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话说干支纪年 作者高俊信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话说干支纪年 作者高俊信[第1页] |
作者:夷齐风清 |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据古文献记载,我国轩辕黄帝时期始作甲子。 “帝命大挠探五行之情,占斗柄(即斗杓,东北第七星也)所建,《史记?天官书》:摄提直斗杓所指以建时节。始作甲子。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谓之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谓之枝,干支相配以名日,而定之以纳音。”干支相配,六十年一个周期,俗称“六十花甲子”,用以纪年、月、日、时,记生肖、记书目、记序号等。本帖只向同好介绍干支纪年。 |
在干支相配诸多功能中,本帖旨在讨论干支纪年。 |
干支纪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用以纪年始于黄帝元载——甲子。具体体现在黄帝历中,黄帝历用天干地支以及帝王世系表纪年,是大中华文化圈内特有的纪年方式。 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发布《改历改元通电》,其中提到:“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即辛亥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于是宣布将黄帝纪元4609年(1912年1月1日)作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但与黄帝纪年同用。孙中山先生所公布的4609年由三部分组成:一为上古史(以下简称五帝)积年与夏、商、西周元年至厉王末年公元前828年积年之和、二是周宣王元年至公元前1年的827年、三是公元后的1912年。如果用4609年减去1912,说明黄帝元载是公元前2697年。 |
用公元纪年的现行《中国历史纪年表》,始于《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即周厉王三十八年、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用2697-841=1856. 表明我国用公元纪年后,尚有1856年没有标注明确的公元纪年。 |
世人为标注关于夏、商、周的具体纪年作了多年持续探索。 摆在我们面前的数据是:夏始年为约前2070年。商始年是约前1600年,还有前1748年、前1710年、前1618年、前1582年等。西周元年是前1046年,还有另外的43种说法。 上述三个年份在教科书中被写作:夏(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 商(约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
关于武王克殷的年份现今有40多种说法分别是:公元前1130年(林春溥)、前1127年(谢元震)、前1123年(胡厚宣《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引)、前1122年(吴其昌、吕振羽、岛邦男)、前1118年(成家彻郎)、前1117年、前1116年、前1112年(刘朝阳)、前1111年(董作宾、严一萍、郑天杰)、前1106年(张汝舟、张闻玉)、前1105年(马承源)、前1102年(黎东方)、前1093年(葛真)、前1088年(水野清一)、前1087年(白川静)、前1078年、前1076年(丁马肃)、前1075年(唐兰)、前1071年(李仲操)、前1070年(张政火良)、前1067年、前1066年(范文谰、新城新藏)、前1065年(哈特纳、白光琦)、前1063年(山田统)、前1059年(彭瓜失钧)、前1057年(张钰哲、张培瑜)、前1055年(章鸿钊、荣梦源)、前1051年(高木森、姜文奎)、前1050年(叶慈)、前1049年(王保德)、前1047年、前1046年(班大为、刘次阮)、前1045年(倪德卫、夏含夷、周法高、赵光贤)、前1044年(李丕基)、前1041年(吉德炜)、前1040年(周文康)、前1039年(何幼琦、还有程奉献忠)、前1030年(丁山、方善柱、周流溪)、前1029年(黄宝权、陈华新说)、前1027年(梁启超、郭沫若、雷海宗、莫非斯、高本汉、陈梦家、屈万里、何炳木隶)、前1025年(劳干)、前1024年(平势隆郎)、前1018年(周法高)。 众说纷纭,孰是孰非?历史课教学如何向学生解读?关乎优秀文化的传承。 |
其实中华五千年文明早已翔载史册,古人说“今世所传,自黄帝以来迄共和以前纪年,备书甲子,无一阙疑,一若二千年间相系而下,绝无所疑者”(见《帝王世纪?续补序》[晋] 皇甫谧撰,陆吉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10.1版,第70页。)。 但都是用干支纪年。 |
权威古文献对夏始年记载是:“夏禹元岁丙子。” 商始年是:“商汤十有八祀乙未,王即位于亳,国号商。” 西周元年:“周武王十三年己卯,武王克殷,天下宗周。” |
公元前2070年是丙子年吗?前1600年是乙未年吗?前1046年是己卯年吗?不求甚解的“阶段性”时期,世人这样理解已成为常态。 |
近日,中央宣传部正式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对做好未来5年的传承发展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前提是摸清文化家底,以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持续推进,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
“一个新课题,支持” 一个历史悠久的新课题,感谢关注。 |
在古文献中,干支纪年随处可见。见于通鉴类编年史,见于州府县志,见于《家谱》。 《文献通考》是宋元时代著名学者马端临的重要著作。马端临(1254—1324)字贵与,江西乐平人,在其34岁左右时,即开始其著书工作。而《文献通考》的编写用时20余年。 《文献通考》全书分为24门,348卷。书的内容起自上古,至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就其体例与内容来看,实为《通典》的扩大与续作,这是该书的第一个特点。本书唐代以前的部分以《通典》为基础,加以适当的补充。中唐以后则是马端临广收博采的结果,尤其是宋代部分,当时《宋史》尚未成书,而马氏所见到的宋代史料最丰富,所以其所收之材料多有为《宋史》所无。 |
《文献通考 ?帝系考》卷二五○,以极为精炼的文字记述了夏商周三代五十五位帝王的“嗣立”干支、在位年。 |
