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闲话秦汉史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闲话秦汉史

作者:lixkernel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汉武帝时代的终结
    前文《第二十五节:颁布轮台诏》提及,武帝征和四年(前89)治粟都尉桑弘羊与丞相、御史上奏想要派遣士卒屯田轮台及戍边。武帝因李广利降胡,屠戮李氏一门,连前将军公孙敖赵破奴等,亦皆连累族诛,加上宫内巫蛊之乱竟致太子早亡,汉武帝此时已年过七旬,不免心力憔悴,无心再四处征伐扩张,于是颁布《轮台诏》,并对群臣道:“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徒使天下愁苦,追悔无及。从今以后,事有伤害百姓,悉当罢废,不得再行! ”此诏颁布后, 武帝一改从前四处扩张用兵之道,改为黄老治世之术。汉帝国又恢复前文景时期休养生息的国策,因此史上也称为“轮台罪己诏”。
    侍中仆射马何罗与江充交好。马何罗弟马通在太子起兵造反时曾经力战太子,后得封重合侯,马何罗也被封为侍中仆射。至江充族诛,太子冤屈得洗,马何罗兄弟担心祸及于自己遂起逆谋之心。马何罗出入宫禁,屡次想要行刺武帝,只因金日磾时常伴驾左右,没有机会下手。武帝后元元年(前88),盛夏时候,武帝至甘泉宫避暑。刚好金日磾患有小恙,就在武帝寝室旁的门房休息。马何罗以为找到了好机会,遂与弟马通及季弟安成私下谋逆,自己入殿内刺武帝,两弟矫诏在外发兵,作为外应。打算当天夜里起事,午夜守卫深严,马何罗挨至清晨才有机会带刀从外进入武帝寝殿。可巧日磾早起如厕,突然感觉心下不安,折回殿中查看,见何罗抢步进来,便上前询问。马何罗心虚胆寒,不禁色变,想马上闯进武帝寝门行刺,偏偏手忙脚乱,误撞在宝瑟上,把宝瑟撞翻坠地,怀中刀竟然失落在地,此时金日磾识破马何罗要行刺武帝意图,于是冲上前抱住何罗,连声大呼反贼。二人僵持许久,马何罗不能脱身,被日磾打翻,于是宫中卫士抓捕了马何罗。马何罗的两个弟弟尚在宫外候着准备接应何罗,没想到突然冲出都尉和卫兵将二人包围,欲逃无路,束手就擒。马何罗兄弟依谋反罪,一并斩首,全家被诛。金日磾因救驾有功,更是深得武帝信任。
    武帝遭此一吓,心绪不宁,加上太子死后,尚未立储,自己身体已经病重,一旦遭遇不测后继无人,汉帝国恐发生变乱。武帝后元元年(前88)冬天,马何罗行刺武帝之前,昌邑王刘髆薨。武帝年至七十,有六个儿子,除已死的长男卫太子据外,还有齐王闳已夭逝,昌邑王髆,钩弋夫人子弗陵,后宫李姬所生燕王旦和广陵王胥。前文提及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前曾与丞相刘屈麾商议,欲立昌邑王髆为太子,后被武帝发觉, 丞相刘屈麾一家被灭族,李广利一家也被诛,自己投降匈奴,匈奴卫律陷害被杀。燕王旦是武帝第三子,两兄刘据和刘闳都已死加上昌邑王刘髆也已死,以为可嗣位为太子,于是上书武帝想要入宫做宿卫,武帝大怒,还把使臣给斩了。看来武帝无心立燕王旦为太子,开始讨厌燕王旦。其弟广陵王胥空有武力,但是不够稳重做事情没有规矩,经常冒失,武帝也不打算立刘胥为后。于是仅剩下钩弋夫人子刘弗陵尚可考虑立为太子。
    武帝少子弗陵尚在幼年,其母钩弋夫人还很年轻,将来如果子弗陵为帝,钩弋夫人必然干政,不免成为第二个吕后。想来想去,武帝决定选择可靠的忠臣托孤辅政,眼前惟有霍光金日磾两人,忠厚老成,可托付大事。武帝使人绘制一幅周公负扆辅成王朝诸侯图送给霍光,暗示霍光托孤重任。金日磾的忠心因救驾一事更无可疑。托孤重臣确定后,武帝便想处置钩弋夫人。武帝故意寻隙加罪钩弋夫人将其送入掖庭狱中,不久便下诏赐死。当武帝下诏赐死时,曾问道:“外人有无异议?”左右臣僚答道:“人言陛下将立少子,如何先杀彼母?”武帝感叹道:“从来国家生故,多由主少母壮所致,汝等独不闻吕后故事么?”左右听了方才无言。
    武帝后元二年(前87)春天武帝病重不起。霍光随侍在侧问道:“如果陛下有所不测,谁当嗣立呢?”武帝说道:“你难道没有体会我送给你那副画的意图吗?我已决心立少子刘弗陵,你当如周公辅成王一般辅佐少子。”霍光说自己不如金日磾。金日磾当时也在一旁,应声道:“臣是外国人,如果辅幼主,会被人匈奴人轻视汉朝,与霍光比还差得远。”武帝又想到朝上大臣,尚有太仆上官桀,搜粟都尉桑弘羊颇可亲信。于是隔日颁出诏令,立弗陵为皇太子,拜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磾为车骑将军,上官桀为左将军,桑弘羊为御史大夫,受遗诏共同辅佐少主。五人奉诏入内,都至武帝病榻床前下拜。后武帝驾崩五柞宫,终年七十一岁,在位五十六年,共计改元十一次。
    太子刘弗陵即位,是为昭帝。昭帝只有八岁,不能亲政,无论大小事件,均归霍光等主持。霍光追尊钩弋夫人为皇太后,谥先帝为孝武皇帝,大赦天下。
    司马迁评价武帝“孝武纂极,四海承平。志尚奢丽,尤敬神明。坛开八道,接通五城。朝亲五利,夕拜文成。祭非祀典,巡乖卜征。登嵩勒岱,望景传声。迎年祀日,改历定正。疲秏中土,事彼边兵。日不暇给,人无聊生。俯观嬴政,几欲齐衡。”(《史记.孝武本纪》)。司马迁的评价对武帝的征伐平定之功还是肯定的,但是不断地战事也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的负担,“日不暇给,人无聊生”述说着百姓的哀伤。“俯观嬴政,几欲齐衡” 与秦始皇作比较,似乎心中还是有恨的。
    “本书的叙述至此始终是离不开《史记》的,而欲知武帝以后的历史,我们就不得不依赖于《汉书》。 武帝在位超过了半个世纪,如同谥号“武”所示,他在位期间在四方边境不断地挑起战争。他本人甚至亲率十八万骑兵巡北边长城,是一位极富行动力的君主。秦始皇时期只不过进行了与匈奴、百越的南北两次战争。武帝的战争目的却是在东西南北全面地扩张领土。”(《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
    本人写了几年的帖子不知道什么原因莫名被封,被天涯设置成隐藏状态。下面是原贴最后一个章节,难道西汉历史也属于违规题材。我有点迷糊了。
    于是有了这个续命
    以前的帖子《秦汉明月》http://bbs.tianya.cn/post-no05-343209-1.shtml
    既然如此,就用这个帖子复活吧。后面将以前章节逐步放出。欢迎各位看官常来。先开始第一章吧。
    第一章 秦帝国
    第一节:第一个封建王朝—秦
    公元前221年,咸阳城蕲年宫,一个人来回踱着步子,时而站立沉思。此人腰际圆硬挺直,背宽且厚,鹰钩鼻,鼻梁高挺,粗眉长目,眼珠黑如点漆,眉梢时而紧锁,嘴角微微上翘,骄傲自信,志得意满之情溢于言表。今年他39岁,十三岁登上王位至今,已整整26年,数年的杀伐攻占,曾经的青涩少年如今已近不惑之年。战国260余年的混乱局面被秦国终结,而他就是第一个统一天下的王,秦王嬴政。
    该以怎样的制度统治天下?该用什么方法驾驭百官?如何防止六国余党死灰复燃?…. 所有的问题该从哪里入手? 面对偌大的王庭和广袤的疆域,秦王陷入深深的思索。
    首先从体制开始吧。秦王这个名字太普通了。秦以前,统治者最高称号为“王”商周的君主均称为王。春秋战国,王室衰微,七雄并起,包括秦在内的各诸侯国领主都自称为王,秦统一六国开创了亘古未有的局面,需要一个与之相匹配的称号来表征我的威严和统御六国的气势,于是秦王颁布“议帝号”令。
    “寡人以渺渺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史记.秦始皇本纪》)
    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都说“从前五帝之时疆土千里,外面是侯服,夷服,诸侯有的称臣入贡,有的却不臣服。天子无法控制他们。如今陛下您兴义兵,诛杀暴乱贼子,平定天下,这是上古以来不曾有过的功绩,这是连三皇五帝都赶不上的呀!臣等与博士商讨结果‘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其中泰皇最尊贵,臣等冒死呈上尊号,王称为泰皇,天子之命称为制,天子之令称为诏,天子自称为朕。’”嬴政觉得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泰皇的名号还不足。“取泰皇的皇字,再取上古五帝的帝字,天子号曰“皇帝”。其他的就按照你们说的来定吧。我听说太古时有号没有谥,中古时周公作谥法,生时有号,死了以后根据王的德行来确定谥。这样不就是子议父,臣议君了吗?这样实在不应该,从现在起就废除谥法。我是第一代皇帝,就叫始皇帝吧,后面的子孙就按照数目,二世,三世,一直到万万世,传到无穷。”嬴政为了避免后世对先人的品评指摘,取消了谥号,以数字命名。但是民意民心是无法通过政令抹杀的,后世对始皇帝依然有褒贬。
    这是秦王下的第一道诏令,标志着秦帝国皇权的开始。从此,皇帝这个称号被历代国家最高领导人沿用,直至近代。秦始皇不仅仅更改了称号,更重要的是为自己建立了至高无上的权利—皇权。“朕”这个词以前人们均可以称朕,贵贱不分。自从始皇开始,“朕”成了皇帝的专有称呼,除了皇帝,决不允许其他任何人用。以前有玉玺,从此以后只有天子的印称为玺,且以玉制,群臣莫敢用,只能称印。
    当时流行终始五德之说,春秋时邹衍倡立此说。五行循环相生相克,象征朝代兴替,火(红)-----土(黄)-----金(白)------水(黑)------木(青)。周朝为火德,秦代周,水能灭火,秦当为水德。亥月属水,于是改亥月为正月,群臣十月入朝庆贺。为了加强皇权,采取严格的避讳制度。因始皇本名嬴政,政与正月之正同音,为避讳,将正月之正改音同蒸,沿用至今。衣服,旌旗,节旗都已黑色为贵,数目则以六为准,符信,法冠都是六寸,车宽六尺,六尺为一步,天子出行乘马六匹。黄河改名德水,作为水德治天下。因为水是阴性,主刑杀,所以刚强坚毅,乖戾深刻,一切事务都依法办理,苛刻而没有仁爱恩惠,这样才能配合五德之数。
    确定了皇权后就需要一系列的政治体制和国家法度来稳固朝政。秦始皇便命令王绾,冯劫,李斯讨论确定政治体制。王绾是周封建体制的拥护者,“诸侯各国刚刚消灭,燕国,齐国,楚国因为距离太远,未尝设立王,没有人去镇压,请封立几个儿子到各诸侯国为王,请陛下允许。”这种封建分封制从西周周文王时姜太公创立至今,朝廷上,各位大臣都是从战国中经历过来的,所以沿袭旧制度大都是赞同的。只有廷尉李斯一个人反对,“文王武王时所分封的子弟及同姓诸侯很多,到了后来彼此疏远,互相攻击,各个诸侯间好像仇家一样互相打打杀杀,天子都无法禁止。现在仰赖陛下的神明睿智统一了全国,分别设置郡县,中央统一管理就可以。诸子,功臣用国家的税赋重重赏赐,这样很容易管理,天下没有二心,国家才能安定,分封诸侯的旧习并不妥当。”秦始皇对李斯的建议非常满意,说道“以前天下困苦,战争不休,就是因为各地诸侯存在,幸好凭借祖先的威灵才让国家安定下来,再度分封诸侯就是自己树敌,想要安宁就会很困难。廷尉的建议说的很对。如果设置郡县,朝廷百官该如何设置呢?”
    李斯继续建言“皇帝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其下最重要的官职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皇帝的助手,处理全国政务,总领百官奏事,统计地方上计考课,封驳谏诤,任官署吏及主持朝议等权能。御史大夫掌理监察,辅助丞相佐理政事。太尉主兵事,是君主最高的军事参谋,其本身不能发兵领兵,须有皇帝的符节命令才能行使职权。在朝廷内,丞相之下设置诸卿: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门户并统领在殿中侍卫的诸郎官,卫尉掌宫门屯卫兵,廷尉掌刑法,治粟内史掌国家粮谷财货,典客掌归义蛮夷,宗正掌宗室事务,太仆掌皇室舆马,少府掌山海池泽税收,以供皇室。诸卿以外设置将军掌理领兵征伐,设置博士官七十二人,掌管图书典籍,并备顾问参与议政。
    在朝廷外部,全国依据地形地貌分置郡,每个郡由郡守负责,并向丞相汇报。每个郡从上而下设置郡,县,乡,亭,里。郡守负责政务,郡尉掌兵事,监御史由中央派遣到各郡监视郡守及监察郡政。每郡下设若干县,县人口在万户以上的,其长官称县令,不满万户的称县长,掌管一县的政事;其下有县丞,县尉分掌司法和军事。县下基层设乡,亭,里。每个乡有三老,掌教化,啬(sè)夫管理狱讼及征收赋税,游缴管理巡禁盗贼;每个乡下辖十亭,亭长管治安;一亭设十里,里有里正;一里辖百家,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并实行相纠连坐法。老百姓统称黔首。”
    
    这一套体制好像一座宝塔,朝廷在塔尖,统治权力一直可以贯彻到什伍,每个什伍是粮源和兵源的最小供应单位。基本沿袭了商鞅变法时在秦国所定的制度。但是丞相的权利好像太大了,如果丞相有二心皇帝就太危险了。于是秦始皇想了一个办法,设立两个丞相,一个左丞相,一个右丞相,互相制衡,首任丞相就由王绾,隗状两人担任。丞相执掌的政务也要听皇上的,不能自理,丞相没有决策权。后来的诸卿渐渐演化为九卿,三公九卿制在中国延续了两千余年。
    依据当时的地理形势和自然区域划分,全国设立三十六郡,多以平原或盆地为中心,边缘为山地或高原。后于前214年,前212年增设五郡,共四十一郡。中国的领土在秦王朝时期有了大致轮廓。至今差别不大。
    
    秦始皇收缴天下的兵器。当时兵器大部分都是以青铜铸造,收缴上来的兵器全部熔掉,铸造了钟鐻和十二个各重千石的大铜人,置于宫廷之中。秦代一石约折合现今三十七点五公斤,以此推算,每个大铜人就重达三十七吨。秦始皇这样做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为了夸耀武功、粉饰太平;二是为了防止人民反抗。贾谊《过秦论》亦说:“收天下兵器,聚之咸阳,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兵。” 十二金人的下落如何呢?《资治通鉴》中记载:“置宫庭中。秦亡,阿房宫毁,十二金人被埋废墟。”西汉立,刘邦定都长安,运十二金人至长乐宫之大夏殿。王莽夺西汉,托古改制,一曰梦有五金人起而立,以为不祥,又记金人胸前“皇帝初兼天下”之语,甚是郁闷,遂派工匠凿其胸前铭文。” 《三国志.魏书》又云: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悉椎破铜人,钟虡(jù)及坏五铢钱。更铸为小钱,大五分,无文章,肉好无轮廓,不磨鑢。悉取洛阳及长安铜人、钟鐻、飞廉、铜马之属以充铸焉。” 晋人潘岳《关中记》:“董卓坏铜人 ,余二枚徙清门里。” 三国后还剩了两个金人。十六国时,后赵皇帝石季龙令将军张弥把二金人运至邺都。前秦帝苻坚后又派人运回这两个金人于长安销毁。所以至隋唐后就不再有金人的记载了。从秦皇到前秦苻坚,十二个铜人历经六百多年岁月,终逃不过被销毁的命运。
    除了集中管理兵器,秦始皇“徙天下豪富於咸阳十二万户。” 这里的豪富包括了各国的商贾巨富和六国的宗族贵戚和地方豪族。原来的这一招也是为了防止地方暴动出现。那个时代任何反抗都需要有地方富豪支持,提供粮食,武器,战马。秦始皇迁徙富豪到咸阳就是为了把这些人放在都城监视起来。富豪离开了地方群众的支持,没法一呼百应,地方群众离开了富豪,更是没法起兵闹事,原来六国的贵族旧势力也被拔除,随着这些人迁徙至咸阳的还有大量的金银和财物,这直接刺激了咸阳都城附近的经济发展,为连年战争过后的重建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持。
    接下来就是统一全国经济和文化各方面。钱币,全国统一使用秦国货币。统一各国称重标准和容器的单位。战国时期各国文字不同,秦帝国使用小篆作为统一的字体。驰道,顾名思义,车马飞驰之道。所有的马车轮子之间的距离统一标准,全国根据马车的轮距统一驰道的宽度,相当于古代的高速公路。古罗马统一意大利的过程也是伴随着从意大利各个方向通往罗马的宽阔步道的修建,及时交通便利的需要,也是战争的需要。战马通过驰道或步道能使战争的指令快速传达到帝国的各个角落,同样都城的兵力也可以快速抵达各地,对快速平定地方叛乱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两张图居然丢了,现在的天涯怎么了
    
