英明果断、多才多艺,令姚崇印象深刻,只是当时的李隆基仅为尚辇奉御,主管宫廷御马,既不是朝中重臣,也不是皇太子皇太孙,所以姚崇并未在意。
    而李隆基看着姚崇这位宰相,每天出入家中,就多有好奇,他看着姚崇为父王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很有才能,心中渐渐生出了敬佩之情。
    在武则天晚期,女皇年事已高,逐渐倦于朝政,每日宴饮作乐,广纳男宠,其中有两个男宠,名叫张昌宗和张易之,深受武则天的喜爱,这两个男宠起初只是活动在宫闱之中,后来在武则天的支持下,居然也开始参与朝政,处理国家大事,当时百官对此都议论纷纷。
    武则天时期,国家推崇佛教,国内大兴庙宇,而办寺庙、收香火钱则是一个发财的好方法,很多皇亲贵族都参与其中,张易之也是其中一位。
    当时,张易之在定州建造了一处雄伟的寺院,苦于寺中没有高僧,便打算从洛阳的佛寺里挑选十名高僧,调往定州。
    被选中的高僧一听要去定州,嫌路途遥远,不愿前往,于是他们就联合起来找到了姚崇,希望姚崇能让张易之打消这个念头。
    姚崇是科举出身,身为宰相,从来没把张易之这样的男宠放在眼里,于是他就以宰相的身份,直接敲定了这件事,并告诉洛阳的十位高僧,说你们在洛阳好好念经,就不用去定州了。
    定州佛寺的十名高僧没有到位,张易之一打听,原来是姚崇从中作梗,这件事让张易之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于是他在服侍女皇的时候,便在女皇身边念叨,说姚崇身为宰相,与相王李旦接触过密,日后恐怕有谋反篡政的可能。
    武则天向来最担心有人谋反,听张易之这样一说,她也觉得姚崇的权力有点太大了,姚崇身为宰相,还兼着兵部尚书和相王长史,如果他要谋反,可能真的会引起较大的动乱。
    于是第二天武则天便下诏,免去了姚崇的兵部尚书,降为司仆寺卿,但仍然保留宰相的头衔。
    司仆寺卿是主管宫廷马匹和国家畜牧业的官职,和兵部尚书相比,肯定是差了一大截。这次遭到贬官,姚崇心里不大舒服,同时他也十分清楚,这件事肯定与张易之有关!
    后来,张昌宗、张易之兄弟的风头越来越盛,先被武则天封了官,分别任职司仆卿和麟台监,后来又都封了公爵,一时间权势滔天、大权独揽。
    张氏兄弟把持朝政,使朝中许多大臣都失去了话语权,这就招致了朝中百官的不满,而张氏兄弟却并不知道收敛,接下来,他们又合谋绞杀了对自己有所非议的邵王李重润和永泰郡主,还诬告大臣、贪赃枉法,做了许多坏事。
    跳梁小丑在台上,姚崇、张柬之等人看在眼里,并未立即出手,因为此时的武则天年事已高,而且久病在床,可能要不了多久,就会有新皇帝继位,到时候再清算张氏兄弟,就是易如反掌的事了。
    那段时间,姚崇韬光养晦,深入简出,对于朝政之事,也从不多言,他看着张氏兄弟在朝堂之上,呼风唤雨、耀武扬威,也并未感到过多的不适,相反却生出了几分怜悯之情,因为张氏兄弟已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

    
    宰相姚崇
    第三章 泣辞武皇
    那年冬天,洛阳的皇宫格外寒冷,此时的武则天已经达到了八十二岁的高龄,年老之人身体虚弱,在每一个冬季都是在渡劫,即使是皇帝也不能免,于是,在那个冬天,武则天一病不起,从此不再上朝。
    此时张氏兄弟有武则天撑腰,依然在把持朝政,不过面对几乎是整个朝廷的反对,再看看整日昏睡的老皇帝,二人对自己的命运也极度担忧。
    狗急了便会跳墙,失去理智的张氏兄弟开始密谋,诛杀那些带头反对自己的大臣,想枪打出头鸟,可惜保密工作没有做好,反而被张柬之等人提前知晓了。于是张柬之等人立刻拉着太子李显,发动了神龙政变,姚崇身为宰相,一直希望恢复李唐江山,便自告奋勇参加了本次政治行动。
    那天,清晨五点多钟,鸡才叫了头遍,张柬之等人便率领五百御林军冲进了皇宫,并在集仙殿的走廊下,斩杀了张氏兄弟,随后又冲进集仙殿,将武则天团团围住。
    随后,武则天在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暐等人的逼迫下,禅让皇位给太子李显,然后自己迁居上阳宫,就此退出了政治舞台。
    神龙政变取得了成功,发动政变的大臣们都很高兴。
    唯有姚崇蹲在地上哭泣,张柬之觉得奇怪,便问姚崇,说你参加了这次行动,我们取得了成功,难道你不高兴吗?
