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三国志之袁绍与曹操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三国志之袁绍与曹操

作者:让历史照亮未来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袁绍与曹操
    东汉末年,统治阶级昏庸腐败,民众日不聊生,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终于爆发黄巾军农民大起义。各地封建官僚在镇压黄巾军起义中,纷纷崛起,形成数支军阀势力,黄巾军失败后,各路军阀又相互进攻,当时中原地区比较大的军阀势力有袁绍、曹操、公孙瓒、吕布、刘备等,后来袁绍灭掉公孙瓒,曹操击败吕布、刘备等,中原逐渐形成袁绍、曹操两大集团,一山不容二虎,不是袁绍打败曹操,就是曹操吞并袁绍,同处北方的两股势力决战在所难免。
    袁绍,字本初,从高祖父开始袁家有四代人都担任过三公 (国家领导人级别)的高官(四世三公),袁家权倾朝野,门生故旧遍布天下,家族势力巨大,袁本初出身显赫的世代为官的大官僚世家,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官宦子弟,比现在所谓的官二代强上何止百倍,袁家有着丰富的人脉、关系网,袁本初本人长得身材魁梧高大,面容威严,又谦虚有礼,折节下士,不但出身好,而且有颜值,有才干,天生具有一个领军人物的条件,家族势力大,自身条件好,因此众望所归(士多附之)。袁绍一进入官场,就以大将军属官的身份担任侍御史(检察部门,级别约相当于今天的正厅级或副部级),不久就被提升为中军校尉,后来又担任了司隶校尉(据360百科,三国魏晋时期,司隶校尉是监督京师和京城周边地方的秘密监察官,大家可以想一下,这个官职级别高,并且很重要,有实权),青年才俊袁本初进入官场的起点是比较高的,显然,袁本初的家族背景起了重要的作用。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他的竞争对手曹操的情况。曹操,字孟德,是西汉开国初年相国曹参的后代(距离曹操所处的东汉末年已经过去四五百年,距离太遥远,恐怕借不上什么劲)。东汉桓帝在位时,曹腾担任中常侍大长秋(宦官身份),被封为曹亭侯。他的养子名曹嵩(宦官是没有生育能力的,故收养子),继承了他的封爵,曾官至太尉,但没有人知道他是从谁家过继来的。曹嵩的儿子就是曹操,曹孟德。二十岁时,曹孟德被推举为孝廉,做了郎官,后又任洛阳北部尉,升任为顿丘县令,又被召入朝廷做议郎。
    我们现在来把袁本初与曹孟德比较一下,就会看出,曹孟德暂时与袁本初是无法相比的:袁绍出生于四世三公家庭,从父亲往上数四代都是大官,曹操出生于太尉之家,只是父、祖做过官(祖父还是宦官,名声上不太好),袁绍一进入官场,就是厅级干部(不走寻常路,刚进入官场,就是大官,起点高),而曹操是走的常规路线,从基层做起:举孝廉(汉代选拔任用提拔干部的主要途径。汉代政府受儒家影响较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认为为人立身以孝为本,任官从政以廉为方,地方上举孝之人,举廉之人,称为孝廉之人,孝廉成为干部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后才慢慢升为县令(县处级),经历锻炼后,才进入中央做官。
    显然,曹孟德的家族官僚背景、力量比袁本初就有所不及了。但在基层的历练又怎么不是一件好事呢?岂不闻“笋因落箨方成竹,鱼为奔波始化龙”吗?
    等到几年后京城被西凉大军阀董卓控制,皇权势力、官僚势力、平民百姓生命财产都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资治通鉴:董卓性残忍,一旦专政,据有国家甲兵、珍宝,威震天下,所愿无极,语宾客曰:“我相,贵无上也!”侍御史扰龙宗诣卓白事,不解剑,立挝杀之。是时,洛中贵戚,室第相望,金帛财产,家家充积,卓纵放兵士,突其庐舍,剽虏资物,妻略妇女,不避贵贱。人情崩恐,不保朝夕。),以大官僚士大夫为主的地方实力派共举义兵,讨伐国贼董卓。(春,正月,关东州郡皆起兵以讨董卓,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绍自号车骑将军,诸将皆板授官号。绍与河内太守王匡屯河内,冀州牧韩馥馥留鄴,给其军粮,豫州刺史孔伷屯颍川,兗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邈弟广陵太守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与曹操俱屯酸枣,后将军袁术屯鲁阳,众名数万),这些诸侯中,由于袁绍家的威望(四世三公),以及袁绍在与宦官的斗争中的积极作为(袁绍与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以及在强大的董卓面前表现的无所畏惧,大家公推袁本初为盟主。此时曹孟德还不具备作为领导的威望,只是一个追随者。但是慧眼识珠的济北相鲍信却坚持自己的见解,认为在此乱世中,只有曹孟德是拨乱反正、安定天下的英雄:豪杰多归心袁绍者,鲍信独谓曹操曰:“夫略不世出,能拨乱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虽强必毙。君殆天之所启乎!”
    当年,曹孟德年轻狂狼未进入仕途前,已有当时诸名人对其进行过不凡评价。资治通鉴记载: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世人未之奇也,唯太尉桥玄及南阳何颙异焉。玄谓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颙见操,叹曰:“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玄谓操曰:“君未有名,可交许子将。”子将者,训之从子劭也,好人伦,多所赏识,与从兄靖俱有高名,好共覈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尝为郡功曹,府中闻之,莫不改操饰行。曹操往造劭而问之曰:“我何如人?”劭鄙其为人,不答。操乃劫之,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操大喜而去。
    从这段话大致可以看出曹操的一生行事的特点,机智有权谋,任性所为不守礼法规矩约束,是个有问题、有能力、有作为的人物,许子将的评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贴切的,从后来曹操的经常屠城这种残忍行为和逼迫汉献帝以下犯上的强臣行为,肯定不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仁人义士,而是一个时势造就下的特定的人物,不能用简单的英雄之名来冠之,称其为奸雄是比较贴切的。
    最初,袁绍的实力并不强大,官不过渤海太守,地不过渤海一郡,在用诈术轻易地取得了北方重镇冀州后,实力迅速膨胀。资治通鉴:绍客逢纪谓绍曰:“将军举大事而仰人资给,不据一州,无以自全。”绍曰:“冀州兵强,吾士饥乏,设不能办,无所容立。”意思是:将军倡导大事,却要依靠别人供应粮草,如果不能占据一个州作为根据地,就不能保全自己。”袁绍说:“冀州兵强,而我的部下又饥又乏,假如不能成功,就没有立足之处了。从这里看当时袁绍还是比较困窘的,虽有国仇家恨(因为自己公开反董卓,致使一家50多口被董卓杀害),众人又比较推崇信任,却也是有心无力,势单力薄。
    因为冀州长官韩馥馥素来性格胆小怯懦,(素恇怯),袁绍就想谋夺地广人众的冀州。
    谋士逢纪提出一个计划:韩馥是一个庸才,您可秘密联络公孙瓒,让他攻打冀州。韩馥必然惊慌恐惧,我们便乘机派遣有口才的使节去为他分析祸福,韩馥迫于突然发生的危机,必然肯把冀州出让给您。于是袁绍依计而行,秘密邀请公孙瓒攻打冀州,冀州兵战败,韩馥内心恐慌,袁绍秘密派辛评、荀谌、郭图等人去游说韩馥:“公孙瓒统率燕、代两地的军队乘胜南下,各郡纷纷响应,军锋锐不可当。袁绍又率军向东移动,意图不可估量,我们为将军担心。”韩馥心中恐慌,问他们说:“既然这样,那么该怎么办呢?“荀谌说:“您自己判断一下,宽厚仁义,能为天下豪杰所归附,比得上袁绍吗?”韩馥说:“比不上。”荀谌又问:“那么,临危不乱,遇事果断,智勇过人,比得上袁绍吗?”韩馥说:“比不上。”荀谌再问:“数世以来,广布恩德,使天下家家受惠,比得上袁绍吗?”韩馥说:“比不上。”荀谌说:“袁绍是这一时代的人中豪杰,将军以三方面都不如他的条件,却又长期在他之上,他必然不会屈居将军之下。冀州是天下物产丰富的重要地区,他要是与公孙瓒合力夺取冀州,将军立刻就会陷入危亡的困境。袁绍是将军的旧交,又曾结盟共讨董卓,现在办法是,如果把冀州让给袁绍,他必然感谢您的厚德,而公孙瓒也无力与他来争。这样,将军便有让贤的美名,而自身则比泰山还要安稳。”韩馥性情怯懦,于是同意了他们的计策。
    这个小儿科的计谋,竟然取得成功。足见韩馥的软弱愚昧(素恇怯),以及苏秦张仪类策士说客危言耸听式的蛊惑游说的确不容小觑。韩馥最后结局,被袁绍剥夺了权力,解除武装,仅有一个空官名(以馥为奋威将军,而无所将御,亦无官属),后因害怕得到袁绍迫害而自杀。
    袁绍不费一兵一卒得到大洲郡冀州,对拱手相让冀州的韩馥采取了非常错误、绝情的处理,显示出政治上的短视行为,在世人看来,太不人道,更不利于招揽人心,这说明袁绍个人心胸比较狭窄,在大的决策上缺乏明断。说到底,袁本初虽然出身四世三公之家,自己又居高位,但绝非争天下的逐鹿英雄,器具、胸怀、气魄、谋略都缺乏,充其量是一个独守一隅的小军阀,这也注定了其最终失败的命运。
    袁绍身为反董卓集团盟主不积极率领群雄除国贼,扶助汉室,却以诈术谋取冀州,标志着反董卓势力的政治军事集团的瓦解,也标志着汉末群雄混战的局面已经开始。
    袁绍占领冀州后,提拔任用了一大批人才:任命广平人沮授为奋武将军,派他临护所有将领,对他十分宠信。魏郡人审配、巨鹿人田丰都因为人正直,不被欣赏,袁绍任命田丰为别驾,审配为治中,与南阳人许攸、逢纪、颖川人荀谌都成为袁绍的主要谋士。(据资治通鉴)。占领冀州是袁绍政治军事生涯的一个重要节点。
    在这些人才中,沮授、田丰、许攸、审配等人特别是沮授、田丰的水平、见解与曹操的重要谋士荀彧、郭嘉应在伯仲之间,但遗憾的是袁绍无法领会他们的正确意见建议,以致败亡。
    沮授一归袁绍,就向袁绍建言献策:将军您在弱冠的年纪就入朝为官,名扬天下;又遇上奸臣想要废掉帝王另立新君,您就凭着刚强正直的品格一马当先主持公道。您独自一人冲出洛阳,使董卓内心恐惧不安;您渡过黄河向北而去,渤海郡的百姓都期盼您的到来。您率领渤海郡的部众,又聚集冀州的军队,声势威震黄河以北的地区,名声广播天下。现在虽然黄巾军四处作乱,黑山一带盗匪猖獗,但如果您率军向东征讨,那青州的黄巾军一定会被平定;回军讨伐黑山的贼寇,那以张燕为首的盗贼也能被消灭;率军向北边的幽州、燕州进发,那公孙瓒一定会覆灭;用武力威慑少数民族部落,匈奴也一定会向您称臣。到时候您的势力就能扩大到黄河两岸,合并四州的势力,招揽天下英雄志士,统率百万的军队,将天子和朝臣从长安迎接回来,在洛阳重新修建祭祀宗庙,然后您再以朝廷的名义号令天下,出军讨伐不肯归附的乱臣贼子,依靠这样的威势,天下还有谁是您的对手呢?只需要几年的时间,这样的功业是不难完成的。袁绍答道:这就是我的心愿。(资治通鉴)
    沮授初见袁绍一席话,堪比诸葛孔明初见刘玄德之隆中对,鲁子明(鲁肃)初见孙权孙仲谋之宏论,都是战略性意见,不但分析判明了当前形势,而且指出了发展方向。足见沮授之水平实不在曹孟德首席谋士荀彧之下。
    袁绍势力渐渐坐大后,袁绍重要谋士沮授又提出一项重要建议,把汉献帝迎接到冀州,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扩大政治影响政治势力辅佐王室安定天下的最大一张王牌。
    “将军的祖先,几代都是国家大臣,世传忠义。如今,天子流离失所,宗庙也残败毁坏。我看到各州、郡虽然表面上都声称是义兵,实际上互相图谋,并没有忧国忧民的想法。如今,将军已基本平定冀州地区,兵强马壮,将士听命,如果您向西去迎接天子,迁都邺城,就可以挟天子而令诸侯,积蓄兵马,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叛逆,天下有谁能与您对抗?”(资治通鉴)
    谋士郭图、淳于琼反对:汉朝王室的没落,为时已久,如今要使它复兴,不是太困难了吗!而且英雄豪杰纷纷起兵,各据州、郡,部下人马动辄数以万计。这正是秦朝失其鹿,先得者为王的时机。现在,要是把天子迎接到自己身边,一举一动都要上表奏请服从天子,则自己权力减轻;不服从,则要蒙受违抗圣旨的罪名。这不是上策。
    沮授又进一步解释:现在迎接天子,即符合君臣大义,又是最有利的时机,如果不能早日决定,必定会有人抢先下手。
    迎接安置落魄的皇帝,确实是一个重大决策,到底该不该这样做,利与弊如何?
