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钱祖荣侃红楼之100:崇祯皇帝出家如皋定慧寺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钱祖荣侃红楼之100:崇祯皇帝出家如皋定慧寺[第1页]

作者:老卡枪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崇祯皇帝出家如皋定慧寺(4278个字)

    钱祖荣


    在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北岸,有一座美丽的古城“金如皋”,闻名遐迩的千年古刹定慧寺给她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原来,寺中供奉毗卢遮那佛大殿内的一对柱子上,写有一副含义若明若暗的楹联。这副楹联的内容既透露出了“金玉良缘”的秘密,又暗示了数百年前有一位皇帝来此出家的惊人真相。这副楹联上联是“金分乾亥龙游宿水护神皋”,下联是“玉立东南凤起丹山朝帝阙”,横批是“慧映中华”。结合其他证据,本文力求还原时隔377年的历史真相。

    

    一、大殿楹联昭示崇祯皇帝出家如皋定慧寺
    笔者对定慧寺有关楹联的解释,意为抛砖引玉,敬请方家赐教。
    1、上联解释:
    在上联“金分乾亥龙游宿水护神皋”一句中,“金分乾亥”是卜卦语言。从“天人合一”的命理哲学方面分析,“金分”是一种天与人的对应关系。“乾”象征“天”,也喻指帝王之“天子”。“亥”为中国古代天文学地支中最核心的内容符号之一,也是属相末尾之数。那么,“乾亥”的寓意,则是指一个朝代帝王中的末世之君。
    “龙游宿水”中的“龙”,代指皇帝应该没有异议。有一个出自明·高明《琵琶记·路途劳顿》的汉语成语“宿水餐风”,它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那么,“龙游宿水”的意思,即是经过艰苦周折的皇帝来到这里,干什么?
    “护神皋”,即用行动护卫神圣国土上的如皋,也就是指挥当地军民进行了大约20年的反清复明大战(参阅钱祖荣撰六千余字的《<红楼梦>中“雪下抽柴”的故事隐叙了有关历史》一文)。

    

    2、下联解释:
    在下联“玉立东南凤起丹山朝帝阙”一句中,“玉”作何解释?在东汉许慎著作的《说文解字》中,把“玉”解释为:“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尃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絜之方也。”所以,人们称呼“天帝”为“玉皇大帝”,把代表皇帝权力的大印称呼为“玉玺”。那么,据此解释“玉立东南”的意思是,拥有皇帝权力的人已经立足于京城的东南方向的这个地方。
    “凤起丹山”与“丹凤朝阳”密切相关。在“丹凤朝阳”的成语中,镶嵌了“凤阳”一词,它是安徽省的一个县,是制联人寓意先祖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飞黄腾达的龙兴凤起之地。
    “朝帝阙”,即此定慧寺的大殿门及正门,朝向北京皇帝宫殿前导引性标志建筑之门阙。
    大殿门及正门朝向北京的原因,起码含有两种情况。一是体现制联人时刻怀念故都的情愫;二是体现制联人极度关注与其有瓜葛的当今皇上的执政状况,且须臾不敢懈怠的思虑。
    3、横批解释:
    在横批“慧映中华”中,有慧字,最早见于《说文》小篆 ,本义为聪明、智慧。
    佛教词汇中以“慧”开头的,则有“慧根”、“慧心”、“慧眼”等。
    其中的映字有照射之意。“中华”即指中国,如《红楼梦》第63回就写有“‘雄奴’二音,又与匈奴相通,都是犬戎名姓。况且这两种人自尧舜时便为中华之患”
    结合上下联含义,“慧映中华”则解读为,定慧寺有“龙”,即天子的智慧映照整个中华大地。
    4、概括:
    原来,如皋定慧寺正门北向的“秘密”,就明明白白地表述在大殿内木柱的楹联上!
    这就是,大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檢出家,来到如皋定慧寺的“御旨”。

    二、1664年朱由檢亲书“福慧庵”山门匾额
    在如城街道范围内,有一块在357年前由明朝末世皇帝朱由檢亲书的山门匾额,至今保存完好如初。匾额上刻有“福慧庵”三个主体字,匾额基质为钒石。右首刻着一行小字,内容是“大明崇祯甲辰年募建”,左首刻着“开山住持”四字。

    

    

    据当地知情人刘焕来等老人回忆,他们年轻时听到庙里的师傅讲过一件让人难以忘怀的事情。当年崇祯皇帝在定慧寺出家当上方丈后,在晚上睡觉时经常在梦中听到部将们在房顶上奔跑、且伴随战斗呐喊之声。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是崇祯皇帝当时思虑最多的一个重要问题。自己来如皋指挥反清复明大战20年,牺牲了无数军民,他们的英灵尚且无处安身,应该为此建寺立庙以安彼魂。崇祯皇帝为了完结自己的心愿,就募建了福慧庵等一些寺院,并且兼任福慧庵开山住持,让在反清复明战争中牺牲的英烈永受香火。
    海安李堡镇(明清时期曾经隶属于如皋县)镇海禅寺就立有因“太子朱潜”“弃帝位而明高志,建寺院以抚民心”的石碑,碑中内容阐明了修建寺庙之缘由。

    三、被崇祯当枕头的皇宫琉璃瓦现置于大殿屋面至高无上处
    在1644年甲申事变后,明朝遗民仍然魂牵梦萦着恢复大明江山。不少人还想方设法携带明朝皇宫的琉璃瓦当作枕头,表示时时刻刻惦记着反清复明大业。历史学家何龄修在所撰《李之椿案与复明运动》一文中写道:“沈士柱(在崇祯年间加入复社,反对阉党。南明灭亡后仍秘密从事反清活动,清 顺治14年被捕,顺治16年的清明节在南京被清政府杀害)有词云:‘三百年恩总未酬,宸居何意卧羁囚。先皇制就琉璃瓦,还与孤臣作枕头’”。一般人尚且用先皇制就的琉璃瓦作枕头,先皇的裔孙崇祯用皇宫琉璃瓦作枕头更是在情理之中。崇祯逝世后,这片被他当作枕头的明朝皇宫琉璃瓦,就高置于大佛殿顶部朝北屋面的第一排正中央的高无上处。远远望去,皇宫琉璃瓦与普通瓦的云泥之别就显而易见。这种待遇,其他人无与伦比,即使是崇祯太子朱慈烺,
    也不能享受这种特殊礼遇。
    
    此后,如皋及周边地区的老百姓家中,如果有人去世,也把其睡过的枕头,恭敬地放到屋顶上,以示悼念。如今,在农村仍然看到存在这种习俗的现象。

    四、铸有“皇帝万万岁”字眼的铜鼎置于楹联中央
    在定慧寺供奉毗卢遮那佛的前面、上下楹联的中间,安放着一只大铜鼎(香炉),正面中央铸着“皇帝万万岁”的显著字眼。给人的印象是,当你拜如来佛祖时,就是在拜一位皇帝。如来佛祖是传说中人物,而所拜的皇帝的确是真实存在的人物。
    铜鼎有着异乎寻常的历史。当年明朝的吏部司勋司主事李之椿(1600-165年),字大生,号徂徕,是天启二年(1622年)文震孟榜进士,弘光朝的尚宝司卿。明朝北京政权丢失后,李之椿积极掩护、参与崇祯皇帝朱由檢指挥的反清复明斗争。以致招来如皋李府几乎是灭门之灾。浇铸铜鼎的原因是李之椿的母亲过大寿,天启皇帝和群臣盛情祝贺,皇帝敕命铸铜鼎纪念,定慧寺赀铜钱赞助。李府遭难后,铜鼎由定慧寺收藏。崇祯皇帝出家定慧寺后,请出铜鼎。
    文革期间,铜鼎流落白蒲镇,险遭融化之难。定慧寺恢复旧貌时,寺主从好心的收藏者手中赎回。
    或许有人会说,中国在数十年前,到处写着“毛 万岁”的标语呢,并不说明毛 就到过那里呀。对呀,是这个理呀。
    但定慧寺内铸有“皇帝万万岁”的铜鼎,是放置于如来佛像之前的,是供香客跪拜的,是出于既拜佛爷又拜皇帝的双重效果而巧妙设计的。实际上,拜佛像为虚,拜皇帝为实也。

    

    五、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
    在乾隆年代发生了一起惊动朝野的徐述夔《一柱楼诗集》案,案中涉及“明日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等违碍之词。
    在徐述夔去世15年后的乾隆四十三年,徐家被仇家蔡嘉树告发,乾隆为此发出了关于搜查徐述夔诗文的上谕,这样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搜查徐述夔诗集的浪潮。结果被处理的从礼部尚书沈德潜到底层的民众有200多人。虽然徐述夔父子二人均已病故,但“仍照大逆凌迟律,坐碎其尸,枭首示众”。
    为什么乾隆严厉处理此案?因为相关内容暴露了大明天子在“甲申事变”中诈死的秘密,危及到满清朝廷统治的根基。
    在“逆诗”“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一句中,含义非常明确。即他们与当年没有真死的大明天子朱由檢重新见面了。以“壶儿”喻“胡儿”,暗指满清皇帝。后半句的意思是,也就该当把满清皇帝搁到旁边去了。由此,康熙身世的真事隐就容易露馅。
    在“逆诗”“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一句中,含义也很明确。即明朝期待振翮高飞,一举推翻满清统治的胜利在望。

    六、后人在崇祯皇帝的行在处建了太阳庵
    在当年清兵进军中原的年代,位于中国东南方的如皋地区,反清复明的义士们,利用滨江临海的地理优势,进行了长期的殊死战斗。
    从顺治二年(1645年)到顺治十四年,在如皋及周边地区“坚持抗清复明的主要联络者是如皋籍的李之椿,他“党结崇祯太子朱慈烺(历史学家何龄修语)”,四方联络起义军,暗中支援郑成功水师。但是,由于李之椿的家奴谢庭籣告密,李之椿、李元旦父子等被清廷抓捕。顺治十六年清明节,李元旦等48名抗清复明骨干分子在南京被杀害。李之椿拒不交代崇祯太子朱慈烺的下落,绝食7日而亡。李元旦的儿子李仙宗,被人提前救走躲避在如皋东场(栟茶盐场)。
    此后4年内,以如皋为中心的反清复明斗争,仍坚持在暗中进行。与冒辟疆同是明末“复社”骨干和同乡的石璜在《赠友人序》一文中载:“往年海上余孽,震动吴越,盐徒、灶丁,出没荻苇洲荡之间者,不下数十万。”由此可见,当时参加反清复明战斗的人员不得少于30万人,这种战斗规模应该是战役性的。因为在解放战争的苏中战役中,双方投入的战斗人员也不过15万多人(国军参战的兵力为15个旅约12万人,解放军华中野战军参战的兵力为22个团约3.3万人)。
    当然,在这“数十万”人中,有“往年海上余孽”,有“盐徒、灶丁”。这些人,拿起武器能战斗;放下武器能种田和烧盐。
    由于石璜的这位特殊友人的“工作”,如皋地区的反清复明斗争逐渐平息。对于指挥数十万人战斗的“总指挥官”,必须具有较高的威望,非一般人能够当之。对于李之椿以生命保护的崇祯太子朱慈烺,还不是当时的唯一合法人选,因为指挥数十万人战斗的指挥部,曾经有3个地点,后来都叫做“太阳庵”,它们的具体位置,在新中国成立后处在原戴庄公社戴庄大队、原磨头公社董堡大队和原林梓公社幸福大队。
    
    在当时只有崇祯才能有“资格”被称为“太阳”,也只有崇祯才能有权威和号召力,带领太子朱慈烺指挥几十万军民,在如皋及附近地区进行多次反清大战。崇祯皇帝的战役指挥所——如皋“太阳庵”,至今仍有迹可寻。互联网上还能查到“如皋市戴庄‘太阳庵’船网厂”的信息。庵,是一个汉语词汇,是指圆形草屋,小庙。本义是指不对外开放的房屋。特指女性修行者居住的寺庙。而早年的如皋“太阳庵”,据当地耄耋长者介绍,曾是崇祯皇帝指挥打仗住过的行在。
    在大如州的太阳庙中曾经留下过一首《太阳经》,其内容是:
    “太阳三月十九生,家家念佛点红灯。
    庙上神明有人敬,无人敬我太阳神。
    悟道传我太阳经,合家老少免灾星。
    无人追我大光明,眼前就是地狱门。
    太阳明明珠光佛,传于善男信女人。
    朝朝暮暮诵七遍,重重災殃化為塵。
    临终之时归净土,九泉亡祖尽超生。
    务望虔心行到老,后世福禄寿康宁。”?
    不仅在大如州,在整个江淮平原建有“太阳庵”“崇祯观”的地方还有多处。同时,在“庵”“观”周围还建有不少“护国寺”。看来,当年崇祯在北京“煤山”上吊的传言,缺乏可靠的事实基础做支撑。
    (辛丑年三月十九日)
    应该有人关注此事!
    由《红楼梦》不避讳“檢”字探佚崇祯自缢之谜