如《文献通考 ?帝系考》卷二五○对夏朝十七王的记载: 夏禹,颛顼之孙、鲧之子,姓姒氏,名文命。治水有功,舜使宅百揆。年七十三,以丁巳岁受舜禅,即天子位,都平阳、安邑。在位二十七年,癸未崩,寿百岁。(笔者按:《御批历代通鉴辑览》载:“丁巳命禹摄位。(并未即帝王位)”“丙子元岁,王即位,国号夏。”) 启,禹子。以甲申嗣位,九年壬辰崩。 太康,启子。以癸巳嗣位,二十九年辛酉,以盘游无度,为有穷后距於河,失邦而崩。 仲康,太康子。以壬戌嗣位,十三年甲戌崩。 帝相,仲康子。以乙亥嗣位,二十八年壬寅,为羿所弑。寒浞杀羿并灭相,相之臣靡逃於有鬲氏,相之后还于有仍氏,生少康。至四十一年壬午,靡自有鬲氏灭寒浞而立少康。 少康,相子。以壬午灭寒浞嗣立,二十二年(按;二十一年。)癸卯崩。 帝杼,少康子。以甲辰嗣立,十七年庚申崩。 帝槐,杼子。以辛酉嗣立,二十六年丙戌崩。 帝芒,槐子。以丁亥嗣立,十八年甲辰崩。 帝泄,芒子。以乙巳嗣立,十六年庚申崩。 帝不降,泄子。以辛酉嗣立,五十九年己未崩。 帝扃,不降子。以庚申嗣立,二十一年庚辰崩。 帝廑,扃子。以辛巳嗣立,二十一年辛丑崩。 帝孔甲,廑子。以壬寅嗣立,三十一年壬申崩。 帝皋,孔甲子。以癸酉嗣立,十一年癸未崩。 帝发,皋子。以甲申嗣立,十九年壬寅崩。 帝履癸,是为桀,以癸卯嗣立,五十三年乙未,以失道为殷汤所伐,战於鸣条,师败,汤放之南巢,夏亡。 对欠妥之处笔者作了按语。 |
在《河南杞县伊氏家谱》中千载名相伊尹的生平是:“夏后皋八岁(年)庚辰四月初八日生于空桑;夏后癸(桀)三十七岁己卯耕于有莘;壬午后癸四十岁伊尹回到亳,建议汤起兵伐桀;汤崩传至太宗太甲,太甲元祀(年)戊申;二祀己酉;伊尹至商王沃丁戊子八祀卒。”其中用了六个夏商之交的干支纪年。 |
《文献通考》记载:帝皋,孔甲子。以癸酉嗣立,十一年癸未崩。帝发,皋子。以甲申嗣立。 《河南杞县伊氏家谱》中千载名相伊尹生于:“夏后皋八岁(年)庚辰四月初八。” 从中我们似乎发现了某些干支纪年的有序排列关系: 帝皋,夏代后数第三位帝王,癸酉(即位元年)嗣立,8年庚辰,十一年癸未。帝发,皋子。以甲申嗣立(即位)。 排上述干支岁次: 癸酉 后皋 1√ 甲戌 2 乙亥 3 丙子 4 丁丑 5 戊寅 6 己卯 7 庚辰 8√ 伊尹四月初八生 辛巳 9 壬午 10 癸未 后皋 11√ 甲申 发 1 √ |
癸酉 后皋 1√ 甲戌 2 乙亥 3 丙子 4 丁丑 5 戊寅 6 己卯 7 庚辰 8√ 伊尹四月初八生 辛巳 9 壬午 10 癸未 后皋 11√ 甲申 发 1 √ 四个“√”年份竟与文字记载相合。帝皋癸酉(即位元年)嗣立,八年庚辰,十一年癸未。帝发,皋子。以甲申嗣立(即位元年)。 神奇! |
于古代干支纪年之后标注相应的公元纪年已成为当今行文时尚。所标注的纪年目前基本可分两类:一是公元前841年以后的标注大多是准确的。如将:“明嘉靖戊申”标注为(1548年)。 其二是对公元前841年以前的标注大多是错误的。 如对纣王墓的解说词:纣王墓起初为一方形土堆,墓前有巨碑一通,篆书“殷纣辛之墓”,今已不复存在。后人于1987年重立新碑一通,上书“纣王之墓”四个大字。墓冢周围草木葱茏,东有流水潺潺宛若玉带的淇水萦绕,西有秀气、玲珑的灵山相伴,整个墓区环境清新、风景宜人。 纣王(前105年至前1046年),商朝最后一位帝王,在位时间长达30年之久。因周朝开国君主称其为“纣王”,故后人称其为“商纣王”,纣王、子姓,名受或受德、谥号帝辛,定都成于沫,后改沫邑为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 |
其“纣王(前105年至前1046年)”的生卒,前者应视为笔误,暂不讨论。说商纣王卒于前1046年绝对是错的。 牧野之战事发周武王十三年己卯“二月甲子朝”,“甲子夕,纣王自焚。”因前1046年不是己卯年,所以在“纣王(前105年至前1046年)”的“前1046年”前没有批注相应干支岁次。 |
如何识别准确的干支纪年的标注,有办法。 |
鉴于历代典籍对夏、商、周三代的记载均以干支纪年,笔者简单介绍关于干支纪年的基本常识: 一 干支纪年普遍存在尾数定天干和余数定地支规律。 因黄帝元载公元前2697年,是甲子年。尾数为7,天干是甲。公元前的纪年是自然数递减,十天干是有序循环,依干支纪年的天干可直接判断其公元前纪年的尾数,分别是: 天 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对应尾数:7 6 5 4 3 2 1 0 9 8 因2697÷12=224余9,该年地支是“子”,十二地支是有序循环,对应余数必递减: 地 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12的对应余数: 9 8 7 6 5 4 3 2 1 0 11 10 |
(公元前1——11年尾数与余数相同) 如判断公元前2205年的干支:尾数是5,天干为“丙”;2205÷12=183余9,地支为“子”,公元前2205年是“丙子”年。 判断公元前1766年的干支:尾数是6,天干为“乙”;1766÷12=147余2,地支为“未”,公元前1766年是“乙未”年。 推算公元后的干支纪年其对应尾数、余数规律如下: 天 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对应尾数: 4 5 6 7 8 9 0 1 2 3 地 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12对应余数:4 5 6 7 8 9 0 11 12 1 2 3 如判断1911年的干支:尾数1,天干是“辛”,将1911除以12,余数是3,地支是“亥”,1911年是辛亥年。 干支纪年普遍存在的这一规律被称为“尾数定天干”“余数定地支”规律。 |
二 干支纪年相互共有加、减“60N”的互算规律。 比如:在《历史纪年表》中公元前822年是己卯年,公元前841年以前的所有己卯年均为“822+60N”。 在公元前841年以前的未知领域中,只有公元前882年、公元前942年、公元前1002年、公元前年1062、公元前年1122、公元前1182年等才是己卯年的必然选项。 |
三 每个干支纪年在公元纪年中蕴涵着的唯一特质规律。 干支纪年在公元纪年中会自报身世。 即将具体标注干支的公元纪年换算成黄帝纪年,再÷60,其商是该干支纪年在黄帝纪年中的前一循环周期数。余数是该干支永恒不变的唯一序号(癸亥年无余数)。 |
比如:公元前1122年是己卯年,将其换算成黄帝纪年:2697-1122+1=1576年,结果显示公元前1122年是黄帝1576年。 将1576÷60=26 余16 说明公元前1122年是黄帝纪年中唯一的第27个循环周期的己卯年,这一己卯在60花甲中的序号是16。换言之公元前1122年是黄帝纪年中唯一的第26个循环周期后出现的第16个干支纪年——己卯年。 |
又如:公元1999年是己卯年,将其换算成黄帝纪年:2697+1999=4696年,公元1999年是黄帝4696年。 将4696÷60=78 余16 说明公元1999年是黄帝纪年中唯一的第79个己卯年,这年己卯的序号仍为16。 干支纪年中的唯一特质规律充分说明中国的干支纪年法从古至今循环有序,可辑可考,勿容争议。 掌握以上基本常识可权衡规范众说纷纭,净化学术氛围,提升学界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达成共识的凝聚力。有利于将古代未知领域(公元前841年——公元前2697年)的干支纪年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转换为现代表达形式。 |