    这是一个一本万利的大好事,因为历史上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借助尊王攘夷口号讨伐不服从自己的国家,建立霸业,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楚汉相争时刘邦为义帝发丧戴孝,以此为口号讨伐项羽,也取得了莫大的政治利益。然而,袁本初无法领会。当然,事情没这麽简单,要不然,这个建议就不会存在争议了。
    此时的袁绍在世人的面前威望达到顶峰,由于积极带头反董卓,他的家人50多口被杀,天下英雄豪杰大多归附袁绍,都想着为袁绍报仇。起兵讨伐董卓的州郡,都是借着袁绍的名义,可以说是众望所归。
    按理说,袁绍最有资格、最有能力来做这件事,因为和其他群雄相比,袁本初出身四世三公之家,世受皇恩,受皇家恩情最大,而曹操受汉家恩惠远远无法与袁绍相比,曹操只不过从祖父才开始在朝廷为官,现在正是报答皇恩的时候,把皇帝接到身边,以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这就在政治上占领了先机,具备了莫大的号召力。然而袁绍却拒绝了这个非常重要、无比正确的建议,这无疑是袁绍的一个重大失误。
    欲谋大事者,必集众人之力,故必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吸引大众参与,此即政治之核心所在。
    (注:陈寿著三国志-袁绍传,记述郭图劝说袁绍迎接汉献帝,与资治通鉴记载沮授劝迎汉献帝有所不同)
    不久之后,在另一个重要竞争对手曹孟德把汉献帝接到自己的地盘许昌后,曹孟德以汉献帝的名义发号施令,给袁绍下达各种指示要求时,袁本初就悔青肠子了。(初,袁绍每得诏书,患其有不便于己者,欲移天子自近,使说曹操以许下埤湿,洛阳残破,宜徙都鄄城以就全实;操拒之)
    在这一重要的历史关口,袁本初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许多年以后,二十世纪著名作家冰心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人生道路虽然漫长,但关键处只有几步。确实如此,这当然反映了袁本初的决策能力,这就是许多人才如荀彧、郭嘉、赵云、张郃弃袁绍投奔曹操刘备的原因,这也是袁绍与曹操的差距之处。
    曹操的重要谋士郭嘉曾对袁绍做出评价:袁公只是想要效仿周公礼贤下士,但不知道用人的办法。思虑太多又不得要领,喜好谋划却不能决断,想要和他一起渡过现在天下的危难,奠定称王称霸的基业,很难啊!(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也认为袁绍不能成大事: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说袁绍不能成大事。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总结性的评价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徒有许多人才,却不能使用,不能做到人尽其才,不善于听取正确的意见建议。陈寿的评价是非常中肯的。
    当然,这仅仅是袁绍犯下的一个不小的但决不致命的错误,以后他还有许多许多的机会,如果今后袁绍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善于听取沮授、田丰的意见的话,逐鹿中原与曹孟德争雄,鹿死谁手,未可知也。
    同样是一个事情,当一年后,曹操也拥有较大实力后,就有了迎接汉献帝的计划,但大家意见不统一,认为崤山以东尚未平定,而且韩暹、杨奉等人自认为护驾有功,骄横凶暴,不能迅速制服。意思是我们的邻近区域还不够稳固,而朝廷内存在某些军事势力与我们必将形成矛盾,时机尚不成熟,但首席谋士荀彧力排众议,荀彧说道:以前,晋文公重耳迎纳周襄王,各国一致推举他为霸主;汉高祖为义帝发丧,身穿孝服,使得天下百姓诚心归附。自从天子流离在外,将军首先倡导兴起义军,只因崤山以东局势混乱,来不及远行迎驾。如今献帝返回旧京,但洛阳荒废,忠义之士希望能保全根本,黎民百姓也怀念旧的王室,为之悲伤。借此时机,奉迎天子以顺从民心,是最合乎时势的行动;用大公无私的态度使天下心悦诚服,是最正确的策略;坚守君臣大义,辅佐朝廷,召揽天下英才,是最大的德行。这样,尽管四方还有不遵从朝廷的叛逆,但他们能有什么作为?韩暹、杨奉之辈,有什么值得顾虑!如果不及时决定,使别的豪杰生出奉迎的念头,以后尽管再费心机,也来不及了。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今不捷足先登,若被他人先我而行,后悔莫及。荀彧这段话义正辞严,高屋建瓴,剖析深刻,于是曹操集团决计迎接汉献帝。
    不久之后,袁绍消灭另一较大的军阀公孙瓒势力,占据冀、青、幽、并四个大的州郡,拥有雄兵数十万,账下文有沮授、田丰、审配、许攸、逢纪、审配、郭图,武有颜良文丑张郃等大将,可谓人才济济,兵强马壮。然而,此时势力最大的袁本初却有着一块不小的心病,就是自己虽然实力远超曹孟德,却不得不听从这个奸雄假借皇帝对自己发号施令。史载:袁绍每得诏书,患其有不便于己者,欲移天子自近,使说曹操以许下埤湿,洛阳残破,宜徙都鄄城以就全实;操拒之。田丰说绍曰:“徙都之计,既不克从,宜早图许,奉迎天子,动托诏书,号令海内,此算之上者。不尔,终为人所禽,虽悔无益也。”绍不从。(资治通鉴)
    此时袁本初才看出控制皇帝的好处,尽管这个皇帝已经无任何权力,但他在那个位置上,虽然无权,但有职,名义上他仍然代表着国家的最高权力,他现在仍是合法的、这个国家的最高元首。他下达的命令是合法的,其他人均不合法。
    于是想了一个办法,让曹操迁都,说许昌地势低下,潮湿,建议迁都到鄄城(脱离曹操的控制),如此小计谋曹孟德当然不会上当,断然拒绝。重要谋士田丰也越来越发现没有把皇帝控制起来的坏处,建议袁绍袭击许昌,把皇帝抢到手里,不然,终究会被曹操打败。(不尔,终为人所禽)
    袁绍灭公孙瓒后,成为全国最大的军阀势力,志得意满,渐渐露出不臣之心,对汉献帝的贡品越来越少。有一下属(主簿耿包)察言观色,投袁绍所好,向袁绍提出称帝建议(又一投机分子),袁绍把意见提交会议研究,可几乎所有人都坚决反对,认为此乃大逆不道之言,应当把说这话的人杀掉。袁绍无奈,只好把耿包处死,显示出自己并无称帝的野心。
    袁绍此举,表露出政治上的短视,也暴露了自己绝非辅佐汉室的忠臣,绝不值得决心辅佐汉室的天下英雄追随,更绝非逐鹿天下的英雄,更不值得有雄心壮志、立志建功立业的天下英雄追随。袁绍在此事上的反映,使得左右的人对他也有了一个评价、认识,后期随着与曹孟德战事的不利,许多人叛降曹孟德如张郃高览等,与此事也不一定无关系。
    此时天下大局未定,袁本初也太心急了些,争天下的英雄无不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以此招揽人心,吸引人追随,一旦抛却汉室自立,这真是董贼(董卓)刚除,袁贼(袁绍)又起,天下矛头估计都会对着袁本初,跟随他的人也将四散而去,这是必然而显然的。
    许多年以后,当曹孟德剪灭群雄,天下只剩下曹、刘、孙三家时,孙权孙仲谋劝曹操称帝,有想法、有实力、事实上坐在老大位置的曹操曹孟德却断然拒绝,说道:是儿欲使我居炉火上耶!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到炉火上烤啊(莫非孙权想吃新疆烤全羊?)
