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如果没有清朝,明朝后下一个汉人王朝是否能打下今天的领土面积?(转载)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如果没有清朝,明朝后下一个汉人王朝是否能打下今天的领土面积?(转载)

作者:巴特飞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先立论:能。
    再给出论证:根据演化动力模型,通过地缘因素推导出历史发展的逻辑。中国历代的疆域变迁,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无非内外两大作用力。起主导的外部作用力为来自北方的威胁,更确切地说,来自蒙古高原的威胁;而与之对应的是内部作用力,即应对来自北方这种生存威胁的地缘布局。面对来自蒙古高原的游牧势力威胁,位于农耕区的中央之国通常处于战略被动状态。为了改变这种战略被动的局面,中央之国最好的办法就是从蒙古高原的侧翼寻找盟友或战略支点,包抄草原游牧势力。这样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蒙古高原位于大陆核心地带,远离海洋水汽的浸润,尤其是其腹地,悲催地呈现出低温干旱的半荒漠化地貌,即俗称的大漠。因此蒙古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只能以游牧的生活方式来轮换草场获取生存必须的能量基础,至于农业就更是奢谈了,导致辽阔的蒙古高原只能承载与之面积不成比例稀少人口。不过天无绝人之路,相对于令人绝望的大漠戈壁,蒙古高原内部还是有着风水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的,即其东西两大条状板块:东部大兴安岭西麓,东北西南走向的锡林郭勒地区和西部阿尔泰山脉东麓,西北东南走向的大湖盆地地区。这两大区域在蒙古高原一左一右,在地图上高度对称。
    东亚大陆植被图,与上图的位置对比,蒙古高原的东西两端植被条件在整个蒙古高原相对较好,成为了穿越蒙古中央大漠通向中原的草原走廊当然这一切并非巧合,因为这两个区域,东部大兴安岭成为了东亚季风进入亚洲大陆的最后一道墙,拦截了绝大部分来自于太平洋的水汽,而位于大兴安岭背风坡的锡林郭勒则是蒙古高原唯一能够享受太平洋恩泽的地区;同样,阿尔泰山也是西风带的在亚洲腹地的最后一道屏障,几乎所有跟随西风而来的大西洋(包括地中海、黑海和里海)的水汽,在此终结,位于阿尔泰山脉背风坡的大湖盆地,是蒙古高原西部水草最为丰茂的地区。因此蒙古高原东西两大由北向南,都指向中央之国核心区的条状地带,成为了蒙古高原最重要的经济区域,在历史上对应的正是秦汉史匈奴左右贤王的领地,以及隋唐时期的东西突厥、明朝时期鞑靼和瓦剌等各自重点的经营地区。同时,它们又是蒙古高原腹地南进中央之国的跳板。打个最形象的比方,这两个地区正是蒙古游牧势力的两条手臂,张骞凿通西域,断匈奴右臂(古人讲究坐北朝南,即南上北下,因此对应的是左东右西。)的说法正由此而来。
    在汉唐时期,由于都城位于中央之国偏西的长安,无论从帝国心脏的安全,还是地缘的平衡性,亦或是开发的成本和难度考虑,向西寻求盟友或拓展战略空间都是最为明智的选择。张骞出使西域的首要目的也是为了联合匈奴的世仇大月氏对匈奴一起进行夹击,只不过当时已经西迁的大月氏婉拒了这一战略合作,代之以商业合作,并阴差阳错地逐步发展出了日后的丝绸之路。但是凿通西域在当时已经是汉朝的既定战略,出了大月氏外,汉朝的选择还有很多,最主要的便是乌孙。随着汉朝夺取了河西走廊,并开始经略西域,将西域诸国剥离匈奴的统治,并且联合乌孙对匈奴形成了一个从辽东到阿尔泰的弧形包夹态势,汉朝逐渐开始掌握了对匈奴的战略主动权,并一步一步开启了对匈奴的瓦解工程。