    姚崇用袍袖擦了擦泪水,对张柬之说,则天皇帝对我有知遇之恩,把我一路从参军提拔到了宰相,今天突然要与则天皇帝辞别,心中不免悲痛难忍,我随你们诛杀奸贼,是臣子的本分,而泣辞旧主也是人之常情,就算因此得罪了新君,我也无怨无悔。
    当时,李显、李旦等人就在一旁,李显看着姚崇,沉默半晌,最后转身离去。
    新君登基,李显为帝,他加封相王李旦为安国相王,太平公主为镇国太平公主,张柬之等人加官进爵,国号也恢复为唐。
    当然,李显也没有忘记姚崇的功劳,给姚崇封了一个爵位,名叫梁县侯,因为姚崇曾经生活过的广成泽,就位于洛阳汝州的梁县,就这样,姚崇摇身一变,成了侯爷。
    但是李显并不是一位圣贤的君主,他复位后,不仅加封了众多功臣,还册封了韦氏为皇后,随后又将安乐公主嫁给了武三思之子武崇训,并封上官婉儿为昭容,负责起草诏书,参与国家政令的发布。
    李显的这一系列操作,直接导致了韦氏集团的形成和壮大,并在不远的将来,威胁到了李唐江山。
    此外,姚崇因为泣辞武皇,让李显耿耿于怀,没过多久,就丢了宰相职位,被贬为亳州刺史,外放地方。
    姚崇离开洛阳的那天,安国相王李旦送他到了城外,那天,正值隆冬,天寒地冻,李旦把自己的披风解下来,披在了姚崇的身上,他告诉姚崇,说最近这段时间,朝内不会安宁,你出去避一避,也许能躲过许多灾祸,等到风平浪静了,我再想办法让你回来,到时候,还让你做我的长史。

    
    唐玄宗李隆基

    
    女皇武则天

    
    太平公主
    姚崇离开后,洛阳城内果然掀起了滔天巨浪。
    当时,武三思为梁王,他与韦后关系密切,儿子武崇训又娶了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武三思由此深得皇帝和韦后的信任,一时间成了韦氏集团的核心人物。
    而与韦氏集团相对立的,则是张柬之这些参与神龙政变的大臣,一方是皇亲国戚,另一方宰相大臣,双方互不相让,互相攻击,关系很快就发展到剑拔弩张、你死我活的地步。
    为了搞掉张柬之等人,武三思借机向李显进言,说张柬之等人自以为拥立新君有功,骄傲自大,且大权在握,做事独断专行,常此以往,恐怕会威胁到江山社稷。
    李显一想,觉得武三思说得对,便问他应该怎么办。武三思等的就是这句话,于是他建议皇帝,说可以给张柬之等人册封郡王爵位,许以荣华富贵,然后再让他们任闲职,削去实权,这样就没有威胁了。
    听了武三思的建议,李显觉得他说得太对了!于是就颁布诏令,册封张柬之、敬晖、桓彦范、袁恕己和崔玄暐,分别为汉阳郡王、平阳郡王、扶阳郡王、南阳郡王和博陵郡王,同时又免去了五人的宰相参政之权,这样一来,他们平时就不用来上朝了,只需定期来皇宫朝拜一下就行。
    这五位郡王离开了朝堂,刚开始,武三思觉得神清气爽,连天空都变得更蓝了,但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这些郡王在进宫朝拜的时候,依然能够向皇帝提建议,这让韦氏集团感到了巨大的威胁,于是武三思便和韦后密谋,要把“五王”贬出洛阳,因为他们只要离开了京城,就很难再影响朝政了。
    当时,李显十分信任韦后,把朝政大权都交给了她,而韦氏集团的上官婉儿,执掌着起草诏书的权力,于是韦后就直接命令上官婉儿,下诏书将“五王”全部贬到了地方,外放刺史。
    张柬之等人刚被封了郡王,虽然被夺了实权,但并未察觉到是福是祸,可转眼间,又被贬地方刺史,他们一下就意识到大祸临头了,那年张柬之已经八十多岁了,被贬为襄州刺史,他有点接受不了,李显为了安慰他,下诏书让百官在定鼎门外给他践行,同时还亲自赋诗,祭祀路神,希望这样能保佑张柬之一路平安。