敬复:运用易理: 除《史记》之外的我国历代编年史博稽群籍、悉正抵牾、依据正义、表里六经、资料翔实、且要简明、一破群盲、至公至正、备书纪年、准式万世。一旦经综合整理、去粗取精,她可弥补司马公在《三代世表第一》中“所次其年”,有助于夏、商、周纪年的研究。 东汉以来,历朝都有“囊括古今”的编年史,早期有汉末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后来有宋代邵雍的《皇极经世》、胡宏的《皇王大纪》、宋元之际金履祥的《资治通鉴前编》、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清代有吴乘权的《纲鉴易知录》《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等文献,都对夏、商、周纪年作了明确记载。 |
敬复运用易理: 关于您提到的“ 顺带讲讲三元九运”出自《皇极经世》。 《皇极经世》是宋代学者邵庸毕生研究周易而自创的经天纬地巨著,创立了“元、会、运、世”一套有规律的纪年方法。129600年为一元,每元12会,各10800年。 每会30运,各360年。每运12世,每世30年。 |
小帖将涉及《皇极经世》的《经世之未二千一百五十六》至《经世之戌二千二百○七》,具体起止为帝尧元载甲辰(公元前2357年)至宣王元年甲戌(公元前827年),共51世1530年详列干支的纪年。 |
历代编年史简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书目繁多,简介以下几种: 《皇王大纪》,南宋胡宏著,8O卷,所述上起盘古,下迄周末。前两卷皆粗存名号事迹,帝尧以后始用《皇极经世》编年,博采《经》、《传》,而附以论断。胡宏,字仁仲,生于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卒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建宁崇安(今属福建)人。人称“五峰先生”。胡宏是南宋初期一位爱国主义和影响较大的进步思想家,他的理学思想对宋代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该书从第三卷至二十九卷详细记录着自黄帝至西周共和的纪年,前340年只记述诸帝在位年数,而从帝尧开始以干支纪年,除“间有论断”外,均以天干“甲”字开头,十年一记。如对商王的记载:太甲二十七祀甲戍。沃丁四祀甲申。八祀伊尹薨,百有余岁,王亲吊临,祀以太牢,塟之于亳,咎单遂训伊尹事,作《沃丁》。十四祀甲午。二十四祀甲辰。二十九祀沃丁崩立弟太庚。太庚:五祀甲寅。十五祀甲子。二十五祀甲戍太庚崩子小甲立。…… |
在帝尧元载后的1530年中,笔者发现该书使用“甲”字开头的干支纪年132个,其中仅有三个疑似有误:分别是夏太康二十二载甲寅,被写作“太康二十载”;夏桀四十二载甲申被写作“四十一载”;周武王十八年甲申误作“武王十六年甲申”,属于自相矛盾。书中有90处只记帝王年数而未写干支纪年的,其中仅三处宜校订:夏扃“二十二岁王崩”应为“二十一岁”;商小辛二十一祀,误作“小辛二十六祀”;周武王十九年王崩,误作“武王十七年王崩”。在1870年的历史长河中,《皇王大纪》干支纪年222个,仅有6年文字记述不妥,且依自身的整体排列易于发现,准确率为97.3%,实属难能可贵。该书从30卷即宣王元年甲戌至八十卷周赧王五十九年乙巳年(公元前256年)的干支纪年与现行《中国历史纪年表》完全一致,极具权威。 |
《资治通鉴前编》用《皇极经世》、《皇王大纪》之例,损益折衷,一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诸子,表年系事(见254个干支纪年),复加训释。断自唐尧,以下接於《资治通鉴》,勒为一书。 其影印版中存在一些不难发现的问题,如:夏不降子扃元岁的“庚申”误作“甲申”、扃五岁之“甲子”误作“戊子”、《举要》卷一中的“壬申二十三祀,周西伯生子发。”应为“壬辰”等7处有误。 《皇极经世》《皇王大纪》《资治通鉴前编》都有电子版。 |
《纲鉴易知录》,是清代学者吴乘权编辑的简明中国通史读本,初刻于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二百余年中,刊刻了20余次,并译成外文,传播海外。影响巨大。《纲鉴易知录》能够久刻不衰,为广大读者所喜爱的主要原因,是它“简明易知”。古代史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二十五史部帙浩繁,难以卒读。而《纲鉴易知录》恰是一部国史精华的荟萃。它简明扼要,通俗易知,不尚玄奥,不敷铅华,年经事纬,力求平实。有一编在手,犹如诸史于胸。对于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对林林总总的众多史籍,《纲鉴易知录》不失为一把入门的钥匙,一个登堂的阶梯。 |
《纲鉴易知录》自尧甲辰元载至西周共和元年使用的纪年,共用225 个干支,其中仅有舜崩于癸酉年,其后的第二年应是“乙亥”年,误作“乙卯”,其余224个干支纪年全部准确无误。1959年,施意周先生的点校版,对其干支进行了公元纪年换算,换算结果中221干支换算无误,如禹元岁丙子为公元前2205年、商汤乙未十有八祀(商元年)为公元前1766年、周武王十三年(西周元年)己卯为公元前1122年。仅有4个干支换算有误,分别是夏启元岁甲申误算为公元前2196年(实为公元前2197年)、夏启二岁乙酉误为公元前2195年(应为公元前2196年)、夏槐(芬)元岁辛酉误为公元前2041年(应为公元前2040年)、周康王十二年甲戌误为公元前1076年(应为公元前1067年)。换算准确率为98.2%。 |
该书自卷七至卷九十二记录西周宣王元年甲戌(公元前827年)至元代的史实,又续《明纪》十五卷,编年纪事至“丁亥(公元1647年)五月大清兵定鼎顺天”止,期间2474年的干支纪年与《中国历史纪年表》所记相同。 除上述史籍外还有《文献通考》《册府元龟》《混元圣纪》《通鉴外纪》《路史》《通志》《佛祖通载》等众多典籍均记录了三代的史实及其纪年。 |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成书于1767年秋,全书120卷。“是书排辑历朝事迹,起自伏羲,讫于明代,编年记载”,居“以昭万世法戒”的权威地位。她以《通鉴纂要》为蓝本参稽各种书籍加以增订,包括《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资治通鉴长编》《通鉴纲目》《通鉴前编》……以及一些先秦的经、子、集部等。其书简明切要、资料翔实、取材丰富。取材必选其精,叙事必撮其要,上起伏羲、神农、下至明末。是我国一部囊括古今的编年纲目通体史。其“纲目相从,目所不及者,则别为分注于其下。而音切训诂,典故事实,有关考证者,亦祥列焉。文成数万,其指数千,而于系统年表,予夺进退,悉准至公、至正书年。”“凡向来怀铅握椠qiàn ,聚讼不决者,一经烛照,无不得所。用以斥彼偏私,著为明训。而千古定案遂无复低昂高下于期间。”该书 “集史学之大成,实足表里六经,准式万世。”