    有此一事,也足以说明袁本初充其量不过布衣中的英豪,绝非逐鹿天下的大英雄。
    袁绍终于认识到曹操是最大的竞争对手,于是计划进攻许昌,击败曹孟德,把汉献帝抢到手里。袁曹之争慢慢拉开序幕。
    进攻曹操,迎接汉献帝,这个方向是对的。但关键是如何施行,总得师出有名,还得选择适当的时机。
    袁氏集团高层会议上,大家展开讨论。首席谋士沮授言道:“近来讨伐公孙瓒,连年出兵,百姓疲困不堪,仓库中又没有积蓄,不能出兵。应当抓紧农业生产,使百姓休养生息。先派遣使者将消灭公孙瓒的捷报呈献天子,如果捷报不能上达天子,就可以上表指出曹操断绝我们与朝廷的联系,然后出兵进驻黎阳,逐渐向黄河以南发展。同时多造船只,整修武器,分派精锐的骑兵去骚扰曹操的边境,使他不得安定,而我们以逸待劳,这样,坐着就可以统一全国。”
    郭图、审配说:“以您用兵如神的谋略,统率北方的强兵,去讨伐曹操,易如反掌,何必那样费事?”沮授说:“用兵去救乱除暴,被称为义兵;倚仗人多势众,被称为骄兵。义兵无敌,骄兵先亡。曹操尊奉天子以号令天下,如今我们要是举兵南下,就违背了群臣大义。而且,克敌制胜的谋略,不在于强弱。曹操法令严明,士兵训练有素,不是公孙瓒那样坐等被打的人。如今要舍弃万全之计而出动无名之师,我为您担忧!”郭图、审配说:“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并不是不义;何况我们是讨伐曹操,怎么能说是师出无名?而且以您今天的强盛,将士们急于立功疆场,不乘此时机奠定大业,就正像古人所说的:‘不接受上天给予的赏赐,就会反受其害。’这正是春秋时期越国所以兴盛,吴国所以灭亡的原因,监军沮授的计策过于持重,不是随机应变的谋略。”袁绍采纳了郭图等的意见。
    沮授的意见大意是:
    一、近年来讨伐公孙瓒,虽然战胜了公孙瓒,但我方损失消耗也较大。(注:公孙瓒是汉末群雄之一,以善战闻名)士卒疲惫,仓库空虚。此时不宜大规模用兵。
    二、出兵当师出有名,曹操挟天子令诸侯,曹操发号施令是以汉献帝的名义,进攻曹操等于以下犯上,不遵从汉献帝的指令,强行出兵,得不到天下人的拥护支持。要进攻曹操,必须得找一个正当的名义。
    三、鉴于以上,当务之急是抓紧农业生产,使百姓休养生息,积蓄力量,准备伐曹。然后上表汉献帝,将消灭公孙瓒的捷报上报皇帝,要求封赏,曹操肯定不会答应,那我们就有了出兵的理由,上表指出曹操断绝我们与朝廷的联系,然后出兵进驻黎阳,逐渐向黄河以南发展。同时多造船只,整修武器,分派精锐的骑兵去骚扰曹操的边境,使他不得安定。一方面我们休养生息,积蓄力量,一方面发挥我们兵多的优势,派部队轮番袭扰曹操的多处边境,让其顾此失彼,又疲于奔命,择机再与曹操决战。
    沮授的用意是目前由于战胜强敌公孙瓒,我军极度疲惫,后勤力量极度不足,难以与更大更强的敌人曹操决战,须得积蓄力量,找寻战机,现在与曹操决战绝非良机。
    沮授此时的职务是奋武将军,监护各将(绍以广平沮授为奋武将军,使监护诸将,宠遇甚厚。),也就是说沮授在军中任重要职务,对部队情况很熟悉,相比其他谋士如郭图等,最有发言权。
    夫战,勇气也。军队目前士气低落不振,而曹操以善战出名,治军有方,举世闻名,现在确实不是与曹操决战的时机。
    隋末王世充、李密瓦岗军邙山大战前,虽然瓦岗军兵强马壮,人数众多,但刚刚击破隋军精锐晓果军,“密破宇文化及还,其劲卒良马多死,士卒疲病。”老将裴仁基针对瓦岗军目前士卒疲惫,士气低落的现状,提出坚守不战,袭扰敌军的战略。“王世充率领他的全部军队到这儿,洛阳必然空虚,我们可以分出兵力把守王世充军队要经过的要道,使他不能再向东前进,另挑选三万精兵,沿黄河向西进逼东都。王世充回军,我方就按兵不动;王世充再次出军,我方就再逼东都。这样,我方还有富余的力量,对方疲于奔命,肯定能打败他。”
    除了裴仁基之外,后来成为唐太宗李世民时期一代贤相的魏征也提出类似的意见:“魏公虽然屡次打了胜仗,但是精兵骁将伤亡很多,战士心身很疲倦,有这两点很难应敌,况且王世充缺粮,志在决一死战,很难和他争战以决胜负,不如挖深壕沟,加高壁垒以拒敌,过不了十天半个月,王世充粮食吃完了,必然自己退兵,那时再追击他,没有不胜的。”
    士卒疲惫,士气低落是决不能进行打仗的。在军中任重要职务的沮授、裴仁基最有发言权,因为他们天天都在接触士兵,他们最了解士兵的情况。
    沮授、裴仁基的策略都是发挥自身兵多优势,不断派出小股部队袭扰对方,让对方疲惫,而自身不断恢复士气体力战斗力。所谓英雄所见略同也。
    但袁本初并没有采纳沮授的建议。从根源上来讲,袁本初消灭公孙瓒之后,骄矜心愈重,从内心里还是轻视了曹孟德,认为曹操的势力太小,无法与自己抗衡。
    更为不好的是忠勇的沮授又受到了离间。小人郭图看到沮授的意见建议屡屡与袁绍的心意不符,就暗暗考虑沮授在袁绍心中的地位已不如从前,袁绍必然不喜欢沮授,趁此机会说沮授的坏话,离间沮授与袁绍的关系,正是一个好时机。于是郭图向袁绍进言:“沮授总管内外,威震三军,如果势力逐渐扩张,将怎样控制他!臣下的权威与君主一样,就一定会灭亡,这是兵书《黄石公》指出的大忌。而且统军在外的人,不应同时主持内部政务。”袁绍于是就把沮授所统领的军队分为三部分,由三位都督指挥,派沮授、郭图与淳于琼各统一军。如果沮授仍受重用,以沮授的才干,相信官渡之战袁本初必不会轻易失败,即使败也不会败的这么惨。
    啊,又回到那个老话题了,用人永远是一个大问题,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任用一位君子,则众位君子都会来到;任用一位小人,则其他小人竞相引进。身边的人如此重要,集团领导人如何能不察呢?
    袁本初号称人才济济,但仔细分析,却也是良莠不齐,袁本初本人又好谋无断,稀里糊涂,这样的人又如何和一代奸雄曹孟德竞争呢?
    请看曹孟德阵营里一段关于袁绍阵营几个主要人才的对话:
    许都的将领们听说袁绍要来进攻,都心中害怕。曹操说:“我知道袁绍的为人,志向很大而智谋短浅,外表勇武而内心胆怯,猜忌刻薄而缺少威信,人马虽多而调度无方,将领骄横而政令不一,他的土地虽然广大,粮食虽然丰足,却正好是为我们预备的。”孔融对荀彧说:“袁绍地广兵强,有田丰、许攸这样的智士为他出谋划策,审配、逢纪这样的忠臣为他办事,颜良、文丑这样的勇将为他统领军队,恐怕难以战胜吧!”荀彧说:“袁绍的兵马虽多,但法纪不严。田丰刚直,但屡屡顶撞上司;许攸贪婪,又治理无方;审配专权,却没有谋略;逢纪处事果断,但自以为是。这几个人,势必不能相容,一定会生内讧。颜良、文丑不过是匹夫之勇,一仗就可以捉住他们。”
    再看曹孟德重要谋士荀彧、郭嘉对袁绍、曹操的比较。曹操有一次和荀彧、郭嘉闲聊时说:“现在,我准备讨伐背逆君臣大义的袁绍,但势力没有他强大,应该怎么办?”荀彧郭嘉回答说:“刘邦的势力比不上项羽,是您所知道的。刘邦只靠谋略战胜项羽,所以项羽虽强,最终仍被击败。如今,袁绍有十项失败因素,而您有十项胜利因素,袁绍虽然强大,却不会有什么作为。袁绍讲究排场,礼仪繁多;而您待人接物出于自然,这是在处世之道上胜过他。袁绍身为臣子,如果起兵进攻,便是叛逆;而您尊奉天子以统率天下,这是在道义上胜过他。自从桓帝、灵帝以来,政令失于松驰,袁绍却用松驰来补救松驰,因此缺乏法纪,令出不行;而您用严厉来纠正松弛,使得大小官员都知道遵守法纪,这是在治理上胜过他。袁绍外表宽厚而内心猜忌,用人好起疑心,只信任亲戚子弟;而您外表平易近人,内心机敏善察,用人不疑,只看才干,不问远近亲疏,这是在器度上胜过他。袁绍计谋多而决断少,往往错过时机;而您制定了策略就立即施行,可应付无穷的变化,这是在谋略上胜过他。袁绍喜欢高谈阔论,谦恭揖让,以沽名钓誉,因此,那些华而不实的士大夫多去投奔他;而您以至诚待人,不虚情假义,忠诚正直、有远见和真才实学之士都愿为您效力,这是在品德上胜过他。袁绍看到他人饥寒交迫,怜悯之情便在面色上显露出来,但对没有看到的,就有时考虑不周;而您对于眼前的小事,经常忽略不管,但对于大事,以及与全国各地的交往,您所施的恩惠却往往出人意外,对于看不到的事情,也考虑得无不十分周全,这是在仁义上胜过他。袁绍后下的大臣争权夺利,互进谗言,混淆视听;而您管理属下有方,谗言诬陷行不通,这是在明智上胜过他。袁绍做事没有标准,所是所非不可知;而您对正直、有功的人礼敬,对邪恶、犯罪的人以法律制裁、这是在文治上胜过他。袁绍喜欢虚张声势,而不知兵家要诀;而您善于以弱胜强,用兵如神,部下信赖,敌人畏惧,这是在武功上胜过他。”
    这段话就是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虽有阿臾成分,但基本上把袁本初、曹孟德的特点都说出来了,基本符合事实,和后人对袁曹二人的评价差不多。
    袁绍计划联合另外两个势力较大的军阀张绣、刘表从曹操的侧后夹击曹操。于是派人联系张绣,并单独致信给张绣的主要谋士贾诩,拉拢贾诩,意思是让他说服张绣。然而,在招待袁绍使节的仪式上,张绣集团的实际决策者贾诩当着众人的面,大声说:“请回去为我们谢谢袁绍的好意,他与兄弟袁术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的英雄豪杰吗!”张绣又惊又怕,说:“怎么至于这样!”(这样就公开与袁绍集团决裂了)他悄悄地对贾诩说:“像现在这样,咱们应当依靠谁?”贾诩说:“不如依靠曹操。”张绣说:“袁绍势力雄厚,曹操势单力孤,而且我们以前又与曹操结过怨仇(此前张绣曾袭击曹操,杀死了曹操的长子曹昂,爱将典韦),怎么归附他呢?”贾诩说:“正因为如此,才应当归附曹操。曹操尊奉天子以号令天下,名正言顺,这是应该归附的第一条理由。袁绍强盛,我们以不多的人马去投靠他,必定不会受到重视;而曹操势单力薄,得到我们必然十分高兴,这是应该归附的第二条理由。抱有称霸天下大志的人,一定会抛弃私怨,以向四表明他的恩德,这是应该归附的第三条理由。希望将军不要疑虑。”冬季,十一月,张绣率部投降曹操。曹操握着张绣的手,与他一起欢宴,为儿子曹均娶张绣的女儿为妻。任命张绣为扬武将军;上表推荐贾诩担任执金吾,封都亭侯。袁绍联合张绣的计划落空。
    袁绍派使者向荆州牧刘表请求援助,刘表应许他的请求,但援军始终不到,而他也不帮助曹操。从事中郎、南阳人韩嵩和别驾、零陵人刘先劝刘表说:“如今袁绍、曹操两雄相持,天下的重心在于将军。如果您想有所作为,可以乘他们斗得两败俱伤时起兵;如果没有那个意思,就应当选择所应归附的对象,进行援助。怎么能拥兵十万,坐观成败,遇到求援而不能相助,看见贤能的人而不肯归附!这样,双方的怨恨必定都集中到您身上,您恐怕就不能中立了。曹操善于用兵,贤才俊杰多为他效力,势必战胜袁绍,然后他再进军长江、汉水一带,恐怕将军您抵御不住。如今最好的办法,不如将荆州归附曹操,曹操一定会感激将军,将军就可以长享福运,并可传给后代,这是万全之策。” 谋士蒯越也劝刘表这样作,刘表犹豫不决。 联合刘表的计划同样失败。
    但幸运的是,此时还有一支精兵正在与曹操抗衡,这只精兵的主人就是汉室宗室,西汉景帝(文景之治的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人皆称为枭雄的刘备刘玄德。
    刘玄德者,姓刘名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今河北涿州),身高七尺五寸(约1.78米,汉代一尺约23.6厘米,所谓七尺男儿,古代男子平均身高约在1.66米),双手过膝(哦,手臂极长,这可不是一般人具备的),转头能看到自己的耳朵(耳朵极大,又非一般人具备)。可怜的刘玄德少年失父,与母亲靠贩草鞋织芦席为生计。平时沉默寡言,善待下人,不轻易表现出自己的喜怒,并喜欢结交豪侠之士,不少年轻人都争相归附,为其所用。
    玄德者,查词语释义,有三种解释:1. 指潜蓄而不著于外的德性。2. 指自然无为的德性。3. 天德。哦,刘备老父难道是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谦虚内敛仁义的人吗?