虽然之后的五胡乱华切断了河西走廊,让中央之国不仅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而且核心区还出现了南北分裂,使中央之国重新受到北方草原游牧势力的巨大威胁(尽管此时草原之主已经不再是匈奴人了),但是这一成功的地缘战略被日后重归大一统的隋唐所秉承,并且对其时盘踞草原突厥人长期保持着压制态势。但是唐朝中后期,由于藩镇割据的影响,唐朝陷入内乱,再度失去了对河西走廊的控制,而西域也随之成为断线的风筝,来自蒙古高原的威胁重新降临到了中央之国的头上。从汉唐的起伏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开通西域侧翼包抄蒙古高原的地缘战略是有效的,但是它有两个致命的弱点:其一,连接中央之国核心区和西域之间的通道-河西走廊过于窄长(东南-西北长1000公里左右,东北-西南宽平均不到100公里),使得它一方面由于距离原因让中央之国对西域的控制力减弱,并且经营成本极高,兵、粮调动都不方便,且侧翼的战略纵深太小,在蒙古高原南下势力(也包括南边来自青藏高原的势力)的打击下很容易被切断。
    其二,西域本身地处欧亚大陆中心地带,也是世界上最为干旱的地区之一,西域的绝大部分地区都为沙漠戈壁所覆盖,事宜人类生存居住的地区仅限于阿尔泰山、天山及昆仑山周边,因高山雪水所融化而浸润的珍珠链一般的绿洲带,而这些绿洲的人口承载能力极弱,以至于当时很多西域的绿洲国家仅有1-2万的人口,即便在今天,上海市的常住人口数量比面积超过其260倍的新疆自治区还要多。由此可见西域的地缘潜力是相当弱的,一旦河西走廊被切断,凭自身有限的力量很难打通和中央之国核心区的联系,也难以独立应对来自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和中亚的势力。考虑到西域有限的地缘潜力,从经济角度来看,中央之国要维持这样一个战略突出部绝对是一个得不偿失的选择。因此中央之国在第一个千年中对西域的经略总体上而言是成功的,但是却又是极不稳定的。当中央之国进入到了第二个千年,经历了分裂的五代十国,面对北方崛起的辽国,重新统一了核心区的宋朝看似正在经历着和之前汉唐一样历史轮回,但是此时的中央之国已经发生了两点重要的变化,而正是这两点变化,将彻底改变中央之国在这一个千年中的命运,直至今日。第一个变化是巨大而明显的,即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开发,使中国的经济重心显著东移及南移,北宋以及南宋都城位置的变化就是一个很好的表征,大运河更是加速并强化了这一趋势。原本的京畿之地关中平原开始逐渐边缘化,随之而来的是对河西走廊的战略重视程度的弱化,而此时在这一区域横空出世的西夏可谓既是其结果,也是其原因。第二个变化相较第一个变化而言则显得细微而隐蔽的,但是其影响相比于第一个变化而言,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那就是辽西走廊的成陆。由于辽河、海河等注入渤海的河流所夹带的泥沙的持续堆积,燕山和渤海之间逐渐形成了一条足够容纳小型城市的战略通道(如明朝所建立的锦州城、宁远城,形成所谓的宁锦防线,能够承载足够的人口和给养,既可作为防御敌人进攻的屏障,就能成为进击敌方腹地的前哨。),即辽西走廊,也就是今天秦皇岛-葫芦岛-锦州这一线,极大地加强了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地缘联系(在此之前东北与华北的联系往往需要借助于燕山山脉中的峡谷通道)。
    东北地区地形区及辽西走廊相比第一个变化在内部潜移默化地呈现,第二个变化给中央之国带来的是疾风暴雨般的外部力量,先有辽国能够从容跨过燕山,进入华北平原,占据燕云十六州,从此华北平原无险可守;后有金国从直接东北崛起,在灭亡辽国后直接进入华北平原,判了北宋的死刑,有占有了整个华北平原和关中地区,和南宋隔淮河对峙,这是来自东北的势力第一次,但绝非最后一次入主中原地区。