    
    第二节:寻仙求药焚书坑儒
    很多史书记载秦始皇焚书坑儒。那到底是不是史实呢?这个要从秦始皇的爱好说起。秦始皇喜欢到各处风景名胜游览,每到一处就喜欢刻字留碑,宣扬自己的功德,典型的好大喜功。始皇帝二十六年统一六国,二十七年就开始巡游各地。西至陇西,北地一直到鸡头山。东至泰山,渤海之滨,登上之罘山。南至琅琊山,并在山上立碑文歌颂秦的恩德,彰明朝廷甚得天下之意。齐地徐福等人上书,说海里有三座神山,叫做蓬莱,方丈,瀛洲,是仙人居住的地方,希望能斋戒沐浴率领童男童女前往寻觅,为始皇寻找长生不老之术。秦始皇希望永远能够享受这荣华富贵,于是徐福等人的建议正和皇帝心意。于是派遣徐福去海上寻找仙人。秦始皇前往衡山,渡过长江,抵达湘山,祭拜帝尧的女儿湘君。二十九年秦始皇在阳武县的博浪沙被张良雇佣的力士用铁球砸中了副车,差点身亡,惊吓一场。三十二年始皇前往碣石,派燕人卢生寻访仙人羡门,高誓。更派遣韩终,候公,石生去寻访仙人求不死仙药。但都一无所获。
    三十四年,始皇在咸阳宫设宴,七十个博士祝寿。仆射(yè)周青臣颂扬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博士齐人淳于越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周青臣歌颂秦始皇,淳于越批评他阿谀奉承,不是忠臣。秦始皇让大臣们议论下,丞相李斯说:“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焚书是为了达到统一文化思想,保证国家法治。战国时期思想,百家争鸣,尤其是儒家更是深得士子之心。秦朝从商鞅以来一直是严法酷吏,以法家为主要治国方略。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统治。李斯参透皇帝的想法,“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为了防止黔首(百姓)非议朝政,有任何反抗思想,提出了焚毁所有诗书诸子百家的书籍,仅保留秦朝的史实记录和医药卜筮种树之类和生产生活相关的书籍。收兵器,迁富豪,击碎地方上的反抗物质基础,焚书灭掉了百姓品评非议的可能,也浇灭了人民的思想火种,从精神层面打破下层造反的可能。
    对于坑儒一事,有一种观点认为坑杀的并不是儒生,而是方士。什么是方士呢?当时指的是炼丹修仙之人,侯生卢生,徐福之流。据《史记》载,秦始皇希望长生不老,各地方术之士慕名前来。韩国人卢生,侯生四处寻访未得仙丹奇药,然后向秦始皇献计说真人不惧水火,与天地久长。只有行踪不被任何人知道才能求得不死之药。始皇令咸阳旁边的所有宫殿通过二百七十条辅道和甬道相连,然后用帷帐,钟鼓,美人充塞各个宫殿,不允许任何人暴露他的行踪,如有说者就会被处死。百官商议国家大事,只能在咸阳宫中。侯生卢生私下商量:始皇帝,天性刚戾自用,善杀伐。长生不死之药肯定寻不到,我们只为了骗取些钱财,趁现在没有被发现还是赶快逃命,否则肯定被处死。于是两人逃亡而去,秦始皇知道后大怒。韩国这帮人跑了也不禀报,之前徐福骗取了巨万钱财跑到东海也没有音信。卢生侯生也是赏赐丰厚,现在还毁谤我。在咸阳的这些人我私下派人打听,他们到处妖言惑众,扰乱治安,于是下令抓捕了诸生,这些人互相检举揭发抓到了四百六十人。这里的诸生并不是儒生,而是以方术之士为主。扶苏谏言说“诸生皆诵法孔子”是因为这些术士估计也都学习过诗书礼仪,春秋战国期间这种到处游说的士人很多,所以说这些人全是儒生是不合适的。当然这些人在咸阳城内聚在一起品评时弊甚至毁谤始皇帝或者秦朝这个是很有可能的,这个正是李斯提出来希望打击遏制的。秦始皇把这些人抓起来活埋坑杀是为了政治统治的需要,而并不是针对儒家的。但是后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摆在文化统治的最高地位。后世史书为了抹黑秦国,把这些人全部说成是儒家也是政治需要。
    秦始皇焚书坑儒虽然可能坑杀的不都是儒生,焚书一事确实有之,其暴政统治,严刑峻法是事实。始皇帝统一后荒淫无道,奢靡享受。筑长城,修皇陵,建阿房宫,每一个在当时都是浩大的工程,都需要征用大量的奴役,给当时疲敝凋零的社会和食不果腹的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第二节:寻仙求药焚书坑儒
    很多史书记载秦始皇焚书坑儒。那到底是不是史实呢?这个要从秦始皇的爱好说起。秦始皇喜欢到各处风景名胜游览,每到一处就喜欢刻字留碑,宣扬自己的功德,典型的好大喜功。始皇帝二十六年统一六国,二十七年就开始巡游各地。西至陇西,北地一直到鸡头山。东至泰山,渤海之滨,登上之罘山。南至琅琊山,并在山上立碑文歌颂秦的恩德,彰明朝廷甚得天下之意。齐地徐福等人上书,说海里有三座神山,叫做蓬莱,方丈,瀛洲,是仙人居住的地方,希望能斋戒沐浴率领童男童女前往寻觅,为始皇寻找长生不老之术。秦始皇希望永远能够享受这荣华富贵,于是徐福等人的建议正和皇帝心意。于是派遣徐福去海上寻找仙人。秦始皇前往衡山,渡过长江,抵达湘山,祭拜帝尧的女儿湘君。二十九年秦始皇在阳武县的博浪沙被张良雇佣的力士用铁球砸中了副车,差点身亡,惊吓一场。三十二年始皇前往碣石,派燕人卢生寻访仙人羡门,高誓。更派遣韩终,候公,石生去寻访仙人求不死仙药。但都一无所获。
    三十四年,始皇在咸阳宫设宴,七十个博士祝寿。仆射(yè)周青臣颂扬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博士齐人淳于越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周青臣歌颂秦始皇,淳于越批评他阿谀奉承,不是忠臣。秦始皇让大臣们议论下,丞相李斯说:“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焚书是为了达到统一文化思想,保证国家法治。战国时期思想,百家争鸣,尤其是儒家更是深得士子之心。秦朝从商鞅以来一直是严法酷吏,以法家为主要治国方略。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统治。李斯参透皇帝的想法,“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为了防止黔首(百姓)非议朝政,有任何反抗思想,提出了焚毁所有诗书诸子百家的书籍,仅保留秦朝的史实记录和医药卜筮种树之类和生产生活相关的书籍。收兵器,迁富豪,击碎地方上的反抗物质基础,焚书灭掉了百姓品评非议的可能,也浇灭了人民的思想火种,从精神层面打破下层造反的可能。
    对于坑儒一事,有一种观点认为坑杀的并不是儒生,而是方士。什么是方士呢?当时指的是炼丹修仙之人,侯生卢生,徐福之流。据《史记》载,秦始皇希望长生不老,各地方术之士慕名前来。韩国人卢生,侯生四处寻访未得仙丹奇药,然后向秦始皇献计说真人不惧水火,与天地久长。只有行踪不被任何人知道才能求得不死之药。始皇令咸阳旁边的所有宫殿通过二百七十条辅道和甬道相连,然后用帷帐,钟鼓,美人充塞各个宫殿,不允许任何人暴露他的行踪,如有说者就会被处死。百官商议国家大事,只能在咸阳宫中。侯生卢生私下商量:始皇帝,天性刚戾自用,善杀伐。长生不死之药肯定寻不到,我们只为了骗取些钱财,趁现在没有被发现还是赶快逃命,否则肯定被处死。于是两人逃亡而去,秦始皇知道后大怒。韩国这帮人跑了也不禀报,之前徐福骗取了巨万钱财跑到东海也没有音信。卢生侯生也是赏赐丰厚,现在还毁谤我。在咸阳的这些人我私下派人打听,他们到处妖言惑众,扰乱治安,于是下令抓捕了诸生,这些人互相检举揭发抓到了四百六十人。这里的诸生并不是儒生,而是以方术之士为主。扶苏谏言说“诸生皆诵法孔子”是因为这些术士估计也都学习过诗书礼仪,春秋战国期间这种到处游说的士人很多,所以说这些人全是儒生是不合适的。当然这些人在咸阳城内聚在一起品评时弊甚至毁谤始皇帝或者秦朝这个是很有可能的,这个正是李斯提出来希望打击遏制的。秦始皇把这些人抓起来活埋坑杀是为了政治统治的需要,而并不是针对儒家的。但是后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摆在文化统治的最高地位。后世史书为了抹黑秦国,把这些人全部说成是儒家也是政治需要。
    秦始皇焚书坑儒虽然可能坑杀的不都是儒生,焚书一事确实有之,其暴政统治,严刑峻法是事实。始皇帝统一后荒淫无道,奢靡享受。筑长城,修皇陵,建阿房宫,每一个在当时都是浩大的工程,都需要征用大量的奴役,给当时疲敝凋零的社会和食不果腹的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第三节:赵高捣鬼二世即位
    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又开始全国巡游。左丞相李斯,右丞相冯去疾,少子胡亥陪同出游。十一月,行至云梦,就是现在洞庭湖一带,远望九疑山遥祭祀尧舜。后沿长江而下,过丹阳,到钱塘(今浙江杭州)。后又上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立石刻歌颂秦朝功德,会稽山上至今仍有大禹陵。从浙江向北经过吴地(今江苏),后经海上到达琅琊(今山东省胶南市藏马县),再到荣成山(今山东省威海市附近),算是抵达东海之滨。然后向西返回咸阳,途中到达平原津(今山东省德州市中部平原县),是古黄河上的重要渡口之一,秦始皇病倒了。
    秦始皇意识到自己病重将死,于是把玉玺赐给大公子扶苏,下诏书,让扶苏尽快赶回咸阳继帝位。诏书密封好交给了中车府令赵高,并未交给使者,赵高自己扣留了印玺和诏书。七月丙寅始皇在沙丘(位于赵国,今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境内)驾崩。丞相李斯担心始皇帝不在咸阳都城,各地诸公子及天下有变,封锁消息密不发丧。所有官员的上奏如故,找一个宦官坐在始皇帝的辒凉车中发号施令,辒凉车一种供人卧息的车,即通风而且十分隐蔽,所以可以用来藏尸。这件事只有公子胡亥,赵高,李斯和几个宦官知道。当时大公子扶苏和大将军蒙恬正在上郡戍边,而且和赵高等人不和。据《史记.蒙恬列传》载,赵高与蒙毅有仇。如果扶苏上位,蒙恬必然成为替代李斯成为丞相,所以第一个被处决的可能就是赵高,李斯被排挤或者被迫害致死,如果改立胡亥继承王位,则可以保证自己的地位稳固。赵高展开了一系列游说活动,在《史记.李斯列传》里面的记载了他和胡亥,李斯的经典对话展现了赵高的高超政治手腕和游说能力。
    赵高首先说服年轻的二世皇帝,胡亥这一年二十岁。“皇上去世的时候没有遗命封立诸子为王,只赐给了长子扶苏遗诏。等长子一来,就会立为皇帝,而你却连一点土地也没有分封,该怎么办呢?” 胡亥说“可不是吗!我听说贤明的君主最了解他的属臣,聪睿的父亲最清楚他的儿子。我父亲当然知道哪个儿子应该嗣位,哪个儿子不应受封。现在我父亲既然不下令封赐诸子,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呢?”赵高说:“现在天下的大权都在你我和丞相李斯手里,我们要谁生存谁就生存要谁亡谁就灭亡,你何不多加考虑计划看看?让别人向自己称臣和自己向别人称臣,以及控制别人和被别人控制,这两样哪里是可以相提并论的呢?”胡亥说“废长立幼是不义的,不奉父亲的遗诏,妄想嗣位为帝,或者担心兄长继位以后自己被杀都是不孝的。我自己才能薄弱陋劣,勉强依靠别人出力帮忙不算是能干。这三件都是违背道德,不为天下所心服的。我要是这样做说不定身遭不测,国家倾危,再也没有人祭祀祖宗先烈。” 赵高说:“我听说商汤,周武王杀了他们的君王,全天下都称赞他们符合道义,不算是不忠诚。卫出公杀了他的父亲,卫国人因而推重他的德望,孔子还在《春秋》上记载,不算不孝。做大事的人不可拘泥细节,盛隆的德行不必计较琐碎的礼节。凡事只顾细节而遗忘大体,必生祸患;犹疑不决必招灾害。要是能勇敢果断,连鬼神也会畏惧逃避,后来必能成功。希望你依照我的意见去做。”胡亥长叹口气,“现在皇上刚去世,还没有发丧,怎么方便拿这件事来要求丞相呢?” 赵高说“时机很重要,稍一迟缓就不允许你做任何打算了。” 经过这一番劝说,胡亥算是同意了,接下来只要再和李斯谈妥,他就可以拥立胡亥继位了。
    李斯在秦庄襄王去世那一年来到秦国,秦始皇在位37年薨世。李斯如果来秦国时20岁,这时已经是57岁的高龄。赵高年龄不详,但据他自己对李斯所说,已经在秦始皇身边服侍20多年了,所以比起二十岁的胡亥,李斯更难说服。
    赵高对李斯说:“皇上去世,赐遗诏给长子,叫他到咸阳汇齐,参加丧事,准备嗣位为帝。可是遗诏还没有发出去,如今没人知道皇上去世的消息,赐给长子的遗诏和印玺都在胡亥哪里。现在要决定谁是太子,就看你我两个人的了,你看这件事该怎么办呢?” 本来印玺和遗诏秦始皇临终前都给了赵高,现在他却骗李斯说在胡亥那里,这是为了要挟李斯,让他扶持胡亥。
    李斯说 “怎么可以说这种灭亡国家的话呢?立定太子的事不是我们做臣子应该讨论的。”
    赵高说“你估量下你自己的才能比蒙恬怎么样?你对国家的功劳可比蒙恬高?你可曾比蒙恬更有深谋远虑?你比蒙恬更不会结怨于天下?你比蒙恬谁和大公子扶苏的交情更深呢?”
    李斯说“这几样我都不如蒙恬,但是为什么对我这么苛责呢?”
    赵高说:“我原是宫禁里的一个奴役,侥幸因为熟悉狱法而得以进入宫廷,掌管事务,到今天已经二十多年了,从来没有看到过秦王罢免的功臣或者丞相是曾经两代为官的,这些大臣最后都是被诛戮而死。皇帝二十几个儿子的为人你也都知道。长子扶苏果断刚毅,威武勇敢又善于鼓舞人,然别人为自己出力。扶苏即位后必定任命蒙恬当丞相,这样你是不可能带着通候的印绶回家享福的。(通候指的就是可以由子孙继承的王侯地位)我受命教胡亥学习法令诸事已经好几年了,却从来没有看到他有过失。胡亥仁慈,敦厚老实,轻视财物看重士人,心里非常聪明但是不善于言辞,对士人非常有礼貌尊敬,秦国那些公子没人能比得上他,所以可以继承王位,你好好计划下,确定他为太子吧。”
    李斯说“你回到你的本位做好你自己的事去吧。我遵照皇帝的遗嘱,自己的命运听从上天的安排,还有什么拿不定主意的。” 废了这么多口舌,李斯没有动心。
    赵高说道“安可危也,危可安也。一个人如果在安危的关头都拿不定注意,那他怎么算是出类拔萃的人呢?”
    李斯说道“我李斯本来一介布衣,皇上侥幸提拔我为丞相,封我为通候。皇上给我了尊位厚禄,原本是要把国家安危的重担托付给我。我怎么能辜负皇帝对我的恩义呢? 做人臣的就是要恪守本分的职责,你不要再说了,再说我就因此而获罪了”
    赵高继续劝说:“我听说圣人处事变化无常,能够抓紧局势变化的关键顺应潮流,看到事务发展的苗头就能知道它原本的方向,看到事务的动向就知道它的结果。事务发展有本来的规律,不会永恒不变的。现在天下的命运掌握在胡亥手里,我能揣摩出他的意志想法来。况且从外部来控制内部,以下犯上都是作乱。所以秋霜降时花草凋零,春冰融化则万物复苏,这是必然的结果,客观的形势足以决定人的行为和取舍,你现在怎么还不理解这个道理呢?”
    李斯说“我听说晋献公废申生立奚齐,结果换来三代政局不安。齐桓公和他的弟弟纠争夺王位,后来公子纠被杀。殷纣王杀了比干,不听忠臣劝告,后来都城成为废墟国家灭亡。这三件都是违背天理而遭到灾祸,我为什么要参与篡位的阴谋。”
    赵高说“在上位的和在下位的如果齐心协力,可以保有富贵,宫内和宫外的人如果互相应和,事情自然顺手无错。你要是听我的计策就可以长久享有侯爵传给后世子孙,而你也可以像孔子墨子那样聪明智慧。可是你现在却舍弃这个好计不听,那么连你的子孙都不免要遭殃。善于自处的人是能因祸得福的,你打算如何来处置这件事呢?”
    李斯已经无力改变了,于是抬头望天,垂泪叹息“唉!我偏偏生于乱世,既不能自杀来报答皇帝,要到哪里才能寄托性命呢?”最终听从了赵高的计谋,两人共同扶立胡亥为二世皇帝。
    李斯拥立胡亥虽然出于赵高的奸邪胁迫,但是当时的时局也不容李斯有其他想法,也许和赵高的一番推诿是故意为了欺骗赵高和天下人,示人以一种忠臣形象。从赵高的一番说辞上,可见赵高是一个文化水准很高而且也很懂得人心的宦官,和后世汉朝,明朝的宦官比起来文化水平还是远在其上的。对于戍边的扶苏和蒙恬,必须要灭口才行。李斯赵高一起谋划,写了一封假的遗诏,让扶苏和蒙恬自杀。扶苏比较正直软弱,没等确认消息真伪就在使者的催促下自杀了。蒙恬不肯自杀,于是被囚禁在阳周县(今陕西安定县北)。后来扶苏死讯传来,李斯赵高胡亥大喜过望,说明李斯还是很希望能够拥立胡亥的,这样他就可以以第一辅臣的身份控制朝廷了。
    第四节:秦二世的当政
    二世皇帝继位时年仅二十一岁,赵高做了郎中令。二世想四处巡行,向天下昭告自己的权威。春天,秦二世在李斯陪伴下向东巡游各个郡县。到碣石海边,然后南下至会稽。看到了到处都是始皇所立的刻石,彰显了先帝的功德。于是二世也想自己刻几个功德碑,无奈李斯,冯去疾等群臣劝阻,没有刻成。为什么不能刻呢?就怕现在如果你秦二世刻了,后继的每个皇帝都刻一个石碑,这样就没法彰显始皇帝的盛德了,所以只有始皇帝才有资格。我们不能越祖。秦二世没有办法,只好听从大臣劝告,至辽东巡游了一圈就回咸阳了。
    回到咸阳后,李斯就不受重用了,二世开始凡事都和赵高商量。赵高这个家伙搞政治还可以,但是治理国家的水平确实还差很远,而且他没有任何抱负和雄心,一心只想如何享受生活,铲除异己,把持朝政。二世属于阴谋即位,即位后面对一系列问题,大臣不服,兵权都掌握在重臣手里,远在京城的诸位公子虎视眈眈。赵高抓住了二世的心理,向秦二世建议,要“灭大臣而远骨肉”,按照《史记》记载“杀大臣蒙毅等,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阳市,十公主矺死於杜”。这种残酷的杀戮和清洗行动从秦二世登基的当年就开始了,原来始皇帝的老臣都被一个个除掉,提拔了一批亲信。
    二世继续营建秦始皇未完的阿房宫,修建各地的驰道,赋敛愈重,戍徭无已,劳民伤财。因为征用修建阿房宫的民夫五万人,咸阳周边都无法提供这些人的日常伙食,于是下令被征用的民夫要自带粮食。奴役人民,还不给饭吃,这下可激起民愤了。四月开始兴建阿房宫,到了七月戍卒陈胜吴广就在大泽乡起义了。各地豪杰也相继起事,造反的兵勇已经到了鸿门。
    第五节:秦朝灭亡—陈胜吴广起义
    秦始皇统一到二世即位,前年后不过十三年,但这段时间内人民的遭遇却空前惨痛。被战争和远戍所毁灭摧残的,不知有多少万家;幸而仅存的,被重赋和无穷尽的徭役所压榨驱使,也久无人生之趣。始皇凭着积久的声威以及对政事的注意,局面尚可勉强维持,二世却只把始皇的奢侈残暴加以发扬光大。仅死罪便有腰斩,车裂,戮尸,枭首,烹,绞等刑,此外更有夷三族,连坐之法。二世听信赵高谗言,深居宫中,赵高欺上瞒下专权自恣,加速民间叛乱的爆发。
    《中国史纲》认为:“秦代政治的失败,最主要的在其役使民力之逾量。……天下统一,秦之政治亦渐上文治轨辙,而一面仍恣意役使民众,如五岭戍五十万,长城戍三十万,阿房役七十万;此等皆为苦役,与以前军功得封爵不同。……陈胜、吴广即由此起。….”
    《中国通史》载: 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起兵于旧楚境泗水郡蕲县的大泽乡(今安徽宿县南)。他二人本是秦国的下级军官,因押送被征发的左兵九百人北戍渔阳,中途遇雨,道路不通,无法如期到达戍所。按当时的法律,军队误期,要全体处斩,因此二人杀掉统领的将官,激励士兵,一齐造反。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是底层人民在秦暴政压迫下的第一声呐喊。陈吴起兵后,立即攻下大泽乡和蕲县,到陈(今河南淮阳县)时,他们已有兵车六七百乘,骑兵千余人,步兵万余人。如此众多的民众造反正反映了底层人民对自由生活的渴望。民意难敌,陈胜便在陈地自立为王,国号张楚,以吴广为“假王”。陈胜称王后,立即遣将分途进兵拓地。主要是北上两路,西进三路,后来都各自据地称王。陈胜起义后两三个月间,各地烽烟骤起,似乎又回到列国纷争状态。
    
    
    参考《中国通史》地图, 陈胜称王后分兵六路攻秦。○1一路西进,是吴广攻荥阳(今河南荥阳县东)并向西分兵攻许,郏掩护周文攻函谷关。○2二路魏人武臣,率张耳、陈馀北上,八月进入邯郸,武臣派韩广略取燕地,韩到燕后自立为燕王。《中国通史》载:“武臣到邯郸,即自立为赵王,以陈余、张耳为将相。” 《白话本国史》载:“魏人张耳、陈馀立赵国的子孙,唤做歇的,做了赵王”。此处称王者略有异议。参考《中国人史纲》找到了答案“赵王武臣在河北邯郸称王,赵王赵歇在信都(河北邢台)称王”武臣先称王,后被秦军战败自杀,张耳,陈馀拥立赵后子孙赵歇称王。○3三路是魏人周市攻取魏地。东进至齐,这时旧齐王室后裔田儋已自立为齐王,发兵拒市,市败还魏,立旧魏王室之后魏咎为魏王,所以齐称王在先。○4四路召平东攻广陵。○5五路邓宗向东南攻取寿春(九江郡)。○6六路宋留向西南攻南阳宛城,武关(今陕西商县东)直指关中。
    
    周文越函谷关进军至咸阳以西的戏水(今陕西临潼县东新丰镇),他的军队已有兵车千乘,卒数十万。当周文军逼近咸阳时,秦廷大震,仓促间无法征集军队,只得赦免在骊山工作的刑徒和劳工,以少府章邯率领应战。结果周文大败出关。秦军调动防守长城的部队增援,在曹阳大败周文,秦军直追至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农民军大败,周文自刎,所率部队也告瓦解。这时吴广正围荥阳不下,其部下田臧等因秦兵将至,吴广又骄不知兵,危在旦夕,因而假托陈胜的命令把吴广杀掉。田臧一面以少数军队监视荥阳,自率大部精兵迎击章邯于荥阳西北的敖仓,结果一战败死。章邯乘胜东进,攻至陈以西,陈胜亲出监战,军败遁走至城父,被他的御者所杀。南阳的宋留已定南阳,但听说陈胜死后,率军向新蔡撤退,途中遇秦军投降,但仍遭秦人杀害。
    以上都发生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头几个月。
    陈胜的势力大体被消灭,但各地的起兵者却越来越多。章邯率领着一支孤军,东征西剿,成为秦末的风云人物。最初他连获胜利,但燎原的野火烧遍中国,他顾此失彼,扑救不暇,终致走上败降之路。
    傅乐成《中国通史》中对陈胜吴广失败的原因分析“陈胜一经揭竿而起,便迅速出现了胜利发展的大好形势,但领导者只顾迅速进攻,而不知及时巩固胜利,对敌我双方实力缺乏分析,却贸然分散兵力进攻秦王朝的坚城雄关,以致主力顿兵坚城,形势陷于被动,终难逃失败命运。”
    

    第六节:秦朝灭亡—巨鹿之战
    江东项氏世代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燕的儿子项梁,和他哥哥的儿子项籍,表字羽,于秦二世元年九月(前209年)斩杀了会稽郡守殷通后, 派人搜罗下属各县丁壮,得到精兵八千人,起兵于吴,项梁便自称会稽守,项籍为裨将。次年(前208年)三月,陈胜的第四路军东攻广陵的召平,听说陈王败走,秦兵将至,于是假托陈王命令,拜项梁为楚王的上柱国,项梁以八千人渡江向西进发。收编了东阳的陈婴,渡过淮水后黥布、蒲将军也率军归附。项梁共有六七万人,驻扎在下邳。秦嘉奉旧楚贵族景驹为楚王占据彭城,项梁攻下彭城吞并了秦嘉的部队,驻扎在胡陵。同时项羽率另一军攻打襄城,襄城坚守不降,攻克以后,坑杀了全部守城军民。项羽坑杀恶习由此开始。
    此时沛县另有一支起义队伍。刘邦为秦泗水亭长,为人好酒色,不事生产,但轻财好施,和易近人。一次,政府命他押解刑徒,前往骊山服役,途中跑掉不少,经过丰县(今江苏丰县)西边的沼泽地带时,索性把刑徒全放走了。刘邦与愿意跟随他的刑徒十余人,亡命于芒(今河南永城县东北)、砀(今江苏砀山县南)两县的山泽中。到陈胜起兵,沛县人杀了沛令,开城迎接刘邦,并拥戴他为沛公,招收县中的子弟,共得二三千人。其后攻打胡陵、方与,回军固守丰邑。秦泗水郡监平率兵围丰,沛公应战击败秦军。沛公命令雍齿守卫丰邑。陈胜派魏人周市攻城略地,周市说服雍齿降魏,背叛了沛公,为周市防守丰邑。沛公引兵攻丰,不能取。听说项梁在薛县,带了随从骑兵一百多人去见项梁。项梁给刘邦增拨士兵五千人,五大夫一级的将领十人。沛公回兵攻下丰邑,然后跟随项梁。
    这时,陈胜的死讯已证实。前208年六月,有一个居鄛人范增,七十岁了。他去游说项梁说:“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史记》)项梁听了他,在民间寻访到了楚怀王的孙子,名字叫做心。项梁便在盱眙(今安徽盱眙县)建都,立芈心为楚怀王,项梁自称为武信君,陈婴为楚上柱国。章邯灭陈胜后,接着便进击魏王咎于临济(今河南陈留县西北),齐王田儋发兵来救,打了一仗战败死了。魏王咎也自杀了。魏王咎弟魏豹投奔楚军,楚怀王给他数干人,命他再取魏地,结果下魏二十余城,怀王乃立豹为魏王。项梁引兵而北向进击秦军,连胜两仗,因而志得意满。九月,章邯得到关中援军,夜衔枚击项梁,大破楚军于定陶(今山东定陶县),项梁战死。章邯既破项梁军,认为楚地不足忧,乃渡黄河北上击赵。赵国自二世元年武臣自立为赵王,二年初武臣以内乱被杀,张耳、陈余访得赵王室之后名赵歇,立为赵王,居信都(今河北冀县东北)。章邯北上后,大破赵,并夷平邯郸城。赵王败走入巨鹿(今河北平乡县)城,章邯派秦将王离,涉间围巨鹿,自率主力屯兵巨鹿西南的棘原。这时诸侯的形势,真是危急万状。怀王与项羽的楚军集中于彭城附近,赵屡次求救于楚,项梁已死,有人主张分兵两路:一路攻秦,一路救赵。怀王派刘邦,收合陈胜项梁的散卒,西进伐秦。第二路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项羽本请求与刘邦一齐西征,但怀王以他过于残暴,所过无不夷灭,恐失人心,因而要他随宋义救赵。
    秦二世三年(前207)初,宋义进军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逗留四十六日不进攻,想坐观其变。项羽主张疾速渡河,与赵夹击秦军,宋义不许,项羽便杀掉宋义,代理其位。怀王得讯,乃命羽为上将军。项羽受命后,先派英布,蒲将军率二万人渡黄河北救赵巨鹿,然后项羽亲率全军渡河,渡河后破釜沉舟,“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史记》)楚兵冠诸侯,诸侯军皆坐壁上观。楚战士ー以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楚军迅速包围王离军,切断王离与章邯联系。楚军进抵巨鹿,大败秦军,俘秦将王离,遂解巨鹿之围。诸侯军见楚军英勇破敌,无不慑服,于是项羽成了诸候联军的统帅。章邯军屯巨鹿之南,败后收拾残兵,和项羽对峙。章邯派长史司马欣到关中去求救,赵高竟不见他。司马欣急了,跑回来劝章邯投降项羽。章邯无法只得投降项羽。秦军在关东的兵力就此消灭。
    
    再说刘邦,他自二世三年(前207年)二月趁秦军主力被吸引在北方巨鹿之战,他由砀北上攻昌邑不下,转而向西进在高阳遇到郦食其,据其建议攻下粮仓陈留,三月攻下开封不下,绕行曲遇大败秦军。后南下颍川,北攻平阴,他一路未遇劲敌,到年中已到达洛阳以东地区,与张良会合,与秦军对战失利,然后迂回向南,攻略南阳,六月大破秦军攻下宛城,七月继续西进,八月,攻破关中门户武关,在蓝田再次大败秦军。
    
    这时秦咸阳城内由赵高一手把持。赵高陷害李斯,以关东乱事不足惧为言欺瞒秦二世。到武关陷落,谎言被拆穿,赵高弑杀二世,立二世侄子婴,改称秦王,并遣人向刘邦约降。刘邦不理,继续西进。九月,子婴刺杀赵高,夷其三族。刘邦大败秦军于霸上,直指咸阳。次月,子婴迎降,做了四十六天的秦王,秦朝正式结束。
    且看三位大师对秦朝灭亡的评价,很是有趣
    傅乐成的《中国通史》评“秦历可以说终于二世三年九月,到十月子婴投降时,已进入历史上所谓的“汉元年”。但事实上那时汉朝还没有建立,尚须经过四年半的纷争,才有统一的汉朝出现,因此历史又把秦朝灭亡后的四年半称作“秦汉之际””
    钱穆的《国史大纲》评“秦之统一与其失败,只是贵族封建转移到平民统一中间之一个过渡。秦灭六国, 二世而亡,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步崩溃,而秦亡为其最后之一幕。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
    吕思勉的《白话本国史》评“秦朝亡得这样快,全是由于内乱,所以沛公兵来,无暇抵御。在山东的一枝兵,也心变,投降人家了。秦朝是“统一专制君主”政体初成立的时代,就把什么“宰相谋逆”、“阉宦弄权”、“杀长立幼”、“诛锄骨肉”、“蒙蔽”、“弑逆”种种事情,都弄全了,这也可见得“君主政体”的流弊。”
    第七节:楚霸王大搞分封
    秦王朝虽然灭亡,但是秦兵还在。章邯率领的秦军与项羽率领的楚军经过巨鹿之战后都在关东殷墟附近。刘邦率领的汉军已经抵达咸阳居关中。
    章邯派人去见项羽,打算议和。项羽考虑到军中缺粮再战不利楚军,于是与章邯在洹水南岸殷墟相见缔结了盟约。项羽立章邯为雍王,安置在楚军营中。使长史司马欣为上将军,率领秦军为先行部队入关。秦军行至函谷关外的新安,诸侯军的官兵以前曾因服徭役、屯戍边地路过秦中,秦官兵对他们多有凌辱。这会儿,秦军投降了诸侯军,诸侯军的官兵乘战胜的机会,像对待奴隶和俘虏一样地随便折磨侮辱秦军官兵。秦军官兵多在私下议论说:“章将军欺骗我们投降诸侯军。如今能够入关破秦,还很好;如果不能入关,诸侯军俘虏我们东去;秦势必把我们留在关中的父母妻子全部处死。” 诸侯军的将领们暗中听到了秦军的议论,报告了项羽。项羽找来黥布、蒲将军商量打算处死秦军官兵,只留下章邯、长史司马欣、都尉董翳一起入秦。于是楚军连夜把秦军士卒二十多万人坑杀在新安城南。50多年前秦赵长平之战秦主将白起杀降40万赵军,这种杀降的暴行为白起后来的末路埋下了伏笔。此处杀降的项羽与白起无异。已经入关的刘邦到咸阳后,很是眼馋秦宫的奇珍异宝美女佳人,但经张良等人的劝告,又退出秦宫,驻军于咸阳以东的霸上;对于秦的珍宝财物,一无所取。当初楚怀王曾与诸将有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便以其地封为王,因此刘邦以关中王自居,宣布废除秦的苛法,仅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于是秦人大悦。刘邦听说项羽已封章邯为雍王,预备让章邯王关中,便派兵把守函谷关,拒外军入关。
    项羽带领楚军和诸侯军行至函谷关,有兵把守不能进去。听说沛公已经攻破咸阳,项羽大怒,派当阳君等扣关,便进入了函谷关,到达戏水西岸。沛公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沛公想称王关中,使子婴为相,占有了全部珍宝。”项羽怒气冲天率领四十万大军驻扎在鸿门,准备进击沛公刘邦。沛公有兵十万,驻扎在骊山南的霸上,按照《史记.项羽本纪》“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两军相距不过四十里。
    因为秦国是以每年十月为第一个月,所以从十月开始, 就算是公元前206年了。根据《资治通鉴》载,十月沛公抵达咸阳。十二月项羽抵达戏水。鸿门宴发生在汉元年(前206年)十二月。
    