    诏令一下,张柬之等“五王”离开了洛阳。那天,武三思站在洛阳城的高处,寒风凛冽,他眺望着逐渐远去的五位郡王,心中的忧虑并没有消除,因为他始终觉得,远去的五匹饿狼早晚都会回来,扑到自己身上,把自己撕个粉碎,于是他咬紧牙关、暗下决心,做事一定要斩草除根,该下手时就一定要赶尽杀绝,这样才是“梁王之道”。
    随后,武三思又以“五王”被贬,对朝廷不满,诬陷韦后为名,让李显流放了“五王”,当时,张柬之被流放到泷州,敬晖被流放到琼州,恒彦范被流放到贵州,袁恕己被流放到环州,崔玄暐被流放到古州。
    这五处流放之地,都是极其偏远、荒芜的地方,其中,张柬之和崔玄暐直接死在了流放的路上,而另外三人更是遭到了武三思的追杀。

    
    武三思画像
    当时武三思有一个手下,名叫周利贞,是代理右台御史,他为了讨好武三思,亲自追到剩余的三处流放之地,将敬晖、恒彦范和袁恕三人,全部用残忍的手法杀害,回京后,武三思对他的做法十分满意,还给他升了官,任御史中丞,就是武周酷吏来俊臣曾经担任过的那个官职。
    姚崇在亳州任刺史,屁股还没坐热,便又接到诏命,迁任宋州刺史,那时春寒料峭,他在前往宋州的路上,听到了“五王”全部被流放、无一生还的消息,立刻感到周身寒冷无比,同时他也暗自庆幸自己不是王爵,否则恐怕也难逃一死。
    然而,姚崇的命运波折并未就此结束,随后,他又被接连调往常州、越州和许州,在每一个地方都没等站稳脚跟,就又调往下一个地方,而在这一次次的周折中,他的年龄也在不断增长,容颜衰老,就连两鬓也都生出了白发。
    姚崇在调往许州时,就曾感慨,说自己的余生,恐怕就要在这样的舟车劳顿之中度过了。
    后来,唐中宗李显被韦后毒死了,韦后想效仿武则天,趁机掌握朝政,君临天下。但是她的这个想法和相关行动,都被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知晓了。
    当时,李隆基为临淄王,他手下有刘幽求、钟绍京等谋士,此外,还有一支名叫万骑的禁军,真是要人有人,要兵有兵,一呼百应。
    于是,李隆基等人便密谋,在唐隆元年夏天的一个晚上,率兵潜入了钟绍京掌管的宫苑之内,以“诛诸韦以复社稷,立相王以安天下”的口号,发动了兵变。
    他们在太极殿内杀掉了韦后,随后又在占领皇宫的过程中,遇到了上官婉儿,李隆基知道她是韦氏集团的重要人物,便直接将她斩于旗下,然后又斩杀了其他韦氏余党,武三思及其子武崇训均被斩首,天将破晓之时,宫内宫外就全都被平定了。
    至此,本次行动取得了成功,史称唐隆政变。
    次日,相王李旦登基,为唐睿宗。李隆基拥立有大功,被立为监国太子,于是,太子李隆基就此入朝主政,正式登上了政治舞台。
    随后,李旦又下令,召回了之前被贬的姚崇、宋璟等人,任命姚崇为兵部尚书,宋璟为吏部尚书,二人共同辅佐监国太子李隆基,一时间,李隆基手下贤才云集,影响力迅速壮大,几乎要全面超过太平公主。

    
    上官婉儿剧照
    太平公主从武周时期以来,经营朝政多年,在朝中势力深厚,她很难容忍李隆基这样发展下去,于是便决定对李隆基进行打击。
    睿宗李旦一共有六个儿子,长子李成器,次子李成义,三子李隆基,按照皇位嫡长子继承的规定,李隆基的前面还有两个哥哥,所以在两个哥哥还活着的情况下,李隆基其实是没有皇位继承权的。
    太平公主是李隆基的姑姑,自然对李家的事了如指掌,她想打压李隆基,首先就从李隆基不是嫡长子这一条下手了。