“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此非一时之书,而是万世之书。” 该书从公元前841年——公元1661年共记载我国中原地区发生了146次日食(其中周代37次),将其换算成公元纪年,再查《中国5000年日食表》,无一查否。 该书公元前841年以前的1530年间的干支纪年无一不在有序循环线上,所用218个干支100%准确。 |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载于《四库全书荟要》,是《四库全书》的精华,收书473种、19931卷。开本大小和装帧形式与《四库全书》相同。“乾隆丁亥秋”共抄两部:一部存于宫中御花园的摛chī藻堂,一部藏于圆明园东墙外长春园内的味腴书屋(毁于火)。手抄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现存一部,深藏秘宫,少有人知。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前一、二、三卷记述了三皇五帝、夏商周至共和元年的史实,以下117卷记述史实到清顺治十八年辛丑年(1661年)的十一月初八。将该书自公元前841至公元1661年的2502年的干支纪年与《中国历史纪年表》逐一对照完全一致。书的最后写道:该书是“据事直书”“炳若日星”“万世永为定案云。”她作为国家正统、民族根基的象征,已成为学界安身立命梦寐以求的圭臬和我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传国之宝。所以人们对官修《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给予高度评价。 |
传统文献中的干支纪年,时有不合排序的错误纪年。 |
表现在关键岁次干支纪年各有千秋,说法不一,总数不下百余。如尧元载的甲辰有丙子;禹元岁的丙子有壬子;商汤十有八祀的乙未有癸亥;武王十三年己卯,有乙未…… 《古今刀剑录》的武丁元祀岁次戊午应为丁巳,《通鉴前编》的壬申二十有三祀应为壬辰。郑樵在《通志》中的“厉王元年庚辰应为癸未”…… |
古籍中不合排序的干支纪年统称为赝品,易于甄辨,一般出自违序排列、不能自圆其说。 |
出自明嘉靖年间的《今本竹书纪年》及各版本《古本竹书纪年》的所有纪年及夏“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始壬子,终壬戌。”无一不自相抵悟。“始壬子,终壬戌”≠471。求得“始壬子,终壬戌”的计算式是60N+11(N为正整数)。 被王国维先生判伪的《今本竹书纪年》及各版本《古本竹书纪年》的59干支纪年,它不按规律,任意出牌,置信度等于0。应统统被视为伪作,它是污染学术氛围的总源头。 |
时下有人宣传《古本竹书纪年》是我国唯一一部未过秦火的史书,是史学界公认的信史。有位学者说:“《竹书纪年》在研究夏代的年代问题上有其特殊意义,正在于它是现知最早的一套年代学的系统。”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将其视为重要参考依据,采纳了其中的一些观点,诸如夏积年471年(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
清华五大导师之一的王国维先生辑《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对《今本竹书纪年》文句一一疏其所出,认为“此书无用”“此书可废”“年月又多杜撰”。他对《今本竹书》的夏商积年提出质疑,认为寒浞乱政已在431年之中,与《纪年》之471年读数不能相应,帝王在位年数与岁名差之,作伪者复以假设丧毕之说,其参差无例亦甚矣;认为商积年“用岁496年”与诸帝积年计之五百八年读数不合,诸帝积年及岁名相龃(jǔ)龉(yǔ),分析可能并非出自一人之手,或虽出一手前后未照也。他在《疏证》中写道:“此《疏证》亦可不作,”然他又恐怕“后世复有陈逢衡辈为是纷纷,故写而刊之。” |
《今本竹书纪年》被全盘否定后,热衷于《竹书》的人们相继编撰了清儒版、现代版《古本竹书纪年》,其基本核心内容与《今本竹书纪年》的完全一致,唯一区别在于被否定的叫“今本竹书纪年”,被吹捧的叫“古本竹书纪年”。 清朱右曾所辑《古本竹书纪年辑证》(有电子版)书中观点多有出处,但总体纪年与《今本竹书纪年》趋同。 张洁、戴和冰点校版《古本竹书纪年》与其他版本不同:其他版本有的宣传古代禅让制,比如:尧子丹朱避舜于房陵,舜让,不克。朱遂封于房,为虞宾。丧毕三年,舜即天子之位。而张、戴版则宣传:“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还记述:“益干启位,启杀之。”“仲任崩,伊尹放太甲于桐,伊尹即位,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宣扬杀戮与暴力;帝王世系不同:夏、商帝王均少于文中所记;帝王不记在位年数,有违编年史体例,无法考证;长篇幅记载荒诞无稽:“穆王十七年西征,见西王母,宾于昭宫。”复记七次;穆王“大起九师,兵至九江,叱鼋yuán鼉tuó为梁。”;穆王东征天下二亿二千五百里,西征亿有九万里……此版《古本竹书纪年》的超强表达均自荒诞无稽。 |
成书于上世纪末的《古本竹书纪年?全文》佚名版,被称为最为完备的通行版,能形成一套符合干支纪年推演法则的纪年。但其仍记夏积年为471年,商积年为496年。 |
诸版《竹书纪年》与正史的语言风格截然不一,《竹书》多离奇神话色彩,正史多平铺直叙。如《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对周穆王的记载中无一关于“见西王母”“鼋鼍为梁”“亿有九万里”的记载,对子爵诸侯国徐的记载可见一斑:《通鉴辑览》记曰:“徐子自称偃王(称王自立),王闻徐子僭(jiàn)号,乃命造父御(造父驾驭战车征剿、讨伐、平叛),一日千里,长驱而归。”乾隆在书眉则作批语:“一日千里,虽顺风扬帆,有所不能……其论失实矣。” |
各版本《古本竹书纪年》其纪年着实令人失望。 由公元前2697年到公元前842年有1856个干支纪年,而《竹书纪年》的积年只有1638年。明显差了218年。这一问题出在帝颛顼之前。 作伪者不谙干支纪年推算法。夏商纪年明写起止干支,无意识地错写积年。夏代多了40年,商代少写了13年。如此编年,必然造成夏、商、周存史年代的下压、三代帝王即位、在位年份全部失实。依据现存各版本《古本竹书纪年》任何人到任何时候都永远编制不出公元前2697年至共和5年即公元前837年的《干支纪年周期表》 |
《古本竹书纪年》宣传暴力,否定上古帝王禅让制,谣传太甲杀伊尹,变神话传说为史实,凸显天人感应,如:尧帝即位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厨中自生肉,其薄如箑(shà扇子)等。 诸版《古本竹书纪年》颠覆历史,杜撰虚假,纲目不合、表里不一,歪曲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欺骗世俗,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