    楚国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和留侯张良熟识。张良这时在沛公阵营,项伯趁夜到刘邦军中私下见张良。告诉张良项羽打算进攻刘邦。张良为沛公引荐了项伯,沛公说:“我入了关后对民吏秋毫无犯等待将军到来。遣将守关,是为了防备别的盗贼出入。我日日夜夜盼望将军到来,哪里敢反叛!请项伯向将军详细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 两人约次日项王与沛公在鸿门会面。次日鸿门宴上,项羽的首席谋士范增数次举玉玦劝项羽杀刘邦于席,玦就是让大王决断,项羽未理会。范增又派项庄舞剑,意在刺杀沛公。但是项伯起来共舞阻止项庄。刘邦首席谋士张良离席,告诉刘邦的妹夫樊哙刘邦有危险。于是樊哙入席护卫沛公。须臾, 沛公离席并把携带的白璧和玉斗让张良交给项王和范增,在樊哙护卫下回到霸上军中。不多时,等项羽知道沛公已经逃回霸上时,范增气得拔剑撞破玉斗大叹:“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项王有亚父范增而不听,沛公有谋士张良而善用。两者高下立见,胜负已分。
    鸿门宴后项羽进入咸阳。他入城后屠城,杀子婴,收集财宝妇女以及放火烧秦室,据说这场大火达三月不息。据说秦始皇焚书时在秦宫内仍留有六国国书和商周春秋典籍,就是这场大火让无数秦朝和古代典籍付之一炬。汉代司马迁写《史记》时也哀叹参考书目不全,“惜哉残缺,非才妄续”。中国上古史(夏商周)大部分不可考的罪名都挂在了秦始皇和项羽头上。
    另外项羽推翻了秦始皇设立的郡县制,开始大搞分封,回到了封建制。按照吕思勉的分析“原来当时的人习惯于封建,普通人的心里,差不多以为列国分立是当然的。暴力一过,总得回复到原状……可以见得当时一般人的心理。既有这种心理,灭秦之后,自然没有一个人独占了的道理,自然还是要分封。谁应当受封呢?自然是六国之后和当时灭秦有功的人。谁来主这分封的事呢?自然是当时实力最强的人。这都是自然之理,无待于言的。”项羽便开始自己分封诸侯来。项羽分封有一个简单但是缺乏政治思考的思路:要把好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旧部和喜欢的人强化己方势力,要把有可能与自己竞争王位的人或六国旧王族赶到边缘地区弱化。“项羽是一个毫无政治头脑的莽汉。他所建立的不是一个统一的 国家,而是一个地位都互相平等的国际联盟,连联邦的资格都够不上”(柏杨《中国人史纲》)于是就出现了如下表分封(按照《中国通史》《中国人史纲》和《白话本国史》整理):
    王号 姓名 原来地位 国都 领地
    义帝 芈心 楚王 郴州(今湖南郴州) 湘江上游一带
    汉王 刘邦 楚将 南郑(今陕西汉中) 汉中,巴,蜀三郡
    雍王 章邯 秦降将 废丘(今陕西兴平) 咸阳以西
    塞王 司马欣 秦降将 栎阳(今陕西临潼) 咸阳以东至黄河
    翟王 董翳 秦降将 高奴(今陕西延安) 上郡
    西魏王 魏豹 魏王 平阳(今山西临汾) 河东郡
    河南王 申阳 张耳部将 洛阳(今河南洛阳) 河南地区
    韩王 韩成 韩王 阳翟(今河南禹州) 故韩地
    殷王 司马卬 赵将 朝歌(今河南淇县) 河内地区
    代王 赵歇 赵王 代(今河北蔚县) 代郡
    常山王 张耳 赵相 襄国(今河北邢台) 赵地大部分
    九江王 英布 项羽部将 六(今安徽刘安) 九江郡一带
    衡山王 吴芮 百越君长从入关 邾(今湖北黄冈) 楚地一部分
    临江王 共敖 楚柱国 江陵(今湖北江陵) 楚地一部分
    辽东王 韩广 燕王 无终(今天津蓟州区) 辽东郡
    燕王 臧荼 燕将 蓟(今北京) 燕地大部分
    胶东王 田市 齐王 即墨(今山东平度) 齐地一部分
    齐王 田都 齐将 临淄(今山东淄博东) 齐地一部分
    济北王 田安 项羽部将 博阳(今山东泰安) 齐地一部分
    最先受害的是楚怀王,项羽认为楚怀王对灭秦无甚战功,仅凭楚国贵族头衔而成王,对他不甚重视,另外刘邦入关楚怀王让刘邦如约称王都令项羽怀恨在心。汉元年(前206)正月,项羽尊怀王为义帝,只给了湘江上游一块狭小的地盘,定都于长沙郴州,次年十月,义帝于就国途中,项羽令衡山王和临江王在江中暗杀了楚怀王。汉元年(前206)二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放弃了关中肥美之地,封地在魏楚地九郡,定都彭域。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史记项羽本纪》),便是他衣锦还乡东都彭城的主要原因。
    项羽猜忌汉王,不让他占据关中,借口说巴、蜀、汉中,也是关中之地。然后把沛公封在了今巴蜀汉中,却把秦国三个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封在关中,去堵住汉王入关的路。这三个人带着秦人在外打仗,死掉许多,民声很差,这就为后面汉王顺利入关埋下伏笔。刘邦则率领数万人前往汉中。张良出良计,烧绝自汉中西出唯一的栈道,一是防备诸侯兵从此出入,偷袭巴蜀。二是向项羽表示无还关中之打算,让他安心不防汉王。张良烧完栈道向阳翟方向进军,准备与韩王成一起归国。项羽以韩王成无战功为由,扣留并要挟韩王一起去了项羽领地彭城,到了彭城废王为侯,数月后被杀。韩国的张良因此一直记恨项羽,后来死心跟随刘邦为韩王报仇。
    汉元年(前206)四月,在咸阳受封的诸王分别就国。项羽的分封把齐分为三,燕分为二,赵分为二,魏分为二,秦分为四,楚分为三(加羽本人为四),韩分为二。赵、魏、燕、齐的旧王,当初跟着项羽入关,希望能够保全原来的土地,结果不但领土缩小还被搬了家,原来这四国的封地都给了项羽旧部或该国副将,这样就故意造成了原来的各国王和主将之间的嫌隙,原来诸王的不满情绪可想而知。
    第八节:楚汉相争
    齐王田市本来是由齐将田荣拥立。项羽攻秦,田荣不愿同往,被项羽记恨,于是田氏三人封王,独搁置田荣。五月,田荣反于齐地,羁留田市,逐田都。待田都将到临淄时伏兵袭击,田都逃往彭城。田市听说都投奔项羽,恐项羽攻齐,潜逃往胶东。田荣恨他私逃,领兵追杀田市,收编了一股以彭越为首约万余人的土匪势力,并命越攻济北王,刺死田安,于是占有三齐,自立为齐王。
    当年陈胜吴广起义初,陈馀和张耳本来好朋友。张耳在钜鹿被章邯围,陈馀不敢救。张耳派两个人去求救,路上都死了。张耳疑心这两个人是陈馀杀掉的。钜鹿解围以后,屡次盘问。陈馀大怒,解了兵印罢兵打猎去了。项羽因他没有从入关,只封了他南皮(如今直隶的南皮县)等三县。陈馀不满,得齐国田荣之助起兵攻破张耳,迎接代王歇回到赵国故地做赵王。赵王感激他,就把陈馀封做代王。馀留下来辅佐赵王,而以夏说为代相国以守之。同年,韩广不肯就国辽东,为臧荼所击杀,其地也为荼所并。
    ○1汉元年(前206)仲秋时,刘邦乘齐地之乱,项羽无暇西顾,仅派百余人修筑烧毁的栈道,雍王章邯以为栈道甚长汉王不会很快出关。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八月中旬,汉大军抵达陈仓,突入关中。○2大将韩信围章邯于废丘(今陕西兴平县东南),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皆降。○3同时以薛欧军出武关,直指彭城,被楚军阻于阳夏。刘邦假意写信给项羽,称志只在三秦,并不以楚为敌,项羽因此定下先齐后汉的方针,只派郑昌率少量兵力城,以备汉军东进。○4次月,立信为韩王,汉并徙都于栎阳(今映西临潼县东北)。汉二年(前205)正月,刘邦的势力伸展至关外,河南王申阳降汉。○5韩王成前已被项羽杀害,刘邦乃遣故韩襄王孙信和张良将兵攻取韩地虏了韩王郑昌。○6降西魏王豹,○7东渡黄河俘殷王司马卬。○8再南渡黄河到达洛阳,○9四月,以项羽杀怀王为借口,为义帝发丧,联合五路诸侯塞、翟、韩、赵、魏的兵五十六万人从荥阳出发向彭城进攻,○10进至外黄,彭越归汉,○11刘邦命他继续扰袭梁地,主力下彭城。
    同时的汉二年(前205),○12项羽在城阳大破齐兵,○13田荣败死于平原,○14但接着项羽攻田横受挫,被牵制于齐地。田荣的兄弟田横又立了田荣的儿子田广,项王“连战未能下”。汉王却乘虚攻入彭城。○15项王听得,带了精兵三万,从胡陵回攻汉王。○16于雎水上,把汉王杀得大败,士卒死了二十多万人。刘邦狼狈逃回荥阳。后汉王据了荥阳、成皋,和楚人相持。有萧何留守关中,发关中的人补充军队,运巴蜀的粮供给军饷,项羽的后路(梁地)却时时为彭越所扰。刘邦败后,诸侯又多背汉与楚。
    
    汉军出仓进攻时期作战经过示意图
    田横则乘项羽还师,复定齐地,立田荣子田广为齐王。得萧何关中兵员补充后,○1刘邦复出兵武关,进至宛、叶,项羽南下救宛,○2同时彭越袭楚军后方,陷下邳。项羽东还击之,○3刘邦乘机北上夺回成皋。楚军退彭越后,○4返军复破荥阳,进围成皋,汉退守巩县,两军相持。汉王正面固守阳成皋,荥阳地区;○5汉命刘贾率一部自白马津渡河,向西深入楚地,○6以助彭越游军,断楚军成皋、彭城联系。彭越于刘邦首次东征时降汉,汉拜他为魏相国,他率兵与楚作游击战,到项羽西攻汉军,○7他乘机取魏地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南)、外黄(今河南杞县东)等十七城,项羽不得已回师,亲自进军。彭越在梁地牵制、疲困楚军。
    汉三年(前204年)初,○8汉遣韩信、张耳击赵,为避开魏西面重兵防守,汉军佯出临晋,潜出夏阳,东进下安邑,再西返破魏王豹于蒲坂。○9九月,北上破代,东出井陉险隘,入赵后,背水结阵,诱敌出击,反攻大破赵军,斩陈馀于水(今河北元氏县境)上,擒赵王歇,赵地平定。派使臣至燕,燕投降;○10继续东进,趁齐军准备归降,疏于防范之机,十月, 汉四年(前203年)破历下,进占临淄, ○11楚将龙且自彭城救齐,被韩信大破于高密,龙且战死,韩信完全占领齐国。韩信一路东行,黄河以北悉数入于汉军,在北面对项羽形成极大压力。汉四年(前203),八月,楚粮尽,两军划鸿沟(在今河南荥阳县境)为界,地分东西。
    ○12刘邦派随何游说英布叛楚,项羽侧背又现新的威胁,命项声攻击英布,英布兵败,退走成皋。但汉军也达到在南面牵制、分散楚军的目的,减轻了正面的压力。
    
    汉军防御时期作战经过示意图
    汉五年(前202)初,汉王的率军欲西归关中, 陈平和张良出来阻拦。楚已经众叛亲离,此乃天意亡楚之时,若令项羽东归无异于放虎归山。汉王于是从了二人计策,背约向东追击项羽。当年范增在鸿门宴上也曾如此劝解项王,放了汉王无异于放虎归山,怎奈项王不听,如今局势反转,项王也没了谋士范增。○1汉王发兵追击至固陵。由于韩信、彭越未能前来会合,被楚军反击,汉军大败,○2刘邦被迫坚守。随后,听了张良的计谋,睢阳以北直至谷城封与彭越,由陈以东直至东海俸给韩信。○3韩信于是自齐下彭城,彭越亦自昌邑南下,刘贾、英布北上下寿春。这时,汉军复振,与其他诸军配合,○4在垓下合击楚军,项羽率八百骑突围,过淮河,奔乌江,被汉军追至,兵败自刎。天下就统一于汉。诸侯遂拥戴刘邦为皇帝,同年二月,刘邦即位于定陶附近的氾水之北。最初他定都于洛阳,五月,迁都长安。楚汉相争自此告一段落。
    西楚王国自咸阳分封各地王算起,历经五年东征西讨骤然而亡。
    “经过战国二百四五十年的斗争,到秦始皇二十六年灭六国,而中国史遂开始有大规模的统一政府出现。汉高称帝,开始有一个代表平民的统一政府,武帝以后,开始有一个代表平民社会文治思想的统一政。”(引自《国史大纲》)钱穆先生高屋建瓴的论断可以作为秦汉过渡的一个总结。“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秦并六国,分建四十二郡,造成此下二千年中国疆域之大轮廊。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成。春秋时代华、夷杂处之局,逐渐消融,而成“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社会。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封建制破弃,郡县制成立,平民、贵族两阶级对立之消融。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大要言之,中周学术思想之态度与倾向,大体已奠定于先秦。此四者,乃此期间中国民族所共同完成之大业,而尤以平民社会之贡献为大。即秦人之统一,亦为此种潮流所促成。”秦帝国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其历史地位和影响是深远的。
    



    劳动节继续沉迷历史
    第二章 西汉王朝初期
    第一节:汉王朝的分封与夺权
    “秦灭六国,二世而亡,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步崩溃,而秦亡为其最后之一幕。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平民政府必然创建,殆为当时历史趋势一种不可抗之进程。直到景帝削平吴楚七国之乱,平民政府之统一事业始告完成。平民政府有其必须完成之两大任务,首先要完成统一,其次为完成文治。汉政府之实际统一,始于景帝。汉政府文治之蒸,则始于武帝。” (引自《国史大纲》)
    为什么说西汉是贫民政府之初创?吕思勉和钱穆对此均有阐释。关键看王朝核心创立人员的构成。
    高祖父称太公,无名。母曰刘媪,其实也是随了夫家的姓,人称刘老太太。刘邦家里排行老三,古人按照伯仲季的名字称呼为刘季,按照现在叫法就是刘老三。后来争夺天下,取名邦。其实是村里面一个破皮无赖,每日斗鸡走狗无所事事。但是刘邦的性格豪爽,豁达。《史记》评“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后来做了秦朝一个小官,泗水亭长,负责押送囚徒和劳工去骊山修建王陵。再看汉王朝初创时期群臣,如萧何为沛主吏掾,曹参为狱掾,任敖狱吏,周苛泗水卒史,申屠嘉材官,陈平、王陵、陆买、郦商等皆白徒,周勃织薄曲、吹箫给丧事,樊哙屠狗,灌婴贩缯,娄敬挽车,惟张良为韩相贵胄。这里面的人员分成了三类,一类是地方上低阶小官或者吏卒,二类是底层劳动人民,但都是不务农的,靠劳力和自己的本事做些小买卖。第三类是前七国的贵族或者国家高级干部子弟,但是只有一个张良。由此可见草莽出身的刘邦依靠周围的底层人民夺取了政权。项羽是出身贵胄,堂堂楚国将军项燕之后,加上范增也是国相出身,所以西汉算是贫民政府立国。
    秦国实行郡县制,各地集权于中央统一管理发布号令。到了项羽做了霸王,从郡县制回退到了封建制,分封了十八个王,政治体制的倒退其实也是西楚政权失败的一个原因。汉王刘邦在楚汉战争时,已经封过几个异姓王;汉五年(前202)二月,战争结束后各封国国王一齐上疏请尊汉王为皇帝。二月三日,汉王刘邦筑坛登极,称皇帝, 妻子吕雉称皇后。定都雒阳(今洛阳)。为了安抚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和刘氏子孙, 汉高祖封王侯有增无减。汉王即帝位后,名义上是全国统一,但事实上仍是分裂的。
    当时的异姓王有七个,即韩王信、赵王张耳、楚王韩信、准南王英布、梁王彭越、燕王臧茶、长沙王吴芮。这七国占有黄河下游及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盘。此外他封了大批的侯,数目多至一百四十以上。汉朝初期的体制是封建与郡县并存,因为各个诸侯王的存在,也称为郡国制。王国的领土广至数郡,候国领土则大都限制在一县以内。王在其国中除享有经济权如税收及福利等,并握有相当大的统治权,王国内官员的更迭,除丞相外,其余概由国王任免。列侯则仅在其封国中享有定额户数的赋税和徭役。虽然分封了异姓诸王,汉高祖却非常担心刘氏的帝位,处心积虑要把他们消灭,而代以刘氏宗亲。因为异姓诸王大都久经战阵,擅长军事,其中不乏具有野心的人。同时他们各自拥有广大的地盘和雄厚的兵力,对中央政府,实 是一种严重的威胁。其中楚王韩信和梁王彭越当初围攻项羽时曾以封地要挟汉王才肯施以援手,而且又是异姓王中实力最强的,所以最为高祖所畏忌,因此成为第一批牺性者。
    楚王韩信本于汉四年(前203)破了齐之后,受封为齐王。等到攻破了项羽,凯旋路上经过定陶,刘邦突然闯入韩信大营,夺了他的印信,同时把齐王的部队纳入自己管辖。汉五年(前202)春,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指定淮河以北及以南的东部地区,都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北)。以上都发生在刘邦即帝位以前。汉六年(前201)十月,有人告发韩信谋反,估计也是高祖暗中指使。刘邦询问群臣该怎么办,大家七嘴八舌,要汉王发兵征讨。阴谋家陈平指出汉王的兵不如韩信的兵强,将领的指挥作战能力也不如韩信,如果带兵进攻不是相当于逼韩信起兵造反。陛下不如声称前往云梦游览,然后在陈县接见各国王侯。韩信不会起疑心,一定会来觐见,到时候一个武士就可以把他抓住。十二月,刘邦伪游云梦(今湖北省安陆市南),依陈平计,拿下了楚王韩信。带韩信回到洛阳,废王封侯,改为淮阴侯,被质押在洛阳。被捕时韩信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汉十年(前197)阳夏侯陈豨为作为相国到赵国代国边境监军。出发前向韩信告别,两人单独秘会。韩信告诉陈豨,你去监军的地方是天下精兵所在地,你又是陛下所宠幸的大臣。有人会诬告你谋反陛下肯定不信。第二次再告,陛下开始疑虑,到了第三次陛下就要带兵攻打你了。到时候我在朝中帮你起事,就可以得到天下了。陈豨很相信韩信的话,接受了韩信的建议。等陈豨到了赵国不久,被赵国宰相周昌诬告恐其谋反。陈豨知道后很害怕,韩王信就利用机会派王黄,曼丘臣等人引诱他叛汉。太上皇死时,高祖召见陈豨,陈豨借口生病不到。九月与王黄等谋反自称代王,攻略赵,代。汉十一年(前196)汉高祖带兵攻陈豨,韩信称病未跟随高祖出征,秘密派人前往陈豨处通风报信。韩信准备趁高祖离都时趁夜假传圣旨,大赦劳工和囚犯集结后攻击吕后和太子刘盈。部署完毕,只等陈豨方面回应。结果一个随从得罪了韩信,被韩信囚禁起来。随从的弟弟向吕后告发韩信阴谋。吕雉又用了刘邦伪游云梦一样的手段,假称刘邦派信使归来,陈豨已死,让侯爵和官员们到金殿庆贺。结果韩信一进宫就被武士抓住,立即在长乐宫的钟房处决,死前说 “吾悔不用蒯彻之计”。吕雉下令屠灭韩信三族。在刘邦与项羽激战之时求助于齐王韩信,当时韩信的智囊蒯彻建议韩信据强齐,既不帮刘邦也不帮项羽,而是参分天下,鼎足而居。韩信未听,后来蒯彻佯狂为巫离去。后来刘邦回到洛阳得知韩信已死,且喜且怜之。
    韩信的死确是一场冤案。如果他要谋反早在楚汉相争之时就该听了蒯彻之计三分天下。后来刘邦吕雉夫妇合谋, 步步陷害韩信, 终于逼其反而借口杀之。韩信不死,刘邦睡不安寝,皇帝做的不踏实。
    汉二年(前205)春,彭越带兵三万余人归汉击楚。汉王拜彭越为魏相国,封地在梁。汉四年冬,项王与汉王在荥阳对峙,彭越攻下睢阳、外黄十七城。汉五年秋,彭越攻下昌邑旁二十余城。在楚汉相争之际,彭越成为据守一方的王,实力仅次于韩信。后来汉王刘邦背盟于固陵追击楚王项羽,韩信和彭越都不肯出兵。刘邦听了张良的计谋,睢阳以北直至谷城封与彭越,由陈以东直至东海给韩信。两者才出兵,一起围项羽于垓下。破楚后,立彭越为梁王,都城在定陶。
    汉十一年(前196)汉高祖带兵攻陈豨,彭越和韩信一样,称病不出。刘邦大怒,派使节责备彭越,彭越惊恐打算面见汉王。扈辄劝彭越起兵反汉,彭越不听亲自去洛阳。结果被梁国太仆告发谋反,彭越在洛阳被抓捕。刘邦开恩特赦,贬梁王为平民放逐到蜀郡青衣(四川名山县)。结果西行途中遇到吕雉从长安回洛阳。彭越向吕雉哭诉冤情,希望能被放逐回故乡昌邑,吕雉满口答应并带着彭越回到洛阳。到洛阳后以谋反罪斩彭越并屠三族,彭越头被挂在城头示众。
    彭越和韩信的死何其相似,都是称霸一方的王,跟随汉王后反被刘邦吕雉二人合谋陷害。刘邦唱白脸,吕雉唱黑脸。彭越比韩信更冤屈,因为韩信被废为淮阴侯时至少还有宫中谋反的计划,而彭越确是想都没想过。二人都是呼风唤雨的军事家,不是使诈弄权的政治家。
    其他的异姓王也都一个个被汉高祖消灭。韩王信(与楚王同姓名)于二年(前205)受封于韩国故地,都阳翟(今河南禹县)。六年(前201),汉北徙其国于太原郡,都马邑(今山西马邑县)。同年秋,匈奴围马邑,韩王信抵不过,只好投降求和。高祖知道了就亲自领兵抓捕韩王,韩王信逃入匈奴,后来被汉朝叫做柴武的给打死了,其国遂废。
    赵王张耳于四年(前203)受封于赵国故地,都裏国(今河北台县)次年,张耳死后,子敖嗣立。还娶了鲁元公主。九年(前198),高祖路过赵国,张敖出来迎接,甚为恭敬。但是高祖却“箕踞谩骂”,赵相贯高看不过就想谋弑高祖,结果事情败露被人告发了。同谋的人都自尽了,贯高也是挺身护主,只身到了洛阳,力陈张敖并不知谋反,于是保住了张敖的性命。次年废敖为侯,国除。
    淮南王英布本来是项羽的降将,于四年(前203)受封于淮南地,都六(今安徽六安县)。至汉十一年(前196),因见彭越被杀,怕轮到自己,也于同年秋天造反 。次年初,逃到了江南,被吴芮的儿子吴臣骗去杀掉,其乱乃平。
    燕王臧茶本为项羽所封,王燕故地,都蓟(今河北大兴县西南)五年,项羽灭亡,茶反,高祖自将击之,改立卢绾为燕王。卢绾和高祖是同乡发小,两人同日而生,从小就是好朋友。高祖杀了臧茶后就立卢绾为燕王。汉十一年(前196)汉高祖带兵攻陈豨,卢绾也派兵夹攻。陈豨派人向匈奴求救,卢绾就派了手下的张胜也去了匈奴,让匈奴别出兵救他。这是臧荼的儿子也在匈奴国内, 对张胜说“你们何必急着攻打陈豨,陈豨如果灭亡了,你们燕国也就保不住了”张胜以为然,应该让陈国作为燕国的屏障。于是让匈奴去攻打燕国,这样燕国就可以从陈撤兵了。但是张胜的想法并没有让卢绾知道。卢绾等在国内发现张胜去了匈奴后,反而来攻打燕国,就以为张胜反了。就上书汉王要杀张胜。这时张胜回来了,把事情原委一说,卢绾才知道误会了,懊恼不已,随便杀了一个人就说是张胜已经死了。但事情被发觉了,汉王就派樊哙带兵去质问卢绾。十二年(前 195)卢绾反了,逃到匈奴那边,想找机会进京和高祖当面说清楚,毕竟两个人有很深的交情。但是高祖这时已经病入膏肓,没多久高祖死了,卢绾知道后发现没机会澄清了,就一直在亡命匈奴,直到死在了匈奴国,燕国国除。
    唯有长沙王因国小力弱,不为高祖所忌,得幸免于废灭。长沙王吴芮于五年受封,王洞庭湖附近地,都临湘(今湖南长沙县)。同年,芮死,子臣继位。臣三传至著,因无后,长沙国除,其时已是文帝末年。
    与消灭异姓诸王同时并行的,便是刘氏子弟的分封,他们的领地,大都是原来异姓诸王的国土。从六年到十二年的七年间,高祖先后分封了九个王国。韩信废后分期地,分楚地为楚、荆二国,立楚元王和荆王,楚元王交是高祖的同父弟,统准水以北三郡地,都彭城(今江苏铜山县)。荆王贾是高祖的从父兄,统淮水东南三郡地,都吴(今江苏吴县),十一年,荆王刘贾为英布所杀。十二年初,英布灭后,汉更荆为吴,立高祖兄仲之子濞为吴王,都广陵(今江苏江都县)。代国辖今自太原、门以东至常山境,凡三郡,都代(今察哈尔蔚县),其王为高祖之兄仲。七年,匈奴攻代,仲弃国逃归,立代王恒,刘邦的儿子,后来的汉文帝。
    更立皇子如意为赵隐王,这个是戚夫人所生子。淮南厉王长是高祖的儿子。齐悼惠王肥,是刘邦的儿子。彭越灭后,汉分其地为梁、阳二国,立梁王恢,都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南)。立淮阳王友,都陈,梁阳两王都是刘邦的儿子。卢绾废后立燕灵王建,刘邦的儿子,统六郡地,都葡。
    总之,到高祖临死前,异姓王国除长沙王外,全为同姓所取代。 为了防止异姓王国的再起,高祖曾与心腹大臣们举行过一次秘密盟会,订立一项重要誓约,即“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史书称之为“白马之盟”。参加盟会的有高祖本人及大臣王陵、周勃、陈平等,吕后也可能参加。这次盟会没有公开的仪式时间也无法考知,但其确实性则无疑。
    第二节:西汉定都
    立国初期除了分封,定都也是件大事。汉五年(前202)五月,高祖都雒阳,就是今洛阳。有一个齐国人娄敬,拜见汉王,分析了周公在成王时定都洛阳和当今定都洛阳之区别和利弊。三秦之地比起洛阳,背靠华山濒临黄河,四面都有险要关隘为屏障,易守难攻。如果中原列国有变故,百万兵依靠三秦肥美的土地,退守关中扼守函谷关,崤关就足与东方列国抗衡。如果能占据秦地,就好像和人争斗时扼住了对方咽喉又可以从背后攻击。刘邦征询群臣意见,因为群臣大都是崤山以东之人,都支持定都洛阳。只有张良支持娄敬。洛阳地狭小,方圆不过几百里,四面没有天然屏障容易受敌,并不是用武之地。而关中地区东有崤山、函谷关,西有陇山、蜀地的岷山,沃野千里,南有巴、蜀的富饶资源,北有胡地草场畜牧的地利。倚仗三面险要的地形防守,只用东方一面来控制诸侯。倘若诸侯安定,即可通过黄河、渭河水路转运天下的粮食,西上供给京都;若诸侯发生变故,也可顺流而下,用以转运物资横扫列国。这就是所谓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张良从地理上的攻防之势和诸侯与汉王关系之势给出了迁都关中的答案。汉王接受了娄敬和张良定都关中的意见,拜娄敬为郎中,号曰奉春君,赐姓刘氏。
    五月娄敬进谏迁都关中,刘邦接受了建议,但是咸阳都城被项羽的大火烧了个精光,暂时迁都关中栎阳(陕西西安临潼)。六月大赦天下。闰九月刘邦命萧何把秦朝的兴乐宫改修为长乐宫。汉七年(前200)长乐宫落成此时未央宫尚未开始动工。长乐宫是唯一的宫殿。春天从栎阳迁都长安。刘邦搬到了长乐宫。同时萧何开始营建未央宫。
    
    汉都城长安位于今陕西西安的西北,渭水之南。汉朝的渭水比现在图上所示位置靠南五公里,刚好紧靠着城门和东市西市城墙,部分城墙残留至今,城墙周长25.7公里。所以长安城并不是正方形,在西北方是沿河而建。考古学家们根据各种史料和发掘成果基本搞清了长安都城的结构。城内构造,南面大部分是宫殿区,占城内三分之二面积,包括未央宫,桂宫,明光宫,长乐宫,北宫等。未央宫大约是两公里见方的正方形,其中前殿区至今残留着当年的长方形夯土基,前殿就是正殿,是汉高祖主要起居治国之所。
    北部是一般民居,也叫汉代坊。
    西北角是市场区,著名的“长安九市”就是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由横门大街相隔,分成东市三市和西市六市。东市是商贾云集之地,西市则密布着各种手工业作坊。为了方便管理,汉代坊(民居)和市场严格分开,且交易受到政府的直接监管,开闭市的时间也有严格限制,下班时间一到无论买主还是商人必须离开,然后兵卒把大门一锁。百姓采购日用物品食物主要在东西两市。所以有了现在的“东西”一词,代指所有可以在市场上买到的物品。

    第三节:智囊刘敬
    西汉王朝迁都关中到定都长安,前文提到,始于齐人娄敬的一次建议。此人在迁都建议得到张良首肯并被高祖接受后, 被赐姓刘,拜为郎中。于是后文都以刘敬称之。翻阅史书,这个名字出现的次数不亚于张良韩信,看来是个重要人物。
    汉五年(前202)五月,高祖都雒阳。齐国人娄敬,被征调到陇西当兵,路过洛阳挣脱了车上的绳索投奔了同是齐国人的同乡虞将军。通过虞将军的引荐得以拜见汉高祖刘邦,献计迁都关中。
    ○1汉七年(前200)刘邦率大军讨伐韩王信,在铜鞮(山西省沁县南)大破韩王信。韩王信逃奔到匈奴汗国。同时赵国曼丘臣,王黄等拥立故赵国后裔赵利为赵王,与匈奴汉国左右贤王和韩王信的溃败部队一起在山西晋阳(山西太原)一带反击汉军。高祖派出十次特使去刺探匈奴动向,得到的答复都是匈奴汉国兵都是老弱病残,马匹也都是瘦弱不堪,最后一次派娄敬前往观察。娄敬还未回来, 高祖认为机不可失,带领大军快速向北推进。先锋刚刚越过句注山时娄敬回来了,并警告高祖:“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资治通鉴.汉纪》)○2高祖听了大怒, 臭骂刘敬打击士气,扰乱军心。直接把刘敬囚禁在广武监狱里。高祖带兵先抵达平城,主力仍在后面。○3匈奴汗国冒顿单于突然率领40万骑兵出击,趁刘邦在白登巡视的时候把白登团团围住,整整七天七夜, 刘邦在城内汉军与外界失去联系,最后陈平用计秘密派出使节,贿赂了冒顿单于的皇后阏氏。冒顿与王黄、赵利约定了会军日期, 但是黄、利兵不来,冒顿怀疑他们与汉有勾结,于是解围了城的一角。刚好赶上天降大雾,西汉使节往来没有人觉察。陈平命令士兵用强弩弦上射两只箭,为高祖开出一条逃往路线,刘邦从城角悄悄溜出才回到平城。回到平城后,西汉大军亦到,匈奴骑兵才退去,白登之围被解。汉兵随后撤回到广武,刘邦释放了刘敬,同时擢升关内侯,号建信侯,封二千户。
    