    睿宗李旦的嫡长子是李成器,太平公主以为李成器被李隆基抢了太子之位,一定心存不满,所以就连夜前往了宋王府,准备做一下李成器的思想工作。
    李成器对于太平公主的来意,早就猜了个大概,他自知不是李隆基的对手,同时也不想成为太平公主的傀儡,所以当太平公主说明来意后,就断然拒绝了她的提议,并对太平公主说,储君是国家的储君,在太平时节,可以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可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就要立有功之人为太子,这样太子才会受人拥戴,才是国家的幸事。
    听完李成器的话,太平公主的鼻子都快被气歪了,她指着李成器的鼻子破口大骂,说李家怎么出了你这么一个不成器的东西!亏你还叫李成器,我看你是不成器!以后你别叫我姑姑,我不认识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
    面对太平公主的羞辱,李成器并未放在心上,因为在他眼中,姑姑无论是在相貌,还是在行事风格上,都与则天皇帝如出一辙,太平公主想当皇帝的心思,他再明白不过了,而自己作为李家的嫡长子,肯定不能让武氏之乱,再发生一次!
    太平公主走后,李成器很早就入睡了,这些年,李家、武家为了争夺皇位,杀了太多的人,当年,李唐宗室被血洗,李成器就感到痛苦万分,所以他再也不想看到,有人为了皇位再起纷争。
    太平公主离开宋王府后,心有不甘,她在洛阳城内转了一圈,便又去了申王李成义的府邸,李成义是李旦的次子,排在李隆基的前面,但是他既不是嫡长子,也并非有功之人,所以并不想参与皇储之争。
    那天在申王府,太平公主以一位姑姑的身份,说要把李成义推到太子的位子上。
    而李成义则沉默良久,然后他对太平公主说,现在的大唐,在皇帝和监国太子的治理下,国泰民安、百姓富足、宗庙稳固,三弟有功于国家,理应为太子,所以姑姑就不要再为皇位而兴起波澜了。
    太平公主听完李成义的话,感觉自己似乎成了孤家寡人,但是她并未就此收手,因为在朝的宰相,起码有一半都是她一手提拔的,李隆基就是想挑战自己的权威,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
    她思来想去,最后决定要联合朝中的宰相,一起上奏折,说李隆基结党营私,危害社稷,要求睿宗李旦废黜太子,另立皇储。
    第二天,李旦果然接到了十几份请求废黜太子的奏折,突然有这么多人弹劾太子,就连李旦心里也犯了嘀咕,但是他也没有完全相信这些奏折,于是,就叫来了姚崇,想问一问他的看法。
    皇帝先给姚崇看了弹劾太子的奏折,姚崇看过后,想了想,便对皇帝说,监国太子为宗庙社稷立有大功,而且一向仁慈明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而这些弹劾太子的,都是太平公主的人,太平公主在武周时期,就想争当皇储,没想到恢复李唐国号后,她还未断绝此心。
    李旦问姚崇,太平公主是否有可能动摇李家江山?
    姚崇想了想,说太平公主是太子的姑姑,在朝中的地位很高,而且还有一群老臣追随,所以,如果陛下想稳固江山社稷,最好请她迁居蒲州,只要她去了地方,远离朝廷,就没有威胁了。
    听完姚崇的话,李旦想了想,对姚崇说,朕听说太平公主最近还去了宋王李成器和申王李成义的府邸,他们密谋改换皇储的事,爱卿对宋王和申王,怎么看?