    钱祖荣

    一部鸿篇巨着《红楼梦》,因为不避清朝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等历朝皇帝的名讳,则以无可辩驳的对满清皇帝“大不敬”之例证说明该巨著不是清朝人所著,即不是曹寅、曹頫、曹雪芹等曹家人所著!但是《红楼梦》也不避明朝皇帝朱由檢的名讳(详情见笔者的网文《胡适胡诌误导几代人》)。由此看来《红楼梦》的形成,与明朝皇帝朱由檢脱离不了干系,因为如果朱由檢谋划著作《红楼梦》,就不必在书中避自己的名讳(假如是当时的反明朝人士所著,另当别论)。
    《红楼梦》第五回写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翻阅金陵十二钗的“终身册籍”时,看到一幅影射图的画面,是“一片冰山上有一只雌凤”。其判词曰:“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依据判词,结合书中不避讳朱由檢的“由”和“檢”字入手,首先探佚崇祯自缢之谜。
    一、凤凰和朱雀都是神鸟。
    对于判词中的“凡鸟”,大多学者解读为“凤凰”。但判词影射的又是谁呢?
    古语说“龙生九子,凤育九雏”,而朱雀是凤凰所生(此为神话,也有说凤凰是朱雀所生)。传说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初,存在的生灵,称为太古遗族,其中以元龙、初凤、始麟为三方巨头。初凤是凤凰一族的先祖,生了五胎,即居五个方位的神鸟,也被称为五色凤凰。分别是鹓雏、青鸾、朱雀、鸿鹄、鸑鷟(同音岳灼)。鹓雏,金黄色位居中央;青鸾,青蓝色位居东方;朱雀,朱红色位居南方;鸿鹄,亮白色位居西方;鸑鷟,暗紫色位居北方。
    汉代《论衡》和隋朝的《五行大义》等书籍,都有关于凤凰和朱雀的记载。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元帝之初,有凤凰下济阳宫”,凤凰是“四星之精,降生四兽”。这里面的四大神兽,分别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朱雀就是朱鸟。《论衡》解释说:“南方火也,其星朱鸟也”,意思是南方的火星就叫朱鸟。
    隋朝的《五行大义》载“国君行,前朱雀、后玄武、左苍龙、右白虎”,“火神朱雀,荧惑之精”。我国古代把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分别叫做辰星、太白、荧惑、岁星、镇星。荧惑就是火星。在荧惑星神的光辉照耀下,羽虫出现了,而羽虫之神便是“凤”。
    总之,凤凰、朱雀(朱鸟),还有玄鸟,都是中国古代人臆想出来的一种神鸟,神鸟自有神奇之处。《诗经·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意思是上天命令神鸟降落的地方,就产生了殷商王朝。就是说,神鸟与王朝有关。《红楼梦》的作者也把“凡鸟”与王朝的“末世”联系起来,即“凡鸟偏从末世来”。而且,如此一来,朱雀(朱鸟)也就与“朱”姓的大明王朝密切相关了。
    二、凤凰也代指男人。
    在《红楼梦》作者的笔下,“凡鸟”就是一种凤凰、朱雀(朱鸟)与玄鸟相似的神鸟,只可惜生不逢时,它偏偏出现在“末世”,作者为之十分惋惜,“惋惜凤”谐音就是“王熙凤”。那么,这个“王熙凤”一方面是《红楼梦》中重要的女角,另一方面又隐指现实中的佼佼男人。
    作者的知识渊博,高深莫测,且应用娴熟,不可能直接把“雌凤”只比兴表意为王熙凤的。王熙凤在贾府大权在握、精明强干,人们“都知爱慕此生才”。但她心狠手辣、贪财害命……优缺点集于一身,对贾家的衰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作者把王熙凤又影射成历史上的另一位著名的男性人物。
    很多人以为“凤”是专指女性的,其实是把这个字的含义搞错了。原来,“凤”是指雄鸟,用“凤”来代指人的时候,指的是男人。汉代的古琴曲《凤求凰》,以“凤求凰”为通体比兴,演绎的就是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琴曲道:“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在《红楼梦》第四十三回中,作者也把贾宝玉写成凤凰。宝玉从水仙庵回到贾府,刚至穿堂那边,只见玉钏儿独坐在廊檐下垂泪,一见他来,便收泪说道:“凤凰来了,快进去罢。再一会子不来,都反了。”
    在第五十四回也有一段内容,交代了王熙凤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一个男人。书中写女先儿道:“这书上乃说残唐之时,有一位乡绅,本是金陵人氏,名唤王忠,曾做过两朝宰辅.如今告老还家,膝下只有一位公子,名唤王熙凤。”因此,王熙凤影射男人不无道理。
    三、冰山栖雌凤有寓意。
    冰山是一块在海洋里自由漂流的冰,大部分体积沉在海水表面以下。有一个形容词叫做“冰山一角”,它比喻某种严重的问题,只显露出表面的一小部分。冰山在遇到天气转暖后即会消融成水,故人们亦把“冰山”比喻为不可长久依赖的靠山。
    与“冰山”相关的典故有不少。如五代人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载:“杨国忠权倾天下,四方之士,争诣其门。进士张彖者,陕州人也,力学有大名,志气高大,未尝低折於人。人有劝彖,令修谒国忠,可图显荣。彖曰:‘尔辈以谓杨公之势,倚靠如泰山,以吾所见,乃冰山也,或皎日大明之际,则此山当误人尔。’后果如其言。”
    凌濛初(1580——1644年)的《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载:“那些人依附内相,原是冰山,一朝失势,破败死亡,此是常理。”
    清·昭梿《啸亭杂录·英梦禅》载:“夫以封圻大臣,素丝自励,谨避嫌隙,犹恐察访不周,自招罪戾。岂可结交权要,倚冰山为巢窟,其祸不旋踵矣。”
    在《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十一载》中,也有类似记载。上述所引之史例,阐明一个道理,即是如果倚“冰山”为基础,其祸患不久就会降临。正气就像太阳一样,一旦出现,那个象征腐朽权力的冰山就会马上融化,崩解殆尽。
    四、朱雀进入“子宫”成为“失印之神”。
    清代周易六壬学者周彲编纂的《大六壬寻源编》载“管子曰:‘朱子官符争必生,病符心痛事无成。(朱雀入子宫为失印神。朱雀子,损羽不能飞,屈志自伤忧己过,妄为妄作枉劳形,安守莫登程)’”。
    上文引用《论衡》中“南方火也,其星朱鸟也”之说。意即朱雀(朱鸟)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代表炎帝与南方七宿的南方之神,于五行中主火。《红楼梦》中画了一幅“一只雌凤位于一片冰山上”的图,而朱雀(朱鸟)属于五色凤凰之类,凤为公,凰为母。雌,作为名词,解释为母、雌性。作为动词有张露,露出之意。作为形容词,还含有柔弱之意。
    因为“雌”含有柔弱之意,只有把“雌凤”作为柔弱的凤来解释,才符合作者把“雌凤”与“末世”、“冰山”联系在一起的原意。
    如前面所引之语,朱雀进入“子宫”( 在易经中,二十八星宿配十二宫,“子宫”被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三星宿所配。)后就成为“失印神”,即失去掌管大印(玉玺)的天子。这样深入剖析之后,作者所隐喻的目标自然指向了明朝末世崇祯皇帝朱由檢。
    五、崇祯死于“甲申之变”,证据无力。
    《弘光实录钞》、《明季遗闻》、《明季北略》等书将陪崇祯一起在煤山殉国的人记为司礼太监王之心。《明史》等史书也记载崇祯一天五次让太监王承恩找百官和国舅托付太子……并未陪崇祯一起自缢身亡。然而,由于康熙皇帝下达有关圣旨,事实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在编纂《明史》时,康熙明确指出:“朕于明代实录,详悉披览,宣德以前.尚觉可观。至宣德后.颇多讹谬.不可不察。”(《清圣祖实录》卷一四四p15)
    在与崇祯一同上吊的太监是谁的问题上,康熙对熊赐履呈览的《明史》部分稿件提出质疑“至于随崇祯殉难者.乃太监王承恩。因此.世祖章皇帝作文致祭并市碑碣。此书载王之心从死.明系错误。至于本朝兴兵声讨之故.书并未记载。可问熊赐履、王鸿绪等。”于是大臣们把陪崇祯在煤山上吊的太监王之心改为王承恩。
    汇合多种资料得知,崇祯甲申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夜,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由于一场突发的瘟疫严重削弱了守城明军的战斗力,20万大军能登城的不过6000人,绝无坚持的可能。在此情况下,崇祯带着十几名太监逃离皇宫,走到齐化门,守军不认识他,以为有诈,将其射回。三月十九日,农民军入城,遍搜皇宫寻找崇祯无果。直到二十二日,人们才在万岁山(即煤山)上发现一具以头发复面且面部肿胀的尸体,左手上(有的资料说是在尸体旁的纸上)写着“天子”二字,皇袍上还留下68个血字。经内廷太监指辨,认为死者是崇祯。也就是这手书“天子”两个字,露出了“此地无银三百两”的马脚,身着龙袍者,何必在手上书写“天子”二字,人们纷纷认为事情蹊跷,怀疑其中有诈。
    美国人魏斐德在其所撰《洪业--清朝开国史》一书中,对崇祯是死是活的评价是:“皇上的尸体过了三天多才被发现,此时人们普遍猜想皇上已经离开京城,到别处建立临时行在了。”(p181)
    明·冯梦龙(1574——1646年)在61岁被任命为福建寿宁县的知县,任期四年,曾编过当地的方志《寿宁待志》。到明末天下大乱,清兵入关,冯梦龙从南下避兵祸的难民中收集材料,写成《甲申纪事》,书中载:“(二十一日)是午,得先帝煤山凶问(信)……传闻先帝……潜走煤山,望见贼势甚盛,自缢。”(p9)
    明清之际的吴梅村(1609——1672年)在《绥寇纪略》中载:“十九日质明,阁部大臣犹有传筹入朝者,俄闻城已陷,驾崩,王承恩对缢。亭新成,上所阅内操处也”(p326)
    明清之际的钱士馨,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贡生,尝受知于吴伟业。“甲申之变”后不仕,以任侠往来河朔。于清顺治十年(1653年)撰《甲申传信录》载:“二十一日午刻,賊卒李才報:‘上崩駕于萬壽山之巾帽局’”(p19),沒有說崇祯吊死萬壽山。
    明清之际的彭孫貽(1615——1673年),出生于竖立“董小宛葬花碑”之地的浙江海盐武原镇。他在《平寇志》和《流寇志》中载:“(上)登煤山之壽皇亭……為繯山亭,俄而帝崩。(太监)王承恩再拜恸哭缢亭下,与大行皇帝相望。文武群臣,無一人知。”(p203、p159)彭孫貽没有当过京官,仅收集传闻记载而已。他曾撰文一语道破真相:“钟山斸遍孝陵柏,史书窜尽祯皇编”(《冒辟疆全集》p1557)意思是明朝灭亡后,埋葬朱元璋皇帝之明孝陵上的柏树,被砍遍了;史书也把崇祯皇帝的事,窜改光没有原则了。
    清·樊彬在《燕都杂咏》中有诗云“巍巍万岁山,密密接烟树,中有望帝魂,悲啼不知处。”其露出多处疑问,首先,北海公园琼岛上也有一座“万岁山”。第二,自缢于亭子上,还是自缢于树上。第三,自缢遗址,当时的人说“不知处”。
    顾炎武(1613—1682年),在明清甲申之变后长期客居京城,四处活动,上下沟通,为民族兴亡之事操心。在他写的《昌平山水记》中,直接称呼崇祯皇帝的所谓“思陵”为“攒宫”,并加以解释说:“昔宋之南渡,会稽诸陵皆曰攒宫,实陵而名不以陵。《春秋》之法,‘君杀,贼不讨不书葬',实葬而名未葬。今之言陵者,名也。未葬者,实也。实未葬而名葬,臣子之义所不敢出也”。就是说崇祯皇帝没有死,也没有葬,当臣子的不敢说出“思陵”就是葬崇祯皇帝的陵墓。
    至于民间传闻找到崇祯自缢遗址,并绘声绘色地指称一棵树为“罪槐”,这是清兵以“为崇祯报仇”的名义入关,做样子笼络人心所办的“善事”。
    287年后的1931年,有照片显示“罪槐”树胸径不过一尺。其树怎么生长得如此缓慢?其实,“罪槐”一直处在被造假之中。
    六、“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重叠指向朱由檢。
    《红楼梦》判词中的“一从二令三人木”,一般不易被人们正确解读,历代研究者均有不同说法。而朱由檢的“檢”字繁体写法,就是由“檢”字之中三个部分组成的,其道理浅显易懂。换言之,即用“拆字法”把“檢”分成三个部分。
    其一,“檢”字的“一从”,即“檢”字的右下角是个“从”字。其二,“二令”,即“檢”字的右上角是个“命”字,古代“命”同“令”。 其三,“三人木”,即“檢”字左边的“木”中由“人”参与合成。另外,“人木”也是一种“木”,它是神话传说中源于古波斯的一种神木!
    而“木”和“人”,又可以重新组合成“朱”、“休”两个字。
    如此一来,“朱由檢”从“一从二令三人木”一句中横空出世,浑然天成,而且寓意好事“休”矣,与“哭向金陵事更哀”完全吻合。
    为啥“哭向金陵事更哀”呢?因为朱由檢由京都到达金陵时,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崧已经不认可朱由檢的存在了,世人也大多认为朱由檢死了。面对此时此景,朱由檢必然会情不自禁地悲从中来,流下哀痛之泪呀!
    七、朱由檢的去向。
    那么,朱由檢后来到哪里去了,又干了些什么事情呢?
    我们从当年发生的“通海案”中,可以看出端倪。当年清政府认为反清复明的总组织者、联络者之一的李之椿,“党结崇祯太子”,四方联络起义军,暗中支援郑成功率领的水师“三下长江”。在事情败露后的顺治十六年清明节,李之椿之子李元旦等48名抗清复明骨干分子在南京被杀害。李之椿“拒不交代崇祯太子朱慈烺的下落”,绝食7日而亡。按当时情况分析,在李之椿绝食并“拒不交代崇祯太子朱慈烺的下落”的原因里,似乎还含有刻意隐藏崇祯皇帝足迹的动机。如皋《广福教寺碑记》载:为重修寺庙,“寺僧国玺者,慨然以施地”(海安陈琪先生提供资料)。寺僧叫做“国玺”,这就是挑明了着说,这位寺僧与国玺密切联系!
    这诈死的崇祯皇帝,应该就是《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太阳在屋子里呢”一句中的“太阳”。因为,在当时只有崇祯皇帝才能被称为“太阳”。崇祯太子朱慈烺尚未登基,不能被称为“太阳”。
    八、宝玉衔玉落草而生。
    《红楼梦》第三回末段解说宝玉衔玉落草而生时,写袭人道“连一家(子)也不知来历,听得说,落草时从他口里掏出,上头有现成的穿眼”。
    至于“衔玉而生”者,含有一国之主的之要义。唐朝名臣、书法家颜真卿当年楷书时就把國字写成“国”。象征国家权力的国玺,自然是无价之宝玉。
    “落草”, 百度解释义为:旧指逃入山林做强盗,现指胎儿出生。把“宝玉衔玉落草而生”连贯解读,而且又兼顾两种含义。只能从作者惯用“真事隐”的角度,解释为:这“宝玉”,本来就是掌握国玺的皇帝。然而,因为“天塌地陷”,发生惊天国变,“宝玉”迫不得已,逃入山林做了“强盗”。红楼梦第一回《好了歌》解注之中就有
    “保不定日后作强梁”的警句。“作强梁”就是“做强盗”之意,在如皋指挥地方上的“数十万”人,打击清朝官军的人,不就是“强盗”吗?
    从另一角度,太子也可以被寓为“衔玉而生”者,意为天生的国家权力的接班人。但是,只有崇祯皇帝朱由檢才能有权威和号召力,带领太子朱慈烺指挥“数十万”军民,在长江入海口北岸的战略要地、通往内地南京的咽喉--如皋及附近地区进行多次反清大战。吸引清兵主力,策应郑成功率兵攻打南京。
    在当年清兵进军中原的年代,位于中国东南方的如皋地区,反清复明的义士们,利用滨江临海的地理优势,进行了长期的殊死战斗。
    南明弘光朝的光禄寺丞李之椿曾写有一首诗,描写当年“如皋反清大战”的情景。诗曰:“战城南 败城北,贼在城南降卒多。截城之北皆勍(qing,释义;强:~敌)贼,血刃成林白日红。腥尘结阵黄云黑,辱骂声同刹矢飞。城头气咽无人色,主帅深居不出城。但发游兵探消息,狡健挥戈先兽奔。惟余懦弱鼓声逼,吁喘未终魂已溃。势迫群羊为虎食,道路空怜热骨堆。将军仍挟娇颜匿,何不登城听哭声。谁守孤城甘辱国,城南若使将先驱,城北将士犹死力。”
    敬请诸位行家里手不吝赐教!!
    @鲁敏敏吧 2021-05-01 16:44:02
    不错
    -----------------------------
    非常感谢您的鼓励!!
    @煳 2021-05-02 12:14:46
    这个解释不错
    -----------------------------
    非常感谢您给予的精神支持!!
    @kisazjy 2021-05-02 12:40:27
    SB, 崇祯要真能跑到如皋,南明还有别人的事吗?
    -----------------------------
    崇祯率兵守住长江口咽喉要道,掩护郑成功三进长江,与张煌言包围南京。成功后,崇祯到江宁做皇帝。
    由于郑成功一时疏忽大意,中了清兵江南总督郎廷佐的缓兵之计,功败垂成。
    顺治十五年(南明永历十二年1658年戊戌)五月,郑成功率十五万大军——号称“八十万”,和三千艘战船北上,准备经长江口进攻南京,扰乱清朝后方以牵制进攻大西南的敌军。
    八月初九日,郑成功大军与张煌言会师后经浙江舟山北上,进抵羊山群岛,快抵长江口时,陡然间乌云翻滚、飓风骤起、迅雷闪电、大雨如注、波涛汹涌。郑军舟船对面亦不能相见,不是互相撞击破裂就是被大浪掀翻,连郑成功的六位妃嫔和三个小儿子都被淹死,士兵遭溺毙者成千上万。真是天有不测风云,这番天灾让郑军兵将、器械损失巨大,船只损毁三分之一。心灰意冷的郑成功叹息“天意难违”,加之其一向活动在福建沿海,对舟山群岛以北海域的海况并不熟悉,只得下令返回浙江沿海整顿、再作缓图。
    4、顺治十六年(南明永历十三年1659年己亥)四月,郑成功见清兵主力集中于西南,认为是扩大自己在东南势力的大好机会,于是与张煌言相约率兵十余万,战舰千艘再次北上。三十日,郑军全歼镇守定海的清军,夺取了定海,解除了进军长江的后顾之忧。五月初,郑成功的兵马分乘大小船舶,浩浩荡荡由吴淞口驶入长江。
    六月十六日,攻破瓜洲。十九日,又在镇江登陆。二十二日占据了银山制高点。且立即兵围镇江,二十四日占领该城,附近的句容、仪真、滁州等地也望风归降。二十六日,张煌言率领的前锋舟舰已逼近南京。郑成功请张煌言率前军溯江西上拦截湖广、江西来援的清军船只,招抚上游各路州县。
    七月初七日,郑成功的水师主力到达南京外城的观音门附近,郑成功踌躇满志,作诗云:“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郑军立营八十三座,在城周围分散驻扎。城内清廷江南总督郎廷佐只有三千多人,采用缓兵之计向郑成功递信道:“我等力争不敌,本应马上投诚。但清朝有制度,守城者坚守三十日,援兵不来,则失城者部罪家属,南京文武官员家属均在北京扣作人质,乞求宽限三十日到期,我等立即开门归降”。郑成功的部将潘庚钟识破清军诡计,向郑成功道:“此乃敌人缓兵之计,绝不可信,趁如今南京城内空虚,应即刻下令攻城”。郑成功认为南京已在掌握之中,只是围而不攻,以致丧失良机。
    就在郑成功还沉浸于守城清军即将投降的梦幻中时,清军援兵已陆续抵达南京。
    随着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围城的部分郑军逐渐麻痹松懈,甚至有人开小差去江边捕鱼。七月二十二日晚,清军得知次日是郑成功的生日,郑军诸将卸甲饮酒庆贺,于是郎廷佐于天色微明之际突然率兵出城,以火炮开道,冲击。郑军无处躲避,顿时大乱。总兵梁化凤趁夜派兵将城东北角废弃的“神策门”悄悄挖开,出其不意地绕至郑军后方,并割取芦苇,放火焚烧郑军战船,切断郑军归路。围城郑军士兵望见战船起火,因挂念船上的家眷与辎重,顿时失去斗志,急忙飞奔下山救火,被趁势冲杀的清军杀死大半。
    所有郑军士兵缺乏有力指挥,只能各自为战,最终是尸体漫山遍野,据说甚至“滴血有声”。
    郑成功赶到江边,见火药船已被烧毁,急忙上指挥船催水师逃走。全军顺流东下,退出长江口,此役功亏一篑。
    @kisazjy 2021-05-02 12:39:15
    SB, 崇祯要真能跑到如皋,南明还有别人的事吗?
    -----------------------------
    非常感谢您的关注!!
    @总是起床难 2021-05-02 17:14:17
    来看看
    -----------------------------
    非常感谢您的关注!!
    崇祯通过钱谦益的渠道来如皋找李之椿
    崇祯通过钱谦益的渠道来如皋找李之椿 :
    “以稼轩绍介谒徂徕丈,遂令抠衣趋侍,乞延之幸舍,勿以弹铗客待之。幸甚!”