    汉八年(前199)秋九月,匈奴汗国冒顿单于再次骚扰西汉北方边境。刘邦征询刘敬的对策。刘敬提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和亲建议,就是皇族公主下嫁给外国君王。后面两千年的历史中,和亲政策被历代君王用了再用,汉,唐,清都为了避免战事或者拉拢外族而使用了和亲政策,而且这三个朝代都是强国时代,所以和亲并不是国力孱弱的标志,他只是在特殊时期使用的一种怀柔手段而已。按照刘敬的建议应该是嫡长公主(鲁元公主)下嫁匈奴汗国,吕后日夜哭泣,给刘邦吹枕头风,加上刘邦也不舍得,另外当时鲁元公主已经嫁给了赵王张敖,最终刘邦物色了一个民间女子假称是嫡长公主。
    汉九年(前198)冬,刘邦派刘敬护送假的嫡长公主前往匈奴汗国和亲,顺便考察敌国国情。刘敬归来又给刘邦提出了建议:“匈奴汉国的河南白羊、楼烦王,距离首都长安最近的距离只有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夜可以抵达秦中(关中)。关中战乱刚刚结束,民少地肥,可以容纳大量的移民。当初推翻暴秦全赖齐国的田姓大族,楚国的昭、屈、景大族一起起事。现在虽然建都关中,但是地广人稀,东方六国的强族一旦叛变,陛下恐怕就无法高枕而卧了。现在可以把东方六国的大族,豪杰及名家迁徙到关中,平时可以用来抵抗北方蛮族,万一东方诸侯国反叛,也可以有兵力东征。这就是强本弱末的方法。”刘邦接受了刘敬的建议,十一月,迁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族及豪杰十余万口入关中,同时发给他们良田美宅。
    太史公评价“刘敬脱輓辂一说,建万世之安,智岂可专邪!”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刘敬从一芥草民跻身公侯之位,善于把握时机又有智谋,而刘邦善于识人敢于用人。白登之围后刘邦知道自己力量有限,又向刘敬道歉厚加报酬可见其胸襟开阔。但是他对待外姓王侯却又赶尽杀绝。对于没有威胁到刘姓传承的人才刘邦是大胆擢用提拔,对于可能威胁到刘汉帝国的任何王侯,一律铲除。
    第四节:匈奴崛起
    根据《史记》记载匈奴在夏王朝时就已经有了。“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其后历经商周而不衰。到了战国时,匈奴侵犯北方边境。后有赵国大将李牧戍边,匈奴南下之势有所遏制,不敢侵犯赵国边境。“当时的匈奴,都是些分散溪谷的小部落,只有河套里的一个部落稍微绝大?这个部落便是秦汉时候的匈奴。”后来秦统一六国后,秦将蒙恬率领十万之众北击匈奴, 黄河南部地区土地悉数收回。当时匈奴单于首领头曼无法战胜秦国,只好弃河套地区北徙。十余年后秦大将蒙恬死后,中原内乱,秦所派戍边的兵士都逃跑了,于是匈奴势力渡过黄河南岸,侵扰活动又开始多起来。
    单于有位太子叫冒顿,后来单于所爱的瘀氏生了个小儿子。单于就想废除冒顿而立小儿子为太子,于是便派冒顿到月氏去当人质。冒顿到月氏当了人质后,而头曼却急攻月氏,月氏欲杀冒顿。冒顿偷了月氏的良马,骑着它逃回匈奴。头曼认为他很勇猛,就给了他一万骑兵统领。冒顿制造了一种响箭,训练他的部下骑马射箭的本领。下令说:“凡是我的响箭所射的目标,如果谁不跟着我全力去射击它,就斩首。” 首先射猎鸟兽,有人不跟着一起射击目标,冒顿就把他杀了。不久,冒顿以响箭射击自己的良马甚至心爱的妻子,左右之人有不敢射击的,冒顿就把他们杀了。过些日子冒顿用响箭射击单于的良马,左右之人都跟着射。于是冒顿知道跟随他的人都是可用之人了。他跟随单于头曼去打猎,用响箭射击头曼,他左右的人也都跟随响箭射死了单于头曼,于是把他的后母阏氏及弟弟和不服从的大臣全部杀死。冒顿自立为单于。建立匈奴汉国。柏杨《中国人史纲》中对汉国的定义是:“元首和中央政府迁移不定,也就是没有固定首都的国家。史书上称为行国,对元首和中央政府临时的所在地称为王庭。”
    中国爆发内乱了,他们就南下;中国的王朝向北方出击的话,他们就退回草原。冒顿单于东灭东胡、西攻月氏,向南兼并楼烦王和白羊王的土地,恢复了被蒙恬夺走的土地。南下到达汉帝国的河南(鄂尔多斯)。冒顿又征服了北方的浑庚、屈射、丁零、鬲昆、薪犁诸国。冒顿单于带领北方匈奴向四面扩张,东到辽东半岛,西到西域,南部收回被中国秦朝夺去的河套地区,缔造了史上最强的游牧骑马帝国,进而对成立伊始的汉帝国的北边构成威胁。《史记》载“自淳维以至头曼,千有余岁,时大时小,别散分离,尚矣….然至冒顿而匈奴最强大,尽服从北夷,而南与中国为敌。”
    汉朝刚刚平定了中国时,为了防御匈奴韩王信当时被封于太原以北的代地为王,建都马邑。此时冒顿的部队人数已超过三十万。 汉七年(前200),强势的游牧帝国单于冒顿,将代王韩信围困在了马邑。代王韩信被围之时要求与冒顿和解,此举引起汉帝国一方的怀疑,于是他与匈奴约定共同攻汉,发动了对汉朝的叛乱。韩王信投降了匈奴。匈奴兵与代王韩信兵一起向南越过了句注山,攻打太原,直到晋阳城下。高帝亲自领兵前去迎击匈奴,于是发生了《智囊刘敬》一节提到的白登之围。
    代王韩信做了匈奴的将军,与匈奴一起侵扰代郡和云中郡。汉九年(前198),高帝就派刘敬送汉朝皇族公主与冒顿单于和亲。汉十一年(前196)九月,汉将军陈豨谋反,代王韩信的部将王黄,曼丘臣被杀后陈豨军大败。陈豨军叛变时,燕王卢绾在十二年(前 195)也反了,后来逃到匈奴那边,直到高祖死也没有机会回到汉国。
    高祖死后,孝惠帝、吕太后执政时,匈奴有骄横起来。惠帝以宗室女子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冒顿单于。当时,冒顿正强大,写信派人送给吕太后,措词极为亵污傲慢。信中写到“听说了你死了男人,刚好我也死了女人,可以娶你当小老婆,从此匈奴和汉朝成为一家。”吕太后看了大为愤怒,召集将相商议要杀掉匈奴来使,发兵攻打匈奴。经过中郎将季布劝说最终派张释送去回信,“我已经年老色衰,不能再侍奉你了,愿意用年轻的公主代替”。汉朝送给匈奴车马,后冒顿单于还礼与汉朝和亲息兵。从此以后经过老上单于(冒顿的儿子,前174年立)和军臣单于二世(老上单于的儿子,前161年立)都与汉朝时战时和,到伊稚斜单于(军臣的兄弟,前126年立)和汉武帝时期,形势就变了。

    
    第五节:高祖刘邦最后的日子
    汉十一年(前196)秋天英布造反,汉高祖刘邦亲自带兵出征平定了叛乱,英布率领残余兵力逃向长江以南。返回长安途中经过故乡沛县(江苏沛县),刘邦与父老乡亲摆酒设宴,引吭高歌。一边击筑,一边吟唱出流传至今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宴会持续了十天以上。沛县和高祖出生地丰邑都得到了免税的恩典。因为在七月亲征淮南王布时中流箭负伤,十一月返回长安,由于四个月在外奔波使其伤势恶化。到了夏季四月二十五日,刘邦在长乐宫逝世(年六十二岁)。五月刘邦埋藏在长陵(陕西咸阳市东北二十公里)。长陵是高祖的陵墓。汉代皇帝陵从即位的翌年开始建造。长陵应该是从汉高祖七年(前200)迁都长安时起选定陵址,开始动工。至他死去仅仅六年时间。长陵位于秦咸阳宫北侧成阳原上,隔着渭水位在长安长乐宫的正北。长安未央前殿建于高土台上,由此也可以远眺长陵。 高祖在沛县时曾对故乡人说:“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史记?高祖本纪》)就心情来说,也许高祖更希望葬于故乡,魂归故土。
    
    据《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秦汉帝国》载“在咸阳市窑点乡三义村附近有两处坟丘,现在被认为是长陵的遗址。遗址附近 出土了“长陵西神”等瓦当。两处坟丘,大小基本相同。东边一个:东西150米,南北130米,高30.7米;西边一个:东西153米,南北135米,高32.8米。大致呈横长的长方形,顶部平坦。十八世纪清朝陕西巡抚毕沅在所立碑中曰:高祖长陵在东,吕后陵在西。然而,由于成书四世纪的《关中记》记曰“高祖陵在西,吕后陵在东”,所以还是依据此说为妥(盖因西高东低之故)。坟丘虽彼此分开,但是在同一陵区夫妇合葬的新葬式。 长陵东侧并列着的是陪葬墓。据文献记载,萧何、曹参、王陵、周勃等埋葬于死后远离故乡的高祖长陵附近。他们与高祖的关系于死后仍在继续。这里见不到秦始皇与吕不韦、李斯、蒙恬之间的那种关系。另外,皇帝与皇后陵墓规模几乎相当的现象,也是秦始皇陵所没有的。其实,本来秦始皇的皇后是否存在都不清楚。皇帝制度的确是从秦始皇那里继承而来的,但变化也是明显的。这在陵墓制度上也有所反映皇后陵一般比皇帝陵要小。吕后陵与皇帝陵几乎大小相等的现象,就皇帝与皇后陵墓来说无法理解。应该从皇帝陵与皇帝死后掌握政权之太后陵相互并列的角度去考虑。太后在高祖死后,又将儿子惠帝葬于安陵,然后将自己的陵墓建在高祖长陵旁边。显然这并非高祖的意志,而是高祖死后,吕太后掌权时她按照自己的意志、与高祖长陵并列建造的。可以说这是太后显示自身权力的产物。”
    
    司马光《资治通鉴》评高祖“初,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初顺民心作三章之约。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
    司马迁《史记》评高祖“高祖初起,始自徒中。言从泗上,即号沛公。啸命豪杰,奋发材雄。彤云郁砀,素灵告丰。龙变星聚,蛇分径空。项氏主命,负约弃功。王我巴蜀,实愤于衷。三秦既北,五兵遂东。氾水即位,咸阳筑宫。威加四海,还歌大风。”
    
    第六节:吕后掌权
    高祖死后子盈嗣位,是为惠帝。惠帝是高祖八子中的唯一嫡子。惠帝为太子时,高祖一度想废掉他,改立戚夫人之子王如意,理由是刘盈“仁弱”,“如意类我”(《史记.吕太后本纪》)。恐怕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吕后色衰爱弛,而戚夫人年轻貌美。首先反对的就是吕后。吕后搬动文武大臣为她说情,同时用了张良的计谋,以刘盈的名义请了四位老人-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为刘盈张目。这四位因为不愿意当汉臣,长期隐居于陕西商山,所以时称“商山四皓”。刘邦对这四人十分敬重,曾求之数年而不得。一次刘邦设宴,刘盈陪席,四位长者也紧随其后。当刘邦得知这四位就是“商山四皓”时,大惊问道“吾求公数岁,公避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 “商山四皓”则趁机说“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刘邦闻言才彻底打消了废太子的主意,后刘盈顺利即位。他生性忠厚,但相当儒弱,由吕后主持国政。吕后为人刚毅,执政时期采取黄老的“无为而治”方针, 社会稳定,《史记.吕太后本纪》载“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
    汉惠帝元年(前194)为了除掉刘盈潜在的皇位继承者,吕太后开始对戚夫人和刘如意母子动手。吕太后下令把戚夫人关在宫中永巷里,剃去头发,带上刑具,穿上土红色的囚服,做舂米的苦活。她又派使者去召赵王刘如意,使者三次往返,赵相周昌对使者说:“高帝生前把赵王嘱托给我,赵王年纪小,我听说吕太后怨恨戚夫人,想把赵王召去一齐杀掉,我不敢让赵王去。而且赵王也病了,不能接受命令。” 吕太后听到后大为愤怒,便先派人去召周昌。待周昌到了长安,才派人再去召赵王。赵王前来,还未到达时,汉惠帝听说吕太后要对赵王动怒,便亲自去霸上迎接赵王,与他一起入宫,自己带着赵王同吃同住。吕太后想杀掉赵王,但找不到机会。冬十二月,惠帝清晨出去打猎,赵王因为年纪小,不能早起同去,吕太后趁机派人拿着毒酒让赵王喝下。惠帝回宫时,赵王已经死了。吕太后又下令砍断戚夫人的手、脚,挖去眼珠,熏聋耳朵,喝哑药,把她丢在厕所里,称为“人彘”。过了几天,吕太后召惠帝来看“人彘”。惠帝见后,问知这就是戚夫人,便大哭起来,他派人向吕太后请求说:“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 (《史记.吕太后本纪》)从此患病,一年多不能起身。惠帝从此后每天饮酒淫乐,不理政事。太后为了控制惠帝,甚至让鲁元公主的女儿嫁给了惠帝,也就是叔叔娶了外甥女。这是很少见的近亲结婚。
    吕后杀掉赵隐王如意后,又杀了赵幽王友,赵共王恢。燕灵王建死后,她又派人杀了他的庶子,割了齐国的琅琊和济南二郡,封给了吕系之人。
    惠帝死于七年(前188年)秋天八月十二日。发丧时,太后哭了,但没有流泪。留侯的儿子张辟疆做侍中,当时十五岁,他对丞相说:“太后只有孝惠帝这么一个儿子,现在去世了,她哭得并不悲伤,你知道其中的缘故吗?” 丞相说:“是什么缘故?” 张辟疆说:“惠帝没有成年的儿子,太后惧怕你们这些大臣。你现在请求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军,统帅南北军,等到吕氏一帮人都进入朝廷,在朝廷中掌握实权,你们这些大臣才能摆脱灾难。”丞相按照张辟彊的计策去做了。太后很高兴。吕氏的权势从此开始崛起。惠帝死后吕后连续立了惠帝的两个幼子恭和弘为帝,二人各在位四年,都称少帝(前187~前180),由吕后临朝称制。据说这两位傀儡皇帝,实际上都是外人之子,是从宫外送入宫,冒充惠帝儿子的,其母均被杀。如此,继惠帝的七年之后,是吕太后掌权的八年。
    太后称制元年,想要立诸吕姓族人为王。征询右丞相王陵,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的意见。耿直的王陵回应当初高帝和大臣们杀白马立下的誓言 “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太后就不高兴了。陈平、周勃则回应“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 太后喜,罢朝。(《史记.吕太后本纪》)十一月,太后废王陵相权,拜为帝太傅。陈平被拜为左丞相。王陵遂称病归家,如果不称病退隐很有可能重蹈韩信彭越覆辙。吕后对封王之事一直很慎重。先立孝惠帝后宫所生的儿子刘彊为淮阳王,刘不疑为常山王,刘山为襄城侯,刘朝为轵侯,刘武为壶关侯。然后追封已经死去的吕后长兄泽为悼武王,其父吕公为吕宣王。继而,分封了沛候吕种、扶柳侯吕平等列侯。最后,终于封自己侄子郦侯吕台为吕王。建成侯吕释之去世,因为袭封的儿子有罪,被废黜了,封他的弟弟吕禄为胡陵侯,后封赵王。吕后二年,常山王刘不疑死了,改封襄城侯刘山为常山王,改名刘义。这个刘义在第一个少帝被杀后,于吕后四年五月丙辰,被立为帝,更名叫刘弘。吕王死,太子吕嘉代立为王。此后相继诞生了梁王吕产、燕王吕通。吕后四年,封吕媭为临光侯(就是樊哙的老婆),吕更始为赘其侯,吕忿为吕城侯。此后,吕王嘉居处骄恣,被废,改由吕产为吕王。
    “1999年,山东省济南市东的章丘市,发现一座大型汉墓。称为洛庄汉墓的墓葬被认为是吕台的墓。吕王吕台仅数月而亡,王国由其子嘉继承。吕太后一手扶植吕王,有着重大的政治意。这是一座具有三十三个大型陪葬坑、三辆大型马车、十ニ匹陪葬马的大型墓葬。”(引自《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秦汉帝国》)
    
    随着吕氏一族的封王,宗室系与外戚系的斗争愈演愈烈。七年正月,赵王友被后宫谗言,被太后饿死。梁王恢被徙为赵王。吕产徙为梁王。赵王令吕产女儿为赵王后。赵王本来有喜欢的爱姬,被王后杀死,后赵王自杀。徙吕禄为赵王。
    高皇后八年(前180) 七月,太后病重,令赵王吕禄为上将军,任北军将军;吕王吕产为南军将军。太后告诫吕产、吕禄说:“吕氏之王,大臣弗平。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为变。必据兵卫宫,慎毋送丧,毋为人所制!”辛巳日,太后崩,以吕王产为相国,吕禄女为帝后。这时政变就起来了。齐悼惠王肥有九个儿子, 此时硃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都在长安,联系了齐国的哀王刘襄,让他起兵诛灭诸吕,自己在京城内部接应。然后吕氏一族的吕禄,吕产让灌婴去迎击哀王,结果灌婴是功臣系的,带兵走到荥阳后和齐哀王的兵联合了。这时京城内的周勃、陈平等用计劫持了郦商,然后让他的儿子郦寄去说服吕禄吕产交出兵符。吕禄掌握着上将军的印绶。“今太后崩,帝少,而足下佩赵王印,不急之国守籓,乃为上将,将兵留此,为大臣诸侯所疑。足下何不归将印,以兵属太尉,请梁王归相国印,与大臣盟而之国。齐兵必罢,大臣得安,足下高枕而王千里,此万世之利也。” (《史记.吕太后本纪》)郦寄经常与吕禄郊游打猎,听了郦寄的话犹豫不决。陈平又找了襄平侯纪通拿着符节假传指令给北军太尉。太尉又令郦寄说服吕禄曰:“帝使太尉守北军,欲足下之国,急归将印辞去,不然,祸且起。”吕禄信了郦寄的话,遂解了印玺,把兵符给了太尉。太尉周勃进入北军,对士兵说:“跟随吕氏的露出右肩,跟随刘氏的露出左肩。”这是所有人都露出了左肩,太尉周勃带兵进了未央宫。跟随太尉一起进宫的朱虚侯刘章发现了吕产,在郎府的厕所中直接杀吕产。随后捕斩吕禄而笞杀吕嬃。在周勃、陈平的谋划和率领下,吕氏一族全被杀光。功臣系和宗室系联合铲除了外戚系。
    周勃、陈平等功臣讨论谁可以继承王位。大家都认为立贤最好。齐悼惠王是高祖长子,他的儿子现在是齐王,也就是高帝的长孙。但是他的母家舅舅驷钧是恶人,所以他当齐王又会出现吕氏一样的外戚专权。代王刘恒是高祖的中子,高祖平定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这时已经二十四岁。代王之母薄氏慈爱仁厚而且没有外戚势力,不会重蹈吕氏覆辙。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文帝。
    第七节:吕后时期的政治
    吕后专权及吕氏之失败不过是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的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在今天看来,既不能用封建“正统”观念,斥责吕后“纂夺”刘氏政权,也无所谓“统一”与“分裂”、“集权”与“割据”之间的斗争。从历史事实中证明:不论是刘氏掌政,还是吕氏掌政,在汉初几十年中奉行的政策没有根本的不同。尽管吕后专权及吕氏集团和汉代功臣集团在斗争中曾留下惨不忍睹的历史记录,但毕竟未影响西汉的统一局面,与文帝期间发生的王室集团内部的七王之乱有很大差别。
    惠帝的执政的七年中,外交上没有作为,内政上也没有诸侯的反叛。代替惠帝执政的是吕太后,有一个较为明显的举措是修筑了长安城的城墙,高祖时尚无城墙。惠帝时还建立了市场、仓库。选择雨水少的春季,征调附近十四万以上的农民,用夯筑法筑起了长安城的围墙。所谓夯筑,就是在两侧夹板之间填土,从上面夯实的简易施工法黄土土质即使不烧制,也有不渗水的效果。每年一个月的工程,进行了将近六年。围墙完工后,历经两千两百年直到现在,长安城城墙的夯土层仍然完好保留着。边长约六公里,周长有二十三公里。之所以呈现出非正方形的不规则形状,是因为城墙是后来围起来的。又由于当时的渭水在今天的位置以南,所以沿河一段的西北城墙是斜向延伸的。(引自《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秦汉帝国》)
    惠帝之初,仍以功臣萧何为相国,至二年(前 193),何死,另一功臣曹参继任,曹参原任齐国丞相,他信奉黄老学说。黄指黄帝,老指老子。战国人好假借黄帝之名以立说,所谓“黄老”学说,实际上就是老子的政治学说。黄老学说以“清静无为”作为理政的原则,结果齐国大治。曹参相后,一切循萧何所定的旧规,竭力避免苛政和劳民,以休养生息;对外族保持和平关系,对诸侯王国也采放任政策。所以有萧规曹随之说。
    在吕后主政的十五年中,她始终遵循着无为而治的政治原则,与民休息。《史记.吕后本纪》载“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她的若干政治措施,也颇值得称述,例如惠帝即位之初,就把田赋减低为每年征收十五分之一。这办法虽在高祖时制定,但一度废除,至是又行恢复,比起秦代半数以上的征课来,不知轻了多少。此外秦代的苛法,也有若干被取消,如惠帝四年(前191)废除“挟书律”,以及吕后元年(前187)废除“三族罪”及“妖言令”等。
    汉初所以推行无为政治,原因约有二端:一是秦虽以尚法亡国,但其制度,甚为完备。汉初儒学衰微,除专治一经的秦国博士外,并无名动一时的大儒如孟子一类的人,同时汉人更承袭了秦人的轻儒之风,例如高祖即经常对儒者横加轻藐和侮辱。道家在战国末年虽是显学,但其本身并无一套政治制度。至于汉君臣,大都出身于低层社会,本身没有创立制度的能力。因此汉廷除承袭秦法外,无其他的途径可循。二是自统一直至汉初的二十年间,人民因处于暴政及战乱之中,财产及精力早已消耗殆尽, 举国上下莫不希望获得喘息的机会,而道家的政治精神正合乎他们的心意。(参考林剑鸣的《秦汉史》,略有删减)
    1968年9月,咸阳市东北出土了“皇后之玺”的玉印。那天,韩家湾公社狼家沟大队社员孔祥发十四岁的儿子孔忠良在放学回家途中从水沟的土中发现了这块白色而光泽的东西,带回了家。父亲孔祥发知道这是文物,将其交到陕西省博物馆(秦波《西汉皇后玉玺和甘露二年铜炉的发现》,《文物》1973年第五期)。玉玺现在收藏于陕西省博物馆。玉玺呈边长2.8厘米的正方形,高2厘米,重33克,印面刻有“皇后之玺”字样。穿绶的印钮为虎形,侧面有云纹。秦波推测:由于玉玺发现于长陵陵邑所在地,本来可能是吕后陵旁边便殿的玉印,赤眉之乱时因便殿被烧而埋入土中,又在吕后陵被盗后混入水沟,最终被发现。
    