关于《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 小帖编制《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干支纪年的科学准确定位,作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有益尝试。 |
《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 起 始 年 周期 朝代 帝王 年号 干支 公元前年数 1 五帝 黄帝 元载 甲子 2697 2 黄帝 61 甲子 2637 3 少昊 21 甲子 2577 4 少昊 81 甲子 2517 5 颛顼 51 甲子 2457 6 帝喾 40 甲子 2397 7 唐尧 21 甲子 2337 8唐尧 唐尧 81 甲子 2277 9 虞舜 39载 甲子 2217 10 夏 仲康 3岁 甲子 2157 |
效果欠佳,再发《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 起 始 年 周期 朝代 帝王 年号 干支 公元前年数 1 五帝 黄帝 元载 甲子 2697 2 五帝 黄帝 61载 甲子 2637 3 五帝 少昊 21载 甲子 2577 4 五帝 少昊 81载 甲子 2517 5 五帝 颛顼 51载 甲子 2457 6 五帝 帝喾 40载 甲子 2397 7 五帝 唐尧 21载 甲子 2337 8 五帝 唐尧 81载 甲子 2277 9 五帝 虞舜 39载 甲子 2217 10 夏朝 仲康 3岁 甲子 2157 |
《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 起 始 年 周期 朝代 帝王 年号 干支 公元前年数 11 夏朝 寒浞 42年 甲子 2097 12 夏朝 帝槐 4岁 甲子 2037 13 夏朝 不降 4岁 甲子 1977 14 夏朝 帝扃 5岁 甲子 1917 15 夏朝 孔甲 23岁 甲子 1857 16 夏朝 夏桀 22岁 甲子 1797 17 商朝 太甲 17祀 甲子 1737 18 商朝 太庚 15祀 甲子 1677 19 商朝 太戊 21祀 甲子 1617 20 商朝 仲丁 6祀 甲子 1557 |
《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 起 始 年 周期 朝代 帝王 年号 干支 公元前年数 21 商朝 祖辛 10 甲子 1497 22 商朝 祖丁 29 甲子 1437 23 商殷 盘庚 25 甲子 1377 24 商殷 武丁 8 甲子 1317 25 商殷 祖甲 2 甲子 1257 26 商殷 武乙 2 甲子 1197 27 商殷 帝辛 18 甲子 1137 28 西周 康王 2年 甲子 1077 29 西周 昭王 36 甲子 1017 30 西周 穆王 45 甲子 957 |
《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 起 始 年 周期 朝代 帝王 年号 干支 公元前年数 31 西周 孝王13年 甲子 897 32 西周 厉王42共和5甲子 837 第32周期始于周厉王42年、共和5年,公元前837年。这一年已经出现于《中国历史纪年表》中。 第32周期至幽王4年癸亥778年。 第33周期至幽王5年甲子777年。 (2697-777=1920) (1920÷60=32) 《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第1周期始于黄帝元载公元前2697年甲子——周幽王4年癸亥778年共运行32个周期。通过数字运算——准确无误。 |
《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的形成依据 《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干支纪年的科学准确定位,作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有益尝试。其动力源泉来自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领导核心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出一批深入研究阐释传统文化精华、普及文化经典的图书佳作。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他在2020年9月28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要求:我们要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我们要……把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要围绕一些重大历史问题作出总体安排,集中力量攻关,不断取得新突破。 |
《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的形成依据 “《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 起 始 年 周期 朝代 帝王 年号 干支 公元前年数 1 五帝 黄帝 元载 甲子 2697” 本表的第1周期始于黄帝元载甲子为公元前2697年,依据孙中山先生的《改历改元通电》推算。 |
《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的形成依据 2 ——6周期的起始年依古文献中的历代帝王在位年数推出。 |
《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的形成依据 7——32周期据相关文献记载排出: 第7、8周期出自《皇王大纪?卷三?帝尧陶唐氏》:唐尧二十一载甲子即公元前2337年,八十一载甲子即公元前2277年。 第9周期见于《皇王大纪?卷四?帝舜有虞氏》:“虞舜三十九载甲子。”公元前2217年。 第10周期见《皇王大纪?卷五?夏仲康》:“仲康三载甲子。”公元前2157年。 《皇王大纪》有电子版其书目、卷次、文字记载均可百度。 |
《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 第9周期《皇王大纪?卷四?帝舜有虞氏》:“虞舜三十九载甲子。”公元前2217年。 至第10周《皇王大纪?卷五?夏仲康》:“仲康三载甲子。”公元前2157年,是一关键节点。若查“夏禹元岁丙子”必居《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第9周期中。即“虞舜三十九载甲子”至“仲康二载癸亥”之间, 就是说“夏禹元岁丙子”必在公元前甲子2217年与公元前癸亥2158年之间,且须是丙子年。 公元前甲子2217年与公元前癸亥2158年之间的六十个干支中,只有一个“丙子”。 这一年换算成公元前纪年的尾数是必须是5,天干为“丙”;这一年÷12的余数必须是9,地支为“子”。 将“夏禹元岁丙子”具体标注干支的公元纪年换算成黄帝纪年,再÷60,其商是该干支纪年在黄帝纪年中的前一循环周期数。余数是该干支永恒不变的唯一序号(癸亥年无余数)。 |