    果然,刘玄德在初入江湖时期就以仁义著名了。在剿灭黄巾军农民起义军的过程中因多次立有战功,故朝廷调他代理平原县县令,随后又兼任平原国相。据《三国志 先主传》记载:“本郡人刘平结客刺备,备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状语之而去。是时人民饥馑,屯聚钞暴。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意思是本郡人刘平一向瞧不起先主,以受其管辖为耻,于是派刺客行刺先主,刘玄德并不知道这一情况,一见人来访,就热情地用好酒美食进行招待,刺客一见刘备谦虚宽厚仁义,不像刘平说的那样,不忍下手,并将自己的来由告知先主,然后离去。当时兵荒马乱,粮食稀缺,人人们都在挨饿,于是有不少人结伙为匪杀人抢劫,刘玄德作为一县之长,一方面积极抵御匪寇,一方面积极赈灾,拿出大批的财物救助灾民,凡有来访的客人,不论身份高低贵贱,刘备一定与他们同席而坐,同桌而食,不因来人的官职高低富贵贫贱就有所区别,一点官架子也没有,于是众人都自动的团结在他身边,他就是如此深得人心!(其得人心如此。(三国志 先主传))
    啊,少年丧父,与母相依为命,织席贩履,贫困至极,历经磨难的刘玄德啊在初入江湖时就显露出金子般的品质,刘玄德,字如其名,谦虚宽厚仁义。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苦难显才华,好运隐天资。英雄的意志就像经常磨练的宝剑,愈磨愈亮,愈磨愈锋利,真正的英雄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
    当初,车骑将军董承声称接受了献帝衣带中的密诏,与刘备一起密谋刺杀曹操。一天,曹操从容地对刘备说:“如今天下的英雄,只有您和我罢了,袁绍之流,是算不上数的!”(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刘备正在吃东西,(一闻此言,吓得)匙子和筷子跌落,正遇到天上打雷,刘备乘机说:“圣人说:‘遇到迅雷和暴风,使人改变脸色。’真是这样。”事后,刘备便与董承以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服等一同策划。这时,曹操派遣刘备与朱灵去攻打袁术,程昱、郭嘉、董昭等都劝阻曹操,说:“不可派遣刘备率兵外出!”(刘备此去如蛟龙入海,虎入深山,不可制也)曹操后悔,派人去追,没有追上。袁术既向南退回寿春,朱灵等班师加朝。刘备就借机不回许昌,杀死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镇守下邳,代理下邳郡太守,自己回到小沛,公开打出反曹的旗号。有不少郡县背叛曹操,归附刘备。刘备拥有部众数万人,派使者与袁绍联系会师。曹操派遣司空长史、沛国人刘岱和中郎将、扶风人王忠率军进攻刘备,刘贷等失利。刘备对刘岱等人说:“像你们这样的,来上一百个,也不能把我怎么样;如果曹公亲自来,胜负就难以预料了。”
    此时,袁本初终于有一路援兵,来共同对付曹操了。
    然而,不待袁绍发兵进攻曹操,曹孟德准备亲率大军讨伐刘备,将领们都说:“与您争夺天下的是袁绍,袁绍兵多将广,我们的劲敌是袁绍,如今袁绍大军压境,而您却向东讨伐刘备,如果袁绍在背后进行攻击,怎么办?”曹操说:“刘备是人中豪杰,如今不进攻他,必定成为后患。”郭嘉说:“袁绍性情迟钝,而且多疑,即使来进攻,也必定不会很快。刘备刚刚创立基业,人心还没有完全归附,赶快进攻,一定能将刘备击败。”曹操于是挥师东征刘备。
    注意,此时袁曹两军还未正式交战,只是双方在边境上都布置了重兵,双方已经摆出了交战的架势。这时发生了刘备叛逃事件,而曹操正率军讨伐刘备。
    袁氏集团的重要谋士官任冀州别驾的田丰一看进攻曹军的机会来临,就对袁绍说:“曹操与刘备交战,不会立即分出胜负,将军率军袭击他的后方,可以一举成功。”其他人也纷纷赞成,袁绍也认为机会太好,但不巧的是其最宠爱的小儿子此时正病情严重,袁绍忧心忡忡,整天担心儿子的病,其他任何心思都没有,故未能出兵。田丰举杖击地说:“唉!遇到这种难得的机会,却因为婴儿的病而放弃,可惜啊,大事完了!”
    田丰之策甚合兵法,曹操东征刘备,曹军兵力本就不多,若两面作战,肯定应付不过来;主力必然随曹操东征,后方必定空虚,我若急发兵直捣许昌,把皇帝抢到手,则主动权稳稳地掌握在我手里,即使一时不能击败曹操,也在以后的对垒中占据了主动,此计大妙。
    可惜袁本初真乃妇人之仁,他哪里有个大集团领导人的样子。
    曹操在击败吕布等群雄的过程中已经显露出用兵如神,计谋百出的超一流水平,袁本初的手下也看出袁本初绝非曹孟德对手,不趁此千载难逢之机进攻曹操,以后想要战胜曹操可就难了。所以田丰急的简直就是以头抢地。
    正如郭嘉所预料的,曹操进攻刘备,袁绍并未出兵,于是曹孟德集中精力与刘备作战,很快将刘备打败,俘虏了他的妻子家小。曹操接着攻克下邳,捉住关羽。刘备逃奔青州,通过袁绍的儿子袁谭投奔袁绍。袁绍听说刘备来到,出邺城二百里,亲自去迎接刘备。刘备在邺城住了一个多月,被打散的士兵遂渐回到刘备身边。
    曹操率军回到官渡,袁绍才开始计议进攻许都。田丰说:“曹操既然击败刘备,则许都已不再空虚。而且曹操善于用兵,变化无穷,兵马虽少,却不可轻视。现在,不如按兵不动,与他相持。将军据守山川险固,拥有四州的民众,对外结交英雄,对内抓紧农耕,加强战备。然后,挑选精锐之士,分出来组成奇兵,频繁攻击薄弱之处,扰乱黄河以南。敌军救右,我军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得敌军疲于奔命,百姓无法安心生产,我们没有劳苦,而敌军已经陷入困境,不到三年,就可坐等胜利。现在放弃必胜的谋略,而要以一战来决定成败,万一不能如愿,后悔就来不及了。”(此还是沮授之策)袁绍没有采纳。田丰竭力劝谏,冒犯了袁绍,袁绍认为田丰扰乱军心,给他戴上刑具,关押起来。于是,袁绍用公文通告各州、郡,宣布曹操的罪状。二月,袁绍进军黎阳。两军正式拉开决战序幕。
    这次大战,史称官渡之战,是我国古代著名战役,也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著名的三个大战役的一个(另外两个是周瑜击败曹操之赤壁之战、东吴陆逊击败刘备之夷陵之战)。
    袁绍集团的重要谋士沮授对此战忧心忡忡,信心全无(就像邙山大战前裴仁基、魏征一样):沮授在出军前,召集宗族,把自己的家产分给族人,说:“胜则权威无所不加,败则性命不保,真是可悲!”他弟弟沮宗说:“曹操的兵马人数上远远比不上我军,您为什么害怕呢?”沮授说:“凭曹操的智慧与谋略,又挟持天子作为资本,我们虽战败公孙瓒,但士兵实际上已经疲惫,加上主上骄傲,将领奢侈,全军覆没,就在这一仗了。扬雄曾经说过:‘六国纷纷扰扰,只不过是为秦取代周而效劳。’这说的是今天啊!”
    袁绍集团的两大谋士沮授、田丰对发动此次战役均持反对态度,沮授田丰的意见基本一致,大致有以下几条:
    一、我军战胜公孙瓒之后,士卒已极其疲惫,急需修整以待恢复士气。(肯定在与公孙瓒的交战中也暴露出部队的一些问题,如士气并不强大,战斗力并不强大,战略战术上并不灵活多样等等,“袁绍连年攻公孙瓚,不能克”(通鉴),作为军中将军的沮授最有发言权)
    二、曹操的部队虽然不如我军多,但是,曹操善于用兵,奇计迭出,多谋善断,许多势力被其打败,如张邈、张绣、吕布、刘备等,最近又新破刘备,士气正旺。战场形势变化多端,绝非简单的人数上的对比,但就军事博弈上来讲,我军中暂无曹操对手。
    三、曹操征伐刘备之时,后方空虚,是进攻曹操绝佳时机,但此时曹操已得胜归来,良机已失。
    四、我方优势是地广人多,战略资源雄厚,劣势是军队战斗力不强,无与曹操抗衡的大将;敌方优势是军队战斗力强悍,主将曹操多谋善战,常能出奇制胜,令人防不胜防,又挟天子令诸侯,假借天子号令征伐四方不臣之人,舆论导向上占据主动,劣势是军队数量少,战略资源(如粮草)缺乏。我方利于持久战,敌方利于速决战。
    五、综上,我方的策略是暂不与敌方决战,与敌相持,同时发挥我方人数众多优势,不断派出小股部队从多个方向骚扰敌军,使敌人疲惫,粮不得种,兵不得休,民不得息,我方则借机加强农耕,训练士卒,养精蓄锐,彼消我长,待战机出现(如敌方向南进攻刘表或敌方内部发生变乱时),则大举向敌进攻。
    扬长避短,以己之长击敌之短,敌方优势不得发挥,此乃兵法之妙,沮授田丰之计是也,二人深刻了解敌我双方真实情况、态势,可谓知己知彼,若按此计施行,袁曹之战结果未可知也。
    昨天发的怎么找不到了
    曹操到底多么善战,令世人一致对其敬畏有加,举世公认,“善用兵,变化无方”(田丰语),“曹公有雄才远略,决机无疑,法一而兵精”(贾诩语),“曹操法令既行,士卒精练,非公孙瓚坐而受攻者也”(沮授语),“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荀彧语),“该韩、白之奇策,”(陈寿语),“与敌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司马光语)。其中以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话评价最高:综合了前代战神韩信、白起的用兵出神入化的谋略。该韩、白之奇策。《说文》:"该,军中约也。"引申为"完备"。引申义:完备,包括一切。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的评价则认为曹孟德就是大师级的军事家,指挥作战就像饮酒赋诗一样潇洒自如:与敌对陈(阵),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等到发动进攻时,却气势如虹,如排山倒海般勇不可挡)。
    官渡之战,这个古代著名战役,就是是对以上诸人对曹孟德评价的充分诠释,曹孟德用兵挥洒自如,如韩信白起般用兵如神,机制灵活,计谋百出。
    二月,袁绍派郭图、淳于琼、颜良攻打驻守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袁绍领兵到黎阳,准备渡过黄河(意欲选择;黎阳,作为渡口渡过黄河)。 四月,刘延告急,曹操北上救援刘延。出兵之前,重要谋士军师荀攸劝说曹操:“如今我军兵少,比不上敌军,必须分散敌军的兵力才行。主公先领兵到延津(继续向西),做出好像要渡过黄河,断敌后路的样子,(渡河后就出在袁军的侧后了,袁军侧后受到严重威胁)袁绍一定会分兵向西应战。那时主公以轻袭部队偷袭白马,攻其不备,一定能活捉颜良(取胜)。”
    孙子兵法:“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之所与战者,寡矣。”。
    官渡之战,袁曹兵力悬殊,荀攸献出虚假分兵调动袁军让袁军处处设防的计谋,待袁军分兵后,派出机动化强的骑兵远程奔袭进攻白马的颜良部,延津距白马路途遥远,考虑到曹军在延津集结准备渡河,颜良绝不会想到曹军会突然出现在白马,曹军通过示形迫使袁军分兵,这样袁军在局部上(白马)兵力占的优势就不多,而曹军则集中了优势兵力,袁军不意曹军进攻白马,则曹军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与刘延里应外合击败白马袁军胜算就较大。荀攸之计使用了孙子兵法的:示形,调动对方,迫使对方分兵,造成在局部我方兵力占优(我专而敌分),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等兵法原则,是孙子兵法的精妙运用。
    曹孟德作为军事大家自然一听就明白了。立即实行。曹军立即到延津集结,摆出一副渡河的架势,袁绍听说曹操要渡黄河,曹军度过黄河后袁军侧后受到威胁,怕曹军渡河后包抄自己,就分兵西去应战。曹孟德闻听袁军已经上当,就率领骑兵昼夜兼行,直奔白马,离白马还有十多里,颜良闻讯大感意外,忙来迎战。曹公命张辽、关羽先与敌军交战,击败敌军,斩杀了颜良,解了白马之围,后把当地的居民全部迁走,沿着黄河向西转移。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五:操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馀里,良大惊,来逆战。操使张辽、关羽先登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而还,绍军莫能当者。关羽,字云长,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也,关云长于万军之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耳,真勇将也!