    
    皇后玉玺的发现地现在叫韩家湾乡狼家沟,位于长陵以西15公里处。西边是惠帝的安陵,断定这块埋于土中的皇后玉玺为吕后之印,是有疑问的。因为所谓吕雉的皇后时代,仅仅是刘邦即位称皇帝至他去世的八年。而在此后其子惠帝以及两个少帝的十五年中,她一直是皇太后。若以皇太后下葬的话,收入陵庙的按理应该称“太后之玺”。为什么出土的是“皇后之玺”,没有人做出解释。王后御玺与太后御玺,都是有其作用的。按说吕太后也一定应该有太后之玺的。吕后与高祖合葬的先例,是在秦始皇、秦二世之前的庄襄王与宣太后。最早实行太后摄政的宣太后,与非亲生儿子昭襄王合葬于芷阳。惠帝的张皇后陪葬于安陵,并没有修建坟丘。现在安陵西侧的小坟丘据说是后世建造的。从玉玺发现的位置来看,也有可能是这位张皇后之玺。(引自《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秦汉帝国》)
    关于吕太后的评价,自文帝即位以后至王莽时期,再至东汉时期,吕后的名声越来越坏。她死后二百年,在赤眉之乱中,叛乱军掘开吕后陵、暴尸凌辱。然而,虽说是叛乱军,也并非就一定胡乱盗掘皇帝陵的。据《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记载:“发掘诸陵,取其宝货,遂污辱吕后尸。凡贼所发,有玉匣殓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秽。” 皇帝陵等陵墓中穿着玉衣的遗体不腐败,埋葬以后犹如生前状态。这绝不是夸张,在地下深埋密封的椁室中,没有外面空气进入,如果保持一定湿度、气温的话,棺木和尸体就不会产生腐败菌。尸体保存两千年以上虽属罕见,保存一百年、二百年应该是可以的。赤眉军并非偶然发现吕后尸体。他们明显是有目的地盗掘吕后陵的。因为赤眉军所信仰的城阳景王乃高祖的孙子刘章,正是吕太后的仇敌。那之后,复兴汉王朝的光武帝刘秀,从高祖庙中撤去了太后的牌位,而将薄太后作为高太后予以祭祀。薄太后是文帝的母亲薄夫人。另外,光武帝祭拜了西汉十一个皇帝,其中没有包括吕后执政期间的两位少帝。
    司马迁对吕后的评价比较客观,各有优劣。前文提及《史记.吕后本纪》中对吕后施政褒义居多, 但是对吕后作为帝后和太后的作为则不免恶评:“高祖犹微,吕氏作妃。及正轩掖,潜用福威。志怀安忍,性挟猜疑。置鸩齐悼,残彘戚姬。孝惠崩殒,其哭不悲。诸吕用事,天下示私。大臣菹醢,支孽芟夷。祸盈斯验,苍狗为菑。”
    第八节:汉文帝时期
    文帝刘恒即位前为代王。前179年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派人通知代王入京即位,代王问左右郎中令张武等人,群臣大多反对“今已诛诸吕,新喋血京师,此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原大王称疾毋往,以观其变。”只有中尉宋昌支持代王进京,认为称王的消息可信。代王派太后弟薄昭(也就是代王的舅舅)去拜见绛侯,薄昭归来认为丞相太尉等大臣确实是要立代王为皇帝。于是代王开始与各位大臣一起出发去长安。到了高陵暂时整顿车马,让宋昌先入长安观察动静。昌至渭桥,丞相以下官员都出来相迎。代王驰至渭桥,群臣拜谒称臣。太尉周勃乃跪着献上天子玺符。代王谢绝,要到代国府邸再接受。 当时各个封国在都城长安都有专门的府邸专门给王侯们进京时居住。群臣跟随代王至代邸,又上演了一出谦恭礼让的好戏后,代王刘恒才同意接受各位大臣的请求,代王曰:“宗室将相王列侯以为莫宜寡人,寡人不敢辞。” 然后才即天子位。和当初刘邦即位时接受诸位王的请求一样,推脱礼让一番后才肯扭捏的上位。刘邦出演的一出好戏成为后来中国历朝历代皇帝即位前的必选节目,虚伪至极。代王到了当天傍晚落座未央宫,颁布即位诏书,大赦天下,赐所有百姓升爵一级,女子每百户赐牛与酒,允许宴会五日。当时百姓是不能私自聚会饮酒的,“诸三人以上无故群饮者罚金四两”,禁止三人以上的宴会饮酒。这种五日的群饮宴会只有国家指定的日子才被允许。
    汉王朝由此开始了二十三年的文帝治世。文帝时代有着从元年至十六年的年号,不过在第十七年,即文帝三十八岁那年,有人献上刻有“人主延寿”字样的玉杯,为此文帝改元,所以前半称“前几年”,后半(前163~前157年)称“后几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木牍有“十ニ年二月乙已朔成申”的记录,因为是同时代的文字,所以仅称“十年”。汉文帝在位期间,重农务实,推行农业改革,法制改革,军事改革。对百姓,王室成员和诸多官员都他怀着一个慈悲心,轻徭薄役,废除肉刑,促进了汉王朝的社会稳定和财富积累。但在财政政策上还是存在很多违反经济规律的做法,对后世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汉文帝即位初年(前179),废除一人有罪,妻室收没为官府奴婢和互相连坐之法。二年(前178),削减皇帝卫队的马匹把多余的都送给了各地驿站。文帝亲自籍田务农,开垦皇帝,鼓励百姓重视农业。同年废除了诽谤妖言罪。诽谤是指毁谤他人,妖言是指散发蛊惑人心的奇谈怪论和谣言。
    汉文帝十三年(前167)五月,齐国太仓令淳于意医术精湛,一些地方官吏甚至朝廷官员都想把他留在身边专门为官府服务。当时,赵王、胶西王都来请他去。他不肯依附权贵,采取迁移户籍和到全国各地行医的方法来推托,得罪了一些权贵。有人因为没有到他的医治向皇帝告了一状,被判施以肉刑,于是被关押在长安诏狱等候施刑。太仓公没有儿子,有五个女儿。最小的女儿缇萦随父亲到了长安,上书给皇帝:“我父亲为官,齐国地区的人都称赞他廉洁公平,如今犯法应当受刑。我很伤心已经死去的人不能复活,身受刑罚的人肢体不能再恢复如初,即使想改过自新,也无路可走。我愿意被收入官府为奴婢,来替父亲赎罪,使父亲能改过自新。”幼女的话感动了文帝。汉文帝看后,哀怜这么她就能为父分忧解困同时感叹肉刑之残酷,于是下诏废除肉刑。肉刑是指那些损伤了身体而不可能恢复的刑罚,包括了黥(q íng 面部刺青),劓(yì割鼻),剕(fèi断脚趾),腐(损害生殖器的宫刑)刑。这些肉刑是和劳动刑罚一起施行的,劳动刑罚如:“城旦舂”就是男子筑城,女子舂米的劳役,“鬼薪白粲”就是为了供奉宗庙而入山伐薪,舂米做饭的劳役。“隶臣妾”是做奴婢的劳役。“司寇”是从事国境警备。文帝废除了黥刑,劓刑,剕刑,保留了腐刑,改为剃头发,戴足枷,鞭打之刑和劳役刑,不再对身体造成永久伤害。在汉景帝阳陵的刑徒墓地曾发现大量戴着手铐脚镣的遗骨。同时根据汉朝《具律》,黥,劓刑可以用金一斤(约二百五十克,值一万钱),剕,腐刑可以用金一斤四两(一斤等于十六两)赎罪。司马迁就是因为家资不够赎罪最终被施以腐刑。
    文帝实际上也处在一个动荡的年代,汉与匈奴、南越的紧张关系仍在继续。“匈奴和汉朝的兵衅起于公元前200年,韩王信既降匈奴就引导他入寇,高祖自将击之,被围于平城,七日乃解。于是用刘敬的计策:一奉宗室女翁主为单于阏氏,二岁奉匈奴絮,缯,酒,食物各有数,三约为兄弟,以和亲。从此以后,经过老上(前174年立)和军臣(前161年立)二世都和汉时战时和,到伊稚斜(前126年立)手里形势就一变了。”(吕思勉《白话本国史》)根据《史记》和《资治通鉴》记载,文帝期间,匈奴犯边六次,每次间隔三到五年。汉文帝三年(前177年)五月,匈奴右贤王入侵北方,在河南地区抢掠民财,杀害人民。文帝派遣丞相颍阴侯灌婴带八万五千骑兵出击匈奴,匈奴右贤王逃走。汉文帝六年(前174年),冒顿单于死,儿子稽粥立,号曰老上单于。老上单于刚刚即位,汉文帝派遣宗室翁主(宗室王侯所生女儿为翁主,皇帝所生女儿为公主)与老上单于和亲。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年)匈奴再次骚扰边境,太子家令晁错上言兵事,提出了用归降的胡、义渠、蛮夷等部族的骑兵与汉军的步兵联合,再配以甲衣,利剑与匈奴抗衡。同时分田地,给予耕种器具,鼓励百姓向边境迁徙,同时提高民兵的战斗力,让平时居住在边境的民兵成为戍边的主力。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冬天,匈奴老上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死了北地郡的都尉孙印。皇帝派遣三位将军驻扎在陇西、北地、上郡,中尉周舍为卫将军,郎中令张武为车骑将军,驻扎在渭水北面,统率战车一千辆,骑兵十万。皇帝准备亲自带兵出击匈奴,后被皇太后坚决拦阻才取消了亲征的计划。于是以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成侯董赤为内史,栾布为将军,出兵攻打匈奴。后把匈奴逐出边塞。汉文帝后二年(前162年)匈奴连年入边侵犯,杀掠人民,牲畜甚多,在云中郡,辽东郡多达万余人受害。汉帝国利用和亲再次平息兵戈。汉文帝后六年(前158年)冬天,匈奴三万人侵入上郡,三万人侵入云中郡。皇帝以中大夫令勉为车骑将军,驻扎在飞狐;以从前的楚国丞相苏意为将军,驻军句注;将军张武屯守北地;以河内郡郡守周亚夫为将军,驻扎在细柳;周亚夫为前大将军周勃之子。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屯兵霸上;祝兹侯驻军棘门,来共同防备匈奴。数月后匈奴人撤走,汉军也撤军。北边匈奴的骚扰要直到后来的汉武帝才算是解决,在文帝一代仍然以和亲或小规模的战事为主,双方都没有大规模的兵力损耗。
    汉文帝通过的怀柔手段让南越国归属了汉国。前196年,汉高祖刘邦派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劝赵佗归汉。在陆贾劝说下,赵佗接受了汉高祖赐给的南越王印绶,臣服汉朝,使南越国成为汉朝的一个藩属国。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去世,吕后掌控朝政,开始和赵佗交恶。她发布了禁止向南越国出售铁器和其它物品的禁令。赵佗担心吕后可能会通过长沙国来吞并南越国,“此必长沙王计,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资治通鉴汉纪五》)于是赵佗宣布脱离汉朝,自称“南越武帝”,并出兵攻打长沙国,在打败长沙国的边境数县后撤回。两年后(高皇后七年前181年),吕后派遣大将隆虑侯周灶前去攻打南越国,但由于中原的士兵不适应南越一带炎热和潮湿的气候,纷纷得病,连南岭都没有越过。一年后,吕后死去,汉朝罢兵。赵佗凭借着军队和财物结纳的方式,使闽越、西瓯和骆都纷纷归属南越,领地范围扩张至顶峰。前179年,汉文帝刘恒即位后,他派人重修了赵佗先人的墓地,设置守墓人每年按时祭祀,并给赵佗的昆弟赏赐了官职和财物。汉文帝任命汉高祖时曾多次出使南越的陆贾为太中大夫,令其再次出使南越说服赵佗归汉。陆贾到了南越后,向赵佗晓以利害关系,赵佗被再次说服,决定去除帝号归复汉朝,仍称“南越王”。一直到汉景帝时代,赵佗都向汉朝称臣,每年在春秋两季派人到长安朝见汉朝皇帝。
    汉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后七年六月己亥,崩於未央宫,谥号孝文帝,葬于霸陵(位于西安市东郊白鹿原的东北角)。孝文帝主张薄葬。鉴于前朝帝王陵墓被盗掘的事实,汉文帝担心自己的陵墓-霸陵被盗。(汉文帝)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斫陈,蕠漆其间,岂可动哉!”(《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经过深思熟虑后,汉文帝最终决定“因山为陵,不复起坟”,也即依山凿挖墓室,使得地宫无封土可寻。如此一来,虽然工程量浩大,但却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陵墓被盗掘。霸陵陵园史称“盛德园”,内建寝殿、便殿等。但没有发现陵园的遗迹。据记载,霸陵在白鹿原原头的断崖上凿洞为玄宫,内部以石砌筑,并有排水系统,墓门、墓道、墓室以石片垒砌,工程十分浩大。据估计,后来排水系统被沙石堵塞,以致墓门后来被水冲开,墓室结构遭到破坏。
    汉景帝刘启即位,丞相嘉等奏报景帝:“世功莫大於高皇帝,德莫盛於孝文皇帝,高皇庙宜为帝者太祖之庙,孝文皇帝庙宜为帝者太宗之庙。天子宜世世献祖宗之庙 ”(祖宗一词由来)《资治通鉴汉纪七》
    景帝评价文帝:“孝文皇帝临天下,通关梁,不异远方。除诽谤,去肉刑,赏赐长老,收恤孤独,以育群生。减嗜欲,不受献,不私其利也。罪人不帑,不诛无罪。除刑,出美人,重绝人之世。朕既不敏,不能识。此皆上古之所不及,而孝文皇帝亲行之。”(《史记.孝文本纪》)
    司马迁评价汉文帝:“孝文在代,兆遇大横。宋昌建册,绛侯奉迎。南面而让,天下归诚。务农先籍,布德偃兵。除帑削谤,政简刑清。綈衣率俗,露台罢营。法宽张武,狱恤缇萦。霸陵如故,千年颂声。” (《史记.孝文本纪》)
    
    好文,上
    第九节:贾谊小传
    
    贾谊,洛阳人。生于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农历辛丑年),去世于孝文帝十二年前168年(农历癸酉年),去世时年仅三十三岁。
    贾谊从小就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先秦诸子百家的书籍无所不读。少年时,就跟着荀况的弟子、秦朝的博士张苍学习《春秋左氏传》,后来还作过《左传》的注释,但失传了。他对道家的学说也有研究,青少年时期,就写过《道德论》、《道术》等论著。他又酷爱文学,尤其喜爱战国末期的伟大诗人屈原的著作。汉高后五年(前183年),贾谊才十八岁,就因为能诵《诗经》、《尚书》和撰著文章而闻名于河南郡。
    当时的河南郡守吴公(后为汉朝廷尉),是原来秦朝名相李斯的同乡,又是李斯的学生。吴廷尉了解到贾谊是一个学问渊博的优秀人才,对他非常器重,把他召到自己的门下,十分宠爱。贾谊在他门下学习,受到很大的教益。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推荐贾谊年轻有才,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得到了汉文帝的征召,让贾谊担任博士之职,博士是一种备皇帝咨询的官员。当时贾谊二十一岁,在博士中最年轻。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但是贾谊与众不同,因为他学识渊博,又敢想敢说,因此对文帝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滔滔不绝,说得有理有据。其他的博士们都认为贾谊说出了自己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想法。博士们都认为贾谊才华出众。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这是比博士更为高级的议论政事的官员)。
    贾谊认为汉朝已经建立二十多年了,政局大体稳定,为了巩固汉朝的统治,他向汉文帝提出了一系列建议,进行改革。他的改革建议,是针对汉承秦制而发的。他认为汉朝承袭了秦朝的败俗,废弃礼义,应该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向道。他建议制订新的典章制度,兴礼乐,改正朔,易服色,改变官名等等。改正朔,就是改变秦以“水”为德,把十月为一年之始这样的历法改成从一月为一年之始;易服色,就是改变秦的服色尚黑的制度,主张汉的服色应该尚黄,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由于当时文帝刚即位,认为条件还不成熟,因此没有采纳贾谊的建议。但汉景帝时,廷尉,少府,中尉,长信詹事,奉常,典客,治粟内史等官名皆更改。
    但是对贾谊的其他建议,文帝还是采纳的。如文帝二年,贾谊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积贮疏》,指出当时社会上出现的“背本趋末”(弃农经商)以及“淫侈之风,日日以长”的现象对统治者不利,主张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加强粮食贮备,预防饥荒,以达到安百姓治天下,即巩固汉王朝统治的目的。汉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鼓励农业生产,这对恢复经济、建立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起了积极作用,在当时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另外一个建议是遣送列侯离开京城到自己封地,汉文帝采纳了。但这条法令得罪了很多老臣。很多功臣不愿离开京师。当时丞相陈平已死,功劳最大、权最重的是绛侯周勃,汉文帝让周勃带个头,就免了他的丞相职务,到自己的封地去。这样一来,列侯们才陆续离开京师。由于这个建议是贾谊难免得罪了这些功臣元老。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当贾谊这样学识渊博又有革新思想的年轻知识分子在汉王朝崭露头角时,这些老臣显贵们一方面因他年纪轻资历浅而看不起他;另一方面又因他才华出众而心怀妒忌。让贾谊当个博士、太中大夫之类只议论而无实权的官职,他们还能容忍,而一旦要让他升到公卿之位委以重任,和这些显贵们平起平坐,他们就难以忍受了。于是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恨他,就诽谤贾谊说:“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此后,汉文帝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
    贾谊向文帝告辞之后,前往长沙赴任,长沙国地处南方,离京师长安有数千里之遥。当时交通不发达,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自不必说。更使贾谊难受的,是心中的悲愤。他有满肚子的学问,心中有远大的抱负,本想辅佐文帝干一番大事业。如今受谗被贬,受到这样的挫折,使他深感孤独和失望。他想到了爱国诗人屈原,也是遭到佞臣权贵的谗毁而被贬出楚国都城,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他想自己的遭遇与屈原相似,就更加怀念屈原。当他南行途经湘江时,望着滔滔的江水,思绪联翩,就写了一篇《吊屈原赋》来凭吊屈原,以表达对屈原的崇敬之心,并发抒自己的怨愤之情。
    “共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沈汨罗。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陨厥身。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谓伯夷贪兮,谓盗跖廉;莫邪为顿兮,铅刀为銛。于嗟嚜嚜兮,生之无故!斡弃周鼎兮宝康瓠,腾驾罢牛兮骖蹇驴,骥垂两耳兮服盐车。章甫荐屦兮,渐不可久;嗟苦先生兮,独离此咎!
    讯曰:已矣,国其莫我知,独堙郁兮其谁语?凤漂漂其高遰兮,夫固自缩而远去。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深潜以自珍。弥融爚以隐处兮,夫岂从螘与蛭螾?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使骐骥可得系羁兮,岂云异夫犬羊!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辜也!瞝九州而相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凤皇翔于千仞之上兮,览德军而下之;见细德之险兮,摇增翮逝而去之。彼寻常之汙渎兮,岂能容吞舟之鱼!横江湖之鳣鲟兮,固将制於蚁蝼。”(《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译文:我恭奉天子诏命,带罪来到长沙任职。曾听说过屈原啊,是自沉汨罗江而长逝。今天我来到湘江边上,托江水来敬吊先生的英灵。遭遇纷乱无常的社会,才逼得您自杀失去生命。啊呀,太令人悲伤啦!正赶上那不幸的时代。鸾凤潜伏隐藏,鸱枭却自在翱翔。无才之人尊贵显赫,阿谀奉承之辈得志猖狂;圣贤都不能顺遂行事啊,方正的人反屈居下位。世人竟称伯夷贪婪,盗跖廉洁;莫邪宝剑太钝,铅刀反而是利刃。唉呀呀!先生您真是太不幸了,平白遭此横祸!丢弃了周代传国的无价鼎,反把破瓠当奇货。驾着疲惫的老牛和跛驴,却让骏马垂着两耳拉盐车。好端端的礼帽当鞋垫,这样的日子怎能长?哎呀,先生真的苦闷啊,偏偏遭受了这样的灾祸!
    尾声:算了吧!既然国人不了解我,抑郁不快又能和谁诉说?凤凰高飞远离去,本应如此独自引退。效法神龙隐藏于深渊而避祸自爱。韬光晦迹以隐藏所处之地,但又岂能与蚂蚁、水蛭、蚯蚓为邻居?圣人品德最可贵,远离浊世而自隐匿。若是良马可拴系,怎说与犬羊有别!世态纷乱遭此祸,先生自己也有责。游历九州寻找应该辅佐的君王,何必对故都恋恋不舍?凤凰飞翔于千仞之上,看到有德之君才下来栖止。一旦发现危险的征兆,立即振翅高飞远离。狭小污浊的小水坑,怎能容得下吞舟大鱼?横绝江湖的鳣鲟,却最终还要受制于蝼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译文)
    长沙国是当时唯一的一个异姓(非刘氏)王国,从来是安分守法的王国。贾谊到长沙时,正是长沙靖王吴著(吴芮的后代)在位。贾谊当长沙王太傅,事情不多,就有足够的时间来研究学问。长沙虽远离长安,但贾谊以天下事为己任,对朝廷的政治和经济大事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遇有机会,就上书文帝,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文帝前三年(前177年),周勃到了自己的封地绛县(今山西省绛县)。绛县地属河东郡。绛侯周勃怕有人害他,在郡守、郡尉巡视到绛县时,常常披甲带着亲兵持兵器出迎。第二年,有人就诬告周勃想谋反。文帝一时糊涂,就把这个案子批给廷尉来办。廷尉把周勃逮捕到长安,关在监狱里,受尽了狱吏的凌辱。后来,因为文帝的母亲薄太后为周勃辩护,才得到赦免。贾谊在长沙得知此事,为周勃愤愤不平,就给文帝上疏,说了一番君主应该以廉耻礼义对待大臣的道理,实际上是对文帝提出了批评。文帝也很后悔,感到贾谊说得对,就采纳了他的建议。从此以后,凡是大臣有罪,都让他自杀,而不逮捕入狱受刑罚。
    文帝时期各个王国私自铸钱猖獗。皇帝身边的宠臣邓通的“邓氏钱”和吴王刘濞的“吴钱”遍布天下,而且很多私钱成色不足,以次充好。这样,币制就混乱了。贾谊在长沙向文帝上了《谏铸钱疏》,尖锐地指出,私人铸钱遍布天下,于国于民都很不利,但文帝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汉文帝前七年(前173年),文帝想念贾谊,又把他从长沙召回长安。当时汉文帝正坐在在未央宫的宣室祭神。当时祭祀刚完,因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乘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文帝已听得很入神,甚至挪动座位(当时是席地而坐) 凑到贾谊跟前。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
    唐朝诗人李商隐很不以为然写了首诗讽刺文帝“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文帝还是没有对贾谊委以重任,只是把他分派到梁怀王那里去当太傅。粱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老师。
    在当时,西汉王朝的政治局势基本是稳定的,但面临两个矛盾。一个是中央政权同地方诸侯王之间的矛盾,一个是汉王朝同北方匈奴之间的矛盾。这两个矛盾的尖锐化,在当时已见端睨。如济北王刘兴居、淮南王刘长接连叛乱,吴王刘濞企图叛乱的消息也时有所闻;而匈奴也经常侵扰西汉北部边境。贾谊看到了其中潜伏着严重的危机,接连多次向文帝上疏建言。其中最著名的,是回长安后所写的《治安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的方针。贾谊建议:诸侯王死后,他的封地应该分割为若干块,分封给他的几个儿子。这样,可以让诸侯王的子孙们放心,他们知道会按制度受到分封,就不会反叛朝廷了。诸侯王的封地,一代一代分割下去,愈分愈少,直到“地尽而止”,每个诸侯的力量也就愈来愈削弱下去了。这就叫做“割地定制”。针对匈奴贾谊认为,和亲并不能制止匈奴统治者经常侵扰的祸患,应该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以争取匈奴的人民大众;并且用声色口腹的物质享受为手段,来分化匈奴贵族。但是汉文帝均未采纳。
    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年),梁怀王刘揖入朝,因骑马不慎摔死了。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自责,心情十分忧郁。文帝十二年(前168年),贾谊在忧郁中死了,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
    纵观贾谊一生,虽受谗遭贬,未登公卿之位,但他具有远见卓识的政论和建议。贾谊的主张,不仅在文帝一朝起了作用,对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也起了重要作用。后来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证明了贾谊对诸侯王分析的正确性。晁错提出“削藩”政策,正是贾谊主张的延续,只是更加激进;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汉王朝就乘机削弱地方诸侯王的力量,使各诸侯王仅得租税,而失去了直接治理王国的权力。到了汉武帝刘彻时,颁行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其封地分为若干块,分给自己的子弟,从而实际上分散和削弱了诸侯王的力量,这更是贾谊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建议的全面实行。贾谊关于禁止私人铸钱、由中央统一铸钱的主张,汉武帝时也得到了实行。汉武帝大规模的进行了对匈奴的战争,抛弃了贾谊反对的和亲政策。贾谊的主张在汉武帝时得到了全面的采纳实施,对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汉武帝十分感念他,提拔他的两个孙子任郡守。
    第十节:汉文帝的政治手腕
    汉文帝在汉高祖刘邦之时和吕后执政时期一直是一个弱者形象,与世无争。吕后时期,赵王三易其主后吕后想任命当时的代王刘恒为赵王。赵国比代国封土更大,生活更富饶。而且代国直接面对北面匈奴的威胁,是帝国北部的防线。刘恒以“愿守代边”为由辞去了赵王的王位,在代国低调守边。后来齐王刘襄三兄弟起兵除掉吕氏集团,准备推举大哥刘襄称帝,刘恒也完全没有参与。如果强势的刘襄称帝,加上刘章和刘兴居两兄弟辅佐,皇族派必然全面压倒功臣派,所以在讨论皇位时第一个被功臣派否定的就是刘襄。当时还有刘邦的六子刘恒和小儿子刘长。刘恒常年居住在代地边疆,默默无闻,与世无争,没有像刘襄一样的兄弟互助,而且母后薄氏贤惠温婉,也没有强大的外戚同党。也就意味着刘恒即位对功臣派不但不会构成威胁,甚至有可能被功臣们掌控,于是看起来弱弱的代王刘恒被功臣派推举为帝。
    低调的汉文帝称帝时经过了代国内君臣的一番讨论,又派舅舅薄昭先去京城和宰相周勃,陈平等确认后才动身赴京。到了京城附近也没有急于进城,而是让中尉宋昌先入长安观察动静。昌至渭桥,丞相以下官员都出来相迎后刘恒才驱车入京。在代邸又经过了反复的退让作秀后才继承帝位。仅仅继承帝位一事也是开了中国历史皇帝即位三推五让的先河,成为后来帝位即位时必须要做的一番政治秀。这里可以看到汉文帝除了低调外,还非常谨慎仔细,政治觉悟非常高,完全不像一个功臣派眼中的弱者。等到他继承帝位后马上做了三件事,第一,夺了太尉周勃的兵权,把京城南北军的兵权给了自己人宋昌。第二任命张武为郎中令,负责皇宫的警卫,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第三,大赦天下,赐天下每位成年男子一级爵位,无夫无子的女人,每百家赐牛若干,赐酒若干,允许百姓痛饮五天。这是在收买民心。所以表面上看, 刘恒谦恭谨慎,体恤亲民,但实际上他的谨小慎微,步步为营,每一步都经过了充分的谋划,在吕后长期高压政治下形成了保命和低调做人的原则。但是刘恒绝不是一个弱者,而更像是一个伪善的包装。
    因为刘恒的帝位来的如此意外,所以对自己的性命和帝位的保护成为了他的第一个政治任务。他的皇位是功臣派推举来的,所以非常有可能在他根基不稳的情况下功臣派不满而推举其他人选,所以第一要务是要控制功臣派,代表人物就是太尉周勃,丞相陈平和大将军灌婴。其次就是皇位的其他候选人。因为吕后执政时期针对皇族的打压,刘邦的儿子只剩下了刘恒和刘长,孙子辈还有齐国的刘肥的七个儿子,其中以起兵弑吕的刘襄,刘章,刘兴居为首。刘长的三个儿子刘安,刘赐,刘勃。这些都是刘恒潜在的帝位竞争对手,所以一定要打压。
    汉文帝是怎么动用他的政治手腕的呢?刘恒即位为皇帝后,第一个开始对功臣派动手。丞相陈平知官场之进退。文帝即位后,陈平提出周勃领兵诛杀了诸吕所以功劳更大,愿意让出丞相位给周勃,自己则称病。于是太尉周勃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右高于左。周勃当了右丞相后,每天下朝春风得意,汉文帝常常亲自送他。“上礼之恭,常自送之”(《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这时有个小人袁盎就看不过去了,私下对汉文帝说“陛下认为丞相周勃是什么人呢?”汉文帝说是社稷之臣啊!袁盎说“绛侯是功臣,但不是社稷之臣。社稷之臣是与君王共存亡的大臣。吕后执政时,吕氏专权,这时候绛侯为太尉主掌兵权但是并没有匡正措施。吕后崩后,大臣共议铲除诸吕,太尉周勃刚好掌握兵权,有这个机会,所以才成为功臣。丞相对君主有骄横之色,陛下却谦让,这是君臣都失礼了”。汉文帝本来想找机会除掉第一功臣周勃,所以袁盎的小人谗言起到了煽风点火的作用。
    周勃是武夫出身,对朝堂之事根本不在行。一日文帝问右丞相周勃 “ 天下一岁决狱几何?“ 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穀出入几何?” 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史记陈丞相世家》)文帝又问陈平, 陈平回答“这些问题要问主管的官员。陛下问一年叛案多少要问廷尉,一年收成多少要问治粟内史。”文帝说“那你丞相是干什么的呢?”陈平回答“主臣!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史记陈丞相世家》)和陈平一比,这下周勃的脸丢大了, 文帝也对陈平更加欣赏。但是一个丞相难道这些数据都一点不知道吗?汉宣帝时的魏相,听说汉宣帝要发兵匈奴,上书给汉宣帝说“案今年计,子弟杀父兄,妻杀夫者,凡二百二十二人”。这个魏相不但一年决狱多少知道,而且具体子弟杀父兄,妻子杀丈夫这种分类案件的数目都了如指掌。可见陈平的丞相也做的不是非常到位。但是汉文帝用来敲打周勃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后来有人给周勃谋划说你杀了吕氏一族,拥立代王,功高震主。这样离大祸不远了。周勃一看自己也远不如陈平,于是上书辞去了丞相之位。
    汉文帝前二年(前178年)十月,右丞相陈平因病逝世。陈平在汉文帝即位的第二年去世,对于文帝来说即忧又喜。陈平跟随汉高祖刘邦立国,也是刘邦临死前指定的丞相萧何曹参的接班人,于公汉帝国失去这样一位重臣肯定是忧,但是于私,汉文帝省却了除掉陈平的麻烦也避免了背上谋杀功臣的骂名。
    十一月汉文帝再次启用了周勃,这是他第二次担任丞相。但是这一次他只干了一年零一个月就被罢免了。汉文帝想出了一个“列侯之国”的法子。什么是“列侯之国”呢?周勃被封为绛侯,封地在绛县。汉文帝要求所有的封侯都到自己的封地去,不要都在京城呆着。原因是汉文帝要弱化功臣派的势力。如果列侯们都在京城,免不了要经常联络聚集,互相走动,那就存在私下密谋政变的可能性。但如果都回到各自的封地,就远离了政治中心,相互间消息传递也慢很多,而且当时各地的生活条件都很差,都不如京城,所以一旦列侯回到各自封地,生活困顿消息闭塞,必然被被逐出政治圈。汉文帝首先拿丞相周勃开刀,你是众臣之首,做个表率吧,你要第一个回到自己的封地去。周勃没有了陈平,一点主意都没有只好默默地离开京城回到绛县。
    周勃回到绛县后心里一直非常紧张,河东郡的郡守,都尉要各地巡视,这都是例行公事,但是周勃都以为是汉文帝派人来抓他,所以每次都披着铠甲武装相迎。做公差的郡守,都尉看你每次都是战斗模式,心理上肯定不爽啊。其实皇帝真要抓人,穿了铠甲也没用啊,还是要被抓捕。后来果然就有人告发周勃谋反“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但是史书没有记载是谁告发的,而且到底是真的已经谋反还是欲反?反正汉文帝得到这个消息也不管你是否真的反了,直接把周勃给抓了,送到监牢里面去。这时候一个小人张苍出来狱审,给周勃定了一个“谋反罪”,这在历朝历代都是死罪。周勃赶快拜托家里人送了千金给狱吏,准备拿钱消灾。这个狱吏还真按了江湖规矩办事,在公文木简的背面写了一个“以公主为证”。这个公主就是汉文帝的女儿,嫁给了周勃的长子周胜。他想公主是周勃的儿媳妇,总可以出来帮忙作证周勃没有谋反吧,结果公主与周胜不和,根本没帮忙。
    平时周勃经常给汉文帝的舅舅薄昭送钱送礼,两人私交很好。关键时刻薄昭出手相救,找了薄太后帮忙说情。周勃是帮助文帝上位的功臣,怎么会谋反呢?薄太后一听也觉得周勃不会谋反。第二天文帝来拜见太后,太后直接拿了头巾砸向文帝,《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上记载“太后以冒絮提文帝”,太后怒斥文帝。“当年绛侯拿着皇帝玉玺军符统帅北军都没有谋反,现在难道回到小县城里面手无兵权,还能谋反吗?”汉文帝慌忙解释,我已经看过审讯记录了,周勃并没有罪,我正打算释放他。于是派人放了周勃,恢复了爵位。周勃回到绛县后再无波澜,到了孝文帝前十一年(前169年)卒。
    功臣派的主力还有一个前文提到的灌婴。灌婴原来只是一个卖饭的,跟着高祖起事。沛公立为汉王,拜灌婴为郎中。高祖称帝后,灌婴为大将军。吕后时也深得吕氏集团信任,任太尉,掌管军权。刘襄起事造反时候,吕禄派灌婴领兵迎击刘襄,结果他带着军队一出长安就裹步不前。遇到刘襄兵后,与刘襄合谋准备诛杀诸吕。后又与陈平,周勃一起拥立刘恒为帝,汉文帝拜他为太尉。当周勃被撤了丞相之位后,汉文帝让灌婴做了丞相,干脆把太尉的职位也给撤了,直接让丞相兼任太尉,可见汉文帝对灌婴非常信任,兵权和政权集于一身。后来汉文帝三年(前177年)灌婴带八万精兵迎击匈奴右贤王部。次年(前176年),灌婴过世。在陈平,灌婴,周勃相继离世后, 功臣派势力是彻底被汉文帝打压下去了。
    除了功臣派还有皇族子弟。首先要看看刘肥的三个儿子,汉文帝即位,没有刘肥的三个儿子从齐国起兵,吕氏集团是很难根除的,也就谈不上后来的功臣派推举刘恒即位。所以刘襄,刘章,刘兴居是皇族派的大功臣。但是当初他们举兵并不是为了刘恒称帝,而是为了大哥刘襄称帝,所以刘恒即位后并没有给三个侄子太多回报。功臣派周勃封绛侯,封了一万户,陈平灌婴都封了三千户,但是齐王刘襄只是把原来吕氏夺走的齐国封地(城阳郡,琅琊郡,济南郡)重新还给齐国,并没有增加封地,所以齐王很抑郁。自己折腾了半天为他人做了嫁衣,于是汉文帝初年就活活气死了。
    朱虚侯刘章当初和刘襄一起起事,他在京城作为内应,对诛灭诸吕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未央宫杀死了南军主帅吕产,卫尉吕更始,吕产和吕更始都是吕后的外甥。这才让周勃顺利进入京城,诛杀了吕姓全族。当初刘襄起事时答应功成后封刘章为赵王。赵国在当时是非常大的封国,国力非常殷实。但是等汉文帝即位后,没有兑现赵王的承诺,只给了一个城阳王。当年刘肥被吕后召见和汉惠帝一起吃饭,吕后在酒里下了毒要杀害刘肥,结果被惠帝发现。惠帝善良,不忍杀害大哥刘肥,故意拿起酒杯一起饮酒,被吕后把酒杯打翻。后来刘肥为了逃出京城,听了一个谋士的建议,自认鲁元公主为母后(其实是他的妹妹),并送了一座城池作为鲁元公主的汤沐邑,这座城就是城阳郡。所以刘章得到的城阳王和当初期望的赵王之间是有很大差距的。而东牟侯刘兴居本来许诺的是梁王,后来也只封为济北王。刘肥三个儿子的封地都在原来高祖时期的齐国,其实就是把吕后执政时期从齐国抢走的封地又还给了齐国而已,对于原来齐王刘肥的三个儿子来说,没有一点点扩张,所以三个人的不满是可想而知的。
    汉文帝前三年(前177年)四月城阳王刘章病死。五月匈奴右贤王部攻入汉河套地区。济北王刘兴居一看汉文帝御驾亲征,正是反叛的好时机,于是举起反叛的大旗,率先进攻军事重地荥阳。汉文帝听说刘兴居叛乱,直接派灌婴撤兵,然后派棘蒲侯陈武(原名柴武)带领十万大军进攻刘兴居。很快,刘兴居败北被俘自杀。济北国被废划归中央统治。这样皇族派齐王刘肥的三个儿子刘襄,刘章,刘兴居就都被解决了,剩下的唯一一个能威胁皇位的就是自己的弟弟淮南王刘长。
    文帝前三年(前177年),淮南王刘长用大铁锥砸死辟阳侯审食其,因为审食其曾经听从吕后的命令杀死了刘长的母亲。杀人后,刘长自己主动到宫门外请罪并痛斥审食其三大罪状,汉文帝考虑刘长是为母报仇,最终赦免了淮南王刘长。汉文帝前六年(前174年),淮南王刘长因为谋反被镇压,审讯后押送至蜀途中在雍县绝食而亡。刘长犯下谋反罪是汉文帝一步步故意纵容最终诱使刘长走上不归路。如果直接动手除掉,恐怕社会舆论和历史评价对汉文帝不利,于是汉文帝采取故意纵容不管的方法任其发展,最终惹下大祸后趁机打压除掉。
    刘长死后,前八年(前172年)封刘长四个儿子为王,刘安为阜陵侯,刘勃为安阳侯,刘赐为阳周侯,刘良为东城侯。文帝前十二年(前168年),一首歌谣开始在全国广泛流传“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这首歌就是指责汉文帝不容其弟淮南王刘长。汉文帝听到歌谣后觉得是不是民间认为我贪图淮阳王的土地而害死了他?于是迁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追封已故的淮南王刘长为淮南厉王。汉文帝前十六年(前164年),汉文帝把刘喜又重新封回城阳王,把原来刘长的淮南王属地重新封给了他的三个成人的儿子:刘安封王淮南王,刘勃封为衡山王,刘赐为庐江王。汉文帝又用了贾谊的策略平息了百姓的悠悠之口。
    汉文帝表面上的柔弱恭谦,除帑削谤,政简刑清掩盖了他对政敌的毫不留情和高超的帝王之术。中央政权暗流涌动波诡云谲,稳固了汉文帝和景帝的帝位,也成就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第十一节:汉景帝削弱诸侯势力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嫡长子,太子刘启即帝位,为汉景帝。汉景帝即位之时,整个汉王朝主要的矛盾有两个,外部匈奴的不断骚扰和各个封国内王侯的日趋强大。文帝之时有吴,楚,燕,赵,代,梁,淮阳,河间,城阳,齐,济北,淄川,胶东,胶西,济南,淮南,衡山,庐江等十八个诸侯国。诸侯国的势力膨胀,足以与西汉中央政府分庭抗礼。很多强国,不用汉法“自为法令,拟于天子”所以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政权与地方诸侯国势力的冲突在汉景帝时期迅速膨胀激化。
    点燃地方诸侯与中央政权之间这股战火的始作俑者就是晁错。刘启为太子时,晁错为太子家令。晁错曾向汉文帝进言“募民徙塞下” “ 使屯戍之事益省”,被太子称为“智囊”。后又提出“宜削诸侯”,虽然没有被汉文帝采纳,但是他已经被擢升至中大夫。至太子称帝后, 先提拔晁错担任内史,然后又升晁错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之一。晁错多次请求单独与景帝谈论国政,景帝每每采纳他的意见,修改了许多法令。丞相申屠嘉因景帝不采用他的意见而自行黜退,很恨晁错。汉景帝前二年(前155年), 晁错作为内史,内史府的门东出不便,就另开了一个门南出。这个南门正开凿在太上皇庙外空地的围墙上。申屠嘉听说晁错打通了宗庙的墙,就计划上奏景帝,请诛杀晁错。有人把此事偷偷告知了晁错,晁错夜里入宫求见景帝,向景帝自首,寻求保护。到天亮上朝时,申屠嘉奏请诛杀内史晁错。景帝说:“晁错所打通的墙,并不是真正的庙墙,而是宗庙外边的围墙。是我让晁错这样做的,晁错并没有罪。” 丞相申屠嘉只好谢罪。散朝之后,申屠嘉对长史说:“我后悔没有把晁错先斩后奏,现在却被晁错所欺。”回到府中,申屠嘉气得吐血而死。晁错因此越发尊贵。
    贾谊曾向汉文帝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的方针削弱各诸侯王的势力。晁错秉承了贾谊的思路,也多次上书劝汉文帝削减其封地,但汉文帝宽厚,不忍心惩罚,所以吴王日益骄横。晁错本来就是太子的智囊,等到汉景帝即位,现在做了御史大夫,晁错的意见开始被汉景帝采纳。晁错劝说景帝削减吴王和其他王国封地。“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史记吴王濞列传》)景帝下令公卿、列侯、宗室共同讨论晁错的建议,没有人敢与晁错辩驳;只有窦婴一人坚决反对。为什么晁错对诸侯削地首先提到吴王呢?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秋,淮南王黥布叛乱,刘邦亲自率兵平叛。刘邦的二哥刘仲有个儿子,刘濞,时年二十岁,跟随刘邦大败黥布。荆王刘贾在叛乱之初被黥布所杀,于是立刘濞为吴王,管理吴地三郡。在汉惠帝和高后执政期间,吴王刘濞的吴国豫章郡有铜山,可以自铸钱。刘濞召集天下亡命之人铸钱,煮海水制盐,百姓不用交税,所以吴国在当时各个诸侯国中是最富有的。
    到了汉文帝时期,刘启为太子时,吴王刘濞的太子刘贤入京,陪伴刘启喝酒下六博棋。刘贤的师傅都是楚人,从而使他养成轻佻、剽悍的个性,平时又很骄矜,与刘启博弈时,为棋路相争,态度不恭敬,刘启就拿起棋盘打刘贤,不料把他打死了,汉文帝派人将其遗体送回吴国。刘濞看到儿子遗体后,以同为刘氏为何不能葬于长安为由,又把遗体送回长安。“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史记吴王濞列传》)从此刘濞怨恨刘启,竟成为后来景帝与吴王濞的冲突埋下伏笔。吴王从此称病不朝。皇帝赏赐给吴王案几和拐杖,表示照顾他年事已高,不必前来朝见。吴王见朝廷不再追究他的罪名,谋反之心也就渐渐消除了。但是,因为他国内有冶铜、制盐的财源,便不向百姓征收赋税;百姓应该为官府服役时,吴王发给代役金,另外雇人应役;每到节日时,吴王就会慰问贤士,赏赐平民百姓;其他郡国的官吏要来吴国捕捉流亡犯法的人,吴王一律不让抓捕,不把罪犯交出去。这样的政策前后持续了四十多年,吴王深得百姓拥戴。
    