当了中原皇帝的女真人和之前进入中原的其他蛮族一样,逐步完成了汉化过程,也一点一点减弱了对其祖地的控制力,当蒙古高原崛起新一轮的,也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强劲的一轮草原狂飙时,金国自然也陷入了一如既往的战略被动,被草原游牧势力一点一点吃掉了,紧接着南宋也未能逃过此劫。蒙古人是第一个统一整个中央之国的游牧民族,不过其历史的内在逻辑其实非常容易理解,在中央之国失去了对蒙古高原侧翼的战略施压后,加之草原雄主的出现统一了分崩离析的各个游牧部落,蒙古帝国的崛起和南进几乎成为必然。而中央之国内部的分裂则给了蒙古帝国驱虎吞狼分而治之的战略机遇。最终完成了草原帝国的逆袭。当明朝“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后,摆在重生的汉人王朝面前最尖锐的问题就是如何应对蒙古的威胁,毕竟尝过入住中原滋味的蒙古人绝不会轻易接受退潮于苦寒之地的现实。
    明朝的应对手段是相当强硬的,即对蒙古高原采取战略反攻,以明成祖朱棣的五征蒙古为高峰,足堪媲美当年汉武帝对匈奴主动出击的架势。不过这样的劳师远征对于中央之国的国力消耗是惊人的,汉武帝时期由于对匈战争所造成的巨大人口损失便是明证,况且在草原上与游牧民族进行游骑战对于中央之国而言绝对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很难真正摧毁来去如风的游牧帝国的核心势力。真正能够让中央之国占据战略主动并且赢得长期拉锯战的还是步步为营的地缘布局战略,通过自身更强大的国力来获取“势”上的胜利,而非一战一役的得失,一如汉朝对匈奴的最终胜利一样。不过在明朝初期,要想复制当年汉朝的西域战略绝非易事,都城南京所代表的东南地区才是全国的中心区域,北方由于多年的战争和蒙古人的粗放经营已经不复往日的繁荣,位于西北的关中地区情况就更糟了,因为相比而言它更加远离东南沿海的富庶地区。而要想通过已经显得非常偏僻的关中地区在去向西北拓展近1500公里凿通西域,可谓是有心而无力。
    明朝的这一窘境来自于第二个千年的第一个变化,但是第二个千年的第二个变化却能为它改变这一窘境。说起来也是挺讽刺的,当年宋朝的灾难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辽西走廊的成陆,不过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同样,有一弊亦必有一利,既然来自东北的力量能够通过辽西走廊进入华北平原,那么中央之国也同样能够通过辽西走廊进入东北平原,继而和汉唐时期采取相同的战略和相反的方向,从东北地区对蒙古高原进行侧翼的包抄,伺机断蒙古左臂。相比通过河西走廊经营西域,从辽西走廊控制东北在战略上显然更具操作性。首先辽西走廊比河西走廊更加靠近此时中央之国的核心区,地缘连接更加紧密;其次辽西走廊不仅在长度上不足河西走廊的五分之一,而且在宽度上背山面水,渤海和燕山对其形成了完美的侧翼保护(山海关即位于辽西走廊的最南端),运维难度极大降低;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东北平地区地缘潜力远非西域可同日而语,平原面积广阔(35万平方公里,大于华北平原的30万平方公里,为我国第一大平原)、水土条件优越(雨量丰沛,且为肥沃的黑土带)、地缘形势可观(相对封闭,易于防守,又能对四周的蒙古、朝鲜、西伯利亚板块进行渗透和影响,同时还拥有较长的海岸线)。尽管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这片寒冷潮湿,遍布沼泽的地区开发起来有着较高的难度,但是凭借中央帝国数千年来的成熟农业技术和丰沛的人力资源,通过数百年持续不断的移民和开发,逐渐消化掉东北地区仍是非常现实的,更何况明朝已经开始超这个方向发力了。