    听到这个消息,姚崇深吸了一口气,他暗想,只是一个太平公主就让人头疼了,如果再联合宋王和申王,那朝廷就永无宁日了。
    于是他对皇帝奏报,说宋王和申王都是太子的哥哥,唐朝有嫡长子继承制,而如今的太子并不是嫡长子,其哥哥们难免心存芥蒂,所以为了避免麻烦,最好把他们也都外放地方,这样太子之位就稳固了。
    皇帝听完姚崇的话,并未直接表态,随后他又召见了宋璟、张说等人,得到的建议都与姚崇相似,于是为了保护太子,他决定外放宋王、申王和太平公主。
    可是诏命还没下,消息就被太平公主截获了,太平公主大惊失色,她当然不能允许姚崇等人的建议变成现实。
    于是她迅速跑到皇宫,扑倒在哥哥李旦的脚下,哭诉自己身为女人的不容易,做事时总有人在背后蜚短流长,不怀好意。
    同时她还痛斥姚崇、宋璟,说这些老臣为了自己的权力、地位,趁机挑拨离间,搬弄是非,破坏了皇室兄妹姑侄间的关系,其心可恶,其罪当诛!
    李旦向来心软,最见不得女人哭,太平公主一哭,他就没招了,于是他弯腰扶起了妹妹,并为她轻轻拭去眼泪,然后承诺说,朕是皇帝,朕都没说让你迁居蒲州,谁又能让你迁离洛阳呢?
    太平公主一听,意识到峰回路转,于是她眼珠一转,立刻抓着李旦的手腕,要求他必须把姚崇、宋璟等人处死,否则自己绝不罢休!
    李旦皱了皱眉,喃喃说这几个人都是老臣了,为国家做了很多的事,直接处死,会寒了百官的心,不如就把他们贬为刺史吧,让他们在地方,为国家再做一点事。
    面对这样的结果,太平公主并不是十分满意,但是争取到这种程度,其自身的危机已经消除,所以就没有再坚持和争执下去。
    第四章 渭水之畔
    景云三年的一个夏夜,唐王朝的太史令夜观天象,发现代表太子的那颗星异常明亮,光辉甚至超过了帝星,而帝星并没有陨落的迹象,他认为这不是一个寻常的天象,便连夜把这件事奏报给了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得到这个消息,认为这是一个铲除李隆基的机会,便来到了皇宫,向皇帝陈述了天降异象的事,并为皇帝指出哪一个是帝星,哪一个是代表太子的星。
    皇帝李旦望着东方那颗萦绕着白亮光辉的星星,和自己那颗暗淡的星,不禁陷入了沉思。
    太平公主观察着李旦细微的神情变化,她认为皇帝肯定是介意这件事,便趁机对李隆基发起了攻击,她对李旦说,帝星暗淡,太子之星却异常明亮,代表着会有新帝登基,然后她冷笑了一声,继续说,也许此时的太子已经有了想要登基的想法,所以太子之星才会这样明亮。
    听到这里,李旦心情沉重,一方面,他知道太平公主此举是在攻击太子,想置太子于死地,另一方面,太子李隆基确实也有取自己而代之的想法,只是鉴于父子君臣的纲常,还没有出手。
    这时,李旦看向了太平公主,眼前的太平公主盛装华服,她眼神坚定,心中充满雄心壮志,宛如第二个武则天在世。
    突然,李旦的头仿佛被雷劈了一般疼痛,他扶着额头,对太平公主说,妹妹你先回去吧,朕不太舒服,这件事改日再说。
    太平公主离开了皇宫,其心中充满了疑惑,她知道自己的话,肯定对皇帝产生了影响,不过这个影响会产生何种结果,却令人难以预知。
    当夜稍晚时候,太子李隆基也得知了天降异象的消息,他的心悬了起来,同时忧虑不已,因为睿宗如果借助这件事铲除自己,自己并没有足够的力量能与皇帝对抗,到时候等待他的,恐怕只有一死。
    那夜,李隆基彻夜未眠,而窗外的太子之星,却持续耀眼,宛如幽火。
    次日清晨,太子李隆基重振精神,又去上朝了。
    在朝堂之上,太子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并列,他们的身后是文武百官,皇帝李旦端坐在御座之上,他看着台下的两大势力,愁容满面,无精打采,他自认为没有办法处理好太子与太平公主之间的关系,便让太监宣读了一道诏书。

    
    太史令夜观天象
    诏书的大意就是朕体弱多病,不堪劳累,监国太子有功于社稷,仁孝贤德,今天朕决定退位,禅让皇位给太子李隆基,希望新君能够任用贤臣、爱护百姓,成为一名圣贤的君主。
    当时,李隆基坚决请辞皇帝之位,他说自己愿意继续做监国太子,辅佐父皇治理好国家。文武百官也都极力挽留睿宗李旦,但是李旦态度坚决,他说诏书已下,这件事就不用再议了,你们赶紧为新君举行登基大典吧。
    那天,太平公主纤手紧握,全身冰凉,她的脸都绿了,她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昨晚的那番话,居然让睿宗李旦把皇位主动禅让给了李隆基。
    于是,太子李隆基登基继位,改元先天,史称唐玄宗。睿宗李旦为太上皇,每五日接受一次百官朝见,朝中的很多事,他也都不管了,基本是把政权都交给了李隆基。
    李隆基登基后,太平公主依然每日上朝,朝中有七位宰相都出自她的门下,文武百官也有很多依附于她,虽然李隆基成了皇帝,但太平公主依然有能力与其掰手腕,而且,她也并不喜欢李隆基这个皇帝,于是接下来,她要做的就是废掉皇帝,另立新君!