    全文: 武林舟次,得接眉宇,乃知果为天下士,不虚所闻,非独淮海维扬一俊人也。救荒一事推而行之,岂非今日之富郑公乎? 闱中虽能物色,不免五云过眼,天将老其材而大用之, 幸努力自爱。衰迟病废,田光先生所谓‘驽马先之’之日也。然每见骐骥,犹欲望影嘶风,知不满高明一笑耳。
    双成得脱尘网,仍是靑鸟窗前物也。渔仲放手作古押衙,仆何敢贪(叨)天功遥,他时汤饼筵前,幸不以生客见拒,何如?嘉贶种种,敢不拜命。花露海错错列,优昙阁中焚香酌酒,亦岁晚一段淸福也。高才入雍,自当领袖,学使即便想闻,俟机云入雒(洛)时,当与张茂先一流人谋赏识也。草復不多及,晤徂徕丈,千万致意。
    江淮鼎沸,吴中一夕数警,岂知天台仙路近在淮南,桃花流水仍在人间世耶!
    仪部之事托萧、张二君为料理,已许得当以报,想渔仲不难作浮图合尖也。
    吴门李玉阳度曲之妙,为老教师领袖。诙谐谈笑,一坐风生,今之东方生、郭舍人也。以稼轩绍介谒徂徕丈,遂令抠衣趋侍,乞延之幸舍,勿以弹铗客待之。幸甚!幸甚!双成亦知其为人,应不以他客拒之也。捐惠哈酱,绝佳。更祈一甖以慰老饕。何时把臂?诸不多及,徂徕乞致相念。(《冒辟疆全集》p930)
    李之椿(1600-1651) [1] 字大生,号徂徕,南直隶如皋人。明天启元年(1621)举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与王思任、倪元璐、黄道周、王铎合为“天(启)崇(祯)五才子”。初任吏部主事,因直言遭忌,卸职回乡,在如城东南筑园一座,名为“指树园”闲居。李之椿工于诗,著有《徂徕集》、《指树园集》、《霞起楼诗集》等。

    李之椿是弘光朝的光禄寺丞。弘光政权溃败,之椿离官归里,这时其家乡如皋等地反清起义勃兴,李之椿参予当地起义运动而被捕,出狱后,之椿为联络海上义师和永历政权,远游闽西,后来又移居湖州以求接近永历、鲁王监国两政权和海上义师,后接受永历政权招讨督师阁部。以浙江嘉、湖一带为基地,“党结崇祯太子并河南安昌王子镇国将军及永安王、韩王等,暗通线索,分布党羽于江、浙、鲁、豫、梁、楚数省,意图内应外合,轰动封疆”,以推翻清朝,恢复明朝统治。因此,清朝方面称他为“叛魁李之椿”。李之椿从事复明运动八年,终被清廷破获。卷进李之椿案的重要人物,单单被清政府刑场杀害的就达四十八人。
    驽马奋力拉车,亦可至远。比喻能力低下的人只要奋勉从事,同样能达到目的。
    驽马奋力拉车,亦可至远。比喻能力低下的人只要奋勉从事,同样能达到目的。
    驽马奋力拉车,亦可至远。比喻能力低下的人只要奋勉从事,同样能达到目的。
    骐骥(千里马)一跃,不到十步,而劣马(驽马)走一步虽然没多远,却不放弃,走了十天。
    相比之下,当然劣马走的更远。
    比喻作学问,应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本句出自 荀子的《劝学》)
    草復不多及,晤徂徕丈,千万致意。
    崇祯通过钱谦益的渠道来如皋找李之椿的内容见:
    《冒辟疆全集》p930----《书——虞山钱谦益牧斋》
    崇祯通过钱谦益的渠道来如皋找李之椿的内容见:
    《冒辟疆全集》p930----《书——虞山钱谦益牧斋》
    “江淮鼎沸,吴中一夕数警,岂知天台仙路近在淮南,桃花流水仍在人间世耶!”
    是告诉冒辟疆,崇祯皇帝于甲申事变中没有吊死“在人间”的关键之语!而且在“江淮鼎沸,吴中一夕数警的1645年”身处“淮南”!
    “江淮鼎沸,吴中一夕数警,岂知天台仙路近在淮南,桃花流水仍在人间世耶!”
    是钱谦益在《书》中告诉冒辟疆,崇祯皇帝于甲申事变中没有吊死,而且是仍然“在人间”的关键之语!并且在“江淮鼎沸,吴中一夕数警的1645年”身处“淮南”!
    “天台仙路”和“桃花流水”是两个典故,
    @黑熊甜甜 2021-05-04 09:28:58
    整个都在胡说八道!崇祯自杀的
    -----------------------------
    感谢您的关注!
    请您出示一下当时而不是事后,目击者的记录证据。
    @黑熊甜甜 2021-05-04 09:28:58
    整个都在胡说八道!崇祯自杀的
    -----------------------------
    崇祯死于“甲申之变”,证据无力。
    《弘光实录钞》、《明季遗闻》、《明季北略》等书将陪崇祯一起在煤山殉国的人记为司礼太监王之心。《明史》等史书也记载崇祯一天五次让太监王承恩找百官和国舅托付太子……并未陪崇祯一起自缢身亡。然而,由于康熙皇帝下达有关圣旨,事实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在编纂《明史》时,康熙明确指出:“朕于明代实录,详悉披览,宣德以前.尚觉可观。至宣德后.颇多讹谬.不可不察。”(《清圣祖实录》卷一四四p15)
    在与崇祯一同上吊的太监是谁的问题上,康熙对熊赐履呈览的《明史》部分稿件提出质疑“至于随崇祯殉难者.乃太监王承恩。因此.世祖章皇帝作文致祭并市碑碣。此书载王之心从死.明系错误。至于本朝兴兵声讨之故.书并未记载。可问熊赐履、王鸿绪等。”于是大臣们把陪崇祯在煤山上吊的太监王之心改为王承恩。
    汇合多种资料得知,崇祯甲申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夜,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由于一场突发的瘟疫严重削弱了守城明军的战斗力,20万大军能登城的不过6000人,绝无坚持的可能。在此情况下,崇祯带着十几名太监逃离皇宫,走到齐化门,守军不认识他,以为有诈,将其射回。三月十九日,农民军入城,遍搜皇宫寻找崇祯无果。直到二十二日,人们才在万岁山(即煤山)上发现一具以头发复面且面部肿胀的尸体,左手上(有的资料说是在尸体旁的纸上)写着“天子”二字,皇袍上还留下68个血字。经内廷太监指辨,认为死者是崇祯。也就是这手书“天子”两个字,露出了“此地无银三百两”的马脚,身着龙袍者,何必在手上书写“天子”二字,人们纷纷认为事情蹊跷,怀疑其中有诈。
    美国人魏斐德在其所撰《洪业--清朝开国史》一书中,对崇祯是死是活的评价是:“皇上的尸体过了三天多才被发现,此时人们普遍猜想皇上已经离开京城,到别处建立临时行在了。”(p181)
    明·冯梦龙(1574——1646年)在61岁被任命为福建寿宁县的知县,任期四年,曾编过当地的方志《寿宁待志》。到明末天下大乱,清兵入关,冯梦龙从南下避兵祸的难民中收集材料,写成《甲申纪事》,书中载:“(二十一日)是午,得先帝煤山凶问(信)……传闻先帝……潜走煤山,望见贼势甚盛,自缢。”(p9)
    明清之际的吴梅村(1609——1672年)在《绥寇纪略》中载:“十九日质明,阁部大臣犹有传筹入朝者,俄闻城已陷,驾崩,王承恩对缢。亭新成,上所阅内操处也”(p326)
    明清之际的钱士馨,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贡生,尝受知于吴伟业。“甲申之变”后不仕,以任侠往来河朔。于清顺治十年(1653年)撰《甲申传信录》载:“二十一日午刻,賊卒李才報:‘上崩駕于萬壽山之巾帽局’”(p19),沒有說崇祯吊死萬壽山。
    明清之际的彭孫貽(1615——1673年),出生于竖立“董小宛葬花碑”之地的浙江海盐武原镇。他在《平寇志》和《流寇志》中载:“(上)登煤山之壽皇亭……為繯山亭,俄而帝崩。(太监)王承恩再拜恸哭缢亭下,与大行皇帝相望。文武群臣,無一人知。”(p203、p159)彭孫貽没有当过京官,仅收集传闻记载而已。他曾撰文一语道破真相:“钟山斸遍孝陵柏,史书窜尽祯皇编”(《冒辟疆全集》p1557)意思是明朝灭亡后,埋葬朱元璋皇帝之明孝陵上的柏树,被砍遍了;史书也把崇祯皇帝的事,窜改光没有原则了。
    清·樊彬在《燕都杂咏》中有诗云“巍巍万岁山,密密接烟树,中有望帝魂,悲啼不知处。”其露出多处疑问,首先,北海公园琼岛上也有一座“万岁山”。第二,自缢于亭子上,还是自缢于树上。第三,自缢遗址,当时的人说“不知处”。
    顾炎武(1613—1682年),在明清甲申之变后长期客居京城,四处活动,上下沟通,为民族兴亡之事操心。在他写的《昌平山水记》中,直接称呼崇祯皇帝的所谓“思陵”为“攒宫”,并加以解释说:“昔宋之南渡,会稽诸陵皆曰攒宫,实陵而名不以陵。《春秋》之法,‘君杀,贼不讨不书葬',实葬而名未葬。今之言陵者,名也。未葬者,实也。实未葬而名葬,臣子之义所不敢出也”。就是说崇祯皇帝没有死,也没有葬,当臣子的不敢说出“思陵”就是葬崇祯皇帝的陵墓。
    至于民间传闻找到崇祯自缢遗址,并绘声绘色地指称一棵树为“罪槐”,这是清兵以“为崇祯报仇”的名义入关,做样子笼络人心所办的“善事”。
    287年后的1931年,有照片显示“罪槐”树胸径不过一尺。其树怎么生长得如此缓慢?其实,“罪槐”一直处在被造假之中。
    @黑熊甜甜 2021-05-04 12:18:53
    崇祯自杀,被李自成叛军暴尸街头三日,北京百姓都看了并记录!后草草埋葬思陵
    -----------------------------
    戏说视频,您也相信?
    有历史资料可以查看吗?
    @黑熊甜甜 2021-05-04 12:18:53
    崇祯自杀,被李自成叛军暴尸街头三日,北京百姓都看了并记录!后草草埋葬思陵
    -----------------------------
    明史 本纪卷二十四 庄烈帝 作者 : 张廷玉
    ……
    十七年春正月庚寅朔,大风霾,凤阳地震。
    庚子,李建泰自请措饷治兵讨贼,许之。
    乙卯,幸正阳门楼,饯李建泰出师。南京地震。
    丙辰,工部尚书范景文、礼部侍郎丘瑜并兼东阁大学士,预机务。
    是月,张献忠入四川。
    二月辛酉,李自成陷汾州,别贼陷怀庆。
    丙寅,陷太原,执晋王求桂,巡抚都御史蔡懋德等死之。
    壬申,下诏罪己。癸酉,潞安陷。
    乙亥,议京师城守。李自成攻代州,总兵官周遇吉力战,食尽,退守宁武关。
    丁丑,贼别将陷固关,犯畿南。己卯,遣内臣高起潜、杜勋等十人监视诸边及近畿要害。
    壬午,真定知府丘茂华杀总督侍郎徐标,檄所属降贼。
    甲申,贼至彰德,赵王常氵臾降。丁亥,诏天下勤王。命廷臣上战守事宜。左都御史李邦华、右庶子李明睿请南迁及太子抚军江南,皆不许。
    戊子,陈演致仕。李自成陷宁武,周遇吉力战死之。
    三月庚寅,贼至大同,总兵官姜瑰降贼,代王传齐遇害,巡抚都御史卫景瑗被执,自缢死。
    辛卯,李建泰疏请南迁。
    壬辰,召廷臣于平台,示建泰疏,曰:“国君死社稷,朕将焉往?”李邦华等复请太子抚军南京,不听。蒋德璟致仕。
    癸巳,封总兵官吴三桂、左良玉、唐通、黄得功俱为伯。
    甲午,征诸镇兵入援。
    乙未,总兵官唐通入卫,命偕内臣杜之秩守居庸关。戊戌,太监王承恩提督城守。
    己亥,李自成至宣府,监视太监杜勋降,巡抚都御史硃之冯等死之。癸卯,唐通、杜之秩降于自成,贼遂入关。
    甲辰,陷昌平。
    乙巳,贼犯京师,京营兵溃。
    丙午,日晡,外城陷。是夕,皇后周氏崩。
    丁未,昧爽,内城陷。帝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御书衣襟曰:“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自大学士范景文而下死者数十人。
    丙辰,贼迁帝、后梓宫于昌平。昌平人启田贵妃墓以葬。明亡。
    是年夏四月,我大清兵破贼于山海关,
    五月,入京师,以帝体改葬,令臣民为服丧三日,谥曰庄烈愍皇帝,陵曰思陵。
    “丁未,昧爽,内城陷。帝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御书衣襟曰:“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在《明史 本纪卷二十四 庄烈帝》中, 作者 张廷玉记载了上述内容。
    “江淮鼎沸,吴中一夕数警”,反映的是1645年清兵进军中原时的情况。
    如皋水绘园是崇祯皇帝安排的“国宾馆”
    @老卡枪 2021-05-04 13:22:27
    “丁未,昧爽,内城陷。帝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御书衣襟曰:“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在《明史 本纪卷二十四 庄烈帝》中, 作者 张廷玉记载了上述内容。
    -----------------------------
    张廷玉(1672—1755年),雍正当朝时期,历任礼部、户部、吏部尚书,直至首席军机大臣等职,
    钱祖荣侃红楼之69: 《红楼梦》用200字巧妙地明示 宝玉生活在明清易国时期!





    老卡枪

    2018-12-30 12:24



    2.88 K


    0


    《红楼梦》用200字巧妙地明示

    宝玉生活在明清易国时期!

    (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

    钱祖荣

    在《红楼梦》第3回中,作者借贾宝玉出场的描写,巧妙地叙述了宝玉生活在明清易国时期! 作者在第1回明确示人:“将自己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 。”从而说明: 《红楼梦》的作者不是生活在雍正、乾隆时期的北京曹雪芹!!

    作者用文字给宝玉画像道:“头上戴着束发嵌宝 紫金冠 ,齐眉勒着 二龙抢珠金抹额 ,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 …… 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 一根大辫 ,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 大珠 …… ”

    在上述内容中,作者玩了一点小技巧,即写出“顶中胎发”,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头顶上哪里还有“胎发”?“胎发”早就被剃了。另外,作者在 《红楼梦》中,一直称呼贾宝玉为 “ 二爷 ”,即寓意为其原来是明朝人的身份,后来又改变为清朝人,这种 “ 二爷 ”的 称谓扩展到贾琏等好多人。

    我们数一下两段双引号内的文字不满200个,但是它言简意赅地表明,前一段文字表述为明朝人的装束;后一段文字表述为清朝人的打扮。作者意欲说明 《红楼梦》中的男主角贾宝玉,是一个处在明末清初易国时期的人物。

    上述词语浅显易懂,明朝和清朝的衣着服饰制度有据可查。特别是清兵进军中原时,清人所下达的“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的“ 剃头令 ”,使数千万汉人惨遭血腥屠杀。 顺治二年的六月十五日,福临再次颁布 “ 剃头令 ” ,京城内外,限10日;各省自诏令到达之日算起,亦限10日。官军民一律剃发,迟疑者按逆贼论,斩!清廷把剃发作为归顺的主要标志。

    贾宝玉由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 紫金冠 ,齐眉勒着 二龙抢珠金抹额 …… ”到“ …… 总编 一根大辫 ,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 大珠 …… ”的明显变化,是一个国家改朝换代的末世惊变, 惨烈的时代背景昭然若揭!