    颜良大军不意曹军突然出现在眼前,仓促应战,主将被杀,部队溃散,白马之围遂解。
    白马解围之战是孙子兵法的典型运用,战前形势在常人看来是非常严峻的,袁军兵力占优,地广人众,又刚刚战胜了善战的公孙瓒,如果直接到白马解围,恐怕是一场硬战,胜负难料,但荀攸的这一次谋划将占尽优势的袁军轻松打败,荀攸之计和孙膑围魏救赵之计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指挥员的综合水平、能力是多么的重要。
    大战之前,沮授曾提出进攻白马的主将“颜良性情急躁狭隘(水平、能力、综合素质),虽然骁勇,但不可让他独当一面。”但袁绍不听。从以后发生的情况看,颜良实在不可以担任领军大将,对于对手的突然出现,显得很慌乱,缺乏预见,作为领军大将在阵前被敌人斩杀,竟然还被对手从容割去头颅,飘然而去,那边上的护卫人员到哪里去了?真是咄咄怪事,这样的事情从古到今也鲜有发生,袁军的战斗力、凝聚力到哪里去了,由此一战,就看出沮授、田丰的担心绝不是空穴来风,袁军从将军到士兵战斗力都很差,这样的部队要战胜善战的曹军恐怕很难。也看出袁绍的识人用人很成问题,先锋大将的选拔犯了严重的错误,一场大战,暴露出袁绍集团许许多多的问题,难怪沮授、田丰苦苦劝谏不可过早、轻易与曹军决战,他们作为袁氏集团的有识之士非常了解袁氏集团的弊端:主要领导人的水平、识见、气度、魄力,集团中体制机制风气等等,都与富有朝气的曹氏集团无法相比,曹军又哪里是“坐等之敌”公孙瓒集团能比的呢?
    袁绍要渡过黄河进行追击,沮授劝阻他说:“胜负之间,变化无常,不能不慎重考虑。如今应当把大军留驻在延津,分出部分军队去官渡,如果他们告捷,回来迎接大军也不晚,如果大军渡河南下,万一失利,大家就没有退路了。”袁绍不听他的劝告。
    白马一战,沮授担心成为现实,我军士气低下,主将指挥应变才能不及曹军,从上到下方方面面如配合上凝聚力上我军与曹军差距太大,贸然与敌决战,毕其功于一役风险太大。渡河容易,万一战况不利,则后退无门,此时应当扼守延津渡口,相机进攻,如此则进退有据。沮授在渡河时叹息着说:“主上狂妄自大,下边将领只会贪功,悠悠黄河,我们能成功吗?”于是,沮授称病辞职。袁绍不批准,但心中怀恨,就又解除沮授的兵权,把他所率领的军队全部拨归郭图指挥。
    袁绍大军渡过黄河,到达延津以南,曹操部署军队在南阪下安营,派人登上营垒望。瞭望的人报告说:“敌军大约有五六百骑兵。”一会儿,又报告说:“骑兵逐渐增多,步兵不可胜数。”曹操说:“不必再报告了。”命令骑兵解下马鞍,放马休息。这时,从白马运送的辎重已经上路,将领们认为敌军骑兵多,不如回去守卫营垒。荀攸说:“这正是引敌上钩,怎么能离开?“曹操看着荀攸微微一笑。袁绍的骑兵将领文丑与刘备率领五六千骑兵先后赶到,曹军将领们都说:“可以上马了。”曹操说:“还没到时候。”又过了一会儿,袁军的骑兵更多了,有的已分别攻击曹军的辎重车队,曹操说:“时候到了。”于是曹军全体骑兵上马。当时曹军骑兵不到六百人,曹操挥军猛击,大破袁军,斩杀文丑。文丑与颜良都是袁绍军中有名的大将,两次交战,先后被曹军杀死,袁绍军中士气大衰。
    袁军一到,有的哄抢辎重,有的进攻曹兵,显得有些混乱,曹孟德用辎重吸引袁军分兵,使其混乱目的达到,趁此机会,曹孟德集中所有兵力,迅猛的向袁军发起攻击,大破袁兵。
    几百年后,东晋时期公元385年,东晋猛将刘牢之追击后燕慕容垂至五桥泽,一代战神慕容垂也学会了曹孟德这一招,故意丢弃辎重物资,晋军追上后,争抢各种物资,慕容垂趁机猛烈进攻晋军,大破晋军,猛将刘牢之只身匹马逃走。(事见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八)
    曹孟德用兵出神入化,战场指挥的艺术可与后世战神唐太宗李世民、后燕皇帝慕容垂相媲美,无怪乎当世名流如沮授田丰荀彧贾诩辈交口称赞,如袁本初辈自大之徒又怎么是对手呢。
    袁绍驻军阳武,沮授劝袁绍说:“我军数量虽多,但战斗力比不上曹军;曹军粮草短缺,军用物资储备比不上我军。因此,曹操利于速战速决,我军利于打持久战。应当作长期打算,拖延时间。”袁绍没有采纳。八月,袁绍大军向前稍作推进,依沙丘扎营,东西达数十里。曹操也把部队分开驻扎,与袁绍营垒相对。
    曹操出兵与袁绍交战,没有取胜,又退回营垒,坚守不出。袁绍军中制造高楼,堆起土山,居高临下地向曹营射箭,曹军在营中行走,都要用盾牌遮挡飞箭。曹操制成霹雳车,发射石块,将袁绍的高楼全都击毁。袁绍又挖地道进攻,曹军在营内挖一道长长的深沟,以抵御袁军从地下来攻。曹操兵少粮尽,士兵疲惫不堪,百姓无法交纳沉重的赋税,纷纷背叛而降附袁绍。曹操大为忧虑,给荀彧写信,说准备用退回许都的办法,引诱袁军深入。荀彧回信说:“袁绍集中全部军队到官渡,打算与您一决胜负。您以最弱者抵抗最强者,如果不能制敌,就将为敌所制,这正是夺取天下的重要关键。而且,袁绍只是布衣中的英雄罢了,能把人才招集在自己身边,却不能任用。以您的神武明智,加上尊奉天子、名正言顺,有谁能阻拦得住!如今,粮食虽少,但还没有到楚、汉在荥阳、成皋对峙时的困境。那时刘邦、项羽谁也不肯先向后撤,是因为先退就会处于劣势。您的军队只有袁绍军队的十分之一,但您坚守不动,扼住袁军的咽喉,使袁军无法前进,已长达半年。情势显现,已到终结,必将发生变化,这正是出奇制胜的时机,一定不能放弃。”曹操听从荀彧的劝告,于是坚守营垒,与袁绍相持。
    从四月白马一战至今,两军相持已过几个月,曹军后勤力量不足、地小兵少、粮草不足、不利久战的问题暴露的越来越明显,士兵疲惫不堪,百姓无法交纳沉重的赋税,纷纷背叛而降附袁绍。曹孟德感觉压力很大,快撑不住了,战局就像沮授事先预言的完全一样,袁本初真乃猪一样的人物,有此高人良策却不能用,还要剥夺沮授的兵权,他不失败才怪呢。
    曹孟德于是决定先行后撤,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歼敌,应该说这个方案也是可行的,从之前与袁军几次交战来看,都是在运动战中打败袁军,如白马解围之战,延津诱敌之战,有效的调动对方,出敌不意,打败消灭对方。而阵地战打的是消耗,打的是后勤,打的是实力,打的是时间,而这一切曹军与袁军相比都不占优势。
    但荀彧反对后撤,荀彧认为两军对垒,相持日久,敌强我弱,一旦后撤,有可能引起恐慌性溃败,目前百姓困于征赋,多叛归袁绍,那么后撤一旦处理不慎,则难保有些部队也投降袁绍,如此大局危矣。荀彧用当年项羽、刘邦荥阳、成皋对峙时的情况来说明这个问题,当时虽然双方都疲惫不堪,但都不肯后撤,就在于此。
    荀彧更多的是从战略上考虑这个问题,后撤当然是可以的,不是有一种胜利叫撤退吗?但那是在战役初期,如果相持半年后再后撤,说明力量不敌,则可能引起情况的恶化,如民众不追随己方,士兵不追随己方,第三方中间势力不追随己方,他们都倒向敌方,情况就不好了。
    荀彧更多的是考虑这方面的问题,政治的方面,宏观的方面,战略的方面,曹孟德考虑的更多的是战役的方面,战术的方面,事实上,二者均不可偏废,在具体的战役战斗上,更应该高度的重视起来,只有每一个战争战役打好了,才能更多的保证战略方面的问题。
    曹孟德的后撤诱敌,在运动中歼敌的考虑应该是一种打破僵局、克敌制胜的方案,是可行的,至少在曹孟德的掌控下没有问题。但善于听取下属意见的曹孟德选择了荀彧的意见,决定坚守。
    但此时来自另一方的危险正在向曹孟德逼近,而曹孟德对此一无所知,将要发生的这件事情,若无意外的话,则曹孟德危矣。
    原来地处江东的小霸王孙策,欲趁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交兵一时难解难分时,奇袭许昌,劫夺汉献帝。当是时也,北方群雄相争,而英雄曹孟德正面临来自北方的兵强马壮、地广人众的袁绍的强大压力,无暇顾及江东,江东猛虎孙策趁机并吞江东。
    孙策者,讨伐奸贼董卓的著名将领孙坚之子也。史载:“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孙策为人豁达大度,勇敢善战,善于团结各阶层人士,上至士大夫,下至普通百姓,贩夫走卒,无不倾心接纳,大家都团结在他的周围,愿意为他而死。作为江东的英杰,孙策勇猛善战次于项羽,但在群众的中的威信却远超项羽。孙坚去世时,孙策只有十七岁,但少年英雄不屈不挠,坚韧不拔,勇敢善战,礼贤下士,几乎从零做起,战无不胜,短短几年,吞并江东六郡,孙策算得上一个大英雄,如果不是过早死去,则孙吴势力必将成为曹魏势力争天下的最大竞争对手。当世枭雄袁术曾说:“使术有子如孙郎(孙策),死复何恨?”,连一代奸雄、所向无敌的曹孟德都说“猘儿,谓难与争锋。”
    孙坚、孙策父子(主要是孙策)打下了三国之一的吴国的基础,孙权很大程度上坐享其成而已,诸葛孔明评价东吴孙权势力用“已历三世,国险民附”,是比较贴切的。
    孙策势力此时文有张昭、张纮、秦松、陈端、鲁肃,武有周瑜、太史慈、程普、黄盖、韩当、周泰等猛将,孙权当政时的文物班子在孙策时期基本成型。孙策集团也看到了把汉献帝控制在手的优势,也看到了日后曹操集团将是最大的竞争对手,因此,孙策集团经过深思熟虑,决计趁北方两大势力袁绍、曹操打的不可开交时,趁许昌空虚,出兵奇袭许昌,把汉献帝抢到手。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计划,若成功,则孙吴集团如猛虎添翼矣。
    此时若孙策率兵奇袭许昌,则曹孟德不得不率兵回撤,就会受到袁绍势力、孙策势力的两面夹攻,以孙策的善战,袁绍的强大,曹孟德集团又缺粮缺兵,局势必然危险万分,三国历史必将改写。