    当时有一位宰相,名叫窦怀贞,新帝登基后,被封为魏国公,不过此人依附于太平公主,是太平公主的左膀右臂,太平公主想要废掉李隆基,首先找的就是他。
    那夜,在魏国公府,密室之内只有太平公主和寇怀贞两个人,烛台之上蹿腾着红色的火焰,寇怀贞为太平公主出谋划策,说当今皇帝尚未完全掌握朝政大权,只要有太上皇在,我们就有成功的可能,而且朝中有一半的势力都是我们的,我们手中有兵。
    他看了眼窗外,没有发现异常,继续说,如果公主殿下想彻底铲除李隆基,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发动兵变,先把皇帝杀掉,然后再给李隆基扣一个谋害太上皇的罪名,到时候皇宫都在我们手中,我们就可以让太上皇下一道诏书,让公主殿下继位,从而改朝换代,公主殿下临朝称制!
    闻言,太平公主摇了摇头,她说自己不想做皇帝,发动兵变只是想把李隆基换掉,到时候另立新君,自己仍然做太平公主。

    
    姚公祠对联
    一身忠智三朝辅相铸盛世
    十卷文章千年遗教泽国人
    寇怀贞看着太平公主,烛光之下,太平公主的脸庞生出一层薄薄的光辉,他当然不相信太平公主不想做皇帝的鬼话,当然,考虑到政客的口是心非,他也并没有直接戳穿,而是不禁感慨,说公主殿下的胸怀之广大,实在是令人钦佩!
    就这样,在寇怀贞和太平公主的密谋下,一场兵变蠢蠢欲动。
    当时,有一名大臣名叫魏知古,他深得李隆基的信任,被封为公爵,也是王公贵族之一,平时与百官联系密切,在太平公主和寇怀贞调兵遣将准备兵变之时,他就察觉到了风吹草动。
    那段时间,他发现寇怀贞这个奸臣突然变得异常活跃,整日往返于太平公主府和几位朝中大臣的府邸,似乎在密谋什么大事,于是他便派人一探究竟,反馈回来的结果让他大吃一惊,他认为此事事关重大,便在第一时间拜见了皇帝,奏报了关于太平公主和寇怀贞的事。
    李隆基听闻此事,暗吸了一口冷气,他自己就曾发动过唐隆政变,最清楚兵变的可怕之处,一夜之间就可以翻天覆地,不过,他并未惊慌,而是十分镇定地告诉魏知古,说朕知道了,你先不要声张此事,随时听朕命令,朕自有对策。
    那是一个盛夏的夜晚,李隆基批完一天的奏折,正准备休息,宫女端来一碗参汤,他伸手去接时,汤碗却被打翻了,汤水洒在地上,升起一团剧烈的烟雾,很明显,那是一碗含有剧毒的参汤,只要皇帝饮下,顷刻之间便会驾崩。
    李隆基心有余悸,他命身边的小太监高力士,不要声张,先把这个宫女处理掉。
    太监高力士深得皇帝信任,而且办事妥当,他不慌不忙,先把瘫倒在地的宫女拖到旁边的阁室,然后扯出一条白绫,缠在其脖子上,用力勒了一会儿,便了结了其性命。
    李隆基知道这个宫女,他一下就想到,此人应该就是太平公主安插在宫里的奸细,太平公主如果知道宫女毒杀皇帝没有成功,必然会迅速采取下一步措施,所以自己要做的就是先发制人,于是他让高力士传旨,召见宰相寇怀贞和左、右羽林将军入宫,说有要事商议。
    当夜,寇怀贞等人还在府中等候消息,突然听到高力士传旨,他们心中一惊,刚开始还以为是太上皇传旨,仔细一听,居然是皇帝传旨,寇怀贞心里犯嘀咕,但圣旨交到了他的手上,他也不能抗旨不从。
    于是,寇怀贞进宫了,他走后,太平公主赶忙召集左、右羽林将军,准备发动兵变,不过令她没想到的是,两位禁军将军也被皇帝召进了皇宫,这下她就慌了神,因为没有了禁军的支持,自己所能调动的兵力只有二百家丁,和强大的皇权相比,没有多少抵抗的能力。
    真奇怪,早上发的一段,不知道怎么回事,居然没有了。
    寇怀贞和左、右羽林将军都是太平公主的党羽,他们一踏进宫门,就被宫廷侍卫齐刷刷砍下了脑袋,李隆基的计划十分顺利,随后他又让魏知古和高力士暂时接管了禁军,二人拿着皇帝的圣旨,率领着五百禁军,直接查抄了太平公主府及其党羽的府宅,一时间,洛阳城内兵荒马乱、火光冲天。