    《红楼梦》第一回开篇写贾雨村时道:“因他生于末世 ”, 第五回中关于王熙凤的判词中也有 “ 是凡鸟偏从末世来 ” 之句,《红楼梦》中的几乎所有的人都生于这样一个末世。

    本不应该引起的笔墨口舌官司 ,却延续 上百年。 胡适阅读《红楼梦》时的不求甚解,武断地乱下结论,在官方出版物上长期形成一言堂,是学术的悲哀,也是文化专制流毒的蔓延。

    如何改变红学界的混乱不堪的局面?诚望专家、学者读懂 《红楼梦》,并且出以公心处事。
    第63回有明显的藐视满清人的内容:“因又见芳官梳了头,挽起纂来,带了些花翠,忙命他改妆,又命将周围的短发剃了去,露出碧青头皮来,当中分大顶”。
    在钱谦益于1645年写给冒辟疆的《书》中,“双成得脱尘网,仍是靑鸟窗前物也”一句,稍作解析。
    “双成得脱尘网”,意思是说董小宛脱离了“女校书”的生涯,嫁给冒辟疆做了如夫人。“青鸟”在神话传说中,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仍是靑鸟窗前物也”,意思是说董小宛仍然是满清朝廷有关要员寻觅的目标。因而,也就迫使相关人员采取了将计就计的策略,赋予董小宛款曲复明之重任。
    文中特别提醒“双成(董小宛)亦知其为人”,为不久后实施“西施沼吴”之计作了铺垫。
    《红楼梦》中“雪下抽柴”的故事隐叙了有关历史
    七、崇祯死于“甲申之变”证据无力
    八、崇祯通过钱谦益与如皋的反清斗士李之椿取得联系
    在《冒辟疆全集》第930页,载有崇祯通过钱谦益的渠道来如皋找李之椿的一篇文章《书》。内容不长,全文如下:
    “武林舟次,得接眉宇,乃知果为天下士,不虚所闻,非独淮海维扬一俊人也。救荒一事推而行之,岂非今日之富郑公乎? 闱中虽能物色,不免五云过眼,天将老其材而大用之, 幸努力自爱。衰迟病废,田光先生所谓‘驽马先之’之日也。然每见骐骥,犹欲望影嘶风,知不满高明一笑耳。
    双成得脱尘网,仍是靑鸟窗前物也。渔仲放手作古押衙,仆何敢贪(叨)天功遥,他时汤饼筵前,幸不以生客见拒,何如?嘉贶种种,敢不拜命。花露海错错列,优昙阁中焚香酌酒,亦岁晚一段淸福也。高才入雍,自当领袖,学使即便想闻,俟机云入雒(洛)时,当与张茂先一流人谋赏识也。草復不多及,晤徂徕丈,千万致意。
    江淮鼎沸,吴中一夕数警,岂知天台仙路近在淮南,桃花流水仍在人间世耶!
    仪部之事托萧、张二君为料理,已许得当以报,想渔仲不难作浮图合尖也。
    吴门李玉阳度曲之妙,为老教师领袖。诙谐谈笑,一坐风生,今之东方生、郭舍人也。以稼轩绍介谒徂徕丈,遂令抠衣趋侍,乞延之幸舍,勿以弹铗客待之。幸甚!幸甚!双成亦知其为人,应不以他客拒之也。捐惠哈酱,绝佳。更祈一甖以慰老饕。何时把臂?诸不多及,徂徕乞致相念。”
    其中的关键内容之一是“江淮鼎沸,吴中一夕数警,岂知天台仙路近在淮南,桃花流水仍在人间世耶!”。
    “江淮鼎沸,吴中一夕数警”,是表明时间的,反映的是1645年清兵进军中原时的情况。
    “天台仙路”和“桃花流水”与成语“前度刘郎”有关。民间流传着一个刘、阮遇仙的故事,是说刘、阮二人到天台山后,经十三日,饥,沿桃花流水遇到桃树,摘吃其果,被俩仙女邀去结为伉俪,在神仙洞住半年方回。后来,人们就把去而复来的人称为“前度刘郎”。
    这个去而复来的人,钱谦益在《书》中明确指出,就“近在淮南”,是说虽死尤活的“仙人”朱由檢活动在淮南。
    关键内容之二是“以稼轩绍介谒徂徕丈,遂令抠衣趋侍,乞延之幸舍,勿以弹铗客待之。”
    稼轩是辛弃疾的字,他一生以抗击元朝恢复宋朝为志。此句中的“稼轩”是钱谦益代指以抗清复明为志的朱由檢。
    “绍介谒徂徕丈,遂令抠衣趋侍,乞延之幸舍”,其意是,要求冒辟疆慎重其事的介绍给尊敬的徂徕(李之椿),要安排专人小心侍候,希望食宿在贵宾之所,不能当做普通的门客对待。
    在钱谦益写给冒辟疆的《书》中,所包含的信息量很大。在此,为不偏离主题太过,只能略解一二。现再就“双成得脱尘网,仍是靑鸟窗前物也”一句,稍作解析。
    “双成得脱尘网”,意思是说董小宛脱离了“女校书”的生涯,嫁给冒辟疆做了如夫人。“青鸟”在神话传说中,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仍是靑鸟窗前物也”,意思是说董小宛仍然是满清朝廷有关要员寻觅的目标。因而,也就迫使遗民中的关键要员采取了将计就计的策略,给董小宛赋予了款曲复明的极其艰巨而伟大之重任。
    文中特别提醒“双成(董小宛)亦知其为人”,为不久后实施“西施沼吴”之计作了铺垫。
    崇祯皇帝来如皋干戈征战试图实现复明大计
    1644年崇祯皇帝吊死煤山的说法,全部是漏洞百出的流言蜚语!
    
    至于崇祯皇帝潜出北京城,那枚至尊至贵的传国玉玺(真宝玉)的下落,是否流落如皋?
    据如皋《千年古刹定慧寺》载,隋·开皇年间“诛茅建寺,立名定慧”,因而其中含有关键的“慧”字。由于时代变迁,僧人因惠于宋·天禧中(1017——1021年)重建,定名“定惠寺”。直到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年代,其父亲名谓惠徵,书写“定惠寺”时有所“不便”,“定惠寺”又复名“定慧寺”。在1966年夏季发生的文革破“四旧”之前,人们还看到慈禧太后题写的“慧映中华”制成的匾额。如今,大家看到的“慧映中华”匾额,是上海籍苏局仙大师的手迹。
    @黑熊甜甜 2021-05-04 09:28:58
    整个都在胡说八道!崇祯自杀的
    -----------------------------
    @老卡枪 2021-05-04 10:15:05
    感谢您的关注!
    请您出示一下当时而不是事后,目击者的记录证据。
    -----------------------------
    @penggu1981 2021-05-12 13:36:43
    请问楼主,当时你在场吗?你不在场怎么知道崇祯皇帝逃了?你给出目击者记录证据!写文章夸张点博眼球可以,但是别用你自己的智商去侮辱别人的智商,崇祯上吊起码是史书记载的,你的逃亡论天马行空,一会扯这一会扯那,拿不出一点证据,全是你自己的揣测,连推测都不是!别人说的自杀,起码诗书有明确记载,你胡搅蛮缠让人拿出目击者证据?想出名不是这样的,看你文采不错,骨骼清奇,不对,梦笔生花,你随便写写小说、野史......
    -----------------------------
    崇祯死于“甲申之变”的“证据”苍白无力
    历史上关于1644年崇祯皇帝吊死北京煤山的说法,都不是亲眼目击者所言,全是不攻自破的流言。所谓“证据”,漏洞百出。
    《弘光实录钞》、《明季遗闻》、《明季北略》等书将陪崇祯一起在煤山殉国的人记为司礼太监王之心。《明史》等史书也记载崇祯一天五次让太监王承恩找百官和国舅托付太子……并未陪崇祯一起自缢身亡。然而,由于康熙皇帝下达了有关圣旨,事实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在编纂《明史》时,康熙明确指出:“朕于明代实录,详悉披览,宣德以前.尚觉可观。至宣德后.颇多讹谬.不可不察。”[1]
    在与崇祯一同上吊的太监是谁的问题上,康熙对熊赐履呈览的《明史》部分稿件提出质疑。康熙四十二年癸未夏四月戊戌(二十三日),谕大学士等曰:“至于随崇祯殉难者,乃太监王承恩。因此,世祖章皇帝作文致祭、并立碑碣。此书载太监王之心从死,明系错误。”[2]于是大臣们把陪崇祯在煤山上吊的太监王之心改为王承恩。
    汇合多种资料得知,崇祯甲申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夜,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由于一场突发的瘟疫严重削弱了守城明军的战斗力,20万大军能登城的不过6000人,绝无坚持的可能。在此情况下,崇祯带着十几名太监逃离皇宫,走到齐化门,守军不认识他,以为有诈,将其射回。三月十九日,农民军入城,遍搜皇宫寻找崇祯无果。直到二十二日,人们才在万岁山(即煤山)上发现一具以头发复面且面部肿胀的尸体,左手上(有的资料说是在尸体旁的纸上或在左衿上写着“大明皇帝”)写着“天子”二字,皇袍上还留下68个血字。经内廷太监指辨,认为死者是崇祯。也就是在这左手上书写的“天子”或在左衿上写着的“大明皇帝”,露出了“此地无银三百两”的马脚,身着龙袍者,何必在手上书写“天子”或于左衿上写“大明皇帝”,人们纷纷认为事情蹊跷,怀疑其中必有隐情。
    张廷玉(1672—1755年,雍正当朝时期,历任礼部、户部、吏部尚书,直至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在《明史·本纪卷二十四 庄烈帝》中,仅寥寥数语说明了崇祯帝崩状况:“丁未,昧爽,内城陷。帝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御书衣襟曰:“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其中“皆诸臣误朕”之语,与崇祯前5次所下“罪己诏”的基调,自相矛盾。以前崇祯的态度是,谴责自己“因失德和过失”,导致“生灵涂炭、赤子沦为盗贼、良田化为榛莽、社稷遭殃”。而在这一次的关键时刻,却把亡国之责说成是“皆诸臣误朕”,皇帝一点责任也没有。完全是在皇帝出走后,大臣不敢“忤逆”的代笔之言。
    对于“(吾体)任贼分裂”一句,完全违背孝悌之道、世俗常情。古人死后,讲究入土为安,不论是帝王贵族,还是平民百姓,最后都希望全尸入土下葬,以不负父母养育之恩。
    正如明朝资料《甲申核真略》所评价之语:“此浅夫愤激之言,非先帝之言也”。[3](附图七)

    美国人魏斐德在其所撰《洪业--清朝开国史》一书中,对崇祯是死是活的评价是:“皇上的尸体过了三天多才被发现,此时人们普遍猜想皇上已经离开京城,到别处建立临时行在了。”[4]
    明《崇祯记闻录》载甲申之变的相关内容是“至二十一日,闯贼到煤山,见先帝已殉社稷,从死者惟内官王之俊一人。帝蓬首跣足,身穿白衣,左衿上书‘大明皇帝’四字,右衿上有血书数语云:祗因失守封疆,无颜冠履正寝。朕之骤失天下,皆因贪官污吏平时隳坏,宜尽行诛戮等语。”[5]
    明·冯梦龙(1574——1646年)在61岁被任命为福建寿宁县的知县,任期四年,曾编过当地的方志《寿宁待志》。到明末天下大乱,清兵入关,冯梦龙从南下避兵祸的难民中收集材料,写成《甲申纪事》,书中载:“(二十一日)是午,得先帝煤山凶问(信)……传闻先帝……潜走煤山,望见贼势甚盛,自缢。”[6]
    明清之际的吴梅村(1609——1672年)在《绥寇纪略》中载:“十九日质明,阁部大臣犹有传筹入朝者,俄闻城已陷,驾崩,王承恩对缢。亭新成,上所阅内操处也”。[7]
    明清之际的钱士馨,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贡生,尝受知于吴伟业。“甲申之变”后不仕,以任侠往来河朔。于清顺治十年(1653年)撰《甲申传信录》载:“二十一日午刻,賊卒李才報:‘上崩駕于萬壽山之巾帽局’”[8],沒有說崇祯吊死萬壽山。
    明清之际的彭孫貽(1615——1673年),出生于竖立“董小宛葬花碑”之地的浙江海盐武原镇。他在《平寇志》[9]和《流寇志》[10]中载:“(上)登煤山之壽皇亭……為繯山亭,俄而帝崩。(太监)王承恩再拜恸哭缢亭下,与大行皇帝相望。文武群臣,無一人知。”彭孫貽没有当过京官,仅收集传闻记载而已。他曾撰文一语道破真相:“钟山斸遍孝陵柏,史书窜尽祯皇编”[11]。意思是明朝灭亡后,埋葬朱元璋皇帝之明孝陵上的柏树,被砍遍了;史书也把崇祯皇帝的事,窜改光没有原则了。
    清·天津樊彬在《燕都杂咏》中有诗云“巍巍万岁山,密密接烟树,中有望帝魂,悲啼不知处。”其露出多处疑问,首先,北海公园琼岛上也有一座“万岁山”。第二,自缢于亭子上,还是自缢于树上。第三,自缢遗址,当时的人说“不知处”。
    顾炎武(1613—1682年),在明清甲申之变后长期客居京城,四处活动,上下沟通,为民族兴亡之事操心。在他写的《昌平山水记》中,直接称呼崇祯皇帝的所谓“思陵”为“攒宫”,文中曰:“昔宋之南渡,会稽诸陵皆曰攒宫,实陵而名不以陵。‘春秋之法’,君杀贼不讨不书葬',实葬而名未葬。今之言陵者,名也。未葬者,实也。实未葬而名葬,臣子之义所不敢出也。”就是说,崇祯皇帝没有死,也没有葬。当臣子的不敢说出“思陵”就是葬崇祯皇帝的陵墓!”[12]。
    至于民间传闻找到崇祯自缢遗址,并绘声绘色地指称一棵树为“罪槐”,这是清兵以“为崇祯报仇”的名义入关,做样子笼络人心所办的“善事”。
    287年后的1931年,有照片显示“罪槐”树胸径不过一尺。其树怎么生长得如此缓慢?其实,“罪槐”一直处在被造假之中。

    附注:
    [1]·见《清圣祖实录》卷一四四第十五页。
    [2]·见《清圣祖实录》卷二百十二第七页。
    [3]·见明《甲申核真略》第二十页。
    [4]·见美·魏斐德撰《洪业--清朝开国史》第一百八十一页。
    [5]·见明《崇祯记闻录》第四十五页。
    [6]·见明·冯梦龙撰《甲申纪事》第九页。
    [7]·见明·吴梅村撰《绥寇纪略》第三百二十六页。
    [8]·见明清之际的钱士馨撰《甲申传信录》第十九页。
    [9]·见明清之际的彭孫貽撰《平寇志》第二百零三页。
    [10]·见明清之际的彭孫貽撰《流寇志》第一百五十九页。
    [11]·见《冒辟疆全集》第一千五百五十七页。
    [12]·见明·顾炎武撰《昌平山水记》第十页。
    美国人魏斐德在其所撰《洪业--清朝开国史》一书中,对崇祯是死是活的评价是:“皇上的尸体过了三天多才被发现,此时人们普遍猜想皇上已经离开京城,到别处建立临时行在了。”
    @天军 2021-05-17 11:33:46
    如果崇祯逃离北京,目的是什么?
    如果是为了出家,何必逃到如皋再当和尚?
    如果是为了复位,何必隐姓埋名让各方势力相互PK不已?
    -----------------------------
    谢您关注!
    崇祯在当时瘟疫弥漫北京城的特殊时期,士兵几乎无战斗力,暂时撤离北京徐图良策;
    清兵入关,情况突然;
    各方都大张旗鼓地宣传朱由捡死亡,“哭向金陵事更哀”······
    崇祯皇帝出家如皋定慧寺
    钱祖荣
    (完整版,11600个字)
    目录:
    一、如皋定慧寺大殿楹联昭示崇祯皇帝“出家”定慧寺
    二、1664年崇祯皇帝在如皋亲书“福慧庵”山门匾额
    三、“皇枕”宫廷琉璃瓦现置于大殿屋面至高无上处
    四、铸有“皇帝万万岁”字眼的铜鼎置于大殿楹联中央
    五、“大明天子重相见 且把壶儿搁半边”的诗句露馅
    六、如皋人在崇祯皇帝的多个行在处修建了“太阳”庵
    七、崇祯在北京死于“甲申之变”的“证据”苍白无力
    八、崇祯通过钱谦益与如皋的反清斗士李之椿取得联系
    九、崇祯皇帝来江淮地区干戈征战试图实现复明大计
    十、如皋水绘园是崇祯皇帝召见下属选择的“国宾馆”
    在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北岸,有一座历史悠久的美丽古城“金如皋”,闻名遐迩的千年古刹定慧寺给她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原来,寺中供奉毗卢遮那佛大殿内的一对柱子上,写有一副含义若明若暗的楹联。这副楹联的内容既透露了“金玉良缘”的秘密,又暗示了数百年前有一位皇帝来此出家的惊人真相。这副楹联的上联是“金分乾亥龙游宿水护神皋”,下联是“玉立东南凤起丹山朝帝阙”,横批(匾额)是“慧映中华”。结合其他证据,本文力求还原时隔377年的历史真相。(附图一)