    然而又是那句老话了,历史从来没有如果,在曹操集团受到强大威胁的时候,万能的上帝伸出他那无所不能的神奇的手,拉了一把曹孟德。原来孙策被人刺杀,伤重不治而死。《三国志 吴书孙破虏讨逆传》记载:建安五年,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官渡,(孙)策阴欲袭许。迎汉帝,密治兵,部署诸将。未发,会为故吴郡太守许贡客所杀。
    集团首脑被杀,集团内局势不稳,奇袭许昌计划只能搁浅,曹孟德奇迹般躲过一劫,让我们现在再回到官渡战场。
    荀彧说此乃用奇之时,如何用奇,终于机会来了。曹操见到运输粮草的人,安抚他们说:“再过十五天,为你们击败袁绍,就不再辛苦你们运粮了。”袁绍的运粮车数千辆来到官渡,荀攸对曹操说:“袁绍的运送辎重的车队马上就要来了,押运的大将韩猛勇敢而轻敌,进攻他,可以把他击败!”曹操说:“派谁去合适?”荀攸说:“徐晃最合适。”于是,曹操派遣偏将军河东人徐晃与史涣在半路截击韩猛,击退韩猛,烧毁辎重。徐晃后来成为曹魏集团著名的五子良将之一,在樊城之战中,大破关羽,被曹操誉为周亚夫、孙武子、田穰苴式的将军。
    冬季,十月,袁绍又派大批车辆运粮草,让大将淳于琼等率领一万余人护送,停留在袁绍大营以北四十里处。沮授劝袁绍说:“可派遗蒋奇率一支军队,在运粮队的外围巡逻,以防曹操派军袭击。”袁绍不听。忠直的沮授又一次提出建议。估计是上一次粮草辎重被烧,沮授担心淳于琼误事,万一粮草辎重被烧,则军心不稳,大事去矣。
    袁绍谋士许攸说:“曹操兵少,而集中全力来抵抗我军,许都由剩下的人守卫,防备一定空虚,如果派一支队伍轻装前进,连夜奔袭,可以攻陷许都。占领许都后,就奉迎天子以讨伐曹操,必能捉住曹操。假如他未立刻溃散,也能使他首尾不能兼顾,疲于奔命,一定可将他击败。”袁绍不同意,说:“我一定要先捉住曹操。”。
    许攸此计甚妙,曹操兵力与袁绍相比,本就不多,精锐必然都在官渡前方,此时偷袭许昌,必获成功。
    仁慈的上天又给了袁本初一次机会,如果袁本初把握住这次机会,取胜的可能性极大,即使攻不下来许昌,也会使曹孟德两面作战,疲于奔命,胜利的天平会立即向袁绍方面倾斜。但骄傲自大的袁绍认为根本用不着这么麻烦,袁绍对目前双方力量对比的判断是曹操已经顶不住了,击败曹操正在此时。这和当年井陉之战中李左车向陈余建议坚守不战,邙山大战时裴仁基建议坚守不战,司马懿与诸葛亮对峙时坚守不战是一个思路,虽然赵兵、瓦岗军、魏军都有兵力上的优势,但谨慎的、不骄不躁的待敌,以我之长击敌之短,乃兵法之妙也。任何的急躁情绪下急于破敌都是错误的,所谓骄兵必败是也。
    我们看到,在袁曹官渡之战中袁绍一方不是没有人才提出合理化建议,如沮授、田丰数次提出建议,许攸又提出一个出奇制胜的妙计,但自负的袁绍硬是听不进这些意见。到这里我们就明白虽然袁曹相比,袁绍占有巨大优势,但有识之士如荀彧、郭嘉还是弃之而去,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汉末群雄逐鹿天下之时,各个势力你死我活,此消彼长,这种识见的集团带头人如何能守住这份家业呢?
    正在这时,一个戏剧性的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事件发生了,这个事件将直接把袁绍打垮。
    许攸家里有人犯法,留守邺城的审配将他们逮捕,许攸知道后大怒,就投奔曹操。
    许攸作为高级将领,家人犯法的事情集团内部应慎重处理,如果说袁绍集团内部法纪森严,执法公正,那么许攸无话可说,如果说执法不公,甚至说借机打击异己、打压异己,那么袁绍集团的管理就出了大乱子,执法不公带来的后果是离心离德。
    许攸听说后大怒,并且投奔曹操,这说明许攸对袁绍集团的内部的管理早就有了意见,从许攸,以及后来张郃、高览的投奔曹操,可以看出,袁绍集团内部是出了问题,集团内部出了问题,集团带头人、主要负责人袁绍难辞其咎,主要责任是在袁绍身上,这毋庸置疑。(不能去责怪许攸,此时袁绍集团还没有到大溃败的时候,但是高级将领许攸、张郃、高览纷纷叛逃敌营,这确实说明袁绍集团出了大问题,许多内部矛盾聚集到一块,聚集到一个节点爆发了,袁绍正如荀彧所说:平民之雄,能聚人而不能用人,徒有延揽人才之虚名,却不能使用人才,袁绍招纳人才就如叶公好龙而已,袁绍也有点像马援评价的公孙述,如土偶人,只会摆形式,缺乏实质性东西。荀彧、郭嘉原在袁绍账下,后义无反顾的离开他,看出二人的确不简单,既有先见之明,又坚决果断。
    在袁绍阵营待过的曹孟德的首席谋士荀彧曾对袁绍部下几名主要高级将领有过评价: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逄纪果而自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这席话对袁绍阵营几名主要高管的弱点做了剖析,主要高管,全部个性太强,用现在话讲就是情商太低,以致互不相容,而袁绍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不断则无威,少决则误事,袁绍不能或无法或不屑处理这些矛盾,那么阵营内久则生变,荀彧真是了不起啊,都被他说准了,水平实在是不在张良之下。
    所以说许攸叛逃事件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曹操听说许攸前来,等不及穿鞋,光着脚出来迎接他(曹孟德不就是周公吗,听说有人来访,周公正吃着饭,来不及下咽,唯恐怠慢来人,赶紧吐出来,甚至吃一次饭需要数次这样(一饭三吐脯),正洗着头,听说有人来访,自己停止洗头,握着头发,出来接见客人,甚至洗一次头需要数次这样,,看来曹孟德是向周公学习),拍手笑着说:“许子卿,你远道而来,我的大事可成功了!”入座以后,许攸对曹操说:“袁军势大,你有什么办法对付他?现在还有多少粮草?”曹操说:“还可以支持一年。”许攸说:“没有那么多,再说一次。”曹操又说:“可以支持半年。”许攸说:“您不想击破袁绍吗?为什么不说实话呢!”曹操说:“刚才只是开玩笑罢了,其实只可应付一个月,怎么办呢?”(千古奸雄话曹操,此语不虚矣,先说一年,再说半年,后说一个月,其实一个月也可能是虚的,曹孟德奸诈,信不虚也)许攸说:“您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草已尽,这是危急的关头。袁绍有一万多辆辎重车,在故市、乌巢,守军戒备不严密,如果派轻装部队袭击,出其不意而来,焚毁他们的粮草与军用物资,不出三天,袁绍大军就会自行溃散。”曹操大喜,于是留下曹洪、荀攸防守大营,亲自率领五千名步骑兵出击。军队一律用袁军的旗号,兵士嘴里衔着小木棍,把马嘴绑上,以防发出声音,夜里从小道出营,每人抱一捆柴草。经过的路上遇到有人盘问,就回答说:“袁公恐怕曹操袭击后方辎重,派兵去加强守备。”听的人信以为真,全都毫无戒备。到达乌巢后,围住袁军辎重,四面放火,袁军营中大乱。正在这时,天已渐亮,淳于琼等看到曹军兵少,就在营外摆开阵势,曹操进军猛击,淳于琼等抵挡不住,退守营寨,于是曹军开始进攻。(从这里看,袁军将领如淳于琼辈确实水平不行,辎重粮草重地竟然防守如此松懈,这简直是拿着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袁绍听到曹操袭击淳于琼的消息,对儿子袁谭说:“就算曹操攻破淳于琼,我去攻破他的大营,让他无处可归。”于是,派遣大将高览、张郃去攻打曹军大营。张郃说:“曹操亲率精兵前去袭击,必能攻破淳于琼等,他们一败,辎重被毁,则大势已去,请先去救援淳于琼。”郭图坚持要先攻曹操营寨。张郃说:“曹操营寨坚固,一定不能攻克。如果淳于琼等被捉,我们都将成为俘虏。”袁绍只是派轻兵去援救淳于琼,而派重兵进攻曹军大营,未能攻下。
    袁绍增援的骑兵到达乌巢,曹操左右有人说:“敌人的骑兵逐渐靠近,请分兵抵抗。”曹操怒喝道:“敌人到了背后,再来报告!”曹军士兵都拼死作战,于是大破袁军,斩杀淳于琼等,烧毁袁军全部粮秣。将一千余名袁军士兵的鼻子全都割下,将所俘获的牛马的嘴唇、舌头也割下,拿给袁绍军队看。袁军将士看到后,大为恐惧。郭图因自己的计策失败,心中羞愧,就又去袁绍那里诬告张郃,说:“张听说我军失利,十分幸灾乐祸。”张郃听说后,又恨又怕,就与高览烧毁了攻营的器械,到曹营去投降。曹洪生怕中计,不敢接受他们投降。荀攸说:“张郃因为计策不为袁绍采用,一怒之下来投奔,您有什么可怀疑的!”于是接受张郃、高览的投降。
    张郃率领的部队是袁军主力(绍但遣轻骑救琼,而以重兵攻操营,)这支主力部队投降,终于引发了袁军的全面崩溃,兵败如山倒,局面已不可收拾,袁军争先恐后逃窜。袁绍与儿子袁谭等戴着头巾,骑着快马,率领八百名骑士渡过黄河而逃。曹军追赶不及,但缴获了袁绍的全部辎重、图书和珍宝。袁军残部投降,全部被曹操活埋掉,先后杀死的有七万余人。(曹操的残忍可见一斑,同时期的军阀如袁绍、孙权、刘备、公孙瓒、袁术等都不见有杀俘屠城记录)
    沮授来不及跟上袁绍渡河逃走,被曹军俘虏,于是他大喊:“我不是投降,只是被擒!”曹操和他是老相识,亲自来迎接他,对他说:“咱们处在不同的地区,一直被隔开不能相见,想不到今天你会被我捉住。”沮授说:“袁绍失策,自取失败。我的才智和能力全都无法施展,该当被擒。”曹操说:“袁绍缺乏头脑,不能采用你的计策,如今,天下战乱未定,我要与你一同创立功业。”沮授说:“我叔父与弟弟的性命,都控制在袁绍手中。如果蒙您看重,就请快些杀我,这才是我的福气。”曹操叹息说:“我如果早就得到你,天下大事都不值得担忧了。”于是,赦免沮授,并给予他优厚待遇。不久,沮授策划逃回袁绍军中,曹操这才将他杀死。
    曹操收缴袁绍的往来书信,得到许都官员及自己军中将领写能袁绍的信,他将这些信全部烧掉,说:“当袁绍强盛之时,连我都不能自保,何况众人呢!”