    在慌乱之中,太平公主扮作仆人,逃往了城外的一座佛寺,那座佛寺是她自己筹钱兴建的,逃到那里后,方丈大师为其安排了食宿,并对外封锁了消息,于是她稍稍得到了几天喘息的时间。
    不过,她身为镇国太平公主,一直躲在佛寺,肯定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在三日之后,她又回来了。
    太平公主请出了太上皇李旦为自己求情,希望李隆基能赦免自己的死罪。
    那天,久居深宫的太上皇李旦一脸愁容,他没想到三子李隆基和妹妹的矛盾,居然激化互执刀兵的地步,而且皇帝还要把太平公主赶尽杀绝,他认为皇帝的杀伐之气太重了,在他看来,不管是儿子还是妹妹,都是李唐宗室的血脉,都是一家人,要以和为贵,双方各退一步,便能海阔天空。
    李隆基听完太上皇的话,心中毫无波动,他让高力士把毒杀自己的那个宫女的尸首拖了过来,李旦一眼就认出那是太平公主府的丫鬟元氏,很显然,太平公主早已对皇帝起了杀心。
    到这里,李旦也无话可说,他挥了挥手,让高力士赶紧把那具尸首抬走,这些年,他看过了太多的杀伐,再也不想看到有人因为政治斗争而命丧黄泉了。
    太上皇李旦的求情,并没有让李隆基放弃对太平公主的反攻,随后,李隆基在返回朝廷之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诏赐死太平公主。
    那天,太平公主用一条白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事后,李隆基考虑到太平公主毕竟还是李家儿女,而且也曾对大唐做出过卓越的贡献,所以还是让她陪葬于乾陵,留在了李唐宗族的名册之中。
    不过,对于这个奸臣窦怀贞,李隆基恨得咬牙切齿,当初,自己为了拉拢窦怀贞,还曾给他加封了魏国公,没想到他不但不知道感恩,反而撺掇太平公主发动兵变,真的是可恶至极,于是李隆基盛怒之下,诛了窦怀贞的九族,并屠戮其尸体,还将其改为毒姓,警示天下之人。
    李隆基通过先天政变,诛杀了太平公主,解决了朝中两派势力之争,太上皇李旦看到李隆基的能力全面超过了自己,便彻底退出朝政,迁居百福殿,开始颐养天年了。
    皇帝李隆基见太平公主的势力消失了,一时间神清气爽,他以为从此以后,就再也没人和自己作对了,自己身为皇帝,在朝中乃至整个大唐,就应该是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了,但现实却并不是那样。
    太平公主深耕朝政几十年,朝中党羽无数,在先天政变之中,李隆基清算的太平公主党羽之中,单单是宰相就有窦怀贞、崔湜、岑羲和萧至忠四人,此外还有一半的禁军将军,一时间,朝中官位空缺了一半。
    身为皇帝,手下没有足够的亲信大臣,肯定是不行,于是李隆基决定要广纳贤臣,充实朝廷。
    唐朝的科举制每年选拔的人才只有区区几十人,那些人还都没有经过官场的历练,不能上来就处理国家大事,所以,如果要选拔宰相这个层次的人才,最好的办法就是提拔自己的亲信,以贤任用,这样才能做好国家的人才选拔工作。
    当时,魏知古因为在先天政变之中,立有大功,首先就被李隆基任用为宰相,并加封爵禄三百户,不过,唐玄宗时期的首位宰相,并不是魏知古,而是在唐隆政变中,诛杀韦后有功的刘幽求。
    除了刘幽求和魏知古这两位宰相,李隆基重用的宰相,还有一个张说,其担任中书令,封燕国公,在朝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天,李隆基上朝,他坐在龙椅上,看着台阶下的众臣,只有寥寥的几位宰相,不禁在心中感慨,朝中的人才还是太少了!这时,他看了看身边的小太监高力士,突然发现这个高力士也是一个可用之才,可惜他是太监,不能担任宰相。