    一、如皋定慧寺大殿楹联昭示崇祯皇帝“出家”定慧寺
    笔者对定慧寺有关楹联的解释,意为抛砖引玉,敬请方家赐教。
    1、上联解释:
    在上联“金分乾亥龙游宿水护神皋”一句中,“金分乾亥”是卜卦语言。结合“天人合一”命理哲学中的观点分析,“金分”是表示天与人的对应关系。“乾”象征“天”,也喻指帝王之“天子”。“亥”为中国古代天文学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的符号之一,是属相的末尾之数。那么,“乾亥”的寓意,则是指一个朝代帝王中的末世之君。
    “龙游宿水”中的“龙”,代指皇帝应该没有异议。比如,皇帝坐“龙椅”、卧“龙床”。“宿水”是何意呢?有一个出自明·高明《琵琶记·路途劳顿》的汉语成语“宿水餐风”,它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那么,“龙游宿水”的意思,即是经过艰苦周折的皇帝来到这里,来干什么呢?
    答案是“护神皋”,即用行动护卫“庄严国土”上的神圣之地如皋,也就是指挥当地军民进行了大约20年的抗清复明大战(百度搜索查阅钱祖荣撰六千余字的《<红楼梦>中“雪下抽柴”的故事隐叙了有关历史》一文)。(附图二)

    2、下联解释:
    在下联“玉立东南凤起丹山朝帝阙”一句中,“玉”作何解释?在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把“玉”解释为:“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尃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絜之方也。”因而,人们称呼“天帝”为“玉皇大帝”,把代表皇帝权力的大印称呼为“玉玺”。那么,据此解释“玉立东南”的意思,则是说明拥有支配玉玺权力的皇帝,已经立足于京城东南方向的这个地方。
    “凤起丹山”与“丹凤朝阳”密切相关。在“丹凤朝阳”的成语中,镶嵌了“凤阳”一词,它是安徽省的一个县。对于其中的“山”字,在此处作“寺院”之解。,因为业内人称呼“寺院”的大门为“山门”。
    那么,“凤起丹山”,不仅与“丹凤朝阳”的“凤阳”相关,还与凤阳的一座寺院联系在一起。换言之,这位皇帝最初是由凤阳的一座寺院(后来朱元璋赐名为“皇觉寺”)走出来的,是制联人寓意先祖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飞黄腾达的龙兴凤起之地。
    “朝帝阙”,即明显表达如皋定慧寺的大殿门及正门,朝向北京皇帝宫殿前导引性标志建筑之门阙。
    大殿门及正门朝向北京的原因,起码含有两种情况。一是体现制联人时刻怀念故都的情愫;二是体现制联人极度关注与其有瓜葛的当今皇上的执政状况,且有须臾不敢懈怠的思虑。
    如今这幅楹联的手迹是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于1988年留下的,在文革破“四旧”中被铲除的相同内容之笔迹出自如皋人吴慕陶之手。
    几百年来木柱生漆上的字迹,几经易主,但可以看出内容没有改变,表达的还是有关明朝末世皇帝“朝帝阙”的事。
    3、横批(匾额)解释:
    至于匾额“慧映中华”的内容,《千年古刹定慧寺》载,隋·开皇年间“诛茅建寺,立名定慧”,因而其中含有关键的“慧”字。由于时代变迁,僧人因惠于宋·天禧中(1017——1021年)重建,定名“定惠寺”。直到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年代,其父亲名谓惠徵,书写“定惠寺”时有所“不便”,“定惠寺”又复名“定慧寺”。在1966年夏季发生的文革破“四旧”之前,人们还看到慈禧太后题写的“慧映中华”制成的匾额。如今,大家看到的“慧映中华”匾额,是上海籍苏局仙大师的手迹。
    “慧映中华”中的“慧”字,最早见于《说文》小篆 ,本义为聪明、智慧。
    佛教词汇中以“慧”开头的,则有“慧根”、“慧心”、“慧眼”等。
    其中的映字有照射之意。“中华”即指中国,如《红楼梦》第63回就写有“‘雄奴’二音,又与匈奴相通,都是犬戎名姓。况且这两种人自尧舜时便为‘中华’之患”
    结合上下联含义,“慧映中华”则解读为,定慧寺有“龙”,即天子的智慧映照整个中华大地。
    4、概括:
    原来,如皋定慧寺正门北向的“秘密”,就明明白白地表述在大殿内一对木柱的楹联上!
    这就是,大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檢出家,来到如皋定慧寺的“告示”。
    二、1664年崇祯皇帝在如皋亲书“福慧庵”山门匾额
    在如城街道范围内,有一块在357年前由明朝末世皇帝朱由檢亲书的山门匾额,至今保存的完好无缺。匾额上刻有“福慧庵”三个主体字,匾额基质为钒石。右首刻着一行小字,内容是“大明崇祯甲辰年募建”,左首刻着“开山住持”四字。(附图三)

    据当地知情人刘焕来等不少老人回忆,他们年轻时听到庙里的师傅讲过一件让人难以忘怀的事情。当年崇祯皇帝在定慧寺出家担任方丈后,晚上睡觉时经常于梦中听到部将们在房顶上奔跑、且伴随战斗呐喊之声。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是崇祯皇帝当时思虑最多的一个重要问题。自己来如皋指挥抗清复明大战20年,牺牲了无数军民,他们的英灵尚且无处安身,应该为此建寺立庙以安彼魂。崇祯皇帝为了完结自己的心愿,就募建了福慧庵等一些寺院,并且兼任福慧庵开山住持,让在反清复明战争中牺牲的英烈永受香火。
    海安李堡镇(明清时期曾经隶属于如皋县)镇海禅寺就立有因“太子朱潜”“弃帝位而明高志,建寺院以抚民心”的石碑,碑中内容阐明了修建寺庙之缘由。
    三、“皇枕”宫廷琉璃瓦现置于大殿屋面至高无上处
    在1644年甲申事变后,明朝遗民仍然魂牵梦萦着恢复大明江山。不少人还想方设法携带一片明朝皇宫的琉璃瓦当作枕头,表示梦寐不忘,时刻惦记着抗清复明大业。历史学家何龄修在所撰《李之椿案与复明运动》一文中写道:“沈士柱(在崇祯年间加入复社,反对阉党。南明灭亡后仍秘密从事反清活动,清·顺治十四年被捕,十六年的清明节在南京被清政府杀害)有词云:‘三百年恩总未酬,宸居何意卧羁囚。先皇制就琉璃瓦,还与孤臣作枕头’”。一般明朝臣僚尚且用先皇制就的琉璃瓦作枕头,先皇的裔孙朱由檢用皇宫琉璃瓦作枕头,原来就在情理之中。崇祯逝世后,这片被他当作枕头的明朝皇宫琉璃瓦,就由他人高置于大佛殿顶部朝北屋面的第一排正中央的至高无上处。远远望去,皇宫琉璃瓦与普通瓦的云泥之别显而易见。这种待遇,其他人无与伦比,即使是崇祯太子朱慈烺,也不能享受这种特殊礼遇。(附图四)

    此后,如皋及周边地区的老百姓家中,如果有人去世,也把其睡过的枕头,恭敬地放到屋顶上,以示悼念。如今,在农村仍然看到存在这种习俗的现象。
    四、铸有“皇帝万万岁”字眼的铜鼎置于大殿楹联中央
    在定慧寺供奉毗卢遮那佛的前面、上下楹联的中间,安放着一只大铜鼎(香炉),正面中央铸着“皇帝万万岁”的显著字眼。给人的印象是,当你拜如来佛祖时,就是在拜一位皇帝。如来佛祖是传说中的佛世尊,而所拜的皇帝确是真实存在过的人物。
    铜鼎有着异乎寻常的历史。当年明朝天启年间的吏部主事、南明天弘光朝的光禄寺丞李之椿(1600-1651年),字大生,号徂徕,如皋人。他是天启二年(1622年)文震孟榜进士,“天(启)崇(祯)五才子”之一。明朝北京政权丢失后,李之椿积极掩护、参与崇祯皇帝朱由檢指挥的抗清复明斗争。以致招来如皋李府几乎是灭门之灾。浇铸铜鼎的原因,是李之椿的母亲于“天启陆年(1626年)肆月”过大寿,皇帝和群臣盛情祝贺,皇帝敕命铸造铜鼎予以纪念,定慧寺赀铜钱赞助。李府遭难后,铜鼎由定慧寺收藏。崇祯皇帝出家定慧寺后,请出铜鼎。(附图五)

    文革期间,铜鼎流落白蒲镇,险遭融化之难。定慧寺恢复旧貌时,寺主从好心的收藏者手中赎回。
    或许有人会说,中国在数十年前,到处写着“毛 万岁”的标语,并不说明毛 就到过那里呀。对呀,这个道理不错呀。
    但在定慧寺内,铸有“皇帝万万岁”的铜鼎,是置于如来佛像之前的,是供香客跪拜的,是出于既拜佛爷又拜皇帝的双重效果而巧妙设计的。实际上,拜佛像为虚,拜皇帝为实也。既然宝玉可以隐喻皇帝,在如皋定慧寺中,宝玉和佛又联系在一起,
    “通灵宝玉”之说也就应运而生了。大殿中一副楹联的开头嵌入“金”“玉”俩关键字,同时透露了“金玉良缘”的秘密。
    五、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
    中国古典诗词既提倡内容平淡自然,又追求意境含蓄华美。而有些诗词的含蓄性,往往还会招来祸患。
    在乾隆年代就因为诗词具有的含蓄性,而发生了一起惊动朝野的徐述夔《一柱楼诗集》案,案中涉及“明日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等违碍之词。
    在徐述夔去世15年后的乾隆四十三年,徐家被仇家蔡嘉树告发,乾隆为此发出了关于搜查徐述夔诗文的上谕,这样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搜查徐述夔诗集的浪潮。结果被从重处理的从礼部尚书沈德潜到底层的民众有200多人。虽然徐述夔父子二人均已病故,但“仍照大逆凌迟律,坐碎其尸,枭首示众”。
    为什么乾隆要严厉处理此案?因为相关内容暴露了大明天子在“甲申事变”中诈死的秘密,危及到满清朝廷统治的根基。
    在“逆诗”“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一句中,其含义被解释为:他们与当年没有真死的大明天子朱由檢重新见面了。以“壶儿”喻“胡儿”,暗指满清皇帝。后半句的意思是,也就该当把满清皇帝搁到旁边去了。由此,康熙身世的真事隐就容易露馅。
    在“逆诗”“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一句中,含义被解读为:明朝期待振翮高飞,一举推翻满清统治的胜利在望。
    六、后人在崇祯皇帝的行在处建了太阳庵
    在当年清兵进军中原的年代,位于中国东南方的如皋地区,反清复明的义士们,利用滨江临海的地理优势,进行了长期的殊死战斗。
    从顺治二年(1645年)到顺治十四年,在如皋及周边地区坚持抗清复明的主要联络者是如皋籍的李之椿,他“党结崇祯太子朱慈烺(历史学家何龄修语)”,四方联络起义军,暗中支援郑成功水师。但是,由于李之椿的家奴谢庭籣告密,李之椿、李元旦父子等被清廷抓捕。顺治十六年清明节,李元旦等48名抗清复明骨干分子在南京被杀害。李之椿拒不交代崇祯太子朱慈烺的下落,至死保守了崇祯皇帝在如皋的机密,绝食7日而亡。李元旦的儿子李仙宗,被人提前救走改张姓,以灶丁身份躲避到如皋东场(栟茶盐场)内。
    此后4年内,以如皋为中心的反清复明斗争,仍坚持在暗中进行。与冒辟疆同是明末“复社”骨干和同乡的石璜在《赠友人序》一文中载:“往年海上余孽,震动吴越,盐徒、灶丁,出没荻苇洲荡之间者,不下数十万。”(附图六)

    由此可见,当时参加抗清复明战斗的人员不少于30万人,这种战斗规模应该是战役性的。因为在解放战争的苏中战役中,双方投入的战斗人员也不过15万多人(解放军华中野战军参战的兵力约为3.3万人,国民党军参战的兵力约为12万人)。
    当然,在这“数十万”人中,有“往年海上余孽”,有“盐徒、灶丁”。这些人,拿起武器能战斗;放下武器能种田和烧盐。
    经过石璜所说的这位特殊友人的特殊“工作”,如皋地区的抗清复明斗争逐渐平息,参加战斗的人员各自修“堡”围“庄”安顿,筑室反耕。对于指挥数十万人战斗的“总指挥官”,必须具有较高的威望,非一般人能够当之。对于李之椿以生命保护的崇祯太子朱慈烺,还不是当时的唯一合法人选,因为指挥数十万人战斗的指挥部,曾经有3个地点,后来都叫做“太阳庵”,它们的具体位置,在新中国成立后处在原戴庄公社戴庄大队、原磨头公社董堡大队和原林梓公社幸福大队。
    在当时只有崇祯才能有“资格”被称为“太阳”,也只有崇祯才能有权威和号召力,带领太子朱慈烺指挥几十万军民,在如皋及附近地区进行多次抗清大战。崇祯皇帝的战役指挥所——如皋“太阳庵”,至今仍有迹可寻。比如,互联网上还能查到“如皋市戴庄‘太阳庵’船网厂”的信息。庵,是一个汉语词汇,是指圆形草屋,小庙。本义是指不对外开放的房屋。特指女性修行者居住的寺庙。而早年的如皋“太阳庵”,据当地耄耋长者介绍,曾是崇祯皇帝指挥打仗住过的行在。
    在大如州的太阳庙中曾经留下过一首《太阳经》,其内容是:
    “太阳三月十九生,家家念佛点红灯。
    庙上神明有人敬,无人敬我太阳神。
    悟道传我太阳经,合家老少免灾星。
    无人追我大光明,眼前就是地狱门。
    太阳明明珠光佛,传于善男信女人。
    朝朝暮暮诵七遍,重重災殃化為塵。
    临终之时归净土,九泉亡祖尽超生。
    务望虔心行到老,后世福禄寿康宁。”?
    不仅在大如州,在整个江淮平原建有“太阳庵”“崇祯观”的地方还有多处。同时,在“庵”“观”周围还建有不少“护国寺”。看来,当年崇祯在北京“煤山”上吊的传言,缺乏可靠的事实基础做支撑。
    七、崇祯死于“甲申之变”的“证据”苍白无力
    历史上关于1644年崇祯皇帝吊死北京煤山的说法,都不是亲眼目击者所言,全是不攻自破的流言。所谓“证据”,漏洞百出。
    《弘光实录钞》、《明季遗闻》、《明季北略》等书将陪崇祯一起在煤山殉国的人记为司礼太监王之心。《明史》等史书也记载崇祯一天五次让太监王承恩找百官和国舅托付太子……并未陪崇祯一起自缢身亡。然而,由于康熙皇帝下达了有关圣旨,事实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在编纂《明史》时,康熙明确指出:“朕于明代实录,详悉披览,宣德以前.尚觉可观。至宣德后.颇多讹谬.不可不察。”[1]
    在与崇祯一同上吊的太监是谁的问题上,康熙对熊赐履呈览的《明史》部分稿件提出质疑。康熙四十二年癸未夏四月戊戌(二十三日),谕大学士等曰:“至于随崇祯殉难者,乃太监王承恩。因此,世祖章皇帝作文致祭、并立碑碣。此书载太监王之心从死,明系错误。”[2]于是大臣们把陪崇祯在煤山上吊的太监王之心改为王承恩。
    汇合多种资料得知,崇祯甲申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夜,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由于一场突发的瘟疫严重削弱了守城明军的战斗力,20万大军能登城的不过6000人,绝无坚持的可能。在此情况下,崇祯带着十几名太监逃离皇宫,走到齐化门,守军不认识他,以为有诈,将其射回。三月十九日,农民军入城,遍搜皇宫寻找崇祯无果。直到二十二日,人们才在万岁山(即煤山)上发现一具以头发复面且面部肿胀的尸体,左手上(有的资料说是在尸体旁的纸上或在左衿上写着“大明皇帝”)写着“天子”二字,皇袍上还留下68个血字。经内廷太监指辨,认为死者是崇祯。也就是在这左手上书写的“天子”或在左衿上写着的“大明皇帝”,露出了“此地无银三百两”的马脚,身着龙袍者,何必在手上书写“天子”或于左衿上写“大明皇帝”,人们纷纷认为事情蹊跷,怀疑其中必有隐情。
    张廷玉(1672—1755年,雍正当朝时期,历任礼部、户部、吏部尚书,直至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在《明史·本纪卷二十四 庄烈帝》中,仅寥寥数语说明了崇祯帝崩状况:“丁未,昧爽,内城陷。帝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御书衣襟曰:“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其中“皆诸臣误朕”之语,与崇祯前5次所下“罪己诏”的基调,自相矛盾。以前崇祯的态度是,谴责自己“因失德和过失”,导致“生灵涂炭、赤子沦为盗贼、良田化为榛莽、社稷遭殃”。而在这一次的关键时刻,却把亡国之责说成是“皆诸臣误朕”,皇帝一点责任也没有。完全是在皇帝出走后,大臣不敢“忤逆”的代笔之言。
    对于“(吾体)任贼分裂”一句,完全违背孝悌之道、世俗常情。古人死后,讲究入土为安,不论是帝王贵族,还是平民百姓,最后都希望全尸入土下葬,以不负父母养育之恩。
    正如明朝资料《甲申核真略》所评价之语:“此浅夫愤激之言,非先帝之言也”。[3](附图七)