    汉景帝二年(前155年)春,封立皇子刘德为河间王,刘阏为临江王,刘馀为淮阳王,刘非为汝南王,刘彭祖为广川王,刘发为长沙王。这是把土地都封给了景帝自己的儿子, 而削弱其他诸侯国的势力。汉文帝时期,晁错屡屡上书建议趁着刘濞不断犯错,可以削弱吴国的面积。刘恒宽大,不忍心如此,于是吴国更加蛮横。等到刘启即位后,晁错再次提议削弱诸侯国。汉景帝二年(前155年),赵王刘遂有罪,朝廷削夺了赵国的常山郡;胶西王刘卬卖官鬻爵,属于不法行为,朝廷削夺了他封地中的营陵六县之地。汉景帝三年(前154年)楚王刘戊来京朝见,晁错借机说:“刘戊去年(前155年)为薄太后服丧期间,在服丧的居室里私下奸淫,请求处死他。” 景帝下诏,赦免了刘戊的死罪,仅把原楚国封地东海郡收归朝廷。晁错还建议削去吴王刘濞的豫章郡、会稽郡,孝景帝让群臣讨论只有窦婴反对。所以在汉景帝初年,晁错一下子得罪了楚王,吴王,赵王,胶西王四个实力派。
    
    吴王刘濞得到消息,担心削地没有止境,想借机起兵发难。想找诸侯中的同谋共同起事。胶西王勇壮,好逞势斗胜,喜欢依仗自己的勇武欺压其他几个齐地的诸侯王。所以吴王刘濞看准了胶西王刘卬缺乏政治头脑又容易被利用,而且可以让他去率领齐国其他诸侯王一起造反,其他人还不敢反对。于是派中大夫应高去说服胶西王。为了不留下把柄,吴王没有给应高任何书信,只是让他口头上说服。矛头直指晁错,御史大夫晁错,迷惑天子,侵夺诸侯,蔽塞忠贞贤良的人,朝廷之臣都有憎恨怨恨之心,诸侯都有背叛之意,人臣之事他已做到极点了。那时人们还都非常迷信,赶上当年出现了彗星和蝗灾,这些灾难在汉朝人看来都是上天对皇帝的不满而给予的惩罚,现在起兵正是应天而行。这些都是皇帝旁边有奸臣小人作乱,所以诛晁错就是替天行道。应高很会说,先分析了起事的原因,赶上胶西王刚刚被削了六县之地,把胶西王说的同仇敌忾,再提出行动方案,吴王率领楚王攻下函谷关,守住荥阳敖仓的粮食,抗拒汉兵。最后许诺事成之后的好处,修建好了房舍等待大王前来,吴王和胶西王两分天下。有利益的事儿为什么不干?应高一番言辞,让削地后一肚子火的刘卬火上浇油,答应了起兵造反。应高回去报告吴王,吴王尚且担心胶西王不参与起兵,就亲自到胶西出使,当面和胶西王订立盟约。
    胶西王派使者联合齐王、菑川王、胶东王、济南王、济北王共同起兵。等到削减吴国会稽郡、豫章郡的正式文书发到吴国,吴王率先起兵。带着自己的小儿子,命令国内凡是年纪小于吴王(62岁)大于小儿子年龄(14岁)的男子全部入伍出征。吴国征发了二十多万人。济北国都城城墙没有修缮完成,济北王被中央派来的郎中令劫持在宫中,郎中令控制了守兵,使济北王无法发兵。齐王刘将闾起事后,后悔了,不参加起兵,并下令封闭城门坚守不出。于是胶西王为首领,带领胶西、菑川、济南三国一起率兵围攻齐王的临菑。赵王刘遂也跟着反叛了,暗中派使者到匈奴商议联合作战的事。于是吴王,胶西王,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赵王,楚王联合发兵,七国之乱就起来了。
    
    
    第十二节:七国之乱
    在七国之乱爆发前,晁错建议并更改了法令达三十几种,各个封国都强烈反对。晁错的父亲从故乡颍川到了长安质问晁错:“你提议削减封国的土地,离间疏远皇帝和各个封国的亲王,所有的怨恨都会集中到你的身上,这么做是为什么?”晁错说:“你说的对, 但是不这样做,中央政府就没有威严,皇家就不得平安”晁错的父亲说“刘姓的 平安的,我们晁家就陷入险境了,我要走了”。回到家后就服毒自杀了。在晁错父亲死后十余日,七国就联合叛乱了,而且将矛头指向晁错,要“诛晁错,清君侧”。
    袁盎屡次直言劝谏汉文帝,不得文帝喜欢,但是他指出的问题又确实都存在。所以无法长期呆在京城,后来被调往陇西做都尉。后又迁调到齐国做齐丞相,后又做了吴国丞相。等吴王有了反意时,听了弟弟袁种的建议,离开了吴国告老回乡。在路上碰到了丞相申屠嘉,下车拜见,但是丞相拒绝了。后来袁盎到丞相府拜会,用陈平,周勃来与申屠嘉比较,劝诫丞相多听取他人进言,招揽贤士才能避免祸端。申屠嘉被袁盎说服并引为上客。袁盎素来不喜欢晁错,两人从来不同堂谈话。后来景帝即位,晁错做了御史大夫,便叫官吏查验袁盎收受吴王财物的罪名,并处以刑罚。后来诏令下来,袁盎被赦免为庶人。两人的嫌隙更深了。
    吴楚国造反消息传来, 晁错对丞史说:“袁盎接受吴王许多金钱,专门替吴王说好话,说吴王不会造反。如今吴王造反了,应该要治袁盎的罪,他一定知道吴王的阴谋。” 丞史说:“造反事情还没发生时,如果治罪袁盎还有断绝吴造反之心的可能,现在吴王已经造反了,再治罪袁盎有什么用呢?而且袁盎只是贪财,不该会有什么阴谋。”晁错犹豫了好久未下决定,这时有人偷偷把消息给了袁盎。袁盎很恐慌,立即找到了窦婴,窦婴立即入宫报告了景帝,景帝下令召见了袁盎。袁盎入朝时,晁错正在景帝身旁讨论平叛的后勤和军务。袁盎向景帝说“吴国诚然有铸钱,制盐的财源,但是并没有吸引英雄豪杰。如果有英雄豪杰,一定会辅佐吴王刘濞走上正道不会叛变的。现在吴国所吸引的不过是地痞流氓,亡命之徒等人,根本不用忧虑。”晁错也认为袁盎的分析正确。汉景帝刘启就问“那我们用什么办法对付吴王呢?”袁盎要求屏退左右,单独和皇帝说。 最后叫晁错也退出了正殿。晁错心中怨恨袁盎。晁错退出后才给汉景帝说“吴楚两国发文,声称高皇帝封子弟们当王,各有固定的疆界。而奸臣晁错擅自处分各国诸侯,削减各国土地,所以才被迫起兵。大军西上,只有诛杀晁错,派遣使节赦免各国, 并归还各国的土地,才能重获和平”刘启听后沉默不语,很久之后才答道:“不知道他们是否有诚意,我不会因为喜欢一个人而得罪天下的。”十余日后,汉景帝刘启命令丞相陶青,中尉嘉,廷尉张欧联名弹劾晁错。判处晁错腰斩,诛族。汉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二十九,刘启命令中尉嘉带晁错入宫。晁错穿着朝服。中尉嘉把完全不知情的晁错带到了东市拦腰砍断而死,后被诛族。然后刘启派遣袁盎出使吴国,希望用晁错的死讯说服吴国停止叛乱。汉景帝刘启对陪了自己十多年的忠臣晁错只用了十几天就下定了必杀的决心,用的腰斩酷刑而且灭族。可见刘启从来没有把晁错当成自己人,只要危及到帝位安危和个人的利益,任何人都可以牺牲,任何人都是棋子。刘启心狠毒辣,君心难测,完全不值得信任。晁错的父亲看到了,可惜晁错却看不透。晁错对政治过于理想化,虽然有些才智,但远远达不到一个政治家的水平。袁盎利用景帝面对七王之乱的慌乱误导景帝,借刀杀人,公报私仇,他的形象永远被后人所不耻。
    当时担任前方指挥的校尉邓公回到长安觐见汉景帝。刘启问“你在前方知道了晁错已经伏法,吴楚联军会不会撤退?”邓公答道“吴国叛变阴谋已经筹划了十余年,削地只是导火索,杀晁错只是个借口,他们并不在乎晁错的死活。晁错主张削地,把权力集中到中央,对皇帝是万世之福,计划刚刚开始实行,就被灭族。对内钳制忠臣之口,对外替叛徒报仇,恐怕天下人的都要闭口,不敢再有任何意见了。我认为陛下做的并不恰当”刘启这时才开始后悔杀掉晁错。袁盎逃回来加上邓公的口述已经证明杀晁错是个错误,奇怪的是汉景帝为什么没有追查袁盎的过失呢?有没有可能汉景帝也想利用这个机会除掉晁错呢?晁错在朝中过于张扬,屡屡提出各种改革措施,有些建议可能并不是刘启想做的,但是在晁错的建议下不得不做,这只能留给后人一个想象的空间了。
    刘启派袁盎去吴国说服吴王撤兵。袁盎和刘通到了吴国后,刘通先去拜见吴王。吴王知道袁盎是来说服他的,于是不肯接见袁盎,同时派守卫把袁盎软禁在军营里,打算任命他当将军,袁盎不肯。刘濞很生气,就把袁盎关押在军中准备杀掉。当初袁盎担任吴国国相的时候,曾经有一个从史偷偷地爱上了袁盎的婢女,与他私通,袁盎知道了这件事,不但没有泄露而且对待从史仍跟从前一样。有人告诉从史说袁盎知道他跟婢女私通的事,从史便逃回家去了,袁盎亲自驾车追赶从史,把婢女赐给他,仍旧叫他当从史。等到袁盎出使吴国被围困,以前的从史刚好是围困袁盎的校尉司马,司马就把随身携带的全部财物卖了,用这笔钱购买了两担好酒给看守袁盎的士兵喝。喝了酒,围守城西南角的士兵都醉倒了,司马乘夜领袁盎起身,说道:“您可以走了,吴王约定明天一早杀您。” 袁盎不相信,说:“您是干什么的?”司马说:“我是原先做从史与您的婢女私通的人。”袁盎这才吃惊地道谢说:“您还有父母在堂,我不能因此连累了您。”司马说:“您只管走,我也将要逃走,把我的父母藏匿起来,您又何必担忧呢?”于是引导袁盎从醉倒的士兵所挡住的路上逃出来。司马与袁盎分路背道而走,袁盎解下了节旄揣在怀中,拄着拐杖,步行了七八里,天亮的时候,碰上了梁国的骑兵最终返回长安,将出使吴国的情况报告给了汉景帝。
    汉景帝刘启派太尉周亚夫和窦婴出兵迎击吴楚联军。周亚夫出发准备和大军在荥阳会和,走到霸上,赵涉拦住了周亚夫的马车。建议行军不要直接东出函谷关,过崤山,渑池时经过险要的狭径一定会遇到埋伏。而是改变路线,右转南下,穿过蓝田直出武关,抵达南阳后再北上洛阳,不过多走一两天行程。到洛阳后可以得到洛阳军械库的武器,各军知道将军到洛阳的消息时,还以为将军从天而降。周亚夫听从了赵涉的建议,平安抵达洛阳然后会军于洛阳东八十公里的荥阳。周亚夫派人搜索崤山渑池之间果然找到了吴国的伏兵,于是擢升赵涉为护军。
    吴王刘濞当初起兵时,统帅本来是田禄伯。田禄伯建议出奇兵,愿率领五万人,顺着长江、淮河,逆流而上,夺取长沙国、准南国,直入武关,然后与刘濞会师关中。吴国太子刘驹对吴王刘濞说:“我们是以反叛中央来号召大家起兵,军权不可以随便给人,如果别人也反我们,那该怎么办?而且另派奇兵,吴楚主力势将削弱,并没有益处,只会伤害自己。”刘濞遂放弃了田禄伯计划。如果刘濞采纳了这个建议,对中央的汉军才是真正的从天而降的奇兵。
    吴国另一位年轻将领桓将军(名不详),建议刘濞:“吴国步兵多,步兵在险地才可以发挥威力。中央军骑兵多,骑兵在平原才可以驰骋。最好的战略是:对所经过的城市,置之不理,直扑洛阳,夺取军械库跟敖仓(河南省荥阳市北敖山粮仓)的粮食,依仗黄河跟崤山的险阻,号令各个封国,虽没有攻入函谷关,天下已经掌握。如果大王(刘濞)进军不够迅速,被困在坚城之下,中央的骑兵部队赶到梁楚交界处的大平原地帯,我们就会失败。”刘濞征求一些老将领的意见,老将们说:“这个年轻人,冲锋陷阵还可以,怎知道深谋远虑?”刘濞再放弃了一个绝妙的计划。
    景帝三年(前154)正月,吴军自广陵西北向渡淮河,楚军自彭城南下,两军会合后,西进攻梁,破梁军于棘壁,追击至睢阳,围攻不能下。周亚夫抵达前线淮阳后,先找到了以前绛侯的老部下邓都尉请教。邓都尉建议吴兵气势太盛,不能和他们正面交锋。但是楚兵缺乏韧性,如果能截断吴军粮草,坚守昌邑,等到吴梁交战消耗的差不多时候再以精锐之师攻击吴军疲惫之兵,一定能取胜。梁王刘武多次派使节向周亚夫求救,周亚夫都不顾。率军自东进至昌邑,坚守营垒,只派轻军南出淮河,泗水交流口,然后向西迁回至吴楚联军背后,绝其粮道。吴楚联军攻梁受到相当消耗后,周亚夫将主力向南推进至下邑。吴楚久攻梁不克,遂转兵向东北,直攻下邑,寻汉军主力决战。但周亚夫依旧坚守不出,而吴楚军后勤粮草被切断,军队急于一战决出胜负。刘濞引兵攻击周亚夫东南方阵地,吴军最后一次攻势无效,很多士兵被饿死,有人开始逃亡。于是吴楚联军南走,周亚夫追击,大破楚军,楚王败死。吴王刘濞逃走,南渡长江固守丹徒打算撤退到东海国。并继续集结残兵一万余人。中央政府用重金贿赂了东海国王骆望,骆望请求刘濞亲临劳军,在劳军时骆望派人用铁矛刺杀了刘濞,骆望砍下了吴王刘濞的人头,用快马奏报汉景帝刘启。吴太子流亡到闽越国。吴楚攻梁时,胶东等五路诸王亦举兵西进,齐王后悔反叛,临时背约,其他四王转攻临淄,不能攻克。朝廷派栾布率军东进,四王全被击败。栾布发现齐王最初也参加了叛乱的阴谋,准备攻齐,齐王刘将闾恐惧服毒自杀。反叛的胶西王刘戊自杀,胶东王刘雄渠,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被处死。曲周侯郦寄攻赵,进围邯郸,七个月不克。栾布破齐后,返军西向,与郦寄会合,决河水灌入邯郸,城墙崩塌,赵破,赵王刘遂自杀。至此,七国之乱平息。
    周亚夫有赵涉和邓都尉两人分别在战前出征和战中的战术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周亚夫全盘接受并执行。 反观吴楚联军总指挥刘濞,也有两个非常不错的建议,田禄伯提出走水路出奇兵取长沙进武关和桓将军建议放弃攻城战直取洛阳均未被采纳。自古打仗兵家胜利的锦囊妙计都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每个将军账下都会有谋士出谋划策,主帅是否采纳合理的甚至是冒险的奇兵计划考验了主帅的视角和领兵水平的高下。
    吴楚七国之乱后,汉景帝对王侯进行了大清洗。立皇子刘端为胶西王,皇子刘胜为中山王。济北王刘志调任菑川王,淮阳王刘馀为鲁王,汝南王刘非为江都王。“从此以后,汉朝就“摧抑诸侯,不得自治民补吏”实权都在相的手里。武帝时,又用主父偃的计策,叫诸侯把自己的地方分封给自己的子弟。从此以后,列国疆域更加狭小,汉初的封建就名存实亡了。”(吕思勉《中国通史》)
    “平民政府必然创建,殆为当时历史趋势一种不可抗之进程。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却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直到景帝削平吴、楚七国之乱,平民政府之统一事业始告完成。”(钱穆《国史大纲》)
    
