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罪人——易中天
在中国乃至世界,斩断历史,搞乱文化,扼杀文明,淹没真理的人,都会成为风光无限好的名人。光明还能存几许?
易中天在北京大学演讲《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时说:“中华文明有一个鼎盛期,这就是春秋战国,此后又有一个鼎盛期,就是汉唐盛世。到中唐以后,中华文明开始逐渐退出世界舞台,分界点在公元751年的怛罗斯战役以及四年以后的安史之乱。从这个分界点开始,盛极而衰,起伏跌荡地走下坡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硝烟纷飞,杀人盈地,文明在哪?这样的“文明盛世”我们传承什么、敢传播吗?五百多年的战乱,把中华文化的精神打散了,把华夏文明的旗帜打落了,只留下了七嘴八舌的争鸣。可以说,春秋战国是中华文明的苦难期、转折期。不知“鼎盛”由何而来!
易中天若是把百家争鸣称为中华文明的鼎盛期,就更离谱了。其一,文明虽与文化息息相关,但二者不是一个概念,错误文化带来的不是光明而是黑暗,文化与文明不能画等号。其二,《洪范》《洛书》《夏小正》这些文化,即便让百家再奔跑千年万年也无法企及,诸子东拉西扯的空谈与真正文化相比日月之差云泥之别,称诸子百家为文化鼎盛期幼稚。易中天这样谈文明,不如去开荒种地。
讲历史应慎言慎行有理有据才有益于文化、有益于文明。生活在春秋时代之诸子称“今大道既隠”,一致把三代治理的社会称为是最好的时期。是因为三代遵循了大禹的治国理念,帝王只是国家的管理者,权为天下谋。秦汉以来的皇帝却把国家占为己有,权为私谋非为百姓,社会失去了“文明之思想”,为了达到长期统治天下之目的,虽然也出现了几个昙花一现“盛世”,但这些盛世不能称之为“文明的鼎盛”,只能称之为刀尖上的繁荣。
易中天在文中说:中华文明的特点,就是“以祖宗代上帝,以圣人代神祇,以道德代法治,以纲常代信仰。”一个“代”字,就把上帝、神祇、法治、信仰给全部代表了,中国的祖宗、圣人、道德、纲常也未免太神奇了吧。如果我们把“代”字换成“是”字,意思就成了:祖宗是上帝、圣人是神祇、道德是法治、纲常是信仰,这样的话恐怕其本人也不敢相信了。
他依二里头城市遗址为据认为,中华文明史只有3700年,这种观点更荒谬。国家是文明的标志,二里头只是夏末商初城市,国家的出现要早于二里头考古400年。一些专家认为,二里头遗址姓夏还是姓商不能定性,这是扯淡。商革了夏的命,但其革不了一座城市的命。二里头是否是都城尚不能确定,却挂起了华夏第一都的牌子,不知这些考古专家在骗谁。而城市的出现要早于国家的产生,把城市作为文明的标志是错误的。
易中天在古物上发现了一个德字如获至宝,好像德字出现之前的人无德可有。以字意东拉西扯谈文明,肤浅。他天真的认为,儒家能在百家中胜出而独霸朝纲,儒学就是正确的,应该推崇。对历史蝇营狗苟的陈陈相因,看不到政治的丑陋,儒家的虚假,用华丽的词语煽情,是在浪费他人的时间。“中唐以后,中华文明开始逐渐退出世界舞台”,这不仅是易中天的观点,也是多数历史学者的一致观点。但他们却说不出文明落幕的问题在哪,只能是肤浅的认识。知其衰,就应知其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历史,更好的书写历史。
文中还说:中华文明的特点是什么?没有宗教,没有信仰。犹太教像油,伊斯兰教像奶,基督教像酒。中华文明像水,而且是纯净水。我是水,那么什么都可以进来,油也可以进来,奶也可以进来,酒也可以进来,来者不拒。中华文明是一个平台,可以让世界不同种类的文明同唱一台戏,这种观点也成为了众多学者谈论中华文明的一致声音,成为了文明史书的一大耀点。至于水混进油、奶、酒早已非水矣,浑成什么样了却视而不见;一国多治了,还在“隔岸犹唱后庭花”;舞台的主角变了,还涛声依旧的说“外来和尚会念经”。大有来者不拒,多多益善之君子风范。真是可叹!可悲!他们焉能知道,其乃蝜蝂取物,是要自己把自己压倒,注定了悲苦的历史命运!
一个有独特鲜明“个性”的民族,才能在世界这个“共性”的舞台上大放异彩。若失去其独有的“个性”,那么,在世界这个“共性”的舞台上则会黯然无光。虽然说,外来文明、文化、信仰也很优秀,但与中华文明、文化、信仰相比还存在诸多不足。外来信仰可以参考,不可以登堂入室,以使中华信仰更有力;外来文化可以学习,不可以搭台唱戏,以使中华文化更鲜明;外来文明可以借鉴,不可以融合染色,以使中华文明更纯净。科学技术没有国界,毋庸置疑,拿来主义可也。这是中华民族稳定独立、发展强大的基本原则。让人费解的是,历史上所有人却把这种融合视为是正确的,是了不起的令人骄傲的成绩。多文化、多信仰、多文明,必然造成文化精神被分解、思想信念被分化、核心价值观被分离,出现多元多变多灾难的历史。只有由多元走向回归、由回归走向统一、由统一走向复兴,走出一条回归、统一、复兴之路,中国道路才能坚实、宽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