    冀州属下的郡县多投降曹操。袁绍逃到黎阳的黄河北岸,进入部将蒋义渠营中,握着他的手说:“我把脑袋托付给你了。”蒋义渠把大帐让给袁绍,让他在内发号施令,袁军残部知道袁绍还在,又逐渐聚集起来。
    有人对田丰说:“您一定会受到重用。”田丰说:“袁绍外貌宽厚而内心猜忌,不能明白我的一片忠心,而我屡次因直立相劝而触怒了他,如果他因胜利而高兴,或许能赦免我;现在因战败而愤恨,妒心将要发作,我不指望能活下去。”袁军将士都捶胸痛哭,说:“假如田丰在这里,一定不至于失败。”袁绍对逢纪说:“留在冀州的众人,听到我军失败,都会挂念我;只有田丰以前曾经劝阻我出兵,与众人不同,我也感到心中有愧。”逢纪说:“田丰听说将军失利,拍手大笑,庆幸他的预立实现了。”袁绍于是对僚属说:“我没有用田丰的计策,果然被他取笑。”就下令把田丰处死。起初,曹操听说田丰没有随军出征,高兴地说:“袁绍必败无疑。”到袁绍大败逃跑时,曹操又说:“假如袁绍采用田丰的计策,胜败还难以预料。”
    冀州属下一些背叛袁绍的城邑,袁绍逐渐收复平定。
    袁绍为人宽厚文雅,有气度,喜怒不形于色,但性格刚愎自用,难于采纳别人的正确意见,所以最终失败。
    官渡之战后的第二年,公元201年,兵强马壮、人多地广、占尽优势的袁本初在官渡之战中被一向瞧不起的后来居上的小弟曹孟德打的大败,羞愧、懊恼、气愤交加,终于一病不起,死去。汉末最有实力夺取天下的枭雄最终谢幕。
    数年后,袁绍的几个儿子为争嗣位之权,相互攻占,袁氏集团内力大损,最终被曹孟德一一剿灭,东汉末年最大的割据政权由此谢幕,曹操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军阀。
    官渡之战值得后人研究的意义是什么呢?弱小的曹操为什么战胜了强大的袁绍?
    一、官渡之战是袁曹两方政治军事势力的大决战,是中国北方最大的两大势力的大决战。官渡之战历时近一年半,双方都投入大量部队,最终弱小的曹操战胜强大的袁绍,并大量消灭袁绍的有生力量,袁氏集团再也无法与曹操抗衡,曹操成为中原地区最大的军政集团。
    官渡之战前,中原地区军阀经相互攻战,袁绍灭掉公孙瓒,曹操打败吕布、袁术、刘备等,最后剩下袁绍、曹操两大集团,袁强曹弱,官渡之战后,形成曹操一枝独秀态势,特别是在几年后曹操灭掉袁绍的几个儿子后,曹操势力空前庞大,成为全国地盘最广、兵马最多的军政势力,无论江东的孙权势力、荆州的刘表势力、四川的刘璋、汉中的张鲁、关中的马超韩遂势力,都远远弱于曹操,曹操势力一统天下的趋势渐渐形成,在著名的《隆中对》中,一代雄才诸葛孔明评价此时的曹操: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官渡之战的意义可谓大矣。
    二、弱小的曹操为什么会战胜强大的袁绍,强大的袁绍为什么会败于弱小的曹操?战役之初,当时的很多人并不看好曹操,认为曹操失败的可能性最大。《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五》记载:“许下诸将闻绍将攻许,皆惧”,(大意:许昌的曹操集团的各位将领听说袁绍即将进攻许昌,都感到恐惧),曹操手下孔融说:“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士也,为之谋;审配、逄纪忠臣也,任其事;,统其兵。殆难克乎!”(大意:袁绍地广兵多且强,田丰、许攸智谋之士,审配、逄纪忠诚,忠于职守,颜良、文丑均为当世名将勇将,统领部队),其他军阀或欲投靠袁绍,或保持中立:“袁绍遣人招张绣,并与贾诩书结好。绣欲许之。”,“关中诸将以袁、曹方争,皆中立顾望。”,就连曹操集团内部,都有不少人预先投靠袁绍,改换门庭:“操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曰:“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况众人乎!”
    但正如诸葛孔明所言: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表面上袁绍强大,曹操弱小,但曹操集团最终取得战役胜利,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了决定的作用,人才的使用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那么袁绍到底犯了哪些错误呢?
    战役初始,袁绍一方重要谋士任奋武将军的沮授客观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劣,指出我方师出历年,百姓疲敝,仓库无积,而敌方则法令既行,士卒精练,此时我方宜分遣精骑抄其边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讨伐曹操师出无名,田丰亦附其意,骄傲自大的袁绍却被郭图、淳于琼辈构陷所误,不但不采纳沮授建议,却贬谪忠心耿耿的沮授,削弱了忠直又识见高明的沮授的权力。此袁本初之重大失误一也。(沮授谏曰:“近讨公孙瓚,师出历年,百姓疲敝,仓库无积,未可动也。宜务农息民,先遣使献捷天子。若不得通,乃表曹操隔我王路,然后进屯黎阳,渐营河南,益作舟舡,缮修器械,分遣精骑抄其边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如此,可坐定也。”郭图、审配曰:“以明公之神武,引河朔之强众,以伐曹操,易如覆手,何必乃尔!”授曰:“夫救乱诛暴,谓之义兵;恃众凭强,谓之骄兵。义者无敌,骄者先灭。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今举师南向,于义则违。且庙胜之策,不在强弱。曹操法令既行,士卒精练,非公孙瓚坐而受攻者也。今弃万安之术而兴无名之师,窃为公惧之!”《资治通鉴》)
    当刘备起兵反抗曹操时,曹操率大军亲征刘备,此时,袁绍另一重要谋士田丰提出建议:“曹操与刘备连兵,未可卒解。公举军而袭其后,可一往而定。”前后夹击曹操,曹操腹背受敌,是击败曹操的好机会,可惜袁绍以儿子患病为理由,拒绝出兵,此袁本初之重大失误二也。
    当颜良兵败于白马,袁绍欲渡河追击撤退的曹操,沮授阻止袁绍,不可全军过河,主帅宜留屯延津,扼守渡口,只需派出一支部队渡河追击,若战局乐观,继续推进,则主帅渡河不迟,若战局不利,则可接应渡河部队后撤,实为稳妥、万全之策,若全军渡河,一旦失利,再想后撤渡过黄河,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袁绍不从,“绍渡河追之,沮授谏曰:“胜负变化,不可不详。今宜留屯延津;分兵官渡,若其克获,还迎不晚,设其有难,众弗可还。”绍弗从。”从后来战局发展看,几个月后,袁军大败,只有八百余人渡过黄河,余众七八万人被曹军俘虏,包括一些高级将领,都验证了沮授说的话。“于是绍军惊扰,大溃,绍及谭等幅巾乘马,与八百骑渡河。操追之不及,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馀众降者,操尽坑之,前后所杀七万馀人。沮授不及绍渡,为操军所执,”袁绍不听沮授良言,在延津渡口留守重兵接应前后,此袁本初重大失误三也。
    当袁绍渡过黄河,意欲与曹操决战之时,沮授发现袁军两次与曹军战斗,均遭受大的失败,河北两大名将颜良文丑均被曹军杀掉,军队士气沮丧恐惧,(文丑与颜良,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之,绍军夺气《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五》),当即提出“我军数量虽多,但战斗力比不上曹军;曹军粮草短缺,军用物资储备比不上我军。因此,曹操利于速战速决,我军利于打持久战。应当作长期打算,拖延时间。”的建议(袁绍军阳武,沮授说绍曰:“北兵虽众而劲果不及南,南军谷少而资储不如北;南幸于急战,北利在缓师。宜徐持久,旷以日月。”绍不从。)但袁绍依仗兵多将广,还是没把曹操放在眼里,执拗的并不听从,此袁本初之重大失误三也。兵法云: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以我之长击敌之短,避实击虚,此兵法之妙也。从后来的实际情况看,曹操因为后勤粮秣不继,赋税太重,出现了百姓纷纷叛逃,前线几乎支撑不住的情况:操众少粮尽,士卒疲乏,百姓困于征赋,多叛归绍者,操患之,与荀彧书,议欲还许,《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五》,一切尽如沮授所言。
    当袁曹相持之时,袁绍谋士许攸建议派一支精兵急速的偷袭曹操的大本营许昌,攻陷许都,把汉献帝抢到手,即使短期内攻不下来,也使得曹操首尾不相顾,腹背受敌,陷入困境,但骄横的袁绍就是不听,此袁本初之重大失误四也。(许攸曰:“曹操兵少而悉师拒我,许下馀守,势必空弱。若分遣轻军,星行掩袭,许可拔也。许拔,则奉迎天子以讨操,操成禽矣。如其未溃,可令首尾奔命,破之必也。”绍不从,曰:“吾要当先取操。”《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五》)(从这段话来看,袁绍也认为这是个好计策,但骄横的袁绍认为根本用不着这么麻烦,古往今来,骄兵必败是也)
    当曹操派大将徐晃袭击并焚烧了袁军的运粮车队后,袁绍又安排人运输粮草,并派大将淳于琼率万余兵马护卫,为加强防卫,辎重粮草屯于袁绍大营北四十里处,沮授鉴于上次粮草被曹军袭击焚烧,粮草已经告急,这次万万不能有失,建议另派一支部队在外围巡逻,进行护卫,可狂妄自大的袁本初硬是听不进沮授的意见,坚不采纳,致使后来,粮草被烧,淳于琼兵败被杀,引起袁军全线崩溃,此袁本初之重大失误五也。(冬,十月,绍复遣车运谷,使其将淳于琼等将兵万馀人送人,宿绍营北四十里。沮授说绍:“可遣蒋奇别为支军于表,以绝曹操之钞。”绍不从。) (袁绍认识不到粮草对军队的重要性,在第一次被徐晃袭击被烧之后,应该立即清醒起来,派重兵保护粮草,沮授久在军中,任奋武将军之职,监督诸军,应对淳于琼的能力有所了解,淳于琼应难担此重任,果然在后来的曹操以五千兵马攻打淳于琼率领的一万人马时,竟然打败了淳于琼的一万人马。)
    当袁绍获悉淳于琼乌巢粮草大营被曹操攻打时,不听从张郃高览的建议,去援救乌巢,而执拗的命令张郃高览去攻打曹军大营,致使乌巢被曹操攻下,而曹军大营却攻打不下,袁军处于被动局面,最后又在奸贼郭图的构陷下,张郃高览二将弃袁降曹,致使袁军彻底崩溃,官渡大战以袁军彻底失败,曹军完胜告终,此袁本初之重大失误六也。
    为何不能去攻打曹营,而要去救援乌巢?有的史家认为袁绍进攻曹营的做法是正确的,甚至认为此乃围魏救赵之计,但我认为此时决不能去攻打曹营,而必须去救援乌巢,理由如下:
    1,曹军善战,这在之前数次两军交战,都可看出,袁军败多胜少,沮授有言:北兵虽众而劲果不及南,曹军的善战当然与领头人曹操有直接关系,以曹操的善战,曹操偷袭乌巢,必然对自己的大营有所防备,所以袁军贸然去攻打曹军大营,短期内必然难以攻下,而一旦乌巢有失,粮草被毁,则数万大军必然陷于恐慌。张郃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提出反对意见:郃曰:“曹公精兵往,必破琼等,琼等破,则事去矣,请先往救之。”郭图固请攻操营。郃曰:“曹公营固,攻之必不拔。若琼等见禽,吾属尽为虏矣。”张郃作为将军,与曹军数次交手,深知曹军的善战,另外曹军的防守能力袁军也领教过:曹操出兵与袁绍战,不胜,复还,坚壁。绍为高橹,起土山,射营中,营中皆蒙楯而行。操乃为霹雳车,发石以击绍楼,皆破,绍复为地道攻操,操辄于内为长堑以拒之。当袁军以人数优势围住曹军时,采取了多种进攻办法,但都被曹军破解。所以在短期内攻下曹军大营几无可能。
    2,救援乌巢,势在必行。乌巢是袁军粮草储存地,一旦被毁、被焚,则数万大军的吃饭问题立即受到威胁,不出三天,军心就会动摇,就会不战自败,这是军事上的常识,正如许攸所言:袁氏辎重万馀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若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
    所以乌巢军事位置太过重要,一旦受到威胁,当立即救援,以淳于琼的带兵能力,恐怕挡不住曹操亲率的大军,沮授有言在先:冬,十月,绍复遣车运谷,使其将淳于琼等将兵万馀人送人,宿绍营北四十里。沮授说绍:“可遣蒋奇别为支军于表,以绝曹操之钞。”绍不从。沮授担心淳于琼误事,而且敏锐的看到了乌巢的重要性,建议袁绍另派一支队伍由蒋奇带领在乌巢外围巡逻护卫,用以隔断曹操对粮草基地乌巢的袭击,但高傲的袁绍执拗不从。呜呼,乌巢危矣,袁军危矣。
    兵法有攻其必救之说,即有些地方、有些位置、有些人物是必须要救援的,要保护的,是根本所在,乌巢就是袁军的根本所在,就是袁军之必救。
    袁本初七大失误,是造成官渡之战失败的直接原因,当然还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这些更深层次的原因应该是造成官渡之战乃至袁氏失败集团失败的根本原因,这些方面的问题袁本初若不解决的话,不遇强敌则罢,一遇强敌,则立即失败,难逃覆亡命运。那么到底是那些深层次的原因呢?