    河西走廊和辽西走廊,长度和地势的比较明朝的这一战略部署其实从开国皇帝朱元璋时代就开始了,在今天呼伦贝尔地区击败蒙古军队后,明朝便趁势在这里建立了朵颜三卫,在侧翼牵制蒙古人,并且阻挡其从东路南下的通道。但是明朝正式经略东北应该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开始算起。作为华北平原的北方终点,北京是最适合当时定都的地点之一,一方面可以通过京杭大运河连接江南地区,从帝国膏腴之地吸取精华,将整个华北平原通过这种点线连接来盘活;另一方面,作为中央之国进军东北的前哨阵地,北京可以通过辽西走廊向东北地区源源不断辐射人力物力,一点一点,由近及远地开发和消化东北。从地理位置来看,北京之于辽西走廊和东北平原,同长安之于河西走廊和西域如出一辙。如果明朝想安安分分做一个汉人王朝,那么南京可能更加合适,不过如果志在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帝国,那么北京是当时雄心勃勃的明朝的最佳选择。当然与此同时,明朝还是打通了河西走廊,不仅为自己保留了一个后手,伺机进军西域,同时也能够对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两大游牧势力进行区隔,避免二者合力。但是由于当时军事上已经有东北,商业上也有一定的海上贸易,所以暂时无必要也无余力去打通西域,更重要的是作为中央之国最重要的产马区,河西走廊是帝国机动装甲力量的保障。所以终有明一朝,出了几次有惊无险的意外外,蒙古威胁基本上还是被很好地控制了的,因此才有了“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的说法。如果照着汉朝的经验,以及东北地区的地缘潜力(参照清初及上个世纪)和明朝的战略规划,如果明朝能够对东北地区从辽东开始逐步向其腹地开发,并将之彻底消化,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明朝可以通过从大兴安岭到河西走廊所形成的又一个加强型的弧形包夹最终完胜蒙古,并且至少将之与东北和华北的连接部,即今天的内蒙古逐步纳入统治中,而对喀尔喀蒙古,即外蒙古,实现羁縻统治。而事实上随着明朝开始火器的逐步普及,草原游牧势力和农耕定居民族之间的军事力量对比已经不可逆转地出现了此消彼长的态势,在地缘形势和技术条件双重的利好下,中央之国势必将取得对蒙古高原的全面优势。而一旦来自蒙古高原的威胁逐步消失,那么明朝自然有余力也有意愿去重新经营西域。从顶层的角度来说,重回西域乃是光复汉唐故地,对应蒙古高原南侵的左右两条手臂,中央之国也有对应的河西走廊和辽西走廊两条反击的手臂,而能够让中央之国取得决定性的战略优势的是,凭借农耕屯垦稳扎稳打的先天禀赋,中央之国的两条手臂末端还有东北和西域这两个拳头,进而对蒙古高原形成彻底的战略钳制;从底层的角度来说,开发西域乃是为了开疆拓土,容纳更多的人口。
    事实上在明朝中后期,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来自美洲的高产作物也远远不断进入到了中央之国,并且使得中国人口在17、18世纪出现了爆炸式增长。无论是东北还是西北地区,只要是适合开垦耕耘的土地,都将是当时中央之国核心区的移民乐土。而在清朝,满族统治者出于保留后路的考虑,其实是在阻碍着这一进程的,以至于在沙俄东进之时,中央之国没有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去保住外东北和七河流域即伊犁河下游地区。如果明朝能够逐步完成对三北地区的整合,那么相比今日中国的版图,相差的只剩下青藏高原了。对于这片世界屋脊,历史上的汉人王朝是从未对其进行过直接统治的,我们不妨从意愿和能力两方面来分析下将青藏高原纳入版图的可行性。先说意愿方面,青藏高原作为世界屋脊,其低氧高寒的气候条件绝对不对以农耕为主要经济的中央之国的胃口,更何况西藏大部分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无人区。但是过高的海拔让西藏成为极地的同时,也让它能够凭借巨大的体量和高度拦截到绝大多数的印度洋季风所裹挟的水汽,从而成为名符其实的亚洲水塔(当然,为此付出代价的便是新疆)。