在公元前甲子2217年与公元前癸亥2158年之间,满足上述条款者唯一“夏禹元岁丙子”是公元前2205年! 公元前2205年的尾数是是5,天干为“丙”; 前2205年÷12(2205÷12=183余9)余数是9; 将“夏禹元岁丙子”具体标注干支的公元纪年换算成黄帝纪年,再÷60,其商是该干支纪年在黄帝纪年中的前一循环周期数。余数是该干支永恒不变的唯一序号,癸亥年无余数。 “夏禹元岁丙子”是公元前2205年,换算成黄帝纪年(2697-2205+1=493)为公元前493年。493÷60=8余13 “夏禹元岁丙子”所在的前一周期是第8循环周期; “夏禹元岁”的“丙子”在60花甲子中序号排在13号; 关于“癸亥年无余数” 其“癸亥”指“仲康二载癸亥”即公元前2158年。 将公元前2158年换算成黄帝纪年(2697-2158+1=540)为公元前540年。493÷60=9(无余数)。这是告知世人:“夏禹元岁丙子”必在干支纪年第9循环周期! |
更正:“493÷60=9”(无余数)为“540÷60=9” |
节点结论:夏始年即“夏禹元岁丙子”的唯一权威表述是公元前2205年! 至于夏始年为“约前2070年”且被自诩为“阶段性的”——假的。 |
在《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第9周期中,有一耀眼光环即仲康日食。 中国古代天象记录,其数量之多,门类之全,系列之长是世界其他国家难以匹敌的。正是古人留下的这笔珍贵而丰富的文化遗产,才为夏商周年代考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研究途径。 仲康,我国夏王朝第四位帝王,他在位期间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日食。 在古籍中对这次日食的记载主要有两处,一处是《尚书?胤征》、另一处是《春秋?昭公十七年》。其中的内容引自《夏书》,并没有说明日食发生于仲康年间。《尚书?胤征》与《昭公十七年》中相关内容基本相同,但点明发生于仲康年间,而后世对仲康日食具体时间的推算也多以《尚书》作为重要依据: 《尚书?胤征》原文:“仲康肇位四海,胤侯命掌六师,羲和废厥职,酒荒于厥邑……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羲和尸厥官,罔闻知,昏迷于天象,以干先王之诛。”文中的 “辰”指日月之会,“房”是房宿,即天蝎座β、δ诸星,“辰弗集于房”即日月在房宿合朔时出现了问题。“瞽”是乐官,“啬夫”是掌管钱币的官,“庶人”即百姓。乐官击鼓、啬夫急跑取币、百姓奔走都是在匆忙举行日食救护仪式。主管天象的羲和却还不知道发生了重大天象,结果获罪被诛。 梁代天文学家虞邝、隋朝经学家刘炫认为文献上记载的这次日食发生在仲康元年,并将其命名为“仲康日食”。刘炫还说:“房所舍之次也,集会也,会也,会,合也,不合则日食可知。”此后,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明代传教士汤若望都曾对仲康日食进行过研究。 自19世纪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开始关注并计算仲康日食发生的准确时间。据张培瑜的统计,目前大概有11种不同结果: 如施古德(G. Schlegel)、叩纳特(F. Kühnert):公元前2165年5月7日。 拉该提安(Largetean):公元前2127年10月25日。 夫累提(N. Freret)、卡西尼(D. Cassini):公元前2007年10月25日。 方根拔(Vongumpach):公元前2156年10月20日。 奥泊尔子(Th. V. Oppolzer):公元前2137年10月22日、公元前2072年10月23日两个结果。其中公元前2137年10月22日这一结论被历史学家董作宾所引用,并以此编撰了《中国年历总谱》。很多现代中国天文史学家,如陈遵妫、薄树人、杜升云等也都倾向于这一结果。 平山清次:公元前1948年10月3日。 斋藤国治、小泽贤二:公元前1912年9月24日。 刘朝阳:公元前2110年10月23日。但经斋藤国治复核后发现应为公元前2110年10月24日。 彭瓞钧:公元前1876年10月16日。 朱永棠:公元前1961年10月26日。 笔者认为在以上这些结论之外,还有两种说法值得关注。 一是《考古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解密记》中提到的,另一个是清代学者阎若璩(qú)对仲康日食的推算结果。 《考古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解密记》中提到中国天文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科学院院长吴守贤领导下的专题组在对于《尚书》中“季秋”与“房(房宿)”的研究中,发现季秋时太阳不可能在房宿,由于夏代二十八宿的概念尚未形成,因而专题组取“季秋”进行推算。他们对于公元前2250年至公元前1850年之间发生于10月1日至12月18日且在洛阳地区可见的日食进行计算后,给出了公元前2043年10月3日、公元前2019年12月6日、公元前1970年11月5日与公元前1961年10月26日四个可能的选择。并认为可以作为夏初年代的参考。断代工程专家组“经首席科学家研究决定”“为取整数”,定公元前2070年为夏始年。 清代学者阎若噱(1636-1704),在其名著《尚书古文疏证》中也对仲康日食进行了推算,得出了 “仲康元岁,壬戌岁……丁亥日,巳正初刻合朔,日食在井宿二十八度”。 “仲康四岁,乙丑岁……壬辰日,未一刻合朔,日食在氐宿一十五度”。 “仲康十一岁壬申岁……闰四月,甲寅日午时日食”三个年份及时间。 根据“尾数定天干”规律,我们可以推算出: 仲康元岁日食,发生在公元前2159年6月29日。 仲康四岁日食,发生在公元前2156年10月22壬辰日13时1—15分。 仲康十一岁日食,发生在公元前2149年6月9甲寅日。而这样的结果正与《中国5000年日食表》对日食的推算相一致:仲康元岁(壬戌)的日食发生在公元前2159年6月29日;仲康四岁(乙丑)的日食发生在公元前2156年10月22壬辰日13时04分;仲康十一岁(壬申)的日食发生在公元前2149年6月9日。 仲康元岁壬戌公元前2159年,佐证了夏始年为公元前 2205年。 |
夏禹在位8年,启在位9年,太康在位29年。下一代君王就是仲康。 计算式:2205-8-9-29=2159 |
《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的形成依据(第11——20周期) 第11周期见《皇王大纪?卷六?夏少康》:少康二十三岁(22周岁),寒浞42年甲子。公元前2097年。 第12周期见《皇王大纪?卷六?夏槐》:槐四载甲子,公元前2037年。 第13周期见《皇王大纪?卷六?不降》:不降四载甲子,公元前1977年。 第14周期见《皇王大纪?卷六?扃》:扃五载甲子,公元前1917年。 第15周期见《皇王大纪?卷六?孔甲》:孔甲二十三载甲子,公元前1857年。 |