    美国人魏斐德在其所撰《洪业--清朝开国史》一书中,对崇祯是死是活的评价是:“皇上的尸体过了三天多才被发现,此时人们普遍猜想皇上已经离开京城,到别处建立临时行在了。”[4]
    明《崇祯记闻录》载甲申之变的相关内容是“至二十一日,闯贼到煤山,见先帝已殉社稷,从死者惟内官王之俊一人。帝蓬首跣足,身穿白衣,左衿上书‘大明皇帝’四字,右衿上有血书数语云:祗因失守封疆,无颜冠履正寝。朕之骤失天下,皆因贪官污吏平时隳坏,宜尽行诛戮等语。”[5]
    明·冯梦龙(1574——1646年)在61岁被任命为福建寿宁县的知县,任期四年,曾编过当地的方志《寿宁待志》。到明末天下大乱,清兵入关,冯梦龙从南下避兵祸的难民中收集材料,写成《甲申纪事》,书中载:“(二十一日)是午,得先帝煤山凶问(信)……传闻先帝……潜走煤山,望见贼势甚盛,自缢。”[6]
    明清之际的吴梅村(1609——1672年)在《绥寇纪略》中载:“十九日质明,阁部大臣犹有传筹入朝者,俄闻城已陷,驾崩,王承恩对缢。亭新成,上所阅内操处也”。[7]
    明清之际的钱士馨,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贡生,尝受知于吴伟业。“甲申之变”后不仕,以任侠往来河朔。于清顺治十年(1653年)撰《甲申传信录》载:“二十一日午刻,賊卒李才報:‘上崩駕于萬壽山之巾帽局’”[8],沒有說崇祯吊死萬壽山。
    明清之际的彭孫貽(1615——1673年),出生于竖立“董小宛葬花碑”之地的浙江海盐武原镇。他在《平寇志》[9]和《流寇志》[10]中载:“(上)登煤山之壽皇亭……為繯山亭,俄而帝崩。(太监)王承恩再拜恸哭缢亭下,与大行皇帝相望。文武群臣,無一人知。”彭孫貽没有当过京官,仅收集传闻记载而已。他曾撰文一语道破真相:“钟山斸遍孝陵柏,史书窜尽祯皇编”[11]。意思是明朝灭亡后,埋葬朱元璋皇帝之明孝陵上的柏树,被砍遍了;史书也把崇祯皇帝的事,窜改光没有原则了。
    清·天津樊彬在《燕都杂咏》中有诗云“巍巍万岁山,密密接烟树,中有望帝魂,悲啼不知处。”其露出多处疑问,首先,北海公园琼岛上也有一座“万岁山”。第二,自缢于亭子上,还是自缢于树上。第三,自缢遗址,当时的人说“不知处”。
    顾炎武(1613—1682年),在明清甲申之变后长期客居京城,四处活动,上下沟通,为民族兴亡之事操心。在他写的《昌平山水记》中,直接称呼崇祯皇帝的所谓“思陵”为“攒宫”,文中曰:“昔宋之南渡,会稽诸陵皆曰攒宫,实陵而名不以陵。‘春秋之法’,君杀贼不讨不书葬',实葬而名未葬。今之言陵者,名也。未葬者,实也。实未葬而名葬,臣子之义所不敢出也。”就是说,崇祯皇帝没有死,也没有葬。当臣子的不敢说出“思陵”就是葬崇祯皇帝的陵墓![12]
    至于民间传闻找到崇祯自缢遗址,并绘声绘色地指称一棵树为“罪槐”,这是清兵以“为崇祯报仇”的名义入关,做样子笼络人心所办的“善事”。
    287年后的1931年,有照片显示“罪槐”树胸径不过一尺。其树怎么生长得如此缓慢?其实,“罪槐”一直处在被造假之中。
    八、崇祯通过钱谦益与如皋的反清斗士李之椿取得联系
    在《冒辟疆全集》第930页,载有崇祯通过钱谦益的渠道来如皋找李之椿的一篇重要文章《书》。内容不长,全文如下:
    “武林舟次,得接眉宇,乃知果为天下士,不虚所闻,非独淮海维扬一俊人也。救荒一事推而行之,岂非今日之富郑公乎? 闱中虽能物色,不免五云过眼,天将老其材而大用之, 幸努力自爱。衰迟病废,田光先生所谓‘驽马先之’之日也。然每见骐骥,犹欲望影嘶风,知不满高明一笑耳。
    双成得脱尘网,仍是靑鸟窗前物也。渔仲放手作古押衙,仆何敢贪(叨)天功遥,他时汤饼筵前,幸不以生客见拒,何如?嘉贶种种,敢不拜命。花露海错错列,优昙阁中焚香酌酒,亦岁晚一段淸福也。高才入雍,自当领袖,学使即便想闻,俟机云入雒(洛)时,当与张茂先一流人谋赏识也。草復不多及,晤徂徕丈,千万致意。
    江淮鼎沸,吴中一夕数警,岂知天台仙路近在淮南,桃花流水仍在人间世耶!
    仪部之事托萧、张二君为料理,已许得当以报,想渔仲不难作浮图合尖也。
    吴门李玉阳度曲之妙,为老教师领袖。诙谐谈笑,一坐风生,今之东方生、郭舍人也。以稼轩绍介谒徂徕丈,遂令抠衣趋侍,乞延之幸舍,勿以弹铗客待之。幸甚!幸甚!双成亦知其为人,应不以他客拒之也。捐惠哈酱,绝佳。更祈一甖以慰老饕。何时把臂?诸不多及,徂徕乞致相念。”
    其中的关键内容之一是“江淮鼎沸,吴中一夕数警,岂知天台仙路近在淮南,桃花流水仍在人间世耶!”。
    “江淮鼎沸,吴中一夕数警”,是表明时间的,反映的是1645年清兵进军中原时的情况。
    “天台仙路”和“桃花流水”与成语“前度刘郎”有关。民间流传着一个刘、阮遇仙的故事,是说刘、阮二人到天台山后,经十三日,饥,沿桃花流水路线行走,遇到桃树,摘吃其果,被俩仙女邀去结为伉俪,在神仙洞住半年方回。后来,人们就把去而复来的人称为“前度刘郎”。
    这个去而复来的人,钱谦益在《书》中明确指出,就“近在淮南”,是说虽死尤活的“仙人”朱由檢活动在淮南。
    关键内容之二是“以稼轩绍介谒徂徕丈,遂令抠衣趋侍,乞延之幸舍,勿以弹铗客待之。”
    稼轩是辛弃疾的字,他一生以抗击元朝恢复宋朝为志。此句中的“稼轩”是钱谦益代指以抗清复明为志的朱由檢。
    “绍介谒徂徕丈,遂令抠衣趋侍,乞延之幸舍”,其意是,要求冒辟疆慎重其事的介绍给尊敬的徂徕(李之椿),要安排专人小心侍候,希望食宿在贵宾之所,不能当做普通的门客对待。
    在钱谦益写给冒辟疆的《书》中,所包含的信息量很大。在此,为不偏离主题太过,只能略解一二。现再就“双成得脱尘网,仍是靑鸟窗前物也”一句,稍作解析。
    “双成得脱尘网”,意思是说董小宛脱离了“女校书”的生涯,嫁给冒辟疆做了如夫人。“青鸟”在神话传说中,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仍是靑鸟窗前物也”,意思是说董小宛仍然是满清朝廷有关要员寻觅的目标。因而,也就迫使遗民中的关键要员采取了将计就计的策略,给董小宛赋予了款曲复明的极其艰巨而伟大之重任。
    文中特别提醒“双成(董小宛)亦知其为人”,为不久后实施“西施沼吴”之计作了重要铺垫。
    九、崇祯皇帝来如皋干戈征战试图实现复明大计
    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有动机(因)和目的(果)。那么,朱由檢皇帝来如皋作何公干呢?
    我们从当年发生的“通海案”(与江南奏销案、哭庙案合称江南三大案)中,可以看出端倪。当年清政府认为参与抗清复明的江淮地区重要组织、联络者之一的李之椿,“党结崇祯太子”,四方联络起义军,暗中支援郑成功率领的水师“三下长江”。
    “通海案”的起因,应该是崇祯皇帝为了配合郑成功和张煌言合围金陵,守住长江口这个郑成功战船进出的咽喉要道。成功后,崇祯就可以到南京复辟帝位。
    由于郑成功一时疏忽大意,中了清廷江南总督郎廷佐的缓兵之计,功败垂成。
    据顾诚撰《南明史》载,顺治十五年(南明永历十二年1658年戊戌)五月,郑成功率十五万大军——号称“八十万”,和三千艘战船北上,准备经长江口进攻南京,扰乱清朝后方以牵制进攻大西南的敌军。
    八月初九日,郑成功大军与张煌言会师后经浙江舟山北上,进抵羊山群岛,快抵长江口时,陡然间乌云翻滚、飓风骤起、迅雷闪电、大雨如注、波涛汹涌。郑军舟船对面亦不能相见,不是互相撞击破裂就是被大浪掀翻,连郑成功的六位妃嫔和三个小儿子都被淹死,士兵遭溺毙者成千上万。真是天有不测风云,这番天灾让郑军兵将、器械损失巨大,船只损毁三分之一。心灰意冷的郑成功叹息“天意难违”,加之其一向活动在福建沿海,对舟山群岛以北海域的海况并不熟悉,只得下令返回浙江沿海整顿、再作缓图。
    顺治十六年(南明永历十三年1659年己亥)四月,郑成功见清兵主力集中于西南,认为是扩大自己在东南势力的大好机会,于是与张煌言相约率兵十余万,战舰千艘再次北上。三十日,郑军全歼镇守定海的清军,夺取了定海,解除了进军长江的后顾之忧。五月初,郑成功的兵马分乘大小船舶,浩浩荡荡由吴淞口驶入长江。
    六月十六日,攻破瓜洲。十九日,又在镇江登陆。二十二日占据了银山制高点。且立即兵围镇江,二十四日占领该城,附近的句容、仪真、滁州等地也望风归降。二十六日,张煌言率领的前锋舟舰已逼近南京。郑成功请张煌言率前军溯江西上拦截湖广、江西来援的清军船只,招抚上游各路州县。
    七月初七日,郑成功的水师主力到达南京外城的观音门附近,郑成功踌躇满志,作诗云:“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郑军立营八十三座,在城周围分散驻扎。城内清廷江南总督郎廷佐只有三千多人,于是他采用缓兵之计向郑成功递信道:“我等力争不敌,本应马上投诚。但清朝有制度,守城者坚守三十日,援兵不来,则失城者部罪家属,南京文武官员家属均在北京扣作人质,乞求宽限三十日到期,我等立即开门归降”。郑成功的部将潘庚钟识破清军诡计,向郑成功道:“此乃敌人缓兵之计,绝不可信,趁如今南京城内空虚,应即刻下令攻城”。郑成功认为南京已在掌握之中,只是围而不攻,以致丧失良机。
    就在郑成功还沉浸于守城清军即将投降的梦幻中时,清军援兵已陆续抵达南京。
    随着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围城的部分郑军逐渐麻痹松懈,甚至有人趁机去江边捕鱼。七月二十二日晚,清军得知次日是郑成功的生日,郑军诸将卸甲饮酒庆贺,于是郎廷佐于天色微明之际突然以火炮开道,亲自率兵出城冲击。郑军无处躲避,顿时大乱。总兵梁化凤趁夜派兵将城东北角废弃的“神策门”悄悄挖开,出其不意地绕至郑军后方,并割取芦苇,放火焚烧郑军战船,切断郑军归路。围城郑军士兵望见战船起火,因挂念船上的家眷与辎重,顿时失去斗志,急忙飞奔下山救火,被趁势冲杀的清军杀死大半。
    所有郑军士兵缺乏有力指挥,只能各自为战,最终是尸体漫山遍野,据说甚至“滴血有声”。
    郑成功赶到江边,见火药船已被烧毁,急忙上指挥船催水师撤退。全军顺流东下,退出长江口,此役功亏一篑。朱由檢皇帝的复明 大计,遭受严重挫折。
    十、如皋水绘园是崇祯皇帝选择的“国宾馆”
    在清·陈维崧的《水绘园记》中,涉及的有关得隽之句值得认真品味和解读。如“其主人辟疆氏,既以遭值不偶,乃解脱圭组,将与黄冠缁侣游。”其中“圭组”借指官爵,“黄冠”借指道士,“缁侣”即僧侣。这段文字的意思就是,水绘园的主人冒辟疆没有遇到好的机遇,也就放弃了做官的念头,准备跟着道士和僧侣出游去了。这道士和僧侣是谁呢?此段内容没有明确表述。
    但接着的内容有“约言曰:‘我来是客,僧为主’”一句,是说主人冒辟疆来到水绘园反而是“客”,那位僧人到此却为“主”。就是说僧人成为可以支派冒辟疆的主人,其中秘密,仍有下文。
    《水绘园记》中还写道:“碧落庐者,主人所知戴无忝客居也。其先(父)戴敬夫(明末抗清志士戴重,字敬夫,1601~1646年)与主人善,拟构是庐不果,主人因乃为成之,而馆其子无忝于其中。今游黄山不归,更置一僧,昕夕(朝暮)悠然有钟磬声”。这段内容中有“更置一僧”之关键语,就是把碧落庐“乃为成之”后,变换安排给一个刚来的僧人作居所。
    冒辟疆对这个刚来的僧人的安顿,正好呼应交代了在上文中钱谦益“介绍”“前度刘郎”的崇祯皇帝,初来如皋时接受安排的情况。虽然,当时水绘园的主人是冒辟疆的大爷冒一贯,但是在心心相印的一家人之间,成事容易。况且,在明末抗清中绝食而死的戴敬夫“与主人善,拟构是庐”,早就在1646年之前就有所谋划,时间完全契合。
    虽然,崇祯皇帝后来到如皋定慧寺“出家”了,但水绘园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被崇祯用来作为接待宾客的“国宾馆”,可以认为是不二选择。因而,形成了当时“士之渡江而北,渡河而南者,无不以雉皋为归”[13]的奇特现象。(附图八)

    至于崇祯皇帝潜出北京城,那枚至尊至贵的传国玉玺(真宝玉)的下落,是否流落如皋,待大家一起探讨。大清朝廷从元朝人手中获得的传国玉玺,据说经过当时的“一级鉴宝大师”乾隆皇帝反复斟酌后,认为是赝品。清人蒋良骐纂修的《东华录》载:“[十二月](康熙五年正月),两江总督郎廷佐报:十八日溧阳县民浚河获玉玺一颗……”精彩大戏,按部就班慢慢演。


    附注:
    [1]·见《清圣祖实录》卷一四四第十五页。
    [2]·见《清圣祖实录》卷二百十二第七页。
    [3]·见明《甲申核真略》第二十页。
    [4]·见美·魏斐德撰《洪业--清朝开国史》第一百八十一页。
    [5]·见明《崇祯记闻录》第四十五页。
    [6]·见明·冯梦龙撰《甲申纪事》第九页。
    [7]·见明·吴梅村撰《绥寇纪略》第三百二十六页。
    [8]·见明清之际的钱士馨撰《甲申传信录》第十九页。
    [9]·见明清之际的彭孫貽撰《平寇志》第二百零三页。
    [10]·见明清之际的彭孫貽撰《流寇志》第一百五十九页。
    [11]·见《冒辟疆全集》第一千五百五十七页。
    [12]·见明·顾炎武撰《昌平山水记》第十页。
    [13]·见《冒辟疆全集》第八百八十七页载,颖川刘体仁撰《叱咤一篇书水绘庵集后》。

    作者简介:钱祖荣,笔名:民国杪人、老卡枪等。从军20年,其中在军方高校执教10年。世界汉学研究会终身会员。60年代初期,课外阅读石印本《石头记》。自2005年6月18日起至今,在互联网上发表探讨《红楼梦》的文章一百余篇。着重研究《红楼梦》的作者及小说的主旨、产生的历史背景等。已经被《中国人大年鉴》、《亚洲新闻周刊》等地方至中央的多种报刊,用稿50余篇,约30万字。

    
    崇祯皇帝在1644年“甲申之变”没有去世的又一证据。
    历史资料记载,李自成得到了明朝的玉玺了吗?