    第十三节:景帝的后宫
    最初,汉景帝刘启当太子时,祖母太皇太后薄氏,把薄家的女儿许配给刘启。刘启即位后,升为皇后,可是刘启并不宠爱她。汉景帝宠幸的是栗姬。而且刘启还立了栗姬的儿子刘荣为太子。时人常称为栗太子。栗太子确立后,栗姬得势,作威作福,暗中设法要除去薄皇后,好让自己正位中宫。偏偏薄皇后没有子嗣,景帝又不喜,加上栗姬不断的倾轧谗言,如何保得住皇后之位。汉景帝六年(前151)太皇太后薄氏逝世,九月,汉景帝刘启撤销薄氏女的皇后封号,贬作平民,囚禁皇官。栗姬满心欢喜,总以为中宫之位唾手可得,谁知又杀出一个王美人。
    故燕王臧茶有位孙女,名臧儿, 嫁给槐里(即废丘-陕西省兴平市)人王仲,生了一个儿子王信、两个女儿王娡、王姝儿。不久,王仲去世。臧儿再嫁长陵(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人田家,生了两个儿子田蚡、田胜。 汉文帝刘恒时,臧儿的长女王娡,嫁给金王孙,生了一位女儿,名金俗。臧儿请巫师ト卦,卦词说:“你的两个女儿,都贵不可言。” 刚好遇到一个相士路过,臧儿就请他入室,为两女儿看相。这相士看了长女王娡后,不禁瞠目道:“好一个贵人,将来当生天子,母仪天下!”相过次女后,也称当贵,但是比姐姐差一点。臧儿似信非信,除非攀上皇家,就不可能贵不可言。刚好皇家选取良家子女入宫为妃,于是臧儿就与长女王娡密谋,送入宫中,博取皇家青睐。臧儿虽然已经嫁为人妇,但是想到富贵二字,便不顾名节欣然而往。臧儿托人向金家要求离婚,金王孙对这种荒唐怪事,惊骇而又愤怒交加,一口拒绝。而臧儿直接把王娡送入宫中,被安排侍奉太子。当时的太子就是尚未即位的刘启。不到一年,王娡生了一个儿子刘彻。王娡深得太子喜爱,宫中人称王美人。美人系汉宫妃妾之称。王美人想到自己尚有一个妹妹,于是向太子推荐,太子是多多益善,就派人带着金帛,再向臧儿家聘选次女,作了妃嫔。太子见到次女姝儿后与其姐不相上下,美艳如花。甚是宠爱。次女姝儿入宫十月后,便产下一男,取名为越,就是后来的广川王。
    景帝即位这一年,景帝梦见一个赤彘,从天空中降下,云雾迷离,仿佛龙形。召术士询问,说梦兆主吉祥,阁内必生奇男,当为汉家盛主。景帝大喜,过了数日,又梦见神女捧日,授与王美人,王美人吞入口中,醒后即告知王美人,偏王美人也梦日入怀,正与景帝的梦相符。景帝等皆认为此为贵兆。后王美人得生一子,因前时梦彘下降,景帝遂取王美人子名为彘。后因彘字实属不雅,乃改名为彻。
    等到刘启登基,因为薄皇后没有儿子,所以指定庶长子刘荣当太子。可是皇宫美女们,差不多都是由于刘启的姐姐长公主刘嫖的推荐,而入驻太子后宫。女人的嫉妒心占了主角,栗姬妒火中烧,对长公主刘嫖恨之入骨。这时长公主刘嫖,打算把女儿陈阿娇,嫁给太子刘荣。栗姬立刻拒绝了这门亲事,因此也得罪了刘嫖。王美人却趁此机会,联络长公主,一想到可以和长公主结成亲家,于是十分巴结。长公主说及议婚情事,还在埋怨栗姬,王美人从旁附和,只说自己没福,不能为儿子得此佳妇。长公主便接着说,愿将爱女阿娇,配与刘彻。王美人于是随了心意,与长公主订立婚约。两人一个想报恨,一个想夺嫡,一起把栗姬视为仇敌。栗姬也听到了风闻,才把薄皇后挤落下台,正想自己上位做皇后,偏有两位亲家母,从旁作梗,不使如愿。
    刘嫖开始反击,在老弟刘启面前,日夜诋毁栗姬,诬称栗姬崇信邪术,诅咒妃嫔,每与诸夫人相会,往往背后指责他人是非(恰巧刘嫖自己也在背后指责栗姬)。如果栗姬为后,以后可能又要发生人彘的惨祸了。景帝听到人彘二字不免心惊于是到栗姬宫内试探说“我百年后,后宫诸姬,已得生子,汝应善为待遇,幸勿忘怀。”这个栗姬情商很低,完全没有想到景帝是在试探自己。听了景帝的询问,容颜忽然改变,又紫又青,半晌不发一言。她本来就记恨后宫中其他妃嫔,此时听景帝询问,更是妒火中烧。待了多时,仍然无语,甚至将脸背转过去。景帝此时用自己百年后托孤大事询问栗姬,正是对皇后继承人的一次考察。景帝不希望自己死后后宫干政,重蹈吕后覆辙。栗姬的嫉妒小气完全不适合做皇后,于是景帝起身离去。从此心恨栗姬,不愿立她为后。长公主刘嫖也来窥探景帝心意。与景帝畅谈,称赞胶东王刘彻英俊聪明,孝顺。刘启自己也很喜欢刘彻,又加上王娡所声称的太阳入怀的奇梦,加上王美人谦和温婉,后宫中口碑甚佳,于是有意更换太子,但一直没有下定决心。
    王美人知道刘启正在衔恨栗姬,怒气仍未消失,于是,她施用激将毒计,密请礼宾总监(大行)上奏章给刘启,请封栗姬当皇后。这次触怒了汉景帝刘启,因为立后意味着栗姬有夺权的企图,加上之前对栗姬的考察已经否定了她做后的可能性。刘启收到奏章后暴跳如雷,说:“这是你应该说的话呀?” 于是斩了礼宾总监(大行)。
    汉景帝七年(前150)十一月,废太子荣为临江王,栗姬含恨而死。四月,立王娡王美人为皇后。后立胶东王刘彻为皇太子。汉景帝九年(前148)三月,立皇子越为广川王。这个刘越就是次女王姝儿的儿子。至此,王家两女的境遇居然暗合了多年前相士的箴言。
    
    被废太子刘荣,既失储位,又丧生母,辞行就国江陵。江陵就是临江国都,本是栗姬少子阏的分封地。刘阏已夭逝,遂将临江封给了刘荣。刘荣到国后,因王宫不甚宽敞,于是想增改宫殿。宫外又无空地,只有太宗文皇帝的宗庙,与王宫相近,还有一点余地空着。刘荣未加考虑,便在宗庙旁空地构造新宫。偏偏被他人告发,说他侵占宗庙余地,无非是投井下石。景帝知道后,征令刘荣入都。刘荣入都前,按照规矩,在北门外设帐祖祭。祭毕,上车准备出发,不料忽然听得豁喇一声,车轴无故断裂,不由的吃了一惊,只好改乘其他车驾。江陵父老,因刘荣在江陵一年有余,却还仁厚爱民,所以多来相送。此时见车无故断轴,大都猜测此去不祥。于是互相痛哭流涕道:“我王恐不复返了!”刘荣到了都城,偏偏景帝派了著名的酷吏中尉郅都,绰号苍鹰来审案。这郅都也是因为景帝认为他不避权贵,特加倚任。刘荣遇到郅都好似阎罗王一般,余生也觉没趣,何苦向酷吏乞怜,于是打算写一封书信给景帝谢罪,然后自杀了事。向狱中吏卒借问写字用的刀笔,而中尉郅都禁止任何人提供刀笔给他。后来魏其侯窦婴知道了,派人把刀笔送给了临江王写了一封绝命书。写完后,就自缢而亡。景帝览书信后,并没有多么哀伤。只命令用王的礼仪殓葬了刘荣。途人经过见之,无不为临江王呼冤。
    景帝的后宫之乱也随着临江王刘荣的死而宣告平静。汉景帝十六年(前141)正月,孝景帝崩于未央宫。太子刘彻即皇帝位。年龄仅十六。孝景帝葬于阳陵。
    汉景帝平定登基初年的七王之乱后,国家政权集中于中央政府。国家减刑赋,薄徭役。七十余年国家无大事,据《资治通鉴》载“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国家财富积累到串钱的绳子都腐烂了, 国家粮仓的粮食都外溢出来,因为防止太久都腐败了。文帝,景帝统治期间,开创了中国统一政府的第一个太平盛世文景之治。同时,景帝与武帝之际也是西汉王朝的重要转折点。到汉景帝为止,汉朝始终秉承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而到了武帝即位,国家开始转向对外扩张,频频发起对匈奴的战争,国家财富迅速消耗,有学说认为武帝一朝是西汉帝国由胜转衰的起点。钱穆《国史大纲》评价:”直到景帝削平吴、楚七国之乱,平民政府之统一事业始告完成。中央统一政府之权力与尊严,逐渐巩固,而后酝孕出汉武一朝之变法。平民政府有其必须完成之两大任务,首先要完成统一,其次为完成文治。汉政府之实际统一,始于景帝。汉政府文治之蒸,则始于武帝。”

    第十四节:耿直男周亚夫和袁盎
    前文提到太尉周亚夫对平定七国之乱立下了战功。但是也是因为在期间梁国国都睢阳被吴军围困,梁王刘武多次向周亚夫求援,但是周亚夫并未理睬。出于战术的考虑,周亚夫死守昌邑直到吴国粮草殆尽之时才发起反攻并歼灭吴军。在此期间,梁国损失惨重。虽然最终战胜了吴国,但是梁王刘武因此而记恨太尉周亚夫,常常在窦太后面前谗言周亚夫之短。
    后周亚夫被迁升为丞相,景帝颇为看重他。景帝前元七年,废栗太子刘荣为临江王时,周亚夫和太子太傅窦婴都站出来反对景帝废太子。但是景帝并未听从。窦婴自知得罪了景帝,因此声称有病,辞去了太子太傅职位。但是周亚夫并未辞官,汉景帝也因此而疏远了他。
    梁王刘武因为平定七国之乱有功,所以得赐天子旌旗,常常不顾天子法规,骑马出入宫中,违反了禁令。袁盎上书指出梁王之错。梁王还想修建一条从睢阳直通太后的宫殿长乐宫的直道,又被袁盎等进言景帝制止。窦太后在一次酒宴上想让汉景帝死后传位给弟弟刘武,景帝在酒宴上随口答应下来。次日招大臣等商议此事,袁盎进言“宋宣公不立子而立弟,以生祸乱,五世不绝。小不忍,害大义,故《春秋》大居正。”袁盎和众大臣的再次阻拦,让梁王刘武十分嫉恨。梁王派人密谋刺死了袁盎和一起反对他的十几个大臣。汉景帝派人抓捕凶手不得。派田叔和吕季主前往梁国调查搜捕梁王宠幸的羊胜,公孙诡二人。此二人正藏在梁王宫中,最后在韩安国的劝说下,梁王让二人自杀后交给了田叔。刘武谋杀国家高官,内心恐惧于是派邹阳到京城走动,希望能让景帝赦免自己的罪过。邹阳找到了王美人的哥哥王信,说“如果梁王刘武被景帝抓捕杀害一定会让窦太后伤心,同时会累及没有帮助梁王的皇亲国戚。到时候您作为皇帝的小舅子,没有帮梁王求情,也没有战功,一定会被太后责备,从此被疏远。不如你去劝说皇帝从轻处置梁王,就说“古代舜的弟弟象总想谋杀舜,等舜即位为天之后,把有卑这个地方封给了象。仁慈之人对兄弟手足,不会隐藏愤怒,不会有宿怨,彼此间只有浓厚的亲情,所以得到了后世的称颂。对梁王应该和舜帝对待他的弟弟象一样。”王信就按照邹阳的话说给了汉景帝,景帝因此怒气消解。后来梁王主动进京伏斧质于宫门外谢罪,景帝并没有处罚梁王,只是用梁王的两个宠臣充数了事。
    窦太后因为在刘武的事件中王信曾给梁王求情,于是请求景帝给王信封侯。外戚集团已经在暗中勾结了。景帝并不想封侯给王信,于是说要找丞相商议。耿直男丞相周亚夫站了出来,用当年汉高祖刘邦的白马之盟“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直接粉碎了王信封侯的期望。景帝假借周亚夫之手拒绝了太后的请求,同时也让丞相周亚夫得罪了太后和皇帝的大舅哥王信。周亚夫得罪的除了直接干系的两个人,还有皇后王美人,真是一石三鸟啊。
    后来匈奴王徐卢等六人来投降,汉景帝刘启打算给他们封侯爵。丞相周亚夫再次反对。“他们背叛了国家,向陛下投降。如果陛下封给他们侯爵,以后怎么责备臣子不忠?”刘启并未采纳周亚夫的建议,直接给徐卢等六人封了侯爵。周亚夫于是称病回家。稍后汉景帝免除了他的丞相职务。
    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年),汉景帝在宫中召见周亚夫和他一起进餐。故意在他面前放了一大块肉,即没有切开,也没有放筷子。周亚夫心里不是滋味,于是请旁边管理宴席的官员-“尚席”给他一双筷子。景帝故意要刁难他,提前和尚席说好了不要回应周亚夫的任何要求。景帝说“这还不能让你满意吗?”周亚夫知道皇帝动怒了,赶紧脱帽起身谢罪。这是刘启冷冷的说“起来吧。”周亚夫不敢久留,赶紧退出了皇宫。景帝看着周亚夫出门,说了句“此鞅鞅,非少主臣也。”意思说他这个一肚子委屈的样子,将来可做不了幼主的臣子。此次赐肉事件,汉景帝刘启应该已经对条侯周亚夫动了杀机,只是还没有充足的理由或者借口。
    偏偏不久以后,景帝就找到了周亚夫的小辫子。周亚夫的儿子采买老爹死后的陪葬品,于是向政府的营造部门购买了一些作废的铠甲和盾牌,命工人搬运,但是却没有给工人支付工资,估计平时也经常剥削穷苦劳动力。于是其中有工人向政府举报了周亚夫的儿子,因为牵连到前丞相,所以官员呈报给了皇帝刘启。刘启下令严厉审判。法官到了周亚夫家,周亚夫愤怒至极,拒绝回答问题。后廷尉审问他,“你为什么叛变?”周亚夫说我儿子只是买了些陪葬品而已,怎么是叛变呢?但是廷尉却说“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你活着的时候不在地上叛变,死后也会在地下叛变的。于是周亚夫被投入监牢,五日不吃不喝终于饥饿吐血而死于狱中。
    周亚夫死后,景帝封王信为盖侯。另封周勃的另一个儿子周坚为平曲侯。
    1965年在杨家湾汉墓四号墓南出土了兵马俑。杨家湾汉墓判定为周勃与其子周亚夫的墓葬。墓中发现一级陪藏品,骑兵俑5800件,步兵俑1800件,还有战车,舞乐俑等合计近3000件。与秦始皇兵马俑不同在于形制很小,而且骑马俑是骑马的姿势。秦兵马俑的骑兵俑不仅与实物同样大小,而且马与牵马骑兵是分开的。杨家湾骑兵俑则不同,只是将兵佣的上半身另外组合在马佣的背上,骑兵的下半身是画在马佣身体上的。(《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第四章刘氏王朝的诞生)
    
    太史公评价“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终以穷困。悲夫!”
    周亚夫把窦太后,王皇后王娡,梁王刘武,皇后的哥哥王信以及皇帝的姐姐刘嫖都得罪了。最重要的是得罪了皇帝本人。景帝的刻薄寡恩在杀晁错之时就已经显现,窦婴作为国舅能够及时退隐,躲避了杀身之祸。但是周亚夫却因为过于耿直忠信却看不到皇帝的杀机。袁盎也因为过于耿直而得罪了梁王终招致杀身之祸。
    周勃周亚夫父子对汉王朝有两次大功。周勃帮助汉文帝刘恒登基,周亚夫帮助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但是文景二帝却两次以“谋反之罪”处决了周家两位功臣。如果文景之治是经历过数十年战乱之后百姓的春天,那么对于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们,文景二帝执政时期却是一场寒冬。
    第十五节:汉武帝罢黜百家
    汉景帝后元二年前141年正月甲子48岁的汉景帝刘启离开人世,16岁的太子刘彻继位,是为汉武帝。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87年是汉武帝刘彻统治时期,长达53年之久,几乎占西汉全部历史的四分之一时间。经过汉初七十年的休养生息,西汉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汉武帝继位时,西汉王朝达到空前繁荣的阶段。社会呈现出一片兴旺发达的景象,随着经济生产的发展,西汉王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统治阶级不断完善封建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建设。
    汉武帝在登上皇位以后,第一个重大决定就是“罢黜百家”。这是他以后数10年不断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开始,也是汉代统治思想变化的重大标志。
    “从汉初到武帝即位以前,西汉统治者皆奉行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这套统治策略,对除秦苛政之弊,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生产安定封建社会秩序起了重要作用。反映在对内对外的统治政策上,自不免有其姑息,妥协的一面,由这种姑息妥协,而产生如下三个后果。1.在无为而治之下,农业生产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因政府对农民控制得较松,许多农民为逃避税负而脱离户籍。2,在地主阶级内部虽代表地方割据势力的异姓王早已被消灭,同姓诸侯王的势力也从根本上削弱,但仍有一些皇室贵族官僚和大地主大商人的势力膨胀,有的甚至"无人君礼"《史记梁孝王世家》3.在西汉王朝妥协退让政策下,匈奴势力一天天扩大。主张无为的黄老之学显然已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西汉王朝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加强专制。”(林剑鸣《秦汉史》)
    “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冬,10月,刚即位的汉武帝“诏丞相,御史,列候,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汉书武帝纪》),而此时,身为丞相的卫绾上奏“所举贤良,或治,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资治通鉴汉纪》),经卫绾一提出,当即得到武帝的批准。说明他们在罢黜百家这一点上完全一致。罢黜百家实际是以儒家思想代替黄老之学,因为在先秦诸子学说中,唯有儒家思想适合于巩固封建大一统的需要,在统治阶级内部不少人,包括田蚡和窦婴在内的朝廷上大多数大臣及皇室贵族都倾向于儒学,以太皇太后身份摄政的窦太后却是笃信黄老之学。由于窦太后还在摄政,因此尽管朝廷中多数人力主以儒学代替黄老之学,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内罢黜百家没有任何实际措施,不过是一纸空文。”(部分摘录自林剑鸣《秦汉史》)
    建元二年前139年,御史大夫赵绾及郎中令王臧又奏请,上书不必事事上奏东宫,即太皇太后。想趁机免去窦太后摄政之名,但结果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惹得窦太后大怒“此欲复为新垣平邪” (《资治通鉴汉纪》)。赵绾及王臧反被关押下狱,被逼自杀。汉武帝继位五年后的建元五年(前136年)春,汉王朝正式设立五经博士,五经就是被儒家奉为经典的《诗》《书》《礼》《易》《春秋》,建元六年前135年,宫中最后一个坚持推行黄老之学的代表人物窦太后死去,“罢黜百家”才得开始真正实现,儒学代替黄老之学,被奉为至尊的地位。
    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设太学,他说,“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汉书董仲舒传》)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设立五经博士并兴太学。“武帝一朝政治上重要改革,举其要者,第一是设立五经博士。博士并无政治上实际任务,只代表着古代贵族政府军人政府下一辈随从的智识分子。因此其性质极杂,占梦卜筮皆得为之。武帝从董仲舒请,罢黜百家,只立五经博士,从此博士一职,渐渐从方技神怪旁门杂流中解放出来,纯化为、专门研治历史和政治的学者。”(钱穆《国史大纲》)
    除了设立博士之外,汉武帝还依据儒家建议,进行了另外三个改革。
    1. 行封禅之礼。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 济北王以为汉武帝要封禅,上书献泰山及其附近地域,汉武帝接受,并用其他县地偿还济北王。汉武帝正式封禅泰山,是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元封二年第二次泰山封禅。从元封元年至汉武帝死前2年,共22年间,汉武帝到泰山举行封禅祭祀8次。频繁程度大大超出“古者天子五年一巡狩,用事泰山”的古制。
    
    2. 太初改制。太初(前104年-前101年)是汉武帝的第七个年号。汉初使用从十月朔日开始的日历制度,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渐觉这种日历年度和人们习惯通用的春夏秋冬不合。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五月,汉武帝命公孙卿、壶遂、司马迁等人议造汉历,并征募民间天文学家20余人参加,最后选定了邓平、落下闳提出的八十一分律历。把元封七年改为太初元年,并规定以十二月底为太初元年终,以后每年都从正月开始,到冬季十二月年终。这才有了现在的农历(阴历)
    3.建立年号。汉武帝不是第一个使用年号的帝王,确是第一个经常改动年号的帝王。他在位53年,一共使用年号11个,从建元到元封,每六年改元一次;从太初到征和,每四年改元一次。出土宝鼎的 一年为元鼎。此前的四个年号都是后来追加的。泰山封禅一年为元封,改定历法一年为太初,因旱灾对天祈雨的一年为天汉,征讨夷狄取得天下和平的一年为征和。
    1. 建元(前140-前135) 武帝一年始
    2. 元光(前134 -前129) 武帝六年始
    3. 元朔(前128-前123) 武帝十二年始
    4. 元狩(前122-前117) 武帝十八年始
    5. 元鼎(前116-前111) 武帝二十四年始
    6. 元封(前110-前105) 武帝三十年始
    7. 太初(前104-前101) 武帝三十六年始
    8. 天汉(前100-前97) 武帝四十年始
    9. 太始(前96-前93) 武帝四十四年始
    10. 征和(前92-前89) 武帝四十八年始
    11. 后元(前88-前87) 武帝五十二年始
    汉后元二年(前87), 武帝五十三年始。 武帝死,终年70岁
    随着儒学的大行其道,儒家的两大政治观点“一是变法和让贤论,二是礼乐和教化论”(钱穆《国史大纲》)渐渐占据主流。由此催生了武帝一朝官吏选拔制度和政治体制的变化,这一变化影响巨大延绵到东汉直至魏晋。

    第十六节:汉武帝时期的改革变化
    汉武帝即位后锐意改革,在政治上大胆采纳儒家的建议,使西汉王朝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继罢黜百家,设立五经博士之后。最重要的举措是广开仕途,改变了汉帝国的选官办法。
    第一个是公孙弘的建议,设立太学的同时为博士设立弟子员五十人。这些子弟跟随儒学大家学习六艺,每年考课,成绩优异的可以充任皇帝身旁的郎官,次者可以得到小吏职位。元朔五年(前124年),汉置博士弟子员后,每年进行考试称为"射策"。所考内容是经学,这是教育制度和仕进制度直接联系起来的重要途径。“自此渐渐有文学入仕一正途,代替以前之荫任与赀选,士人政府由此造成。” (钱穆《国史大纲》)
    第二个是董仲舒的建议。沿袭文帝时的举“贤良”。即“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的简称。“其制初意,似仿战国招贤,于世胄赀选外别开一格。” (钱穆《国史大纲》)如晁错、董仲舒、严助、公孙弘,皆贤良也。“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武帝元光元年,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武帝推行举孝廉的开端。举贤良,举孝廉都是察举制的一种,皆是从下至上推举国家需要的人才。
    第三个是征召。汉武帝时,皇帝亲自召见,所征之人不拘一格,凡有专长或被皇帝看重者皆可征召。比如东方朔。
    以上三个途径为汉武帝招揽了很多人才,汉代不少著名人物,皆出自武帝时期,如班固所写“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兒宽,笃行者石建,石庆,质直则汲黯,卜式,推贤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司马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应对则严助,朱买臣,历数则唐都,落下闳,协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帅则卫青,霍去病,受遗则霍光,金日蝉,其余不可胜纪。”
    西汉初年的官僚体系沿袭秦朝旧例,以丞相为主,而且丞相一职多由功臣或者他们的子弟充任,其他人无法染指。朝廷内外大事,甚至帝王的家事也要听从丞相的建议,名相如萧何,曹参,陈平,周勃等。到了汉武帝时期,丞相一直可以从各种不同地位的人才来选拔,有外戚,儒生,列侯,军人,宗室等等。而且武帝开始渐渐摆脱丞相的约束。首先是皇帝有意扩大尚书的职权,更多的依靠其办事,尚书不过是六百石之小官,其地位是与皇帝与丞相间一个传达使。其次汉武帝重用侍从之臣,让所谓天子之宾客参与谋议。以尚书令为主,有侍中,给事中,常侍等,因为被武帝信任而授予侍中头衔的一些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共议军国大事,掌握实权,成为决策集团,渐渐成为中朝。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逐渐变成执行一般政务的机关。元朔五年(前123)汉武帝任命侍中起家的卫青为大将军,“位在公上”的大将军成为居于丞相以上的显赫职位。与此同时,以公孙弘为丞相,但这位丞相与以前的丞相有所不同,将军的作用在政治生活中日益重要,而丞相的作用显著下降。所以一般史书以卫青为大将军的元朔五年为中外朝形成的标志。由大将军尚书等官组成的中朝成为真正的决策机关。以丞相为首的外朝作用远不及文景帝及其以前,重要职权与地位远逊于从前。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为大将军,但极少干预正事仍只是武官之首,以霍光为代表的大将军开始干预政事。“但是中朝官中最重要的职位是尚书。成帝时,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4人分四曹,正式组成宫廷内的政治机构。武帝时期及以后参与中朝的侍中,给事中,常侍等,不像上述人数那样固定,其实体的组织机构仍是尚书,以后即使大将军秉政也兼领尚书之职,所以尚书乃中朝之核心。” (部分摘录自林剑鸣《秦汉史》)
    除了中央官僚系统的改革,地方政府机构也进行了改革。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初设刺史一职,正式设立刺史制度。刺史是皇帝派去各个地方的代表,主要任务是监视地方官和地方豪强。与后来钦差有类似之处。
    “在武帝时代,丞相只是摆设,实权掌握在御史大夫手中,而且担任御史大夫的多是法家代表。赵禹,张汤,桑弘羊都有过人的才干,办事凌厉无前。当时为了讨伐匈奴,必须使国力高度集中,他们便是这种政治原则的执行者。他们所负的最重要的任务有二:一是严密防止国内叛乱,一是尽量地开发资源。” (傅乐成《中国通史》)
    西汉时期主张礼法并用和德主刑辅,西汉的政治家的法律思想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反对单纯的用法或刑罚进行统治,而是把礼教和德化同刑法配合起来使用并以礼教为主,董仲舒则把这两种策略:礼仪教化即德教,刑罚即法治,构成为系统的理论,他认为首先必须进行德教其次才是刑罚。汉武帝时,条定律令主要是由张汤和赵禹二人制定。张汤西汉时,长安杜陵人,生于汉文帝时期,自杀于汉武帝原鼎二年前115年,他一生虽历经文景武帝三代,但他主要政治活动是在汉武帝时期先后任长安立茂陵位,武帝时任侍御史,太中大夫,廷尉和御史大夫,他对诸侯王和官僚的处罚都非常严厉,比如在处理陈皇后的巫蛊事件,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的谋反事件中都严格执法,深得武帝信赖,被称为“酷吏”,是汉武帝时代举足轻重的人物。张汤很是清廉,死时所剩财产不过五百金,当时物价一匹马值一百金。“下葬时以牛车宰棺,连放置随葬品的椁室也没有。2002年5月,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发掘了一个小型土洞墓,为张汤墓。墓中出土了两枚两面印,刻有“张汤,张君信印”,“张汤,臣汤”。墓虽已遭盗掘,但还是出土了铜镜和武帝时的五铢钱。正如《史记酷吏列传》所记,是一个非常朴素的墓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
    