第16周期见《皇王大纪?卷六?夏桀》:夏桀二十二载甲子,公元前1797年。 第17周期见《前编?举要》卷一:太甲“甲子十有七祀”为公元前1737年。 第18周期见《皇王大纪?卷六?太庚》:商太庚十五祀甲子,公元前1677年。 第19周期见《皇王大纪?卷八?商太戊》:太戊二十一祀甲子,公元前1617年。 第20周期见《皇王大纪?卷八?商仲丁》:仲丁六祀甲子,公元前1557年. 以上所注的文献出处均有电子版。 |
在《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的第11——20周期中的关键节点是第16周期《皇王大纪?卷六?夏桀》:夏桀二十二载甲子,公元前1797年。 第16周期始于:夏桀二十二载甲子,公元前1797年,至商太甲“癸亥十有六祀”为公元前1738年。(前1797——前1738) 若求得“商汤十有八祀乙未,王即位于亳,国号商”的具体公元纪年请在《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的第16周期寻找正确答案。 |
夏桀是夏代末代君王,太甲是商代第二代君王,商汤居二者之间。 《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的第16周期的甲子——癸亥间,只有一个“乙未”年,序号32。 这年是夏桀52年,商汤18年,商开国元年,公元前1766年。 |
据《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的第16周期(前1797——前1738) 我们可以确认“商汤十有八祀乙未,王即位于亳,国号商”的具体公元纪年为公元前1766年。 |
以“商汤十有八祀乙未,王即位于亳,国号商”是公元前1766年为基点。可推断解读《河南杞县伊氏家谱》中的伊尹生平:伊尹“夏后皋八岁庚辰(公元前1841年)四月初八日生于空桑,夏后癸三十七岁己卯(公元前1782年)耕于有莘”,壬午桀四十岁(公元前1779年)伊尹回到亳,向汤如实汇报,汤遂起兵伐桀。在伊尹的策划下,先攻打桀的诸侯韦、顾、昆吾等国,进而与桀战于鸣条,桀败逃南巢而死,夏亡。汤代夏为君,改国号商,尊伊为尹(尹,正也,史称阿衡)。汤崩传至太宗太甲。继位后无道,太甲元祀戊申(公元前1753年),伊尹将其放之于桐,令其守汤墓思过。二祀己酉(公元前1752年),太甲居汤之墓营桐室以训太甲,使居忧焉。三祀冬十有二月朔太甲悔改,被迎归于亳为君,仍尊伊尹为阿衡。“至商王沃丁戊子八祀(公元前1713年)卒, |
又“(商汤)丁未三十祀(公元前1754年),王崩,葬汾阴。”“汤崩传至太宗太甲。继位后无道,太甲元祀戊申(公元前1753年)” 说明有商一代只有28王,汤与太甲间不存在其他王。 |
伊尹至商王沃丁戊子八祀(公元前1713年)卒,说明太甲并未杀伊尹。 |
在《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中: 起 始 年 周期 朝代 帝王 年号 干支 公元前年数 21 商朝 祖辛 10 甲子 1497 22 商朝 祖丁 29 甲子 1437 23 商殷 盘庚 25 甲子 1377 24 商殷 武丁 8 甲子 1317 25 商殷 祖甲 2 甲子 1257 26 商殷 武乙 2 甲子 1197 27 商殷 帝辛 18 甲子 1137 28 西周 康王 2年 甲子 1077 29 西周 昭王 36 甲子 1017 30 西周 穆王 45 甲子 957 关键节点在第27循环周期:商殷 帝辛(纣王) 18祀 甲子公元前 1137年至周康王元年癸亥,公元前1078年。(前1137——前1038)周武王十三年己卯(西周元年)必在其中! |
武王十三年己卯(西周元年)公元前1122年,序号16。这一推断结果简便易行,准确无误。 |
说武王十三年己卯(西周元年)公元前1122年,序号16。这一推断结果简便易行,准确无误。须满足武王克殷年的以下八项条款: 1、诸籍记载武王克殷事发武王十三年,己卯年。换算成公元前纪年其尾数必须是2、除以12的余数是6;符合天干地支纪年法的“尾数定天干,余数定地支”的规律; 现行《中国历史纪年表》的前822年是己卯年,武王十三年己卯应是822+60N的选项之一,如:公元前882、942、1002、1062、1122、1182…… 2、武王伐纣当在武王生卒间。帝乙二十三祀壬辰西伯昌生子发(公元前1169年)。纣辛二十祀丙寅(文王五十年,公元前1135年)西伯昌薨,子发嗣位,武王元年是丁卯年(公元前1134年)。武王十九年乙酉王崩(公元前1116年)。武王生卒为公元前1169年——公元前1116年,年54岁。壬辰——乙酉间的54个干支岁名,只有一个是“己卯”!即公元前1122年; |
3、武王克殷年与箕子朝鲜元年是同年,箕子朝鲜元年是公元前1122年(可百度); 4、武王克殷年是比干被杀的下一年; 《睢阳林氏家谱》记载着比干的生卒: 比干是商朝帝乙之弟,殷纣王之叔父,生于殷帝乙丙子(公元前1185年)之七祀(夏历四月初四),惨死于帝辛戊寅三十二祀(公元前1123年)冬十月二十六日,终年63岁。 |
5、将武王十三年己卯的具体年份换算成黄帝纪元,再÷60,依其商可以确定该己卯年的“世系”,余数是己卯年轮值太岁的牌位号。 如将公元前1122年换算成黄帝纪年,即2697-1122+1=1576, 公元前1122年是黄帝1576年。 1576÷60=26 余16 表明武王十三年的己卯是黄帝纪年中的第27个己卯年,当年轮值太岁牌位16。 又如公元1999年是己卯年,换算成黄帝纪元,即2697+1999=4696, 公元1999年是黄帝4696年 4696÷60=78 余16 说明公元1999年的己卯是黄帝纪元中的第79个己卯年,该年轮值太岁牌位仍为16。西周初年曾经使用的干支纪年与现在沿用的干支纪年存有60乘以n的倍数关系。 打开手机,百度“轮值太岁”,可现:己卯轮值太岁是龙仲(原有称谓,后人嵌入历史名人)大将军,牌位16。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有太岁立马横刀,切勿在太岁头上动土。 |
《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的形成依据: 起 始 年 周期 朝代 帝王 年号 干支 公元前年数 21 商朝 祖辛 10 甲子 1497 22 商朝 祖丁 29 甲子 1437 23 商殷 盘庚 25 甲子 1377 24 商殷 武丁 8 甲子 1317 25 商殷 祖甲 2 甲子 1257 26 商殷 武乙 2 甲子 1197 27 商殷 帝辛 18 甲子 1137 28 西周 康王 2年 甲子 1077 29 西周 昭王 36 甲子 1017 30 西周 穆王 45 甲子 957 今天批注以上21——30周期的形成依据。 |
第21周期见《皇王大纪?卷八?商祖辛》:祖辛十祀甲子,公元前1497年。 第22周期见《皇王大纪?卷八?商祖丁》:祖丁二十九祀甲子,公元前1437年。 第23周期见《皇王大纪?卷八?盘庚》:盘庚二十五祀甲子,公元前1377年。 第24周期见《皇王大纪?卷九?武丁》武丁八祀甲子,公元前1317年。 第25周期见《皇王大纪?卷九?祖甲》:祖甲二祀甲子,公元前1257年。 文中的《皇王大纪?卷八?商祖辛》可百度。 |