    作为农业国的中央之国,长江和黄河这两条母亲河毫无疑问是全国灌溉体系最为重要的生命之源,而青藏高原作为长江和黄河的源头,其战略重要性恐怕是不言而喻的吧。而从战略安全性来说,青藏高原一直以来也是中央之国对西域控制的主要威胁来源,在消除了北方的蒙古之患后,如能再稳定青藏高原,那么中央之国才能真正取得对西域的稳定控制,而一旦取得了对西域的稳定控制,那么就为中央之国赢得了近2000公里的战略缓冲空间,极大地提升了中央之国的安全等级,尤其是在17世纪,来自欧洲的沙皇俄国已经开始对亚洲不断渗透开拓之时。当然,更直接地来看,青藏高原本身就是一道关键性屏障,为中央之国阻隔来自南亚的势力。再看能力方面,和面对蒙古一样,火器的普及已经开始让农耕民族取得了对游牧民族的技术优势,这一点不言而喻,但是战略优势方面呢?相比汉唐两宋,明朝在版图上一点很明显的区别就是已经将云贵高原纳入统治,并且对其逐步消化。这一青藏高原东侧的高原板块从地缘角度看像极了位于蒙古高原侧翼的西域和东北,从云贵到河西走廊再到西域,青藏高原也将处于一个巨大的弧形包夹下,加上技术上的优势,这样的明朝要想取得对青藏高原的控制并非难事。不过历史是经不起假设的,现实是明朝不仅没有做到以上所意淫的这一切,事实上连上述假设的第一步,即开发东北都未完成,这一切都被长城内外两股突如其来的力量所打断了。正所谓善游者溺,善骑者堕,迁都北京和经略东北为明朝奠定了强盛的基础,也同时埋下了灭亡的种子。导致明朝最终灭亡的这两股力量恰恰都源于此。
    明朝对辽东的开发让位于此地的建州女真获得了发展和壮大的机会,并顺势摘取了明朝开发的果实,借力统一了东北女真逐步,建立了后金政权,通过辽西走廊从外部打击明朝;明朝迁都北京,通过京杭大运河能够分享南方富庶的北方东部地区重新了往日的繁荣,但是西北地区却成为了被人遗忘的角落。但是由于南方新贵们对税收的逃避和后金战争的开支,西北地区在税收摊派方面却从未被人遗忘,一来二去最终激起了民变,并开始从内部腐蚀明朝。这两股力量的合流,最终葬送了明朝,也宣告了明朝经略东北战略的功亏一篑,但是却并没有破产,作为这一战略的始作俑者,明朝倒下了,但是作为这一战略的受益者清朝,在入主中原后却依照着这一战略最可行的逻辑逐步开疆拓土,并花了一个半世纪的时间最终达到版图的顶峰,疆域涵盖了东北平原、蒙古高原、西域盆地、青藏高原以及所谓的汉地十八省,为今日中国的版图奠定了基础。绕了这么一大圈我们回到问题本身来,如果没有清朝,明朝后下一个汉人王朝是否能打下今天的领土面积?依照上述的地缘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只要延续明朝的战略部署就可以,因为这一切的推论都是建立在对中央之国版图变更的原动力分析和地缘格局的变化与应对的策略的基础上的。
    至少东北平原、蒙古高原、西域盆地、青藏高原这四大边缘板块的核心区域都能够纳入今日中国的版图,差别无非是体现在局部的亚板块的得失上,诸如外东北、唐努乌梁海、伊犁河下游、拉达克等。事实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明朝由一个汉人王朝代替,那么不仅清朝时期的开疆拓土的能够做到,且有可能做得更好(因为能够更好地鼓励移民,同时汉人王朝将不会像源于狩猎民族的满族贵族那样,为了确保自身的骑射优势而对火器的发展有所顾虑,从而落伍于当时主流的发展路径),而且在面对来自西方的技术冲击面前,也有理由表现地比清朝更有韧性,一来因为边缘地区人口的充实以及基于农耕习俗对于土地的强烈依赖,使得汉人王朝在边缘地区的防御会更加顽强有力;再者在武器技术发展方面能够拥有比清朝的满族统治者更积极的态度,如果不可能超越或持平的话,也会尽可能缩小与西方列强,尤其是沙俄和英法之间的技术代差,从而在对抗中获取比清朝更强的谈判筹码。但是这样一个汉人王朝在对东北平原、蒙古高原、西域盆地、青藏高原这些边缘板块,尤其是后面三个农耕条件比较差的边缘板块的经略方面,会有一点相比清朝明显的先天不足,那就是民族政策。作为同为少数民族出身的满族,自然会有意打压人数占压倒性优势的汉族,并且抬高其他少数民族,换取他们的团结与合作。