    不过,为了最大限度地选用人才,李隆基还是下诏,破格提拔高力士为银青光禄大夫,官阶从三品,执掌内侍省,从这以后,高力士就成了大内总管,负责着皇帝的日常起居和复杂的宫廷事务。
    唐玄宗在全面掌握大唐政权之后,一方面,他要发展经济,使国家富强,另一方面,便要巩固政权,保证国家不会再出现大的叛乱。
    其中,他为了加强对军队的控制,首先做的就是亲自检阅了驻扎在新丰的军队。
    当时,姚崇在同州担任刺史,同州距离新丰只有不到三百里,李隆基到了新丰之后,最先做的并不是直接检阅军队,而接受当地官员的拜见,而按照当时的规定,姚崇也在参加拜见的官员名单之中。
    当年姚崇被贬为地方刺史,是因为得罪了太平公主,他本来是想奏请皇帝李旦把太平公主迁出洛阳,没想到被太平公主一闹,自己却被贬到了地方。
    刚开始去往地方的时候,姚崇心理上还有点难以接受,毕竟他也是担任过宰相的人,突然掉下来有点受不了。
    不过,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觉得被贬也没什么,毕竟伴君如伴虎,身居高位自然危机四伏,在政治斗争中被打压,经历一些宦海沉浮,也都是寻常之事。
    当姚崇听说自己要接受唐玄宗召见时,其内心还是涌起了一些波涛,因为他隐约觉得,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召见,甚至有可能成为其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为此,他彻夜未眠,整夜思考着帮助唐玄宗开创盛世的济世良方。
    那天,李隆基接过太监高力士呈上来的参加朝拜的名单,第一眼就看到了姚崇的名字,他问高力士,这个姚崇就是当年相王府的那个长史吗?
    这时,高力士露出了谦和的微笑,他说此人正是当年的相王长史,在太上皇平定突厥之乱时,为太上皇提供了很多帮助,后来又因为参奏太平公主,被贬为地方刺史,至今都没能还朝。
    听完高力士的介绍,李隆基陷入了深思,因为在他的印象中,这个姚崇还是一位很有才干的官吏,只是因为得罪太平公主,就被外放地方,实在有点浪费人才了,他想了想,认为有必要重点了解一下这个刺史姚崇!
    在皇帝接受地方官员拜见的那天,姚崇身为刺史,还被排在了前面,那天,唐玄宗李隆基先说了一些冠冕堂皇的话,随后,又说了一些鼓励地方官员干事创业的话,最后,他留下了个别官员,而在留下的官员之中,就有姚崇一个。
    排在前面的两个官吏,因为贪污受贿、徇私枉法,被皇帝剥了官服,打入了监牢,姚崇看在眼里,心中不禁颤抖,他害怕太平公主等余党,对唐玄宗进献谗言、污蔑自己,而且自己许久不在朝中,很多事都是任人评说,他也是百口莫辩,为此,他的忧虑之心更为沉重。
    但是等到召见姚崇之时,唐玄宗却换上了一身戎装,他拉起姚崇的手臂,对姚崇说,朕闻爱卿出身武将世家,还是科举出身,可谓文武双全,今日剩下的时间,你就陪朕去渭水之畔骑马狩猎吧,说完,一旁的高力士递过来两把硬弓,又牵来了两匹宫廷御马。
    随后,唐玄宗与姚崇一起上马,二人策马扬鞭,径直奔向了渭水之边。
    下一章就要讲姚崇的死对头张说了。


    
    燕许大手笔、开元宰相之张说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1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6-27 21:17:00  更:2021-06-27 21:17:02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