    
    汉武帝时为打击不法的地方豪强和宗室贵族先后启用一批酷吏,他们在皇帝的支持下以残暴的手段镇压和削弱了许多剥削地方民众,为害地方与封建政府对抗的豪强。后来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在元朔二年(前127年),春正月颁行“推恩令”,采取法律手段,削夺了诸侯王势力。推恩令就是准许诸侯王,除了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可在王国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这样各诸侯国因为分封而更加弱小,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部分摘录自林剑鸣《秦汉史》)“汉制每年八月,皇帝大祀宗庙,诸侯必须献金助祭,名曰“酎金”。文帝是规定“酎金”每千口献金四两。武帝便专在这件事上挑剔,凡列侯所献酎金成色与数目稍有不合,便取消爵位。总计武帝一代,以推恩所封王子侯多达175人,而因罪被废的则达113人,其中以坐酎金失侯的占大多数。”(傅乐成《中国通史》)
    汉武帝时期一改过去文景帝时期的精打细算作风,各项开支大得惊人,尤其对匈奴的战争需要巨额的经费维持,使政府的经费开支猛增。元朔六年前123年,继同匈奴开战的第十个年头,掌管经济的大司农,就向皇帝报告"臧钱经用,赋税既竭,不足以奉战士。"《汉书食货志》。造成西汉政府财政危机的另一个原因,是汉武帝个人好大喜功和穷奢极欲的生活,挥霍掉了大量钱财,浪费了无数的劳动力,汉武帝兴造离宫别馆,建筑壮丽的宫室,以供其腐朽的生活。另一方面外事征伐,内事兴作,耗费了巨量的财资。武帝轻信方士,追求长生不老,不惜耗费巨资寻仙访道,求天封禅,耗费了巨量的人力财力。
    在开发资源方面,武帝时期开始卖官鬻爵。元朔六年(前123),政府增设“武功爵”十一级,每一级定价十七万千,人民买爵至第七级就可以任命为吏。另外还有“赎禁锢”“免赃罪”等敛财政策。为了弥补国库的空虚,桑弘羊的建议把盐铁等进行官方垄断经营,获取了大量的收益。推行均输平准政策,均输就是在各地方设立均输官,直接收取地方的出口产品然后官方再贩卖至其他地方,平准就是政府对各地物品贵卖贱买平准物价。还有为了打击富商大贾,向工商业者,手工业者及有车船的收取税赋称算缗。如有不如实呈报财产收入者如果有人揭发,揭发者可以得的被揭发者的一半财产作为的奖励,称告缗。算缗和告缗对商贾之家打击极大。《汉书.食货志》载“告缗遍天下,中家以上大氐皆遇告。…分遣御史廷尉正监分曹往,往即治郡国缗钱,得民财以亿记,奴婢以千万数….于是商贾中家以上大抵破。”
    武帝晚年征和四年(前89)武帝才算有所收敛,他遣散方士。发布著名的“轮台诏”,表示不再务边功,禁止增加租赋,使百姓尽力务农。此后也不再出击匈奴,与民休憩。
    汉武帝在经济生活领域的改革,逐渐将原来的富商巨贾财富侵蚀殆尽。社会上新兴的富人阶级,渐渐转向,从商贾豪奢之人转向了仕人。读书人为代表的仕人阶层崛起,加因举孝廉的官僚体系改革,读书仕人开始遍布整个官僚体系,使儒家学派成为整个朝堂上的唯一体系。同时因为官位开始代代承袭,由此而形成了门第。西汉,东汉延续四百年,到东汉时开始出现累世公卿。如东汉则有四世三公的杨氏,杨震为太尉,子秉、子赐(司徒)、子彪四世皆为三公。又有著名的四世五公如袁氏,袁安为司空,又为司徒,子袁敞任司空、孙袁汤为太尉、曾孙袁逢、袁隗分别担任司空及太傅,四世五公,比杨氏更多一公。
    第十七节: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史记匈奴传》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自陇以西有归诸、绲戎 (今甘肃天水县) 、翟、豲(huán)之戎 (今陕西南郑县) 。岐、梁山、泾、漆以北有义渠(今甘肃宁县、庆阳县)大荔 (今陕西大荔县) 、乌氏 (今甘肃泾川县)、朐衍之戎。(今甘肃灵武县)而晋北有林胡 (今陕西马邑县) 、楼烦之成 (今山西岚县) 。燕北有东胡、山戎。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莫能相一。”
    北方匈奴为游牧民族文化,南方的秦汉中原地区为耕稼文化。北方游牧民族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食物以牛羊等动物为主。中原文明地区人民筑城耕种,北方有小麦,南方有水稻,以米,面,菜,肉为主要食物。因北方游牧民族物质较中原地区民族更为匮乏,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便经常侵略南方的城市和人民。导致匈奴与中原的对峙关系从夏商周三代而来,一直到秦汉时期。《第四节:匈奴崛起》提到冒顿单于统治时期,北方匈奴势力非常强大,尤其秦末中原地区内乱,北方各民族却逐渐统一于匈奴的统治。匈奴南侵,把丧失于秦的河南地全部收复,并夺取中国西北的若干要塞。东北的燕,代等国也经常受其侵扰。汉时匈奴的南侵更加频繁,对汉朝边疆的伤害和威胁也越来越甚。
    在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下,从吕后,汉惠帝以下的各代皇帝,因为西汉王朝无力抵御匈奴入侵,所以不得不委曲求全,对匈奴都采取妥协政策。用和亲,开放关市和两族首领结盟的方式换取边境的安宁。汉景帝五年(前152),汉再次派遣公主嫁给军臣单于,并与之互通关市。汉朝从高祖到武帝,与匈奴始终采取和亲政策,持续了六十多年。到汉武帝时代,这种不平等关系才得到根本的改变。
    汉武帝刘彻即位时,雄踞于北方的匈奴正是军臣单于统治时代(前161年至前126年),匈奴富有极大的侵略性,不断向中原侵扰,同时还向北,向西扩展势力将当地的民族征服或赶走,成为北方草原各族的凶悍敌人。匈奴将原居于甘肃河西走廊的月氏国及乌孙国先后赶到伊犁河畔,以及康居以南的妫水(阿姆河)北岸。又征服楼兰,呼揭等西域30余国成为这一地区最大的征服者。汉景帝时期,匈奴只“时小入盗边,无大寇”,汉武帝继位的最初几年,双方仍保持着和平状态,汉对匈奴给予种种优待,贸易上也是匈奴占尽便宜,但这种和平亲善的现象仅仅是表面的,暴风雨前的平静下潜伏着即将爆发战争的危险。从太初四年前101年汉武帝伐匈奴的诏书中,就可以看出汉代统治者胸中积郁着多么强烈的仇恨:"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高后时单于书绝悖逆,昔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该诏书对高祖时平城之围,吕后时遭匈奴的书信羞辱还耿耿于怀,战争在等待着爆发的时机,汉王朝的武帝正为迎接这一时机的到来,而做着积极的准备。
    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刚刚继位,就派60岁的公孙弘出使匈奴,显然是为了侦查敌情,了解匈奴的情况有计划的进行备战。同时把将军李广调任为未央卫尉,把名将程不识调为长乐卫尉,安排加强首都和宫廷的保卫,一旦需要可直接率兵出征。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匈奴又来向汉请求和亲,许多大臣对此表示反对,大行王恢就提出:"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不如勿许,兴兵击之"《史记韩长孺列传》,但大多数朝臣仍不同意与匈奴开战,汉武帝也不主张与匈奴立刻决裂,决定答应匈奴请和亲的要求。次年元光元年前134年,任命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驻守云中,任中尉程不识为车骑将军驻守雁门,这一刻将他们调往前线,其目的不言而喻。
    第十八节:张骞出使西域
    以地理的角度去看,北至天山山脉(北山),南至昆仑山脉(南山),西至帕米尔高原(葱岭),东西约两千四百公里,南北约四百公里的范围就是汉代时所称的西域。现在这一地区大部分被塔克拉玛干沙漠覆盖。西域三十余国附属于匈奴,匈奴西边的日逐王,设置“僮仆都尉”,管领西域常居于危须,尉犁,焉耆等国,向诸国征课赋税,“备其逋租,高其价值,严以期会”(《汉书?西域传》),压榨得十分残酷。而河西之地亦为匈奴占据,遮断中国与西域的通路。武帝听说原居于河西地区的月氏国被匈奴赶出了祁连山附近的水草肥美之地,匈奴老上单于还把被他杀死的大月氏王的头盖骨制成尿壶,大月氏人虽遭匈奴如此攻击和欺侮,对他们恨之入骨,但无可奈何。自为匈奴吞灭后,一部分国人远遁西域,另建大月氏国,对匈奴时思报复。大月氏离开敦煌原地后,究竟迁徙到何处,当时并不清楚,对于神秘而遥远的西域情况,所知也甚少。要达到联络大月氏的目的,必须派人亲赴西域寻找。建元三年(前138年)汉武帝悬赏招募自愿承担这一任务出使西域者,汉中城固(今陕西汉中)人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勇敢地应募。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月氏,目的是联合月氏围困匈奴,以断匈奴右臂。仅继位三年,就派张骞去联络月氏,可以看出汉朝一直没有放松反击匈奴的准备。
    张骞带着汉王朝派给他的堂邑氏奴甘父等一百多个随从人员,踏上那陌生、遥远而神秘莫测的旅程。他刚离开国境出陇西,即为匈奴所获,带至匈奴单于王庭。单于扣留住张骞,但不把没有杀害,而且给他们匈奴女子为妻,又生子。匈奴对待汉朝归降的大将或使节的策略,均为其娶妻、生子,其目的无非是笼络他们,以便为匈奴所用。如后来的李陵、李广利投降匈奴。然而,张骞在十余年中“持汉节不失”(《汉书?张骞李广利传》)。被拘留了十来年后,才趁机逃出,张骞等向西奔走数十天,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到达大宛国。大宛国王对汉朝的富饶早有所闻,想与汉朝通使而不得,见张骞来到十分高兴。张骞对大宛国王说明来意,并答应他回国后,将送给大宛丰富的财物。于是大宛王便派人将张骞送至康居,又由康居转送至大月氏。张骞虽历尽千辛万苦找到大月氏,不料在这十几年中,大月氏的情况却发生了很大变化:月氏经过老上单于的扫荡,国土尽丧。于是促成月氏人的西逃,没有逃出的则奴役于匈奴,称小月氏。西逃的月氏人最初建立大月氏国于今伊犁河流域一带,其地本塞国地。到张骞为匈奴所拘时,大月氏又遭受乌孙国的猛攻,于是大月氏更向西移,鸠占了大夏的国土,于妫水(阿姆河)北岸重建国家。大夏人则集中于妫水之南,臣属于大月氏。原先塞国地盘,遂为乌孙所据。及张骞至大月氏,月氏人因环境优裕,已失去复仇之念。张骞在大月氏,大夏逗留了一年余,也没有达到结盟的目的,于是返国。返回时,张骞选择了另一条路,即“沿南山”今塔里木盆地的南边和柴达木盆地,欲从羌人地区绕回。这样走,可能是有意避开匈奴的势力范围,以免再次被拦劫。但孰料这一路也在匈奴控制之下,张骞又被匈奴扣留。一年以后,恰逢匈奴内部发生争夺单于地位的斗争,国内大乱,张骞オ与堂邑父一同逃回长安。从建元三年(前138年)出使,于元朔三年(前126)返国,奉使前后历经十三年。他出国时,同行者有一百余人,回来时则只剩下他主仆二人。他虽未达成使命,但西域内部的情形,却以大致为汉所明了。西汉王朝与西域的关系也从此正式开始:“张始开西域之迹。”(《汉书?西域传》)汉武帝封张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并根据他们带回的报告,确定了以后对西域的战略方针。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了张骞的报告。对当汉武帝说来,张骞的报告最大的吸引力有二:一是西域之地域广大,物产丰富,如大宛之马以及大夏、条支、安息等国的土产异物,这是推动汉武帝急于打通河西走廊的原因之一。二是得知从蜀地还有一条路可通西域,这是促使武帝通西南夷的动力。司马迁评价张骞通西域为“凿空”,可见评价之高。
    敦煌莫高窟323窟北壁西侧绘有初唐时期的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共由4组画面组成,呈“凹”字型排列,每个画面有清晰的榜题,表现汉武帝获得匈奴祭天金人和张骞出使西域的情景。右边一行人拜别武帝后,出了国境踏上漫漫长途,进入茫茫戈壁,人影越来越小,远处抵达大宛城。城内有一佛塔,两人立于门外。
    


    第十九节:与匈奴初次交火卫青立功
    经过七年的准备,汉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西汉开始了全面反击匈奴的战争。雁门马邑人聂壹通过大行王恢向汉武帝献策,匈奴与汉和亲已 将马邑作为诱饵,假装送给匈奴,待其主力来后,汉军则出兵围攻必能获胜。对这一建议,西汉朝廷中有两派意见,大行王恢认为可行,御史大夫韩安国认为不可行,最后武帝决定采用聂壹计策,王恢的主张得到了汉武帝的支持。
    当年六月,汉武帝派韩安国为护军将军,李广为骁骑将军,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率车骑、材官三十余万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之中。令聂壹逃入匈奴向单于佯称:我可将马邑令、丞杀死,以城降匈奴。然后又回至城中将死罪囚徒斩首,悬其头于城下,伪称“马邑长吏已死”令匈奴派兵速来。匈奴信以为真,单于率十万骑入武州塞(在今朔州境内,汉属雁门郡)。还未到马邑就见牛羊牲畜布满原野,而无人放牧。这原是汉军为诱敌而设,谁知做得太露骨,引起匈奴怀疑。于是攻城外门亭捉得雁门尉史,怕死的尉史将汉方的计谋向单于招出。单于大惊,急率兵还,庆幸未中计,特封尉史为天王。汉朝的三十万大军空埋伏了一阵,无功而还。武帝一怒之下欲杀王恢,王恢替自己辩解,甚至向丞相田蚡行贿求免一死,终不得武帝宽恕,最后被迫自杀。马邑之谋虽然失败,但是从此以后“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边,不可胜数。然尚贪乐关市,嗜汉财物;汉亦关市不绝,以中其意。” (《资治通鉴》)。汉帝国也加紧筹划公开与匈奴交战。结束了“和亲”的和平时期。
    
    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三月,武帝刘彻亲去霸上祭祀。回京时路过平阳公主家,便进去休息与平阳公主闲聊。平阳公主,本称阳信公主,因嫁与平阳侯曹寿为妻(曹寿即曹参曾孙),故亦称平阳公主。公主见武帝前来,开宴席相迎,同事安排了十几个年轻女子陪刘彻喝酒。皇后陈阿娇一直没有生子,平阳公主特地采选良家女儿,蓄养家中,趁着武帝的酒兴一并叫唤出来,任令武帝自择。偏武帝左右四顾,略略评量都为看中。后另召一班歌女进来弹唱,其中有一个曼妙歌喉打动了武帝。武帝端详多时,目不转瞬,那歌女早已察觉,与武帝眉目传情。平阳公主从旁打趣,故意向武帝问道:“这个歌女卫氏,色艺何如?”武帝听着,才问公主道:“她是何方人氏?叫做何名?”公主答称是平阳卫子夫。公主体贴武帝圣意,即命子夫随着武帝,同入尚衣轩行男女之事。武帝赐千金谢过平阳公主,将卫子夫一同带入宫中。回宫后,武帝刘彻对卫子夫宠爱有加,无奈忌惮皇后陈阿娇和丈母娘刘嫖只得将卫子夫置入冷宫不常得见。几乎一年的光景,陈皇后才渐渐疏忽了卫子夫。武帝刘彻得以再次临幸卫子夫。卫子夫得以怀孕龙种。陈皇后得知后,又常与母亲窦太主刘嫖密商,总想除去情敌卫子夫,却不得机会。
    听说卫子夫有一个同母的弟弟卫青,于是派人逮捕了卫青。卫子夫的母亲本来是平阳侯家的婢女。嫁给了卫氏,生有一男三女,长女名君孺,次女名少儿,三女名子夫。后来丈夫死了,仍在平阳侯家作佣,与家童郑季暗中勾搭私通后生一子名青。但是郑季已有妻室,不能你再娶卫氏。青随了母姓,郑季收留了青。令青牧羊,视作仆人一般,郑家其他子女也一味欺负他。青寄人篱下,苟且偷生。后来成人后,不愿再受郑家奴役,便寻访生母。生母卫氏乞求平阳公主收留。平阳公主召卫青进见,却是相貌堂堂,身体强健,于是让青做了骑奴。每当公主出行,卫青即骑马相随。青思虑郑家与他没有情谊,不如改从母姓,与郑氏断绝亲情,因此改名为卫青,自取一个表字,叫做仲卿。
    卫青做骑奴时认识了好几个朋友,骑郎公孙敖等,引荐他进入建章宫当差。没想到姐姐卫子夫被汉武帝宠幸,与陈皇后和窦太主做了对头。自己突然被人抓去,险些人头被砍。好友公孙敖等,召集骑士,急往抢救,得将卫青夺回,一面托人转达消息给武帝,武帝听后不禁气愤,索性召见卫青,并任命他为建章监侍中,并且封卫子夫为夫人,后来又擢升卫青为大中大夫。就是青同母兄弟姊妹,也一并加恩,共享富贵。就是营救卫青的公孙敖,也获邀特赏,超任大中大夫。
    元光六年(前129年)匈奴入上谷,在边境杀了数名吏民后逃去。武帝派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出云中,大中大夫公孙敖为骑将军出代郡,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出雁门,与这些老将同时出击匈奴的,还有年轻的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每位将军各率万骑出击匈奴。这次行动是卫青初次率兵与匈奴作战,但就在这次初试锋芒中,卫青脱颖而出,表现了军事将领的指挥才能。同时出击的几路大军中,公孙贺出云中无所获,公孙敖出代郡被匈奴打败,损失七千人,名将李广出雁门败得更惨。他受重伤被匈奴生俘后,匈奴在两匹马间架上一个网,李广躺在上面。走了十几里后,李广装死,趁敌人不备之时突然跃起,然后借机勇夺匈奴战士的弓箭和一匹快马,然后疯狂南奔逃回。只有卫青首战建功,他率兵出上谷,直到龙城,斩杀敌人七百名,被赐爵关内侯。这是卫青的第一次崭露头角,也是汉武帝决定反击匈奴的第一次告捷。
    同年秋天,匈奴数此在边关抢掠,渔阳地区受害严重。于是武帝派卫尉韩安国为材官将军,屯驻军队守卫渔阳。
    


    第二十节:收复河南地和河西走廊
    元朔元年(前128)春,卫夫人生一男孩,母以子贵,三月卫子夫被立为皇后。秋天,匈奴二万骑入汉东北部,杀辽西太守,劫掠二千余人,同时围困韩安国部队,又侵入渔阳、雁门,各屠杀千余人而去。韩安国率领部队向东迁徙,驻守北平,数月后病死。天子再次征召李广,拜为右北平太守。匈奴号曰“汉之飞将军”,李广守北平,数年间匈奴不敢入右北平。同时派车骑将军卫青率领三万骑兵出雁门,将军李息出代郡,出击匈奴。俘虏了数千人。
    元朔二年(前127),匈奴再次犯边上谷,渔阳两郡。汉武帝令车骑将军卫青,将军李息东自云中,西至陇西,在北部国境线同时出击。在河南地(黄河河套地区)攻击白羊王和楼烦王的部队,抓捕胡人首领和俘虏数千人,牛羊牲畜百余万,白羊王和楼烦王逃走,河南地至此划入大汉版图。汉武帝下诏封卫青三千八百户为长平侯,卫青的校尉苏建,张次公皆有功,封苏建为平陵侯,封张次公为岸头侯。西汉在河南地建立朔方郡,同时修缮了秦时蒙恬所建立的边塞,夏天迁徙了十万人到朔方郡。
    
    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匈奴汗国第四任单于挛鞮军臣逝世,弟第左谷蠡王伊稚斜与军臣单于之子於单争权,伊稚斜击败了太子挛鞮於单,即位。挛鞮於单逃奔汉朝。刘彻封他为陟安侯,挛鞮於单数月后逝世。不知道是因病还是被暗杀,史书没有记载。同年夏天,伊稚斜单于率万骑侵入代郡,杀死太守共友,略去千余人。秋,又入雁门杀略千余人而去。次年,又从代郡,定襄,上郡入寇,杀千余人。
    这一年张骞出使西域十三年归国。夏天六月二日,皇太后王娡,当年的王美人逝世。
    元朔四年(前125年),匈奴起兵三万人突入代郡,定襄,上郡屠杀数千人。
    元朔五年(前124年),匈奴右贤王屡次侵扰朔方城。汉武帝派卫青率十万骑兵由朔方出高阙,又派李息,张次公从右北平出兵牵制匈奴主力。卫青所率10万铁骑飞速出塞,长驱七百里,出现在匈奴右贤王驻地附近,右贤王根本没有料到汉军能如此迅速杀来,尚在酣睡中就被汉军包围。右贤王率领数百名卫士突围逃走,全军溃败。匈奴男女一万五千人,裨小王十余人成了汉军俘虏。只有几百人随同右贤王仓皇逃走,汉王朝取得对匈奴的大胜。武帝派使节带着大将军印信,在塞外军中,任命卫青为大将军,统御全国所有将领。公孙敖封合骑侯,韩说封龙頟侯,公孙贺封南窌(jiào)侯,李息封准侯爵关内侯。
    元朔六年(前123年)二月卫青带领十余万骑兵向匈奴发动总攻,格杀数千人后撤退,在定襄,云中,雁门一带驻扎休息。四月发动第二次总攻格杀匈奴一万余人。这次战役,右将军苏建,前将军赵信带骑兵三千人突遇匈奴单于伊稚斜主力部队,双方血战一昼夜三千人伤亡殆尽,苏建突围逃回,赵信投降匈奴。赵信原来就是匈奴的小王,后来投向汉王朝,被封为翕侯,这次率兵被匈奴包围又投降匈奴,单于得到赵信后喜出望外,立即封他为自次王,地位仅次于单于,又把单于的姐姐嫁给他。赵信为单于出谋划策:将匈奴根据地迁到漠北,以避开汉军锋锐,待诱汉军深入后,再聚而歼之。单于采纳赵信之策,将王庭暂时移到漠北,不与汉军正面接战。

    
    这一战一个年轻的将领像新星一样冉冉升起,他就是18岁的霍去病。他初试锋芒就表现出惊人的勇敢和出众的统帅能力,他只率八百轻骑就深入敌阵,大获全胜,俘虏单于祖父,叔父,及许多重要首领凯旋。霍去病得到朝廷嘉奖,被封为冠军侯。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此次战役是第一次随舅父出征。
    次年元狩元年(前122年)匈奴又入上谷骚扰,但汉庭正北已很少有大战,从此汉、匈战争重点移至西北,在河西走廊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同年张骞从月氏回国,向汉武帝提供了大量西域相关的 信息。汉武帝听到大宛,大夏,安息王国等都是大国,盛产汉朝没有的奇异东西。而且武力较弱,又喜爱汉朝的货物。另外听说在大夏国见过四川蜀郡出产的细布,商品经过身毒国(印度)转运过去。于是激起了汉武帝极大的兴趣和征服及寻找身毒国的欲望。汉武帝开始考虑征服北方匈奴后西南夷的经略。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汉庭与匈奴展开河西走廊争夺战。青年将领霍去病被擢升为骠骑将军,奉命出兵陇西北上,经金城,令居,越乌鞘岭,穿过匈奴臣属的五个小国,越过焉支山(在今甘肃山丹境)。汉军一路取胜,在皋兰山(今兰州黄河西)与匈奴血战,深人焉支山千余里,杀匈奴二王折兰王和卢侯王,俘虏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等大小首领,捕获及格杀匈奴八千九百余级,还缴获了休屠王祭天的两个金人。
    同年夏,霍去病又和公孙敖各率万骑出北地,在灵武渡过黄河,实行大迂回战略,越过贺兰山向西挺进,绕道居延泽后,由北向南对匈奴进行围剿,目的在于给匈奴右部诸王以打击。为分散敌人兵力,武帝又命李广和张骞自右北平出塞,进击匈奴左贤王。出击左贤王的李广部却遭到匈奴的包围,此时李广所率只有四千骑,张骞率领的一万骑兵尚未赶到,而匈奴左贤王则以四万骑将李广所部围住,形势异常危急。李广为了防止军心涣散,派他的儿子李敢率数十名骑兵直闯入匈奴阵地,左右驰骋,迅速返回报告李广“他们一盘散沙,容易对付”,于是军心稍安。李广命部队环绕一个圈,构筑临时工事。匈奴发动攻击,万箭齐发,李广命部队还击,死伤过半,箭将射尽。李广持箭上弦,全力拉满弓而不发,然后瞄准匈奴首领射杀数人,匈奴攻势稍稍受挫。这是天色渐晚,已近黄昏。官兵们惊恐,人人面如土色,只有李广依然镇定如常,谈笑神情,跟平时一样巡视阵地,调整部署。一夜度过后,第二日,匈奴再次发动进攻李广苦苦支撑,死伤又过半,而杀敌数目远远超过自己的 损失。这是张骞大军赶到,匈奴撤退。但是汉军已经丧失了元气,于是班师。张骞则因延误军机应该处以死刑,用赎金抵罪,贬为庶人。李广也因功过相当,未得到封赏。
    霍去病所率汉军深入匈奴两千余里,因为与公孙敖失去联系,霍去病孤军越过居延海,向南抵达祁连山,在今张掖一带突然出现在匈奴主力的后方,同匈奴展开激战,结果匈奴大败。单桓王和酋涂王及相国、都尉等七十余人被俘,士卒降者二千五百,格杀和俘虏匈奴一共达三万之众。秋季,匈奴单于伊稚斜对休屠王,浑邪王被汉朝杀掳数万人之多怒不可遏,打算召他们到王庭趁机诛杀。休屠王,浑邪王大为恐慌,决定依附汉朝。大行李息正在黄河边上筑城,见到浑邪王派来的使节,立刻把使节送至长安。刘彻担心匈奴诈降,于是派霍去病率领大军前去迎接。而休屠王果然反悔,于是浑邪王杀死休屠王,合并休屠王残部共四万余人降汉。浑邪王降汉后,被送往长安,刘彻封浑邪王为涧阴侯。这次战役中霍去病荣立首功,得到汉武帝嘉奖以一千七百户,封骠骑将军。浑邪王的部下都被安置在西北五郡,陇西郡,北地郡,上郡,朔方郡,五原郡,仍旧保持匈奴人的风俗习惯。由于休屠王身死及浑邪王降汉,中国西北地区疆土扩张十五万平方公里,河西即今甘肃武威,张掖,酒泉等地,因位于黄河以西,自上而下称为河西,又称河西走廊。整个河西走廊从汉武帝时开始全部控制在中国领土范围之内。《汉乐府诗集》中的《匈奴歌》唱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焉支山盛产红色染料,是当时妇女常用的化妆品腮红和口红。“胭脂”一词即由此而来。
    
    休屠王的太子日?(音mìdī密滴)与其母被送到汉朝官府做奴婢。太子日?被派到少府负责给皇帝养马。一次,刘彻欢宴之余要查看马匹,这是漂亮的宫女姬妾站满了一堂,日?等数十人牵马走过殿下,大家被宫女们的美色吸引,都偷偷看两眼。只有日?目不斜视容貌庄严。他养的马又高又壮,刘彻对日?大为赞叹。于是召见他,日?阐明自己身世,刘彻十分欣赏,于是赐给他官帽官服,任命他为马监。不久又擢升为宫廷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等职。日?虽然受到汉武帝的喜爱,但是从没有过失。刘彻更加信任他,出宫时都有他陪同左右。因为休屠王曾经用金人来祭祀天地,所以赐姓“金”。这个金日?竟成为后来汉武帝的托孤重臣。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05 20:20:35  更:2021-08-08 21:52:50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