而当汉人作为统治者时候,即便能够为了团结委曲求全,采取一些对少数民族倾斜性的政策,是否能够真正打消各个处于绝对劣势的少数民族的顾虑,仍然是一个我们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不过好在这一问题根本无法成为历史的主导力量。事实上凭借中央之国的体量,要想凭借一时的战略和政策去改变国家整体的历史走势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是本文敢于大胆假设和立论的基础。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在西方列强带来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前,我们东边的邻居日本能够凭借船小好调头的优势,通过一系列改革在更短时间内完成转变,从而暂时取得对我们的先发优势。但是这世界确实是有一利必有一弊的,虽然中国的体量惯性使自身转型极其艰难而缓慢,但是这体量却能确保它在面对外部冲击时具有较强的抗击打能力,更重要的是,一旦通过痛苦而漫长的转型期后,抹平了先发优势的中央之国,将凭借体量优势重新对小个子的邻居取得地缘上的优势,而这一次的优势,将是持续性的。有幸的是,我们这一代人正在亲眼目睹它的发生。
    @主簿杨修 2021-06-29 20:48:34
    你说的明朝后下一个汉人王朝,是指哪一个汉人王朝,是李自成的顺朝吗?
    -----------------------------
    不一定就是李自成的顺朝
    @主簿杨修 2021-06-29 21:02:11
    明朝后能打下今天的领土面积,清朝是唯一的选项。
    -----------------------------
    请拿出论据
    @秋天的花影 2021-06-30 00:14:08
    历史是没有假设的!!!连半渔半游牧半耕的野女真人都搞不定,何况还有沙俄和准噶尔,要钱粮无还得养着一圈朱家王爷和士绅,土地兼并空前绝后,一点天灾立马人祸,拿什么去开疆扩土,进西北三卫和越南直接不要了呵呵呵呵!历史的车轮从来不冤枉
    -----------------------------
    本文说的是明朝后下一个汉人王朝,不是明朝
    @zhongweizi007 2021-06-30 03:58:37
    很大程度上要看上层是否会出现毛邓之类的睿智眼光的统领。
    -----------------------------
    那也需要国家有客观需要、具备扩张能力
    @五月十九日注册 2021-06-30 00:56:13
    转载谁的文章?转载自哪个链接?
    -----------------------------
    如果没有清朝,明朝后下一个汉人王朝是否能打下今天的领土面积?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018994

    那里讨论更多
    @合黎01 2021-07-01 09:51:45
    汉人对长城外不能播种的土地没兴趣。 从秦始皇到明朝,也不愿意出长城一步。
    多一个汉朝政权又能改变什么?
    -----------------------------
    那是古代,近代就不一样了。近代以来,东北气温升高,越来越适合搞农业,自然会引起汉人对长城外的土地的兴趣
    @俗人无语 2021-07-02 15:59:00
    中华文明在汉唐时候最为强盛,而到了宋明已经失去了开疆拓土的进取心,根本不会有楼主所说的雄心壮志。宋明的国防战略就是筑长城。后明......
    -----------------------------
    请你拿出后明一定就会失去开疆拓土的进取心、一定不会有楼主所说的雄心壮志的证据。
    @主簿杨修 2021-06-29 20:48:34
    你说的明朝后下一个汉人王朝,是指哪一个汉人王朝,是李自成的顺朝吗?