    

    

    
    李自成用的不是明朝的玉玺。
    《红楼梦》120回与成语“秦关百二”

    “秦关百二”出自 :唐·杜甫《诸将五首》:“洛阳宫殿化为烽,休道秦关百二(120)重。”

    意思是由于地形优越,建筑了关隘秦120座(虚数),比喻地势险要。指占据关中的人,可以以少胜多。在古代,百二(120)是个吉利之数。

    在乾隆五十四年(己酉,1789年),舒元炜序《红楼梦》曰:(全书)“业已有二于三分,……核全函于斯部,数尚缺夫‘秦关’。”
    业已有二于三分,《红楼梦》共120回,当时才发现80回,正好三分中有了二分。
    董白生皇太子(连载)
    目录
    一、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出场,引出苏州和如皋
    二、英莲五岁被拐,薛家买到时十二三岁名香菱
    三、香菱与秋菱的名字变换缘于薛蟠之妻夏金桂
    四、薛蟠字文龙,诨名“呆霸王”,隐喻顺治帝
    五、香菱与宝玉心有灵犀,态度暧昧孕育遗腹子
    六、香菱学诗隐喻董小宛入清宫为妃借姓栋鄂氏
    七、明朝遗民核心人物成功运用“西施沼吴”计
    八、冒辟疆自我揭秘,董小宛进清宫且潜回如皋
    九、冒辟疆邀友人假戏真做共同“悼念”董小宛
    十、英莲为“蟠龙”生下皇太子,“以承宗祧”
    十一、董小宛进宫与蔡元培、陈寅恪等名家论述
    十二、汤若望回忆顺治赐封贵妃的隐语披露真情
    十三、多种清史资料共同证明董小宛就是栋鄂妃
    十四、董小宛携小龙子给冒母祝寿证明母子关系
    十五、《红楼梦》中“三生石”寓小宛“三生”
    十六、康熙皇帝巡幸如皋故地重游寻访母亲青莲
    康熙帝故地重游巡幸如皋寻访生母董青莲

    从常理推断,人们读到书名署《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时,不由自主地会想到作者怎么会用《红楼梦》来称呼该书?
     百度百科: 

    三台山 (江苏省如皋市三台山) 
      
    三台山,位于江苏省如皋城北,现已推平。

    康熙皇帝微服私访如皋期间,到北门外大街作了停留,并御书宋朝朱熹《和城南张栻诗》一首,名为《濯清亭》(濯清亭位于长沙市)。诗曰:“涉江采芙蓉,十反心无斁。 不遇无极翁,深衷竟谁识。”

    此后,如皋也像镇江、常州一样建造了一座皇华亭。即在康熙巡访故址垒土成山,山名三台山;山顶建造了一座亭阁,皇亭立有御书碑,碑阳镌刻康熙御书诗句,
    山旁建了一座御书院。
    乾隆下江南在如皋期间,还专门到如城北门外的皇亭山(三台山)俯瞰古邑全景,在当地百姓中传为佳话。

    日军侵占如皋后,皇华亭被毁,三台山土丘成为兵家打靶场。

    上世纪60年代,土山被平,原址地面上建造了如皋肉联厂食堂,现又建成市民新居。

    至今,虽经时代变迁,大部分古迹不复存在,但原寺庙前的老银杏树仍青翠迎风,随时向世人诉说着那段历史佳话。
    《红楼梦》第六十八回,“苦尤娘赚入大观园,酸凤姐大闹宁国府”,发觉贾琏偷娶尤二姐,凤姐到宁国府撒泼,她说:“俗语说:‘拼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其中“拼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与清朝《一柱楼诗集》案中“明日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的含义一脉相承。
    看来《红楼梦》作者的身份和气魄,非常人可比。
    参与讨论的朋友多一些好呀
    《红楼梦》作者和增删者已经显而易见
    明末清初遭满门抄斩的如皋李之椿,真正能够称为民族英雄!!
    从《红楼梦》第一回的文字“昌明太平朝世”中看出作者嵌入的“明朝”二字,存在说明《红楼梦》写的是《明亡史》之“真事隐”的意图。
    胡适,早在1949年1月20日,就被中共确定为“战犯”。可是,他的徒子徒孙一直借解读《红楼梦》为其招魂。
    文化战线的战争一直存在,并且十分激烈!工农大众的话语权体现在哪里?
    王舒然20210811,11·46,可以(微信)给你(海安 陈琪)一个提示!“明末,朱家皇族曾寓居东台。”
    《红楼梦》写了许多封建社会不民主的表现,呼吁社会和家庭要有民主气氛。
    一、曹雪芹巧骂曹寅为哪般?

    《红楼梦》的作者,在第一回,就明确写了“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
    既然作者已经把真事隐去了,有些红学家怎么死命坚持“曹雪芹”是真人之姓名呢? 而且那么多专家、大家,都一哄而上,大讲特讲曹雪芹是《石头记》即《红楼梦》的作者,而且一讲就是半个多世纪。这些人,自己有没有用脑子想一想呢?如果《红楼梦》的作者定位不准确,时代背景就不对了,所理解的精神实质也就不精确。以往的一些红学家一味曲解《红楼梦》,危害了社会风气,让读者只认为《红楼梦》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宝典,而忽略了《红楼梦》有强盛中华教科书的巨大作用。用歪理邪说教育学生,就是误导了我们的后代,动摇我们的国祚。
    在《红楼梦》第26回,写贾宝玉和薛蟠、冯紫英,蒋玉菡等喝花酒,出现了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场景:薛蟠向贾宝玉、冯紫英、蒋玉菡吹嘘说看到一幅很好的春宫图,这本来是一种淫色作品。最后一验证,竟然是唐寅画的,这就让读者匪夷所思了!
    看到这段描写,有的红学大家还坚持说曹雪芹是曹寅的孙子,就太说不过去了。这好比让曹雪芹今天上中央电视台说相声,不仅不避讳曹寅的“寅”讳,还调侃他的爷爷曹寅非常无聊,以画春宫图消遣。这事可能会发生吗?特别是在严格讲避讳制度的古代,更加不可能出现此事!不知道那些红学大家自己到底怎样思考问题的?
    这种事情会让后人怀疑他们的人品和学识!
    我们再认真探索一下,还会发现作者“曹雪芹”以薛蟠之口,不仅不避曹寅的“寅”字讳,还肆无忌惮地用谐音“糖银(唐淫)”“果银(狗淫)”之词,把曹寅戏弄一番!
    哈哈哈!
    原来,曹寅家是投降清朝人的汉奸家庭,所以遭到明朝遗民作者的唾骂。
    请大家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您是《红楼梦》的作者,会如此这般地阴损您的爷爷吗?

    二、《红楼梦》痛骂曹操——曹雪芹不是作者真姓名
    不少红学家都引用清朝敦诚在《寄怀曹雪芹沾》中的话:“少陵昔赠曹将军,曾曰魏武之子孙。”认为这个曹雪芹是以曹操为荣耀和骄傲的。
    而在《红楼梦》里,作者借贾雨村之口,大骂曹操。雨村道:“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皆应运而生者。蚩尤、共工、桀、纣……王莽、曹操、桓温、安禄山、秦桧等,皆应劫而生者。【甲戌侧批:此亦略举大概几人而言。】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挠乱天下。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
    《红楼梦》作者把曹操与千古罪人秦桧并列,骂其为残忍乖僻、秉天地之邪气的应劫而生、挠乱天下的大恶之人。
    如果《红楼梦》作者果然是敦诚笔下以曹操为自豪的曹雪芹,他会这样谩骂侮辱曹操吗?他对曹操非骂不可吗?他把曹操不列入上述名单不行吗?完全可以,而且不影响作品的主旨。
    因此这个痛骂曹操的人,绝非许多红学家所述敦诚笔下洋洋自得地以曹操为先祖的曹雪芹!!!
    戏谑曹寅、痛骂曹操,曹雪芹何必如此这般!!
    在《红楼梦》中,作者还在不经意间丑化一下曹操,他描写贾雨村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是莽、操遗容。
    史称曹操为“汉贼”,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凌驾于皇权之上的乱世枭雄,他的后人还夺取了汉朝的天下,是汉朝实实在在的国贼禄鬼。
    《红楼梦》作者最恨的就是曹操式人物——莽操遗容的奸雄贾雨村。他让从来没跟人红过脸的平儿爆粗口,咬牙骂道:“都是那贾雨村什么风村,半路途中那里来的饿不死的野杂种!”
    在作者眼里,贾雨村是一个没天理的人物,是个没人伦的混账东西,是野杂种!因为贾雨村这个国贼禄鬼,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恩将仇报,弄得人坑家败业,是贾府灭亡的罪魁祸首。
    作者还引用曹操“呦呦鹿呜,荷叶浮萍”的诗词典故,讽刺假意招揽人才的汉贼――满清政府极其杜纂的《明史》,不过是虚应故事,掩耳偷铃,哄人而已的鬼话。
    只有隐于小说《红楼梦》的南明史,才是真实的历史。
    作者认为,贾代儒和贾雨村这些假儒者、假清流教授出来的仕途经济学问,不过是些流言混话。是作者借贾宝玉之口,鞭挞他们误国害民、祸国殃民的魑魅魍魉行径!
    再说,?曹寅写了一部戏曲《后琵琶》歌颂曹操,而且化妆故意不要白脸。爷爷曹寅给祖上翻案,孙子曹雪芹骂祖上是奸臣,批书人也说贾雨村是“莽、操遗容”。在所谓的主流红学家中,谁也解释不了这么分裂的问题。
    对于红学界出现的自相矛盾的问题,那些“红学家”缄口不言,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引用“”羲皇上人”的古典
    1、《梁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四十三·文学上 ...谓为警策,众视终沦平钝。次有轻荡之徒,笑曹、刘为古拙,谓鲍照 羲皇上人,谢朓今古独步。而师鲍照终不及“日中市朝满”,学谢朓劣...
    2、《诗品》序 ...谓为警策,众睹终沦平钝。次有轻薄之徒,笑曹、刘为古拙,谓鲍照 羲皇上人,谢朓今古独步。而师鲍照终不及“日中市朝满”,学谢朓劣...
    3、《太平广记》卷第三十  神仙三十 ...,迹先高尚,心入窅冥。久混光尘,应召赵阙。莫知甲子之数,且谓 羲皇上人。问以道枢,尽会宗极。今则将行朝礼,爰申宠命,可授银青...
    4、《南史》卷七十五·列传第六十五·隐逸上 ...鸟变声,亦复欢尔有喜。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 羲皇上人。意浅识陋,日月遂往,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
    5、《北史》卷八十二·列传第七十 ...求之,不得,连年讼焉。冀州长史郑大讙判之曰:"七十二世,乃是 羲皇上人;河南将军,晋无此号。诉非理记。"安生率其族向冢而号。...
    6、《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四十一·方伎 ...。迹先高尚,深入窈冥。是浑光尘,应召城阙。莫详甲子之数,且谓 羲皇上人。问以道枢,尽会宗极。今特行朝礼,爰畀宠命。可银青光禄...
    7、《明皇杂录》卷下 ...。迹先高尚,心入冥;久混光尘,应召赴阙。莫知甲子之数,且谓 羲皇上人。问以道枢,尽会其极。今则将行朝礼,爰申宠命。可授银青...
    《全梁文》卷五十五 ...观谓为警策,众视终沦平钝。次有轻荡之徒,笑曹刘为古拙,谓鲍照 羲皇上人,谢今古独步。而师鲍照,终不及「日中市朝满」,学谢...
    8、《全唐文》第01部 卷二十三 ...。迹先高尚,深入窈冥,是混光尘,应召城阙。莫详甲子之数,且谓 羲皇上人。问以道枢,尽会宗极。今特行朝礼,爰卑宠命。可银青光禄...
    《全唐文》第02部 卷一百三十一 ...乡不可期。」又云:「盛夏五月,脚北窗下,有凉风暂至,自谓是 羲皇上人。」嗟乎,适意为乐,雅会吾心。吾河渚闲有先人故田十五六...
    9、《全唐文》第04部 卷三百二十五 ...,日在汜,群山夕岚。犹且濯缨清歌,据梧高咏,与松乔为伍,是 羲皇上人。且三代之後而其君帝舜,九服之内而其俗华胥。上客则冠冕...
    10、《明史》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六 ...     给事中陈赞化劾周延儒,谓:“延儒尝语人曰: , 羲皇上人也。此成何语?臣闻之世祺。”帝诘世祺,则言闻之赞化。帝...
    11、《明史》卷三百八·列传第一百九十六·奸臣 ...。陛下特恩停刑,元功以为延儒功,索狱囚赇谢。而延儒至目陛下为 羲皇上人,语誖逆。”帝怒,下元功诏狱,且穷诘赞化语所自得。赞化...
    ······
    清·溥儒(1896~1963年),满族,爱新觉罗氏,正红旗人,清恭亲王奕欣之孙。字辈溥,光绪帝赐名儒(全名爱新觉罗·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畲,自号羲皇上人、西山逸士,斋号寒玉堂。生于北京。留学德国
    曹寅及其儿孙原创《石头记》是邪说

    【“焚符破玺”,“寅时入殓”】即可彻底否定红楼作者、批者——曹寅儿孙说!