    第一,骄傲自大,严重小瞧对手实力。
    袁绍从内心里非常瞧不起曹操,特别是灭掉公孙瓒后。史载:袁绍既克公孙瓚,心益骄,贡御稀简(资治通鉴)。当灭掉强敌公孙瓒后,袁绍拥有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四州之地,人户百万,可谓地广兵多,成为全国势力最大的军阀,不禁骄矜心日重。袁绍认为曹操是 “祖父中常侍腾,与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民;父嵩,乞匄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僄狡锋侠,好乱乐祸,操率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又署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毁突,无骸不露”。在袁绍眼里,曹操就是小丑似的贱人,出身于宦官阉人之家,祖上通过送重金贿赂权门得到高官,而且还来历不明(被抱养),而且竟然还干盗墓挖坟伤天害理盗贼式勾当,这样的丑类凭什么立足世上,当一击即垮,何必费太多事。
    另外,袁绍瞧不起曹操的另一个原因是曹操原本是实力小的多的小军阀,而且数次是自己提携帮助他,当关东群雄会盟共讨董卓时,袁绍为盟主,袁绍推荐曹操任奋武将军(杂号将军,监督各军,沮授也在袁绍军中任过此职,属重要职位),后来袁绍又向汉献帝任东郡太守、兖州太守。小弟式的人物竟然不听大哥的啦,办他。(有点类似黑社会中小弟反大哥,最终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一样)
    但此时的曹孟德绝非讨伐董卓刚出道时那么稚嫩、弱小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曹孟德已非昔日吴下阿蒙,从讨伐董卓时的190年,到200年时的官渡之战,此时的曹孟德已经马不停蹄的征战了整整十年,期间打败了黄巾军,打败了张邈、吕布、袁术、陶谦、刘备、张绣等多路诸侯,这十年的征战使曹孟德赢得了各方知名人物的交口称赞,认为昔日的曹阿瞒就是战神一样的人物:“善用兵,变化无方”(田丰语),“曹公有雄才远略,决机无疑,法一而兵精”(贾诩语),“曹操法令既行,士卒精练,非公孙瓚坐而受攻者也”(沮授语),“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荀彧语),“袁公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不断则无威,少决则后事,今虽强,终不能成大业。曹公有雄才远略,决机无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人,所任各尽其力,必能济大事者也。”(杨阜语)“曹操善用兵,贤俊多归之,”(从事中郎南阳韩嵩、别驾零陵刘先语),官渡之战前,曹孟德就已经成了战神级别的人物了。并且曹操先一步把汉献帝抢到手,奉天子之命讨伐不从,占据最大的政治优势,且拥有青、兖、徐州之地,以及善战的青州兵。再说了,历来英雄不问出身,汉高祖刘表出身亭长,不是照样击败了出身高贵的项羽吗?
    所以说,袁绍对于曹操这样的对手应该十二分的重视起来,袁绍在曹操面前实在无骄傲的资本。历来骄兵必败,袁本初亦是如此。
    第二、无远见卓识,智谋短浅。
    从下面两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来.
    一、拒绝沮授提出的挟天子而令诸侯的主张,拒绝迎护汉献帝。
    沮授初归袁绍,就提出迎接汉献帝的主张,挟天子而令诸侯,但袁绍没有听从,后来在曹操迎汉献帝之后,袁绍多感不便,后悔没有在曹操之前迎汉献帝。(今州域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鄴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又说:今迎朝廷,于义为得,于时为宜,若不早定,必有先之者矣。”绍不从。)
    袁绍家族,四世三公,根正苗红,门生故吏遍布朝野,讨董卓时被诸位诸侯推举为讨董卓盟主,这也是一开始许多人才都齐聚袁绍手下的原因(如荀彧、郭嘉等),于情于理于义,袁绍最有资格迎接汉献帝,袁绍不迎接汉献帝,实在是一种短视行为。因为历史上尊王攘夷名利双收的前例不也太多,如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打着尊周室之名而行发展壮大自己之实的,而楚汉争霸的刘邦也是借着为义帝发丧的政治主张,打击对手的,可以说是一本万利之事,袁绍竟然听不进去,作为争天下的一方诸侯,实在不应该,这说明袁绍要么无远大志向,要么水平实在太差,扶不起来,故而荀彧评价袁绍是布衣之雄,识见水平太差,这样水平能力的诸侯在天下大乱的汉末,难逃覆亡命运。
    二、在继承人的选择上,袁绍犯了大错误。
    袁绍有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袁绍后妻刘氏偏爱袁尚,经常在袁绍面前称赞袁尚。袁绍想让袁尚作自己的继承人,但没有明说,就把长子袁谭过继给自己已死去的哥哥,让他离开邺城,去担任青州刺史(外放,而没有留在身边,因该是一种不被重用的信号)。沮授劝阻袁绍说:“世人常说:一万个人追逐一只野兔,一个人捉到后,其他人即使贪心,也全停止下来,这是因为所有权已经确定。袁谭是您的长子,应当做继承人,而您却把他排斥在外,灾祸将由此开始。”袁绍说:“我想让儿子们各自主持一州的事务,以考察他们的能力。”于是,他委派次子袁熙为幽州刺史,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
    在历史上,把太子外放到京城外的其他城市(如戍边),是一种疏远、放弃的信号,也往往埋下国家动乱的种子,晋献公受宠妃骊姬蛊惑,外放太子申生,以及其他公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夷吾,楚平王外放太子建到边境戍边,还有后来的秦始皇外放太子扶苏戍边等等,都引起了国家的动乱,袁绍出生于四世三公之家,从小受到良好教育,这一些他不可能不懂,然而他偏偏不这么做。从袁绍生前看,几个儿子如袁谭、袁尚都形成了各自的势力,势同水火:逢纪、审配素为谭所疾,辛评、郭图皆附于谭,而与配、纪有隙(资治通鉴),袁绍死后,几个儿子互相攻伐,曹操乘其弊,轻易灭掉袁氏势力。袁绍的官渡之战的失败以及死后袁氏势力迅速的败亡与袁绍对于继承人错误的安排上有着直接的关系。
    沮授对于这个问题已经非常明确的讲明了它的危害,而袁绍不能够领会,袁绍实在算不上争天下的英雄,和刘表一样,充其量是自守之徒,而自守之徒在天下大乱之时,要么向强者投降,要么被消灭,别无他选。
    第三、骄傲自大,刚愎自用,是非不明,外宽内忌,有才不用,闻善不纳。
    袁绍手下积聚了大量的人才(如沮授、田丰、许攸等),但徒以装饰门庭,给人以爱才之名,却无用才之实,不过叶公好龙,有才不用。荀彧评价: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荀彧这段话的意思是袁绍是平民中的英豪,也就是说,袁绍也就是比普通人强一些,就其综合素质来讲,识见上,层次上,站的高度上,袁绍还差的比较远,还算不上一流的英雄。
    沮授作为首席谋士,多次在关键时候提出了关键的、重要的建议,如迎汉献帝,挟天子令诸侯,全军不可贸然渡河,万一失利,恐怕进易退难,加强粮草辎重保卫等等,如果袁绍能虚心听从的话,哪怕听上一次,绝不可能轻易地输给曹操,即使输也不至于这么惨。
    团队领导者的职责是带领团队实现团队行为,而绝非领导者单打独斗。我们常常说一句话来强调集体的力量:一个人就是浑身是铁,能打几颗钉子。个人的力量非常有限,尤其是在团队中。一个团队的领导者即使你再优秀,你如果不善于吸引人才,不善于发挥团队作用,那这个团队它的发展也是有限的,绝不会有大的作为,一遇到强大对手竞争,必败无疑。
    小说《隋唐演义》第37回  孙安祖走说窦建德  徐懋功初交秦叔宝,徐懋功(唐朝名将李勣,本名徐世勣)有这样一句话:草创之君,不难虚心下贤,要明于用贤,不贵自己有谋,贵于用人之谋。今玄邃(李密)自己有才,还恐他自矜其才,好贤下士,还恐他误任不贤。虽然是小说家言,却道尽其中道理。
    不贵自己有谋,贵于用人之谋。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是非常重要的,但袁绍刚愎自用,认为自己天纵英明,反观曹操,也并不是每次的决策都正确,很多次都是听取了荀彧等人的意见。
    官渡相持时,曹操兵困粮乏,意欲退兵,荀彧劝阻曹操:“今谷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者,以为先退则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用刘项相争的故事劝阻曹操,曹操醒悟,“操从之,乃坚壁持之”
    当许攸因袁氏集团内部斗争,来投奔曹操时,曹操光着脚跑出来,“操闻攸来,跣出迎之”,虽有作秀成分,也显出曹操求才若渴,重视人才的态度,许攸提出奇袭故市、乌巢,袁军粮草辎重所在地,焚烧粮草辎重,不出三天,袁军不攻自乱。曹操当即采纳,并亲率大军前往。等等,都看出曹操善于听取群众意见,闻善则纳。
    袁绍数次不听沮授、田丰的良言规劝,反被郭图等小人的挑拨离间,疏远了沮授、田丰,削弱了二位贤人的权力,“绍乃分授所统为三都督,使授及郭图、淳于琼各典一军”,“沮授遂以疾辞。绍不许而意恨之,复省其所部并属郭图”,更可恨的是把衷心而睿智的田丰投进监狱,田丰不过真实的把自己的担心说了出来,他担心的是自己效力的集团万一不慎将遭受灭顶之灾,唉,袁本初何至如此也。“丰强谏忤绍,绍以为沮众,械系之。”。最最不应该的是在袁绍战败之后,竟然恼羞成怒,不但不虚心向田丰承认错误,反而把田丰杀了,“绍于是谓僚属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遂杀之”,这一点,后世史学家如三国志作者陈寿,后汉书作者范晔都认为袁绍也太过分了,袁绍不败,简直天理难容矣。“昔项羽背范增之谋,以丧其王业;绍之杀田丰,乃甚於羽远矣!”《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13 13:30:42  更:2021-07-13 13:38:59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