    -----------------------------
    @巴特飞 2021-06-30 08:52:25
    不一定就是李自成的顺朝
    -----------------------------
    @同人于野2016 2021-07-04 06:35:42
    无论明成祖几征北方,明朝的与北方族隔离封闭锁国思想限制了明朝经略北方。汉历史学家有个错误说法,只是汉人农耕,而实是北方族人也在宜耕地农耕,也需粮食衣物等,辽、金、蒙古南下就是争夺农耕地。辽占辽河流域和燕云十六州就有了雄厚的农耕地资本,辽、金、蒙古的强大就是占有了辽东和北方农耕地。明朝君臣在强盛时缺少辽、金、蒙古那样的经营多民族大地域天下的胸怀,搞海禁筑长城都是封闭隔离的体现。
    -----------------------------
    明朝的所谓海禁与满清的海禁有着本质的区别。明朝海禁不是为了禁止海上贸易,而是为了打击倭寇,所以一旦倭寇被消灭,明朝就立即废除了海禁。而满清海禁则是为了防止汉人与外界交流,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残暴统治。两者的目的完全不同,不可混为一谈。
    @花花舞台多缤纷B 2021-07-04 11:24:24
    汉人的政治,是腐朽的政治,明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明朝政治腐朽。
    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太平天国的政治,远比清朝腐朽的政治还腐朽!!!
    -----------------------------
    那谁的政治,不是腐朽的政治?蒙元、满清的政治不腐朽?
    @tsenway 2021-07-06 18:41:12
    大明后期不搞海禁,
    或许整个南洋就不止一亿华裔。
    也不止一个华裔的新加坡国。
    -----------------------------
    @变态辣不过如此 2021-07-09 09:31:02
    ========================
    还有,在当时,大规模的海战,是促进火器发展的重要力量,明朝若不海禁,则随着海战的不断发生,明朝火器,有可能远优于西洋
    -----------------------------
    大明后期就没有搞海禁,隆庆开海了解下
    @明月照边疆 2021-07-27 15:02:34
    汉人秉持的观念是开拓-发展-贸易,
    汉唐就是鲜明的例证,
    而通古斯人的理念是开拓-掠夺-游猎,
    这种观念即守不了业也延续不了千年,
    终究被历史淘汰,
    所以有没有清朝,
    华夏都会以开拓-发展-贸易的理念延续下去!
    -----------------------------
    说得对
    @东吴丁奉 2021-08-26 19:32:45
    没有吴三桂开门迎接后金,现在的版图就不会是这样子的,是大辫子带来了东三省,并间接地开拓或扩展了原来吐蕃、回纥、大理、大小金川,还有宝岛台湾。
    -----------------------------
    也可以说没有吴三桂和辫子,现在的版图会更大。反正都是没有发生的事,随便这么说都行
    @道友南 2021-08-23 11:17:19
    巴狗,之前叫我给电话给地址不是说要带人来砍我嘛?我都磨好刀等了一个多月了,你人呢?不是怂了吧?
    -----------------------------
    哪个说要砍你了?吃米田共吃傻了吗
    @DABO10252017 2021-09-02 13:39:57
    无论满清是否入关,工业革命都不会在中国发生,而会在英国发生。这是西方的科学传统和技术积累的结果。
    中国科学落后于世界先进地区,不是清朝开始的,也不是明朝开始的,从独尊儒术的汉朝就开始了。
    -----------------------------
    如果没有满清入关,中国科学也会落后于世界先进地区,也会在近代受到列强入侵,但结果会与满清不同,汉人王朝将会在没有满人民族压迫的干扰下,更早地开始进入近代化和工业革命,今天中国人民的生活也会好得多
    @湘江边上一闲人 2021-09-06 09:43:45
    不可能,明朝没有对外扩展的欲望,所有政策法规,都是着眼于把农民牢牢拴在土地上。军户制度,路引制度无不如此。
    加上作为一个农业社会,人们也没有扩张的动力,西边崇山峻岭,北边冰天雪地,东边南边汪洋大海,都没法种庄稼。
    所以,国土扩展几乎没有可能,倒是会越来越小。
    -----------------------------
    拜托,看清楚标题,本文讨论的是明朝后的下一个汉人王朝,不是明朝
    @gzwac 2021-09-06 09:45:57
    考虑了明朝的内部矛盾了吗
    -----------------------------
    看清楚标题,本文讨论的是明朝后的下一个汉人王朝,不是明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01 16:37:43  更:2021-09-18 09:44:50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