第26周期见《皇王大纪?卷九?武乙》:武乙二祀甲子,公元前1197年。 第27周期见《皇王大纪?卷十?纣王》:纣王帝辛十八祀甲子,公元前1137年。 第28周期见《资治通鉴前编?举要》卷一:康王二年甲子,公元前1077年。 第29周期见《皇王大纪?卷二十八?昭王》:昭王三十六年甲子,公元前1017年。 第30周期见《皇王大纪?卷二十八?穆王》:穆王四十五年甲子,公元前957年。 |
第31周期见《皇王大纪?卷二十八?孝王》:孝王十三年甲子,公元前897年。 第32周期见1《皇王大纪?卷二十八?厉王》:厉王四十二年甲子(共和5年),公元前837年。 |
小结: 1、《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国内首次推出。第一周期始年为黄帝元载甲子公元前2697年。 第32周期起始年为厉王四十二年甲子(共和5年),公元前837年。排序可信吗?验算一下:2697-837=1860 又1860÷60=31 说明第32周期前正好是31周期。 |
小结: 2、“夏禹元岁丙子”必在《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第9周期中。 也就是“虞舜三十九载甲子”至“仲康二载癸亥”之间。公元前2217年——公元前癸亥2158年之间。 这历史上唯一一个“夏禹元岁丙子”是公元前2205年。 |
小结: 3、发现“商汤十有八祀乙未,王即位于亳,国号商”的具体公元纪年,可在《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的第16周期找到准确答案。 《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第16周期始于:夏桀二十二载甲子,公元前1797年,至商太甲“癸亥十有六祀”为公元前1738年。(前1797——前1738) 夏桀是夏代末代君王,太甲是商代第二代君王,商汤居二者之间。 《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的第16周期的甲子——癸亥(前1797——前1738)间,只有一个“乙未”年,序号32。 这年是夏桀52年,商汤18年,商开国元年,公元前1766年。 我们可以确认“商汤十有八祀乙未,王即位于亳,国号商”的具体公元纪年为公元前1766年。 |
小结: 4、西周元年是“周武王十三年己卯”。存在于《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第27循环周期:商殷 帝辛(纣王)18祀 甲子公元前 1137年至周康王元年癸亥公元前1078年。(前1137——前1038) 周武王十三年己卯(西周元年)必在其中! 武王十三年己卯(西周元年)公元前1122年,序号16。这一推断结果简便易行,准确无误。 |
通过编制《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我们获取的 夏始年“夏禹元岁丙子”是公元前2205年。 “商汤十有八祀乙未,王即位于亳,国号商”,商元年是公元前1766年。 西周元年“周武王十三年己卯”是公元前1122年。 |
尊敬的清乐钱平寿君 您好!高兴在这里幸会! 《对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质疑》这个帖子不知何故被“隐藏”。 |
不过小帖《话说干支纪年》欲首次编制《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具影响力。 今有一学者著文称“国史自公元前841年始,此前无文字记载,只有传说。”以此否定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从未间断。为一些“阶段性”观点贴金,贻害无穷。 《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已编制到第32周期。 第32周期的起始年为周厉王四十二年甲子(共和5年),公元前837年。(见《皇王大纪?卷二十八?厉王》) 那么还有多少周期待编制? 分析如下: 干支纪年60年一个循环周期,始甲子,终癸亥。 公元1984年是甲子年,公元1983年肯定是癸亥年。 从黄帝元载到公元1983年干支纪年共有序循环了多少周期? 计算得知:2697+1983=4680 4680÷60=78 事实说明我们祖先使用干支纪年至1983年已经有78个周期。1984年(甲子)是第79周期的开始年。2021年辛丑,序号38. 本《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还有47个循环周期尚未面世。 |
《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继续 公布(?)周期的起始年之所属朝代、帝王、年号、干支、公元前年数等。 一旦有误,殷请众家赐教。 第32周期的起始年是厉王四十二年甲子(共和5年),公元前837年。 |
周期 朝代 帝王 年份 干支 公元前年数 33 周 幽王 5年 甲子 777 34 桓王 3 甲子 717 35 惠王 20 甲子 657 36 定王 10 甲子 597 37 景王 8 甲子 537 38 敬王 43 甲子 477 39 威烈王 9 甲子 417 40 显王 12 甲子 357 |
周期 朝代 帝王 年份 干支 公元前年数 41 周 赧王 18 甲子 297 42 秦 始皇 10 甲子 237 43 汉 文帝 3 甲子 177 44 汉 武帝 元狩6 甲子 117 45 汉 宣帝 五凤1 甲子 57 |
《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继续 周期 朝代 帝王 起始年份 干支 公元年数 46 汉 平帝 元始4 甲子 公元4 47 汉 昭帝 永平7 甲子 公元64 48 汉 安帝 延光3 甲子 124 49 汉 灵帝 中平1 甲子 184 50 魏 齐王 正始5 甲子 244 |
《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继续(今天由第51循环周期始) 周期 朝代 帝王 起始年份 干支 公元年数 51 晋 惠帝 永安1年 甲子 304 52 晋 哀帝 兴宁2年 甲子 364 53 宋 文帝 元嘉1年 甲子 424 54 齐 武帝 永明2年 甲子 484 55 梁 武帝 大同10年 甲子 544 |
《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 周期 朝代 帝王 起始年份 干支 公元年数 56 隋 文帝 仁寿4年 甲子 604 57 唐 高宗 麟德1年 甲子 664 58 唐 玄宗 开元12 甲子 724 59 唐 德宗 兴元1年 甲子 784 60 唐 武宗 会昌4年 甲子 844 |
《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继续 周期 朝代 帝王 起始年份 干支 公元年数 66 南宋 宁宗 嘉泰4年 甲子 1204 67 南宋 理宗 景定5年 甲子 1264 68 元 泰定1年 甲子 1324 69 明 太祖 洪武17 甲子 1384 70 明 英宗 正统9 甲子 1444 |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