    曹寅父名曹玺。什么时辰不好【入殓】,偏挑曹寅之【寅】时?!
    从曹寅家中没有曹雪芹,《红楼梦》不避寅字讳,袁枚不认识曹寅的儿子,敦诚也不认识曹寅的孙子可以推出,《红楼梦》中的曹雪芹跟历史上的曹寅没有关系。
    林红玉和林黛玉是作者把女主角分成两种性格和结局来描写的,实际说明女主角的原型人物,在明末清初风云激荡的年代大难不死,死里逃生。
    清末李伯元的《南亭四话》卷七《通州南北》中记载:“高庙南巡过通州,出联云:‘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仅以南北通州四字组织成联,工稳极矣。大臣中无能对者,独纪宗伯晓岚进对云:‘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当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多次到过如、南通。
    “凤起丹山”与“丹凤朝阳”密切相关。在“丹凤朝阳”的成语中,镶嵌了“凤阳”一词,它是安徽省的一个县,是制联人寓意先祖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飞黄腾达的龙兴凤起之地。
    关于“丹山”的解释,在许多资料中没有查到其出处。看来,它含有深意。“丹”含有“红”、“朱”之意,大明的朱家王朝的江山,用“丹山”代指,很有文化底蕴。
    同时,人们把寺庙的大门称为“山门”,如在“定慧寺山门北向”之语中,“山”成为寺庙的代名词。
    朱元璋早年就曾在凤阳“皇觉寺”出家,而后“下山”参加农民起义的。
    由此,“凤起丹山”的完整解读则为:“人中龙凤”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从凤阳的寺庙中飞升而起的。
    如皋定慧寺的楹联中词----“丹山”对应“凤阳”
    妇孺皆知的凤凰鸟,又名火凤凰,即以火红为主色调。
    那么, 火凤凰家族居住的山岗,则一片丹红色,看上去犹如丹山。
    《诗经·大雅·卷阿》载:“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其意是,凤凰鸣叫,示意吉祥,停于那高山冈。高冈上生长着梧桐,面向东方迎接朝阳。枝叶茂盛郁苍苍,凤凰和鸣声悠扬。
    同时,凤凰喜欢温暖的阳光,又称太阳鸟、阳禽。
    所以产生丹凤朝阳、凤鸣朝阳之词,“丹山”对应“凤阳”的缘故由此而出。
    由凤阳走出的皇帝朱元璋后裔的“亥”(寓意明朝末世,属相亥对应猪,猪的谐音---朱)帝,在如皋定慧寺楹联中“朝帝阙”的来龙去脉,请仔细阅读理解伟大名著《红楼梦》,拂去尘封的表面隐情,背后真事隐的历史,就是“冷香丸”的组料——雄鸡一唱天下白。
    请你解读出让众人信服的《红楼梦》“真事隐”。
    @兜兜137 2021-10-07 10:42:17
    都散了吧,就明末那四处漏风,众叛亲离的状况,如果还能有人设计出他成功出逃,并不为清廷所知,甚至连太子什么的都不要,有这手段那就足够保个半壁江山了。脑子是个好东西就怕开个洞
    -----------------------------
    感谢你关注本文,且请你解读出让众人信服的《红楼梦》“真事隐”。
    江苏如皋冒辟疆创作了《红楼梦》?  
    作者:钱祖荣 ?  2005年6月18日
    含饴弄孙,品茗读书,乃人生二春趣事。 复将《红楼梦》、《影梅庵憶语》等古籍对照阅读,竟有惊人发现,《红楼梦》的作者极似冒辟疆,他和董小宛是书中男女主人公的原型。 ?    
    大如州(县)显现《红楼梦》中 ?    
    《红楼梦 》第一回中说,甄士隐因住宅隔壁葫芦庙发生火灾毁了家园,携妻儿老小由姑苏阊门投奔本贯大如州岳丈封肃处安身。第二回中说贾雨村中进士后升任封肃所在地的县太爷,如此说来大如州在那时乃为县级建制。实际上当年如皋确乃中华大县,到民国时还是全国第一大县,堪为大如。大如州的含意为涨到这里来的大范围的地方,与如皋两字本身含义为到水边的高地是一致的,就象如皋巿境内的長江边有一处“又来沙”的命名一样合情合理。这大如州(县)与书中提到的金陵、应天府、扬州、长安等地名都有实地存在。 ?    
    冒辟疆邻家谶言写进《红楼梦》 ?    
    《红楼梦》第一回中写到跛足道人对癞头僧人说:“……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
    这里为何要提到北邙山呢,原来在宋朝初年尚未大统一时,曾在特定范围内传着一句“生在苏杭,死葬北邙” 的谶语,意在针对尚与赵宋分庭抗礼的吴越国钱氏。吴越国王钱镠生子50人,他们分布于其所属一军十三州,不少钱鏐子孙在江浙地域的苏州和杭州(后世誉为人间天堂)落户。谶语预言某些生在苏杭且有权势的钱镠王后人死了之后,必然葬于宋朝疆域内的北邙山,意为吴越国纳土归宋为天意。
    后来随父钱弘俶归宋的文僖王钱惟演(宋初开创西崑诗派的代表人物)及子吴国公钱暄薨后都葬在洛阳北郊的北邙山。
    当谶言流传到明代后,就演变为人们的美好愿望了,希望成为大富大贵之人,生、葬(历代王公将相把北邙山视为逝后安葬的风水宝地)皆有好地方。     
    《红楼梦》中贾雨村丢了大如县令后又谋到应天府尹之职,而由姑苏阊门来到如皋的钱氏中有两人当上京都府尹(北宋钱勰任过如皋县令后两任开封府尹,明季钱藻任过顺天府尹),而且从冒辟疆在年开九秩(80岁)时为邻居钱氏所写谱序中可知,两家是“千金之邻、百年之好”,且为亲戚(冒辟疆之母马恭人是修谱者钱持正的姨妈,钱藻的儿媳是冒日乾之女),因而冒辟疆也深知以上谶言的含义及演化过程。
    如皋钱家大院以状元街为界分为东府、西府,在雍正戊申年(1728)钱府的面积换算成现在的单位为35万平米(700米*500米)。冒家以集贤街为界也分为东、西两府。当时如皋城里确有声名显赫的四大家族:钱氏一吴越国王钱鏐之后、冒氏一元朝镇南王冒致中之后;苏氏以苏愚为代表,他曾任明季广西布政使,其孙女苏元芳为冒辟疆正妻;李氏以李之椿为代表,他曾任崇祯朝吏部主事(职责为管理考核朝廷命官)。
    《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在冒辟疆的家乡如皋有如下解读,贾(假)冒连读,假冒即冒充,寓指冒家;金钱连读,金即钱,金陵王即钱王,寓指钱家,且当时有顺天府尹钱藻因宰相张居正错案牵连撤、复职的故事;“丰年好大雪”原隐指薛家,其意又可释为瑞雪兆丰年,大雪消融后万物复苏,即隐指苏家。史(姓)在如皋读吏,吏、李谐音,吏(家)即李家;这钱、冒、苏、李四大家发生之事,成为冒辟疆创作时随手拈来的素材。     
    至于《红楼梦》中人物盘的是明代发髻,穿的是明代服饰,任的是明代官职,王熙风、探春等与贾宝玉的年龄相仿者皆生于“末世”,宝玉又是该书作者的化身,看来作为明末四大才子之一的冒辟疆(有《巢民文集》、《巢民诗集》、《影梅庵忆语》、《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等诗文存世)不应再隐姓埋名了。况且冒辟疆曾“五年危疾者三,而所逢者皆死疾”,与上述“三劫”完全吻合。书中主人公出家的去向应为北邙山,附近的白马寺曾为皇家寺庙,加之有唐僧取经故事而古今闻名。     
    《红楼梦》中有作者曹雪芹字样,那只是化(笔)名。书中开篇就说了,真事已经隐去,具体内容为假语村言,那种时代背景下用真实姓名无异于飞蛾扑火,非智者所为。同时作者在第一回中还写明著此书有“醒同人之目”之意,其另著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与之谋合。     
    博学硕儒王国维先生说过,“若夫作者之姓名(遍考各书,未见曹雪芹何名)与作书之年月”。近百年后作者真人现出,可慰老前辈了。而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在1917年9月所著《石头记索引》中就已将冒辟疆列为贾宝琴的角色,他说“以宝琴之名,与孔子学琴于师襄之故事有关,而推为辟疆”。     
    桃叶渡小照难撇董小宛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有一首桃叶渡怀古诗:“衰草闲花晚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核心是一个“离”字,内容包含了王献之与爱妾桃叶分离的故事,主题是作者抒发怀念小照上的爱姬之情。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版的《如皋人学说普通话 》一书中把“小照”(画像、相片)列为如皋话,因诗中出现“小照”一词,说明作者是如皋人或在如皋生话过。
    冒辟疆在《影梅庵憶语》中说,他在金陵参加考试时,小宛带一妪买舟自吴门江行,遇盗贼而匿芦苇中断炊烟三日,惊魂不定,饥饿难忍,至金陵后为不扰冒氏首场文思,在桃叶渡上的寓馆又苦等了两日才与其见面。当时来自魏塘、云间、闽、豫等地的复社同人,皆感动于小宛的行为,“咸为赋诗作画以坚之”,可见当时影响之大。然而,因辟疆复下第,兵火又生,冒、董又离开了。若干年后,生者望着室内壁上空悬着的去者小照.彼时彼景及此时心情跃然纸上。
    老前辈蔡元培当年也不排除董小宛被抢进清宫的说法,深切怀念小照上爱姬董小宛的主角只能是冒辟疆了。     
    《红楼梦》中像“小照”在内的如皋话俯拾即是,如早起(早上) 、恶(利害,有能力)、嚼蛆(瞎说)、硬正(人有正气,物件结实)、色相(顺从,听话)等等,有的竟是位于距如皋城只数里的南乡杨花桥冒辟疆所建朴巢周边小范围内的专用方言。如第二十五回和第七十六回中的“促狭鬼”一词就属此类,如城及周边地区用语中有“促煞鬼”之词,两者都是对用歪点子戏弄他人者的称呼。     
    对于《红楼梦》中不少角色的年龄、性格、品德、气质、体质、才艺、仕途、结局等方面,符合冒辟疆、董小宛两个人物原型的具体内容,网络及有关报刊中已载,本文不再赘述。 ?    
    小宛化名元春进后宫 ?    
    董小宛(1624----?)的外貌十分漂亮,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有“面晕浅春,缬眼流视,香姿玉色,神韻天然”的描述,时人都称其为“绝世美人”。1642年的一天,冒辟疆、董小宛游金山。因为男者风流倜傥,女者貌似仙女,竟引“江中四五龙舟冲波激荡而上”来遥望他俩俏丽真容。而“山中游人数千,尾余两人,指为神仙”,呼叫呐喊,久不离去。这种空前盛况被当作故事传至京都,引来“强人”将美艳无比的小宛抢去宫中,让少年顺治皇帝亲睹芳颜,悦而封其为妃(满族婚俗与汉族迥异,如努尔哈赤就娶堂嫂为妃、皇太极把坐月子的妃子赏赐给打胜仗的将军、同治把一家娘儿俩都娶为宫妃,因此13岁的顺治纳封27岁的董小宛为妃不足为怪)。
    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的最后部分写到他的一次梦境,梦中找小宛而不见,正妻苏氏又背对着他流泪,于是大呼曰:“岂死耶?”因而惊醒。后来将此梦告诉小宛时,“姬曰:‘甚异 ! 前亦于是夜梦数人强余去,匿之幸脱,其人尚狺狺不休也。’讵(岂)知梦真而诗谶咸(都)来先告哉?”文章中小宛被抢之意十分明显。
    冒辟疆的好友吴梅村对此事的反应是,他在清凉山讚佛诗中以“千里草”、“携双成”、“婺女嫁天孙,才过银河拭泪痕,但得大家千万岁”等语暗指董小宛被抢入宫。
    好友陈迦陵以翰林院检讨纂修明史,曾寓居水绘园10来年,欲得冒辟疆母亲马恭人丫鬟紫云侍砚,雪窗一夕书咏梅诗百首,可见陈、冒关系非同一般,他也认为“董承娇女”进宫为妃。好友龚鼎孳,时任礼部尚书,在《题影梅庵忆语·贺新郎词》中说,“董妃是为董小宛者佐证甚繁”。事隔二百多年,作为辟疆后世的冒广生(1873一1959)先生力辩无此事,也无可厚非。 在《红楼梦》中,作者安排元春入宫为妃,第五回判词隐指她“虎兔相交大梦归”。所谓虎兔相交,就是指虎年和兔年交替之际。大梦归即指去世。有资料载董小宛就是在顺治八年(1651)辛卯正月初二离世。这种情况不应看作巧合,而是作者特意安排。
    在第四十八回、四十九回中,作者借咏月诗“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尤可隔帘看”、“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圞(圆)”等句,暗指小宛进宫后,冒辟疆只能隔帘远视其容颜,寄托希望夫妻团圆的思念之情。
    冒辟疆在《寄吴梅村先生》、《八十二述怀》等诗中有“遥瞻吴苑乡关隔,近接邗江涕泪多”、“欲教移作上阳花”、“并州寂寞当还乡”等句都有隐指董小宛被抢进宫当上妃子之意(上阳宫、并州都是武则天当妃子及皇后时居住过的地方)。     
    蔡元培老先生在《石头记索引》一文中称《影梅庵忆语》为《隐梅庵忆语》。隐了什么,《影梅庵忆语》中除董小宛离奇去世之外,其余内容都很直白。蔡老在谈到《红楼梦》第五十二回贾宝琴念一首诗的前两句“昨日朱楼梦,今宵水国吟”时说,“上句言其(冒辟疆)不忘明室,下句则即谓水绘园也。”他又说,“相传董小宛实非病死,而被劫入清宫。”董小宛进清宫之说,已经流传350 多年了。?    
    《 红楼梦》耄耋作者浮出水面 ?    
    对于《红楼梦》中写的人和事,撰书人在当年不便明说的时局和环境下,只得采用真真假假、以假乱真的手法运作,这假中藏真,假中必有真。掀开这层梦幻的纱幕,就能发现真正的作者。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第一回,在写有“三劫”内容这一页的顶部增添了一段眉批,说明“三劫”的含义 除了上文解释为三次劫难外,还有佛家的专门解释,即“佛以世为劫,凡三十年为一世,三劫者想以九十春光寓言也”。此段文字明白地告诉世人,作者想活“三劫”即90岁,当时应该是80多岁。全国各地关于《红楼梦》作者的讨论中,近“三劫”的所涉者寥寥无几。冒辟疆活了83岁,伴随着朝代更替和家族兴衰,他与董小宛及众多艳丽女子间的故事,也大多发生在其前半生。作为《石头记》的作者,当时不能署其真名实姓是因时势所限。于是用化(笔)名曹雪芹代替真名冒辟疆。
    冒辟疆本名冒襄(1611-1693),辟疆为字,号巢民,又号朴巢。曹为巢的谐音。甲戌本开篇整页印着曹雪芹自题诗曰:“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红楼梦》第五十回,作者借李纹咏红梅诗说道“冻脸有痕皆是血”,第一回“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等语,都说明作者意在表示用饱蘸血泪深情之手,把冒董两人间的动人故事,镌刻于希冀永远存世的顽石之上,十年笔耕终成《红楼梦》,其中的“血”和“情”的谐音就是“雪芹”。由于青年时期的冒辟疆坚持忍受十年寒窗苦,但六次参加科举考试皆下第,“于国于家无望”,却似娲皇用于补天的三万六千五百块彩石之外的一块顽石(此解符“合週天之数”的百年人生)被抛弃,为不虚度人生,遂撰书立说。     
    上文提及的冒辟疆年开九秩(80岁)的时间,是清朝康熙庚午年(1690)。当年他为如皋望族钱氏写谱序时提及其两位好友,一个是祭酒(旧时国家最高学府的首席长官)吴梅村,另外一个是同年(同学,同时期参加科举考试者)陳確庵,他俩都同时为钱氏写了跋。由此可见,这三位加上族谱主人太学生钱持正皆为好友,且经常聚会赋诗论文。冒辟疆在写钱族谱序时,特别提及文僖王钱惟演创西崑诗体裁,《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第十五回的行批中,作者写北静郡王夸宝玉诗作时说,“妙极,开口便是西崑体”,说明冒辟疆和《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都很喜爱西崑诗体。     
    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中,涉及该著作名称变更时提及三个人名,第一回正文中说,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鑑》。该页顶部另添加眉批为“雪芹旧有《风月宝鑑》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用之”这样就把冒辟疆的好友“吴梅村”三字完整地嵌入其中。同时表明,此次的重评者为吴梅村本人或对其十分了解的人。
    在第八回中作者写道,当买办钱华等七人向宝玉要几张斗方贴贴时,眉批中出现“此时有三十年前向余作此语之人在侧,观其形已皓首驼腰矣(此人不是80多岁的冒辟疆又是谁呢!)”句,再次证明吴梅村是评点《石头记》的主要人物之一,后来的评点中还有签名“梅溪”、“松斋”等字样。吴梅村是崇祯四年进士(榜眼),生卒时间有争议。他是明末清初江左文学三大家(钱谦益、吴梅村、龚鼎孶)之一。他与冒辟疆交往密切(含书信往来),曾有出家的念头,在致《冒辟疆》书中曾说:“吾死后,敛以僧装”。冒辟疆的后人现保存的一方古砚上,也刻着冒辟疆的僧首像,意其曾有出家之念,都与宝玉的归属暗合。吴梅村后来逼于形势任了清廷官员,直至祭酒之职,在京城工作三年多,对京城习俗、语言有所了解(《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第八回眉批云:“《石头记》立誓,一笔不写一家文字”,注解了书中何以出现多种方言的原因),对官场交往有所体察,助好友冒辟疆增删书稿理所当然。他已在为国家出力(无异于开篇中所说的娲王补天之石),不可能是被弃之不用的“顽石”,看来吴梅村的生平概况不符合原创者的基本要素。
    作为与冒辟疆同龄、同乡的文化巨人李渔(1611-1680),参与润笔《石头记》也在情理之中。 ?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之说难成立 ?    
    现实中的曹雪芹先生卒于1763年,而他的出生有1717年、1724年等多种说法,放宽一点按前者算曹先生活了47岁。这个年龄者不能是“皓首驼腰”主创者的年迈模样。     
    鲁迅先生在《红楼梦》杂论中说,“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他又在《清之人情小说》中说,“乾隆中(一七六五年顷),有小说曰《石头记》者忽出于北京”,这时离曹雪芹逝世两年。按胡适先生认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是1754年问世,而书中出现批注已载,30年前作者答应给批注者书法作品未能兑现的故事。《石头记》问世前30年约为1724年,不管曹雪芹是1717年或1724年出生,在他身上都难以发生此事。所以那时的鲁迅先生未能找到“曹雪芹”是谁。
    随着时间推移,有关《红楼梦》创作者的资料逐步显现,经过比较鉴别后就明白了,其人就是如皋冒辟疆。而李渔、吴梅村、曹雪芹、高鹗、程伟元(对于《红楼梦》后40回,鲁迅先生介绍说,程伟元于藏家、故纸堆中搜集20余卷,重价收购的鼓担上偶见10余卷,后整理而成)、戚蓼生等人都对《红楼梦》的日臻完善做出了贡献,人们不应忘记。
    1966年5月分配至文革前夕,外交部组织了200多人的“社会主义教育”工作团来如皋,团部设在定慧寺。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01 16:37:43  更:2021-11-10 14:55:10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